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的城市布局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导言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聚落。

传统聚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进步历程,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空间层次结构的角度对中国传统聚落进行解析,探讨其特点和演变过程,以期加深对中国传统聚落的理解。

一、聚落的定义和分类传统聚落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和社交需求,相对集中地聚居在一起的地区。

依据聚落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将传统聚落分为农业聚落、工业聚落、商业聚落等。

本文主要关注农业聚落,因为农业聚落在中国传统聚落中占据了重要塞位。

二、中国传统聚落的空间层次结构中国传统聚落的空间层次结构包括三个层次:整体布局、建筑群落和单元空间。

这三个层次互相关联,共同构成了传统聚落空间的特点。

1. 整体布局传统聚落的整体布局是指聚落的总体规划和空间组织方式。

中国传统聚落的整体布局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紧凑布局:传统聚落基本上是呈现出“三合一”布局,即乡村、田地和水系的紧密结合。

这种紧凑的布局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社会沟通,也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

(2)中轴线布局:浩繁中国传统聚落都接受了中轴线布局,即乡村的中心轴线上有主要的建筑和道路。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的思想。

(3)环境适应性:传统聚落通常会思量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来规划布局,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地形和丰水状况。

依据不同地域的特点,聚落的布局也有所不同。

2. 建筑群落建筑群落是指传统聚落中由许多建筑物组成的聚居区域。

中国传统聚落的建筑群落具有以下特点:(1)建筑形式多样性:中国传统聚落的建筑形式多样,既有木结构的传统民居,也有砖石结构的府邸和寺庙。

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反映了中国传统聚落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

(2)分层建筑布局:传统聚落的建筑群落通常接受分层建筑布局,即将建筑物分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形成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

(3)公共空间的重视:中国传统聚落分外重视公共空间的设置和利用。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在规划和布局上的差异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都城建设上。

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

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

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

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成就了北京城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

汉长安城汉长安城是以秦咸阳改造重建而来的。

故秦咸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汉长安空间产生影响。

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方向,有渭河流经,为配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制是不规则的斗形,东垣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河渠曲折,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形成“前朝后市”的格局。

以市为主,结合手工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

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

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各异: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框架下形成。

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打破了“择中立宫”的传统布局。

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与秦咸阳渭南诸宫沿中轴东西布列的方式相似。

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横门附近是长安城工商业重心,规模庞大,可渡渭河组织区域经济。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最早形成城市文明的文化之一,其城市建设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特点包括城市策划、城市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特点。

一、城市策划古代中国城市的建设往往是由君主或官方进行策划的。

城市的规划往往考虑到地势、水系、交通等要素,以及城市的功能划分。

比如,古代中国常常设置有城墙来保护城市安全,并根据不同层级的社会地位划分城市的功能区域,如皇城、商业区、官府等。

城市策划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有序、安全、有机的城市环境,为居民提供便利和安全。

二、城市布局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方式有两种主要类型:格网式和街坊式。

格网式布局是在城市内部按照东、南、西、北的方向设置主干道和街道,形成方正整齐的道路网格。

这种布局方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影响,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街坊式布局则是通过曲径通幽、弯曲、错落有致的街巷,形成具有独特风味的城市景观。

这种布局方式注重人文因素,在城市中创造出丰富多样、有趣宜人的环境。

三、建筑风格古代中国城市建筑以宫殿、庙宇、园林和民居为主要建筑形式。

宫殿和庙宇是表示统治者权力和祭祀信仰的重要场所,其建筑风格通常庄严、宏伟、富有装饰性。

园林则代表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渴望和追求,通常以假山、湖泊、花草树木等元素来营造出幽静、优美的环境。

民居建筑则体现了古代中国百姓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常以传统的木结构为主,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四、城市发展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往往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有关。

随着朝代的更迭和社会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

例如,古代中国的首都长安是唐朝时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汴京则是宋朝时期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随着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城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和风貌。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特点包括城市策划、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也代表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生活环境的追求和期望。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

古代城市规划不仅关乎城市的功能性发展,也紧紧与社会、文化、艺术有关。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

1. 以宫殿为中心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宫殿是一个城市建设的重要元素。

对于古代中国皇帝而言,宫殿是其居住、办公、修行的地方,是权力象征的所在。

因此,在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中,无论城市大小,宫殿往往都是城市的中心,城市建设以之为基础。

典型的例子有北京的紫禁城和西安的大雁塔,这些历史名城都是以宫殿为中心进行规划设计的。

2. 五行思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五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五行分别为金、木、水、火、土,相互间有制约与相克的关系。

