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塞莫格鲁处 洞悉制度与增长
ff14秘术师任务答题

ff14秘术师任务答题
(原创版)
目录
1.FF14 秘术师任务答题的背景和重要性
2.FF14 秘术师任务答题的具体内容
3.FF14 秘术师任务答题的技巧和策略
4.FF14 秘术师任务答题对游戏玩家的影响
正文
在 FF14 这个广受欢迎的游戏中,秘术师任务答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不仅可以帮助玩家提高游戏技能,还能让玩家更深入地了解游戏的世界观和背景故事。
FF14 秘术师任务答题的具体内容涵盖了很多方面,包括对游戏角色的理解、对游戏任务的熟悉以及对游戏世界的认识。
这些题目不仅考验了玩家的游戏技能,还考验了玩家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能力。
面对如此复杂的任务,玩家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策略才能顺利完成。
首先,玩家需要对游戏的各个方面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在答题时信手拈来。
其次,玩家需要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在遇到难题时迅速找到答案。
FF14 秘术师任务答题对游戏玩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可以帮助玩家提高游戏技能,从而在游戏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其次,它可以让玩家更深入地了解游戏的世界观和背景故事,从而提高游戏的趣味性和可玩性。
总的来说,FF14 秘术师任务答题是一个既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的环节。
它不仅可以帮助玩家提高游戏技能,还能让玩家更深入地了解游戏的世界观和背景故事。
第1页共1页。
魔兽世界85-90升级路线

潘达利亚地图翡翠林国王的密令去暴风要塞找指挥官。
进入后自动转换场景。
任务1-1-1 (NPC空军上将罗杰斯)天火降临驾驶旋翼机杀死60个士兵和8个粉碎者,最后击落2艘船。
点击飞船,之后自动飞行一段时间可以点技能,1和2连续使用杀死60个士兵和8个粉碎者后,飞船又会进入自动飞行状态,最后分别来到两个船那里。
顺利解决之后自动飞回。
任务1-1-2 天降神兵使用降落伞降落到某处和某人交谈。
点击船沿旁边的道具即可。
得武器372等级。
1-2-1 (NPC“腌菜”苏利·麦克莱利)随机应变杀死6个步兵和6个养护士。
1-2-2 摧毁战车使用道具摧毁5辆车。
以上两任务可同时完成,任务区域刷新很快。
1-3-1 (NPC利尔·夜风)物尽其用用信号清除路障,然后在码头尽头碰到加图尔。
可选择衣服372等级。
到了路的尽头直接交任务。
开始剧情(可跳过)祝踏岚出现!1-3-2 联盟使节找到并会见坡东村的首领。
1-3-3 战争的代价杀死15个煞魔和5个先驱。
以上两个任务先做杀怪任务,然后一路向上去坡东村。
同时交掉两个任务。
任务2-1-1 (NPC康顺可)表明诚意击败22个劳工或工头。
2-2-1 (NPC 邓·苹花)酒是唯一收集6个苹花酒。
收集完之后去西边交任务。
接任务2-2-2 丧失理智的扣扣击败扣扣。
旁边的野猪,杀之即可。
2-3-1 (NPC 米希卡)情况危急去坡东林救助6名伤员上述任务完成后回村里交任务。
任务2-1-2 双塔堡垒杀死15个部落2-1-3 不公平的交易释放8个熊猫人幼崽。
任务2-4-1(NPC利尔·夜风)内杠杀死指定的两个NPC。
2-4-2 空中打击使用信号弹在指定的四个地点召唤一次空中打击。
闪亮处,很好找。
以上4个任务可同时完成,内杠的两个BOSS 在最上层,杀死之后可去台阶上的NPC 那里直接交4个任务。
任务2-5-1(NPC“腌菜”苏利·麦克莱利)杀死加图尔进入殿中杀之即可。
龙骨荒野

虽然这张图有很多著名角色出场,比如小萨鲁法尔,比如血色十字军的阿比迪斯将军,但是这张图地形高低起伏,没有鸟的话行进比较困难.而且有众多的任务必须组队才能完成。
