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历史分期
中国电影史

卜万苍:
《神女》:1934,吴永刚导 演,无声电影的巅峰之作。 艺术特色 1)卑贱的妓女与圣洁的 母亲集于一身。 2)少用字幕,重视画面 语言。 3)淡化外部冲突,注重 人物心理描写。 4)镜头语言简洁但具表 现力。
阮玲玉
作品:国风(1935)、香雪海(1934) 神女(1934)、新女性(1934) 人生(1934)(1934) 城市之夜(1933)、小玩意(1933) 续故都春梦(1932)、三个摩登女 性(1932) 恋爱与义务(1931)、一剪梅 (1931)、桃花泣血记(1931)、故 都春梦(1930)
在经营上,采用了垄断独占的经营方式。
“国片复兴运动”:提倡“复兴国片”、“拒绝文化侵 略”。 “联华”的主张:“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 挽救影业” 。 联华、明星、天一三足鼎立,联华是新派。
史东山
孙瑜
蔡楚生
联华的作品:《故都春梦》 (1930)、《恋爱与义务》 (1931)、《三个摩登女 性》(1932)、《母性之 光》(1933)、《香雪海》 (1934)、《人生》 (1934)、《神女》 (1934)、《渔光曲》 (1934)、《慈母曲》 (1935)、《新女性》 (1935)、《大路》 (1935)
中国电影史
参考书目:
《世界电影史》
程季华 李少白 邢祖文《中国电影发展史》:中 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李少白:《电影历史及理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1年版 李少白:《影史榷略——电影历史及理论续集》,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6月版
中国电影史

一中国电影观念的演变:1.工具论——审美论2。
影戏论——影像论二第一代导演郑正秋、张石川1。
张石川:强调娱乐电影《孤儿救祖记》(第一部长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短故事片)《孤儿救祖记》特点:(1)影片表面上说传统道德伦理下的遗产继承问题,其实质在于提倡教育。
(2)镜头运用上,注意通过特写来表现和突出人物的表情及情绪变化。
(3)演员追求生活化表演,力求摆脱文明戏的舞台痕迹。
中国第一批长故事片:《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影戏——————主流电影的特征:1 注重教化:表现人生批评人生调和人生美化人生2 讲求戏剧性:创作原则是以戏剧化冲突为基础的,在出乎意料和偶然天成的魅力中讲故事吸引观众3 强调情节性:新奇趣的剧情曲折的故事强烈的感染力4突出场面性:在环境造型中重指示性轻表现性。
表演与场面调度上注重单向平面和大景别三左翼电影运动:1。
定义: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电影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各电影公司的经营者为了摆脱困境,吸引观众,同时也由于广大电影工作者抗日爱国要求的影响,纷纷开始了“向左转”的趋向。
2.导演及代表作:夏衍《狂流》田汉《母性之光》夏衍:默片名家三十年代创作电影剧本上十余部是中国电影剧作的杰出代表《春蚕》第一部文学改编。
田汉:早年以话剧创作出色,作品取材多为知识分子领域或城市革命者的生活斗争,创作内容和时代都争相接近,在中国电影史上,他是浪漫诗情的代表《三个摩登女性》3.分期:(1)迅速兴起(2)曲折绵延(1934——1935)(3)重新高涨(36——37)4.意义影响:(1)提倡电影文化观念,使电影担负文化责任(2)确立现实主义原则(3)在剧作形态导演技巧、摄影艺术、表演方法、电影语言上的革新。
5.吴永刚和《神女》(1)《神女》的构思及表达:《神女》表达的是“母爱”,妓女母亲双重身份,人的生存境遇,社会多方面对母子二人生存权力的否定。
(2)成就:首先是深沉忧郁人性贡奉,其次是朴实蕴藉的画面造型,第三是委婉含蓄的风格。
电影美学-精选

他们使电影成为真正的现代艺术
法国人乔治·梅里爱创 造了电影特技,是创造电 影艺术的“电影之父”。 他创作了一大批戏剧化 电影,如《女婿学校》、 《醉汉的梦》等。
• 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大英百科全书·电 影史部分》都有阐述:“电影的前驱”就是“皮影 戏与幻灯”。
• 在我国,很早就有了创造电影艺术的灵感。相传公 元142年,汉武帝曾把他最宠爱的李夫人用灯影照 在帘上欣赏,这可算作是较早的对电影艺术的构思。 中国民间的走马灯、皮影戏,都含有类似电影的艺 术效果。
•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电影机Cinematographe”。
CinematographeInside
mutoscope
Cinematographe
1.2电影的诞生——技术基础
• 照相术的发展
–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发明 “银版摄影法”
– 1872-1878年,英国摄影师慕布里奇的“奔马”拍 摄实验。
肥裤子、破礼帽、小胡子、大头鞋,再加上一 根从来都不舍得离手的拐杖。
