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教学大纲(改)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临床检验基础课程的设定是为适应我国检验专业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目前临床需要的检验专业专门人才。
临床检验基础借助先进的检测技术,对来自离体的血液、尿液、粪便以及分泌物与排泄物等标本进行理学、化学、病原学与显微镜形态学的检查,以简便、快速的检测结果,基本满足临床医学检验筛选疾病的需求。
二、总体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
要求学生能够:1.掌握临床检验的基础理论2.掌握检验的实践技能3.熟悉检验方法学的评价4.掌握、了解检验项目的参考范围5.熟悉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三、时数分配四、考核要求按照掌握与熟悉二个层次,记忆、解释与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理论考核占80%,题型为:1选择题,2填空题,3名词解释,4问答题实验考核占20%第一章血液标本采集与血涂片制备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血液标本采集的方法及评价,抗凝剂的选择应用,血涂片制备方法与染色原理。
了解血液学概述与发展史。
课程内容一、血液标本采集与抗凝剂1.采血方法静脉采血法;皮肤采血法;真空采血法2.抗凝剂选择乙二胺四乙酸;草酸盐;肝素,枸橼酸盐二、血液涂片制备与细胞染色1.血液涂片制备:对一张好的血涂片的要求2.血液细胞染色瑞氏染色法;姬姆萨染色法考核知识点一、采血方法二、抗凝剂选择考核要求一、采血的方法掌握各种采血方法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二、抗凝剂选择熟悉各种抗凝剂的特点与掌握其适用范围三、血涂片制备掌握制备良好的血涂片应符合的要求,掌握血涂片制备的注意事项四、血涂片染色掌握瑞氏染色的原理,掌握瑞氏染色的注意事项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瑞氏染色二、问答题:如何评判是否为一张制备良好的血涂片?第二章血液一般检查第一节红细胞检验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平均指数、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网织红细胞计数、点彩红细胞、血沉测定的原理、方法评价、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了解红细胞的生理与血红蛋白组成及红细胞检查的质量保证。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临床检验基础英文名称: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课程类型:专业课必修考试总学时:100 学分:5.0 理论课学时:54 实验课学时:46适用对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他运用形态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寄生虫学等实验技术,通过显微镜、理学、化学、微生物学以及自动化仪器等检验方法,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进行简捷而准确的检测,将所获得的结果,作为疾病的诊断、治疗观察病情或预后判断依据。
临床检验基础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应用科学,与临床医学各项检查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是医学检验中最常用的部分。
二、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临床检验基础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考试等。
其中课堂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对板书和细胞形态结构的图示以及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启用。
实验是教师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标本、挂图图谱等,教学手段加强电化教学、多媒体实物教学,要求学生进行细胞绘图,强化记忆,各种方法学要进行比较,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早到医学检验室轮流进行学习,使之更好的配合好理论教学。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血液标本的采集和血涂片的制备第一节血标本采集【掌握】血液标本的类型及抗凝剂的选择。
【熟悉】熟悉采血的方法。
思考题:1、常用抗凝剂各自有什么特点和用途?2、血液检验有哪些标本类型及其应用范围?3、如何保证合格的血液涂片质量?4、wright染色依据何原理?如何保证染色质量?第二节血液标本采集质量保证【掌握】血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熟悉】血液标本保存与处理。
【了解】患者采血的要求。
第三节血涂片制备与染色【掌握】血涂片的制备、血涂片的染色。
【熟悉】血涂片染色原理。
【了解】瑞氏染色染料的组成。
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第一节红细胞检查【掌握】红细胞计数方法学的应用;血红蛋白的测定方法学(重点HICN)法;网织红细胞计数原理及临床意义。
临床检验基础教学大纲-专科(DOC)

临床检验基础教学大纲学时:总学时76 (理论学时:46 实验学时:30)学分:4.5适用专业:医学检验专科教材:罗春丽主编,临床检验基础,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临床检验学(Clinical laboratory medicine)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现代生物医学实验手段,对人体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脱落细胞等进行检验,以获得有关病理变化、病原体和脏器功能状况资料,达到帮助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观察病情变化及了解预后的目的,并为预防疾病的医学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这门课程的临床实践性很强。