强烈建议73级后前往灰熊丘陵,当然记得先做完3个副本任务.挂机点相对上一张图也少了许多,仅仅在西风避难营东边的森林,月眠花园,翡翠龙殿,黎明之镜还有地诺兹拉斯哨站附近可能存在.横贯冰原护送目的地是【13,51】,可以接任务牦牛人中的牛头人:去附近的营地吧,这里领2个任务1深入密林:没啥就是聊天,另外去营地东北点收集点装备2部落的荣耀:和上面一起。
回来后接部落的血誓—阿格玛之锤【38,46】:入党宣誓,后面叫你去是部落的军事力量在龙骨荒野上的最后堡垒阿格玛之锤当然这里的任务也很多很多.先做1—5,然后做61胜利将近……—艾卓-尼鲁布的深渊:跑步任务,引导你去副本,在【26,51】可以接阿尔萨斯的死敌—失落的帝国:前面是杀阿努巴尔蛛魔领主,后面是叫你送信给阿格玛大王叛徒国王之死D(鞋子4选一): 击杀艾卓尼鲁布最后BOSS阿努巴拉克即可别忘了蛛卵!D(手套4选一): 看门者克里克希尔前有很多个无面者D(肩膀4选一): 击杀古王国最后BOSS传令官沃拉兹和他3个卫兵即可.2尤格-萨隆的黑血:同1附近3死亡名单:高阶教徒扎古斯:位置同1附近,这个任务很重要,不做的话后面死亡骑士的系列任务接不到。
4腐烂的器官:地点还是同上.不过换成杀地上感染的动物。
5萨鲁法尔的信:看了后在邮箱旁的火盆烧了。
高级执行官需要你S【77,63】:引导你去怨毒镇。
笨蛋加白痴!S【77,63】:也是去怨毒镇。
通缉:吉加托尔S通缉:恐怖之爪S通缉:魔导师凯尔多努斯S6搜尸:这里是要去【24,60】附近,从地上的尸体找寻任务物品,还能接到任务:以暴制暴!—阿坎尼姆斯的终结【20,60】:前一个杀周围活着的蓝龙军团,后一个杀一个奥术免疫的元素。
记得去【21,64】这里做:通缉:魔导师凯尔多努斯:如果你不会打断也不会加血,请组队.回营地后接5任务,先做4:1好医生……—红玉丁香S:对话后停止,放后面做。
理想国第二卷读书笔记

理想国第二卷读书笔记一、主要内容概括。
1. 格劳孔的观点阐述。
- 格劳孔认为正义的本质和起源是一种折中的选择。
他指出,人们在做不正义之事而不受惩罚和遭受不正义而无力报复之间,达成了一种契约,这就是法律和正义的起源。
他举例说,那些有能力作恶且能逃避惩罚的人,如拥有古格斯戒指(一种戴上能隐身从而可以为所欲为的戒指)的人,是不会遵循正义的。
这表明正义在他看来,很多时候是出于无奈而被人们接受的,而不是因为其本身具有内在的善。
- 他还进一步将正义分为三种类型:最好的情况是作恶而不被惩罚,其次是遭受不正义而无力报复,最差的就是既不作恶也不遭受不正义。
而人们所称赞的正义,不过是因为无力作恶而不得不选择的一种妥协。
2. 阿德曼托斯的补充。
- 阿德曼托斯接着格劳孔的话,强调人们对正义的赞美往往是为了得到正义带来的名声和回报,而不是正义本身。
他指出,父母和老师在教育孩子时,总是强调正义能带来好名声、荣誉和各种物质利益,如在现世能得到神的庇佑、在来世能有好的归宿等。
但他们并没有真正说明正义本身为何是善的。
他还列举了诗人等对正义的歌颂,认为这些歌颂都侧重于正义的外在回报,而非正义的本质。
3. 苏格拉底的回应准备。
- 面对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的挑战,苏格拉底意识到要重新探讨正义的本质,不能仅仅满足于之前对正义的一些表面的、基于习俗的定义。
他决定从城邦的起源和发展来探讨正义,认为在城邦中可以更容易地发现正义的本质,因为城邦比个人更大,正义在城邦中的体现可能更明显。
二、重要观点分析。
1. 关于正义起源的契约论观点。
- 格劳孔提出的正义起源于契约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原始社会或者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当人们的私欲与群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为了避免无休止的争斗和混乱,达成一种共同遵守的规则(契约)是一种可能的发展路径。
例如,在部落中,为了公平分配猎物或者共同抵御外敌,人们需要制定一些基本的规则,这些规则可以看作是正义的雏形。
这种观点也存在局限性。
齐里亚布问答生论派

齐里亚布问答生论派
接到委托「教令院,小问题」后,来到须弥城找到须弥学者齐里亚布,回答他提出的3个问题,回答全部6种题型后即可解锁隐藏成就成就【须弥博学者】,该委托每次会随机从题库里面抽取三道题,问题及答案如下:①、齐里亚、那么请问,教令院中学者数量最多,也就是生论派学者为主的学院,它的名字是?
