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导学案公开课

青玉案元夕导学案公开课
青玉案元夕导学案公开课

《青玉案 ? 元夕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 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反衬渲染气氛的手法;

3. 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学习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学习难点】理解掌握反衬手法,理解千古名句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字词积累:

宝马雕车: 凤箫:

星如雨: 雪柳: 玉壶光转: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m ó)然: 阑珊: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词句的意思。 (1)更吹落,星如雨

(2)宝马雕车香满路

(3)笑语盈盈暗香去

(4)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辛弃疾(1140-1207) 词人。字 ,号 ,他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 ”并称。有《 》。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 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4.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词作《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作者抒发了

感情。 5.元夕是 ,也称 、 。 6.辛弃疾名句知多少?

二、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概括词的上写片内容。

上片:

下片:

三、问题探究

1.词的上片,写了元宵节的哪些意象?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词中作者从哪些感官角度描写元宵节的景象?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填写表格)

3.下片写了什么?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4.词人苦苦追寻的女子有着怎样的性格?作者为了写出“寻觅”之苦,运用了何种手法来塑造她的形象?

5.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美人用意是什么?(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作者所处的时代)

四、课堂总结 1.主旨:

2.写作特色

五、拓展延伸

阅读这首词,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

1、全篇突出渲染了哪一个字?作者又是如何突出渲染的?

愁。

(1)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2)运用衬托手法,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2、“而今识尽愁滋味”的“尽”有何表达效果?

(1)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

(2)使整篇词作在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

(3)领起“欲说还休”。

六、课堂检测

1、下列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中年时参加抗金义军,晚年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受到主和派的打击。

B辛弃疾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C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其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D辛弃疾今存词数量为宋人之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等均有名。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2、关于此词的表现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写灯火辉煌的场景,从正面衬托了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而对孤高的“那人”来说则是反衬。

B“宝马雕车”中的人儿对“那人”是反衬,“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对“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反衬。

C词的下片用盛装艳福的丽人从正面来衬托孤高脱俗的美人,丽人、美人相映生辉,令孤高脱俗的美人更见其美丽。

D全词十三句,而写主要人物形象的却只有四句。这不是喧宾夺

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突

出。

3、下列关于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面上这首词极写元宵节的灯火辉煌,万人彻夜狂欢的场面。

B实际上这首词含有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沉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

复国的意味。

C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

D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唯我独醒、坚贞不屈、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

格。

附:课外阅读材料

致辛弃疾

只谈风月!

今天早上看了一片关于辛弃疾的文章,心弦颤动了下,不只因

很久没有“雨夜乱翻书”了,而是再次感叹那份执着,从二十三岁

开始的梦想.眼下自己已经二十六,虚长当年的稼轩三年,而如今壮

志全无,只谈风月.哎!

只谈风月,只谈稼轩.

那离我八百年的南宋,在我脑中,晃来晃去,却只有“风雨飘摇,

偏安江南”这这类的字眼.然而,偏偏在这飘摇乱世,稼轩横空出世,

剑吼西风的高歌猛进,放荡不羁的孤高疏狂,诙谐幽默的田园野趣,

宏图难展的壮志未酬,细腻清丽的春闺春愁,无一不是稼轩笔下靓

丽的风景.

初识稼轩还是初中,读的是《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

点雨山前”,觉得真好,可又说不出好在哪里,只是心里喜欢,爱之诵

之,出乎自然.读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彷佛鼻尖真真切切的闻到

那股沁人心脾的香气,竟是欲罢不能.于是,“辛弃疾”这三个字印

在我脑中挥之不去,似乎是与这恬静、舒适的乡村气息夹杂在一起

的.

再后来,到了高中.知识多了,对稼轩的了解也多了.知道他是

个爱国词人,读他的《破阵子》.好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

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震撼了,可怜白发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奈

与苍凉啊.

后来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才知道辛弃疾在中国词坛上地

位之高,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力压古今豪杰,

夺得“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

人总是善于遗忘的,正如王右军所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

迹.”此后的高中,忙于高考,忙于奔波于数理化之间,对这个让我曾

经倾心,曾经震撼的辛弃疾,渐渐的远去了,偶尔复习课文的时候读

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时,或是一笑而过,或是愣愣出神,心

中泛起涟漪,却再也没有那种惊涛骇浪,汹涌奔腾之感了.

