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西尔的人论评析
符号中的艺术——简析卡西尔《人论》中的艺术观

fn t n t a e n l e ta C si r S r s c i sta at a mb l u c o , e p r o c d s t a s e ’ t t e i j th t r ei s o . i h p c u h r a i i v w su s r n y s
表, 他们从 自然科学 的角度来 解读人 。
卡西 尔认 为“ 是符号 的动物 ” 人 。他从人 类文
化 的视 角 出发 , 足 于 人类 劳 动 这个 基 点 , 立 给人
收 稿 日期 :0 9 0 — 5 20 —6 0
作者简介 : 李成玉 ( 9 1 ) 男 , 18 一 , 汉族 , 安徽庐江人 ,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
性 的动物 ; 第二 种 是 “ 教 的人 ” 奥 古斯 丁 认 为 宗 ,
理性 不 能让 我们 走 向澄 明 、 理 和智 慧 , 真 只有 基
督 教才能解决 这些 问题 。这种 看法到 中世纪最 为
突出, 一些 哲学 家认 为人 是为宗 教 、 信仰存 在 的 ;
第 三 种 是 “ 物 的 人 ” 以 达 尔 文 “ 化 论 ” 代 生 , 进 为
21 0 0年 7月 第 l 第 4期 9卷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l f A h i g c l r n esy oi c neeio) ora o n u A r ut a U i ri( c l i c d i i u l v ts a s e tn
柏 拉 图 、 里 士多 德 到 黑格 尔 , 们 认 为人 是 理 亚 他
的本 质下 了功能 性 的定义 :人 与众 不同 的标志 , “
既不 是形 而上学 的本 性也 不是他 的物 理本性 , 而
《人论》读后感

浅谈“人是什么”——读卡西尔《人论》有感摘要:卡西尔的《人论》是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著作,是继《符号形式的哲学》之后的论著,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主要围绕“人是什么”问题展开论述,上篇主要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于“人是什么”的各种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是什么”问题的探究上即人对自己的认识上出现了危机,从而卡西尔提出他自己的主张:人是符号的动物,亦能用符号创造文化,下篇就是注重于对于人类用符号创造出的文化上即宗教、神话、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给我们进一步展示。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如今成为很多人思考的问题,它也有其发展的历史,各家都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卡西尔他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题记要想比较深刻地理解卡西尔观于人的定义,我们就要先看一下在他之前的历史上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通过纵向的加以深化。
在希腊哲学史上,他们对于“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太多的关注,最初的各阶段主要是关心自然,而少有对于人的研究,而当人们把研究自然的宇宙学和人类学比肩看齐时,他们才真正理解:认识人自己不仅仅是好奇心或思辨问题,而是被宣称为人的基本职责,早期的方法就是通过自省达到对自我的认识。
直到苏格拉底,他给我们关于人的认识提供了正面的看法:我们决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本性的方法来发现人的本性,我们概括出其思想说,他把人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与理性回答的存在物,同时认为对过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才能达到对人的认识。
而且他和马可·奥勒留都认为发现人的本性或本质,必须摆脱一切外部的、偶发性的特性,而斯多葛主义则提出在人那里只有判断力至上,即人的理性至上,提倡维护人的独立性是人最基本的美德。
中世纪以奥古斯汀和巴斯葛为代表,提出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是矛盾的,人的本性是丰富的、微妙的、多样的和多面的,传统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以及由几何学建立的哲学多不适合理解和解开“人”这个谜,理性作为人的力量,其本身被看做是最成问题、最含糊不清的东西之一,需要有宗教的逻辑,上帝的指引才能发挥其作用,而为了维护人的独立性,听从和尊重自己的内在原则成为宗教的禁忌,这里可以说与之前提出的人是理性的动物是相悖的,甚至是反理性的,不仅没有解释好理性,反而使它变得更加神秘,宗教本事就是非理性和荒谬的的,自然不能在理性的问题上给出清晰的解释。
以神话思维为例简析卡西尔的《人论》

以神话思维为例简析卡西尔的《人论》德国当代哲学家卡西尔的《人论》是他文化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卡西尔在这部著作中全面的阐述了自己的人类文化哲学体系,从神话、宗教、语言等方面对人的“符号”本质作出了探索。
本文以卡西尔《人论》为蓝本,试图从卡西尔的理论渊源着手,以神话思维为例,探析卡西尔认为的符号的本质。
标签:卡西尔人论符号神话思维一、卡西尔的理论渊源与思想根基1.理论渊源历史主义强调人类行为是有意识的活动。
