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课件

合集下载

牛羊传染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动物疫病防治课件)

牛羊传染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动物疫病防治课件)

流行病学
本病可感染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鹿及小袋鼠,家兔可实验感染。 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病毒。绵羊
多为隐性感染,但妊娠绵羊常发生流产或生产先天性畸形羔羊,这种羔羊也成为传染 源。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直接或间接接触均可传染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而 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 本病的流行特点是,新疫区急性病例多,不论放牧牛或舍饲牛,大或小均可感染发病, 发病率通常不高,约为5%,其病死率为90%~100%,发病牛以6~18个月者居多;老 疫区则急性病例很少,发病率和病死率很低,而隐性感染率在50%以上。本病常年均 可发生,通常多发生于冬末和春季。本病也常见于肉用牛群中,关闭饲养的牛群发病 时往往呈暴发式。
发病机理
一般认为病毒侵入牛的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行复制,然后 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再经血液和淋巴管进入淋巴组织。
病毒血症一般结束于中和抗体的形成。 在不给初乳的犊牛实验感染中,以循环系统中的淋巴细胞坏死,继而
脾脏、集合淋巴结等淋巴组织损害为特征。 由于上皮细胞变性和坏死及黏膜脱落而形成黏膜糜烂也是本病的特征。Leabharlann 第四胃黏膜严重出血,水肿、糜烂
诊断
在本病严重暴发流行时,可根据其发病史、症状及病理变化初步诊断,最后 确诊须依赖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学检查。
病毒分离应于病牛急性发热期间采取血液、尿、鼻液或眼分泌物,剖检时采 取脾、骨髓、肠系膜淋巴结等病料,人工感染易感犊牛或用乳兔来分离病毒; 也可用牛胎肾、牛睾丸细胞分离病毒。血清学试验目前应用最广的是血清中 和试验,试验时采取双份血清(间隔3~4周),滴度升高4倍以上者为阳性, 本法可用来定性,也可用来定量。此外,还可应用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 抗体技术、琼脂扩散试验以及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来诊断本病。

牛病毒性腹泻 黏膜病

牛病毒性腹泻 黏膜病

2015年第7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Nong Min Zhi Fu ZhiYou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芦刚(盘锦市双台子区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盘锦124000)科研◎畜牧兽医[中图分类号]S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07-0242-01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

本病简称牛病毒性腹泻或牛的黏膜病。

1病因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又名黏膜病病毒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

为单股RNA,有囊膜的病毒,直径50-80nm,呈圆形。

本病毒能在胎牛肾,睾丸,肺,皮肤,肌肉,鼻甲,气管及猪肾等细胞培养物中增殖传代,也适应于牛肾传代细胞系。

BVDV株中有的能引起培养细胞形成空泡及死亡,有的毒株只能使培养细胞产生较少的可见变化,感染细胞呈现正常状态。

病毒主要分布在血液,精液,脾,骨髓,肠淋巴结,妊娠母畜的胎盘等组织及呼吸道,眼鼻的分泌物中。

本病毒对乙醚,氯仿,胰酶等敏感,pH为3以下易被破坏,50℃氯化镁中不稳定,56℃很快被灭活,血液和组织中的病毒在-70℃可存活多年。

流行病学:本病可感染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鹿及小袋鼠,家兔可人工感染。

各种年龄的牛对本病毒均易感,以6-18月龄者居多。

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病毒。

今年来自欧美一些国家猪的感染率很高,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呈亚临床感染。

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

直接或间接接触都可传播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

本病呈地方流行性,常年都可发生,但多见于冬末和春季。

新疫区急性病例多,不论是放牧还是舍饲,大小都可感染发病,发病率不高,约为5%,病死率为90%-100%,老疫区则急性病例很少,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低,而隐性感染率在50%以上。

