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治国通论第一讲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精品课件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旁栏边角 练一练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思考点”,你认为商朝与西周的政治制度有何不同? 提示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进行分封,对诸侯的控制比商朝对外服的管辖更有效。
结论要语 辨一辨 (1)先秦时期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 √ ) (2)西周的等级分封制度,在当时对巩固国家政权、扩大统治范围,起了重 大作用。( √ ) (3)周天子是天下大宗,各级贵族相对周天子是小宗,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 ) (4)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1)废除丞相制: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
(2)建立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
枢。
6.清朝
雍正帝设立 军机处 ,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
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两汉
(1)西汉:郡国并行制
①郡县制:郡设 太守 为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军事)、郡丞(行政);
答案 D 解析 材料表明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要求周王提升其爵位等级,遭到拒绝后, 他直接自立为王,这打破了周王分封的惯例,形成对分封制度的挑战,故D项 正确。礼乐制度是维系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而材料没有反映礼乐制度, 且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只涉及对楚国国君熊通的分封问题,未涉 及权力继承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政治权力分配问题,不涉及血缘 关系,且楚国并非姬姓王国,故C项错误。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单元
历史
内容索引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时空坐标]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课标要求 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 ——甲骨“占卜”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分封制、宗法制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分封制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4、制度之间相对稳定并具有传承性
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
本质问题是什么?
现象:礼崩乐坏(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天子自诸侯出)
本质:分封制崩溃
夏朝
中 国
商朝
早期
政治
制
度西
周
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始创王位世袭制度。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
王权紧密结合
实行分封制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实行宗法 制
礼乐制度
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与分 封制互为表里的制度。
问1:分封制的对象有哪些?你能从分封比例中发现什 么异象,这说明什么?
先代贵族 材料一:(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追 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 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 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 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shi)于燕,封弟叔鲜于 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礼记•礼运》
选贤与能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
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
其选也。
——《礼记•礼运》
血缘关系
王位世袭制:家天下
占 卜 用 的 龟 甲
1
2
3
甲
骨
4
文 卜
中国古代治国要论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治国要论主要内容中国古代以治国理思想为基础,以身份制度为法制,以分封制度为经济,以外交制度为外交。
治国理思想是指中国古代政治家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形成的一套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体系包括周易、六经、论语、孟子、中庸、蕃禅五经,以及治国家家的思想。
中,周易是中国古代最为完善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体系。
它分为六十四卦,能够反映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可用来指导实践活动。
六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主要包括四书五经六经。
它的基本内容是人的道德规范、举止仪表、官制任免,以及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管理。
论语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它以其掎角而出、巧妙分析的文字精妙绝伦,运用简洁实用的文字,阐述了现实政治、社会经济、伦理道德等重要课题,被誉为“全哲学之母”。
孟子则将儒家思想提高到新的高度,认为政治家应当以仁义为根本,以智慧为手段,建立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秩序。
中庸是由张载撰写的,是一部大型的道德论类书籍。
它提出了“中正不偏”的思想,即在发展社会、实现社会公正时,应恪守中庸之道,做到没有偏颇的均衡发展。
蕃禅五经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典籍,以领导人们超脱物质世界、追求精神境界为目的。
“蕃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以实践论者支配,可以让人们在“造化广大”、“利他为先”中发现自己本质精神,实现自身发展。
治国家家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的精华。
它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思想,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政治思想,认为国家的最高利益应该是国家共同的利益。
他建议以德治天下,以智治天下,以制度治天下,以诚信治天下,以节约治天下,以宽容治天下。
好治、懂治、分封、财政、除暴和论外交等,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主要思想。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治国要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治国理思想,指中国古代政治家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形成的一套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周易、六经、论语、孟子、中庸、蕃禅五经等;二是治国家家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的精华,以“天下为公”的政治思想为基础,提出以德治天下、以智治天下、以制度治天下、以诚信治天下、以节约治天下、以宽容治天下等;三是身份制度、分封制度和外交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外交机制的核心。
治国通论-兵家治国思想 共32页

原(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人,唐朝伟 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著有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 《武经七书》,堪称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 (八)《三十六计》 • 《三十六计》是人们根据兵家思想和历史上战争经验
逐步总结而成的兵书,作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而蜚声中外,对于现代商战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 • 原书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 并战计、败战计。共有三十六计,依序分别为:金蝉脱 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 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 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 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策、 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 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 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 道代虢。