再见稼轩,便是大学了.坐在图书管里,不经意的翻起一本《宋词精

选》,又是不经意的翻到辛弃疾这里,我才惊羡,才震撼,往日的激情,

顿时流入心中!“将军百战声名裂”,是否稼轩意气风发,聚众抗金

的肝胆写照?是否也想“剑指三秦,一战东归”?雄心勃勃,壮志凌

云的稼轩,依旧是铮铮男儿,到死心如铁.恨只恨,蛾眉有人妒,君王

谗小人.稼轩,纵然你是补天的经纶手,纵然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却也只得闲饮酒,醉吟诗,憔悴赋招魂,蘸着血泪写一句“儒冠多误

身”!那古来三五个英雄中,稼轩你是否也在其列?平生意气,只换得

衣冠人笑,难怪稼轩感叹“知我者,二三子”.那个沉闷堕落的南宋

王朝,意气如稼轩者,天下有几人?

后人把稼轩与苏轼并提,合称“苏辛”,且早有定论,“魄力之

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如苏.”但就是这排山倒海的魄力,是

我最喜欢的.甚爱他一笑人间万事的洒脱,好个“不恨古人吾不见,

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此等气魄心胸,叫人倾倒,此等乐观豁达,叫

人钦佩.不愧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稼轩爱酒.李白说得好,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

地应无酒泉.酒是稼轩一辈子离不开的东西.犹记稼轩有一篇戒酒

的词《沁园春》,开篇便呼“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如此

金刚怒目,大下决心,真是不易.然读到后来,稼轩一改开始坚决之

心,竟与酒杯达成协议:麾之即去,招之即来.哈哈,不觉莞尔一笑,

好一个可爱的稼轩.

稼轩不仅与酒杯有协议,更与鸥鸟是同盟.带湖新居游览之时,

与鸥鸟结盟曰:“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

何处,尝试与偕来.”不但要与鸥鸟结盟,更要欧鸟带来白鹤,好一个

不知足的稼轩啊!

稼轩生在我八百年前,是先贤前辈.叫声稼轩,很是失礼,确倍

感亲切.恨只恨此生无缘,不能与先生把酒一杯,共话人间万事空,

共笑沙鸥满身愁,共与沙场秋点兵.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古.此生

不能与您相醉明月,不能与您塞北江南,华发苍颜,真乃人生一大憾

事耳!

第9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有答案)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辛亥革命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2.掌握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3.感受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自主预习 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发动武装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袭取镇南关。 3.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与,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终结。 三、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扳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1)材料单元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材料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四、随堂演练

导学案 1.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 A.萍浏醴起义B.浙皖起义C.镇南关起义D.黄花岗起义 2.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规模最大的起义是() A.萍浏澧起义 B.浙皖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镇南关起义 3.辛亥革命爆发前,同盟会所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A.基本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挫伤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性 C.动摇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革命发展的进程 D.扩大了革命派的群众基础 4.20世纪初,导致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革命党人未发动和依靠群众B.发动武装起义的条件不成熟 C.革命党人未提出明确的纲领D.武装起义的计划不周密 5.下列说法符合辛亥革命爆发前武汉的史实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②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③反帝斗争不断高涨;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进行了较长的起义准备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武昌起义依靠的主要力量是() A.资产阶级B.无产阶级C.湖北新军D.农民阶级 7.武昌起义的客观有利时机是() A.20世纪初开展的收回利权的斗争 B.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宣传、组织工作 C.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反清的武装起义 D.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8.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 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五、课后反思 【答案】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编写人:审核人:高一历史备课组时间:2016-11-18 班级: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组名: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能记住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2.能说出主要过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会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教训和失败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难点:用近代化史学观,正确评价三民主义、辛亥革命。 【学习方法】 ①运用图表法,比较分析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培养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②通过辛亥革命爆发原因的分析,形成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发展原因的一般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目的。 【问题导学】 1.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主要经过、结果。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目的、性质及其评价。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基础梳理】 一、酝酿——辛亥革命的背景 1.条件:(1)经济基础: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而被迫实行“”和“”,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的队伍迅速壮大。 (3)思想基础: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创立——和。 (5)军事准备:①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②革命党人深入,宣传组织,使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2.时机:四川(导火线) 二、爆发——武昌起义 1.经过:①,武昌起义爆发,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历史上称之为“辛亥革命”。 ②成立:黎元洪为都督,改皇帝纪元,国号为“”。 ③各省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脱离清廷宣布独立。 2.危机:①各省投机革命,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②列强寻找新的代理人——。 三、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 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________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①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巩固共和政体。 ②内容:主权属于________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自由和权利;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_____________制。 ③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__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____________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失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①清廷任命头子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主持军政。

