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合集下载

《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

《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

《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简单了解作家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过程与方法熟读诗歌,疏通大意;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并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1.指名朗读下面的材料(有感情的朗读)苏东坡:享受人生如果要在古人中找一个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那么应该是北宋文豪苏东坡。

懂得享受人生的人,应该是一个热忱、悠闲、无恐惧的人,而苏东坡正是这样一个人。

苏东坡对人赤诚热心,心无芥蒂,从不防人,曾经对他弟弟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又说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苏东坡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贬谪中度过的,艰苦的生活并不能打压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总能把生活过得悠闲如诗。

贬官黄州期间,为了一家人的口粮,苏东坡亲自开荒种地,挖鱼塘,筑水坝,栽橘树,托人从四川老家捎来菜籽种下。

但是他没有一点不高兴的意思,自认为远离纷争,安于世界一隅,每天睡到自然醒,逢上雨天就赖赖床……不亦快哉!吃野菜的时候,他感叹:“人间有味是清欢。

”面对自然界的美景,他自豪:“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他是美食家,东坡肉、东坡肘子,都是他发明的做法。

他在惠州时,吃着美味的荔枝,笑眯眯地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有时也会戴上自己亲手缝制的高高的东坡帽招摇过市……苏东坡自认为是“不合时宜”的人,但是从不畏惧退缩,他为老百姓祈雨,捕蝗,兴修水利,对朝廷党争不愿“站队”,敢于直言。

对于人世的挫折打击,在他的眼里,如同路途中遇雨,他潇洒地吟咏:“一蓑烟雨任平生。

”临终前他坦然说道:“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

”2.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听后感。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

《新城道中》备课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缘景明情,置身诗境3、学做旁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

2、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3、学习词人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说东坡 5分钟1、说说你所知道的苏东坡2、教师总结二、学习目标 1分钟1、缘景明情,置身诗境2、学做旁批三、明诗意 10分钟1、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全诗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2、小组展示3、教师总结明确﹙1﹚意象:东风:善解人意岭上:眉清目秀晴云:缭绕树木:清新干净初日:形象可闻野桃;笑脸迎人溪柳:自由自在、翩翩起舞、摇曳多姿水:清澈见底竹篱:嫩绿新鲜人家:煮芹烧笋﹙2﹚画面;春意盎然、嬉闹春耕、万物欣荣、百姓欢愉﹙3﹚感情欢愉,赞美、热爱、讴歌四、做批注 15分钟1、批注式读书就是给文章做批语注释,用三言两语,用三言两语,生动传神的写出心中所感。

2、批注对象关键词、运用了修辞的句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角度、心里的疑惑、可以联想、想象、补写、也可以画一幅画。

3、学生做批注4、小组讨论推荐优秀批注5、小组展示6、学生评价同学们的内心可谓丰富,感情可谓饱满,文笔可谓优美。

下面让我们温习苏轼的作品,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五、拓展延伸1、新城道中(其二)[宋]苏轼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②。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③。

[注]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在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

【良心出品】《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良心出品】《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周红青 2013年9月4日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一、作者介绍: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

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苏轼的诗今存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

二、诗歌背景: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在这次出巡途中见到的美景和在这次山行中感受到的乐趣。

《新城道中其》教案

《新城道中其》教案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周红青 2013年9月4日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一、作者介绍: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

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苏轼的诗今存 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

二、诗歌背景: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在这次出巡途中见到的美景和在这次山行中感受到的乐趣。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借助意象,缘景明情,解读诗歌。

2、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深层意旨。

二、教学重点、难点“缘景明情”、“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讨论、点拨四、教学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一代苏长公,四海名未已。

