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治国通论第三讲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复习材料第一节 儒家

第一节儒家学说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精神一、儒学的由来:最早的儒,是指殷商遗民中那些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特殊阶层,他们穿戴殷商的古衣冠,习行殷商的古礼,在政治上服从依附于新的周族统治者,在文化上则“先进于礼乐”,成为古代文化的主要传授者。
到了春秋晚期,孔子际会当时“学术下移”、私学勃兴的历史风云,继承借鉴悠久丰富的上古文化资源,针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现实,创建了以“道德仁义”为宗旨、以“礼乐正名”为特色的思想体系,从而使儒由过去术士的泛称,一变而为一个独立的思想学派,这个学派就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两千余年的历史发展的儒家二、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历史上的儒家,有一个长期延续与演变的过程。
自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确立其基本文化内涵与思想倾向之后,儒家便一直自我丰富、自我完善之中。
在战国时期,由于师承关系的不同及其受其他学派影响深浅的差异等因素,其内部曾有合乎逻辑的分化。
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标志,儒家学说遂取得正统地位,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的主流。
此后,为适应不同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又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具体地说,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至清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学术形态,具有相当突出的兼容性与适时性。
三、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儒家祖师爷孔子,之后有:孟子、孙子思、荀子、董仲舒、杨雄、王弼、郭象、韩愈、贾谊、张载、二程、朱熹、王阳明等。
三、孔子儒学经典体系:《六经》:《诗经》、《尚书》、《易经》、《礼经》、《乐经》、《春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四、儒家学说之共性特点。
贯穿融通于先秦至清末的儒家学说之共性特点有四个方面:第一,以“仁义德化”为本的政治伦理学说,反映在具体政治实践上就是提倡“德治”、“仁政”和“王道”;第二,以爱有等差、尊卑有序、贵贱有别为诉求,以强调钢常名分为主要特点的“礼治”原则;第三,以“用中适时”为基调的“中庸”、“经权”、“常变”思想;第四,由:“据乱”而“升平”终至“太平”,由“小康”而臻于“大同”为根本宗旨的历史哲学和社会理想。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第一讲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概要第一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一、所谓治国,在中国古代主要指国家机器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对社会进行的组织、协调、管制等活动。
二、所谓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是指有关治国原则、治国方法、治国手段的理性认识和具体主张,即古代中国历史上治国安邦的基本理论与思维方式。
三、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演变历程:(1)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起源于夏商西周时代,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的出现而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治国思想;(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催动着古代治国思想迅速发展并臻于高度成熟;(3)秦汉时代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形成时期,与这一社会政治体制相同步,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基本上确立了整个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规模与架构;(4)自魏晋南北朝,经隋唐五代、宋辽金元,迄至明清(前期),是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持续丰富、不断充实的阶段。
四、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其主要标志:涌现了老子、孔子、孙子、管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一大批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对人类所关切的基本问题各自提出了独到而深刻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儒、道、墨、法、兵、名、阴阳、纵横、杂、农等思想流派。
第二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儒家治国思想(二)、道家治国思想(三)、墨家治国思想(四)、法家治国思想(五)、兵家治军思想第三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主要特征一、儒、法、道、兵四家的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规范着古代治国思想的主体结构及其文化价值取向。
二、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示出一种兼融趋同的倾向,各家各派有关治国思想的理性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融会贯通。
例如,儒、法、道三家治国思想之间的差异,恰好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优势互补。
这具体表现为:一是崇尚道德与追求事功的统一;二是实施德治与推行法治的统一;三是讲求中庸守恒与推崇权变诈谲的统一。
中国古代治国要论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治国要论主要内容中国古代以治国理思想为基础,以身份制度为法制,以分封制度为经济,以外交制度为外交。
治国理思想是指中国古代政治家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形成的一套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体系包括周易、六经、论语、孟子、中庸、蕃禅五经,以及治国家家的思想。
中,周易是中国古代最为完善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体系。
它分为六十四卦,能够反映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可用来指导实践活动。
六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主要包括四书五经六经。
它的基本内容是人的道德规范、举止仪表、官制任免,以及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管理。
论语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它以其掎角而出、巧妙分析的文字精妙绝伦,运用简洁实用的文字,阐述了现实政治、社会经济、伦理道德等重要课题,被誉为“全哲学之母”。
孟子则将儒家思想提高到新的高度,认为政治家应当以仁义为根本,以智慧为手段,建立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秩序。
中庸是由张载撰写的,是一部大型的道德论类书籍。
它提出了“中正不偏”的思想,即在发展社会、实现社会公正时,应恪守中庸之道,做到没有偏颇的均衡发展。
蕃禅五经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典籍,以领导人们超脱物质世界、追求精神境界为目的。
“蕃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以实践论者支配,可以让人们在“造化广大”、“利他为先”中发现自己本质精神,实现自身发展。
治国家家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的精华。
它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思想,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政治思想,认为国家的最高利益应该是国家共同的利益。
他建议以德治天下,以智治天下,以制度治天下,以诚信治天下,以节约治天下,以宽容治天下。
好治、懂治、分封、财政、除暴和论外交等,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主要思想。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治国要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治国理思想,指中国古代政治家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形成的一套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周易、六经、论语、孟子、中庸、蕃禅五经等;二是治国家家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的精华,以“天下为公”的政治思想为基础,提出以德治天下、以智治天下、以制度治天下、以诚信治天下、以节约治天下、以宽容治天下等;三是身份制度、分封制度和外交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外交机制的核心。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复习材料第二节 道家