《辛亥革命》优教导学案

《辛亥革命》优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目标1:①通读教材,能够独立自主正确完成填空;②能够发现疑点、难点,提出问题; 目标2:同盟会成立以后革命党人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通过地图资料学会识别起义发生的地点;通过图片资料认识这些起义的领导人。 目标3:了解起义为什么会发生在武汉,有哪些历史条件。 目标4:知道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和影响;(重点) 目标5:小组合作探究辛亥革命的成败;(难点) 目标6:通过回顾知识、动手建构知识体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二、自主学习 革命志士的奋斗 1.1906年,同盟会会员_________、蔡绍南领导了_____________,失败。 2.1907年,光复会会员_________、秋瑾领导了__________,失败。 3.1907年,孙中山、黄兴领导了_________,裘取镇南关,最终失败。 4.1910年,孙中山、黄兴领导了_____________,后失败。 武昌起义 1.时间:_________10月10日 2.地点:湖北_________ 3.经过: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经过一夜激战,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接着,起义军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 4.影响: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就有_________个省宣布脱离_________独立。 三、合作探究 1.革命党人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

2.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和影响;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 3.为什么起义会发生在武汉呢?有哪些历史条件促成的呢? 4.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优教课件 五、当堂达标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 随堂训练——课时达标 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六、学后反思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专题三 第二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有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二课辛亥革命导学案(有答案) 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政治基础 ①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 ②清政府打出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2)组织基础:1894 年后,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建立。1905 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3)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黄花岗等武装起义。 (4)思想宣传: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的努力。 (5)有利条件:1911 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的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机会。 2.爆发:1911 年10 月10 日,武昌起义爆发,次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误区警示]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等;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武昌起义,因为发生在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辛亥革命,即狭义上辛亥革命特指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标志: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性质: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3.重大举措 (1)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 (2)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③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思维点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以后,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逐渐取得了正统地位,这种进步意义是巨大的。当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有自己的局限,它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结果: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2.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功绩 (1)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提高了人们参政议政的意识。 (3)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易混易错] 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并非整个封建制度。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堂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材料二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1)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史实。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答案(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 (2)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这一迷信。 (3)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相关史实即可。第(2)问要注意紧扣材料中由“偶像”到“比寻常人还要可怜”的变化,结合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将皇帝拉下神坛,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一历史功绩来回答。第(3)问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即可。 【当堂测试】 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 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 答案 D 解析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故答案为D项。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 2.孙中山总结黄花岗起义时说:“事虽不成……已震动全球。”主要是因为 ( )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最新公开课教案

第 15 课
课题:辛亥革命 学校:大方三中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师:曹飞 教学目标:
辛亥革命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 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b5E2RGbCAP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p1EanqFDPw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 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
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 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DXDiTa9E3d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 全过程。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RTCrpUDGiT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爆发原因)
社会背景: 1、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 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5PCzVD7HxA 2、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不断壮大; 革命准备: 1、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 62 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 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 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jLBHrnAILg 2、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 63 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 年 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完整版)《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 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 2.新授(教学内容)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 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图二:外债剥削压榨得中国人民无法生活图。图三:列强瓜分中国图。 慈禧与她的上谕:“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投影:材料一: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资本总额达1亿多,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材料二: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资…… 材料三:同盟会及三民主义。 材料四:清政府新政图及内容。 材料五:黄花岗起义图 材料六:四川保路运动图 [合作学习]:当时中国是否具备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条件? [学生感悟]:通过分析处理,学生认识到经过革命党人的长期宣传与不懈努力,革命所爆发的经济、阶级、思想、组织与军事等基础以及外部有利时机都已具备,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已经一触即发。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供了几则材料及图片,认真分析了当时中国爆发革命所应当具有的条件及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学习一个材料,提升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之能力。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投影:革命过程形势图 教师讲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短短三天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之后全国闻风响应,全国有十多个省份宣布独立。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但建