在古代城市规划中,五行的认知和应用也十分普遍。

例如,五行思想在南京中山陵的规划设计中得到了应用。

中山陵的基地以”水”为中心,周边是“山”及“土”,“水”和“土”相互衔接,体现了五行思想的应用。

这对于城市规划的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 城市的方位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方位的选择十分重要。

相当一部分城市是按照历史传统、民俗习惯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而规划的,如南京、北京等城市便是如此。

在城市规划中,人们往往用山水和天象作为指导。

这些因素决定了建筑物及市区的摆放位置和方向。

山水风水的配置不仅考虑到了城市的美学、生态和环境,也考虑到了城市运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比如,古北京城市规划的方位以天象为主,以北为城市的天兵方位,以南为城市的 heaven方位,以东为医工方位,以西为商业方位,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起到了指引的作用。

4. 城市布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布局多数为格状布局,以方盘形的街区为基本构造。

将街道规划为横街和纵街使得城市的交通更加畅通,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便捷的出行。

城市规划的时候,人们也会注意用巨石围墙将城池固定起来,实现城市的防御功能。

例如,在古代中国的首都南京中,城门、城池、城墙等防御策略极为完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城市和国家的安全。

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

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

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有所不同,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特点:1.城市布局: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通常采用方形或矩形的城墙,城墙外围环绕着护城河或护城沟。

城市的规模和形状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和城市用途而有所不同。

2.主要道路:古代城市通常包括一些主要道路,这些道路连接城市的不同区域和要点,如城门、宫殿、市场和庙宇。

主要道路通常较宽,以容纳交通和人群。

3.城门和城墙:城市的城墙通常设有城门,城门是进入和离开城市的主要通道。

城墙和城门的设计可以反映出城市的军事防御需求和地理环境。

4.坊区和街巷:城市内部通常划分为不同的坊区,每个坊区有自己的街巷网格。

这些坊区可以根据不同社会、行业和居住群体进行划分,街巷用于居住、商业和手工业。

5.市场和商业区:古代城市通常有市场区域,市场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或主要道路上。

这些市场用于交易商品和物品,吸引了商贩和市民。

6.宫殿、寺庙和宗教建筑:城市通常包括宫殿、寺庙和其他宗教建筑,这些建筑通常位于城市的特定区域,反映了宗教和政治权威。

7.池塘和水源:一些古代城市会在城市内部或附近设置池塘或水源,以提供水资源和供水。

8.坡道和桥梁:在需要跨越河流或坡地的地方,城市可能会建造桥梁和坡道以便于交通。

9.墙体标志和街道命名:一些城市会在墙体上绘制标志或给街道命名,以帮助人们在城市中导航。

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会因城市的年代、规模、地理位置和文化特征而有所不同。

不同朝代和地区的城市布局和道路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这些城市系统的设计通常反映了当时社会、军事、政治和文化的需求和价值观。

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城市规划师辅导)

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城市规划师辅导)

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城市规划师辅导)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2.01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最初的城市规划表现在对住所空间的自觉与不自觉的规划建设上,随着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复杂化,逐渐形成城市居住环境。

2.02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1.文献《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城市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代表封建社会以礼制为主导的皇权至上的规划理念。

《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开创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研究中区域城镇研究的先河。

《管子》:打破《周礼》规划的单一模式思想,提出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

代表了崇尚自然、自然至上的规划理念。

2.规划理念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始终体现了农耕文化时代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并重的整体观念,城市格局体现了农业社会时期以图腾崇拜为哲理思想的权力中心结构形态,即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3.典型城市(1)唐长安城:中轴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里坊制。

(2)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布局。

2.03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1.文献《建筑十书》: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著,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完整的古典建筑书籍。

在第一卷及第五卷中的“建筑师的教育、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其他公共建筑”中提出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方面的论述。

《按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西特(Camillo,Sitte)著。

从城市美学和艺术角度来解决当时大都市的环境问题、卫生和社会问题,是一本较早的城市设计论著。

2.规划理论欧洲是封建领主制,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规划体现封建社会突出统治者地位的以图腾崇拜为主要哲理思想的权力中心结构。

3.典型城市(1)古希腊城市:格网状布局,广场和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的探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的探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的探究根据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我国人民在华夏大地上繁衍生息已经有了七八千年之久,在这七八千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我国古代的建筑也是随着人民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在改变,在这期间我国的古代建筑经历了无数的日月轮换、朝代更替、民族融合等事件的变幻,以及受到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即便这样,我国古代的建筑依然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进步发展。

