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部分(5)
《中国近现代史》第五章_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

Page12
十里洋场的投机家
1919-1920年,蒋介石与张静江、陈果夫混迹于上海十里洋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主讲:王衡军 场。在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当经纪人,从事证券投机买卖。
2016/3/15 Page13
蒋介石深谙统御厚黑之术 ,在面对孙中山时屡屡得手。 他深知孙中山视其为军事人才 ,一次次以受到排挤为名表示 不满而辞职回乡或回上海,甚 至在军事斗争最需要他的时候 不辞而别,又在孙中山督责劝 慰下归军复职。 1918年-1922年间,蒋介石 历任作战科主任、第二支队司 令、第二军参谋长等职,一步 步获得孙中山的重视,与此不 2016/3/15 无关系。
贺衷寒
戴笠
推行保甲制度
结构:10户为甲,10甲为保,10保以上为
乡镇 实行:联保连坐 联保就是各户之间联合作保,共具保 结,互相担保不做通共之事;连坐就是1 家有罪,9家举发,若不举发,10家连带 坐罪。 希望:民众支持政府→对工农红军进行军 事‚围剿‛ 结果:民众怨声载道→将全国变成大囚笼
实行文化专制 新闻出版的审查制度→→干涉舆论自由 宣传共产主义 = ‚反动宣传品‛; 批评国民党 = ‚危害民国‛; 对统治不满 = ‚反动言论‛; ‚他们的嘴就是法律,无理可 说。……一切刊物,除胡说八道的官办东 西和帮闲凑趣的‘文学’杂志而外,较好 的都要压迫得奄奄无生气的。‛——鲁迅
2016/3/15 Page7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主讲:王衡军 少年蒋介石与母王氏 毛福梅、蒋经国与芬娜(蒋方良 )
姚冶诚与蒋纬国
姚冶诚是蒋介石从上海带回 的小妾,后来与毛福梅、陈洁 如一起被抛弃。
蒋介石故居陈列馆的介绍
2016/3/15
姚冶诚与蒋纬国邱爱伦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主讲:王衡军
中国近代史第五集内容概括

中国近代史第五集内容概括
摘要: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兴起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和重要思想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和挫折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正文:
中国近代史第五集主要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农民起义,它的背景和兴起与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密切相关。
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是一个贫困的乡村教师,他提出了“拜上帝教”和“平均地权”的口号,呼吁民众反对清朝的统治。
太平天国运动在他的领导下迅速兴起,吸引了大量农民和贫苦人民的支持。
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初期,太平天国军队在洪秀全的指挥下,打败了清朝的军队,取得了若干胜利。
中期,太平天国运动受到了外部的压力和内部的分裂,运动陷入了停滞和挫折。
后期,太平天国军队在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的带领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意义不容忽视。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它表达了广大农民和贫苦人民对封建统治和剥削的强烈不满和反抗。
2021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五答案