第9课 辛亥革命--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第9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研讨历史资料,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设置了两个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目之间是递进关系,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已经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唯武昌起义一举成功。武昌起义的成功有很多偶然性因素,但同时也是偶然中的必然——它是革命形势成熟的结果: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进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使新军中很多人不满清朝统治,倾向革命。同时,革命党人领导的,尤其是同盟会成立之后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已经动摇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同时也锤炼了革命力量。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清政府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奠定了革命的群众基础。清政府在当时已经陷入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境地,专制王朝的末日终于来临。 武昌起义的枪声震动了旧世界,振奋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分散在各地的同盟会会员以及与同盟会有联系的各地革命组织亦不失时机地纷纷响应。在武昌起义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自发斗争迅速发展,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9课辛亥革命导学案(无答案)

第9课辛亥革命 【学习目标】 1. 知道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 2.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 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 辛亥革命爆发及评价。 【学习难点】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导入新课】 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武昌起义》的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九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自主学习】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 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蔡绍南发动起义,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这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2.安庆起义: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在安庆发动起义,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准备在绍兴策应的被捕遇难。 3.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与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袭取 ,最终失败。 4.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提前举事,亲率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苦战一昼夜,起义失败。但却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二、武昌起义 1概况: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革命党人首先起义,被起义军占领。、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为都督。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2.影响: (1)辛亥革命推翻了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制度的终结。 (2)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当堂达标】 1.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 A 萍浏醴起义 B 镇南关起义 C 安庆绍兴起义D黄花岗起义 2、“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是女革命家秋瑾的豪迈诗句。她在同 盟会成立后领导的武装起义是() A、绍兴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萍浏醴起义 D、广西起义 3、“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春雨湿黄花”,次对联写的是() A、浙皖起义 B、广西起义 C、武昌起义 D、黄花岗起义 4、孙中山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其所指的战役是() A.浙皖起义 B. 广西起义 C. 武昌起义 D. 黄花岗起义 5.某班同学拟举办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活动的主题分别确立为“构想共和”“浴血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以“缔造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在() A.东京B.武昌C.广州D.南京 6.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中有这样一段童谣:“孙中山开炮了;革命党,进城了…”这段童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B新文化运动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 7.当代美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传统中国二千余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8.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这主要是指它()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C.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D.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 9、“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遗言启迪后人。”这副对联歌颂了是谁的主要功绩?( ) A. 毛泽东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孙中山 10.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飞跃”。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制度B.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C.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11、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为辛亥革命做了军事上的准备。下列表述不争的是()