卓 别 林 的 签 名
(二)有声电影
由于录音设备的完善,1927年,美国华纳 公司拍摄了《爵士歌王》,虽然只是在片中 加进四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但他却 标志着电影进入一个新时代,标志着电影由 单一的视觉艺术发展为视听综合艺术,音乐、 音响、语言都成为电影的创作元素,大大丰 富了电影的表现力。
奥斯卡金像奖 (Academy Awards)
金像奖创建于1927年,哈佛大学艺术与 科学学院成立的晚宴上,奥斯卡是后来根 据一个图书室员工的叔叔命名的。
中国电影发展史

鸦片战争后
• ——早期中国电影
•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 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 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 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 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 髅》。
《渡江侦察记》
• 1958年又拍摄了许多报道性宣传大跃进中某些虚假的“新事 物”的影片,又一次干扰了电影的创作。不久,中央逐步纠 正了大跃进中“左”的错误,周恩来对电影界也提出了注意 影片质量的要求,促使中国电影事业在1959年形成一个繁荣 时期,拍摄了《林则徐》、《聂耳》、《万水千山》、《青 春之歌》、《林家铺子》、《老兵新传》、《五朵金花》等 题材风格多样、在思想与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统一的影片。
小蝌蚪找妈妈
1961年7月,由上海美影厂摄制的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了。 《小蝌蚪找妈妈》中的许多角色形象取自于齐白石的花鸟画作品,其中主角小蝌蚪 主要是从老人的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而来的。它的成功,宣告了一个全新的 种在中国的诞生,使许多国外同行惊叹不已,并先后获得了五个国际奖项。
《卧虎藏龙》
• 2001年的73届在奥斯卡的奖项,称为中国武术功夫电影的 《卧虎藏龙》再一次使中国武术动作片亮相全球影坛。在奥 斯卡的奖项提名中,《卧虎藏龙》得到了10个奖项的提名。 最终得到了最佳外语片奖、最佳美术指导奖、最佳摄影奖、 最佳原作音乐奖等4项大奖。
集结号
• 1)第1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29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 佳故事片 • 2)第4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张涵予 3)第11届平壤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技 术奖 4)第二十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最佳亚洲影片
浅析_中国电影发展史_与电影传播的关联_胡兰兰

[摘要] 中国电影从诞生之初到20年代的电影民族化进程,从30年代的电影社会化进程再到40年代的重建传播秩序,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史都与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而出版于1963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无论是从它诞生的背景、编著的经过、性质,还是出版后产生的影响,都无不显示着其作为一种媒介与电影传播的关联。
[关键词] 电影 《中国电影发展史》 传播学目前我们在市面上能看到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一书,都是1980年之后的一次再版,由于此书在“文革”期间被打成“大毒草”,而与这本书相关的人员也都受到过严重的批判,因此当时的存书遭到大量的销毁,其初版几乎没有保存下来。
但是“文革”后此书的价值再次受到肯定,在多方的强烈建议下,于1980年进行了再版。
在刘小磊对程季华的采访中,程季华曾提到对于再版内容的看法,他说:再版时如果要做修改就遇到这样一个问题,究竟定位它是偏“左”还是往右改,还是定位它是极“右”的往“左”改?完全客观或者中立的立场其实是不存在的。
最后我们几个人的意见是一致的,就是不做修改。
《中国电影发展史》是一个历史的存在和见证。
①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再版和初版在内容没有做任何的修改。
1949年到1956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在中国电影史上被统称为“十七年”。
这十七年间的中国电影批评作为新电影文化的舆论支持,在体现艺术自觉意识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与国家强大的政治意识交融在一起,当时中国电影的艺术已经不仅仅是体现一种人民生活形象或状态如此简单了,更多是要融入一种政治文化,参与一种政治形态,让政治与艺术在电影中体现一种关系已成为当时电影实践以及理论创作的核心。
