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中“笑”与“悲”的统一
《孔乙己》的对比手法

浅议《孔乙己》的对比手法【摘要】《孔乙己》是初中教材中一篇经久不衰的课文,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来自于文中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全方位,多角度的交叉对比,是小说艺术技巧的亮点所在,本文力图就文中对比手法的妙处略作分析。
【关键词】对比手法;艺术技巧;妙处《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时期的警世之作,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在艺术构思上巧妙的运用对比手法,显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现就文中对比手法的妙处略作分析:1 身份的对比小说一开始就对两种不同身份的顾客——“穿长衫的”与“短衣帮”进行对比描写:阔绰的长衫主顾“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做工的短衣帮则“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
作者形容长衫客走路的样子用了一个“踱”字,突出了他们迈四方步、摆阔架子的姿态,活现了有钱有闲阶级的人们那种懒散、阔绰、傲慢而悠然自得的神态。
“坐喝”之前又加上个状语“慢慢地”,更表现出他们尽情享乐、悠闲自得的神态。
短衣帮则完全不同,他们既无钱又无闲,他们需要的是解乏提神,“热热的喝了休息”,这既是写动作的方式,又是写动作的目的。
这一“里”一“外”;一“长”一“短”;一“坐”一“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含蓄地揭示了顾客的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也为孔乙己这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尴尬身份设置了复杂的人际关系——既不能“踱”进长衫主顾群里,也“站”不到短衣帮的队列中。
2 人际关系的对比小说在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也运用了对比手法,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游离于所有人群,是个可有可无的多余人,是人们饭饱酒足后的笑料,不仅“掌柜的”和“穿长衫的”可以取笑他,与孔乙己同是被剥削受压迫的“短衣帮”也取笑他,连“我”这个地位极端低下的“小伙计”也可以参与逗笑、取乐。
他给人带来快乐但又没有人真的在意这份快乐:“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论小说《孔乙己》的写作技巧

论小说《孔乙己》的写作技巧摘要:《孔乙己》的写作技巧有:叙述视点精巧,结构严谨;描写生动逼真,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精练,尤其是动词的运用传神入微;在喜剧的氛围中展示悲剧的内容,以“笑”写泪的写作方法。
关键词:结构;描写;语言;以“笑”写泪《孔乙己》以极简的笔墨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及封建题思想也与革命和揭露现实密不可分,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专制教育对读书人的迫害,控诉了旧社会科举制度的黑暗,意义和革命价值。
与此同时鲁迅还通过《孔乙己》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世二《孔乙己》精妙的构思态炎凉。
一、叙述视点精巧,结构严谨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既能集中笔墨,以一个场景(咸亨酒店)、一双眼睛(小伙计的视觉)来写孔乙己潦倒悲惨的一生,同时也是为了使故事更为真切动人,较其他任何角度的叙述更具强烈的真实感。
二、描写生动逼真,人物性格鲜明孔乙己是清末江南鲁镇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而至死不悟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殉葬品,是鲁迅先生着力刻画的封建社会没落的典型封建文人形象。
他苦读半生,热衷科举,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青春年华,落到了几乎乞讨的境地。
1.通过对孔乙己外貌、衣着的描写来揭示他的特殊身份和懒惰的生活习性他“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十分矛盾。
“站着喝酒”表明他生活贫困,穷困潦倒,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跟短衣帮一样;那件让孔乙己很迷恋的“长衫”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了他很穷,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
2.通过肖像描写来揭示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孔乙己青白的脸色,是食不果腹的表征——经常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因而脸上没有健康人的血色;“皱纹间常夹些伤痕”,是经常受人凌辱的记号——因生计问题难免做些偷盗之事而被打后留下的耻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是岁月的记录,更是潦倒的象征,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的抵触情绪。
3.通过人物的行为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描写孔乙己的行为动作可谓入木三分、酣畅淋漓。
鲁迅与《孔乙己》

