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的性质和目的(2003格式)
(完整版)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进程查看函数,检查等待队列的进程是否进入就绪队列
void 队列
check() // 建立进程查看函数,检查等待队列的进程是否进入就绪
入程序代码的时候,如果不够认真或细心,那么可能就导致语法 错误,从而无法得出运行结果。那么,这个我们反复调试,反复 修改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我们认真严谨治学的一个锻炼。
二 进程调度算法模拟
1 . 设计目的
通过动态优先权算法的模拟加深进程概念和进程调度过程的理解。
2 . 设计要求
写出带有完整标注的程序代码(可以用 Java 或 C/C++实现,要求每个语句都要有标注)。
} }
进程就绪函数
void
running() // 建立进程就绪函数(进程运行时间到,置就绪状态
{
(p->r me)++; (p->super)--;//进程优先权减 1
p->state='w';//进程状态为就绪
sort(); //调用 sort 函数
}
3.5 算法运行分析 初始界面
char state;
进程/状/态
int super;
优先数//
int ntime;
需要运//行的时间
int rtime;
已占用//的 CPU 时间
struct pcb* link; 指//向进程的下一个进程的指针
}*ready=NULL,*p;
学生课程设计范本

学生课程设计范本第一部分:引言近年来,教育领域的发展让学生们更加注重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课程设计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地规划和管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经历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学生课程设计的范本,为学生们提供一种参考并辅助他们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课程设计。
第二部分:课程设计的目的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在特定主题下,培养他们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某一主题,并且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课程设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第三部分:课程设计的要素一个良好的课程设计必须包含以下要素:1.目标明确:课程设计的目标必须明确,并且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符合。
2.教学内容丰富:课程设计需要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材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方法多样:课程设计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座、小组讨论、实验等,以提高学习效果。
4.评价方式合理:课程设计需要合理的评价方式,以确保学生们能够全面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
第四部分:课程设计的步骤一个成功的课程设计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需求分析:首先,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并确定课程设计的方向和目标。
2.目标设定:在明确需求后,教师需要设定明确的课程目标,以指导后续的教学活动。
3.教学活动设计:根据课程目标,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如讲座、实验等,以帮助学生达到目标。
4.资源整合:教师还需要整合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5.评价与反馈: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并提供及时的反馈,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第五部分:课程设计的挑战课程设计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包括:1.时间限制: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课程设计,需要合理安排时间,以确保任务的完成。
2.资源限制:学生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材料来支持他们的课程设计,因此需要寻找替代方案。
3.团队合作:在某些情况下,学生需要组成团队来完成课程设计,合理分工合作成为重要的步骤。
课程设计范本

课程设计范本课程设计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旨在指导教师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学习体验。
本文将就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设计原则以及实施过程进行探讨。
一、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课程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个合理的课程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同时,课程设计也是教师的重要素养之一。
只有通过深入的课程设计,教师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展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程设计的原则1.目标明确:课程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
在设计课程时,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课程中获得实际的知识和技能。
2.结构合理:课程设计需要根据课程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资源的分配,合理安排各个教学单元之间的关系,并设定合适的学习路径,确保教学内容有机地连接起来,避免信息过载。
