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比较赏析

合集下载

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对比

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对比

创作地点
苏州,一个历史悠久的城 市,拥有许多著名的历史 遗迹和风景名胜。
历史背景
苏州历史悠久,有着丰富 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如著 名的苏州园林和古建筑等 。
苏台览古的主要内容
主题
此诗的主题主要是描绘苏州的历 史遗迹和风景名胜,表达作者对
历史的感慨和思考。
内容
诗中描绘了苏州的著名景点和历史 遗迹,如拙政园、留园等,同时也 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人生 的思考。
05
结论
研究总结
历史背景
李白和苏轼分别以“越中览古”和“苏台览古”为题,创作了具有历史背景的诗歌。李白 通过对勾践故事的描述,表达了对英雄人物和历史的感慨;而苏轼则通过描述姑苏台的历 史变迁,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感受。
艺术手法
两位诗人采用了不同的艺术手法,李白以夸张、想象为主,通过对比今昔,抒发情感;而 苏轼则以典故、象征为表现手法,通过对姑苏台历史的描述,表达对历史的思考。
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对 比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李白越中览古 • 苏台览古 • 两首诗的对比分析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01
李白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越中 览古是其创作的组诗《越中》中 的一首。
02
苏台览古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游览 苏州时所写的一首诗,也是其代 表作之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苏台览古》则抒发了诗人对吴王夫 差荒淫误国的感叹,表达了对亡国的 悲哀与无奈。
艺术手法对比
《越中览古》采用夸张、对比等手法,如“宫女如花满春殿”、“宫女如花春满殿”等句,通过鲜明的对比和形象的描绘, 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现实的无奈。
《苏台览古》则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通过描绘姑苏台、馆娃宫等吴王夫差游乐之所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 对历史的感叹和对现实的关切。

2024年李白越中览古原文及赏析

2024年李白越中览古原文及赏析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沈祖棻)
⑤越中:指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古代越国的首都。
翻译:
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简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怀古诗,抚今追昔,感叹人世的兴亡盛衰——当年越王勾践破吴归来的时候,义士因破吴有功,回来时都得到官爵赏赐;宫殿里如花般的美女到处都是,如今只剩下鹧鸪鸟儿在那儿飞来飞去。将昔盛今衰的景象作了鲜明对比,感受深切。七绝多以第三句转,第四句结,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竭力渲染昔日之兴盛,末句突作转折,跌入今日之荒凉冷落,构成反衬,其格独创,语冷节促,盛衰之感倍烈。
②锦衣:华丽的衣服。《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①越王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时勾践做越王,曾为吴国所败,勾践做了吴王的俘虏,后来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了吴国。
②义士:指为越王破吴的臣下。
③锦衣:做官穿的锦绣衣服。
④鹧鸪:鸟名。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越中览古》原文及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原文及赏析

越中览古[唐] 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分类标签: 怀古诗作品赏析【注释】:义士还乡尽锦衣。

( 乡一作家)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对比

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对比
《苏台览古》则更多地表达了作者对苏州衰败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思考,同时也夹 杂着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04
结论
研究总结
01
本文通过对比李白《越中览古》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诗词,探讨了 两者在创作风格、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异同点。
02
研究发现,两首诗词都表现出豪放派风格和怀古主题,但在表现手法和思想感 情上存在差异。李白的诗更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而苏轼的词则更关注历史兴衰 。
研究目的:通过对两位文豪的对比研究,深入了解他们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探究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并分析这些因 素对后世的影响。同时,通过这一研究,也有助于推动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进一步理解和研究。
研究范围和方法
研究范围
本课题将重点研究李白《越中览古》和苏 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诗,并适当 引入其他相关作品进行对比分析。
VS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收集、文本分析和 图像资料收集等方法,对两首诗进行深入 研究和对比分析。同时,将结合历史背景 、文化传统、个人背景等方面的因素,全 面探究两位文豪在诗歌创作上的异同点。
02
李白的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的背景
李白的越中览古背景
时间:唐代 地点:越中(今浙江绍兴)
创作背景:李白在游览越中时,感叹其历史变迁,写下了这首《越中览古》
03
另外,两首诗词都运用了意象、象征等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意境,但李白的诗更 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而苏轼的词则更注重历史典故的 了初步对比分析,未能从文化、历史 等角度深入探讨两首诗词的异同点。
未来可以进一步从文化传承、历史背 景等方面研究两首诗词的内在联系和 差异,拓展研究范围,丰富研究内容 。
同时,可以尝试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 法,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全面审视 两首诗词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为 文学研究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及咏史诗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及咏史诗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5分)
八、拓展训练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1)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表现 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2)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 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 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 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五、咏史诗
思想感情: ①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
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
2.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八、拓展训练
华清宫
唐∙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唐∙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 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6分)
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 命运。
④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五、咏史诗
主要手法:
①借古讽(伤)今 ②虚实结合 ③对比 衬托 ④以景衬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哀情) ⑤用典
六、方法指导
1、了解作者、弄清史实 2、明析手法 3、揣摩写作意图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八、拓展训练
(甲)赤 壁
(乙)咏史•赤壁杜牧 Nhomakorabea胡曾