二、课程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紧密联系临床,掌握有关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成为具有独立完成常用临床检验项目,对实验结果具有分析和解释能力,并具有初步科研工作能力的检验医师。
三、实验要求:实验教学以临床检验基本技术和操作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常用临床检验基础的原理、操作、结果判定、质量控制及方法学评价。
理论考试:期末考试,笔试,闭卷,100分记,占总成绩70%;实验考核:根据实验考核办法,主要以平时上实验课次数及实验效果记分,以100分记,占总成绩30%。
六、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难点:本课程主要介绍临床检验基础所涉及的目前常用的临床检测或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操作要领、临床意义。
其内容包括: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血液一般检验、血栓和止血一般检验、尿液标本采集及处理、尿液理化检验、尿沉渣检验、脑脊液检验、浆膜腔积液检验、粪便检验、其他体液检验、脱落细胞检查等。
重点掌握临床检验技术原理、操作方法、质量控制、临床意义。
难点是临床检验基础技术原理。
七、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血液一般检验1.概论【目的要求】了解血液生理概要。
1.熟悉皮肤采血法和静脉采血法及标本采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掌握抗凝剂的作用原理及适用范围。
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临床检验基础
总学时:132
实验学时:60/60
使用专业:三年制专科医学检验
实验教材名称:《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指导》
实验地点:临床检验实验室
一、实验目的
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现代生物医学实验手段,对人体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进行检验,以获得有关病理变化、病原体和脏器功能状况资料,达到诊断和鉴别诊断、观察病情变化及了解预后的目的,并为预防疾病的医学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二、实验基本要求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的临床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紧密联系临床,有关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成为具有独立完成常用临床检验项目,对实验结果具有分析和解释能力,并具有初步科研工作能力的检验技师。
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最终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10%、实验操作成绩占30%、实验报告绩占20%、实验考核成绩占40%。
平时成绩依据学生出勤率、学习态度、回答问题等得出;实验操作成绩依据实验态度、实验操作熟练程度、思维辨别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为、实验报告绩依据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实验考核专门实施量化标准。
学生必须遵守实验室守则,且实验课出勤率达三分之二以上,否则取消一切成绩。
四、主要仪器设备
电光源光学显微镜、离心机、水浴箱、血沉架、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血凝仪、分光光度计、烤箱、计算机、投影仪等。
五、实验项目一览表
临床检验基础实验项目一览表。
临床检验学教学大纲一

临床检验学教学大纲一一、绪论目的要求:一、了解临床检验基础现状和特点。
二、了解检验基础教学目的三、了解学好临床检验基础基本要求。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主要内容:一、一般介绍临床检验发展史及临床应用。
二、详细讲解临床检验基础现状与发展特征。
二、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目的要求:一、掌握血液标本采集、血涂片制备、细胞染色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血液标本采集质量控制。
二、熟悉抗凝剂抗凝原理及应用,熟悉病人状况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三、了解不同采血方法及操作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实验课。
主要内容:一、重点讲解血液标本采集、血涂片制备、细胞染色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及血液标本采集质量控制。
二、详细介绍抗凝剂的种类及应用,讲解病人状况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三、一般介绍不同采血方法及操作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教学:一、血液标本采集、血涂片制备、细胞染色与正常细胞形态识别。
三、血液一般检验目的要求:一、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测定及其参考值、临床意义和质量控制。
二、掌握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的参考值、临床意义和质量控制。
三、掌握血小板计数以及参考值、临床意义和质量控制。
四、熟悉血液组成成分、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代谢与功能、红细胞形态、白细胞形态、血小板形态的检查、点彩红细胞计数,熟悉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平均指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检测的基本知识及临床意义。
五、了解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液一般检验方法学评价及其应用进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实验课。