3.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设计应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体差异的考虑。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灵活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4.多元评价:课程设计应赋予评价功能,既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也要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手段,如考试、口头表达、实践演示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发展。
三、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1.需求分析:在开始课程设计之前,教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现实问题。
通过调研、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学习意愿,以便将设计的课程与学生的需求相匹配。
2.内容设计:在确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教师需要细化各个学习单元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和任务,确保学生在完成每个学习阶段的同时,逐步达成整体学习目标。
3.教学方法选择:课程设计中教师还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这包括课堂讲授、小组合作、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元智能的培养。
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中外美术史》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动画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动画专业的自学应考者系统地学习中外美术史的基本概况和各个时期重要艺术家及代表作品等,以求有助于了解中外美术的历史发展线索和优秀传统,并以现有的作品资料为基础,着重从艺术发展的角度介绍中外美术的历史。
本课程在内容上分为两大部分:外国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分为十部分,第一部分是史前美术,主要介绍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美术。
第二部分是先秦时期美术,主要介绍夏商周工艺美术、雕塑、绘画和建筑。
第三部分是秦汉美术,主要介绍秦汉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第四部分是魏晋南北朝美术,主要介绍六朝建筑、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第五部分是隋唐美术,主要介绍隋唐建筑、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
第六部分是五代、宋、辽、金时期的美术,主要介绍几个代表性人物及其作品;第七部分是元代美术,主要介绍元代绘画、元代绘画、建筑和雕塑艺术及工艺美术;第八部分是明代美术,主要介绍明代绘画、明代雕塑和工艺美术;第九部分是清代美术,主要介绍清代绘画、清代雕塑和工艺美术;第十部分是明国时期至20世纪80年代美术,主要介绍近现代绘画和雕塑。
外国美术史分为十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石器时期美术,主要介绍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新石器时代美术;第二部分是两河流域美术,主要介绍了两河流域美术;第三部分是古埃及美术,主要介绍了古代埃及美术;第四部分是爱琴美术、古希腊美术,主要介绍了古代爱琴希腊美术;第五部分是古代罗马美术;第六部分是欧洲中世纪美术,主要介绍早期基督教、拜占庭、蛮族艺术和加洛林文艺复兴美术及罗马式、哥特式美术;第七部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主要介绍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第八部分是尼德兰、德国、法国和西班牙文艺复兴美术,主要介绍了尼德兰、德国、法国和西班牙文艺复兴美术;第九部分是17世纪欧洲美术,主要介绍17世纪意大利、佛兰德斯、荷兰、法国、西班牙和英国美术;第十部分是18世纪欧洲美术,主要介绍18世纪意大利、佛兰德斯、荷兰、法国、西班牙和英国美术;第十一部分是19世纪欧洲美术,主要介绍了19世纪法国、英国、俄罗斯、德国和美国美术;第十二部分是20世纪西方美术,主要介绍了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派美术,主要以1945年为中点;第十三部分是印度、日本美术,主要介绍了印度、日本美术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脉络。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一、目的课程设计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目的。
1.提高教学质量课程设计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对每个环节进行认真地研究和设计。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使得每个环节都能够得到有效地利用,并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促进教育改革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对于教育也有了更高更全面更多元化的要求。
因此,在课程设计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
这些都是现代社会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在课程设计中加以培养,将有助于促进教育改革。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程设计不仅是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安排,更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计中,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要求1.科学性课程设计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安排。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每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并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够得到有效地利用。
