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治国通论第二讲共31页文档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人民必修1 (1)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人民必修1 (1)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思考』 (1) 材 料 一 主 要 反 映 了 哪 一 历 史 现 象 ? 为 避 免 这 一 问 题 秦 朝 采 取 了 什 么 措 施? (2)据材料二指出这一制度的名称及特点。 (3)材料三中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政治制度 对中华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关于秦地宫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 “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 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 藏满之。今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 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知地理。 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此地宫是在怎样的形势下修筑的呢?除此之外, 统治者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统治呢?
点拨提示:“汉承秦制”,汉代并非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 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疑难探究
主题 秦政治措施的影响
『史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 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
材料二 “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 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提示』 (1)现象:周初实行分封制,诸侯与周王关系密切;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互相 争霸,分封制崩溃。措施:郡县制。 (2)制度的名称:皇帝制度。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和皇帝的独 尊。 (3)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有效维护、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有利 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第一讲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概要第一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一、所谓治国,在中国古代主要指国家机器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对社会进行的组织、协调、管制等活动。

二、所谓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是指有关治国原则、治国方法、治国手段的理性认识和具体主张,即古代中国历史上治国安邦的基本理论与思维方式。

三、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演变历程:(1)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起源于夏商西周时代,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的出现而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治国思想;(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催动着古代治国思想迅速发展并臻于高度成熟;(3)秦汉时代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形成时期,与这一社会政治体制相同步,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基本上确立了整个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规模与架构;(4)自魏晋南北朝,经隋唐五代、宋辽金元,迄至明清(前期),是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持续丰富、不断充实的阶段。

四、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其主要标志:涌现了老子、孔子、孙子、管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一大批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对人类所关切的基本问题各自提出了独到而深刻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儒、道、墨、法、兵、名、阴阳、纵横、杂、农等思想流派。

第二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儒家治国思想(二)、道家治国思想(三)、墨家治国思想(四)、法家治国思想(五)、兵家治军思想第三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主要特征一、儒、法、道、兵四家的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规范着古代治国思想的主体结构及其文化价值取向。

二、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示出一种兼融趋同的倾向,各家各派有关治国思想的理性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融会贯通。

例如,儒、法、道三家治国思想之间的差异,恰好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优势互补。

这具体表现为:一是崇尚道德与追求事功的统一;二是实施德治与推行法治的统一;三是讲求中庸守恒与推崇权变诈谲的统一。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讲话全文/opinion/sixiangpinglun/detail_2011_09/05/8943203_0.shtml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中国历代的国家政权都放弃了基层的治理。

士大夫阶层是下不到阶层去的,正式的国家干部有品级以上的官员,最基层是9品官下阶,安排在朝廷。

最基层是县,县以上才是王权。

撤地建市……升官县长的级别,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县委书记和县令干的好的,希望能往上走,这样就流失人才。

所以给其升级到副局级。

财税体制的改革也是个重要问题。

从观念到制度没有关注基层的治理,放弃了基层。

中共最成功的一点,中共是最会抓基层的。

治理能力的问题是最核心的问题。

干部队伍缺乏两方面的素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和历史的知识。

协和万邦……遵循的不是自然而是友善的法则,主张天下大同。

大一统……自强不息……动力不足儒家在指导思想上境界很高,但是方法论不行,还得外儒内法。

儒家治国培养了一堆能力不强的道德模范。

中国古代强调的是通才之学,是大人之学。

宋代高层次培养出来了,但是基层没有跟上。

中国模式一定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资治通鉴与中国传统史学的资治功能苏轼《司马文公行状》宋儒标榜道权高于君权。

道统至上。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不历州县不拟台省选官原则的提出与落实复合型官僚的形成和士大夫阶层的成熟。

宋代主张遵循旧法,不折腾。

庆历新政,富弼,韩琦欧阳修《上范司谏书》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剑桥中国史传统史学的伦理功能与政治功能崇礼治,谨名分名实不符是社会最深刻的一个问题人心坏了,制度没有用能力最强的人做最高领导败亡的希望很大。