2021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五答案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重要知识点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2.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练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毛泽东明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二大B.七大C.六届六中全会D.八七会议2.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反侵略完全胜利的战争是()A.中法战争B.甲午战争C.抗日战争D.抗美援朝战争3.全国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大的胜利是()A.平型关战役B.枣宜战役C.豫湘桂战役D.台儿庄战役4.全国抗战爆发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取得的第一个大的胜利是()A.平型关伏击战B.台儿庄战役C.百团大战D.淞沪会战5.1927年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A.《对华政策纲要》B.《昭和十二年度对华作战计划》C.《反共产国际协定》D.《大陆政策》6.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时间是()A.1937年7月B.1938年5月C.1938年10月D.1941年12月7.1936年,东北各抗日武装统一为()A.东北抗日联军B.东北义勇军C.东北人民革命军D.抗日游击队8.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采取的政策是()A.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B.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C.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齐头并进D.政治诱降取代军事进攻9.1939年1月,国民党确定“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方针的会议是()A.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B.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C.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D.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10.日本开始实施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事件是()A.“九一八”事变B.华北事变C.皇姑屯事变D.卢沟桥事变11.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A.遵义会议B.瓦窑堡会议C.洛川会议D.中共七大12.面对日军的大举侵略,蒋介石在1931年7月的方针是()A.“绝对不抵抗”B.“以华制华”C.“自强之术,必先练兵”D.“攘外必先安内”13.延安整风运动的最主要任务是()A.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B.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C.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D.反对官僚主义以整顿作风14.1941年中共中央批准颁布的、全面体现党关于根据地建设基本方针的是()A.《论持久战》B.《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C.《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D.《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15.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是()A.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B.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终战诏书C.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签字D.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收回被日本占领的台湾及澎湖列岛16.标志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是()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B.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确定实行联共政策C.国民党公布了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D.7月17日,周恩来,秦邦宪等在庐山同蒋介石、张冲等进行谈判17.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分析交战的中日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特点是()A.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国我大国;敌寡助我多助B.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C.战争要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D.中国是正义战争,日本是侵略战争18.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史册的一次具有最重要意义的会议是()A.瓦窑堡会议B.六届六中全会C.党的“七大”D.洛川会议19.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是()A.土地国有B.没收地主土地C.减租减息D.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20.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顶点的标志是()A.晋西事变B.陇东事变C.平江惨案D.皖南事变21.毛泽东比较完整阐明新民主主义基本理论、纲领和政策的著作是()A.《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B.《新民主主义论》C.《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D.《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22.下列关于抗战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恰当的是()A.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B.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D.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2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是()A.解放战争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土地革命时期D.大革命时期24.最早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援助的国家是()A美国B英国C法国D苏联25.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的论述抗日战争发展规律的著作是()A.《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B.《论持久战》C.《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D.《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26.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的是()A.第十九路军抗战B.卢沟桥抗战C.华北事变D.一二九运动27.中国共产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是()A.经验主义B.宗派主义C.官僚主义D.主观主义28.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遭到大溃败的战役是()A.长沙会战B.豫湘桂战役C.淞沪会战D.武汉会战29.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会议是()A.瓦窑堡会议B.中共七大C.洛川会议D.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30.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实质是()A.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B.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C.防止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政策D.独自抗击日本侵略者参考答案1.C2.C3.D4.A5.A6.C7.A8.B9.B 10.A 11.D 12.D 13.A 14.C 15.D 16.C 17.A 18.C 19.C 20.D 21.B 22.D 23.B 24.D 25.B 26.D27.D 28.B 29.C 30.A(二)多选题1.1938年9月至11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是()A.一切经过统一战线B.轻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C.关门主义D.一切服从统一战线2.延安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2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原 因: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威胁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 北伐军进军江浙,英、美、日帝国主义国家派 军舰到上海,扬言武装干涉。 北伐军攻占南京,英美军舰制造“南京惨案”。 英美等国向国民政府提出无理要求。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 机会主义。其主要错误是: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混淆民主革命 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将民族资产阶 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
王明(1904--1974) 1926年入党,1931年取 得党中央领导 权,推行 “左”倾机会主义路线,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严重失利,给 党和革命事业造成极大 损失。
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 民革命失败
标志:
汪
限 制 工 农 运 动 的 训 令
“七· 一五”反革命政变
纵容 许 夏 克 斗 祥 寅 叛 叛 变 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 召开“分共”会议,正式决定 与共产党决裂,提出“宁可枉 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 口号,开始了血腥大屠杀。
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联合绞杀中国革命;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破坏。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过草地
1. 1936.10 2.哪三大主力会师? 3.意义是什么?
爬雪山
会宁 会师
原因:
时间:
“左”倾错误的泛滥(根本原因 )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直接原因)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929年6月,中共六届二中全 会指出:在全国,找不到一个 经济力量能够统治全国的大城 市,所以中国革命要胜利,必 须要有红军,必须要有广大的 苏维埃区域的帮助。
1929年9 月,当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周恩来在 代表中央写给红四军的指示信中指出:“先有农 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 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节
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地位的确立
1927年七一五政变以后国民党的南京政府与武汉政府经过几番 周折,实现了宁汉合流。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遵守三民 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国民党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但这种统一是表面和不稳定的。
瞿秋白——狱中生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二)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1、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 恩来、贺龙、叶挺 、朱德、刘伯承等 人领导了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 国民党反动派的第 一枪。
第一节 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西江月· 井冈山》
西江月· 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中国近现代史梳理(5、6册)