第一节道家概述一、道家。
道家是我国先秦时期形成并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思想流派,与儒家并称当时的“显学”。
它的创始者是老子(聃),代表著作是五千言的《老子》(即《道德经》)一书。
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杨朱等道家哲人。
二、老子的思想。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以“道”为主宰和天下万物所生本源及其运动规律的本体论;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无为无不为”、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策略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三、庄子学派。
以庄子、杨朱为代表的部分道家,主张对什么也不必认真,做到“坐忘”:“坠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提出所谓的“不拔毛”论调,“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不遣是非,与世浮沉。
他们自然不会去注意构建系统的治国原则与管理方法,一切放任自由、无可无不可便是他们所向往的最好的社会生存境界。
四、黄老学派。
这一学派勃兴于战国晚期,盛行于西汉前期。
他们立足于老子思想的主体性,尊奉相传的黄帝学说,同时兼容并取诸子百家之长,体现出“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验格”的思想特色。
这不但与庄子学派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也与老子的不少观点不尽一致,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由消极避世转变为积极入世。
第二节道家治国思想的理论基础一、“道法自然”:道家治国的哲学原理。
“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其哲学上的最高范畴。
道家认为,“道”先于物质存在而又凌驾于物质之上。
它既是产生孕育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制约规定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
它是永恒的,无限的,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的这种自然属性,按道家的理解,便是自然。
在道家看来,“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事物都应该顺应它自身的情况而存在、而发展,治国也不能例外。
具体地说,治国也应采取顺应万物自然本性的方式,即追求最纯真的自然——“朴”的状态,反“朴”归真,而切不可勉力人为,以致“朴散真离”,陷入不可自拔的动乱竞争局面。
治国通论-墨家治国思想共47页文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治国通论-墨家治国思想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课件

元朝统 一全国
西夏 辽 北宋
西夏 金 北宋
西夏 金 南宋
西夏金 南宋
蒙古(元) 南宋
元
民族政权并立
统一
பைடு நூலகம்
贰
民族政权并立和民族交融
“澶渊之盟”盟约内容
宋辽为兄弟之国……。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 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 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郡 县
最高
统治者
君
主
专
中央
制
政府
中
央
集
权
地方 政府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管军事 管行政 监督百官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 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 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 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政权建设
经济建设
西
文化建设
汉武帝之前
攻打匈奴
和亲匈奴
汉
民族关系
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
汉武帝时期
对外交往
派张骞出使西域
政权建设
经济建设
西
文化建设
汉
民族关系
陆上丝绸之路
长安 → 罗马
对外交往
海上丝绸之路
广州 → 印度最南端
路线:长安→酒泉→敦煌→阳关、玉门关 →葱岭→伊 朗高原、罗马共和国
重文轻武
政权建设 经济建设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第3讲 汉到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备考分析 必备知识 核心突破 高考聚焦
备考分析——顶层设计看高考
2020 2019
全国Ⅱ卷:宋太祖后 殿试成为常制[公平 公正](历史解释)
全国Ⅰ卷:汉武帝制 作“皮币”[国家治 理](历史理解) 全国Ⅲ卷:北宋实行 募兵制度的后果[国 家治理](历史解释) 海南卷:科举制[国家 治理](历史理解)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3.宋朝
(1)措施
①军事: 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
。
②行政: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
③财政: 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 。
(2)特点: 崇文抑武,提倡文治;分割权力,相互制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 (3)影响: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 .
权,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 风气 。
4.元朝:行省制度。
(1)内容:实行行省制度,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行省拥有经济、军事
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2)作用: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较高,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 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3.九品中正制时代(魏晋南北朝):品评官评定授官。
(1)含义:中央选择中正官,对各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区分高下九等,成为授
官依据。
(2)标准: 从最初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到西晋主要看重家世
。
(3)影响: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 中央集权 ;随着门阀世族势力强大,演变
为门阀世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中国古代治国法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法通论中国古代治国法通论1.“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
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
法家的观点是时代在变,政治应随时代而变,历史上的种种伟大创举只是在特定时代方具有其意义,如果把它原封不动拿到后世,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只是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式的愚蠢可笑行为。
法家“不法古,不修今”的变革观念,是历史上所有从事社会改革实践人们的理论纲领。
2.简述一下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以“道”为主宰和天下万物所生本源及其运动规律的本体论;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无为无不为”、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策略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3.简述一下道家思想的几大要素。
4.“性恶论”与尙法用刑的必然性。
“性恶论”与尚法用刑的必然性。
“性恶论”的观点缘于儒家的荀子,而在法家眼里,人性之丑恶根深蒂固,绝对不可能通过教化等手段加以改造,而只能用严厉的法制予以约束与控御,使具有作恶倾向的人类不敢逾越规矩、为非作歹,而只能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地接受君主的统治。
5.简述一下法家治国思想的要点。
一、“因人情利害”而治:治国的指导原则。
法家的基本观点是立法必因人情、合人心,并把这作为实施治理的重要指导原则,“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二、行“赏罚”两柄:治国的基本途径。
法家普遍认为“赏罚”是治国安邦的主要手段,一再强调“赏罚”在管束民众方面的极端重要性。
法家认为,要使重刑厚赏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制定具体的标准,辅之以必要的方法。
三、“尊主卑臣”:治国的价值取向。
法家是君主专制的积极讴歌者,他们都主张强化君主专制和独裁,法家对于治国所追求的理想格局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君主只要“抱法守势”,再辅之以必要的“术”,那么就可以轻松愉快地管治天下,长久维系其专制独裁统治了。
四、思想专制:治国的文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