能力最强或者自认为能力最强的人,绝对不能做最高领导。

恃其俊才,骄矜自困,以至覆亡故人不己若,危亡之媒也;谓人之不己若,危亡之必矣82502103贞观之治中的领导艺术卖直之人,是在拍马屁的自信是个很难得的修养,语速加快说明自信心有点崩溃了。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一、填空1、在中国传统哲学“知学观”中,提出“知先行”主张的思想家是(程颐)2、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

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

这说明,他认为教育应该(德育和智育并重)3、“教学相长”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首先提出它的是(《礼记学记》)4、在宗法制制度之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宗族)5、科举制建立与全面推行的朝代是(隋唐)6、中国封建伦理的最高法则是(三纲)7、中国传统哲学中,提出“中庸”这一价值原则的是(孔子)8、“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攻”等体现的是(墨家思想)9、魏晋玄学的主要经典是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周易》)10、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着反应了孟子(性善论,性本善)11、在传统伦理道理规范方面,提出“三纲五常”的是(董仲舒)12、“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西周)1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中国古代(爱国,黄宗羲)思想的归纳14、儒家文化的直接源头是(周公)15、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16、(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是仁17、(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8、兵家渊源源于夏、商、周时代,在(先秦)时期形成的独立的学术理论体系,充实提高于秦汉时期,直至晚晴让位于近代军事学。

19、所谓“黄老政治”,黄是指黄帝之学,老是指(老子之学)20、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21、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22、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它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23、在奴隶社会中,(礼)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政治体系和道德规范。

24、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内涵与逻辑起点就是(性本善),和谐协调,德主刑辅等。

25、道家提倡(天人合一),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

26、康雍乾三帝的治国方略中,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国家统一)和君主专权两方面。

中国古代治国要论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治国要论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治国要论主要内容《中国古代治国要论》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一部有重要意义的经典著作,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特点,指示了中国古代君主治国的原则和方法,是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及其应用的一部经书类著作。

《中国古代治国要论》的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涉及中央集权的扩张,第二部分涉及中央权力的维护,第三部分涉及安定社会的措施。

第一部分论述了中央集权的扩张,强调要建立公正、高效的集权体系,消除上下级分裂,使中央权力无往不利。

首先,要加强中央政权,通过强制和激励措施,赋予中央更高的地位,获得更大的权力。

其次,要注意设计政务制度,控制各部门的权力职能,建立一套有序的政治体系。

最后,要加强对地方的监督,突出地方的责任和义务,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政治控制,促进各地的有序发展。

第二部分论述了中央权力的维护,强调要定立和落实有效机制,控制官僚权力,保护君主权力。

首先,要把握权力分配,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防止权力滥用。

其次,要坚持正派精英管理,着重科学官僚制度,满足君主权力维护的要求。

最后,要加强对官吏履行业务的监督,提高政治权力的效能,防止突出官僚主义的问题。

第三部分论述了安定社会的措施,强调要控制贫富差距、维护贫困人口的合法权益,严格治理社会以维护社会稳定。

首先,要根据国情实施依法治国,完善法律制度,使之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内涵。

其次,要实行农民赋税,以控制贫富差距,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经济地位。

最后,要实行社会保障,确保贫困人口享有合法权利,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总之,《中国古代治国要论》指出,要加强中央权力的推上,落实有效的权力管理机制,控制贫富差距,维护经济社会和社会稳定,确保贫困人口的合法权益,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创造良好条件。

因此,《中国古代治国要论》不仅是政治思想史上的一部杰出著作,而且也是现代政治管理的一部经典参考书,为世人提供了治国理政的思路和方法,成为书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复习材料第二节 道家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复习材料第二节  道家

第一节道家概述一、道家。

道家是我国先秦时期形成并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思想流派,与儒家并称当时的“显学”。

