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复习材料第一节 儒家

第一节儒家学说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精神一、儒学的由来:最早的儒,是指殷商遗民中那些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特殊阶层,他们穿戴殷商的古衣冠,习行殷商的古礼,在政治上服从依附于新的周族统治者,在文化上则“先进于礼乐”,成为古代文化的主要传授者。
到了春秋晚期,孔子际会当时“学术下移”、私学勃兴的历史风云,继承借鉴悠久丰富的上古文化资源,针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现实,创建了以“道德仁义”为宗旨、以“礼乐正名”为特色的思想体系,从而使儒由过去术士的泛称,一变而为一个独立的思想学派,这个学派就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两千余年的历史发展的儒家二、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历史上的儒家,有一个长期延续与演变的过程。
自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确立其基本文化内涵与思想倾向之后,儒家便一直自我丰富、自我完善之中。
在战国时期,由于师承关系的不同及其受其他学派影响深浅的差异等因素,其内部曾有合乎逻辑的分化。
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标志,儒家学说遂取得正统地位,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的主流。
此后,为适应不同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又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具体地说,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至清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学术形态,具有相当突出的兼容性与适时性。
三、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儒家祖师爷孔子,之后有:孟子、孙子思、荀子、董仲舒、杨雄、王弼、郭象、韩愈、贾谊、张载、二程、朱熹、王阳明等。
三、孔子儒学经典体系:《六经》:《诗经》、《尚书》、《易经》、《礼经》、《乐经》、《春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四、儒家学说之共性特点。
贯穿融通于先秦至清末的儒家学说之共性特点有四个方面:第一,以“仁义德化”为本的政治伦理学说,反映在具体政治实践上就是提倡“德治”、“仁政”和“王道”;第二,以爱有等差、尊卑有序、贵贱有别为诉求,以强调钢常名分为主要特点的“礼治”原则;第三,以“用中适时”为基调的“中庸”、“经权”、“常变”思想;第四,由:“据乱”而“升平”终至“太平”,由“小康”而臻于“大同”为根本宗旨的历史哲学和社会理想。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讲话全文/opinion/sixiangpinglun/detail_2011_09/05/8943203_0.shtml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中国历代的国家政权都放弃了基层的治理。
士大夫阶层是下不到阶层去的,正式的国家干部有品级以上的官员,最基层是9品官下阶,安排在朝廷。
最基层是县,县以上才是王权。
撤地建市……升官县长的级别,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县委书记和县令干的好的,希望能往上走,这样就流失人才。
所以给其升级到副局级。
财税体制的改革也是个重要问题。
从观念到制度没有关注基层的治理,放弃了基层。
中共最成功的一点,中共是最会抓基层的。
治理能力的问题是最核心的问题。
干部队伍缺乏两方面的素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和历史的知识。
协和万邦……遵循的不是自然而是友善的法则,主张天下大同。
大一统……自强不息……动力不足儒家在指导思想上境界很高,但是方法论不行,还得外儒内法。
儒家治国培养了一堆能力不强的道德模范。
中国古代强调的是通才之学,是大人之学。
宋代高层次培养出来了,但是基层没有跟上。
中国模式一定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资治通鉴与中国传统史学的资治功能苏轼《司马文公行状》宋儒标榜道权高于君权。
道统至上。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不历州县不拟台省选官原则的提出与落实复合型官僚的形成和士大夫阶层的成熟。
宋代主张遵循旧法,不折腾。
庆历新政,富弼,韩琦欧阳修《上范司谏书》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剑桥中国史传统史学的伦理功能与政治功能崇礼治,谨名分名实不符是社会最深刻的一个问题人心坏了,制度没有用能力最强的人做最高领导败亡的希望很大。
能力最强或者自认为能力最强的人,绝对不能做最高领导。
恃其俊才,骄矜自困,以至覆亡故人不己若,危亡之媒也;谓人之不己若,危亡之必矣82502103贞观之治中的领导艺术卖直之人,是在拍马屁的自信是个很难得的修养,语速加快说明自信心有点崩溃了。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一、填空1、在中国传统哲学“知学观”中,提出“知先行”主张的思想家是(程颐)2、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
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