2.针对性课程设计需要针对具体的教育对象进行制定。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并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
3.实用性课程设计需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地运用。
因此,在设计中需要注重实践操作环节,并确保每个环节都具有可操作性。
4.创新性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对于教育也有了更高更全面更多元化的要求。
因此,在课程设计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
这些都是现代社会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在课程设计中加以培养,将有助于促进教育改革。
5.可操作性课程设计需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即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地运用。
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第一节以新兴技术为媒介的培训概述
(一)新兴技术在组织培训中运用概况
(二)新兴技术为媒介的培训特点
(三)新兴技术为媒介的培训与传统培训的区别
(四)新兴技术为媒介的培训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以新兴技术为媒介培训的主要类型
(一)电视教育培训
(二)多媒体培训
(三)计算机辅助培训
(四)网络在线培训
(五)多媒体远程培训
(二)讲授法的含义和类型、讲授法的优势和劣势、实施
讲授法需要汁注意的问距、讨论法的含义和类型、讨论法的优
势和劣势、实施讨论法要注意的问题、案例教学的含义和类
型、案例教学的优势和劣势、实施案例教学要注意的问题、情
景模拟法、行为示范模仿法
四、考核要求
(一)在职培训的方法及其选择
1、识记:(1)师带徒(2)工作轮换(3)教练
培训需求分析的过程’
2、简单应用:(1)任务层面培训需求分析的信息来源
(四)人员层面的培训需求分析
1、识记:(1)人员层面培训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
2、领会:(1)绩效考核在人员层面培训需求分析中的运
3、简单应用:(1)人员层面培训需求分析的信息来源
第六章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员了解培训项目设计和实施在
(五)培训需求分析中的常见误区
第二节组织层面的培训需求分析
(一)组织层面培训需求分析的系统框架
(二)组织层面培训需求分析的任务清单
(二)组织层面培训需求分析的信息来源
第三节任务层面的培训需求分析
(一)工作层面培训需求分析的框架
(二)任务层面培训需求分析的过程
(二:)任务层面培训需求分析的信息来源
普通高中2003版与2017版课标对比分析

• 一、总体框架 • 二、课程性质 • 三、课程理念 • 四、课程目标 • 五、课程结构 • 六、课程内容 • 七、学业质量标准 • 八、实施建议
学分与选课上,规定必修课程为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每个模 块2学分,共修4个学分,建议安排在高一年级学习,学生全修 全考。选修I课程同样每个模块都为2学分,学生可根据未来高 等教育学业与职业方向进行选择,修0-6学分,学生选修选考。 选修II课程9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进 行选择,修够0-4学分即可,学生选修不考或备考。
学科特有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学会用地理的眼光认识 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 层次,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的公民奠定基础 。
• 尽管2017版课标对课程性质只是做了简单 的修改,但是教师在对2017版课标进行研 读时,必须引起重视。首先,教师在教学 的过程中要把握地理学“自然”、“社会 ”的双重性质,不能把地理看成单纯的文 科或者理科;其次要准确定位地理学科基础 性地位,明确地理课程的作用;最后培养学 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 一、总体框架 • 二、课程性质 • 三、课程理念 • 四、课程目标 • 五、课程结构 • 六、课程内容 • 七、学业质量标准 • 八、实施建议
通过比较发现2017版课标在课程理念上变化
较大,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来论述。不论是 内容理念、课程建设理念、学习理念和评价理念 都围绕地理核心素养来阐述,同时2017版课标对 地理核心素养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和层级的划分,
,并解释了内涵。地域性一般包含区域性、人文性、系统 性。 另外高中地理课程是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 学习领域。 • ★2017标准版:修正为--综合性和区域性,省略了内涵解 释。另外在地理学综合性的表述上,2017版认为是跨社会 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领域。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1. 任务名称的解析1.1 目的课程设计是一项教育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
本文将分析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程设计。
1.2 要求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课程设计还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实际困难,并能进行评估与总结。
这些要求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自主、合作和创新能力的机会,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2. 相关学科课程设计是各个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等。
本文将以计算机科学为例,对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进行探讨。
2.1 计算机科学中的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算法设计和软件工程实践能力。