青玉案元夕导学案公开课

《青玉案 ? 元夕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 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反衬渲染气氛的手法; 3. 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学习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学习难点】理解掌握反衬手法,理解千古名句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字词积累: 宝马雕车: 凤箫: 星如雨: 雪柳: 玉壶光转: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m ó)然: 阑珊: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词句的意思。 (1)更吹落,星如雨 (2)宝马雕车香满路 (3)笑语盈盈暗香去 (4)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辛弃疾(1140-1207) 词人。字 ,号 ,他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 ”并称。有《 》。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 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4.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词作《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作者抒发了 感情。 5.元夕是 ,也称 、 。 6.辛弃疾名句知多少? 二、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概括词的上写片内容。 上片: 下片: 三、问题探究 1.词的上片,写了元宵节的哪些意象?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词中作者从哪些感官角度描写元宵节的景象?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填写表格) 3.下片写了什么?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4.词人苦苦追寻的女子有着怎样的性格?作者为了写出“寻觅”之苦,运用了何种手法来塑造她的形象? 5.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美人用意是什么?(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作者所处的时代) 四、课堂总结 1.主旨: 2.写作特色 五、拓展延伸 阅读这首词,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第19课 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辛亥革命 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理解认识辛亥革命的成 1.重点: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 2.难点: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基础认知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______》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___”。“新政”的内容与________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______。清政府力图在____、____、商业、____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由于政权掌握在__________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____。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____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1)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孙中山首先举起了_____的旗帜。孙中山是广东省___县人,出身于___家庭,先后在_____、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___________教育。______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____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_____年11 月在____组织_____,走上了革命道路。 (2)同盟会的建立:____年8 月20 日,孙中山与___等人在日本___创建全国性的_________团体中国_____,孙中山被推举为___。孙中山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中国同盟会___。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___》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_______________三大主义,合称“______”。从此,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_______革命开始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_______的发展。除继续宣传___________外,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_______起义。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_____年4 月27 日的广州______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3)预备立宪:在____运动推动下,_____年9 月,清政府宣布______。立宪派成立了_________,积极推进立宪运动。立宪运动造成很大声势。_____年8 月,清政府颁布《_________》,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为此,立宪派先后掀起3 次________运动,但很快被证明_____。1911 年5 月,

《辛亥革命》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

第15课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体系建构】 【问题探究】阅读史料,回答相关问题。 1.辛亥革命将清朝送进了历史辛亥革命发生主要导源于两个事情,一个是清廷将责任内阁弄成了皇族内阁,另一个是铁路国有化政策导致全国性骚乱。如果说责任内阁变成皇族内阁阻断了立宪党人在政治上的路,那么与此相联的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则是从经济上剥夺了立宪党人和那些民族资本家在经济上的机会。一场改良主义的运动终于向革命急剧演化。清廷没有向柔性方向选择,而是选择了强力镇压。于是就有了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湖北新军以一场军事哗变的方式表达态度,施压朝廷。一个偶然事件终于掀翻了一个两百多年的王朝。 2.辛亥革命终结了两千年帝制满洲贵族统治集团不识时务,拒绝改革,拒绝让权,拒绝分享权力,终于激怒了北洋新军将领。至此,一代中国人追求十多年的君主立宪政治体制成为历史,孙中山和革命党人追求十几年的民主共和政体成了未来中国的惟一选项。 段祺瑞与黄兴的政治共识为中国选择了一个正确方向,在他们的努力下,南北和谈终于达成,各方力量终于就中国未来、清皇室的未来安排等达成协议,清帝退位,优待皇室,中国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两千年的君主专制终于被送进了历史。从此之后,民主共和政体不论遇到怎样的挫折或艰难险阻,但中国人的民主信念却从来不曾动摇过,任何试图恢复帝制恢复专制的想法与做法再也没有实践的机会,没有一丝可能性。 3.辛亥革命对法国大革命的超越辛亥革命的目标,是要模仿美利坚合众国的政治架构重建中国政治体制,但是革命的政治手段,模仿的却是法国大革命,即用暴力手段打碎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辛亥革命的前半场,确实是这样进行的,但是到了武昌起义爆发后,南北对决的双方,其实都是清廷在最后十几年自己一手调教出来的新军。南方的主力是张之洞的湖北新军,北方的主体是袁世凯的北洋新军。 持续的政治动荡不仅不合乎中国人的利益,也不合乎列强的要求,国际国内都希望南北能够各让一步,达成妥协,重建秩序与和平。于是,经过漫长的南北和谈,南北双方都有让步,清廷牺牲了自己的江山,南方革命党人南方革命党人没有坚持多年的“驱逐鞑虏”的政治立场,而以比较妥协比较柔性的立场尊重大清国的历史,在商榷清帝退位条件和文件时,尽量关照清廷统治者的感受和尊严,没有得步步紧逼,更没有进行清算,或宜将剩勇追穷寇。 现代政治就是一个妥协的协商过程,辛亥革命留给中国留给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