这说明,他认为教育应该(德育和智育并重)3、“教学相长”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首先提出它的是(《礼记学记》)4、在宗法制制度之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宗族)5、科举制建立与全面推行的朝代是(隋唐)6、中国封建伦理的最高法则是(三纲)7、中国传统哲学中,提出“中庸”这一价值原则的是(孔子)8、“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攻”等体现的是(墨家思想)9、魏晋玄学的主要经典是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周易》)10、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着反应了孟子(性善论,性本善)11、在传统伦理道理规范方面,提出“三纲五常”的是(董仲舒)12、“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西周)1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中国古代(爱国,黄宗羲)思想的归纳14、儒家文化的直接源头是(周公)15、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16、(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是仁17、(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8、兵家渊源源于夏、商、周时代,在(先秦)时期形成的独立的学术理论体系,充实提高于秦汉时期,直至晚晴让位于近代军事学。
19、所谓“黄老政治”,黄是指黄帝之学,老是指(老子之学)20、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21、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22、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它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23、在奴隶社会中,(礼)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政治体系和道德规范。
24、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内涵与逻辑起点就是(性本善),和谐协调,德主刑辅等。
25、道家提倡(天人合一),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
26、康雍乾三帝的治国方略中,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国家统一)和君主专权两方面。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第一讲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概要第一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得演变脉络一、所谓治国•在中国古代主要腊国家机器按照统治者得意志对社会进行得组织.协调、管制等活动。
二、所谓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就是指有关治国原則、治国方法.治国手段得理性认识与具体主张•即古代中国历史上治国安邦得基本理论与思维方式。
三、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演变历程;(1)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超源于夏商西周时代,当吋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得出现而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得治国思想;(2)春秋战国时期得社会大变革,催动為古代治国思想迅速发展并臻于高度成熟;(3)秦汉时代就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得大一统帝国形成时期,与这一社会政治体制相同步,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得发展也进入了新得阶段,基本上确立了整个封建社会治®思想得规模与架构;(4)自魏晋南北朝,经隋扈五代、宋辽金元,迄至明清(前期),就是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特续丰富、不断充实得阶段.四、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华文化得“轴心时代,其主要标志:涌现了老子.孔子、孙子、管子.孟子、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一大批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得思想家,她们对人类所关切得基本问题各自提出了独到而深刻得瞧法,在此基砂上形成了儒、道.墨、法、兵、名.阴阳.纵橫、杂.农等思想流派。
第二节中S古代治S怎想得主矣内容(-).儒家治国思想(二)、道家治®思想(三)、墨家治国思想(四)、法家治国思想(五).兵家治军思想第三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得主要特征一、儒、法、道、兵四家得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规范着古代治®思想得主体结构及其文化价值取向。
二、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在发展;5^变过程中呈示出一种兼融趙同得倾向•参家各派有关治国思想得理性认识随着吋间得推移而不断融会贯通。
例如,儒、法、道三家治®思想之间得差异, 恰好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而不同"得优互补。