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由心灵创造的,所以不能认为是有规律的机械过程: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明确的个性,因此不能用普遍的原则来理解或者判断历史现象。
在历史主义的影响下,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提出了阐释学理论。
阐释学到现代发生了转变,不再是方法论上的阐释学,而是本体论上的阐释学了。
胡塞尔的现象学就是这种转换的方法论前提。
胡塞尔对其现象学核心理论——意向性理论的探讨是从表达入手的。
他认为表达是有意义的记号,表达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符号,表达的内容就是意义。
但他将主体看作是一切客体的基础,认为存在只是意识到了的存在。
卡西尔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将阐释学与现象学统一起来,并对之进行了超越。
一方面,他认为人的经验、知识不限于科学体系,而是包括了一切人类文化形态。
在他的哲学思想中,蕴涵着一种历史的观念。
另一方面,卡西尔的文化哲学在方法论上也是某种意义上的阐释学。
2.思想根基卡西尔是新康德主义者。
与康德在自然科学上对理性自身能力进行追问不同的是,卡西尔把神话、语言、艺术、宗教等都囊括在了人类的精神形式之中。
卡西尔早年师承的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柯亨认为,考察人的认识,不能从认识的感觉开端去考察,而应该在认识的最高结果——人所得到的知识中去考察。
卡西尔也深受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的影响。
此派以论述社会历史问题为重点,认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太过于普遍性与绝对化,不适用与历史科学。
突出了社会历史科学研究的特殊性方法。
在卡西尔看来,要理解人类全部的文化行为,就必须指出人与动物在进行活动上最根本的区别——人的活动是带有符号性质的。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关键词:卡西尔;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生活;视野转换摘要:人不是什么,作为卡西尔质疑西方哲学人学观的独特方式,意味着人之存在不是“形而上学”、人之本质不是“感官图式”、人之生活不是“因循守旧”。
卡西尔主张把人的问题还原到人的生活世界之中,力图通过符号去领会和展开人的精神世界,认为人在劳作中不断呈现自己全新的生活。
“符号宇宙”的致思理路同时启发我们,“人”所具有的历史穿透性不能停留于理性的分析,而必须立足在现实的地基之上。
讨论人的问题,需要回归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本意,人终究是历史行走中的人、社会生产中的人、实践创新中的人。
中图分类号:B516.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16)03-0329-07当下中国发展以关注人的发展为切入点,因之需要我们在深度审视西方学者的见解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理解。
恩斯特?卡西尔是西方学界所公认的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其《人论》可谓研究“人”的经典。
多数研究认为,卡西尔集西方人学观之大成,在直接传承先前思想的基础上系统破解了“人是什么”的难题,从而实现了西方人学理论的一次创新与突破。
然而,细读文本会发现,卡西尔关于人的解释不是直接出场的,恰恰是借助“否定之否定”式批判话语予以呈现的。
换言之,卡西尔不是直接从“人是什么”开始思考问题的,而是从“人不是什么”出发,逐步给理论界关于人的论争以一个文化哲学视域的全新解答。
笔者试图在阅读卡西尔的过程中,厘清文本语境所致的歧义,回归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本意。
一、人之存在不是“形而上学”全部西方哲学的中心议题就是人对自我的探究――“认识自我”。
尽管古希腊哲学以来的各种哲学流派见解纷呈,但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
“即使连最极端的怀疑论思想家也从不否认认识自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认识自己,是人通达世界的前提。
人只有首先在思想上把握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实现与外在世界的和谐一致。
通向文化之路—读卡西尔《人论》

通向文化之路————读卡西尔《人论》作者:王逸風出自:逸风时空,欢迎来访浏览/评论:722/0 日期:2006年4月2日 12:14 人之为何?这是一个人类有了语言之后就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
远古的争论我们已难知晓,仅从现有的文字记载来看,历代哲学家对此问题的阐述各各不同。
苏格拉底把人看成是能对理性问题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斯多葛派哲学家认为人既与自然和谐相一致,又在道德上独立于自然;宗教界则认为人应到上帝那里去了解自身;哥白尼的日心说诞生后,人被置于一个广大无边的空间之中,在这种空间中他的存在似乎处在一种孤独的尽头。
于是,关于人的本性的追问并没有给出一个能让所有人都信服的答案。
困惑依然存在,于是,哲学的发展也就没有穷尽,将伴随人类的存在一直发展下去。
卡西尔的《人论》同样是这诸多答案中的一种。
他把人定义为一种符号的动物,认为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是人类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种条件。