答案为:阿弥利多学院②、齐里亚布:这个学院以元素为其理论核心,研究着各类与元素力密切相关的东西。
这个学院叫什么名字?
答案为:悉般多摩学院③、齐里亚布:那么请听题,这棵托举着教令院的大树,它的名字是?
答案为:圣树④、齐里亚布:您去过须弥城外吗?在靠近沙漠的那些区域里,立着一些障壁。
齐里亚布:我的问题是,那些障壁的学名是?
答案为:防沙壁⑤、齐里亚布:须弥的商队在长途商运的时候,经常会用一种兽类来帮忙运送货物。
齐里亚布:我的问题是,那种兽类的名字是?
答案为:驮兽⑥、齐里亚布:在须弥的野外,有一种...嗯...简单粗暴地形容,长得很像蘑菇的魔物。
齐里亚布:我的问题是,这种魔物的名字是?
答案为:蕈兽须弥分很多学院,除了上面六道题目出现的学院,还有以下这些学院:知论派学院研究语言学和符文学,学院名为:室罗婆耽学院妙论派学院研究建筑学与机关学,学院名为:刹诃伐罗学院明论派学院研究天文学,占星术,学院名为:梨多梵谛学院因论派学院研究历史学和社会学,学院名为:伐护末那学院。
柏拉图理想国第一卷

02 大致内容
该书共十卷 二卷主要是关于什么是正义以及正义与不正义谁更有利的问题,分别先后与 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的讨论和辩驳。但此间并为完全 论述究竟何为正义。 从第二卷后部分至第四卷,柏拉图论述了自己的正义理论,把正义分为国家正义与 个人正义来进行讨论。 第六、第七卷,柏拉图论述了怎样实现正义,其中论及“公有制度”,教育 问题,还包括哲学王之治。 九卷,谈到了国家正义的落败,在柏拉图看来,虽然哲学王之治甚好,但也 会有错误,会使得国家衰落,典型的就是出现僭主政制。 第十卷,谈到对模仿者本质的认识,画家,造床匠和神谁是真正的模仿者。还有柏 拉图对后人的一些忠告。
柏拉图主要著作:
以柏拉图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 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 经过后世一代代学者艰苦细致 的考证,其中有24篇和4封书信 被确定为真品,主要有:
II《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 《智士篇》 《政治家篇》
I《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 申辩》 《克力同篇》 《斐多篇》
III《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 斯篇》 《飨宴篇》《斐德罗篇 篇》
正义问题的探讨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一卷通过苏格拉底与别人的正义 观念作了逐一的分析和批判:
○ 对克法洛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的反驳。 ○ 对玻勒马霍斯“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的反驳。 ○ 对色拉叙马霍斯“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的反驳 ○ 对色拉叙马霍斯“不正义比正义更有利”的反驳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简约风工作总结
《理想国》第一卷 汇报人姓名
主讲人:xxx 2015年11月16日
柏拉图生平
柏拉图(Πλάτων,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著名的 古希腊哲学家, 他原名叫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后 因强壮的身躯和宽广的前额,改名为柏拉图。20岁左右同 苏格拉底交往后,醉心于哲学研究。公元前399年,苏格拉 底受审并被判死刑,使他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28岁至 40岁,他都在海外漫游,先后到过埃及、意大利、西西里 等地,他边考察、边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公元前388年,他 到了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想说服统治者建立一个由哲学家 管理的理想国,但目的没有达到。
理想国ppt

阶级固化