这具体表现为;一就是崇尚道徳与追求事功得统一;二就是实施德治与推行法治得统一;三就是讲求中庸守恒与推崇权变诈试得统一。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监察制度

3.监察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1)监察制度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依附于皇权,实行垂直单线式的监察机制。这个特点 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根本特征,首先,皇帝直接指挥中央监 察机关;其次,监察官由皇帝亲自任免;最后,最高检察权和 裁决权属于皇帝。 第二,监察制度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与行政体制并行的独立 监察体制。 第三,多途径、多层次的监察体系。
5.考课的效用
(1)考课作为一种行政督责,是官僚政治良好秩序的保证。 考课实际上是运用法制,以奖惩为手段,强制官吏尽忠守职, 赏善戒恶,提高效率。 (2)考课与行政予夺相结合。考课和行政号令相辅,能够强 化上司的权威和属下的服从。而这种强化,正是古代国家机器 以上驭下,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之一。
6.考课的局限性。
秦汉至明清的官吏考课标准在道德、才能、劳绩、年龄等方 面各有侧重,而且常常根据官吏不同的职务及职事分别制定。 总的看来,考课标准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繁杂到简要的演化过程。
3.考课方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第一,逐级考核;第二,上计评议。
4.考课与奖惩
历代考课的结果,大都是由政绩上下等级表现出来的。 而且,政绩等级规定也有一个由粗略到详实的演化过程。历 代还根据考课优劣进行奖惩。奖惩形式最常见的是,行文或 口头褒奖,官职升降,俸禄增减,赏赐金银,赐爵封侯等。
第十一章 监察与刑政
第一节 1.监察制度沿革概述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御史监察系统,二是 谏官言谏系统。御史职在纠察官邪,肃正朝纲;谏官职在“讽议 左右,以匡人君”。二者上下相对,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古代 国家完整的监察体系。 其发展历程为:第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制度的形成; 第二,隋唐宋元时期监察制度的发展;第三,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的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道教幸福永生

云 南 财 经 大 学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YUNNAN UNIVERC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戎马,身体强健。在盛年即位之后,励精图治,从 善如流,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和贤惠的长孙皇后日子过的也是有滋有 味。这时候的他,对求仙问道并不是很热衷,甚至是比较反感,还曾经嘲 笑过秦皇汉武晚年追求长生不老的伪科学行为。但是到了他统治后期,随 着年岁的增长和身体的衰弱,李世民也渐渐的迷上了炼丹延命之术,特别 是贞观十九年时他亲征高句丽的时候不幸受了箭伤,导致自己健康状况急 转直下,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大吃特吃起道教丹药来,希望借此延长寿 命。结果公元649年5月,李世民在艰难的吃完最后一粒由水银、硫磺、 砒霜等物质炼成的长生药后,终因慢性中毒不治身亡,享年仅仅50岁。
道家和道教是一回事吗?如果不是,那么道教是什 么?这一讲,不仅要讲到道教的内丹和外丹,还要 介绍道教的各种鬼神、斋醮仪式和种种法术。说明 道教实际上体现了古代中国人追求永生与幸福的深
层愿望。
云 南 财 经 大 学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YUNNAN UNIVERC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云 南 财 经 大 学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YUNNAN UNIVERC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于是唐朝的皇帝们怀着美好的个人愿望,不惜以身涉险,大量吞服未经临床试 验的药物,并最终个个因重金属中毒而英年早逝。在唐朝服药死亡的五个皇帝 中,除了唐穆宗是个昏君外,其他的几个都是英明有为的杰出帝王,但是最终 他们都未能战胜自己的权力欲,在追求永生的过程中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 几粒小小的丹药,实际上起到了加速唐朝的腐朽和灭亡的作用。而几位短命的 唐朝皇帝们服丹药去世起到的唯一好处,就是唐朝以后的统治者们再也不吃这 种沉甸甸的金属化合物了。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法家的观点是政治在随着时代而变苗栗市上种种伟大创作在特定时代方具有其意义,如果把创作原封不动地拿过来,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是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的愚蠢可笑行为。
法家“不法古,不修今”的变革观念是历史上所有从事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人们的理论纲领。