本病也常见于肉牛群中,关闭饲养的牛群发病时往往呈暴发。

牛病毒性腹泻与粘膜病课件

牛病毒性腹泻与粘膜病课件

内容摘要
1
BVDV的流行病学
2
BVDV的病原学
3 BVDV的基因结构及其蛋白
4
BVDV的研究进展
5 6
BVDV的主要诊断方法 BVDV的防治
BVDV的病原学
• 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
• 有囊膜,直径25-30nm,正链RNA
• 胎牛肾、睾丸、猪肾、胎羊睾丸可增殖 传代 BVDV。BVDV 可以分成致细胞病变 型(CP)和非致细胞病变型(NCP)。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ELISA ELISA 常被用于检测组织器官培养物中
BVDV,监测牛群中 BVD 抗体水平,评估潜伏 感染情况。其中最常用的是双抗夹心 ELISA 和间接 ELISA,也有使用 BVDV 单克隆抗体与 ELISA 联合诊断 BVD。
研究较多的IBRV诊断蛋白有NS3,E2蛋白
BVDV的基因结构及其蛋白
5'-Npro(P20)-C(P14)-Erns(gp48)-E1 (gp25)E2(gp53)-P7- NS2-3 (P125)-NS4A (P10)- NS4B (P30)- NS5A (P58)- NS5B (P75)-3',其中C,ERNS ,E1,E2是病毒的结构蛋白。其余为非结构蛋白。
BVDV的主要基因、蛋白研究进展
核衣壳组成 成分,具有
免疫原性
内有一高度保 守结构域,可 用于研究亚单 位疫苗,也可 作为基因工程
诊断抗原
ERNS
BVDV 基因组 具有较高的保
守性
C
5‘-UTR
ADD YOUR TITLE
NS3
瘟病毒属内高度 保守,在病毒复 制、病毒RNA转 译或者病毒多聚 蛋白加工过程中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诊治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诊治

物多 因食入 被污 染 的饲 料 、饮水 或 吸入 带 毒 的 飞沫 而 被 感 染 , 病
毒 可 通 过 胎 盘 引起 垂 直 感 染 , 带 病 公 牛通过 自然 交配 或人工 授精 方式感 染母 牛 。本病一 年 四季均
4 2 ℃, 高 热稽 留 , 精神沉郁 , 食 欲
单股 R N A病毒 ,呈球形 ,有囊 膜, 直 径5 0 ~ 8 0 n m, 其对 高温较 为 敏感 , 5 6℃ 条 件 下 可 很 快 被 灭
奶 牛 翻 胃 吐 革 是 由于 奶 牛 脾 胃 受 寒 或 脾 胃虚 弱 而 致 的 一
瘤 胃蠕动 4) .  ̄ / 2 mi n ,其被 毛粗 乱
急性病例发病突然 ,体温 4 0  ̄
间皮肤溃烂 ,皮肤与蹄壳结合部 出现 分离 。
3 . 2 病 理 变 化 病 死 牛 消 化 道
被感 染 。 该 病 毒 与 猪 瘟 病 毒 为 同 属 病毒 , 这 两 种 病毒 含 有共 同 的可 溶 性抗 原 , 因而 二者 在 琼 脂 扩 散 试验 、 中和 试 验 、 免 疫 荧 光 试 验
3 . 1 临床 症状 患 牛体 温 3 9 . 5 ~
牛易感 性较 高 。患病动 物 是本病 的主要 传 染源 ,病 毒通 过病 畜 的
排 泄 物 向外散 播 。本病 主 要经 呼 吸道和 消化道 引起感 染 ,易感动
牛 病 毒 性腹 泻一 黏 膜 病 的病 原 为 牛 病 毒 性 腹 泻 病 毒 属 黄 病 毒科 、 瘟 病 毒 属成 员 , 该 病 毒 为
严 重腹 泻 , 粪 便恶 臭 , 粪 中常带 有 黏 液 或血 液 ,部 分病 牛发 生蹄 叶
炎, 其趾 问皮 肤溃 烂 , 皮 肤 与蹄 壳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治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治

