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2篇

合集下载

2024年《再别康桥》教案通用

2024年《再别康桥》教案通用

2024年《再别康桥》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诗歌欣赏》中的《再别康桥》。

详细内容为全诗共七节,通过描绘康河美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青春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把握《再别康桥》的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感受并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重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与康桥有关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堂讲解:(1)介绍诗人徐志摩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逐句解析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3.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2)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语言,描述自己心中的“康桥”。

4. 例题讲解:(1)分析诗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比较《再别康桥》与《庐山谣》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5. 随堂练习:(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意境。

(2)仿写一首以“告别”为主题的现代诗。

六、板书设计1. 诗人简介2. 诗歌主题3. 诗歌结构4. 意象分析5. 修辞手法6.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对《再别康桥》的理解。

(2)仿写一首以“康桥”为背景的现代诗。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2)组织一次以“康桥”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难点:诗歌的情感把握和主旨理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介绍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理解“再别康桥”的含义。

二、诗歌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三、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a.“金柳”、“夕阳”、“康桥”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b.“悄悄”和“轻轻”等词语的运用,表达作者离别时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境:a.诗歌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康河晚景,展现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b.诗歌营造了一种朦胧、幽静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离别时的哀愁。

3.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a.对仗、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b.诗歌的结构安排,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的开头和结尾,形成首尾呼应。

四、诗歌情感把握1.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如从离别前的欣喜到离别时的哀愁。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离别时的无奈和惋惜,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

五、诗歌主旨理解1.讨论诗歌的主旨,如离别、怀旧、传统文化等。

2.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人生哲理,如珍惜当下、懂得感恩等。

六、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七、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再别康桥》。

2.结合诗歌,写一篇关于离别或怀旧主题的作文。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再别康桥》,使学生了解了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风格,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细节,把握诗歌的情感变化,从而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同时,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补充1.重点:在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徐志摩诗歌中的音乐性和抒情性。

《再别康桥》教案2篇

《再别康桥》教案2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精选2篇(一)课时安排:1课时一、课堂活动导入(10分钟)1. 准备一幅康桥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谈谈自己对康桥的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康桥是哪座桥?- 康桥对于作者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康桥在诗中象征着什么?3. 提醒学生,康桥与康德是两个不同的词,不要混淆。

二、课堂阅读与分析(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人来朗读诗歌《再别康桥》。

2. 请学生听诗歌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诗歌,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4.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并做简短发言:-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诗歌通过哪些意象描绘和表达主题?- 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三、诗歌赏析与思考(20分钟)1. 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主题是“离别”,请学生谈谈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了离别的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拟人等),提取学生对于这些手法和意象的理解和感受,并与主题联系起来进行讨论。

3.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了对康桥的依恋和留恋?- 诗人为什么选择离别的主题?- 诗人表达的情感对于我们有什么启发和思考?四、学生活动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意象或修辞手法,进行展示和解读,说明该意象或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表达的含义。

2. 学生个人或小组写作:假设你是诗人,写一首关于离别的诗歌,可以借鉴《再别康桥》的形式和语言风格。

3. 部分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创作。

五、课堂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再别康桥》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谈谈自己在理解诗歌和进行赏析时的困惑和收获,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思考。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2篇(二)《再别康桥》是当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作品之一,该诗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独特的情感表达引领着读者进入了一个意象丰富、情感激荡的世界。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诗;(2)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3)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的美,培养审美能力;(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2. 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欣赏。

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2. 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康桥的美;(2)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 诗歌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讲解生僻词语的含义;(3)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诗歌欣赏(1)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美;(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意象、节奏和韵律;(3)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再别康桥》;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赏析文章;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节奏和韵律特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评价内容: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欣赏能力;3. 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的感悟。

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情况;2. 作业完成质量,如赏析文章的深度和表达能力;3. 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和分享。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徐志摩的其他诗歌,如《翡冷翠的一夜》、《沙扬娜拉》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风格;2. 介绍新月派诗歌的其他代表人物,如闻一多、朱湘等,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3.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高表达能力。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人生理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说明:本课作为“诗歌及其欣赏”单元的重点篇目,其学习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有重大意义。

