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桥的故事(1)
索桥的故事

练习
•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岷江( ) 都江堰( ) 雪冤( ) 挽成( )头晕眼花( ) 逮捕( )
二、辨字组词。 澜( ) 砂( 斓( ) 沙(
坼( 拆( ) )
) )
堤( 提(
) )
• • • •
作业: 1.完整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查找有关索桥的其他故事。 3.完成本课的同步练。
由眼前工程想到他们用辛勤的劳动换来 此项伟大工程,想到那种为人民造福,无私 奉献的精神。
阅读第4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何母”为什么要替“何公”雪冤?是用什么方法 雪冤的?用文中的话回答。 2、“那一对夫妇的心”是怎样的心? 何公何母具有勇往直前的创造精神,为后 人造福的心。
勇士丹柯的故事:
• “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 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
•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 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令私 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 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 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这座桥就是位于都 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 索桥。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著名作家巴金 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体会其 中蕴含的道理。
巴金
执教者:连秀霞
都江堰的索桥神话传说

都江堰的索桥神话传说几千年来,在民间流传了许许多多的都江堰神话传说,表达了人们对历代治水英雄的无限崇敬。
现在就让小编带你们看故事吧。
一、大禹疏通岷江远古时期,在汶山郡广柔县石纽山上,住着一户人家,主人叫鲧。
他的妻子修己,见流星贯昂,化为伪丈夫,与之交接,又吞了神珠薏苡而怀孕。
后来,肚子裂开,生下一个男孩,取名禹,又名文命,字密。
禹成人以后,体格健壮、魁伟,身长有九尺二寸,是一个结结实实的小伙子。
传说禹是昻星下凡,神力过人。
那时,河道不通,毎年洪水一来,漫野横流,成都平原一片汪洋。
为了部落的生存,禹率领部落人民疏通岷江,开辟新沱,使洪水沿江下泻,制服了洪水。
禹把他的心血全部都用在治水上,三过家门都不回家看亠看。
岷江洪水被夏禹治服了,部落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对禹十分感激。
禹去世以后,人民为了表达对他的崇敬,在汶川县石纽山下修建了大禹庙。
每年到禹六月六日生的日子,人民都要到庙子上去祭祀他,感激他给的恩情。
二、开明治水传说在今天的成都平原西北部,古时居住着蜀、羌、仿、微等民族。
这些民族,以捕鱼和打猎为生,过着游牧的部落生活。
周代衰微,国内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都纷纷独立,蜀国也跟着称起王来。
蜀国国王先有蚕丛,以后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传到鱼凫,号为望帝。
望帝当政时期,一天,今湖北省荆州有一个人,名字叫鳖灵,死后,他的尸体随长而上,漂到蜀国的都城郫邑又活了起来,上岸与望帝相见。
望帝听说他很有治水的本事,就让他当了蜀国的丞相。
鳖灵当了丞相,当时顺玉山流出来的洪水,象尧时大洪水一样,汹涌澎湃,严重威胁了蜀国的都城郫邑的安全。
望帝面对这惊涛骇浪,弄得没有办法。
于是,他让鳖灵决玉山,使江水顺流,蜀国人民的安全,从此有了保障。
以后,在巫山一带的长江里,龙又互相残杀,打起仗来,搅得天翻地覆意地说,山崩地裂,巫山跨塌下来,把长江堵塞了。
江水流到这里,越堵越深,又使蜀国变成泽国。
望帝又让鳖灵去把巫峡凿开,江水顺畅流出,才使蜀国又恢复了陆地。
索桥的故事终极版

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儿,都江堰也还有许 多动人的故事。
碑文
鱼嘴
我不能说这个故事是千 真万确的,然而碑上的 文字让我们看见了那一
对夫妇的心。
“鱼嘴”依旧摆在那里, 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 变化,可是在它上面, 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
把岷江分为内外两条江
李冰父子的故事
“何公何母”的故 事
勇士丹柯的故事
敢于克服困难, 敢于牺牲
勇往直前, 为后人造福
舍己为人
说说“我好象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 的人们的手和心”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含义:作者由眼前的工程想到两千两百多 年前的人们,是他们用辛勤的劳动换来 了此伟大的工程,作者更联想到了这些 人们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精神。
“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
巴金
学习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理清文章 思路,写出文章提纲;
2.弄清楚文中所讲的关于索桥的 故事。
3.从索桥的故事受到情感的熏陶。
安澜桥
安澜桥
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 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清嘉 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 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学习新词
• 都江堰yàn 岷mín江 修葺qì
• fèngxì yuān dūn lán • 缝隙 雪冤 桥墩 安澜桥
缝隙:裂开或自然的狭长的空处 雪冤:洗刷冤屈
快速阅读课文,写出课文提纲。
段落: 1
2、3
位置变换:远观索桥 走上索桥
• “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 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 句话。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 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 鱼腹。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 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 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 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这 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 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
六年级下册语文17索桥的故事_北京版ppt课件