虽然柏拉图的理想国家强调了各阶层在社会中的作用,但这 一构想容易导致阶级固化和不公平,比如个体从小就被分配到 特定的阶层并接受相应的教育,使得社会地位和资源在代际之 间延续,加剧阶级固化。同时柏拉图没有明确提供阶层之间的 流动通道。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很难跳出自己所属的阶层,导 致社会阶层地位长期保持原状。在现代人看来,柏拉图的理念 在这方面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和公平性,是不太可能接受的。
阿黛曼依
由于社会上人们对正义的赞美与传播以及对不 正义的攻击与批判,都是从他们所带来的结果与 影响而言的。这就模糊了正义与不正义本身。除 此以外,诗人们也叹咏道:正义往往历经磨难, 而不正义则在表面彰显正义的同时得到利益。从 以上三个方面来说:选择不正义应该是合乎逻辑 的了。
苏格拉底
为了证明正义本身是正义,且会带来好处;不正义则相反。他首 先指出正义是有大小区分的,在稍显大的城邦里,正义也将更加明 显。在此基础上,由于人们有各种不同的需要,而人由于专精某事 才能做好某事,这种生产又导致新的需求,在这种需求与生产的辩 证关系中,城邦便因此出现并不断扩大,这最后就会引出来战争这 一必然结果。而城邦为了保卫自身,就必须建立保卫者。苏又着重 强调如何培养成功的保卫者:即先天要又智慧(即分辨敌我并正确 对待他们的能力),幼儿时的美德教育(如何对其进行意识形态的 控制),成长时的体育与勇敢教育。最后使他成为一名合格的守护 者
5 对于教育和 音乐、诗歌和文学都应该受到严格的审查,以确保它们传达了正确的道德和价 音乐的讨论 值观。教育被认为是塑造良好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关键因素。在柏拉图的理想 国家中,教育和音乐被认为是塑造公民品质、智慧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手段
6
对于诗歌和神 话的批判
在第二卷中,柏拉图表达了对当时流行的诗歌和神话的批判。他认为这 些作品往往给人们传递了错误的道德观念和对神祇形象的误解。因此, 柏拉图主张对诗歌、神话和文学作品进行审查,以确保它们符合理想国 家的道德价值观
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外文翻译及原文

由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引发的对当代中国改革的若干思考—以《九三年》为例Daron AcemogluDavide CantoniSimon JohnsonJames A. Robinson最近关于比较发展的文献中强调,如果没有正确的刺激经济增长的制度会造成不发达。
但是在关于哪一种制度的必不可少的问题上存在争议。
有一些学者强调了财产权(南斯和汤姆斯在1973年提出,阿西莫格鲁,约翰逊和罗宾逊在2001年提出,阿塞莫格鲁和约翰逊在2005提出),一些强调了法制(拉波尔塔、施莱弗和维什尼在1998年提出),还有人强调了其他进入壁垒及寡头政治(奥尔森在1982年提出,阿西莫格鲁在2008年提出)。
另一个未能达成一致的问题是制度是否能人为的设计,相对的这些认为设计的制度能否能从外部改革。
海克(1960)认为制度不能认为的设计,必须让其自然发展(这也是民法典比较低等的主要原因),最近也有文献指出制度必须要和具体的国情相一致(伯克维兹、皮斯特和查理德在2003年提出,罗德里克在2007年提出)。
当这种改革实施'大爆炸'的风格,这些问题被放大。
这些观点的支持者认为强制进行制度改革可能会引起经济衰退,这种观点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拉丁美洲、非洲以及前苏联制度改革的失败教训中得到证实,近年的阿富汗和土耳其改革的失败也证实了这个观点。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外部改革都是失败的,美国在战后的德国和日本进行的强制改革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
本文将主要通过法国大革命在欧洲引起的各种制度改革探索彻底的、强制的外部改革后引起的经济增长。
在1792年后法国军队入侵了很多欧洲国家,并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制度改革。
这个事件的教训是当前一些关于制度问题的争议中心。
法国在入侵地区强加的改革方案包括民法、废除工会和封建主义残余、引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和废除贵族特权。
这些改革显然与上述辩论相关。