(三)田穰苴与《司马法》 田穰苴,春秋末期齐国著名军事家,以
严法治军,克敌制胜而知名于世。因功被封 为大司马,故史上多尊称其为司马穰苴。
《司马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 。尽 管该书亡佚严重,155篇仅存5篇,内容不全, 但仍具有很好的军事思想和很高的军事价值。
(四)吴起与《吴子兵法》 吴起,卫国左氏邑(今山东省定陶 )人,
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军事家、统帅。 著有《吴子兵法》一书,与《孙子兵法》
合称《孙吴兵法》.《吴子兵法》48篇,今存 六篇(《图国》、《料敌》、《治兵》、《论 将》、《变化》、《励士》) ,在中国古代军 事典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谋略思想是: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五)尉缭与《尉缭子》 尉缭,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秦
治国通论-兵家治国思想共33页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治国通论-兵家治国思想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Leabharlann 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高二历史创新教学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的有利因素。
魏晋南北朝奠定的制度基础, 国家的统一 经济的繁荣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制度
(3)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宋太祖时设枢密院 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消极影响: ①经济上:封建社会末期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延缓 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②政治上: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人身自由,皇权专制极易形成 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产 物
③思想文化上: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近代自然科 学的产生
思维拓展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权力高度集中;皇位世袭、皇权专制;人治色彩浓厚;存在着皇权 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积极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大一统和领土完 整,创造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抵御外来侵略 ②经济上: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 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③民族关系上: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交融,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4、原始民主遗存 (1)概况: 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2)表现: 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3)影响: 这些原始民主传统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西周、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与行政区域划有“国”“野”之分。
知 识 延
高中统编历史(新)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ppt

尊 高统治者的专有称谓
于是下令丞相、御史议
帝号。臣下议论后,上
皇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 尊号为“泰皇”。嬴政
权 相和 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 去泰号,取名“皇帝”
至 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 。皇帝自称“朕”或“
上 皇帝手中。 皇 位 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
自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 世 世计,以至“传之无穷” 袭
嫡
(宗主)
作用:形长 子 继 承成“天周子天子—诸侯—诸侯——卿大夫——士”(小小大这宗宗宗样) 的宗法等
级和,特有权利地制凝位聚,宗有嫡族利长,统子防治止集内团部内卿大纷部夫争的,稳保定证和贵团族 结政,治强(小大上化宗宗的王) 垄权断。地家位国
同构的社会结构余影嫡响子深及远庶。子
士
(大宗)
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是家族庶关人系,又是政治隶属 关系,国与家结合。③大宗与小宗既具有相对性,④形成森严的 社会等级。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公主的地位,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统治,统 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密切了同周边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西周经济开发与社会的发展 。
(2)宗法制
目的:以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
(三)西周
政治组织与亲族组织合一,政治权力分配基于血缘关系
核 心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
——《春秋公羊传·大隐宗 公元年》
——东汉王充《论衡》
主义中央集权制; 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
有较高史料价值。
1、两汉行政中枢的演变
(1)中朝 汉武帝设立中朝(或称“内朝”, 包括侍中、尚书令、常侍,负责决 策),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西汉晚期以后,丞相制被三公制 取代,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中外朝制度的设立,加强了皇权, 削弱了相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礼乐制 (1)概念:
史料: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器用,皆有等 宜。 ——《礼记·王制》
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的进行维护等级 差别的乐舞。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规矩—— 区别等级——规范社会秩序)
(2)表现:
(3)目的: 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解决权力认同问 题,即天下归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分封制的意义及弊端?
①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扩大统治区域;推动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有利于政治 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较内外服有利于加强对地方控制) ②地方权力过大,导致分裂割据,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典例研析】(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
史料1:天子适诸候曰巡狩,诸候朝于天子曰述
★材料1与材料2相比,出现了什 么新问题?有哪些具体表现? 原因是什么
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同削其地; 三不朝,则六移之。
—— 《孟子·告子》
史料2:(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
问题: 礼崩乐坏
王以诸候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 (郑庄公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4)实质: 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
(5)瓦解: 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局面
西周宝藏 - 宜侯夨cè簋guǐ
西周宝藏 - 毛公鼎
思考:宝藏反映西周的何制度?
西周青铜器,于江苏出土, 现藏于中分国封国制家博物馆。共 有 铭 文 120 余 字 , 大 意 为 西 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并赐 他酒、铜器、土田和奴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