科学养牛今日畜牧兽医年第期E -m a i l :j r x m s y @126.c o m5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病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 )(又称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BVD-MDV )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腹泻、消化道黏膜发炎、糜烂、持续感染与免疫耐受、繁殖障碍、血小板减少与出血综合症为主要特征。

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广泛存在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匈牙利、加拿大、阿根廷、日本、印度等国家。

1983年我国李佑民等首次从流产胎儿的脾脏中分离到BVDV 。

目前我国新疆、内蒙、宁夏、甘肃、青海、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查出了该病。

由于大部分感染BVDV 的牛呈隐性感染,不表现独特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起来比较困难,从而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本文就某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的病例做一详细的诊治分析。

1发病情况保定市某奶牛场饲养68头奶牛,2007年7月12日,该牛场中有5头6月龄牛相继发病,其中1头牛于3天后死亡。

经流行病学调查,该牛场曾于2004年发生过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当时犊牛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2006年4月该场又发生过犊牛腹泻、死亡。

根据发热、腹泻、口腔黏膜溃疡等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初步诊断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2临床症状急性期病牛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流鼻汁,咳嗽,呼吸急促,体温升高至41℃~42℃,颊黏膜乳头出现出血斑,上颚出现浅表溃疡,严重腹泻,稀粪呈水样,后期带有黏液和血液。

未死亡感染牛转为慢性,表现食欲不振,进行性消瘦,间歇性腹泻,齿龈发红,鼻镜上有多个糜烂病灶,甚至整个鼻镜糜烂病灶连成一片。

3病理变化剖检尸体消瘦,脱水;皮下组织充血,鼻腔黏膜潮红,充血;整个消化道广泛性出血、水肿,其中十二指肠点状出血,肠壁菲薄,空肠黏膜条状出血,肠内容物为红色,含有大量气泡和黏液;真胃弥漫性出血,水肿,有小的溃疡;淋巴结肿大,切口外翻,有浑浊液体流出。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发病情况及现有诊断手段总结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发病情况及现有诊断手段总结

THANK YOU
06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01
发病情况复杂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在不同地区、不同牛群中的发病情况存在差异,
且临床表现多样化,给诊断和防控带来一定难度。
02 03
诊断手段有限
目前针对该病的诊断手段主要包括临床诊断、血清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 诊断等,但各种方法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如灵敏度、特异性和操作简便 性等方面的问题。
流行病学调查
了解牛群的疫苗接种情况、病史、疫 情发生地区等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 是否为BVD-MD。
实验室检测技术
病毒分离与鉴定
采集病牛的组织或血液样本,通过细胞培养等方法分离病毒,并进行鉴定,以确 定是否为BVD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血清学检测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中和试验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的BVDV抗体, 以判断牛只是否感染或曾经感染过BVDV。
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 料等方式,提高广大养殖户和基 层兽医人员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 程度。
强化政策支持
建议政府加大对牛病毒性腹泻-黏 膜病防控工作的投入力度,出台 相关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 力量参与该病防控工作。
加强国际合作
通过与国际组织、科研机构等开 展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该病的 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防控策略 等,为全球范围内控制该病做出 积极贡献。
较少见,病程较长,可达数月或数年 ,以间歇性腹泻、消瘦、生长发育缓 慢为特点。
发病率及死亡率统计
发病率
因地区、饲养管理条件等因素而 异,一般较高,可达50%以上。
死亡率
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 等因素有关,急性型病例死亡率 较高。
影响因素分析
01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危害及防制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危害及防制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危害及防制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极为复杂,呈多临床类型表现的疾病。