如果在19世纪的欧洲寡头政治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那么我们希望大革命的改革能够使受影响的地区释放出更多的经济快速增长的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阿塞莫格鲁处洞悉制度与增长1992年的一天,著名宏观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RobertBarro)正在哈佛大学的办公室中审核着申请哈佛大学教职的候选人资料。
忽然,一位土耳其裔申请人的资料引起了他的注意,“阿塞莫格鲁(Daron Acemoglu),研究方向:经济增长、劳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哦,一个人怎么可能有空同时涉足这么多领域呢?八成又是个说大话的!”于是,巴罗随手把这位申请人的资料扔到了一旁。
的确,随着经济学专业化的深入,现在能同时涉足多个领域变得很不“经济”,通才变得少之又少,但是,一切皆有可能,事后证明,巴罗的随手一扔,让哈佛大学经济系和一位经济学奇才擦肩而过。
几年之后,与哈佛近在咫尺的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中,一位年轻教授声名鹊起,在多个经济学领域同时开花结果――此人正是当年没有被哈佛录用的阿塞莫格鲁。
达龙‘阿塞莫格鲁于1967年出生于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
高中毕业后,他远赴英国约克大学求学,于1989年获得学士学位。
此后,他就读于著名的伦敦经济学院,于1990年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于1992年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后,阿塞莫格鲁留校,成为了伦敦经济学院的讲师。
一年后,他接受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聘任,担任了该校的助理教授。
此后,阿塞莫格鲁一直没有离开麻省理工学院,目前他是该校的“查尔斯?金德伯格讲座教授”。
供职麻省理工学院后,阿塞莫格鲁的惊人才华逐步显露出来――众多领域的顶级期刊上都开始批量出现他和他的合作者的论文。
经济学家们开始发现,无论他们是在讨论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宏观问题,还是社会网络、契约理论等微观问题,甚至是民主政治等看似和经济无关的问题,都必须引用阿塞莫格鲁的文章。
由于阿塞莫格鲁的论文写作速度太快,哈佛大学教授曼昆(N.Gregory Mankiw)曾在自己的博客中打趣地道:“阿塞莫格鲁一定有一个孪生兄弟在帮他写东西……我很难想象一个人能有这么高的产量!”在多个领域的杰出成就,为阿塞莫格鲁赢得了数之不尽的荣誉,其中就包括2004年的“沙尔文?罗森奖”(美国劳动经济学会的最高奖),2005年的“贝茨?克拉克奖”等。
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学重镇芝加哥大学为奖励有杰出贡献的经济学者,设立了“舒尔茨奖”,阿塞莫格鲁就是这个奖项的第一届得主。
而更为有意思的是,为阿塞莫格鲁颁奖的芝加哥大学教授、《政治经济学杂志》主编西莫尔(shimer),正是阿塞莫格鲁的人室弟子。
从制度看增长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学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究竟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早期的经济学家们倾向于从物质原因来解释经济增长,即认为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增加带动了经济增长。
但这一论述显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我们可以很轻易地观察到在很多劳动力和资本丰裕程度类似的国度,其经济增长却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特征。
为了更好地解释经济增长现象,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用技术研发、人力资本投资等作为切入点,认为这些因素构成了经济增长的源泉,这一系列的观点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很有影响的“内生增长理论”。
尽管内生增长理论较之早期的经济增长理论,解释和预测能力都有很大的改进,但是它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释经济增长的源泉问题。