李白《越中览古》解析及欣赏

李白《越中览古》解析及欣赏

李白《越中览古》解析及欣赏李白《越中览古》解析及欣赏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当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越中览古》全古诗翻译与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注释:①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②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①越王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时勾践做越王,曾为吴国所败,勾践做了吴王的俘虏,后来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了吴国。

②义士:指为越王破吴的臣下。

③锦衣:做官穿的锦绣衣服。

④鹧鸪:鸟名。

⑤越中:指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古代越国的首都。

翻译: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简析:这首七绝是一首怀古诗,抚今追昔,感叹人世的兴亡盛衰——当年越王勾践破吴归来的时候,义士因破吴有功,回来时都得到官爵赏赐;宫殿里如花般的美女到处都是,如今只剩下鹧鸪鸟儿在那儿飞来飞去。

将昔盛今衰的景象作了鲜明对比,感受深切。

七绝多以第三句转,第四句结,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竭力渲染昔日之兴盛,末句突作转折,跌入今日之荒凉冷落,构成反衬,其格独创,语冷节促,盛衰之感倍烈。

赏析: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是他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该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在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越中览古》写的就是这件事。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比较鉴赏

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比较鉴赏

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 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 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 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 同,题材近似,都用了对比手法。 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 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 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 之,转出主旨。苏台一首则着重 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 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 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 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 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 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怀古诗: 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词是抒发跟特定 的古迹相关的古人古事的忧思。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 临主体结合在一起。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要写 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
咏史诗: 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 个历史人物,直接写作者的思考、态度,不一定要写景, 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一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 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 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 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 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 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 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 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 怀才不遇的感伤。(怀古伤己)如李商隐《贾生》写汉文帝宣 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 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2)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参考答案】(1)这两首诗都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衰败加以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2)相同的是都用了昔盛今衰的对比手法。

不同的是第一首以前三句的篇幅着重写“昔盛”,而最后一句写“今衰”来否定之,从而形成对比,转出新意;第二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反衬昔日之繁华,从而见出昔盛今衰之感。

《越中览古》赏析“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

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

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

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

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

次句接写当前景色。

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

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

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

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来源:《唐人七绝诗浅释》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赏析1】苏台,即姑苏台。

相传是吴王夫差特意修建来和西施嬉戏作乐为长夜之饮的地方。

李白为此写过一首《乌栖曲》,诗中写道:“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贺知章初读其诗,慨叹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这首绝诗取材与《乌栖曲》相同,但是在情感体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技巧的处理上,却呈现出另一种韵味,同样是一首可以泣鬼神的绝唱。

兴由“苏台览古”而起,抒发古今异变,昔非今比的感慨,则今日所见之苑囿台榭,已非昔日之苑囿台榭;今日苑囿台榭的杨柳青青,无边春色,不仅令人想起它曾有过的繁华,更令人想起它曾经历过的落寞。

起句的“旧苑荒台”,以极衰飒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而“杨柳新”,又以极清丽的物色,逗引起极愉悦的兴会。

前者包含着属于历史的巨大伤痛,让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后者又显示出大自然无私的赐予,召唤着人们去追求、去享受、及时行乐。

第二句,继续对这种感受作进一步烘托。

由柳岸湖中传来一曲曲悠扬悦耳的江南小调,更为这人世间不尽的春花春月增添了无限的柔情蜜意。

不胜,犹不尽。

“不胜春”三字,似乎将人们的欢乐推向了极致。

但此时此刻,正是这些歌声,勾引起诗人的无限怅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吴王的骄奢,西子的明艳,以及他们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欢,馆娃宫中的长夜之饮,都不断在诗人的脑海中盘旋浮动,使诗人躁动不安。

由此,引出了三四两句。

这是经由“旧苑荒台”逗引起的情感体验的进一步升华。

人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江山依旧,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

这两句景色凄清,情感古今,以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读者的情感体验产生了新的飞跃。

永恒的西江明月和薄命的宫中美人,作为一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语境,旨意遥深,感人肺腑!这首诗所表述的不仅有古今盛衰的历史喟叹,而且有执着强烈的生命意识。

因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总是在不断追求着自由自在,追求着超越解脱。

但是,这种渴望与追求常常难以实现,人就常常难免陷入一种痛苦绝望的境地。

古今贤愚,莫不如此,英雄美人,无一例外。

【赏析2】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

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做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

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练而自然。

次句接写当前景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

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做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赏析】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

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

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他让我们懂得了"有志者,事竟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