主要内容:一、重点讲解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白细胞形态检查、血小板计数原理及其应用。
二、详细讲解红细胞形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代谢与功能、点彩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平均指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检测的基本知识及临床意义。
三、一般介绍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液一般检验方法学评价及其应用进展。
临床检验基础教学大纲

临床检验基础教学大纲(适用于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性质与目的临床检跄基础课程是一门高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的任务是借助细胞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寄生虫学、分子生物学等实跄室先进的检测技术,对病人来自离体的血液、液、粪以及分物和排泄物等标本进学、化学、病原学、显微镜形态学等枪查,为临床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观察疗效、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临床检跄基础课程是为适应我国检跄专业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目前临床需要的检跄专业专门人才而设定。
课程主要介绍临床松跄基础中最常用的一般检跄,但确是临床最需要的部分,通过这些实跄而得到简、快速的检测结果,基本满足临床医学检跄筛选疾病的需求。
课程的设置与要求临床检跄基础是一门以论为基础同时注重实践的课程,课程设置在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向临床学习过阶段,是医学检跄专业必修课程,由医学检跄系临床血液教研室负责教学安排。
课程目的是使该专业的学生掌握临床松跄基础的基本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分为论教学和实跄教学两部分。
实跄包括血细胞计数、血涂片检查、干化学检测、沉渣镜检、阴道分物检查、液常规检查、脑脊液常规松查及脱细胞学检查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临床松跄的基础论,熟悉临床检跄相关基础知识;掌握常规检跄的实践技能;熟悉检跄方法学的评价;掌握各检跄项目的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临床检跄基础课程教学在1个学期内完成,医学检跄专业学生为教学主体,安排在四制医学检跄专业第二学的第二学期。
课程总学时90学时,其中论课44学时,实跄课44学时。
本课程设定5学分。
临床检跄基础课程教学论课与实跄课平进,论和实跄课每次各安排4学时。
实跄课以分组形式进,方组5-6人,实跄带教师先进讲解及演示,然后由学生单独操作或分工操作完成实跄内容。
每位学生应参加每次卖跄,认真完成操作,并客观、真实、及时地记录实跄结果,按时完成并上交卖跄报告。
《临床检验基础》教学大纲

《临床检验基础》教学大纲教学安排和时数分配内容授课时数实验时数血液一般检查(一) 4 4血液一般检查(二) 4 4尿液一般检查(一) 4 4尿液一般检查(二)脑脊液检查、浆膜腔积液 4粪便检查及其他 4精液、白带、前列腺液检查 4 4脱落细胞学总论 4脱落细胞学各论 4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 4复习 2 ——————————————————————————————————第一章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教学时数】讲授0.5学时【讲授内容】1.血液标本采集和抗凝剂(1)采血方法1)静脉采血法2)皮肤采血法3)真空采血法(2)抗凝剂选择1)乙二胺四乙酸2)草酸盐3)肝素4)枸橼酸盐2.血液涂片制备和细胞染色(1)血液涂片制备:对一张好的血涂片的要求(2)血液细胞染色1)瑞氏染色法2)姬姆萨染色法【自学内容】血液学概述和发展史。
血液学与临床疾病、实验检验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瑞氏染色问答题:如何评判是否为一张制备良好的血涂片?第二章红细胞检验【教学时数】讲授3学时【讲授内容】1.红细胞计数1)检测方法2)参考值3)临床意义2.血红蛋白测定1)检测方法2)参考值3)临床意义3.红细胞形态检查1)红细胞形态改变2)临床意义4.血细胞比容测定1)定义2)检测方法3)参考值4)临床意义5.红细胞平均指数1)定义2)参考值3)临床意义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1)定义2)检测方法3)参考值4)临床意义7.网织红细胞计数1)定义2)检测方法3)参考值4)临床意义8.点彩红细胞计数1)定义2)检测方法3)参考值4)临床意义9.红细胞沉降率测定1)定义2)检测方法3)参考值4)临床意义【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血细胞比容简答题按MVC和RDW的变化,可将贫血按细胞形态学分为几类?各类的MVC、RDW有何变化特点?论述题试述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第二章白细胞检查【教学时数】讲授3学时【讲授内容】1.白细胞计数⑴检测原理⑵方法学评价⑶质量控制⑷参考值⑸临床意义2.白细胞分类计数⑴检测原理⑵方法学评价⑶质量控制⑷参考值⑸临床意义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⑴检测原理⑵方法学评价⑶质量控制⑷参考值⑸临床意义4.白细胞形态检查⑴检测原理⑵方法学评价⑶临床意义【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1.核左移2.核右移3.Dohle小体4.粒细胞循环池5.中毒性颗粒简答题简述白细胞分类计数质量控制第四章血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教学时数】讲授0.5学时【讲授内容】1.血液分析仪检验原理(1)血细胞计数原理1)电阻抗计数原理、仪器组成、血细胞计数原理、红细胞及血小板有关参数检测原理、2)流式细胞术细胞计数原理、网织红细胞计数原理。
临床检验基础教学大纲(改)

【学时数】
10学时
【思考题】
1.血管壁、血小板、血液凝固的功能及作用。
2.凝血因子及特性、凝血过程及特征。
3.纤溶系统的组成、纤溶过程及特征。
