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10课 鸦片战争 Word版含解析
精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0课 鸦片战争 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编者选题表1 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政府公然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其直接目的是( )A 扭转对华的贸易逆差B 腐蚀清政府的官员C 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D 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解析:A 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向中国猖狂走私鸦片是因为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急需扭转对华贸易逆差,A项正确。
2 (2017·辽宁大连期末)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
这说明当时( )A 外国已经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B 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C 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D 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解析:B 根据材料,在1689~1839年这段时间的涉外司法诉讼本应全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有较多由外国人自行审理,这说明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B项正确。
外国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是通过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获得的,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也没有体现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C、D两项错误。
3 (2017·山东潍坊期末)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帖(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辱……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
”这体现了( )A 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B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 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D 清政府长期奉行的外交文书范式有了改变解析:D 鸦片战争对清政府的触动不大,没有产生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容,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与材料中“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不符,故C项错误;从“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可知清政府改变了以往的外交文书范式,故D项正确。
第10课鸦片战争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下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虎门销烟图”,其伟大意义在于( )A.宣告了中国禁烟运动的彻底胜利B.使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C.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决心D.扼制了毒品泛滥给中国造成的危害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的理解。
A项中国禁烟运动并未取得彻底胜利,B项是鸦片战争的影响,D项虎门销烟也没有扼制住毒品泛滥。
答案:C2.“鸦片烟,真狡狯……这是西洋要将中国害。
远从印度运将来……将一座好神州化作烟世界。
一方好田地,尽把罂粟栽。
一个好人家,尽将烟器摆。
一条好花街,尽把烟馆排。
女子变妖怪,男子变痴呆。
未老身先死,已死身不埋。
”这首民间歌谣反映的社会问题最早出现于( )A.明朝后期B.清朝中期鸦片战争前C.鸦片战争后D.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解析:材料反映的情景描绘的是鸦片输入对中国的严重危害,时间应是在鸦片战争前。
答案:B3.右图是道光帝裁撤林则徐的诏书,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①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②反映了道光帝的软弱无能③林则徐对抗朝廷④推行妥协投降的政策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林则徐属于地主阶级,他禁烟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③错误,排除含③的选项。
答案:B4.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
……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
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有( )①开口通商②协定关税③片面最惠国待遇④领事裁判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体现了列强在中国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则体现了列强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
答案:B5.下面漫画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揭示了《南京条约》的签订( )A.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签订的B.是英国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C.清政府是一个卖国求荣的政权D.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主题的把握能力。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练习:第10课 鸦片战争

第10课鸦片战争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它爆发于( )A.1840年B.1900年C.1911年D.1919年【解析】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故A项正确;1900年爆发八国联军侵华,故B项错误;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故C项错误;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故D项错误。
【答案】 A2.史学界普遍认为,“如果(将鸦片战争)称为商务战争,中国并未禁止任何正当商务,只是禁止走私,而且禁止的是毒物走私”。
由此可见,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 )A.与鸦片战争的发生无任何关系 B.是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源C.是导致中英间战争的直接原因 D.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解析】本题旨在通过对相关史学观点的认识,考查对鸦片战争发生原因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禁止的是英国对华进行鸦片贸易,而不是禁止正当的商务贸易。
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行为是一种非人道的行为,也是一种侵略行为,因此,中国的禁烟运动是正义的反侵略行为。
由此可判定B、C两项不正确。
鸦片战争前,在工业资本主义的推动下,英国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对华商品输出。
输入鸦片、发动战争都是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手段,禁烟运动仅是英国政府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寻找的借口而已。
因此,A项不正确,D项正确。
【答案】D3.鸦片战争之后,面对潮水般涌入的“洋药”(鸦片),清政府不得已准许本国栽种土烟,企图通过“内地之种日多”,使“夷人之利日减”,“迨至无利可牟,外洋之来者不自禁而绝”。
这本质上揭示了( )A.清政府对鸦片走私缺乏清醒的认识B.为改善民生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C.鸦片走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D.清政府开始与西方列强进行商战【解析】清政府企图通过允许本国栽种土烟来达到禁绝鸦片的目的,没有看到鸦片走私是为了扭转贸易逆差,打开中国市场大门,故A项正确。
【答案】A4.之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主要是因为( )A.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B.中国政府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C.中国的经济军事技术落后于英国D.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矛盾【解析】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已经进行了工业革命,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增大,中国广阔的潜在的市场是西方列强所急需的,因此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
2018年秋季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10课 鸦片战争》训练卷

