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 (其一)

合集下载

新城道中(其一)

新城道中(其一)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诗人正为满山花木左顾右 盼,忽见西面山间几缕炊 烟袅袅上升,那里的农妇, 有的正在烧饭做菜,有的 已经提着饭篮走下山来。 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 着牛儿,趁雨过天晴,忙 着春耕了。
这样优美的山野风光, 这样无忧无虑的劳动生 活,世间最快乐的,恐 怕无过于此了!诗人这 个想法并不合乎那个时 代的社会实际,但从中 可以领会,他在这次山 行中确实感受到了极大 的乐趣。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示例:①第二联描写远景, 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绵 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 着铜钲。②诗人用比喻的 手法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 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 神采。③同时诗人寓情于 景,表达了山行之乐。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示例:①第三联描写近景, 野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 无风自摇。②诗人以拟人 的手法,写活了“野桃”、 “溪柳”,使山村自然景 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 着欢快的气氛。③同时诗 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山行 之乐。
写作背景:
《新城道中》二首是宋代 大文学家苏轼于公元1073 年(宋神宗熙宁六年)旧 历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 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 登镇)时所作。这两首诗 写出作者在这次出巡途中 见到的美景和在这次山行 中感受到的乐趣。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思考一:“东风知我欲山行, 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 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 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 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 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 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 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 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 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 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 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有《东坡乐府》。

新城道中·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新城道中·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新城道中·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新城道中·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新城道中·其一宋朝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新城道中·其一》译文春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漂浮的晴云好似给山岭戴上一顶棉帽,初升起的太阳像挂着一个铜钲挂在树头。

矮矮的竹篱旁野桃花含笑绽放,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是最快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新城道中·其一》注释东风:春风。

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絮帽:棉帽。

钲(zhēng):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新城道中·其一》赏析这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

东风多情,雨声有意。

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

“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所以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

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

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

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

《新城道中》《积雨辋川庄作》

《新城道中》《积雨辋川庄作》
新城道中(其一)
苏 轼
新城道中(其一)
苏 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 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 檐间连绵雨声呢? 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 突然放晴了。一方面是“东风”成了善解人意, “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 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有隐曲委婉表 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 急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 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 先感到与孟浩然齐
名,世称“王孟”。
王维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 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 士生活。晚年无心仕途, 专诚奉佛,以禅悟诗,故 有“诗佛”之称。 苏轼谓其“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味摩诘 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 之画,画中有诗。”)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主旨: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
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
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 惬、情景交融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 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在诗歌的第二和第三联中任 选一联,试分析其意境美。
示例:①第二联描写远景,岭上浮 着的晴云似披着绵帽,树头升起的 初日象挂着铜钲。②诗人用比喻的 手法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 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③同时诗人 寓情于景,表达了山行之乐。
示例:①第三联描写近景,野桃花 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②诗 人以拟人的手法,写活了“野桃”、 “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 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③ 同时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山行之 乐。

《新城道中》(其一)

《新城道中》(其一)

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诗歌的感情
基调。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自主阅读
思考:
请从中找出体现作者喜悦之情的意象,说说
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如何表现作者 的喜悦的?
诗中描写了那些意象?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些意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深入探究
苏轼创作此诗时并不是处在人生的得意阶段,
而恰恰处于政治生涯的低谷。为何我们从 《新城道中》(其一)解读不出丝毫苦闷与 不平,反而觉得其中处处洋溢这喜悦与快乐? (结合知人论世方法,分析苏轼的“乐”及 人生态度)
谢谢指导
拓展延伸
《东 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东坡,是苏 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 )确:山石 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新城道中(其一) 》
苏轼
知人论世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散文家,被并称 为“三苏”。 •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为反对新法, 自求外放,到杭州任通判,一直到熙宁七 年(1074)九月调离。宋神宗熙宁六年 (1073)春,苏轼正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 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在赴新城 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 忙的春耕景象,满心欢喜,写下了这首诗。

「写景赏析」苏轼《新城道中(其一)》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成都七中段考)

「写景赏析」苏轼《新城道中(其一)》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成都七中段考)

(四川省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三10月阶段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9分)新城①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②,树头初日挂铜钲③。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④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①新城:宋代杭州的属县。

此诗作于自富阳赴新城途中。

②絮帽:棉帽。

③铜钲(zhēng):古代状如钟的铜制乐器。

④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知”字写东风多情为我送行,“断”字写春雨有意创造进山条件,富有情趣。

B. 颔联以山峰佩戴棉帽和树头圆亮的铜锣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晴天的云朵和初升的太阳。

C. 尾联由写自然之景转入对农人生活的描写:西崦人家烧火煮菜以饷春耕,快乐惬意。

D. 全诗通过对春景春耕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向往田园、拒绝官场的生活态度。

15. 颈联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 D15. (1)拟人。

野桃满含笑意,溪柳摇摆起舞,赋予了野桃、溪柳人物的动作与情感;写活了春意盎然之景,植物的快活自在正体现了诗人的快活自在。

(2)动静结合。

桃花含笑、垂柳袅娜是动景,矮矮的竹篱、清澈的小溪是静景;有动有静,构成了一幅清新秀丽的雨后山村景色。

【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拒绝官场的生活态度”错。

全诗通过对春景春耕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田园、厌恶俗务的情趣,“拒绝官场”没有依据。

