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出塞人教部编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完美版

再见
出塞
秦:秦朝
【唐】王昌龄 汉:汉朝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
关:边关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但使:只 要,要是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 未还:没有回家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不教:不让
胡马:外族 入侵的骑兵
度:越过
诗句意思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整体感知
自读古诗,借助拼音、注释,将 古诗读通,读顺,了解古诗大意,画 出不理解的词语。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我会有节 奏地朗读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重点词语
人教版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21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古代的边关战乱频繁,戍边的将士们常年征战在外,不得回乡, 面对这样的境况,你会说点什么?看看诗人王昌龄发出的慨叹吧!
出 塞
王 昌 龄
出塞:乐府旧题。 塞,边塞。出塞, 就是到边防线上 去戍守边疆。
资料宝库
《出塞》,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主 要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主。 有一定的主观民族意识,因与其所处历史 时期及生存环境有关。间接的表达了战争 的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被人们称为 “唐朝七绝之首”。
他曾经与匈奴交战七十多次,每次制敌先 机,匈奴称他为“飞将军”。武帝在位时派他 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来了,都畏惧得争相 逃避,多年不敢侵入境内。他一生为人清廉, 爱兵如子。他每得赏赐就和士卒共享。他深受 边关军民的爱戴,在历代的边疆士兵中都有着 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气天下无双”的将军。
四年级语文上册素材-第2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部编版

2.怎样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句诗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深切这同情,同时又从空间上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作者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之外的边塞,让读者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去回忆,体验、思考。
3.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戌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
为国戌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
4.“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后两句诗追思西楚霸王项羽。为什么思项羽呢?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不肯过江东”,在乌江自刎。南宋统治者却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当权者的无耻行径。
知识点
01
我会读组词
塞:sài(塞外、塞北、关塞)
秦:qín(秦腔、秦岭、秦国)
《凉州词》: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能活着回来?
《夏日绝句》: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忆项羽,他在遭遇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
06
问题归纳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塞:sài(塞外、塞北、关塞)秦:qín(秦腔、秦岭、秦国)征:zhēng(征兵、征战、征文)词:cí(歌词、词语、单词)催:cuī(催促、催眠、悲催)醉:zuì(陶醉、沉醉、醉生梦死)杰:jié(杰出、英杰、英雄豪杰)亦:yì(亦然、不亦乐乎、人云亦云)雄:xióng(雄鸡、雄风、雄壮)项:xiàng(项链、颈项、强项)二、我会认将:jiàng(将领、将士、将官)三、多音字还:huán(归还)hái(还是)度:dù(度假)duó(揣度)为:wéi(以为)wèi(为什么)四、作者简介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
主要作品:《出塞》《从军行》《闺怨》等。
王翰(687—726),字子羽,唐代边塞诗人。
其诗最负盛名的是《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主要作品:《凉州词》《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等。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
主要作品:《武陵春》《醉花阴》《如梦令》《声声慢》等。
五、理解诗意《出塞》: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凉州词》: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能活着回来?《夏日绝句》: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忆项羽,他在遭遇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出塞示范课件

知诗人
王昌龄 (698—757),字 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代表作 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 怨》等。
我会认
sài
边塞
zhēng
征战
qín
秦朝
jiàng
将领
辨析多音字
jiàng
但使龙城飞将在。
将
qiāng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jiāng
将革命进行到底
第七单元•第1课
出塞
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说到唐诗,你 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 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解诗题
如何理解题目 “出塞”?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 旧题。这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描写频繁 的边塞战争,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是中 国古代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
悟诗情
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史的
长卷,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
国—晋—南北朝—隋—唐。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
课外拓展
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 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 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 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人未还。
诗后两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
令,使
只要像汉朝李广那样的将军镇守边关,就可 以抵挡入侵的敌人,不叫他们越过阴山半步。
解诗意
龙城: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 凉州词 夏日绝句)精品课件

凉 州 词王
翰
凉州词是什么意思呢?
凉州词就是古代凉州这个地方 唱歌的歌词。
作者简介
王翰:字子羽,晋阳(今山 西太原)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 人,《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边 塞诗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他恃 才不羁,性情豪放,以豪放之 情写军中生活。
出塞
秦:秦朝
【唐】王昌龄 汉:汉朝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
关:边关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但使:只 要,要是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 未还:没有回家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不教:不让
胡马:外族 入侵的骑兵
度:越过
诗句意思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3.能不能把“不肯”换成“不愿” “不想”“不能”?
不能,“ 不 肯 ” 一 词 , 写 出 了 项羽以死相报,无愧于八尺男儿之 身,无愧于江东父老之托,无愧于 “人杰鬼雄”之名。
获取更多资源请关注微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众号:小学名师联盟
4.同学们,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 “至今思项羽”,宋朝的李清照为什么要去 追思一位一千多年前的失败的英雄呢?
李清照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 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 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 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生当作人杰,死亦 为鬼雄”两句,尤其铿锵有力。
课堂小结
《夏日绝句》的作者是(南宋)的(李清照),采用了 (借古讽今)表现手法,诗人用了( 三 )个典故。赞颂了 ( 项羽的宁死不屈 ),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 ), 表达了诗人( 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情怀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是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通过三首古诗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诗句和意象。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方面仍有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对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中的意象、情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三首古诗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
3.教学辅助材料:准备相关的古诗鉴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谈话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件,呈现三首古诗的文本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美。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生字组词
仞:rèn(千仞、五千仞、山高千仞)
岳:yuè(东岳、五岳、岳父)
摩:mó(摩擦、摩天楼、摩拳擦掌)
遗:yí(遗书、遗忘、遗憾)
涕:tì(鼻涕、涕泪、痛苦鼻涕)
巫:wū(巫婆、巫师、巫峡)
蓟:jì(蓟北、山蓟、蓟县)
襄:xiāng(襄阳、襄办、襄理)
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从“又”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什么感受?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课文主题
《从军行》通过描绘边塞地区开阔荒凉的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奋不顾身、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
【导语】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以下是wo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从军行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珙县人(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成“李杜”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③[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古诗三首《出塞》人教(部编版)