正是在符号思维与符号活动的基础之上,人类通向文化之路。
“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
在各种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论争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
”在《人论》的一开始,卡西尔这样写道。
正是在对自我的认识中,人走向理性,并能对理性问题给予理性回答。
卡西尔回顾了哲学史上关于人的理解的经典回答,但他并不认为这个答案解决了全部问题。
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之中,似乎不能用理性二字来简单地加以拘束。
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说,理性是个很不充分的名称。
但是,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
由此,卡西尔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然则,作为符号动物的人,是否具有特异性呢?以此来定义,能否将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卡西尔认为,我们可以说动物具有实践的想象力和智慧,而只有人才发展了一种新的形式:符号化的想象力和智慧。
卡西尔《人论》:语言的本质(上)

卡西尔《人论》:语言的本质(上)第八章语言1语言与神话乃是近亲。
在人类文化的早期阶段,它们二者的联系是如此密切,它们的协作是如此明显,以致几乎不可能把它们彼此分离开来:它们乃是同根而生的两股分枝。
不管在哪里,只要我们发现了人,我们也就发现他具有言语的能力并且受着神话创作功能的影响。
因此,把这两种人类独具的特性归之于同一渊源,对于哲学人类学来说,是颇有诱惑力的。
这样的尝试是常有人做的。
麦克斯·米勒F.Max Müller就曾发挥出一个古怪的理论,把神话解释为只是语言的一种副产品。
他把神话看成是人类心灵的某种病态,而其原因则需在言语能力中去寻找:语言就其本性和本质而言,是隐喻式的;它不能直接描述事物,而是求助于间接的描述方式,求助于含混而多歧义的语词。
根据米勒的看法,神话正是起源于这种语言固有的含混性并且总是从中寻取精神的养料。
米勒说:“神话学的问题在事实上成了心理学的问题。
并且,由于我们的心灵主要是通过语言才对我们成为客观的,这个问题于是也就成了语言科学的问题。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把神话称作语言的病态,而不称为思想的病态的缘故。
……语言与思想是不可分割的,因此……语言的病态同时也就是思想的病态……把至高无上的上帝说成是犯下了一切罪恶的、被人欺骗的、对妻子发怒对孩子粗暴的存在者,这无疑是一种病态、一种思想状态异常的明证,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真正疯狂的明证。
……这是一个神话病理学的病例。
……古代语言是一种很难掌握的工具,尤其对于宗教的目的来说更是如此。
人类语言除非凭藉隐喻就不可能表达抽象观念;说古代宗教的全部词汇都是由隐喻构成,这并非夸张其词。
……这就是经常发生各种误解的根源,其中有许多在古代世界的宗教与神话中一直保持着它们的地盘。
”但是,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类活动看作只是一种畸型,看作某种精神的病态,这简直不能算是对它的一种适当的解释。
为了理解神话和语言在原始人那里仿佛是孪生兄弟这一现象,我们并不需要这种莫名其妙牵强附会的理论。
浅析卡西尔对人的思考——卡西尔《人论》解读

浅析卡西尔对人的思考——卡西尔《人论》解读在二千多年的哲学发展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各种理论异彩纷呈。
哲学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如此感兴趣呢?因为“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
在各种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
”很多哲学家,包括被西方学术界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 ,1874~1945)也一直关注“人的本质”问题。
其晚年提出了“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animal symbolicum)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
任何一个思想家,特别是哲学家的文本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存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
为更好地运用解释学的方法解读卡西尔符号人性论,就需重回他的时代背景。
一、符号人性论是卡西尔文化哲学中的观点《人论》(1944年在美国发表,1985年在国内首次出版发行)这本书不是系统论述卡西尔文化哲学思想的著作,但却是理解符号人性论的关键著作。
他写作《人论》的目的之一是“在于使读者认识到,本书中所讨论的一切课题归根结底只是一个课题。
它们是通向一个共同中心的不同道路——并且按照我的看法,发展并规定这个中心,正是一种文化哲学的任务。
”《人论》是卡西尔晚年到美国后,用英文简要地阐述《符号形式的哲学》基本思想的一本书,但其中也增加了不少新的关于人性的观点。
《人论》全书共12章,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的前五章集中回答“人是什么”这一问题。