本文内容就是对我国古代建筑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建筑设计方法的解读。

标签: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建筑设计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华夏民族”之称,而我国的人民则被称为“炎黄子孙”。

虽然我国古代的建筑没有什么称谓,但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它也延续了七八千年自己的特色直到现在。

我国古代建筑在悠久的历史中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同时又使自己的特色得以延续,成为了世界历史上悠久、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

而且这种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的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以及建筑设计都有现代建筑体系值得借鉴的地方。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我国古代城市是根据当下时代的政权、思想观念、心理需求来进行规划的,所以它是能体现出当时社会生活缩影的。

我国早期的古代城市是受到井田制农耕制度的影响而进行规划的,所谓的“井田”就是指古代当权者用道路和渠道把土地整体分隔成方块状,分隔出的整体形状就像是“井”字,所以就被称为“井田”[1]。

而当时的城市也是采用井田土地的这种形式规划的,而这种城市的规划格局大都风格统一、整齐一致,其建筑以中间为主,四周为辅,主次分明,街道脉络清晰可见。

这种城市的规划格局也是被一直沿用的,哪怕是朝代更替也没有太大的改变。

我国古代在建造城市时,对地址的选择是很重视的。

古人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是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的。

其城市在建造时,要考虑建造的地址是否具有防御敵人的地形,也会建造一些能够御敌的设施,如护城河、吊桥之类的设施,保障整个城市的安全性。

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

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

历史地理第四辑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匸:二•阻t:v“•“朱玲玲-宀我国是一个具宜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产生城市以来,不仅以规模大、居民多、建筑艺术的高超而闻名于扯,而且平面布局也有其独特性.我国古代城市乎面布局特点的产生和发展,与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尤其在都城上表现最为突出。

因此,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平面布局不仅是研究城市史本身的课题,而且是研究中国古代史、阐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所必须的.本文就我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几个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社空原因,作一初I步探讨Q根据地下考古发掘和古代文献的记载,我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上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整齐划一性:'*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这一特点,在《考工记》中记载最为明确書「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考工记》的成书年代,多数学者认为在西汉,书中设计的都城布局蓝图,考其成书前I■后的历史•是有所依据的。

从上引《考工记》可知,古代的“国”,实指都城而言。

“国〃字的结构在金文中就是作方八’、•••「•:「.・b.b・J>樋围着持戈的人。

《说文》*:“国療也,从口从或”.国、邦、或在古文字中可以互训,都皋指国都,《说文》载之甚明*“□,回也,象回币之形”。

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

”守卫着用墙回币而围着的一块地域,就7&r F=1o再把古文字向前推,商代的甲骨文中,把王都称作“大邑”、“天邑”、“终邑”。

安阳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而称作瘁天邑商S邑字卜辞写%”形,吴大徵云“上作口形,古围字,下 郎马形,古节宇也,亦持节出使之义。