4.常用筛选试验的原理、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5.如何对止凝血筛选试验进行选择、应用、结果分析。
6.出凝血筛选试验在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
1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原理、检测参数与临床意义。
第三章 血栓与止血的一般检查
【目的要求】
1.掌握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2.了解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出血时间测定、凝血时间测定、血块收缩时间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3.掌握PLT显微镜计数法的原理、方法评价、质量控制。
4.掌握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凝血酶时间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的方法、原理及结果报告及其临床意义,熟悉其质量控制。
【学时数】
2学时
【思考题】
1.尿干化学分析的原理与质量控制。
3.尿沉渣自动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第八章 脑脊液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脑脊液理学检查、化学检查和显微镜检查的原理、方法、结果判断、报告方式和临床意义。
2.了解脑脊液的酶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微生物学检查、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法、临床意义。
3.掌握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鉴别要点。
6.较多见的药物结晶的种类、形态。
7.尿液沉渣定量检查的种类、方法、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8.尿液细胞及管型的计数。
【学时数】
3学时
【思考题】
1.尿沉渣标准化方法的操作程序、结果报告和质量控制。
2.尿液细胞及管型计数。
3.尿沉渣成分种类、常见形态及临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熟悉尿二胆、尿酮体检查及临床意义。
4.熟悉尿本周蛋白、乳糜尿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5.了解尿液蛋白电泳、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FDP、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含铁血黄素、氨基酸尿检查和临床意义。
【学时数】
2学时
【思考题】
1.尿干化学分析的原理与质量控制。
3.尿沉渣自动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第八章 脑脊液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脑脊液理学检查、化学检查和显微镜检查的原理、方法、结果判断、报告方式和临床意义。
2.了解脑脊液的酶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微生物学检查、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法、临床意义。
3.掌握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鉴别要点。
11.熟悉血液分析仪直方图、检测参数,掌握RDW临床意义。
【讲授内容】
1.改良牛鲍计数板的结构,红细胞计数的原理、参考值、临床意义。
2.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红细胞常见异常形态检查及临床意义。
4.红细胞比积测定和红细胞平均指数的定义、计算及临床意义。
5.网织红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
【讲授内容】
1.脑脊液采集适应证和标本采集。
2.理学检查、化学检查和显微镜检查、病原学检查。
3.脑脊液检查的临床应用。
【学时数】
3学时
【思考题】
1.脑脊液理学检查、化学检查和显微镜检查的项目有那些?其原理、方法、结果判断、报告方式和临床意义。
2.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鉴别要点。
第九章浆膜腔积液检验
3
十
胃液和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
十一
粪便检验
3
十二
生殖系统分泌物检查
3
十三
痰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验
十四
羊水检验
十五
脱落细胞检查基本知识
2
十六
脱落细胞检查基本技术
2
十七
各系统脱落细胞检查
2
十八
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
2
合计
57
五、考核方式:
理论考试:期末考试,笔试,闭卷,100 分记,占总成绩 70%;
实验考核:根据实验考核办法,主要以平时上实验课次数及实验效果记分,以100分记,占总成绩 30%。
【目的要求】
1.掌握浆膜腔积液理学检查、化学检查和显微镜检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判断、报告方式。
2.掌握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3.熟悉浆膜腔积液、免疫学检查、病原学检查。
【讲授内容】
1.漏出液和渗出液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2.浆膜腔积液标本的采集和保存。
3.理学检查、化学检查、免疫学检查、显微镜检查、微生物学检查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第七章 尿液分析仪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要求】
1.掌握尿液自动分析仪检测的结果报告及临床意义。熟悉尿液自动分析仪检测的影响因素,了解工作原理及质量控制。
2.了解尿沉渣自动分析仪检测的原理、结果报告及临床意义。
【讲授内容】
1.尿干化学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查的优缺点及其比较
2.尿沉渣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查 优缺点及其比较
2.蛋白尿的形成的原因和机制如何?