拓展提升
多么感人的故事,作者走在索桥上,欣赏着独特的风光,产生 了丰富的联想,有了新的收获与领会。同窗们今天也跟随着作者一同 感受了故事中蕴含的深化道理。选择本人喜欢的故事,带着新的感受 有语气地再读一读。
:
心灵感悟
作者就站在桥中央仔细察看起来, 并思载千里,想到了两千多年的李冰 父子;最后下桥,从山脚的石碑中获 知何先生夫妇建桥的义举,真是感慨 万端。并在最后从索桥的故事中提炼 出了新的高度,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是比故事本身更愉快的。
:
课文详解
什么东西〞比故事更美、更好“?
这是全文的终了语,也是文章的文眼。 作者游都江堰,走上索桥,心里充溢了 打动和赞赏,他被三百年前的人触动和 感染,从而领悟到人间更美,更好的东 西,就是一颗想协助多数人,想跟多数 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本人 的伟大的心。
:
图解构造
<索桥的故事> 勇于牺牲 李兵父子 舍己为人 故事 何公 何母 勇士丹柯 不怕困难
17 索桥的故 事
:
资料宝袋
“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 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 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 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 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 决心抑制重重困难也要建筑桥梁。这座桥 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 外两江的安澜索桥。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 感人的故事。
课文详解
“鱼嘴〞照旧摆在那里,看一百 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 上面,我好似看到了两千两百多 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那是怎样 的手和心呢?
:
课文详解
写作顺序:经过概括各段内容来呈现 第一段总体引见索桥 第二段走上索桥的经过及所见 第三段站在桥上感受“鱼嘴〞意义 第四段走下了索桥,了解何先生夫妇造桥 的故事 第五段走下了索桥后的感受 第六段提示全文中心,点明要旨:得到比 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红军过大渡河铁索桥的故事

红军过大渡河铁索桥的故事1935年,红军面临着国共内战的困境,被国民党军队追击至四川大渡河畔。
为了保全队伍,红军需要渡过大渡河,而河水湍急,两岸陡峭,寻找合适的渡河工具成了红军的难题。
红军队长刘伯承带领着一支小分队,在陡峭的山崖上发现了一根粗大的铁索,这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铁索只有一根,没有桥面,要如何渡过大渡河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刘伯承深知,渡过大渡河对红军的生死存亡至关重要。
他决定将铁索用作桥面,为此,他亲自带领队员们展开了一场艰苦的工作。
首先,他们需要将铁索固定在两岸的大树上,以保证桥面的稳定。
队员们奋力攀爬悬崖峭壁,将铁索牢牢地绑在大树上,然后用绳子将桥面的两端固定在两岸的石头上,使得整个桥面不会摇晃。
接下来,他们面临着桥面的问题。
红军没有足够的物资来建设桥面,但他们并没有放弃。
刘伯承巧妙地利用身边的资源,他们将一根根树枝和绳子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简易的桥面。
然而,红军过大渡河的问题并未完全解决。
大渡河水流湍急,桥面并不稳固,如果红军队员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冲走。
刘伯承决定制定一套严格的渡河流程,每个人都必须按照规定的步骤渡河,以确保安全。
终于,红军队员们开始陆续渡过大渡河。
他们一个个稳步踏上铁索桥,小心翼翼地渡过河流。
每个人都紧紧地握住桥面,时刻保持平衡。
他们不畏艰险,迅速而稳定地渡过了大渡河。
红军渡河的消息传遍了四川,不少当地人被他们的勇气和毅力所感动。
这段红军过大渡河铁索桥的故事也成了一段传世的佳话。
红军过大渡河铁索桥的故事告诉我们,困境并不能阻挡人们的前进步伐。
只要我们有勇气和智慧,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正如红军队员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的那样,面对困难,只要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困境,走向胜利的彼岸。
《索桥的故事》教案设计(精选13篇)

《索桥的故事》教案设计(精选13篇)《索桥的故事》设计篇1本文是巴金的一篇,故事性较强。
通过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从文中读出自己,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和结构。
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情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启发学生按照旅游线路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
通过感悟内容,让学生领会“人们美丽的手和心”,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歌颂和向往之情,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熏陶、感染和净化。
教学背景分析:《索桥的故事》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故事性较强,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要想透彻理解文章主旨,就必须有深层次的阅读。
也就是要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文章内容较为零散,经过阅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特点。
并体会引用其他情节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悟课文的故事情节并声情并茂的讲述。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和文章结构,深入挖掘本文的主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阅读——感悟——探究——延伸,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共同感受人间的美好心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类最美好的事物,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高尚的精神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1.让学生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谈话、介绍背景导入: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让人望而却步,“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
然而,何先得夫妇修了一座索桥,叫“安澜桥”,也叫“夫妻桥”,还叫“何公何母桥”。
课文围绕着索桥发生着许多感人的故事。
今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游览索桥,了解索桥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请同学们轻声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先介绍索桥;再写站在索桥上,看到都江堰联想到两千两百多年前人们的“手”和“心” ;接着写走下索桥,从何氏夫妇的故事联想到为了多数人牺牲自己的心;最后点明主旨,感悟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索桥的故事主要内容