”①罗振玉以为邑之下部应是人字,“卜辞及古今文皆作马,象屁形.邑为人所居,故从口从人2农邑字上部所以从口就是都城方形围墙的象形。

所以许慎《说文》曰*“邑*国也,从口”。

…我国古代城市用方形的墙围绕四周,地下发揭的古城址和至今仍保存的=些古城都具有这样的特色.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中期城址,是我国最早的城址(或称城堡〉之一童城址的平面呈正方形!③河南登封告城镇的王城岗,发现了一座龙山文化晚期的城址,①昊大徵:電憲斋古金录辛豳册7页髦围形节形爵②罗振玉:增订弋殷虚书契考释*7页邑字之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布局
1、中轴线对称
先秦
自西汉长安城以至汉魏洛阳城,由于多是在旧城的基础 上改造而成,受到种种限制而不能不有所迁就,中轴线往往 偏离居中位臵。
曹魏邺城因是新建都城,不受任何制约而可以统筹 规划,开始出现中轴线居中的新局面。 到隋大兴、唐长安城时,中轴对称的都城布局达到 极致,并一直影响着后代的都城规划。
色彩,黄色(黄帝得土德)青色(夏帝得木德)正色杂色
方位:居中,对称,北尊南卑、东尊西卑
(二)注重环境求实得思想体系
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军事力量得体现)城市大小,
城市周边土地多少,平衡三者得关系来权衡城市得规模。
《管子》的这一理论很先进。 打破了周礼的“乡隧” 制(农战政策打破乡隧制) “乡”指城市及附近,“隧”指乡之外。 城市布局-实际出发,不拘泥于形式,因天才就地域,
3)双重城:
由不同的民族居住,或由于历史的原因而形成两个独立的 城镇,如内蒙的绥远、归化二城;甘肃夏河、平凉两城并 列,各有单独的城墙,陕西安康有新旧两个城。
4)多重城:
由几个城墙的城市并联或组合在一起,如河南周家口城, 三城跨河成组合城;再如甘肃天水五城并联成带形城。
(三)景观
古人总结组景有 18种方法,即:对景、借景、夹景、 框景、隔景、障景、泄景、引景、分景、藏景、露景、影 景、朦景、色景、香景、眼景、题景、天景。 对景所谓“对”,就是相对之意。 城市中的对景,是指在城市中道路的中间与尽端,建 有一座或数座高大的建筑——端头建筑,使之互相对应。 对景既增加了城市宏伟的气魄,又能形成城市空间构 图艺术美的效果。
a. 夏代都城游移于伊、洛、河、济地区, b. 自然环境是商代都城频繁迁徙的重要考虑因素, 3)富庶的关中地区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又一个重心地区; 4)春秋战国城市选址的环境意识;
5)“山水相连,封闭内向”是古代城市理想的外部环境模式。
2、都城选址考虑的因素:
1)自然地理条件,主要从客观需要和风水思想两方面考虑 ①山——起到防御的作用,同时形成地区小气候,提 供丰富的物产; ②水——提供给排水、漕运的条件,同时提供了工、 农业,宫廷,苑囿用水,也提供了大量的物产; ③平原——便于营建和农业生产。 2)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因素 ①政治:居国土之中部——统治的要求; ②经济:全国的经济中心——帝王、军队之用; ③军事:易于控制全局,易守难攻之地; ④文化:文化发达——帝都风范。
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城址选择:“凡国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与广川之 上,高毋近旱而用水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三)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1)象天法地 2)制器尚象
3)人间在天上倒影
4)象天法地在历代都城中城市建设的体现
苏州平江城的主要道路 成井字型相交。
⑶丁字型道路网
由于城门布置不在一条线上,城市的主要干道 成丁字相交。
⑷自由式的道路网
由于受到山地、河流等 影响,道路系统不规则,顺 山势和河流建造,组成不规 则的道路网络。
(七)市场
早期集中设市,并与手工业作坊相结合,分布于政治 中心区,之后逐步脱离手工业作坊独立于经济中心区。再 成熟期变为商业街,并与开放的里坊相结合。 起初商品交换只是在某一地点,“市井”,在井的旁边, “日中为市”,市罢而散。
(四)色彩
突出主要建筑物,除了用对称、轴线以及对景等手法, 也常运用建筑的色彩及装饰。 建筑色彩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的规定,只有宫殿和某些 庙宇可以用黄色琉璃瓦的屋顶,还由于整个城市中有大片的 庭院树木,因此在一片绿色及黑色的底色中,衬托出某些黄 色、红色,有强烈的对比感。
(五)水系
1、善于利用水网河道

北方一般为四合院或三合院
南方的院子称天井,院子面积小,建筑密度大。

古代城市中居住区的布局与工作地点也有一定关系。 如在战国时的齐国淄博:农夫的住地靠近城门,便于 去城外耕作,商人的住地靠近市场。 古代都城中,官僚贵族的住宅多接近宫城。清代的北 京皇帝大部分时间在西郊,贵族也多集中在西城,故 有“富东城,贵西城”之说。 南方居住区与河道有密切的关系。


(九)城墙
多重城墙相套
二、影响中国城市规划的三种思想体系
(一)体现礼制的思想体系
“礼”-周公制礼(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别尊卑, 明贵贱,区别上下、左右、男女) 核心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不仅反映政治统治方面,也反映在城市建构方面,因此产
生建筑对礼制的象征系统。
礼制秩序的体现:形式(屋顶) 数字等级的象征(屋顶几重数道轨宽等)
南方水网地区的城镇,有绮丽的水乡风光,河道如网, 桥梁横空,富于变化,形成生动的构图。
2、重视因地制宜构建城市格局
在地形起伏的城市,城市建筑能良好地配合及利用 地形,顺山势建造,因建筑体量小又能灵活组合,能巧 妙地形成一些错落有致而富有变化的建筑空间。

乌镇城市沿河发展


水乡城镇形态图

《考工记》的城制中有“前朝后市”的记载,即市一开始 设在宫殿的后面,形成前为朝政区,后为家政区。

汉、唐等时期,市肆是固定布臵在城中。如汉长安城内设立 了8处市肆,唐长安设立西市、东市。 宋以后,商业市的分布突破严格控制的方式,而是沿一些街 道分布,形成繁华的商业街。