这也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产生的一个历史环境。
这本《中国电影发展史》出版于1963年,但早在1950年关于这本书的写作任务就已经被提出了。
具体而言,是由当时担任中央电影局艺术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陈波儿提出,此后是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开始的这项写作任务。
中国电影艺术史之香港电影

1953年创业作《中秋月》,奠定写实风格的喜剧电影方向。
2、粤语片创作
• 1949年,南国公司首拍粤语片《珠江泪》,成为业界竞相仿照 的里程碑作品。
• 四大公司:新联、中联、华侨、光艺。
• “新联”:1952年成立,提出“新联出品,必属佳片” 。 创业作,吴回导演的《败家仔》。
• 徐克执导的《笑傲江湖》系列以及《新蜀山剑侠》等影 片将传统的刀剑武侠片成功地推向特效“神话” 。
(2)喜剧片
• 1982年,麦嘉、许冠杰、张艾嘉、黄百鸣等人合 作的《最佳拍档》,成为了轰动一时的都市动作喜 剧片。
• 1983年由张坚庭《表错七日情》导引出的温情生 活喜剧片。
(3)鬼怪灵异片
• 1980年,许鞍华执导影片《撞到正》首开风气, 之后洪金宝《鬼打鬼》、午马《人吓人》和刘观伟 《僵尸先生》《僵尸少爷》等系列影片。
• “中联”:1952年底成立,提出“中联出品,制作严谨” 。 创业作,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家》,由此奠定写实性较强
的创作方向。
(三)1966-1978,转型时期
1、武侠功夫片此起彼伏
• 新派武侠片 • 1966年胡金铨导演《大醉侠》;1967年张彻导演
《独臂刀》,标志新派武侠片诞生。
• 李小龙真功夫片 • 1971年,罗维导演了由李小龙主演的《唐山大
• (1)香港拍摄的华语影片经内地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 不受进口配额限制在内地发行。
• 许冠文市民喜剧 • 1974年,许冠文兄弟自编自导自演创业处女作《鬼
马双星》。 • 之后1976年《半斤八两》、1981年《摩登保镖》、
1984年《铁板烧》等影片都屡创票房奇迹。 • 其他1975年《天才与白痴》、199-1997)
第四章 抗战时期的中国电影

L/O/G/O
抗战时期,自 1937 年“七七事变”全 面抗战开始到 1945 年“八一五”抗战 胜利止。 时代的风云际会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电 影的制作状况及主题风格。
1937年“八·一三”日本海军陆战队向上海 闸北、虹口、江湾进攻,中国守军拼死抵抗 (《八百壮士》)到11月12日撤离上海,很 多电影公司及其拍摄场地被毁于战争的炮火, 很多知名的电影人不得不迁往内地或香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电影业的中心遭受巨大破坏。
抗战时期中国电影分期
12 月 13 日南京沦陷,国民政府由武汉而重庆,中
国电影业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制作阶段。
1、抗战初期(1937—1938),以真实记录抗
战状况的新闻纪录片为主,如《卢沟桥事变》(1
本)、《抗战特辑》(1、2本)等等。
2、武汉时期,除了纪录片外,还有少量故事片,
很多制片厂毁于战火,影人纷纷西去内地、南下香港,或
者索性放弃。 不过,随着“孤岛”偏安一隅相对稳定的局面形成,新华 影业公司首先乘影坛凋敝无人竞争之机恢复拍片,大受欢 迎,引得“华安”、“艺华”、“国华”等公司纷纷仿效。
到 1938 年,上海电影业居然又达到了自己的一个新的繁荣
期。
①新华影业公司 ②张善琨 ③陈云裳 ④古装片之《木兰从军》
2、孤岛电影
3、沦陷区电影 4、延安电影 5、香港电影
1、国统区电影
国民党政府统治区的电影,这时间经历了上海撤出,
武汉时期、重庆时期不同阶段的变化,但大体上围
绕“中制”、“中电”、西北营业公司三个主要创
作机构,产生了20部故事片,100多部纪录片。
(一)“中制”,中国电影制片厂的简称,原为政
中国电影史脉络梳理教学教材

历史分期
(3)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1) 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成为最流行的电
影类型 其中还有交叉结合的小类型,比如古装 武侠片、神怪武侠片、稗史片。
思考题:
矛盾与社会人生。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左翼电影代表作:
《狂流》、《春蚕》 (编剧:夏衍,导演:程步高) 《上海24小时》 (编剧:夏衍,导演:沈西苓) 《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 (编剧:田汉, 导演:卜万苍) 《民族生存》、《铁板红泪录》 (编剧:阳翰笙, 导演:洪深 剪辑片断\《春蚕》1.MPG 剪辑片断\《春蚕》2.M
电影内在的商业属性 电影是充满机油味和铜臭味的玩意儿。 电影的高成本和高额回报的可能性。