既然不同的技术研发投入、人力资本投资会造成各国、各地区在经济增长上的巨大差异,又是什么因素在背后决定了这些条件的差异呢?显然,这需要更为深入的分析视角,从制度方面来加以考察。
从制度角度来看待经济增长,并不是很新颖的观点。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新经济史学家”就开始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各国历史上的经济增长,并试图将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归因于保护私人产权的制度。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North)就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
但是,早期“新经济史学”的研究大多还是停留在“讲故事”的层面上,虽然他们引述了大量的史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但由于较少使用现代经济学中通常使用的计量研究方法,因此其分析思路就显得不甚严谨,一些观点也难以验证。
例如,从历史上看,最早建立保护私人产权的国家在地理上有很高的相似性,基本都集中于西欧地区。
针对这一事实,一些地理决定论者就认为,经济增长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地理环境。
那究竟制度还是地理才是更为根本的决定因素呢?较少使用现代研究方法的“新经济史学”显然无法回答这一问题。
阿塞莫格鲁教授和其合作者罗宾逊在一篇著名的论文中,用十分巧妙的方法,验证了制度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如前所述,从现象观察,最早建立产权保护制度的国家有着很强的地理相关性,因此很难反驳地理决定论者“好的地理条件演化出好的制度、制度决定经济增长,因此地理因素是经济增长最根本源泉”的三段论论证。
怎样摆脱这一论证上的尴尬呢?一个办法就是,不要去比较那些自己演化出相关制度的国家,而去看那些输入制度的国家,看它们在经济表现上的差异。
这样,地理等其他干扰因素的作用就被抛开了,制度的作用就可以得到直接的验证。
但是,要找到这样的证据又谈何容易?为此,阿塞莫格鲁和罗宾逊这两位学者着实当了一回历史学家。
他们查阅了早期欧洲殖民者在非洲殖民的纪录,统计了殖民者在非洲各地殖民时的疾病死亡率。
在殖民过程中,一个地方是否适宜生存是欧洲殖民者考虑是否长期逗留的主要因素,而疾病的死亡率则是反映一个地区是否适宜生存的主要标志。
阿塞莫格鲁和罗宾逊认为,如果早期的殖民者认为非洲某地适合生存,那么他们在驻留的同时,会设法引入和宗主国相同的产权保护制度,力争把殖民地建立成为自己的新家园;而如果殖民者认为某一地区不适宜生存,则会本着“捞一把就走”的态度,对这些地区实行攫取型的政策,而不可能在这些地区建立产权保护制度。
如果这个推论是成立的,那么只要看看各地区早期殖民者的死亡率和这些地区现在经济增长表现的相关性就可以验证制度的重要性。
通过精密的统计分析,阿塞莫格鲁和罗宾逊发现,各地早期殖民者的死亡率和当前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有着十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他们的论证得到了很好的证实。
需要指出的是,在目前的这项研究中,“是否适宜居住”只是殖民者是否选择常驻的判断依据,其本身并没有决定制度的形式,因此其本身的作用是被排除的。
在较近一篇论文中,他们讨论了拿破仑战争后的长期影响。
由于在拿破仑战争后,一些国家原有的封建制度被摧毁,法国式的民主、法制和产权保护制度被强行引入;而另一些国家则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封建制度。
如果产权保护制度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论述是对的,那么前一类国家将会表现出更好的经济增长。
通过大量的计量分析,这一论述也得到了验证。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阿塞莫格鲁和其合作者在研究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时采用的方法可能还有待商榷,但是其对于这一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的尝试本身就是值得钦佩的,其论证的过程也充分彰显了他天才的本质。
