1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美丽的编辑给大家找到的《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一阶段:学请诊断《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篇二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第1篇】《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

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

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

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二教学对象分析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就我们班学生来说,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

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第1篇】文言文的教学,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并没有提出太高的要求。

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对于__的教学,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想要质量与效率并行,不光是有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就能做到的,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教学问题,课后我总结起来,具有以下几点反思:1、激发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

文言文的学习,相对于小说、记叙文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而,在教学时,多以故事的形式去讲解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十二章里,有些是学生在小学或者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的,很多学生都能背诵,可以从这些入手,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2、翻译文本的同时注意心灵的感悟。

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将文言文翻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做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注重心灵的感悟,让学生从文言语句中感受古代文言的魅力,从而体会其中渗透出来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言文,有形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很多时候,文言文是学生自己读懂并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教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积累知识的习惯。

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4、因材施教不是一句口号。

尤其是这样的文言文,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教学,讲多了差生不能接受,讲深了学生不能理解,最后一团雾水,老师费了力没取得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大忌。

总的来说,本课的课时安排是2课时,但实际花了3课时,并不是因为乱了教学计划,而是因为初一的学生对文言的认识比较浅薄,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慢慢引导,在理解翻译方面就花了一个多课时,教会学生去体会具体的含义并非易事,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更难了,因为论语里的有些章节不单单是知识的讲解,更多的是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广泛的阅历,自然学生没有这些,只能靠老师用一个个的事例来阐释。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历史和地位。

2. 掌握《论语》中“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

3. 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论语》十二章的意义和主题。

2. 多维度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诲。

3. 思考如何将孔子的教诲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在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建立桥梁。

2. 帮助学生掌握把书本知识融入实际生活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1. 《论语》的历史和地位。

a. 介绍《论语》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价值。

b. 说明《论语》的地位和作用。

2.《论语》十二章的意义和主题。

a. 介绍《论语》十二章的主题和内容。

b. 谈论十二章的意义和作用。

3. 多维度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诲。

a. 孔子的教育思想。

b. 孔子的政治思想。

c. 孔子的行为准则。

d. 从多个角度分析孔子的思想和教诲。

4. 思考如何将孔子的教诲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a. 帮助学生分析清楚现实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解决方案。

b. 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价值。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论语》十二章的历史和意义,引导学生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探讨和分析。

2. 讨论法: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孔子的教育思想融入实际生活中,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3. 分组演示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演讲和展示。

六、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

2. 读懂《论语》十二章。

3. 组织小组展示。

4. 学生写一篇文章探讨孔子的价值观和如何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七、评价方法1. 通过考试评估学生的知识和理解程度。

2. 作业合格率和作业完成质量评测学生的工作态度和领会程度。

3. 学生报告和展示的评分,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八、教学效果1. 学生了解了《论语》十二章的历史和地位。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难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准备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背诵导入二、合作探究1、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2、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4、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三、朗读体会四、整理归类1、成语类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格言警句类(1)谈学习态度的第7、9章(2)谈学习方法的第1、2、4、5、12 章(3)谈修身做人的第1、2、6、8、11、12章(4)谈珍惜时间的第10章五、总结文言语法:1、通假字:(通谁读谁,通谁讲谁)说:通“悦”,读yuè,意为:愉快,知:通“智”,读zhì,意为:聪明。

2 、文言虚词(1)连词而:①顺接连词,表并列或承接关系,意为“并且”“而且”“就”或不译。

例:学而时习之任重而道远(并且)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死而后已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不译)②转折连词,表转折关系,意为“却”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③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例:提刀而立④修饰语,可译为“着”“地”例:默而识之(地)(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例:余知而无罪也。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举例:讨论“子贡问仁”的案例,让学生明白仁的具体表现及如何践行。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初学者来说,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大难点,需要教师通过逐句讲解、翻译,帮助学生克服。
举例:针对《论语》中难以理解的句子,如“君子不器”,教师需详细解释“器”字的含义,使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2)道德观念的内化:将《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举例: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起源,从而更好地理解《论语》。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论语》十二章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如何与人友好相处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论语》中的人际交往智慧。
其次,关于《论语》中的道德观念,我注意到学生们在讨论时表现得非常积极,但要将这些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引导。在实践活动中,我尽量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不过,我也意识到,这样的实践不能仅限于课堂,还需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5.公冶长篇第五章:讨论师生关系及教育方法。
6.雍也篇第十八章:分析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7.述而篇第十七章:阐述忠诚、敬业等品质的重要性。
8.泰伯篇第十九章:讲述谦虚、谨慎的为人处世之道。
9.乡党篇第十四章:讨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11.先进篇第十一章:阐述孝道及家庭伦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202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