自1946年olafson等首次报道以来,本病在世界各国都有比较普遍的发生和存在。

尤其养牛业发达地区,这种疾病的发生更为严重,给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我省也有本病菌发生的报道,这对我省养牛业构成严重危胁。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与猪瘟病毒及羊边界病毒有密切关系,根据分离的病毒在细胞培养中的表现分为两种生物型:致细胞病变性生物型(CP型)和非致细胞病变性生物型(NCP型)。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可以感染的动物种类较多,牛、猪、羊、鹿等都可被感染。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均可能传播本病。

感染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妊娠母牛可以透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流产及犊牛的先天损失,也可能产下貌似正常的持续性感染的动物,便形成母性持续感染家族。

持续性感染是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在自然环境中维持存在形式。

易感牛感染病毒后,大部分呈亚临诊型,出现轻热及白细胞减少,随后出现血清中和性抗体。

急性型病牛呈现轻度的沉郁、食欲不振,腹泻口鼻分泌物增多,偶见口腔糜烂或溃疡的病变,病牛排出低浓度病毒,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

病毒对宿生的免疫抑制作用是导致重症疾病的诱因,其结果是损害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其他病原体的致病性。

持续性感染是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动物的一种类型,非免疫妊娠母牛感染NCP型BVDV后,病毒能够穿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妊娠早期胎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不能识别外来的NCP型BVDV,这种胎儿生后呈持续性感染,体内短乏抗BVDV的抗体,表明犊牛对BVDV有免疫耐受性。

当持续性感染牛再次感染抗原性相似或同源的CP型BVDV时,就引起粘膜病,由于CP型BVDV与NCP型BVDV的抗原性相似,持续性感染动物不产生抗CP型病毒的中和抗体,这样导致粘膜病发生,再感染的CP型病毒的来源可能是外源的,也可能是内源的。

牛羊病防治—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动物传染病防治课件)

牛羊病防治—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动物传染病防治课件)
污染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消灭传染源。 免疫预防:使用牛粘膜病弱毒苗和灭活苗接种,增强免疫力。但弱
毒苗不稳定;也有用猪瘟兔化弱毒苗免疫成功的例子。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概念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 毒属)引起的传染病。
特征为腹泻、粘膜坏死、双相热(在数日内连续出现2次发热,每次 发热持续时间2-3天,两次发热最高温度和持续时间都类似,发热间期1-6 日不等)、白细胞减少、病死率高。
病原
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又称粘膜病病毒,黄 病毒科,瘟病毒属 1.球型,有囊膜,直径35-55nm,单股RNA; 2.可在多种细胞上培养生长; 3.抵抗力一般; 4.耐过牛可获得长期免疫。
流行病学
各年龄牛易感。黄牛>水牛>牦牛,犊牛发病较多; 病牛为主要传染源,分泌物、排泄物含毒; 直接或间接接触性传播,消化道、呼吸道传播多见,也可垂
直传播; 全年发病,寒冷季节如冬春多发。
症状
潜伏期:7-10天 急性型:少见,多见于流行初期 1. 突发,T 40-42℃,双相热,在发热期白细胞明显减少,呼吸心跳加快,精神沉
2. 蹄间和蹄冠部皮肤糜烂、溃疡。 3. 特征性病变为食管粘膜有纵行排列的小糜烂斑。 4. 消化管淋巴结水肿。 5. 先天感染的犊牛常见断: 流行特点,急性病例
症状病变可初诊。
类症区别: 口蹄疫, 牛瘟等。
实验室确诊: 病原分离鉴定, 血清中和试验。
防治
加强检疫,防止病原引入。 发现病例及时隔离、诊断、淘汰、消毒;尸体、排泄物、分泌物、
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停止。 2. 咳嗽、流泪、流涎、流涕。 3. 粘膜充血、水肿、坏死性炎症: ① 鼻镜、口腔粘膜糜烂、呼气恶臭; ② 严重腹泻、水泻,含粘液、坏死片; ③ 蹄冠部皮肤糜烂、坏死、跛行。 4. 孕牛流产;病程1-2周,或有3-4周,高致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