商业街 祖庙
社稷

集市的进一步发展后,市内按照不同行业分为若干类型的 集市,有马牛羊、珠宝、大衣等各种专门市场。 东城区是衙署、贵族住宅集中 地,商市较多,有东市、角市、 文籍市、纸札市、靴市等,商市 性质明显反映官员的需求。 海子北岸的斜街更是热闹,各 种歌台酒馆和生活必需品的商市 汇集于此,如米市、面市、帽市、 缎子市、皮帽市。 钟楼大街也很热闹,最大的 “穷汉市”。
同里 梦湖 双林 南翔


周浦
菱湖 乌镇Fra bibliotek(自上而下,依次为:) 两街夹一河 一街一廊夹一河 两廊夹一河 一街一水道 一街一河 建筑夹河两岸
建筑前河后街

绍兴二街夹一河示意

绍兴一河一街示意
(六)道路
1、道路的分级

《考工记》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夜涂五轨”, 市内主要干道最宽,环城路较窄,城郊道路更窄。 隋唐长安中轴线的主干大道宽 150 多米,其他城市干道宽 120多米,最窄的有60多米。
祖 庙
商 业 街
社 稷

商业市肆中心布置。
十字街口 城门口——关厢 渡口 桥口
寺庙
(八)居住
由里坊制到街巷制

《周礼·考工记》中居住区分为“国宅”与“闾里”两部分。 “国宅”指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居住的地方,一般都环绕在 王城左右或前后。

“闾里”则是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闾里”也是分等级的, 如西四北一条至八条和东四一条至十条就属于较上层的“闾 里”,是当时一些有钱、有地位的人居住的地方,从地理位
⑶ 商业集聚场所
宋代京城商业在街道两旁集聚,形成繁华的商业街。 街是商业店铺的集中所在,巷是联结各住宅院落的入口。
一些道路的交叉口成为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
3、道路空间布局结构
一是典型的方格网形状;二是不规则的,自由形状。
(1)十字型道路
道路系统比较规则,道路垂直相交,构成棋盘状的道路网络。
⑵井字型道路
置上看,也是对称分布于“皇城”的东西两侧不远的地方。
“闾里”之中的“街巷”即为胡同。

汉、北魏、唐时期的坊里制度是封闭的。
坊里为方形的,四周筑围墙,有坊门,夜里锁门。

宋代的城市中也有坊里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 形式,没有坊墙和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 民管理的单位。
居住区的组成形式


元大都城市规划设计以步为基本单位,大街宽24步,小街 宽12步。
平遥古城有4大街,8小街,72蜿蜒小巷。

2、道路的功能
⑴ 交通功能
“经涂九轨”,道路以轨作为宽度的基本单位,凸现出
它的交通功能。
⑵ 划分城市功能区的作用
道路网络是城市规划的基本手段,古代城市道路是划分 坊里的主要依据,也是各种功能区的分界线。
第10讲 传统中国的 城市规划
一、传统中国城市的规划要素
(一)选址 (二)布局 (六)道路 (七)市场
(三)景观
(四)色彩 (五)水系
(八)居住
(九)城墙
(一)选址
1、自然环境:城市选址的首重因素
1)城市的“人居环境”要求良好的自然条件;
2)自然环境优越的古三河地区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密集地区;
城市布局及建筑组群运用中轴线对称的手法,与中国传 统建筑类型特征有关,传统的木构架体系的建筑,体量及跨 度不大,较难在一个建筑内部空间划分过多的房间或满足多 样功能的要求,因此从小型的住宅建筑中,就采用庭院组合 式,以解决居住生活中的不同需要。
按封建宗法观念,住宅组群要分尊卑主次,往 往将主屋建得稍高一些或大一些,配屋设在两侧, 形成中轴线对称的手法。这种布局手法从住宅院落 扩大到宫殿及庙宇,又扩大到整个城市。
2、规则性
1)方形:
数量最大,北方或南方平原地形的城市 许多是方形,也有矩形,有基本是方形, 局部城墙不是很规则。 方位多正南北或接近正南北。 城门数目因城市大小而不同,小城每边 一门,中等以上的每边两门或两门以上。 以通向城门的大街组成“丁”字、“十” 字或者“井”字形的方格形道路系统。 方城十字街是一般中小城市典型形态。
2)圆形: 多由于河流山川等地形条 件而形成,也不一定正圆, 如嘉定、常州等。 北方有些城寨也是圆形的。
3、不规则形
1)沿河城镇:
其中有沿河成一字形发展的,如景德镇,城市主要道 路与河道走向平行,次要道路与其垂直。有在两河分会处形 成果仁形的,如江西弋阳、婺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