大概内容是这样:四川灌县有座桥,名子叫“安澜桥”。
它是座索桥,用粗的竹索挽成的竹索上铺着一块块木板,桥两边有竹索编的栏杆。
桥没有桥墩,取而代之的是高高的竹架。
走在上面,桥身不停地摆动,让人心里感到不安。
桥下有鱼嘴状的石头,是把岷江分成内外两条江的工程。
“鱼嘴”怎么看都是不动的,可巴金却从中看到了两千多年前劳动人民的心,那温暖的心。
桥的一头有一块石碑,上面说索桥是清初由一位姓何的教书先生建的,因无栏杆,有许多人失足看掉到了水里死了。
官府就把责任全部推到了何先生身上,把他逮到处死,何先生的妻子决定为丈夫雪冤,就在索桥两边加上了用竹索编者按的栏杆。
使三百年后的小孩还能在上面跑。
像何公何母这样的人有多少呢?他们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来为别人服务,像这样的“雷锋精神”是多么可贵,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为了防止洪水发生费尽了心力,才修成了都江堰。
难道就求一个流芳百世的英名吗?不是的,他们是因为有着一颗火热的心,一颗发光的心,一颗不愿见到别人受苦的心。
所以帮助别人而牺牲了自己的所有。
如果今世所有人都像李冰父子、何公何母那样帮助人,世界该多么美好。
灵犀。
.2索桥的故事1

岷江滔滔恶浪,没有修建索桥前,民谣有“走遍天下路,难过岷 江渡”之说。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 身鱼腹。如此惨状,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俩察看地 形,翻阅建桥史料,请教当地水、木工人,报经官府,游说八方 募集资金,清嘉庆九年五月带领四乡百姓动工建桥。桥尚未完工 时,两个樵夫不所劝阻,顶风过桥,落水丧生。渡口“把头”买 通官府,诬以草菅人命之罪。何先德先生含恨九泉。何妻强压悲 愤,继承夫志,完成了索桥的修建。桥上横铺木板,竹缆为栏, 行走平安,故名“安栏桥”,后改安澜桥,取不畏波澜,安然过 江之意。人们为感激何先德夫妻的功德,又称“夫妻桥”。
问题三(3)谁修建的索桥?
答:何公何母做的
解释词语
忙碌:繁忙,无空闲的时间。 千真万确:十分真实,真确,确实。 缝隙:漏孔,漏洞,细缝。 光景:光阴;时间。 雪冤:洗清自己的冤名。 自然:表示理所当然。 依旧:照旧。 光景:表示大约的时间或数量。
分段
1(上桥前) 2~3(桥上) 4~6(下桥后)
我不能说这个故事是千真万确的,然而碑上的文字让我们看见了那一对夫妇的心。我 走下索桥,满头大汗,不用说,我走得疲乏了,我的脚也开始发热。可是三百年前人们的 心也给我带来温暖。那样的心,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 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是不会死的。不管经过百年千载,它都会发光。就像高尔基在一篇 故事里所描写的“燃烧的心”那样。勇士丹柯挖出自己的心拿在手上,心在燃烧、发光, 给人们带路。“何公何母”的心给每一个走过索桥的人添一些温暖,甚至在三百年以后的 寒冷的冬天,我站在桥头还会揭下帽子当团扇来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自学本课字词。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3、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和质疑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自学本课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和质疑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课题,说一说你怎样理解这个题目? “索桥” ,就是用铁索或绳索连成的桥。 二、介绍资料: 巴金(1904——2005)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 四川成都人。主要著作有《激流三部曲》——《家》 、 《春》 、 《秋》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 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 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 320 米。最早称 绳桥获竹藤桥,这与用来修建它的材料有关。 三、自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己读一读课文,看一看有没有自己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解决。 2、看一看有没有自己不懂的词语,查一查词典。 3、在小组中交流。 4、指名发言: 光景:表示大约的时间或数量。 依旧:照旧。 千真万确:相当真实准确。 疲乏:疲劳。 光滑:物体表面平滑不粗糙。 雪冤:洗刷冤屈。 自然:表示理所当然。 5、看一看有哪些词语和句子需要积累下来? 6、在小组中商议: 7、指名发言: 四、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己快速浏览课文,看一看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本文讲述了都江堰上“安澜桥”的故事,抒发了对“更美、 更好”的东西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造福于人们的人的敬 意。 ) 3、说一说如果让你把文章分段,你认为可以分为几段?为什 意图 对课题有初 步的了解, 为 学习课文做 准备。 了解作者和 关于课文中 提到的内容 的了解帮助 学生了解课 文内容。 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生字、 词语的能力。力 培养学生自 主阅读的能 力。
么? 4、小组讨论。 5、指名发言。 试写本文的提纲: 一、介绍铁索桥的桥身、桥面、桥栏、桥墩。 二、讲自己在铁索桥上看到的和想到的。 三、走下索桥从故事中感受到的。 四、点名主旨。 6、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7、评议。 五、质疑: 1、看一看课文内容,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可以根 据课文内容提,也可以根据句子内容提。 2、小组讨论。 3、指名发言: 文章中写索桥,为什么还要写人物? 本文要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板书设计: 索桥的故事 一、介绍铁索桥 二、看到的和想到的。 三、从故事中感受到的 四、点名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