通过设计具体的项目,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技术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2.1.1 编程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通过要求学生设计、实现和调试程序,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和编码能力。
学生需要根据问题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算法和数据结构,设计有效的程序解决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将学会使用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提高自己的编程技能。
2.1.2 算法设计的能力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算法设计能力,能够从实际问题出发,设计高效的算法和数据结构。
学生需要分析问题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算法思想和策略,解决具体的问题。
通过多次实践,学生可以不断优化算法设计,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
2.1.3 软件工程实践能力课程设计强调软件工程实践的能力培养,包括软件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和测试等方面。
学生需要学会与团队合作,理解和满足用户需求,并按照软件工程的流程进行开发和测试。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熟悉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和技术,培养自己的软件工程实践能力。
3. 课程设计的步骤和流程3.1 步骤课程设计一般包括以下步骤:问题定义、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和测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和目的
性质: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必修实践性环节。
目的: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
2、加深理解《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基本理论;
3、初步掌握电力电子电路的设计方法。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
1、整流电路的选择
2、整流变压器额定参数的计算
3、晶闸管(全控型器件)电压、电流额定的选择
4、平波电抗器电感值的计算
5、保护电路(缓冲电路)的设计
6、触发电路(驱动电路)的设计
7、画出完整的主电路原理图和控制电路原理图
三、课程设计的题目:
1、设计4KW以下直流电动机不可逆调速系统
直流电动机参数:额定功率P N=1.1KW,额定电压U N=110V,额定电流I N=13A,
转速n N=1500r/min,电枢电阻Ra=1欧,极数2p=2,励磁电压110V,励磁电流
0.8A。
付亮、栾保满、陈阳鼎
2、晶闸管--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
直流电动机参数:额定功率P N=30KW,额定电压U N=220V,额定电流I N=136A,
转速n N=1450r/min,电枢电阻Ra=0.21欧和电感La=0.2mH,极数2p=2,励磁电
压220V,励磁电流1.5A。
过载倍数λ=1.5,三相交流电源线电压U1=380V,电网
电压波动系数K D=0.9。
吴洋、史向前、陈弘维
3、IGBT电压型单相桥式无源逆变电路设计(纯电阻负载)
设计条件:(1)输入直流电压:Ui=200V
(2)输出功率:500W
(3)输出电压波形:1KHz方波
王存鑫、杨宇晨、孙迎席
4、MOSFET电压型单相半桥无源逆变电路设计(纯电阻负载)
设计条件:(1)输入直流电压:Ui=200V
(2)输出功率:500W
(3)输出电压波形:1KHz方波
王玎、韩明松、吴长亮
5、IGBT降压斩波电路的设计
设计条件:(1)输入直流电压:E=200V
(2)输出功率:400W
(3)开关频率5KHz
(4)占空比10%~90%
(5)输出电压脉率:小于10%
张广建、金立成、史心月
6、MOSFET升压斩波电路设计(纯电阻负载)
设计条件:(1)输入直流电压:E=50V
(2)输出功率:800W
(3)开关频率5KHz
(4)占空比10%~50%
(5)输出电压脉率:小于10%
石玉龙、杨景明、徐文君
7、交流单相调压电路的设计
设计条件:(1)电源电压:交流220V/50Hz
(2)输出功率:500W
(3)移相范围0º~180º
潘从旭、白爽、成振华
8、变频器设计
额定功率P N=7.5KW,额定电压U N=380V,额定电流I N=15.6A,
转速n N=1450r/min,效率86%,功率因数0.85,过载倍数λ=2.2,极数2p=2,三
电压波动+10%~-10%。
郑小伟、庄梦晓、邢晨
9、直流升压斩波电路设计
设计条件:(1)输入直流电压范围:24V-60V
(2)输出直流电压:340V
(3)功率:100W
杨飞飞、高鹏、孟庆龙
10、PWM整流电路的仿真
任正鑫、林炜、陈涛
四、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1、三人一个题目,按学号顺序组合;
2、明确设计任务、对所要求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充分了解系统的性能,指标内容及要求,制定设计方案
3、进行具体设计,根据课程设计题目,收集相关资料、设计主电路、控制电路;参数计算,器件选择;并完成系统仿真;
4、撰写课程设计报告——画出主电路、控制电路原理图,说明主电路的工作原理、,选择元器件参数,说明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绘出主电路典型波形(比较实际波形与理论波形),绘出触发信号(驱动信号)波形,说明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附参考资料;
课程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
(1)课题名称
(2)课程设计的内容,指标内容及要求,应完成的任务。
(3)设计方案选择及论证。
(4)总体电路的功能框图及其说明。
(5)单元电路的设计、计算及说明。
(6)总体电路原理图及其说明。
(7)所用的全部元器件型号参数等。
(8)收获、体会及改进想
5、通过答辩。
五、考核
1、课程设计任务书中的内容;
2、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3、指导教师检查制作的完成情况;
4、验收时由指导教师指定学生叙述设计内容、自己所做的工作,实事求事地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
根据以上四项内容和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工作态度按100分制记分,给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