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课件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改造的基本条件
(1)土地改革的完成。 (2)国民经济的恢复。
2、过渡时期总路线 3、第一个五年计划 (1)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精力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 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 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 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 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5)、评价 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 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弊:在改造后期,改造工作过于急躁和粗 糙,也给社会发展遗留下了许多弊端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改造的基本条件 2、过渡时期总路线 3、第一个五年计划 4、三大改造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1、正确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改造的基本条件
(1)土地改革的完成。 ①时间: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措施: 为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农民利益,稳定民族资产阶级, 为早日恢复和发展生产,采取保护富农的措施。 ③结果及其意义: A、到1952年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彻底结束了延续 二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 转创造了条件; C、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D、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 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过渡时期总路线 3、第一个五年计划 (1)基本任务: (2)成就: 4、三大改造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过渡形式 加工订货 经销代销 公私合营

第8讲--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第8讲--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的计划经济体制
文化上
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 Nhomakorabea受政治运动影
响较大,教训深刻;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
社会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
生活上 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
历史二轮复习
【主干知识】
这一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
开放前)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开始探索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社会主义 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历史二轮复习
4.社会生活上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生
活水平总体较低。与此同时,新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 及大众传媒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 影响较大,呈现明显的时代特色。
历史二轮复习
【隐性知识】
中外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16~18世纪的西方各国不谋而合地选择了重商主义道路,迅速 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和体制转型,先后成为世界强国。重商主义 具有国家干预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军事扩张主义、殖民主义、 鼓励人口增长等政策特征。 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 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经二十多年 的计划经济实践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全面的“市 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30年的经历走过了西方300年的路 程。 ——何正斌《300年经济学与30年中国经济发展》

严重阻碍生产力 所有制,实行 为农业发展开
发展
农民土地所有 辟了道路

农业合作化 1953~1956 小农经济难以满 把土地等主要 进一步提高了

足国民经济发展 生产资料由私 农业生产力
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Biblioteka • ••• •
•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探索 政治 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文革。外交政策及基本方针;建国初的外交成就; 70年代外交成就。 经济 土地改革;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建设起 步(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1956-1976经济曲折发展(八大、建设总路线、大跃 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文革中的调整与整 顿)。 文化 毛泽东思想新发展;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胰 岛素;双百方针;教育。 社会生活 习俗、生活水平;铁路、公路;电视
• • •
• • •
• •
•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探索 政治 新中国初期,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革时 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严重破坏。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国际地位提高。 经济 1956年底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19561976经济发展出现曲折。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文化 与军事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受政治运 动影响大;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主干整合
3.法制建设
专题十二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 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 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 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 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中苏建交:1949 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 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953 年,周恩来提出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问题探讨
【问题探究】 材料一 阅读下列材料:
专题十二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 是这个民族不能
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 “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 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 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 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明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材料二 新中国的建立, 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 建专制政治、 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 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现代化从此进 入一个新纪元。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专题十二
专题十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考点导图】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主干整合
专题十二
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 年) (一)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 1.新中国成立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 历史的新纪元。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建立: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 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人民版历史必修2专题三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共21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2专题三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共21张PPT)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社会 主义 过渡 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 的探索时期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49年 1956年
1978年
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1966年
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
两年徘徊时期:1977年---1978年
2、八大对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怎样的判断?
3、由此,中共八大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第二阶段: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2、重大失误
(1)表现:1958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浮夸风”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浮夸风”
6月30日报道亩产5103斤。 1月9日报道亩产2000斤。 7月25日报道亩产9195斤。 9月25日报道亩产13043斤。
的关系,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即发展 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三改造
三大改造(1953--1956)
对象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式 农业、手工业开展合作化运动,走合作化道
路;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材料三,一五计划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内容回答: (3) 一五计划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
的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巩固政权的需要; 苏联模式的影响。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专题8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 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
【通史重组】 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年) 1.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 元。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新中国 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 相监督”的方针。
2.交通事业的进步 (1)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 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2)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 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3.电视事业的发展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深化透析】
三、20世纪50~70年代党的“左”倾错误的表现 1.政治上 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 ,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破坏。 2.经济上 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公有化59~1961年 严重的经济困难。 3.学术上 将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批判,破坏了“双百”方针,严重阻碍了 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
6.教育事业的发展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 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2)动乱中的教育: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年代初,高等院 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三、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1)习俗: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 风尚的主流。 (2)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

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
②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标志)
(3)实质:“左”倾冒进错误