3.尿液化学检验的项目(尿二胆、尿酮体、本周蛋白、乳糜尿、β2微球蛋白、妊娠试验)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第六章 尿液沉渣显微镜检查
【目的要求】
1.掌握尿沉渣标准化方法的原理、操作程序、结果报告和质量控制。
2.掌握尿沉渣中红细胞、白细胞、各类管型、上皮细胞等的形态学变化及意义。
7.尿糖的检查原理、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8.尿液微量白蛋白测定。
9.蛋白电泳、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FDP测定。
10.尿液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查。
11.本周蛋白尿检查。
12.尿液Tamm-Horsfall蛋白测定。
【学时数】
4学时
【思考题】
1.尿液理学检验的项目、原理、方法、目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6.掌握尿液妊娠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讲授内容】
1.尿量的测定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尿液颜色、透明度的临床意义。
3.尿液比密测定的检测原理、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4.尿渗量测定的检测原理、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5.尿液酸碱度测定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6.蛋白尿形成的原因和机制、检查方法、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11.凝血酶时间测定的方法、原理、注意事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12.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方法、原理、注意事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13.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的方法、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14.D-二聚体测定的方法、原理、注意事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15.止凝血筛检试验的选择、临床意义、结果分析及诊断。
【目的要求】
1.掌握改良牛鲍计数板的结构与使用;掌握RBC、WBC显微镜计数法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
2.掌握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的原理、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了解其他测定方法的原理。
3.掌握红细胞MCV、MCH、MCHC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熟悉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
4.掌握常见红细胞形态异常及临床意义。
6.较多见的药物结晶的种类、形态。
7.尿液沉渣定量检查的种类、方法、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8.尿液细胞及管型的计数。
【学时数】
3学时
【思考题】
1.尿沉渣标准化方法的操作程序、结果报告和质量控制。
2.尿液细胞及管型计数。
3.尿沉渣成分种类、常见形态及临床意义。
4.常见的病理管型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常见的病理结晶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
5.出血时间测定的原理、操作、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6.血小板计数的方法、原理、注意事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7.血块收缩时间的方法、原理、注意事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8.凝血时间测定的方法、原理、注意事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9.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方法、原理、注意事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1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的方法、原理、注意事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六、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难点:
本课程主要介绍临床检验基础所涉及的目前常用的临床检测或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操作要领、临床意义。其内容包括: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血液一般检验、血栓和止血一般检验、尿液标本采集及处理、尿液理化检验、尿沉渣检验、脑脊液检验、浆膜腔积液检验、粪便检验、其他体液检验、脱落细胞检查等。
16.出凝血筛检试验在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及结果诊断。
【学时数】
10学时
【思考题】
1.血管壁、血小板、血液凝固的功能及作用。
2.凝血因子及特性、凝血过程及特征。
3.纤溶系统的组成、纤溶过程及特征。
4.常用筛选试验的原理、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5.如何对止凝血筛选试验进行选择、应用、结果分析。
6.出凝血筛选试验在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
重点掌握临床检验技术原理、操作方法、质量控制、临床意义。难点是临床检验基础技术原理。
七、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绪 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临床基础检验的发展史。
2.了解临床基础检验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
3.了解临床基础检验在疾病诊断和治疗监测中的应用。
【学时数】
1学时
第一章 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目的要求】
6.点彩红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
7.红细胞沉降率测定、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8.白细胞计数的原理、方法、质量控制及临床意义。
9.白细胞分类计数、常见异常形态及临床意义。
10.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及临床意义。
11.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原理、参数的临床意义。
【学时数】
12学时
【思考题】
1. 改良牛鲍计数板的结构及注意事项。
5.熟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D-二聚体测定的方法、原理、质量控制及临床意义。
【讲授内容】
1.正常止血机制即血管壁、血小板、血液凝固的功能及作用。
2.正常凝血机制即凝血因子及特性、凝血过程及特征。
3.正常纤溶机制即纤溶系统组成、纤溶过程及特征。
4.毛细血管脆性试验的原理、操作、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第四章 尿液生成和标本采集及处理
【目的要求】
1.了解尿液生成的过程以及尿液检验的目的。
2.掌握尿液标本种类和采集方法、适用范围和质量控制,了解药物对尿液分析的影响。
3.掌握防腐剂的原理及应用。
【讲授内容】
1.尿液生成的过程。
2.尿液检验的目的、诊断及监测。
3.尿液标本收集的方法。
4.尿标本的种类及优缺点。
5.防腐剂的原理及应用。
【学时数】
2学时
【思考题】
1.尿液生成的过程以及尿液检验的目的。
2.尿液标本的种类和采集方法、适用范围和质量控制。常用药物对尿液分析产生的影响。
3.防腐剂的原理及应用。
第五章 尿液理学和化学检查
【目的要求】
1.掌握尿色、透明度、尿比密的测定及临床意义。了解一般性状检查质量控制。
临床检验基础教学大纲
学 时: 总学时117 (理论学时:57 实验学时:60)
学 分: 4.5
适用专业: 医学检验本科
教 材: 熊立凡主编,临床检验基础,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临床检验学 (Clinical laboratory medicine)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现代生物医学实验手段,对人体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脱落细胞等进行检验,以获得有关病理变化、病原体和脏器功能状况资料,达到帮助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观察病情变化及了解预后的目的,并为预防疾病的医学研究提供客观依据。这门课程的临床实践性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