➢简述一下老子思想:主要有4个方面的内容,以“道”为主载,利天下万物所生的本源及其相互运动的本体论;食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无为无不为,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策略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简述一下道家思想的几大要素:➢“性恶论”与尚法用刑的必然性:“性恶论”的观点源于儒家的荀子,而在法家眼里,人性之丑根深蒂固,绝对不可能通过教化等手段加以改造,而只能用严厉的法则予以约束与控御,使具有作恶倾向的人类不敢逾越规矩,为非作歹,而只能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地接受君主的统治。
➢简述一下法家治国思想的要素:✓“因人情以利害”而治:治国的指导原则,法家的基本观点是立法必因人情,合人心。
并把这种作为实施治理的重要知道原则。
✓行“赏罚”两柄:治国的基本途径。
✓“尊主卑臣”:法家治国的价值取向。
✓思想专制:治国的文化选择。
✓富国强兵:治国的终极目标。
➢论述一下道法自然:道家治国思想的哲学原理。
“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既是其哲学上的最高范畴。
道家认为,“道”先于物质存在而又凌驾于物质之上。
它既是产生孕育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制约规定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
它是永恒的,无限的,人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具有至高无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这种自然属性。
按道家的理解,便是自然,再到家看来,“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事物都应按它自身的情况而存在,而发展,治国也不能例外。
具体地说,治国也应采取顺应万物自然本性的,追求最纯真的自然,以至“朴散真离”,陷入不可自拔的竞争局面。
中国古代治国法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法通论中国古代治国法通论1.“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
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
法家的观点是时代在变,政治应随时代而变,历史上的种种伟大创举只是在特定时代方具有其意义,如果把它原封不动拿到后世,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只是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式的愚蠢可笑行为。
法家“不法古,不修今”的变革观念,是历史上所有从事社会改革实践人们的理论纲领。
2.简述一下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以“道”为主宰和天下万物所生本源及其运动规律的本体论;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无为无不为”、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策略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3.简述一下道家思想的几大要素。
4.“性恶论”与尙法用刑的必然性。
“性恶论”与尚法用刑的必然性。
“性恶论”的观点缘于儒家的荀子,而在法家眼里,人性之丑恶根深蒂固,绝对不可能通过教化等手段加以改造,而只能用严厉的法制予以约束与控御,使具有作恶倾向的人类不敢逾越规矩、为非作歹,而只能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地接受君主的统治。
5.简述一下法家治国思想的要点。
一、“因人情利害”而治:治国的指导原则。
法家的基本观点是立法必因人情、合人心,并把这作为实施治理的重要指导原则,“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二、行“赏罚”两柄:治国的基本途径。
法家普遍认为“赏罚”是治国安邦的主要手段,一再强调“赏罚”在管束民众方面的极端重要性。
法家认为,要使重刑厚赏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制定具体的标准,辅之以必要的方法。
三、“尊主卑臣”:治国的价值取向。
法家是君主专制的积极讴歌者,他们都主张强化君主专制和独裁,法家对于治国所追求的理想格局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君主只要“抱法守势”,再辅之以必要的“术”,那么就可以轻松愉快地管治天下,长久维系其专制独裁统治了。
四、思想专制:治国的文化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概要第一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得演变脉络一、所谓治国,在中国古代主要指国家机器按照统治者得意志对社会进行得组织、协调、管制等活动。
二、所谓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就是指有关治国原则、治国方法、治国手段得理性认识与具体主张,即古代中国历史上治国安邦得基本理论与思维方式。
三、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演变历程:(1)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起源于夏商西周时代,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得出现而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得治国思想;(2)春秋战国时期得社会大变革,催动着古代治国思想迅速发展并臻于高度成熟;(3)秦汉时代就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得大一统帝国形成时期,与这一社会政治体制相同步,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得发展也进入了新得阶段,基本上确立了整个封建社会治国思想得规模与架构;(4)自魏晋南北朝,经隋唐五代、宋辽金元,迄至明清(前期),就是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持续丰富、不断充实得阶段。