(4)影响: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极大破坏 ②导致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的不同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 及生产关系方面。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 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变革生 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 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大跃进”的发动, 反映了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 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
【感悟历史人】民公社人时民期的公“社共好产风” (1958年)









头遍哨子不买帐,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

什么是人民公社的特点? 1958年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将 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 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一切财 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 行绝对平均主义和部分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 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这些实际上都是 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 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并严重挫伤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①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 ②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处理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③经济建设要注意综合平衡,稳步发展,不 能急于求成 ④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 相适应
……



产 总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概述(PPT 33页)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概述(PPT 33页)
步一发汽展车制打造下厂了、良沈好阳的第基一机础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巩固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奠定基础) 2、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3、制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4、进行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1953-1956年 )
项目
措施
农业
参加农业生产 合作社,走集 体化道路。
2、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3、制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1)制定依据? (2)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3)基本任务?
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1957年
观察图片,了解“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建设取得 的成就,并思考:“一五”计划重点发展哪一行业? 为什么要优先发展这一行业?
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八字”方针(1960年)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成效: 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4、十年建设成就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庆油田
成功试验第一 颗原子弹
包头钢铁基地 包兰铁路
兰新铁路
人工合成结晶 牛胰素岛
武汉钢铁基地
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
曲折发展的十年(56-66)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手工业
手工业者纷纷 参加手工业生 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 资本主义工商

业掀起全行业
公私合营的高
潮。
影响
存在问题
三大改造的基本 三大改造也 完成,实现了生 存在一些缺 产资料的私有制 点:过急、 向社会主义公有 过快、单一。 制的转变,是中 国历史上最深刻 的社会变革;它 标志着社会主义 制度在我国基本 建立;也标志着 我国开始进入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干整合 专题十二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建立: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建立:1949 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 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 1954 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 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制建设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 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
问题探讨 专题十二 主题一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的时段特征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曲折探索时期。如何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成了该时期的 主题。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就,也有挫折、失误,即在探索中 曲折前进。 1.政治上:建国初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 权遭到践踏。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中国被动、 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2.经济上: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 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 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文化上: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 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深刻;毛泽东 思想得到发展。4.社会生活上: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 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 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
问题探讨 主题二 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
专题十二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 物。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全体人 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利,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 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 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共产党领 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这一政党制度 的显著特征。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 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问题探讨 专题十二 【问题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 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 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 容意识的缺乏。……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 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 中国文明转型的艰难。——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材料二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 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 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中国现代化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文明转型艰难的 (1)原因:政治上专制制度的阻碍;经济上资本主 主要原因。 (2)表现:政治上,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 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传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现代化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核心的民 统思想文化的制约和禁锢。 进入新纪元”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主政治制度,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经济上,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了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
主干整合
专题十二
2.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①习俗:从 20 世纪 50~70 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 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 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交通事业的进步 ①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 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②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 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3)电视事业的发展 1958 年, 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主干整合
专题十二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 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方针。 (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 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 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 “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主干整合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956~1976 年) (一)民主政治的挫折和外交突破 1.民主政治的挫折
专题十二
“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 社会秩序混 乱。 2.外交突破 (1)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 年,第 26 届联合 国大会通过决议,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 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 联合公报》 ;1978 年,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1979 年 1 月,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 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主干整合
专题十二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 年) 1.1952 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工业化建设:1957 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 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 社会主义改造: 从 1953 年起, 国家进行三大改造。 到 1956 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 基本建立起来。
问题探讨 【问题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专题十二
材料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 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 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 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 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 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 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 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 (1)特点:较为公开透明;具有包容性或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 的。 ……20世纪 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 上。举例: 195470 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 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 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2)改革开放后发展对外经济的需要;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多边外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交奠定了基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冷战的结束使国际关系趋 (1) 根据材料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 于缓和(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的重要事件。 (2)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 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
专题十二
专题十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考点导图】
主干整合
专题十二
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 年) (一)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 1.新中国成立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 历史的新纪元。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建立: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 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②发展: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 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主干整合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成功 探索 和主要任务; ②1960 年,提出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③1962 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发展 ①1958 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 失误 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 坏,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②“文革”使国民经济遭受劫难
度。 它的基本特点是, 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问题探讨 专题十二 【问题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 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 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 断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 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 (2) 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 “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 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既借鉴吸取西方资产阶 的关注和讨论……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 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创新: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 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 法》,扩大基层民主。 变……2008年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一篇文章说:“中国定 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 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 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 级民主。” —— 中国新闻网 (1) 1949~1956 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2)据材料归纳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指出新时期我 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