投荒忘岁月,积毁高城垒。

”苏门弟子陈师道用这样的诗句概括苏轼的人生。

的确,才高一世、名满朝野的苏东坡一生中遭受了无数毁谤和打击。

但是,即使身处困境,苏东坡也不戚戚于个人忧患,而是尽心职守,每到一处都注意体察民情。

今天要讲的《新城道中》就是他任杭州通判时自富阳至新城巡视后所写。

(二)阅读诗歌(三)解读诗歌1、圈点诗中的主要意象2、假象见意——描绘意象的特点,体会作者的心情。

3、沿波讨源——找出意象之间的关联和写景角度的变换,从整体上把握诗歌。

4、仿照《天净沙·秋思》,根据本诗中的意象填写:枯藤老树昏鸦桃树初日小桥流水人家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岭上断肠人在天涯人在道中5、阅读下列资料,知人论世,从更深的层面理解诗歌意旨。

苏轼21岁,进京应试,得到主考官欧阳修赏识,获第二名,一时声名大噪,名动京师。

但突然母亲病故,回乡守丧三年。

1061年,苏轼25岁,又进京,中举。

1065年,苏轼29岁,父亲苏洵病逝,妻子王弗病逝,回乡守丧三年。

1069年,苏轼33岁,回京,但赏识他的欧阳修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王安石变法:1069——1085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惹怒王安石,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

1073年,苏轼37岁,被派往杭州任通判,作《新城道中》。

1079年,苏轼43岁,“乌台诗案”,入狱。

1082年,苏轼47岁,被贬黄州,作《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四)诵读诗歌指导学生借助意象背诵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五)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浙江题)齐安郡中偶题杜牧暮热游荷池杨万里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新城道中》(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新城道中》(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新城道中》(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15)新城道中(其一)组题康建英时间 3月21日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2、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学习过程导读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2.写作背景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导学、导思鉴赏诗歌1、诗歌内容此诗描写首联绵绵春雨多日不停,诗人有事需要进山,只好准备冒雨前行。

不料天快亮的时候,房檐下滴滴答答地雨声忽然止住了,天放晴了。

诗人兴奋之极,心想,这是东风知道我有进山的打算,特意把阴云吹散了吧。

颔联雨后的早晨,山中景色焕然一新。

一座座峰峦眉清目秀,头上顶着白的云朵,宛如戴上轻软的丝绵帽子;太阳刚刚升起,挂在高高的树梢,好像一面黄橙橙的铜锣。

颈联诗人一路前行,路旁景色使人目不暇接。

你看,矮矮的竹篱后面,盛开的山桃花探头探脑,红扑扑的脸儿满含笑意;清清的沙溪边上,柳树摆着轻盈的枝条,自由处在的翩翩起舞。

一花一木都是这样春意盎然,这样殷勤好客啊。

尾联诗人正为满山花木左顾右盼,忽见西面山间几缕炊烟袅袅上升,那里的农妇,有的正在烧饭做菜,有的已经提着饭篮走下山来。

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着牛儿,趁雨过天晴,忙着春耕了。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新城道中(其一)课型:诗歌鉴赏新授课考纲要求:1.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教学目标:1.置身诗境,理解诗意,缘景明情。

(重点)2.掌握分析意境型题答题思路。

(难点)3.感受苏轼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引导点拨、质疑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苏轼: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具人格魅力的文化大师今天,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新城道中(其一)》。