鲁迅与《孔乙己》的短篇《孔乙己》篇幅不长,在不足3000字的篇幅内,鲁迅不仅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且特别深刻地揭示了造成孔乙己悲惨结局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旧知识分子形象的一个代表。
有人说,这些人所代表的一些势力,在鲁迅的心中并没有占主要的位置。
他只是在有心情的时候,顺便写了一些而已。
的确,这些都是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的代表。
鲁迅通常用轻快和嘲讽的语气来写这类小说。
但《孔乙己》作为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小说”,是他在五四运动的前夜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我认为,《孔乙己》写得凝练精粹,是一篇艺术精品。
无论是从写作手法上讲,还是从人物形象看,抑或是语言艺术都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我想就这两方面略谈一二。
一、写作手法:以“喜”写“悲”古人有言,以乐写哀,哀更显哀。
同理,以喜写悲,也更显其悲。
《孔乙己》一文的始末一“笑”贯穿,作者把“笑声”与孔乙己的悲惨紧密结合,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出场,在人们的哄笑中演出,又在人们的笑声中退场,走向死亡。
小说巧妙地将悲剧性的内容在喜剧性的氛围中展开。
小说的开头说,“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记得。
”孔乙己还没有出场,我们就从中知道,孔乙己之所以被人们记得,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就是因为他是笑料,能为人们枯燥单调无聊苦闷的生活增添一点乐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一出场,就让人忍俊不禁。
从前文中我们知道,下层劳动人民的“短衣帮”是靠柜台外面“站着”喝酒的,上层地主阶级的“贵人”是“坐喝”的。
孔乙己一亮相就以穿着和喝酒方式显示了他特殊的身份和与众不同。
他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与“短衣帮”是一样的,可他偏又不肯脱下标志着知识分子的“长衫”,死要面子,硬摆“读书人”的架子,羡慕上层阶级,歧视劳动人民,这使得他与周围的人孤立起来,因而成为他们取笑的对象。
《孔乙己》课文分析解析

绽(zhàn )出 间( jiàn )或 打折( shé)腿
不屑( xiè )置辩 咸亨(zhàng )红
哄(hōng )笑 着( zháo )了慌 门槛(kǎn )
解释词语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 值得。
颓唐: 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分辩: 辩白,辩解。 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
答题提示
本文段是情节发展的高潮部分,本段 从正面描写孔乙己身残气微、不复聊生 的惨状,这证实了“被丁举人打折腿” 的事实。面对此情此景,“掌柜仍同平 常一样”,便具有深刻的讽刺、批判意 味,而孔乙己的“不十分分辩”便暗示 了其命运的悲惨程度。对于后面问题的 解答,都应把握一点,即当时社会冷漠 无情甚至令人窒息的人际关系与孔乙己 命运的密切关系。
⑴“我”——12岁的酒店小伙计是 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都是通过 “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用第一人 称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
⑵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要;
⑶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 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 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 增加了悲瑰的意味。
小结
课文的前3段是小说的开端,它 介绍了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 这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 环境,展示了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 源。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 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 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 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 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 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 的悲惨。
⑶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 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知识点及习题参考答案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知识点及习题参考答案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等。
二、故事背景《孔乙己》写于1919年3月,最初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当时新文化运动虽已揭开序幕,但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对复古主义的各种逆流,鲁迅十分愤懑。
为拯救青年一代,他写下此文,艺术地再现了深受封建科举制戕害的读书人形象,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
三、理解词义缠夹不清:指说话没条理,混杂纠缠说不清楚。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
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着别人。
君子固穷: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贫困,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颓唐:精神萎靡。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③):写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第二部分(4-13):写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和悲惨遭遇,揭示主题。
五、问题归纳1.小说开头是怎样介绍鲁镇的酒店的格局和喝酒的两种人的,这属于什么描写?目的何在?鲁镇的酒店的特殊格局——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隔开了喝酒的两种人:一种是“短衣帮”,他们“靠柜外站着”喝,这是穷苦的劳动人民;另一种是“长衫”主顾,他们踱进店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是悠闲、阔绰的剥削阶级。
这属于社会环境描写。
通过一短一长,一外一里,一站一坐的鲜明对比,揭示了顾客贫富的悬殊,阶级的对立,这是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的缩影,为下文写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特殊身份作了铺垫,也预示着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2.“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定稿《孔乙己》中“看”与“被看”的三个层次