制度怎么演化?在证明了好的制度确实有助于经济增长之后,阿塞莫格鲁又将研究继续推进,试图找出制度本身的演化规律。
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创者罗纳德。
科斯曾经提出过著名的科斯定理,即在产权清晰界定且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产权的初始分配不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交易的双方可以通过谈判来实现产出的最大化并将新增收入在交易双方间分配。
如果把科斯定理推广到政治领域,便会得到如下观点:当一项制度使一部分人获益而使另一部分人受损时,双方可以通过谈判来达成协议,选择最有效率的制度然后由制度的获益者补偿受损者,这就是有效制度论,也即阿塞莫格鲁所称的“政治科斯定理”。
包括诺斯在内的早期“新经济史学家”在潜意识中都接受了“政治科斯定理”的假设,坚信社会总是可以能找到那个最适应经济发展的“好的制度”。
例如,诺斯在解释庄园制产生的著名论述中,就提出了庄园制是中世纪时期农奴以劳务换取保护的有效契约形式。
因此,中世纪之后,随着土地与劳动力相对价格的改变,自由劳动力制度成为更有效率的契约形式替代了庄园制。
很显然,诺斯在这断论证中采用的是标准的“政治科斯定理”思想。
阿塞莫格鲁不同意“政治科斯定理”的有效性。
在他看来,制度变革的原因不是其效率而是各集团政治力量的变化,如果在旧制度中受损的阶层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实现制度变迁,那么有效率的制度就不会出现。
针对诺斯关于庄园制兴起的例子,阿塞莫格鲁指出,几乎是在西欧庄园制兴起的同时,东欧出现了更为严酷的农奴制。
这很明显地说明,并不能从效率的变动来解释制度的变化。
因此,造成西欧庄园制兴起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效率的改变,而是西欧劳动力价格的提高让劳动者的相对地位得以提升。
那么,为什么“政治科斯定理”在现实中不成立呢?阿塞莫格鲁将其归因于第三方保证机制的缺乏。
由于保证机制的缺乏,就决定了政治市场上各集团的冲突和制度的不稳定,因此制度演进的过程就是一个找到和形成保证机制的过程。
由于制度的变迁和选择过程是各集团矛盾斗争的产物,那么就很容易推论,在斗争中获得胜利的“精英集团”最终选择制度的标准就并非是最大化国家或全体人民的利益,而是最大化本集团的利益。
只有这两个目标恰巧一致时,根据激励相容的原则,好的制度才会出现。
读者们可能会认为阿塞莫格鲁的理论不过是我们熟悉的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翻版。
但事实上,两者的差异是明显的。
在马克思的体系中,个人从来不是作为其本身,而是作为组成阶级的零件被嵌入进由技术(生产力)演进所推动的历史进程中去的。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互动中,代表先进生产方式的阶级不可避免地被推上了统治地位,并制定和实行代表他们阶级意志的法律和经济制度,他们是否能够战胜其他集团取得统治地位,不取决于他们自身,而取决于他们背后的历史力量。
从这点上看,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变迁观是“决定论”的。
而相形之下,阿塞莫格鲁尽管也将制度变迁归因于不同的阶级和集团的利益冲突,但这种冲突是基于不同的个人偏好的,个人根据成本一收益的判断,决定自己在冲突中的行为选择,制度最终作为某些个人选择的结果而加诸于整个社会,它是偶然的和不可预测的。
阿塞莫格鲁认为,各集团之间冲突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它们在解决搭便车时的能力,控制的再分配资源的数量方面等因素的对比。
掌握先进生产方式的阶级可能因为掌握的资源更多而胜出,也可能因为对立的集团拥有某种更为有效的实际政治力量而失败。
阿塞莫格鲁教授在经济学的多个领域都颇有建树,本文中所介绍的内容仅仅是他整个理论体系中的一小部分。
要全面理解阿塞莫格鲁教授的学术思想,恐怕需要通过阅读他本人的著作才能做到,不过从阿塞莫格鲁教授创作的速度看,要让阅读速度赶上他的写作进程,恐怕也不容易。
文章开头的巴罗教授的著作《经济增长》曾是世界各地经济学院系修习经济增长理论的首选读物,但这可能正在成为历史。
随着阿塞莫格鲁的著作《现代经济增长导论》的出版,越来越多的经济学院系开始转而选用这部新的著作作为指定教科书。
抢占巴罗教授在教科书市场上的份额,不知道是不是阿塞莫格鲁教授“甜蜜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