高中历史 4.13辛亥革命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 2.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3.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预学单】 1、完成《自主学习与测评》的“自主梳理”部分,在书上标注出相应的内容。。 2、理解《自主学习与测评》的“史论共享”部分。并用红笔划出重点。 3、回答下列问题 (1)同盟会政治纲领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表明它把斗争矛头指向谁?兴中会和同盟会的建立有何共同的作用? (2)孙中山曾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后都失败了,在他流亡国外期间的武昌起义却成功了,其成功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3)中华民国采用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2011年为民国多少年?公元纪年和民国纪年之间如何换算? (4)结合《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模仿的是哪个国家的什么政治制度?有何进步意义? (5)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这一事件结束了中国哪一政治体制? (6)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什么?你认为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研学单】 第一课时 活动一:导入新课 活动二:主干知识构建(检查预学) 一、辛亥革命基础 1、经济及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3、军事基础:举行武装起义,革命力量壮大; 4、组织基础:兴中会和同盟会(时间、地点、领导、纲领、性质、作用)

二、辛亥革命经过 1、武昌起义:有利条件、时间、结果、影响 2、中华民国成立:时间、定都、国旗、政权性质 3、颁布《临时约法》:时间、颁布者、内容、评价 4、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1912年3月在北京建立北洋政府。 三、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1、性质: 2、功绩:政治、思想、经济、社会 活动三:1.阅读下列材料: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 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签署法令须经内阁总理副署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哪些基本原则? (2)《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结合革命的发展进程,分析其目的是什么? (3)据材料分析《临时约法》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4)结合其内容分析,为什么《临时约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续学单】 1、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中,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辛亥革命 2、口号和标语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下列标语、口号最有可能出现在武汉街头的是 A. 热烈祝贺孙中山先生就任军政府都督 B.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万岁 C. 热烈庆祝湖北军政府诞生 D. 满清已经灭亡,汉人从此翻身 3、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共和国政府。主要是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导学案

导学案班级姓名第组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辛亥革命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2.掌握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3.感受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自主预习 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发动武装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袭取镇南关。 3.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与,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终结。 三、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扳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1)材料单元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材料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四、随堂演练 1.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

导学案 A.萍浏醴起义B.浙皖起义C.镇南关起义D.黄花岗起义 2.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规模最大的起义是() A.萍浏澧起义 B.浙皖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镇南关起义 3.辛亥革命爆发前,同盟会所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A.基本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挫伤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性 C.动摇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革命发展的进程 D.扩大了革命派的群众基础 4.20世纪初,导致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革命党人未发动和依靠群众B.发动武装起义的条件不成熟 C.革命党人未提出明确的纲领D.武装起义的计划不周密 5.下列说法符合辛亥革命爆发前武汉的史实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②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③反帝斗争不断高涨;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进行了较长的起义准备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武昌起义依靠的主要力量是() A.资产阶级B.无产阶级C.湖北新军D.农民阶级 7.武昌起义的客观有利时机是() A.20世纪初开展的收回利权的斗争 B.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宣传、组织工作 C.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反清的武装起义 D.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8.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 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萍乡、浏阳、澧陵萍浏醴起义 2.广西起义 3.文学社共进会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辛亥革命导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第8课辛亥革命学案 学习目标: ①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②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 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预习形成课 预习检测 1、选择题 (1)小明在他爷爷的自传里看到他爷爷早年参加了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可由于字迹模糊小明无法看到这个政党的名称,你觉得可能是下面的哪一个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同盟会 D.华兴会 (2)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中不包括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3)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局面的一场革命是 A.辛亥革命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 (4)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中,有一幅浮雕是反映上述内容的。你知道该浮雕的内容是 A.1894年兴中会成立 B.广州起义 C.武昌起义 D.中华民国建立 (5)有一位老人说他是民国五年生,你知道民国五年具体是指公元多少年 A.1915年 B.1916年 C.1917年 D.1918年 合作展示 1.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为汇集革命力量,孙 , 性质: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革命旗帜(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影响: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2.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新军 3.中华民国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地点:南京。人物:孙中山。 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

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四单元 第13课 辛亥革命 湖北省赤壁市第一中学 张丽娟 课程学习目标: 培养归纳概述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掌握辛亥革命爆发背景、《临时约法》、评价 第一层级 知识识记与理解 一、识记层级知识 (一)归纳整理....辛亥革命的进程,然后简述辛亥革命的进程。 进 程 (二)阅读思考.... 2、查阅相关网站及资料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辛亥革命为什么首先在武昌爆发? (网站推荐:历史教学园地;维基百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网站) 3、结合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探究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及历史局限。 革命酝酿 革命成果 <预学区.不看不讲>