四、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华文化得“轴心时代,其主要标志:涌现了老子、孔子、孙子、管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一大批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得思想家,她们对人类所关切得基本问题各自提出了独到而深刻得瞧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儒、道、墨、法、兵、名、阴阳、纵横、杂、农等思想流派。
第二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得主要内容(一)、儒家治国思想(二)、道家治国思想(三)、墨家治国思想(四)、法家治国思想(五)、兵家治军思想第三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得主要特征一、儒、法、道、兵四家得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规范着古代治国思想得主体结构及其文化价值取向。
二、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示出一种兼融趋同得倾向,各家各派有关治国思想得理性认识随着时间得推移而不断融会贯通。
例如,儒、法、道三家治国思想之间得差异,恰好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而不同”得优势互补。
这具体表现为:一就是崇尚道德与追求事功得统一;二就是实施德治与推行法治得统一;三就是讲求中庸守恒与推崇权变诈谲得统一。
三、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还反映为不同学派治国理念、指导原则与具体方法得优势互补,从而有力地克服了单一学派在治国问题上理论思维得误区与缺陷,使统治者在治国实践中得到更大得理论选择空间,确保治国管理能够沿着比较正确得轨道顺利开展。
“天下”与“四夷”:古代中国瞧世界中国古代人很早曾经有过一种曾经让中国人很自豪得世界观,她们想象,第一,自己所在得地方就是世界得中心,也就是文明得中心,第二,大地仿佛一个棋盘一样,或者象一个回字形,四边由中心向外不断延伸,第三,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芜,住在那里得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得等级也越低。
一、天圆与地方在大概战国时候写出来得《尚书·禹贡》中,有“九州”、“五服”得记载。
“九州”就就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五服”就是除了“王”所在得“王畿”之外,就是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以及五百里荒服。
这个观念来自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得观念,在她们得想象中,天就是圆得像一个斗笠一样,覆盖在大地上,中心就是北极与北斗星得位置,大地就是方得,就象棋盘,中心就是洛阳一带,古代中国人相信,什么就是天下?这就就是“天下”,什么叫“中国”?这就就是“中央之国”。
什么叫“华夏”?“夏”就就是“雅”。
二、古代中国对“天下”得怀疑与幻想邹衍想象中国得“九州”只就是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叫“赤县神州”,它得外面还有八个州,这才就是一个大九州,外面有海环绕,而在这个九州之外,还有八个“大九州”,各有海环抱,这才就是整个天下。
不过,这种想象得世界并没有改变中国人得世界观。
这种情况到汉代,出现了一个转变得机会。
公元前138年—126年,汉武帝建元三年到元朔三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
把大宛(今塔什干附近)、康居(今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及哈萨克斯坦南部)、大月氏(今帕米尔高原以西、阿富汗境内)、大夏(今印度西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附近),以及她听说得乌孙、安息(伊朗境内)、条枝(叙利亚一带)、身毒(印度)得情况,介绍回来。
打通了欧亚大陆交往得丝绸之路,但就是古代中国关于“天下”、“中国”、“四夷”得思想与想象却始终没有变化。
三、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得“世界”观天竺来得佛教,给中国带来了一个根本性得文化震撼,就就是提出,世上还有两个以上得文明中心,《佛祖统纪》中得三幅图,在宋代以前就是极罕见得多元世界观,曾经给中国人提供了改变世界观得资源。
不过,这种冲击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中国人得世界观,而就是要再过几百年,直到利玛窦得《山海舆地图》(万历十二年,1584)在广东问世,中国人才突然瞧到了“世界”。
四、关于“世界”得想象与心情极端得文化上得民族主义者得问题:谁说就是西人发现了新大陆?关于中国人发现美洲得说法,毕竟就是猜想或相象,而且这种想象至今无法证实,只就是表现了中国人希望成为世界文明中心得一种很痛苦得心情得反映。
五、利玛窦《山海舆地全图》之后:中国世界观得转变1584年也就就是明代万历十二年,来自意大利得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刻印了《山海舆地全图》,这就是第一次在中国刻印得西洋式得世界地图。
这一份地图开始告诉中国人———人生活得世界不再就是平面得,而就是一个圆形得。
世界非常大,而中国只居亚细亚十分之一。
古代中国得“天下”、“中国”、“四夷”得说法就是不成立得。
应该承认世界各种文明就是平等得、共通得。
于就是,中国人就将被迫接受一个事实:中国不再就是世界得中心。