202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10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宿新市徐公店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介绍诗人: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

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

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

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宿:过夜。

新市:地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

要求: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一径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

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板书:树头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

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

论语十二章教案(4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4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4篇)《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2.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经典谈感受。

教学过程:复习一、创设情境,回忆孔子的言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出示白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一个人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

(简介孔子)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

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

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

(出示白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师:这里的“子”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温和又严肃,威严而又不凶猛,庄重而安详。

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两千年以前的,但它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

你知道孔子说过哪些智慧的话语吗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寝不语,食不言。

生:……师:(展示《论语》一书),孔子说的这些话,全部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

全书共20篇,500多章。

三、指导诵读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小黑板出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南安市毓元中学林金朗【教材分析】本文是部编语文七上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

这是一篇文言文,出自《论语》这部最重要的儒家典籍,这里所选的十二章,大部分讲述关于学习和做人的道理。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用学来的道理指导自己的言行,体现学以致用的宗旨。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文言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显得枯燥无趣,甚至感到反感和恐惧,学习兴趣较低。

教学时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逐步喜爱阅读文言文。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孔子的生平简介,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2、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3、反复诵读,正确理解并翻译《论语》十二章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了解课文含义,正确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熟读成诵,结合对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介绍,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孔子的修身和为学之道,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熟读成诵,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正确理解并翻译《论语》十二章内容。

教学难点:结合孔子的生平和思想的介绍,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

《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

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走进其中的一部分,研读《<论语>十二章》。

二、走近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在实现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屡屡受挫,最终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三、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不亦说(yu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四十而不惑(huò)不逾(yú)矩一箪(dān)食曲肱(gōng)而枕之博学而笃(dǔ)志2、理解词义(1)“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

“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

“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

“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

“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3)“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

古今异义字,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

四、理解赏析学习前六则:1、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④乎?”(《学而》)注释:①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②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③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理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

2、曾子曰:“吾日①三省②吾身:为③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⑤不习乎?”(《学而》)注释:①日,每天。

②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③为,替。

④信:诚信。

⑤传(chuán):传授,老师传授的知识。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理解:此章强调的是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

自我反省就是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化为内在的自觉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曾子就是孔子的高徒,曾子的话大约源于孔子。

曾子具体讲到了他自我反省的三个方面的内容,说明自省是儒家弟子自我教育、自我修德的方法和途径。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为政》)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⑥逾(yú):越过,超过。

⑦矩(jú):法度。

翻译: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理解: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渐提高的过程。

他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

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

”(《为政》)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强调“悟”,即思考。

温故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为政》)注释: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dài),疑惑。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学习方法)理解:这也是孔子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

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

我们读书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注释: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②堪:忍受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个人修养)理解:几句话,表现出颜回安贫乐道德君子形象。

五、课堂小结《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我们学的这一小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

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六、作业布置1、背诵、默写前六则;2、翻译前六则。

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默写前六则并翻译。

二、理解赏析学习后六则:7、子曰:“知①之②者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

”(《雍也》)注释:①知:懂得、了解②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③好 (hào):喜欢,爱好。

④乐(lè):以…为乐趣。

翻译: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理解:这里,孔子强调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8、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

”(《述而》)注释: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

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②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③于:对,对于。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理解: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

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注释: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学习态度)理解: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优点的人,也往往是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人。

孔子无常师,从每一个人学习他们的优点。

所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可见,只要抱定“择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学习态度,无论什么环境,无论什么人,都可从中得到提高。

10、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

”(《子罕》)注释:①川:河,河流。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逝,往、离去。

斯,这,指河水。

舍,舍弃。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理解:这里的“逝者”可以是消逝的时光,也可理解为世间万物的变迁如流水一样昼夜不停,孔子的感喟,自然也包括对世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

这些都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然而如何对待变迁,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态度。

11、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子罕》)注释:①三军:军队的通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