它的创始者是老子(聃),代表著作是五千言的《老子》(即《道德经》)一书。

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杨朱等道家哲人。

二、老子的思想。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以“道”为主宰和天下万物所生本源及其运动规律的本体论;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无为无不为”、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策略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三、庄子学派。

以庄子、杨朱为代表的部分道家,主张对什么也不必认真,做到“坐忘”:“坠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提出所谓的“不拔毛”论调,“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不遣是非,与世浮沉。

他们自然不会去注意构建系统的治国原则与管理方法,一切放任自由、无可无不可便是他们所向往的最好的社会生存境界。

四、黄老学派。

这一学派勃兴于战国晚期,盛行于西汉前期。

他们立足于老子思想的主体性,尊奉相传的黄帝学说,同时兼容并取诸子百家之长,体现出“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验格”的思想特色。

这不但与庄子学派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也与老子的不少观点不尽一致,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由消极避世转变为积极入世。

第二节道家治国思想的理论基础一、“道法自然”:道家治国的哲学原理。

“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其哲学上的最高范畴。

道家认为,“道”先于物质存在而又凌驾于物质之上。

它既是产生孕育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制约规定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

它是永恒的,无限的,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的这种自然属性,按道家的理解,便是自然。

在道家看来,“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事物都应该顺应它自身的情况而存在、而发展,治国也不能例外。

具体地说,治国也应采取顺应万物自然本性的方式,即追求最纯真的自然——“朴”的状态,反“朴”归真,而切不可勉力人为,以致“朴散真离”,陷入不可自拔的动乱竞争局面。

第2讲 统一国家的建立 政权并立

第2讲  统一国家的建立  政权并立
第二讲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公元前221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 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企图使自己的统治千秋 万代,但是由于统治过于残暴,秦朝统治最终在大规模 的农民起义中土崩瓦解。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 列休养生息的措施,形成文景之治的太平局面;汉武帝 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最终使西汉达到 了鼎盛时期。
2.如何评价汉武帝? (1)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西汉出 现了大一统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与加强。表现在: ①政治上,鼓励推荐人才,建立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的制度,还 亲自考察;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室势力。②经济上, 把铸币、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发行五铢钱;还重视兴修水利, 亲自治理黄河,推行进步的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得到前所未有 的发展。③民族关系上,命张骞通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 在西南地区设立郡县,疆域大大扩展了。④思想文化上,采纳董 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使儒家思想 成为封建国家的正统思想,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⑤对外关系 上,开辟丝绸之路。 (2)汉武帝的过失是好大喜功。连年征战,耗费巨额钱财;大肆 征兵、征税,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迷信奢侈,重用酷吏。在他 晚年,西汉社会出现动荡,农民不断暴动。但他仍是一位很有作 为的封建皇帝,特别是他承认过失,知错就改的精神更为可贵。
二二一一政第讲统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公元前221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企图使自己的统治千秋万代但是由于的措施企图使自己的统治千秋万代但是由于统治过于残暴秦朝统治最终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中土崩瓦解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课件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课件

元朝统 一全国
西夏 辽 北宋
西夏 金 北宋
西夏 金 南宋
西夏金 南宋
蒙古(元) 南宋

民族政权并立
统一
பைடு நூலகம்

民族政权并立和民族交融
“澶渊之盟”盟约内容
宋辽为兄弟之国……。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 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 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郡 县
最高
统治者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管军事 管行政 监督百官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 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 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 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政权建设
经济建设
西
文化建设
汉武帝之前
攻打匈奴
和亲匈奴

民族关系
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
汉武帝时期
对外交往
派张骞出使西域
政权建设
经济建设
西
文化建设

民族关系
陆上丝绸之路
长安 → 罗马
对外交往
海上丝绸之路
广州 → 印度最南端
路线:长安→酒泉→敦煌→阳关、玉门关 →葱岭→伊 朗高原、罗马共和国
重文轻武
政权建设 经济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