第一章在追述了二千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哲学理论之后,提出了人的自我认识的问题还是没有真正解决,就陷入了一种“思想的无政府主义”状态,产生了“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
于是卡西尔借机提出了关于人的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即“符号哲学”。
在下篇中,卡西尔从这个定义出发,对各种诸如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文化现象进行全面的探索,简述了“符号哲学”的思想。
从卡西尔《人论》中探寻现代教育本质

从卡西尔《人论》中探寻现代教育的本质摘要: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是一部探索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一命题的著作,它从全新的角度,即文化的角度来探索人的本质问题;当代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探寻人的本质有助于我们在教育和受教育时明白其意义是什么,从而懂得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因此,通过分析卡西尔的《人论》,我们可以进一步来认识人在教育中的价值和方向在哪里,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等,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现代教育的本质具有现实和未来性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论》符号哲学以人为本教育本质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其创立的“文化哲学体系”闻名于世,他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人的本质问题,主要著作《人论》包含了其核心思想内容。
卡西尔在书中从神话、宗教、语言、艺术等各种文化角度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讨论了“人是什么”和“人与文化”这两个问题,其对于我们认识人的本质是什么开创了一条新的路径,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这一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当代教育的本质这一现实而又深刻的命题,从而正确把握我们教育中的核心方向和教育目的,这对于一位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有着很深的现实意义的。
一、《人论》之分析和解读《人论》这本书是卡西尔写于1944年的,这一阶段也是其生命的晚年时候,其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有助于他对人生的思考更为成熟和深刻,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其带来的巨大心灵震撼是前所未有的:二战期间,人们的生命显得那样的脆弱,家园倾于一旦,生命毁于瞬间,在这些让人痛心的背后则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为了所谓的“利益”而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的侵略和保卫战争,然而带来的后果对世界人民来说却是惨痛的,成千上万的人民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失去了生命,人们的生命就这样任遭践踏,人们的安全感就这样瞬间崩溃,人们生存的权利则就这样任意的被夺去,历史的教训在警斥着人类:到底人活着为了什么?为了那带着鲜血的利益吗?人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人的本性在哪里?什么是人应该追求的?带着这些深刻的问题卡西尔看到了政治给人带来的惨痛教训,经济利益给人带来的毁灭打击,军事利益给人带来的灭顶之灾,于是他不禁要问:人活着到底是一种什么身份?为什么人的生命会如此的不堪一击?又有什么可以来体现人的生命价值的永恒性呢?卡西尔在他的著作《人论》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西尔的《人论》评析
恩斯特·卡西尔(1874-1945),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他早年接受新康德主义哲学的训练,很快成为马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汉堡大学教授、校长,在此期创立了他的“文化哲学”体系。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卡西尔愤然辞去汉堡大学校长职务,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后于1945年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席。
卡西尔一生著述丰富,研究范围几乎涉及当代西方哲学的各个领域,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本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人论》一书是卡西尔晚年到美国后,用英文简要地阐述《符号形式的哲学》基本思想的一本书。
书的前五章,卡西尔集中回答“人是什么”这一问题。