《孔乙己》中“看”与“被看”的三个层次作为《呐喊》中作者本人最喜欢的小说《孔乙己》,全篇都在演绎着钱理群教授所言的“看”与“被看”这一鲁迅小说的典型情节结构模式。
不过,浓缩在2500余字背后所交织着的“看”与“被看”,却不是“众人看孔乙己”的这一简单的二元关系。
鲁迅小说中处于“被看”地位的,自然都是一些“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者,然而这种“被看”的人物却并非单一层面的,只是主人公孔乙己这一个人。
看孔乙己的“众人”在“看”孔乙己的同时,也在被叙述者的“我”在“看”;而这一切又都被鲁迅先生那一双冷峻的眼睛在凝神注视。
第一层次:众人“看”孔乙己孔乙己是在咸亨酒店里酒客与掌柜的笑声中出场和“被看”的,而酒客与掌柜等“众人”的“笑看”孔乙己也自然是开心而满足,这首先作为小说的第一情节层次,展开在我们读者的面前。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透过酒客和掌柜的眼睛,我们看到的孔乙己的确有些“可笑”:言行怪异、好喝懒做、偷窃挨打、迂腐酸气、自欺欺人……透过酒客和掌柜的眼睛,我们发现孔乙己是一切人的笑料,无论长衫短衣,掌柜伙计,还有小伙计“我”,都可以对未中功名、与自己一样地位低下的孔乙已肆意嘲笑耍弄,将自己无聊中的快乐建立在这位可怜人的的辛酸与不幸上,却又没有任何地位与身份的阶层认同感,更是对与自己同处下层的主人公缺乏必要的同情与怜悯!出场第一个片段,他们嘲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而孔乙是“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但还是属于一种应激的正常的生理反应,因为这些嘲笑,他还可以用“窃”和“偷”的词语替换,即偷换概念的方法来自欺欺人。
第二个片段中,“旁人”有意地问他是否识字,孔乙己“显出不屑置辩的申请”,这时候,等在旁边的一句诛心之语便脱口而出,“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句话的杀伤力之大,在整篇小说中是力道最大的,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神色,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试论鲁迅《孔乙己》悲喜剧艺术交融

试论鲁迅《孔乙己》悲喜剧艺术交融鲁迅的《孔乙己》是一部以民间小人物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个酒店小二孔乙己被冤枉,最终导致自杀的悲剧。
小说在描写孔乙己悲惨遭遇的也展现了生活中的笑料和荒诞,表现了悲喜剧艺术的交融。
本文将从悲剧和喜剧两个层面对《孔乙己》的艺术表现作分析。
小说在悲剧方面的表现非常突出。
孔乙己是一个生活困顿的小人物,他在酒店做事,偶然醉酒被责打,引发了一连串的悲剧。
形象描写中,孔乙己既没有傲骨,也没有雄心,他只是一个孤独、无助的个体。
在小说中,孔乙己始终承受着非人性的对待,无法忍受这样的压抑与打击,最终选择了自杀。
这一系列的事件,以及孔乙己最终走向绝望的结局,都表现了悲剧的主题和氛围。
小说中也融入了喜剧元素。
小说中的酒店老板虽然对孔乙己有些苛刻,但他一直把孔乙己当做一分站买酒的好帮手,还封他为“先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一些滑稽的效果。
小说中也描绘了一些富有喜剧性的场景,让读者在悲剧的氛围中也能感受到一些轻松和欢乐。
这种将悲喜两种元素相融合的手法,使得小说不仅仅只有悲剧的情感表达,还有一些喜剧色彩的点缀。
小说中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也增加了悲剧的厚重感。
小说中所揭露的社会现实是对旧社会的残酷本质的揭示,对于社会的不公和对弱者的无情不仁。
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是百姓的写照,也是整个社会的寓言。
这种社会现实的揭示以及对社会黑暗的控诉,使得小说的悲剧性更加深刻,更加令人感到痛心和无奈。
小说的结尾又带有一些讽刺的意味。
当孔乙己最终离开这个世界,人们对他的评价甚至比之前更高,这是对人性的讽刺和对社会假善的批判,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些喜剧的意味。
随着小说的结局,读者对孔乙己的命运和整个社会的冷漠也不禁感到一种无奈的苦笑。
《孔乙己》将悲剧和喜剧两种艺术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方式。
通过对孔乙己这一小人物命运的描绘,小说还反映出了整个社会的丑恶和荒诞,这种悲喜剧的交融使得小说更加生动和深刻。
孔乙己中的笑的赏析