第10课鸦片战争一、选择题1.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覆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该规定①清政府企图维护至尊国体②清朝外交由华夷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变③促进清政府外交的现代化④清政府与英国建立了平等的外交关系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答案】C2.阅读下表,由表中信息可知A.中英鸦片战争正在进行B.太平天国影响清军部署C.谕折制约军政事务效率D.地方反洋教斗争迅猛发展【答案】A3.下列某城市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这个城市又是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A.上海B.广州C.厦门D.汕头【答案】C4.上表中总理衙门的设立过程表明,清政府A.政治制度的分化趋向出现B.对外交往仍处主导地位C.涉外事务的官僚机构膨胀D.开始放弃闭关自守政策【答案】A5.太平天国一开始就把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其决定因素是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B.上帝的指示C.自然灾害严重D.民主共和思想的推动【答案】A6.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19世纪末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答案】B7.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惊奇地发现:“作为东方泱泱大国的中国,其消费能力竟比不上一个小小的洪都拉斯,而且从人均消费额来看洪都拉斯竟然是中国的1246倍。
”使英国人“惊奇”的真正原因在于A.中国人民购买力低B.中国政府抵制洋货C.找不到发动新战争的借口D.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尚未实现【答案】D8.一位研究中外关系的西方学者认为,“直至1839年为止,使西方国家听从条件方可允许双方关系存在的是中国;自从1860年以后,把和中国共同来往的条件强加于中国的却是西方国家。
人教版必修一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第10课 鸦片战争训练试题(word版含答案)

限时训练第10课鸦片战争【虎门销烟】1. 一位英国人说:“‘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
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因为我们的直接利益要求保持他们的生命;我们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
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败、败坏和毁灭不幸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
”这表明()A.奴隶贸易比鸦片贸易人道B.奴隶贸易比鸦片贸易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C.鸦片贸易加剧了清政府的腐败D.鸦片贸易严重摧残人的身心健康2.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
这表明林则徐()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3.关于“1840年中英战争”的性质问题,中国人历来强调“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而英国人则认为“他们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取和保护正当的通商权利而进行的通商战争。
”由材料可知()A.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B.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阐释C.历史结论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D.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4.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构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费正清的上述观点()A.解释了鸦片战争的根源B.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C.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实质5.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
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C.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鸦片战争】6.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优化训练:第10课鸦片战争 Word版含解析

第10课鸦片战争5分钟训练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快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与任何国家没有交往D.封建制度生机勃勃答案:B解析: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制度衰落,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是与少数国家交往贸易,如中国对外贸易国里英国居首位,但不禁绝对外交往和贸易。
因此,A、C、D三项均错误。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此题中的B项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C项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D项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它们都不属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3.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焚毁发生在()A.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答案:B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于1860年占领北京,进行海盗式的抢劫,抢劫并焚毁了圆明园,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4.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A.背景相同B.目的和性质相同C.方式相同D.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答案:B解析: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的侵略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和性质是相同的,所以我们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5.判断题:(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割香港地区给英国。
()(2)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
()答案:(1)×(2)×10分钟训练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是()A.毒害中国人民B.改变对华贸易的逆差C.发动对华侵略战争D.排斥其他列强答案:B解析:此题联系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背景和原因,可以判断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是为了改变对华贸易的逆差。
2018高考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复习课时作业10 鸦片战争 含解析