故选D。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颈联是“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意思是:矮矮的竹篱旁野桃花含笑绽放,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以“含笑”一词赋予桃花以人的神态,野桃满含笑意,“自摇”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桃花的艳丽;以“自摇”一词赋予溪柳以人的动作,溪柳摇摆起舞,形象地写出了溪柳婀娜的舞姿。

《新城道中》

《新城道中》

展示分工 评价分工
第一题 (5分) 杜田 第二题 (5分) 周丽欣
第一题 魏晓燕
第二题 李克宇
1. 答案:
①这首诗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郊外图。 ②诗人写了和煦的春风,麦陇的新稻,草丛 中不停地叫着的小青蛙,无忧无虑飞舞的 蝴蝶,遍地的花田草甸。用拟人的手法赋 予蝴蝶以人的情态,“烂醉”形象地写出 了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 ③情景交融,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 悦的心境。
新城道中(其一)
苏 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合作探讨,品味鉴赏
1.首联在整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①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 山人生活。(结构) ②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 基调。(内容)
③表达技巧(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作者思想




周密
赵翼
麦陇风来翠浪斜, 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 烂醉东风野草花。
峭寒催换木棉裘, 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 红他枫叶白人头。
周密的《野步》与赵翼的《野步》 各自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A.展示要求 1、条理清晰,字迹工 整 2、语言简练,重点突 出 B.评价要求: 1.要就展示内容的准 确度、规范性、深刻度等 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 2.大方、得体。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 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 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三、答题步骤:
①总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述时务必抓住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感情或表达效果。 切忌空洞,回答要具体。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1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1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1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

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

这样写,就使“东风〞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以絮喻白云并非苏轼首创,此前韩愈就有“晴云如擘絮〞的诗句〔见《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但苏诗用“披絮帽〞来比喻笼罩在山头上的白云,在前人的根底上是有所突破,较为贴切、形象、生动的。

诗人以“挂铜钲〞喻“树头初日〞也根本上到达了“形似〞。

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

出句“野桃含笑竹篱短〞重在描写“野桃〞,对句“溪柳自摇沙水清〞主要是刻画“溪柳〞。

前者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衬托“野桃〞高过竹篱。

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

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这种喜情。

新城道中·其一

新城道中·其一

所见之景
一团白云浮荡在远山顶上,仿佛青山戴上了一顶白丝绵的帽儿;一轮朝阳 正从绿树后面冉冉上升,好像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锣。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所见之景
一团白云浮荡在远山顶上,仿佛青山戴上了一顶白丝绵的帽儿;一轮朝阳 正从绿树后面冉冉上升,好像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锣。
所用手法 比喻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 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 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 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 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 被授为杭州通判。
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 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 景象的描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他不愿意向命运低头,也不愿意苟且地活着,然而命运把他的亲人放置在千里之外。就在几 个关西大汉拿着铁板唱大江东去时,我们这位伟大的诗人、词人,想到了他的弟弟。望着天上的 月亮,他禁不住感慨: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他生活中的一颦一笑、一怒一骂皆可成诗,即使面临灭顶之灾,他都决不让自己苟且的活着 。他接着写他的诗文,而且对生活更加热爱。他为老百姓祈雨,并给自己的亭子命名“喜雨亭” ,做记以记之;他生活困顿,就亲自在家后东面的一片坡地上开荒,并为自己取号为“东坡居士 ”;他到江上捕鱼,雇一小舟,与渔樵为伍,得意地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他的书法在“苏黄米蔡”中占据一席之地;他临摹吴道子的壁画使人看不出真伪;
所起作用 生动形象,富有神采,生机勃勃,山行之乐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东风/知我/欲山行, 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 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 煮芹/烧笋/饷春耕。
.
反复朗读 理解大意
一: 结合注释, 运用联想和想象, 根据需要适当添加内容,翻译全诗。
(忌机械翻译)
.
一: 翻译全诗

春景 秀丽 、 生机盎然 ,

山人 快乐、平和、自足 。
• 感到了:
.