举例说明:
在讲解诗歌原文时,教师可以逐句解析,如“秦时明月汉时关”,通过提问“秦时和汉时的明月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诗句中的历史感。对于生字词的学习,教师可以设计“烽火传递”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记忆“烽”字,并理解其在古代通讯中的作用。在创意写作环节,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开头,如“月光下的边塞,一片宁静,只有...”,让学生续写,以此降低写作难度,帮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这些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确保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透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出塞》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和士兵生活的古诗,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它是我们了解古代边塞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字句,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体会诗人对战争的描述和对家乡的思念。
-爱国主义情感的培育:强调诗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同时,培养自身的爱国情感。
2.教学难点
-诗歌背景的理解:学生可能对古代边塞战事的历史背景感到陌生,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古诗鉴赏能力的提升: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有限,难于体会古诗的深层次美感,教师应通过对比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5.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表达的爱国情怀;
6.诗歌意境的描绘与体会,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边塞风光;
7.诗歌的创意性写作练习,例如:以《出塞》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诗中的画面或表达自己的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悟诗歌
“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 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 远。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 人悲愤的情感。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 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 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 决的大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第三、四两句就是诗 人的回答。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
古诗三首
出塞
手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绝,后人誉 为“七绝圣手”。他的诗多写边塞生活,风格雄浑,音调高昂, 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其代表作 《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主要用来反映边塞军旅生 活的。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 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 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 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胡马:指胡人的战马。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时 常从这里开始南下骚扰侵占中原地区。
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度:越过。
诗句指导
知识链接: 李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西汉
名将。射得一手好箭,以打硬仗而闻名。他一生皆在 边关御敌,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他曾经与匈 奴交战七十多次,每次制敌先机,匈奴称他为“飞将 军”。武帝在位时派他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来了, 都畏惧得争相逃避,多年不敢侵入境内。
引入新课
自读要求: 1.自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
把诗句读通顺。 2.想想每句诗用现在的话我
们怎么来翻译它。先自己想想, 然后小组交流。
读准音,理解意
人未还(huán 回、 归 ) (hái 仍旧、依然)
飞 将 (jiāng 带领、辅助) (jiàng 军 衔 名 )
不 教 (jiào 令、 使 )
领悟诗歌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 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 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不教”,不允 许,“教”字读平声;“胡马”是汉代 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 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这两句写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说: 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 不还的局面。
拓展诗歌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拓展作业
1、请同学们回家在爸妈那里背诵诗歌并说诗意。 2、背诵边塞诗歌最少两首,到校后比赛背诵情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
谢谢观看
手
领悟诗歌
这是一首描写(军 旅) 生活的诗。这首诗反映出 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无比哀叹 )之情, 表达了希望(朝 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 塞)战争, 使( 国 家 )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幸 福)生活的美好 心愿。
拓展诗歌
从军行 (其一)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句指导
出塞 【唐】王昌龄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 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 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远离家乡 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戍守边关, 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 了。
领悟诗歌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军人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 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 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 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 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 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 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领悟诗歌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指 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 人,保卫边疆。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明月色、 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的边防战争给人民 和将士带来无限的灾难与痛苦。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 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 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领悟诗歌
想象练笔
古关上,寂静无声,征人们望着明月思念家乡、亲人. 长亭外,寒风呼啸,白发苍苍的父母望着明月挂念儿子. 楼台上,风吹鸦叫,孤苦无助的妻子望着明月担心丈夫. 古树旁,风吹叶落,无依无靠的孩子望着明月想念父亲.
领悟诗歌
“秦时明月汉时关。“皓月当空,照耀着万里边疆 的关塞,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在“月” 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意境更 加高远,把我们引到了遥远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 汉以来边防战争连续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是拖得 太久了!这是从时间上描写边塞的悠久。
(jiāo
传授 )
朗诵诗歌比赛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句意指导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龙城”:地名,是古代匈奴圣地,汉朝大将 军卫青曾奇袭龙城,最后与匈奴作战七战七胜。而“飞将”则指 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 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