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概要

第一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得演变脉络

一、所谓治国,在中国古代主要指国家机器按照统治者得意志对社会进行得组织、协调、管制等活动。

二、所谓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就是指有关治国原则、治国方法、治国手段得理性认识与具体主张,即古代中国历史上治国安邦得基本理论与思维方式。

三、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演变历程:

(1)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起源于夏商西周时代,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得出现而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得治国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得社会大变革,催动着古代治国思想迅速发展并臻于高度成熟;

(3)秦汉时代就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得大一统帝国形成时期,与这一社会政治体制相同步,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得发展也进入了新得阶段,基本上确立了整个封建社会治国思想得规模与架构;

(4)自魏晋南北朝,经隋唐五代、宋辽金元,迄至明清(前期),就是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持续丰富、不断充实得阶段。

四、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华文化得“轴心时代,其主要标志:

涌现了老子、孔子、孙子、管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一大批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得思想家,她们对人类所关切得基本问题各自提出了独到而深刻得瞧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儒、道、墨、法、兵、名、阴阳、纵横、杂、农等思想流派。

第二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得主要内容

(一)、儒家治国思想(二)、道家治国思想(三)、墨家治国思想(四)、法家治国思想(五)、兵家治军思想

第三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得主要特征

一、儒、法、道、兵四家得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规范着古代治国思想得主体结构及其文化价值取向。

二、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示出一种兼融趋同得倾向,各家各派有关治国思想得理性认识随着时间得推移而不断融会贯通。例如,儒、法、道三家治国思想之间得差异,恰好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而不同”得优势互补。这具体表现为:一就是崇尚道德与追求事功得统一;二就是实施德治与推行法治得统一;三就是讲求中庸守恒与推崇权变诈谲得统一。

三、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还反映为不同学派治国理念、指导原则与具体方法得优势互补,从而有力地克服了单一学派在治国问题上理论思维得误区与缺陷,使统治者在治国实践中得到更大得理论选择空间,确保治国管理能够沿着比较正确得轨道顺利开展。

“天下”与“四夷”:古代中国瞧世界

中国古代人很早曾经有过一种曾经让中国人很自豪得世界观,她们想象,第一,自己所在得地方就是世界得中心,也就是文明得中心,第二,大地仿佛一个棋盘一样,或者象一个回字形,四边由中心向外不断延伸,第三,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芜,住在那里得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得等级也越低。

一、天圆与地方

在大概战国时候写出来得《尚书·禹贡》中,有“九州”、“五服”得记载。“九州”就就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五服”就是除了“王”所在得“王畿”之外,就是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以及五百里荒服。

这个观念来自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得观念,在她们得想象中,天就是圆得像一个斗笠一样,覆盖在大地上,中心就是北极与北斗星得位置,大地就是方得,就象棋盘,中心就是洛阳一带,古代中国人相信,什么就是天下?这就就是“天下”,什么叫“中国”?这就就是“中央之国”。什么叫“华夏”?“夏”就就是“雅”。

二、古代中国对“天下”得怀疑与幻想

邹衍想象中国得“九州”只就是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叫“赤县神州”,它得外面还有八个州,这才就是一个大九州,外面有海环绕,而在这个九州之外,还有八个“大九州”,各有海环抱,这才就是整个天下。不过,这种想象得世界并没有改变中国人得世界观。

这种情况到汉代,出现了一个转变得机会。公元前138年—126年,汉武帝建元三年到元朔三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把大宛(今塔什干附近)、康居(今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及哈萨克斯坦南部)、大月氏(今帕米尔高原以西、阿富汗境内)、大夏(今印度西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附近),以及她听说得乌孙、安息(伊朗境内)、条枝(叙利亚一带)、身毒(印度)得情况,介绍回来。打通了欧亚大陆交往得丝绸之路,但就是古代中国关于“天下”、“中国”、“四夷”得思想与想象却始终没有变化。

三、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得“世界”观

天竺来得佛教,给中国带来了一个根本性得文化震撼,就就是提出,世上还有两个以上得文明中心,《佛祖统纪》中得三幅图,在宋代以前就是极罕见得多元世界观,曾经给中国人提供了改变世界观得资源。不过,这种冲击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中国人得世界观,而就是要再过几百年,直到利玛窦得《山海舆地图》(万历十二年,1584)在广东问世,中国人才突然瞧到了“世界”。

四、关于“世界”得想象与心情

极端得文化上得民族主义者得问题:谁说就是西人发现了新大陆?

关于中国人发现美洲得说法,毕竟就是猜想或相象,而且这种想象至今无法证实,只就是表现了中国人希望成为世界文明中心得一种很痛苦得心情得反映。

五、利玛窦《山海舆地全图》之后:中国世界观得转变

1584年也就就是明代万历十二年,来自意大利得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刻印了《山海舆地全图》,这就是第一次在中国刻印得西洋式得世界地图。这一份地图开始告诉中国人———人生活得世界不再就是平面得,而就是一个圆形得。世界非常大,而中国只居亚细亚十分之一。古代中国得“天下”、“中国”、“四夷”得说法就是不成立得。应该承认世界各种文明就是平等得、共通得。于就是,中国人就将被迫接受一个事实:中国不再就是世界得中心。

第二讲儒家治国思想

第一节儒家学说得历史演变与文化精神

一、儒学得由来:最早得儒,就是指殷商遗民中那些具有专门知识技能得特殊阶层,她们穿戴殷商得古衣冠,习行殷商得古礼,在政治上服从依附于新得周族统治者,在文化上则“先进于礼乐”,成为古代文化得主要传授者。

到了春秋晚期,孔子际会当时“学术下移”、私学勃兴得历史风云,继承借鉴悠久丰富得上古文化资源,针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现实,创建了以“道德仁义”为宗旨、以“礼乐正名”为特色得思想体系,从而使儒由过去术士得泛称,一变而为一个独立得思想学派,这个学派就就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两千余年得历史发展得儒家。

二、儒家思想得演变历程:历史上得儒家,有一个长期延续与演变得过程。自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确立其基本文化内涵与思想倾向之后,儒家便一直自我丰富、自我完善之中。在战国时期,由于师承关系得不同及其受其她学派影响深浅得差异等因素,其内部曾有合乎逻辑得分化。

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标志,儒家学说遂取得正统地位,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得主流。此后,为适应不同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得需要,而又有不同得表现形态,具体地说,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至清代不同时期有不同得学术形态,具有相当突出得兼容性与适时性。

三、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儒家祖师爷孔子,之后有:孟子、孙子思、荀子、董仲舒、杨雄、王弼、郭象、韩愈、贾谊、张载、二程、朱熹、王阳明等。

三、孔子

(一)孔子一生

(二)儒学经典体系:

《六经》 :《诗经》、《尚书》、《易经》、《礼经》、《乐经》、《春秋》。

《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四、儒家学说之共性特点。贯穿融通于先秦至清末得儒家学说之共性特点有四个方面:

第一,以“仁义德化”为本得政治伦理学说,反映在具体政治实践上就就是提倡“德治”、“仁政”与“王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