孔乙己中的笑的赏析
茅盾称,《金瓶梅》中“有絮之盛,有笑之宫”,而描绘笑容的无人能及,可见其与蒋捷相比,后者的笑容也是颇精彩的,“大笑响如雷,小笑亦若钟。
”而孔乙己的大笑更是让人惊叹,《金瓶梅》中有关“孔乙己大笑”的描写如下:
“令狐冲忽见兄弟两相持分,情急之下,大笑起来,笑声响亮,满堂空荡荡,他的笑容更像一道阳光,照着双方,使他们的火气迅速退去。
”
以此可见,孔乙己的大笑是非常强大,能够使他双方怒气冷却,让争吵变成和睦,这笑容也是孔乙己特有的个人魅力。
结合《金瓶梅》中的故事,孔乙己的大笑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可以有效的调和两人的矛盾冲突,使他们重新拉近了关系,成为了一对手足友好的朋友。
所以,可以说,孔乙己的大笑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极大的调停作用,而且还是给当今社会带来了一些精神上的思考和提示。
除了及时调停矛盾纠纷,孔乙己的笑容也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
他充满自信、勇敢、热情,以明朗宽容的心态来面对社会上的种种挑战,展现出一种勇于改变、乐观豁达的态度。
而这种态度在其它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宋代文学家文天祥的诗作《遣兴》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文天祥把人生中的悲欢也描写出来,让人有一种乐观的心情,从而鼓励人们勇于挑战苦难,极力追求梦想。
以上,就是对孔乙己笑的赏析。
孔乙己的笑容不仅暗含着对友谊
和宽容的体会,更深刻地展现出人生里面的挫折与艰难,他一声大笑,犹如一道阳光,照亮了周围的景象,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和知音。
因此,孔乙己的笑容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力量,也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课:《孔乙己》中“笑”与“悲”的统一
教学设计
上课思路:大家好:今天了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的内容是《孔乙己》中“笑”与“悲”的统一。
鲁迅先生曾说在他所创作的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那么在他的笔下这篇小说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呢?
学习目标展示:
1、能从不同层面理解文中反复出现的“笑”与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关系。
2、能从人物之悲中理解封建科举制度之悲,以及社会之悲。
一、1、《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笑
教师过渡: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开篇就让孔乙己出场,而是把它放在了特定环境中出场,第一次写到他的语句是:“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
2、到底文中是怎么写“笑”的?请大家通读全文,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学习:
谁在笑?笑什么?什么样的笑?
——自主完成:用“ ____ ”勾画出“谁在笑”,用“ 波浪线”勾画出“笑什么”,然后围绕这是“什么样的笑”在旁边做好批注。
——个人展示学习结果。
(1)谁在笑:长衫主顾、掌柜、短衣帮、小伙计、孩子们
(2)笑什么外貌被嘲笑,语言被嘲笑,行为被嘲笑,遭遇被嘲笑
(3)什么样的笑:冷漠无情,穷极无聊麻木愚昧,附和,纯真但将来
哪位同学还有补充呢?
二、那么大家的各种笑与他的悲惨命运有什么关系呢?
请大家再读课文
——小组合作交流:先独立思考,再在组长的组织下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较为完善的结论,准备展示。
——小组以不同形式展示合作成果。
思想之悲
身世之悲命运之悲社会的悲哀
地位之悲
遭遇之悲
所以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生活,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我们能说孔乙己不是一个悲惨的人物,有着悲惨的结局吗?这难道是他一个人的悲剧吗?
当然不是,这是他这一类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人的悲哀,更是这一个社会的悲哀。
连和他一样受害的短衣帮都嘲笑他,不同对他给予帮助,不能同情,可见这真真是一个社会的悲哀呀!
三、“笑”与“悲”的统一
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这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
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笑衬悲,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同时批判了国人的冷漠和麻木。
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四、小结:
孔乙己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是一个可笑的人物,一个可以解闷取乐的工具,一幅幅画就是由这“笑”串连起来的,然而这“笑”的背后却隐藏着弱小者的寂寞而痛苦的灵魂,这不能不说又是一幅幅悲惨的图画。
五、主题探讨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不仁。
说课
教学目标
1、能从不同层面理解文中反复出现的“笑”与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关系。
2、能从人物之悲中理解封建科举制度之悲,以及社会之悲。
教学设计:
1、通读全文,围绕“谁在笑?笑什么?什么样的笑?”这三个问题品味文中的“笑”。
2、跳读课文,分析孔乙己的‘‘悲’’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3、体会《孔乙己》中“笑”与“悲”的统一,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
1、通读全文跳读课文体会内容(紧扣文本解决问题)
2、圈点勾画、做批注(进一步深入文本)
3、自主学习,个人展示
合作交流,小组展示在展示学习成果中再学习
合作学习,小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