历史分期
(4)变革时期(1932――1937) 从无声到有声电影的变革 电影的形式与内容发生很大变化。
左翼电影运动
历史分期
(5)非常时期(1937――1945) 国统区电影 延安地区电影 租界区电影 沦陷区电影
1923年,《孤儿救祖记》,在叙事、表 演、镜头语言上更电影化了,票房轰动, 作为一个标志,结束了中国电影初期的 尝试阶段。
“中国第一部在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整 的故事片”
历史分期
(2)探索时期(1924――1927) 增强了自觉性,既包括电影作为艺术的
自觉,又包括电影作为企业的自觉。 这一时期影片公司纷纷成立,发表宣
地图与路径
电影史层理与学习研究 中国电影史脉络梳理
1、历史分期 2、中国电影导演谱系 3、类型与风格的流变 4、两种主要的美学传统
历史分期:
历史是无限延伸的,分期也只是“抽 刀断水水更流”,历史的年表纪事和因 果律是没有开始与结尾的,我们对一系 列事件的起始和究竟的追踪是没有尽头 的。历史学家有必要限定他们所要探索 的这段历史的时间范围,把无限延伸的 历史划分为若干有意义的阶段和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影史历史分期:
拓荒期(1896-1932)中国电影的传入以及第一个黄金时代
探索期(1932-1949)中国点一个的初步成熟
发展期(1949-1966)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创作
停滞期(1966-1976)文革十年的中国电影
复苏期(1976-1984)新中国电影的恢复
繁荣期(1984至今)飞速发展的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中国电影的发展特点:
1:社会历史变革直接影响着中国电影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变革 2:受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的审美心理传统的深刻影响 3:中国戏剧和文学保持了一种特殊联系,尤其是戏剧的影响更加明显 4:与世界电影相比,中国电影相对来说一直比较落后 5:各个创作部门的发展不平衡
中国第一座专业影院: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建起—虹口大戏院
电影创作:
1913年《难夫难妻》(郑正秋导演编剧)中国故事片开端
1913年《庄子试妻》(黎民伟)“香港电影之父”
20年代《阎瑞生》(任彭年导演)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中国电影探索期结束
《车中盗》(任彭年导演)中国最早类型片,确立了娱乐观众的方向
商业投机性:决定中国工业从一开始就缺乏坚实的经济技术基础,创作上一味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粗制滥造模仿外国商业影片
1920年商务印书馆为梅兰芳拍摄《春香闹学》、《天女散花》
郑正秋电影成就:
1922年与张石川等组成明星电影公司,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
❤艺术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把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电影创作:《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故事片)
《孤儿救祖记》(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艺术特色,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种开端)《玉梨观》《劳工之爱情》(滑稽短片)《自由之花》《姊妹花》(最早有声故事片)
1923年明星电影公司《孤儿救祖记》(郑正秋编导)是我国第一部艺术片,打破了外国影片独占我国电影市场的局面,掀起了国产电影创作的阵阵高潮。
中国电影创作正式进入长片创作阶段。
郑正秋的制片思想:主张有一选定的教育作用的通俗的大众化的商业电影制片思想。
主要贡献:电影事业的开创者,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戏剧舞台方面吸
取丰富的创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张石川:中国电影的先驱开创了导演艺术的基本形态,以戏剧观念处理电影场面,以再现戏剧化场面为导演创作中心
影戏电影特点:❤❤❤❤❤❤
1:多披着社会教化的外衣,鼓吹“含有褒善贬恶之意义”的主旨
2:创作原则是以戏剧化冲突原则为基础的,把讲故事即情节的曲折生动作为衡量影片叙事的基本标准
3:时空表现上以较大的叙事段落的戏剧场面中展开的故事来完成影片主要的表意任务,并把镜头语言的时空构成主要用于展现这种戏剧性的段落场面
4:在环境镜头语言中重指示性轻再现性,表演与场面调度上注重单向,平面,大景别
影戏电影原则:❤❤❤❤❤❤
从政治社会的功能出发,以叙事(特别是戏剧性叙事)为核心,使电影试听服从和服务于叙事,成为一种叙事技巧,这是中国影戏传统的基本原则