第二讲儒家治国思想第一节儒家学说得历史演变与文化精神一、儒学得由来:最早得儒,就是指殷商遗民中那些具有专门知识技能得特殊阶层,她们穿戴殷商得古衣冠,习行殷商得古礼,在政治上服从依附于新得周族统治者,在文化上则“先进于礼乐”,成为古代文化得主要传授者。
到了春秋晚期,孔子际会当时“学术下移”、私学勃兴得历史风云,继承借鉴悠久丰富得上古文化资源,针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现实,创建了以“道德仁义”为宗旨、以“礼乐正名”为特色得思想体系,从而使儒由过去术士得泛称,一变而为一个独立得思想学派,这个学派就就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两千余年得历史发展得儒家。
二、儒家思想得演变历程:历史上得儒家,有一个长期延续与演变得过程。
自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确立其基本文化内涵与思想倾向之后,儒家便一直自我丰富、自我完善之中。
在战国时期,由于师承关系得不同及其受其她学派影响深浅得差异等因素,其内部曾有合乎逻辑得分化。
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标志,儒家学说遂取得正统地位,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得主流。
此后,为适应不同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得需要,而又有不同得表现形态,具体地说,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至清代不同时期有不同得学术形态,具有相当突出得兼容性与适时性。
三、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儒家祖师爷孔子,之后有:孟子、孙子思、荀子、董仲舒、杨雄、王弼、郭象、韩愈、贾谊、张载、二程、朱熹、王阳明等。
三、孔子(一)孔子一生(二)儒学经典体系:《六经》 :《诗经》、《尚书》、《易经》、《礼经》、《乐经》、《春秋》。
《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四、儒家学说之共性特点。
贯穿融通于先秦至清末得儒家学说之共性特点有四个方面:第一,以“仁义德化”为本得政治伦理学说,反映在具体政治实践上就就是提倡“德治”、“仁政”与“王道”;第二,以爱有等差、尊卑有序、贵贱有别为诉求,以强调钢常名分为主要特点得“礼治”原则;第三,以“用中适时”为基调得“中庸”、“经权”、“常变”思想;第四,由:“据乱”而“升平”终至“太平”,由“小康”而臻于“大同”为根本宗旨得历史哲学与社会理想。
五、儒家治国思想得核心内涵与逻辑起点,就就是以人为本,与谐协调,德主刑辅等。
六、儒家治国理念在具体运作时所遵循得主要方法:守经用权、律己宽人、道德感召等。
第二节儒家治国思想得理论基础一、人性论:儒家治国思想得哲学依据。
正因为认定人性本善或经改造可以变善,儒家才主张在治国中坚持以道德教化民众,推行以德治国得基本方针;正因为肯定圣贤之性高于百姓之性,其具备有自然向善得本能,儒家才强调在治国上统治者应率先做到以身作则,正己然后正人。
正因为瞧到人之性善有一个必要得转化过程,需要有一个外力推动或控制得环节,儒家才提倡在治国上要突出仁义引导与礼乐规范得作用,在必要得时候甚至应该运用刑罚作为辅助得手段;正因为承认“人皆可为尧舜”可能性得存在,儒家才认为在治国中应该体现“民胞物与”得精神,以与谐协调得方式化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得对立,从而达到实施柔性有序智力得目得。
所有这一切,都显示出儒家人性思想对于其治国学说建树与施行得意义之所在。
二、民本论:儒家治国思想得核心价值。
民本论就是关于君民关系得政治理论,其核心论点就是:国家为君主之本,庶民为国家之本,所以安定民生为政治之本。
儒家民本观对于其治国思想得建构具有重要得指导规范意义。
这就就是按照“以民为本”得原则,儒家普遍强调在治国管理上要体现一定得人文关怀精神,治国目标得设定与治理方法得应用,都必须考虑到民众得具体利益,采取富有人性、相对温与得统治方式,力求避免激化矛盾,酿成冲突,在满足统治者根本利益与照顾民众基本生存权利之间寻找到一个适当得平衡点。
“德治”作为治国得最高纲领,以“仁政”作为治国得最佳模式,也就成为了儒家治国思想得必要之义与主导倾向了。
与此同时,儒家民本观得本质属性,又决定了其治国思想毕竟就是实行专制统治得重要工具,就是替民做主而不就是由民做主。
因此,儒家治国思想不能不包含大量等级纲常、上下尊卑得“礼治”内容,强调封建统治得天然合理性与合法性,把治国管理得终极目得设定为维护封建纲常名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专制统治功能这一点上。
三、中庸观:儒家治国思想得思维方法。
以“用中适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为为基调得“中庸”理论,就是儒家哲学得最高命题,也就是儒家学说得基本方法论。
其指导意义反映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治国原则得制定与管治方法得施行,必须做到收放自如,进退有节。
第二,治国思维得选择与管治艺术得运用,必须做到文武并用,刚柔相济。
第三,治国目标得确立与管治境界得追求,必须做到谦益节制,兼容并蓄。
四、经权说:儒家治国思想得运用机制。
“经”、“权”关系问题,其实质性得内涵,便就是体现为如何正确地处理政治上得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得关系。
其对于儒家治国思想得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深刻得意义。
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受“经”“权”观原则得指导与规范,儒家治国思想确定了一系列基本宗旨,同时,也不排斥“权”得合理性与必要性。
第二,受“经”“权”观原则得指导与规范,儒家治国思想遂有了使自己与时推迁、不断更化得理据与动力。
第三节儒家治国思想得逻辑体系与基本内容一、德治:儒家治国得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