第二层级 思维探究及创新 一、孙中山的忧虑与努力(革命之背景) 材料一:“顾拜旦不会邀请中国参加奥运会。” 体育历史研究者李辉解释,当时主宰奥运会的观念里有“文明人”和“野蛮人”的界线。尽管在1896年,中国并不是完全的殖民地国家,但可以肯定地被划入低等民族、未开化国家之列。 ——国家体育总局官网《第一届奥运会中国被列入劣等民族》 材料二:为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在实行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人民负担。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年清政府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设立责任内阁(13名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 ,预备立宪实际上是个骗局,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 ——人教版《中国近代史.上》 材料三:要想结识任何一个满清勋贵,至少要送上300两银子给王公的门房。……而“闹 得沸沸扬扬的以皇族载涛和载洵为首的五大臣出洋考察的事件,在喧嚣的背后是一场大规模的贿赂游戏,考察只是表面文章,吃喝玩乐、借机收钱才是考察的实质内容。 ——(美国传教士)阿瑟·贾德森·布朗《辛亥革命》 【成果展示】根据材料及单元导读,指出孙中山为何忧虑?如果你是当时的政治家,请 给出你的救国方案。 【成果展示】阅读教材P62—63及以上材料,分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革命做了哪些准备? 二:孙中山的担当与建设(革命之高潮) 材料四: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及课本,对比《钦定宪法大纲》,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主权归属、民权设置、政权结构) 《临时约法》,补充教材内容如下: °中华民国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国务总理及各部部长均称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 《钦定宪法大纲》,规定? °大清皇帝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 °皇帝有权罢黜百官、设职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 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 <导学区.不议不讲> VS

2013年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优质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人教版必修一 第13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深刻原因。 2、能说出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记住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史实。 3、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重难点) 4、认识辛亥革命存在的局限性,体会中国近代求民主的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概念】 。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革命原起 1. 【合作探究】: 浏览课本第一目并结合以下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必要性 (为什么一定要革命) 可能性 (革命具备哪些基础和准备)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 军事准备: 偶然性(加速革命爆发的有利 时机) 材料1: 1901年,清廷开始最后十年的改革。(“新政”和“预备立宪”能否挽救中国?) “新政”的主要内容有:训练新兵、奖励实业、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派留学生出国、改革官制等。但在实行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放抗。 从1905年起,清政府开始所谓“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共23条,其中维护君上大权的就有14条,其余9条规定广大人民有当兵、纳税、服从清政府统治等义务,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权利。1911年,清政府成立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预备立宪”骗局彻底暴露。 材料2: 材料3: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 50余家,即平均每年新设厂约为2家,投资总额合计470万元,每年新增投资额平均约20万元。 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二(人民版) 材料4: 材料5: 主要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简表 成立时间 名称 主要成员 领导人 1894年 兴中会 华侨和会党 孙中山 1904年 华兴会 留学生和学界 黄兴、宋教仁 1904年 光复会 留学生和学界 蔡元培 1905年 同盟会 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孙中山、黄兴 1906年 日知会 学界和新军 刘静庵 材料6: 同盟会领导武装起义 1906年,同盟会发动萍浏醴起义。 1907年,同盟会先后发动了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等。 1908年,同盟会策划了钦州起义、河口起义等。 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 2.【合作探究】:为什么说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发布“罪己诏”,诏中对列强的“宽大”处理表示感激,并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这幅漫画《时局图》最早发表于1898年,其旁题词曰:“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列的努力。 团体和政党的区别。团体是为一个共同的目的、利益或娱乐而联合或正式组织起来 的一群人。为达成特定目标/任务,而结合在一起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所组成,其彼此间具有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 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是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的政治上最积极的代表,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政治目的,特别是为 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在阶级斗争中形成的政治组织。他们之间的区别有两个方面,革命团体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但没阶级性。政党是又阶级性的。政党的有很明确的 组织,成员,章程但团体不一定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