因此本课强调学生能抓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来整体把握诗歌,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同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帮助深化对诗歌的解读,体现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最后诗歌的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注重思路的连贯,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意象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与徐志摩其他诗歌的比较来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是教学的难点。

说明:诗歌的形象是诗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诗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对意象的正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

另外,能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作者的创作缘由,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问题由难化易,强化学生的认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以李白与徐志摩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学生关注徐志摩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比较调动情感,并且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

引发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

走进作家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转而介绍他的康桥情结。

1、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3、1、思考关于徐志摩的有关常识。

2、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从而理解康桥情结。

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为理解作品打好基础。

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初读诗歌1、请一位学生先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集体朗读。

思考:应该以什么感情朗读?1、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能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2、在倾听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通过朗读逐渐走近诗歌,同时提高朗读水平。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篇一:《再别康桥》优秀教案】《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诗歌本质上就是情感的外化,字里行间最值得去揣摩咀嚼的就是诗人的情志。

本诗的情感含而不露,但由于语言简洁平易,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诗歌交给学生去探究把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去揣摩作者的心性。

教师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感受到类似的“大师小作”的语言魅力。

课堂教学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对于语文来说我们更应该明白“工夫在课外”这句话的含义,语文教学应该有适当的留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我们必须明白:教师是导学者,而不是传声筒。

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应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品味《再别康桥》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学会抓住意象品读诗歌。

2、过程和方法: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鉴赏诗歌。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对比品评。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悟、体验的能力,以及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对具体字词和特定意象的推敲,做到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教学难点对诗歌情感脉络的把握,对诗歌独特意象的揣摩。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为了成全一份份沉甸甸的期许,也为了扬帆沧海,追逐梦想,抵达生命之巅,你们踏进了高中校园。

在此之前,你们辞别了初中母校和父母老师,甚至远离了故乡那一方熟悉的水土,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你的成长,也许你有过不舍,也许你有过彷徨,但人生之路已经在你迈出的脚步里延长。

离别总让人心潮起伏,离别时的情思已经被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反复梳理,今天我们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来一起品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题解1、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徐志摩再别康桥 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文。

(2)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热爱和对离别的不舍。

(2)理解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许。

(3)引导学生珍惜当下,勇敢面对未来。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

(2)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3)诗歌情感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再别康桥》全文及其注释、徐志摩生平介绍、相关学术文章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再别康桥》,了解诗歌的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结构等基本知识。

(2)分析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揭示诗人的情感世界。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对离别的不舍。

(2)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许。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再别康桥》,使学生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提高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珍惜美好时光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

2.2 诗歌朗读:组织学生朗读《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4 诗歌鉴赏:通过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再别康桥》的基本内容和徐志摩的诗歌创作背景。

3.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朗读法:通过组织学生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3 分析法: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出本课课题。

5.2 诗歌朗读:组织学生朗读《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4 诗歌鉴赏:通过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5.5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美感和鉴赏方法。

第六章:作业布置6.1 抄写《再别康桥》:要求学生抄写诗歌,加强文字记忆,感受诗歌美感。

6.2 诗歌鉴赏随笔: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分析其意象、修辞手法等,锻炼鉴赏能力。

6.3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现代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第七章:课下自主学习7.1 查找徐志摩其他作品:让学生课下查找徐志摩的其他诗歌,对比分析其风格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案2篇Lesson plan of farewell to Cambridge《再别康桥》教案2篇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再别康桥》教案2、篇章2:《再别康桥》教案篇章1:《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

四、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1.“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 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具有浪漫情怀的现代派诗人。

2、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xxx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理想的主义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林语堂评价他是“奇才”与“情才”。

他的新诗有着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可堪千古绝唱。

他的行为和品格同样收到同仁、朋友、学生的赞赏和爱戴,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的确是一语中的。