二、学习目标置身诗境,理解诗意,缘景明情。

(重点)掌握分析意境型题答题思路。

(难点)三、诵读诗歌,理解诗意1.初读——读准字音。

2.再读——把握节奏。

3.三读——品味情感。

四、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方法指导,自主探究。

2.合作交流,缘景明情。

景:绘图景境:点气氛情:析感情3.方法小结,融会贯通。

五、当堂检测,升华情感1.使用方法,合作探究。

2.缘景明情,感悟情怀。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空涧中。

使用意境分析题的答题方法,对诗中三四句实行赏析。

六、课堂总结七、教师寄语八、布置作业请以“我有一言寄苏子”为话题,写一写你对苏轼的景仰之情,100字左右。

九、板书设计新城道中(其一)苏轼景山行美景境明净闲适情愉悦快乐十、课后反思。

《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锦集1

《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锦集1

测验或考试成绩
通过定期的测验或考试, 评估学生对《新城道中(其 一)》这首诗的理解程度和 记忆能力。
教学效果评估方法
学生反馈
通过问卷调查或个别访谈的方式 ,收集学生对本次教学的反馈意 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方法
、效果等方面的评价。
教师自评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 评估,包括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 学方法是否得当、课堂氛围是否良 好等方面。
THANKS
感谢观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道德 伦理、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 式
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 的传承方式和途径。
中小学生如何传承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
结合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 建议和措施,如开展经典诵读、学习传统礼 仪、参与民间艺术活动等。
同行评议
邀请其他教师旁听或观看教学录像 ,对本次教学进行评议,提出改进 意见和建议。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内容反思
对本次教学的知识点、重点、难 点进行梳理和反思,分析学生掌 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教学方法总结
总结本次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 ,分析其优缺点,思考如何改进 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意象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东 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中 的“东风”、“积雨声”等,体会诗 人的情感表达。
艺术手法探讨
指导学生探讨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比 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课堂互动与讨论
问题设置与讨论
教师设置与诗歌内容相关的问题,如“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的?”、“你从这首诗 中读到了哪些人生哲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周红青 2013年9月4日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一、作者介绍: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

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苏轼的诗今存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

二、诗歌背景:
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在这次出巡途中见到的美景和在这次山行中感受到的乐趣。

三、整体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
①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②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翻译时注意借助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今译】
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

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绵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

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四、师生合作探究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提问:“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

“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

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

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

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提问:首联在整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①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

(结构)
②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内容)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提问:在诗歌的第二和第三联中任选一联,试分析其意境美。

示例:①第二联描写远景,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绵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

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

③同时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山行之乐
示例:①第三联描写近景,野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

②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
溢着欢快的气氛。

③同时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山行之乐。

提问: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示例:比喻,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拟人,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第二联写野外远景,第三联写农家近景。

(意思相近即可)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提问:尾联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分析:诗人正为满山花木左顾右盼,忽见西面山间几缕炊烟袅袅上升,那里的农妇,有的正在烧饭做菜,有的已经提着饭篮走下山来。

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着牛儿,趁雨过天晴,忙着春耕了。

这样优美的山野风光,这样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世间最快乐的,恐怕无过于此了!诗人这个想法并不合乎那个时代的社会实际,但从中可以领会,他在这次山行中确实感受到了极大的乐趣。

示例: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

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

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五诗歌小结
小结: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

东风多情,雨声有意。

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

“檐
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难怪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

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

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

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

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着欢乐和生意。

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补充《新城道中》【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第一联:悠悠山行中,停下来倾听溪流的声音,写出一片宁谧的景色.
第二联:写出了作者的思考,其实是将自己比作"散材""疲马",政治生活已让他感到压抑.
第三联:想象在野人的生活,远离尘世,必开一切杂乱事务.
第四联:感慨人生行路难,渴望归田,过一种躬耕的生活.
课外拓展
野步周密野步赵翼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周密的《野步》与赵翼的《野步》各自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要求1、条理清晰,字迹工整2、语言简练,重点突出
1. 答案:
①这首诗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郊外图。

②诗人写了和煦的春风,麦陇的新稻,草丛中不停地叫着的小青蛙,无忧无虑飞舞的蝴蝶,遍地的花田草甸。

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情态,“烂醉”形象地写出了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

③情景交融,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的心境。

2.答案:
①这首诗为我们描摹出一幅感伤凄冷的秋日郊野图。

②作者刻画了一个在峭寒的秋风中换上木棉裘的老之将至的野步者的形象。

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红”、“白”使动用法,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撩起人的种种愁绪。

③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因岁月无情、年华易逝而产生的无限怅惘、哀伤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