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台览古和越中览古对比阅读

合集下载

2021高考语文冲刺复习系列教案:古典诗歌鉴赏第9课时

2021高考语文冲刺复习系列教案:古典诗歌鉴赏第9课时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2011高考语文冲刺复习系列教案古典诗歌鉴赏第9考点对应直练训练三鉴赏技法1.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②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2.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余庆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A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B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A(不超过40字)B(不超过40字)(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不超过50字)3.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l)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

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4. 阅读下面两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赵自乾)

《越中览古》(赵自乾)
写作背景
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 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历 史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 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 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 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 事。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讨论: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是 什么关系?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诗人怎 样的感慨?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前三句所写景物为作者的想像之景, 《越中览古》 极力渲染出当时的热闹繁华,第四 越王勾践破吴归, 句为眼前景,写出今日此地的凄凉 义士还家尽锦衣。 冷落,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勾践的嘲讽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忘却昔日的屈辱和苦难,陶醉于 暂时的胜利和光荣,结果只能使胜 利化为乌有。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 之处。(4分)
【答案要点】《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 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遗址的荒凉,将昔时 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苏台 览古》则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暗示 昔日的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比照变 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览古所见所感,寄托了盛衰无 常的感慨;情感的基调中含咏叹兼嘲讽。 B.这首诗讽刺了越王勾践打了胜仗之后的骄 奢傲慢与恣情欢乐。 C.诗中所用的对比方式不同寻常,前三句着 意渲染昔日的繁华与欢乐,用意在于突出今日 的破败与凄凉。 D.本诗借览古描写的是客观景物,但却蕴含 着深沉的历史思考。 B项并不是讽刺越王勾践打了胜仗之后的骄奢 傲慢与恣情欢乐。

越中览古 古诗文阅读答案

越中览古 古诗文阅读答案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专注下一代成长越中览古古诗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李白的这两首怀古之作,从体裁上看,都是_________诗,都抒发了_________的感慨。

 (2)这两首诗都是览古之作,题材相近,但在今昔的对比上写法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七绝;人事多变、盛衰无常。

 (2)《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遗址的荒凉,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苏台览古》则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暗示昔日的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比照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意对即可)
 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1930.7)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导读: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1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1、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

——长于议论精辟。

2、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长于情景交融。

3、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4、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2鉴赏咏史诗三步曲1、鉴赏步骤: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巧即怀什么古→作者怀古的态度情感→怎么怀古【鉴赏思路】(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和观点(体悟意图、领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手法)【答题方法】寻找连接点; 归类,探求主旨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

对于唐宋著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

这是最基本的。

2、赏析范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解题步骤】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 (作者"怀"什么"古")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4分)
【参考答案】:要点:《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2分)
【参考答案】:要点: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对比赏析】:
《越中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

此诗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

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苏台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此诗描写了姑苏台的今昔变化,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

全诗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旨意遥深,感人肺腑。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李白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李白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设计

李白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设计一、设计依据2019新课标学习任务群“传统文化专题研讨”教学建议:选修Ⅰ应注重学习“面”的广度,选修Ⅱ应注重学习“点”的深度。

本任务群在选修Ⅰ“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基础上,选择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进行深入研讨。

旨在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

(一)教材分析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有三个单元,教材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从把握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人生经历、把握作品主旨入手;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从把握诗歌的意境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诗歌声韵的角度,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代诗歌美妙的音韵,感受作者浓烈的情怀。

三个单元,各有侧重,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在阅读鉴赏中,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感受能力,发展学生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个诗歌单元都选入了李白的作品,第一单元《越中览古》《苏台览古》《行路难·其一》,第二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三单元《将进酒》。

这几首诗,恰好是李白青年漫游,奉诏入京后赐金放还,返回东鲁,再次漫游时期的作品。

这段时间是李白创作高峰期,也是最能代表李白诗歌风格的典范之作。

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座高峰,他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他的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所称道。

李白诗歌专题,利用现有文本为切入点,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古代诗歌作品的方法,感受李白诗歌的音韵美及情境美,并对诗人李白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获得情感的陶冶,获得思想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于李白及李白的诗歌并不陌生,对鉴赏古诗已初窥门径,但是由于诗词存在含蓄性和跳跃性,学生对欣赏诗词兴趣不高,即使对于熟悉的诗人的作品也有多有胆怯之处,所以利用专题学习先打消学生这种畏惧心理,鼓励他们能够独立鉴赏诗歌作品。

二、教学安排(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怀古诗类诗歌 专题训练

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怀古诗类诗歌 专题训练

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怀古诗类诗歌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满江红金陵怀古萨都剌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②。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③坏寒螀④泣。