中国近现代史(第五、六分册)(参考《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历史科)》)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单元导读】●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连续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从此,中国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催生了强烈的球王图存意识。
洪秀全发动农民起义,率领太平军,纵横十数年,横扫大清王朝半壁江山。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刺激下,洋务派以“自强”、“求富”相号召,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了步履蹒跚的现代化之路。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一、鸦片战争的爆发的原因和必然性?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1)内因:“康乾盛世”过后,清王朝逐渐衰落。
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危机四伏;但统治者仍然沉醉在“天朝上国”之中,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2)外因: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为了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成为它在远东地区的主要目标。
2、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1)19世纪40年代以前,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以印度为基地,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
(2)道光帝命林则徐禁烟,1839年6月,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对华战争。
(辨析:虎门销烟确实同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有关,但战争爆发的责任不在中国;即使没有虎门销烟,只要侵略扩张受阻,英国同样会寻找其他理由发动战争。
)二、鸦片战争的过程1840年6月,英军到达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8月,英军军舰驶入南京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三、中英《南京条约》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洋银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的关税,须“秉公议定则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套课件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陈延年
陈乔年
夏明翰
萧楚女
“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 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 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 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中国、在世界, 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李大钊
“30年前我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而奔波。还不错,吃了不少苦头,在北 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 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了一个马列主义者。 他是我真正的老师,没有他的指点和教 导,我今天还不知道在哪呢。”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背景
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928年12月,南京政府形式上统一了 中国。
国民政府推行军事独裁统治,强化国 家机器。
1927年6月,蒋、冯召开徐州会议,议反共和宁汉合流问题
武汉政府委员孙科(右二)、谭延闿(右三)等到达南京后, 与前来欢迎的南京政府委员蔡元培(右四)、李烈钧(右五) 等合影。
毛泽东的突出贡献
在实践上: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先带领革命
的力量开始了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 践。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 的中心问题
毛泽东在农民运动讲习所
先生对于农运富有经验, 盼即回湘,指导一切。
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在理论上: 中国共产党内,是毛泽东最先对这一
八七会议
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在汉口举行的 中共中央紧急会议。
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 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选举了以瞿秋白为书记的中央临时 政治局。
李维汉
瞿秋白
一九二七年,毛 泽东同志在武汉
这是邓小平作的 八七会议的记录
秋收起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第五章_中国革命新道路ppt

国民党政府的阶级实质:“依然 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 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 阀代替老军阀”,“全国工农平民以 至资产阶级,依然在反革命统治底下, 没有得到丝毫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 ——毛泽东
(三)国民党政权实现“白色 恐怖”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面临 着严峻的形势,国民党政权清党分共,实 现“白色恐怖”,椐中共“六大”的材料 统计,1927年3月—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 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
( 2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武装夺取政权理论 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关于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可能性)
a 、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大国;(根本原因)
b 、有国民革命的影响,群众基础比较好;(客观条件)
c、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客观条件) d、相当数量正规红军的存在;(主观条件)
为什么毛泽东能够做出突出的贡献?
这与毛泽东的成长环境,他非凡的个人品质、气质、经 历、胆识、学问、智慧、才干等主观条件分不开,主要表现在: 第一,不唯书,不唯上,不盲从,不怕压,注重实际,实 事求是; 第二,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善于及时做理论思考和概括; 第三,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善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 容并蓄,这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4、中国革命新道路“新”在哪里?
(1)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上看,它是对比 大革命失败以前的革命道路而言。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工作重点放在城市的 民众斗争,尤其是工人斗争 (2)从世界范围上看,它是对比以往各国无产 阶级革命道路而言。 俄国十月革命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中国革命新道路“新”(创新)在武装 斗争以农村为中心,以农民阶级为主要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5)
一、列强侵略中国
(一)军事侵略
(1)鸦片战争(1840—1842)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1860)
(3)中国边疆危机(1世纪60—80年代)
美日侵略台湾,俄英侵略新疆,英国进犯西藏。
(4)中法战争(188—1885)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7)日本侵华战争(1931.9.1—1945.8.15)
(8)美国发动朝鲜战争(1950—1953)
()193年“九一八”事变193年“一.二八”事变”
193年“七七”事变” 193年“八一三”事变
(二)政治侵略
、强签不平等条约
(1)各时期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条约
1.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1842)及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1858);中俄《瑷珲条约》(1858);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860);中俄《北京条约》(1860);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中俄《改订条约》(或《伊犁条约》)(1881)及以后的五个勘界议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