• 时令:
春天
• 天气:
初晴
雨后初晴
• 谁:

• 干什么:
山行
• 看到了: 东风、 晴云、 絮帽、 初日、

铜鉦、 野桃、 竹篱、 柳溪、

清澈沙水、 西山人家、春耕的人

春景 明媚秀丽 ,

山景 生机盎然 ,

农人 快乐、平和、自足 。
• 感到了: 乐
.
找出意象 扩写画面
• 任务一: • 你认为哪一联写得最好,说明理由。 • 并将这一联扩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
• 你认为哪一联写得最好,说明理由。
• 并将这一联扩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 例:
• 颔联。 因为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并从视觉的角度来描写白云与朝阳。
• 画面: 青翠欲滴的山岭上,飘来了一朵白云, 远远望去,像是给青山戴上了一顶白白软软的帽 子,甚是可爱。
了解主要内容
.
了解主要内容
• 时令: • 天气: • 谁:

• 干什么:
• 看到了:
• 感到了:
春天 初晴 我
.
雨后初晴
了解主要内容
• 时令: • 天气: • 谁: • 干什么:
• 看到了:
• 感到了:
春天 初晴 我 山行
.
雨后初晴
了解主要内容
• 时令:
春天
• 天气:
初晴
雨后初晴
• 谁:

• 干什么:
山行
• 看到了: 东风、 晴云、 絮帽、 初日、

铜鉦、 野桃、 竹篱、 柳溪、

清澈沙水、 西山人家、春耕的人
• 感到了:
.
• 时令:
春天
• 天气:
初晴
雨后初晴
• 谁:

• 干什么:
山行
• 看到了: 东风、 晴云、 絮帽、 初日、

铜鉦、 野桃、 竹篱、 柳溪、

清澈沙水、 西山人家、春耕的人
• 景物: 春光 明媚 ,
• 画面: 你看,矮矮的竹篱后面,盛开的山桃花 探头探脑,红扑扑的脸儿满含笑意。 清清的沙
溪边上,柳树摆着轻盈的枝条,自由自在的翩翩 起舞。
• 山野景物春意盎然,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 描绘出 生机勃勃 . 春意盎然 的画面。
找出意象 扩写画面
• 尾联。 第一句是抒情,抒发了喜悦之情。

第二句写农家的春耕场景。

东风像是知道,我将要山里行,吹断了檐
间, 连日不断的积雨声。

岭上浮着的晴云,好像披着的丝棉帽,树
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的铜钲。
• 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 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是最快乐的, 忙着煮芹菜、烧竹笋,准备送给春耕的人。
.
自学检测
• 时令: • 天气: • 谁: • 干什么: • 看到了: • 感到了:
• 此时,一轮旭日初升,朝霞美丽,洒满了天边。 天边有一片树林,远远望去,那轮初日,像是谁 故意挂在树头的,一只金灿灿的铜钲,等待着我 来敲响。
• 诗句描绘了一幅 明艳. 秀丽 的春天山景图。
找出意象 扩写画面
• 颈联。 色彩艳丽,景物明媚动人

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 赋予了桃花、柳枝,人的形态,富有生机。
• 画面: 西面山间升起缕缕炊烟,空气中弥漫着 芹菜竹笋的清香。还有一些人提着竹篮,前往田 地送饭。山下田地里,早有人吆喝着牛儿,趁雨
• 过天晴,忙着春耕了 。
•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希望,洋溢着欢乐,他们是最 快乐的。
放派代表,并称“
”。
• 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
•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 夸张比喻,独具一格,与黄庭坚并 称“ ”。
•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
放派代表,并称“
”。
• 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 与黄庭坚, 并称 “苏黄”
• 与辛弃疾, 并称 “苏辛”
.
• 熙宁四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
和愉快的心情
.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 铜钲

• 竹篱

• 西崦

• 絮帽

•饷
•芹
.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 铜钲

• 竹篱

• 西崦
• 絮帽
•饷
•芹
( zhēng ) ( lí ) ( yān ) ( xù ) ( xiǎng ) ( qín )
.
朗读诗歌:
• 初读课文,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 美,理解作者的感情。
新城道中 (其一)
.
• 整体感知:
看学案,整体感知诗作和作者
.
知人论世
• 苏轼,字 ,号
,眉山(今四川
眉山县)人。北宋著名
•的



• 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 • 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 • 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
知人论世
• 苏轼,字 ,号 县)人。北宋著名
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
轼的过失。苏轼因受到排挤请求出京任职,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授为杭州通判。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
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 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 镇)。
•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
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
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
•的

,眉山(今四川眉山


• 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 • 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所以在新旧两党 • 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 子瞻,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 夸张比喻,独具一格,与黄庭坚并 称“ ”。
•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
• 你为我,吹断了房檐下滴滴答答的雨声。你为
• 我,送来了盼望已久的晴朗天气。
.
找出意象 扩写画面
• 颔联。 从视觉的角度来描写春景。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使景物更形象生动,富有神采。
• 画面: 青翠欲滴的山岭上,飘来了一朵白云,
远远望去,像是给青山戴上了一顶,白白软软的
帽子,甚是可爱。
• 此时,一轮旭日初升,朝霞美丽,洒满了天边。
天边有一片树林,远远望去,那轮初日像是谁故
意挂在树头的一只金灿灿的铜钲,等待着我来敲
响。
.
找出意象 扩写画面
• 首联。 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把东风写得体贴多情。

• 画面: 东风好像知道我有进山的打算,特意把 阴云吹散了。
• 东风,我的知己,你是特意来为我送行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