到如今、只有蒋山⑤青,秦淮碧!〖注释〗①萨都剌,元代诗人,公元1332年任职江南,移居金陵。

②畴昔:从前。

③胭脂井:在今南京城内。

隋兵攻打金陵,陈后主与妃子避入此井,终被擒。

④寒螀jiāng:寒蝉。

⑤蒋山:钟山。

1.这首词将山川风物依旧和六朝繁华不再进行对比,抒发了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怀古感慨,下片中“ ▲ ”三字用直白的语言表现了这种情绪。

(1分)2.全诗将情感巧妙地熔铸在景物中,试举一例说明。

(2分)【答案】1.(1分)愁如织2.(2分)示例:①“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一个“急”字既烘托出夜深的静谧氛围,又形象地刻画出潮水寂寞而又不甘寂寞的情状,表现出作者孤独惆怅的心绪也如这潮水一般澎湃。

②“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词人以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秋露等意象渲染气氛,寄托情思,构成一幅意境深远而悲凉的残秋图,写出了昔荣今衰的悲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满江红金陵怀古萨都剌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②。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③坏寒螀④泣。

到如今、只有蒋山⑤青,秦淮碧!1.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中“急”字好在哪里?请简析之。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简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答案】1.一个“急”字既烘托出夜深的静谧氛围,又形象地刻画出潮水寂寞而又不甘寂寞的情状,表现出作者孤独惆怅的心绪也如这潮水一般澎湃。

2.①对比手法:拿山川风物依旧和六朝繁华不再的对比,表达惆怅孤寂之情;②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和典故入诗,点化自然,不露痕迹;③直抒胸臆:“思往事,愁如织。

苏台览古和越中览古对比阅读

苏台览古和越中览古对比阅读



山上荒台与残破的宫墙对着新绿的杨柳,
山下采菱人的歌声中一派春光锦绣。
当日这里的欢歌盛舞到
表现手法
同:两首诗都是怀古之作,主题相同,题 材相似;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异:《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 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 对比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 《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 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


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昔盛今衰之感。
异:《越中览古》通过对比,对勾践胜利
后忘乎所以进行嘲讽。
《苏台览古》通过西江月的永恒来反衬吴 宫人的薄命,包含着巨大的历史伤痛。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凯旋,六千义士都衣 锦封官。 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只有鹧鸪 飞落在断壁残垣。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⑴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阖闾所建,其子夫 差增修,立春宵宫,与西施及宫女们为长夜之饮。越国 攻吴国,吴太子友战败,遂焚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省 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览:观览。 ⑵旧苑荒台:旧时吴王的园林和荒圮的台榭,指姑 苏台。 ⑶菱歌清唱:菱歌,东南水乡老百姓采菱时唱的民 歌。清唱,指歌声清晰响亮。不胜春:不尽的春意。 ⑷西江月:西边江上的月亮。西江,或指长江,长 江在苏州西。 ⑸吴王宫里人:指吴王夫差宫廷里的嫔妃。
《苏台览古》与《越中览古》 对比阅读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⑴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故址 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⑵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越王勾践 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 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⑶锦衣:华丽的衣服。 ⑷春殿:宫殿。 ⑸鹧鸪:鸟名。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 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 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昔盛今衰之感。
异:《越中览古》通过对比,对勾践胜利
后忘乎所以进行嘲讽。
《苏台览古》通过西江月的永恒来反衬吴 宫人的薄命,包含着巨大的历史伤痛。
《苏台览古》与《越中览古》 对比阅读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⑴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故址 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⑵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越王勾践 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 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⑶锦衣:华丽的衣服。 ⑷春殿:宫殿。 ⑸鹧鸪:鸟名。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 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 哥”。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凯旋,六千义士都衣 锦封官。 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只有鹧鸪 飞落在断壁残垣。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⑴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阖闾所建,其子夫 差增修,立春宵宫,与西施及宫女们为长夜之饮。越国 攻吴国,吴太子友战败,遂焚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省 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览:观览。 ⑵旧苑荒台:旧时吴王的园林和荒圮的台榭,指姑 苏台。 ⑶菱歌清唱:菱歌,东南水乡老百姓采菱时唱的民 歌。清唱,指歌声清晰响亮。不胜春:不尽的春意。 ⑷西江月:西边江上的月亮。西江,或指长江,长 江在苏州西。 ⑸吴王宫里人:指吴王墙对着新绿的杨柳,
山下采菱人的歌声中一派春光锦绣。
当日这里的欢歌盛舞到何处去寻?只有那
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西江月依然如旧。
表现手法
同:两首诗都是怀古之作,主题相同,题 材相似;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异:《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 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 对比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 《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 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