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

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他爱做梦,梦是唯美的,又是飘摇的,她会很跳跃,如美丽的天使与你玩捉迷藏,会时不时俯下微笑着的脸膛,然后又迅即离去,却留下一绢幽幽灵动的轻纱。

志摩就是个寻梦、追梦的孩子,他在重逢林徽因时曾伤感的说:一生中有太多的梦从指缝中溜走了,也许就只能用诗来网住梦的残影。

三、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xxx大学所在地。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xxx大学、xxx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xxx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

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欣赏配乐朗读,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四、《再别康桥》是诗人1928年第三次漫游欧洲,再回母校,故地重游时所作的,所以这个题目中有一个“再”字;那么,从这个“别”字,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啊?离别(学生答)对,它是一首离别诗。

1.正音,正字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载①zǎi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2.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朗读时语调要柔和、舒缓。

五、意象的含义和作用“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一份哀伤。

《再别康桥》的基调是否依然如此呢?它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后,你感觉到通常离别诗的那种沉重和压抑了吗?如果没有,它又带给了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呢?明确:这首诗歌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痛压抑,给我们带来的是清新飘逸、空灵自然的感觉。

这首诗之所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感觉,不得不归功于诗人所选择的抒情对象。

我们都知道,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准确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的。

所以说,有诗歌的地方就一定有意象,诗歌是离不开“意象”的,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一支蜡烛,它是一个物质存在,它是一个意象吗?(学生答)不是,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烛却可以称之为意象,为什么?因为“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烛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这里的蜡烛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了。

古人常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写入作品中的物和情的结合而形成的意境,意境=物+情,意象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情理的融合。

清代的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从意象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

物→情→旨同学们,《再别康桥》中有那些意象呢?这些意象又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诵读全诗。

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后,大家觉得这首诗歌的意象有哪些呢?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清潭,星辉,这短短的一首诗中就有这么多意象,这些意象都浸染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一下这首诗歌。

六、具体分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仔细观察第一节,大家发现第一节有什么特点啊?短短的四行诗中就有三个“轻轻的”,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

诗的开头有意连用了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云彩”也就是本诗的第一个意象,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另外,诗人连康桥上空的一朵浮云都要告别,可见他对康桥的不舍和眷恋。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夕阳西下,却又彩乡辉煌,真是让人目眩神迷。

这一节的意象是“金柳”,“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通常用来表达惜别之情。

可见,以“柳”为意象,还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诗人运用暗喻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新娘”既娇羞默默,又光彩照人,诗人眼中的康河,就象是他心中的新娘,神秘、华美,撩拔着诗人的情感,吸引着诗人渐渐的走进康河,走进自然。

本节诗虽然是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却浸透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如痴如狂的爱。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一尘不染的康河,自由欢快的水草,让诗人心甘情愿和康河融为一体。

只做一条水草,就心満意足,其乐无穷。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节哪个词用的好啊?“招摇”、“油油”(学生回答)明确:“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

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

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

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

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

”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

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意境,全是为情驱使。

在这首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在第二节时,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使用了暗喻的手法,在第四节中,也有一个暗喻,有人能告诉我吗?将“榆阴下的一潭”比作了“天上的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其中“榆阴下的一潭”是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康河游玩。

大家应该有这样的体验,夏天走在绿荫大道上,阳光从枝叶的缝隙中倾泄而下,星星点点,丝丝缕缕,如同幻境,而当它照到水面上,因为反射和折射,就会五彩斑斓,恰似天上的彩虹。

何况康桥是诗人曾经游学的地方,这里有着诗人逝去的年华,有着诗人曾经的梦想,还有着他那欲说还休的爱情,“那榆阴下的一潭”可不就是诗人彩虹似的梦吗?“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接着梦的出现,进入了另外一个意境,抒写梦的追寻,这时,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同学们,从第二节到第五节,诗人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从第二节的视金柳为新娘,写出对康桥的无限欢喜和眷恋,到第三节愿做一条水草和康河柔波融为一体,写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爱恋,再到第四节的诗人心中的梦,最后,第五节寻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