1924年第一个电影剧本《申屠氏》作者:洪深中国现代话剧的开拓者之一(长城电影公司)第一次以景为单位剧本由镜头组成 1926年南国电影社田汉组织
1926年天一电影公司最早投入古装片拍摄
1928年《火烧红莲寺》是中国早期中国电影的类型:第一部武侠片
1932年
《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编剧:洪深导演:张石川主演:蝴蝶)
运用片边光学声带录制《歌场春色》《雨过天晴》
左翼电影运动时间:1932-1937 标志:《电影艺术》创刊
背景:国内九一八一二八事变激发起民族意识,拍摄爱国意识电影,多有革命功利主义色彩,是为党服务的。
特点:1:让时代生活真实的出现在荧幕上
代表:夏衍 1933年《狂流》是左翼电影的第一部作品1933年被称为左翼电影年第一次在电影中提出反帝反封建口号,从社会变革的思想高
度出发,把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与革命文艺倾向性原则结
合起来,开创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
1933年《春蚕》对社会现实直接描述细节与环境处理与蒙太奇电影
思维相结合《狂流》评析
导演:程步高编剧:夏衍出品:明星电影公司
第一次描写农村的阶级斗争,镜头处理灵活真实,水灾场面用长江新闻片的真实画面标志着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开始《春蚕》评析
原著:矛盾导演:程步高编剧:夏衍
①既忠于原著又发展了原著②新文学作品搬上荧幕的首次成就③拍摄手法非常写实④多长镜头,移动镜头取代剪接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代表:田汉《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孙瑜《大路》《风云儿女》
蔡楚生:
1932年《南国之春》《粉红色的梦》 1933年《都会早晨》
1934年《渔光曲》是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年《新女性》
1936年《迷途的羔羊》是我国第一部以流浪儿童为题材的影片早期电影特点:①情节曲折结构完整通俗易懂
②注重剪裁节奏起伏张弛有度
③人物形象鲜明④注重叙事传统,讲究故事性和趣味性注重电影化的叙述,形成幽默化风格
吴永刚:(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
1934年《神女》
出品:联华导演:吴永刚主演:阮玲玉
评析:①无声电影的高峰之作,揭示了当时时代和当时不合理的人际关系
②有意无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宁静淡远恬静的审美渗透到影片中来,场景简约空灵,拍摄角度多变③开始涉及靠从叙事和造型不同方面结合的综合效果尝试电影的民族化意蕴的表现④无论题材、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形式的表现方面,都渗透出民族情趣,形成委婉含蓄的民族风格⑤淡化外部冲突
⑥追求细节描写与刻画⑦追求再现与抒情统一,使影片渗透出一种诗情
沈西苓:
1933年《女性的呐喊》《上海24小时》是我国两部最早描写工人阶级生活的影片 1937年《十字街头》
评析:
①街区社会生活横断面,将历史思考与轻喜剧的艺术风格和谐统一②注重细节描写和展示人物关系,注重电影结构
③将苏联蒙太奇经验和好莱坞叙事剪辑技巧相融合,形成轻快明朗的镜头节奏
有声电影的艺术探索:(从配音到有声:1931-1936)最具影响的还是电影音乐和歌曲的成绩初部配音片:《野草闲花》(1930)主演:阮玲玉
1934年第一家有声电影的左翼电影公司:电通影片公司在上海成立
电通的主要作品:
1934年《桃李街》是最早以有声电影手法创作的影片,音响第一次成为中国电影的一种艺术元素插曲:《毕业歌》(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导演:应云卫
《都市风光》:我国第一部音乐喜剧
《马路天使》:被誉为三十年代最好的影片导演:袁牧之主演:周旋赵丹
重要考点:从《一江春水向东流》看影戏电影的创作原则
补充:
1938年中央电影制片厂拍摄第一部描写抗战的宣传故事片《保卫我们的土地》上海“孤岛”(未被日军侵占的租借地区)拍摄的《木兰从军》(欧阳予倩编剧卜万苍导演)两家民营电影公司:昆仑和文华两部经典作品问世:《一江春水向东流》(昆仑蔡楚生、郑君里)《小城之春》(文华费穆)
1938年开始拍摄人民电影事业的第一部短片《延安与八路军》(编导:袁牧之) 1946年成立了“东北电影制片厂”
《一江春水向东流》【空镜头、平行线所、对比平行、圆月、】第一部史诗片
时间:1947 发行出品:联华导演:蔡楚生、郑君里结构:《八年抗战》《天亮前后》评价:①典型的戏剧式叙事结构,情节完整曲折②戏剧式框架浓缩了众多的人物和复杂关系,把戏剧式电影具有的以线性结构为核心的基
本特点,与叙事过程中几条相对独立的情节线索共同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高度概括的结构方式③把社会历史人物性格因素巧妙结合,推动情节发展,反映时代历史真实④人物形象刻画突出(张忠良蜕变过程)⑤把电影艺术技巧运用与影片内容表现成功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