第一章“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在概述了二千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之后,提出当代社会虽然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人的自我认识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反倒是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
在随后几章中,卡西尔提出了他自己关于人的定义。
在他看来,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做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够把这些“信号”改造成为有意义的“符号”。
人与动物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之中,但人的生活世界却是完全不同于动物的自然世界的。
造成这种区别的秘密在于:人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所以能创造出他自己的“理想世界”;而动物始终只能对物理世界给予它的各种“信号”做出反射,无法摆脱“现实世界”的桎桔。
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区别构成了《人论》上篇的基本内容。
卡西尔在《人论》一开始就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
在各种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
”对人的研究是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人的关怀则是哲学家不可回避的责任。
对“人是什么”的追问远在古希腊时期就开始了, 从普罗泰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这两个著名命题开始,把人对外部世界的追问转向了人自身,从此,对人的研究成为哲学的终极关怀。
经过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发展,至黑格尔更是把理性推向顶峰。
这些哲学家对“人是什么”的回答多种多样,但他们的答案有一个共同特征,即突出人的理性,视理性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卡西尔认为,所有诸如以上这些理论都是从自己所在研究领域出发,把自己的理论变成了一张“普罗克拉斯蒂的铁床”,一切经验材料都被迫适应它。
卡西尔试图使所有这些理论、经验形成一个中心指向,从而全面地揭示人的本质,这就是《人论》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
“符号”概念是卡西尔符号哲学体系的核心概念。
在卡西尔看来,人是文化的人,而文化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符号,文化乃是人的符号活动的产品或现实化,由此人可以说是符号的人。
卡西尔认为,“与其说人是理性的动物,还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
正是符号,人的创造力才得到最大的发挥,艺术、语言、神话、宗教、历史、哲学等等文化形式才得以产生;正是符号,才使人与动物同处一个物理世界,而又能拥有建设一个他自己的世界,建设一个‘理想的世界’的力量。
从而超越现实规定性,向可能性行进;正是符号,人,就算是聋、哑、瞎也能凭借符号的功能拥有
一个美丽的世界。
”卡西尔认识到文化是人本质力量的外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人无时无刻不在文化活动中塑造自己,实现二者这种辨证统一的桥梁就是人类特有的符号。
他认为,符号活动“这种自觉性和创造性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所在,它是人的最高力量,同时也标志了我们人类世界与自然界的天然分界线。
在语言、宗教、艺术、科学之中,人所能做的不过是建设他自己的宇宙———一个符号的宇宙。
”他还说:“符号系统的原理,由于其普遍性,有效性和全面适用性,成了打开特殊的人类世界———人类文化世界大门的开门秘诀”。
另外,卡西尔还对一种普遍被人认可的观点即人是理性的动物进行了驳斥。
他认为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是不充分的,因为理性对于神话、宗教不适用;语言是理性的源泉,但语言不仅包括理性形式的概念语言,还有非理性形式的情感语言;艺术也不能完全从理性角度去看。
因此理性是人的一个特征,但它过于狭窄,不能对人的普遍本性做出概括。
所以卡西尔认为:“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说,理性是很不充分的条件。
但是,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
”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
人是符号的动物,这就是卡西尔《人论》一书中上篇的主要思想。
但符号不是目的,而是创造文化的手段,于是,卡西尔提出第二个重要命题:人是文化的动物,并在文章的下篇中进行了论述。
下篇的七章从“人与文化”的角度全面考察了人类世界本身,研究了人是怎样运用各种不同的符号来创造文化的。
在卡西尔看来,对人的研究必然只能是对人类文化的研究。
这七章依次研究了人类文化的各种现象,如神话、宗教、艺术、科学等,力图论证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的创造和使用符号的活动的产物。
卡西尔强调,人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是文化的主体,在文化创作中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