课时作业10 鸦片战争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2016·广东湛江一中月考)从下面两幅图片可以看出( )A.马嘎尔尼拜见方式折中了东西方外交礼仪B.乾隆帝完全放弃了传统华夷观C.中国传统的华夷观是清朝衰落的主要原因D.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近代化解析:从图片信息可看出,乾隆帝接见英国使节马嘎尔尼时,马嘎尔尼既没有行中国的跪拜礼,又没有行西方的鞠躬礼,而是行的单膝跪拜礼,折中了东西方外交礼仪;B项中的“完全”说法错误;清朝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社会制度的落后,C项说法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答案:A2.(2016·黑龙江哈三中高三一模)日本史学家稻叶君山指出:“林则徐对于输入鸦片之外人及买卖鸦片之中国人,使陷于穷窘之地。
复排击英人国法判决之要求,最后停止英国船舶于广东港外,以不肯署名盖印于证书为口实。
其态度如此,战争之来终不能免。
”这表明作者( )A.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批判林则徐B.没有看到战争爆发前中英双方的矛盾C.准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真实起因D.认为林则徐处理鸦片问题的方式有误解析:题干材料中作者认为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的方式使中国陷于穷窘之地,也损害了英国利益,最终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D项正确。
答案:D3.(2016·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一模)《中英虎门条约》(《南京条约》附约)中的“领事裁判权”规定英华民交涉词讼时,英人如何科罪,应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当时作为清朝谈判大臣的耆英得意洋洋地认为,这一条款的订立,“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
材料突出反映了( )A.领事裁判权是近代中国司法主权半殖民地化的一个标志B.耆英试图维护传统的朝贡礼仪外交体制C.当时统治者严重缺乏近代法权观念D.领事裁判权的实施促进了国人法律意识的转变解析:材料中清朝官员认为“领事裁判权”可以杜绝英华矛盾,认为对清政府有益,而没有看到其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
历史人教版高一必修1练习:第10课_鸦片战争_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 第10课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有导学号 89910331( )①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丧失土地现象十分严重 ②清朝政治腐败,财政困难 ③军备废弛,军纪败坏 ④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解析:由教材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反映了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
故答案为B 项。
答案:B 2.右图是一座城市的雕塑:一双大手把一根烟枪折为两段,它应该是在导学号 89910332( )A .虎门B .福州C .上海D .南京解析:“一双大手把一根烟枪折为两段”指的销烟。
鸦片战争前,林则徐在广东开展禁烟运动,并将缴获的英美走私贩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故选A 项。
答案:A3.(2016·石家庄高一期末)历史课上,老师给学生出示了下列材料,其反映了导学号 89910333( ) 1840年2月,在澳门的葡萄牙人传言,英军即将来华。
林则徐认为,那是谎言!1840年3月,一艘英舰抵达广东海面。
林则徐认为,那是虚张声势!1840年4月,美国领事正式告诉林,英军将于6月封锁广州湾。
林认为,那是谣言!1840年6月中旬,四艘英舰抵达广州沿海。
林认为,那是武装走私!1840年6月下旬,远征军舰队出现在珠江入海口……A .林则徐应为战争失败负主要责任B .这是清王朝长期以来闭目塞听的表现C .中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是失败的根本原因D .英军的真正目的是武力威慑清政府解析:A 、C 两项说法错误,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难以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D 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故选B 项。
答案:B4.(2016·海南学业水平测试)史学家陈旭麓说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政府公然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其直接目的是( )
A.扭转对华的贸易逆差
B.腐蚀清政府的官员
C.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
D.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解析:A 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向中国猖狂走私鸦片是因为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急需扭转对华贸易逆差,A 项正确。
2.(2017·辽宁大连期末)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
这说明当时( )
A.外国已经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解析:B 根据材料,在1689~1839年这段时间的涉外司法诉讼本应全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有较多由外国人自行审理,这说明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B项正确。
外国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是通过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获得的,A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也没有体现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C、D两项错误。
3.(2017·山东潍坊期末)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帖(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辱……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
”这体现了( )
A.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
D.清政府长期奉行的外交文书范式有了改变
解析:D 鸦片战争对清政府的触动不大,没有产生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容,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与材料中“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不符,故C项错误;从“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可知清政府改变了以往的外交文书范式,故D项正确。
4.(2017·山西太原期中)“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最根本的失败理由是( )
A.清政府统治的腐朽和无能
B.军事技术的落后
C.英国的坚船利炮
D.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解析:D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性的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清政府军事技术落后与英国坚船利炮都不是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根本原因,故B、C两项错误;根据材料“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表明没有革新才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是先进的工业文明对传统的农耕文明的一次胜利,落后的农耕文明与先进的工业文明之间的差距才是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故D项正确。
5.有学者认为:“《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此观点的依据是战胜国( )
A.掀起瓜分狂潮
B.要求扩大市场
C.扩大资本输出
D.希望利益均沾
解析:B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列强的商品在中国销路不畅,他们对既得的利益不满足,要求清政府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进一步扩大市场,B项正确。
6.(2017·河南郑州期末)有人指出“《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
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尤其是想把取消“公使驻京”作为“第一要事”。
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贸易为条件。
据此判断( )
A.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B.清政府具有强烈的民族观念
C.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思想
D.清政府极力地维护国家主权
解析:A 公使和使馆的设置是近代外交发展的必然趋势,清政府最高统治者却想“把取消‘公使驻京’作为‘第一要事’。
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贸易为条件”,这本身就是一种缺乏近代外交意识的表现,故A项正确;“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贸易为条件”表明这是一种狭隘而非强烈的民族观念,故B项错误;清政府的这些举措,恰恰是顽固的坚守天朝上国思想的表现,故C项错误;为了维护所谓天朝上国的颜面,清政府甚至意欲放弃更多国家主权,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每年约有五百箱鸦片流入英国,而运到中国的鸦片有两万箱,最后达到八万箱。
年轻的格拉德斯就鸦片贸易曾发表过人道主义的言论,但这种言论被后来要求治理英国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出现的罪恶的呼声淹没了。
材料二根据西方人的报道,中国的开放只不过是一种中外联营……外国人得出一条在中国活动的基本规律:没有中国人的支持,什么事也干不成。
从一开始,鸦片贸易就是中外联营的行动,中国人对鸦片的
需求远胜于兰开夏的纺织品,由此出现了超乎外国人想象的鸦片销售网络。
材料三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就中国历史而言,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可视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界标,因为自此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探索已开始,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现代化过程便可称之为近代化过程。
——乔志强、行龙《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关于鸦片贸易的“人道主义的言论”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认为鸦片贸易是一种“中外联营的行动”,对此你如何理解?
(3)据材料三,从文明史角度阐述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客观
影响。
解析:第(1)问抓住关键词“人道主义”,这表明当时西方社会的一些进步人士认为鸦片贸易是一种不道德的行径,违反了人道主义。
第(2)问注意理解“中外联营”的真实含义,即清朝的一些官吏徇私舞弊,纵容鸦片走私,与奸商勾结从中牟利。
第(3)问注意从材料三中获取信息,即“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向近代文明的演进。
答案:(1)鸦片贸易在给西方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严重的伤害,引起西方进步人士的同情。
(2)清朝吏治腐败,不法官员和奸商从中牟利。
(3)鸦片战争冲击了中国传统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向近代文明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