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现代主义文学理论

合集下载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概述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概述

保尔·瓦雷里
〔1871—1945〕 瓦雷里是一位学者型诗人.瓦雷 里的诗学强调"清醒意识"的作用,把创 作看作一种主动自觉的艺术追求,其 实质在于运用理智支配下的形式与结 构,对感觉经验进行整理综合.他借鉴 通感论,致力于捕捉复杂多样的感官 印象,着意表现其内在联系,暗示情感 体验的变化及其所蕴含的主客观秩序 的共鸣呼应,进而赋予象征意象以非 同凡响的个性.代表作《海滨墓园》.
未来主义
20世纪最先出现于意大利、继而波及全欧的一种 文艺思潮.未来主义无论是对文学艺术创作,还是对现 代审美观念的形成,甚至对社会人生的审视,都具有极 大的影响.它的基本特征是: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 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文明和都市混乱, 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旧有的形式规范,用 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作.意大利的菲 利浦·马里内蒂〔1876——1944〕是未来主义的创始 人和理论家.法国的阿波利奈尔〔1880——1918〕是 一位从浪漫主义转向未来主义的诗人.他的代表作《烧 酒集》.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的 一些早期创作也属于未来主义的作品.如:《穿裤子的 云》〔1912〕等.
超现实主义的其他代表人物
超现实主义的风云人物还有苏波、艾吕 雅等一批激进文学青年.其团体在运动发展 过程中历经改组分化.就总体而言,他们接受 马克思"改造社会"的观点,热心投身现实斗 争;同时强调思想革命,坚持独立自主;不 过更加向往绝对自由,倾向无政府主义.
意识流小说
20世纪20、30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一种现代主义文 学流派.意识流小说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 真实,特别是着力于表现人的意识流程,从而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 事模式和结构方法,用心理逻辑去组织故事.

文学理论中的现代主义文学解析

文学理论中的现代主义文学解析

文学理论中的现代主义文学解析一、引言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它突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思想观念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主义文学进行解析,以深入探讨其在文学理论中的地位和意义。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起源与发展2.1 背景与社会变革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推动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科技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巨大变化激发了文学界一股追求新的创作方式和艺术表达的潮流,也就是现代主义。

2.2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现代主义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传统文学有着显著的不同。

它摒弃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注重对语言的实验与创新,追求新的意义和感官体验。

同时,现代主义文学还关注人类内心的复杂心理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展现了对现实世界的怀疑和嘲讽。

2.3 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在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历程中,涌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弗朗茨·卡夫卡的《变形记》,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至灯岛》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思想内容,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学理论解析3.1 语言实验与创新现代主义文学对语言的实验与创新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作家们注重对语言的研究和拆解,试图突破传统的语法规则和符号系统,以达到更直接、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例如,《尤利西斯》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变得流畅而富有节奏感。

3.2 对现实的怀疑与反思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观念和现实世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怀疑。

作品中常出现非线性叙事、多重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等手法,这种表达方式旨在让读者自主思考和解读作品的意义。

同时,文学中也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嘲讽,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世界。

3.3 对人类心理的探索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作家对人类心理的探索和揭示。

当代文学史:第七章 新时期文学概述

当代文学史:第七章  新时期文学概述

❖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边缘 化,文学回到自身,强调文学 的本体
❖ 个人性的写作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阅读:
北岛 舒婷 顾城 海子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绿化树》
❖高晓声:“陈奂生”系列 ❖贾平凹:《腊月·正月》、《鸡窝
洼人家》、《浮躁》 ❖路遥:《人生》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 确立新的文学政策和方针:第四次 文代会提出了“文艺民主”和“创 作自由”的要求。
❖ 文艺理论的探讨与争鸣 :文艺与 政治的关系,现实主义问题的讨论, 现代派技巧,关于文学中人性、人 道主义、主体性的讨论。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 文艺体制的变革:改变了长期存在的文 艺管理的行政方式和计划方式,文学艺 术的规律和特性得到了尊重,文学创作 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大的自由度。
❖ 文化市场形成 :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 式,同时引起文学生产和消费的极大变 化。 文学开始成为“商品”。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 西方现代派文学和现代文论成为 译介的重点
❖ 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对西方现代 小说技巧的模仿和学习
❖ 文学理论方面出现关于“现代派” 问题的争鸣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2、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潮流
❖ 伤痕文学 ❖ 反思文学 ❖ 改革文学 ❖ 寻根文学 ❖ 先锋小说 ❖ 新写实小说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2.1文学的复兴
❖ 伤痕文学:新时期文学的第一步,以小说创 作为主,着重表现 “文革”10年给人们肉 体上和精神上带来的创伤,具有浓重的感伤 情绪。
❖ 反思文学:把思考的线索延伸到文革以前的 政治生活,对过去的政治、文化进行反思。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 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的主要流派有:未来主义, 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 意识流小说; 第二个时期的主要流派有:存在主义, 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魔幻 现实主义。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

1、它是西方工业社会的产物;
科技的发展使人的异化感和无助感加深;两次世界 大战摧毁了西方传统的理想主义文化大厦;宗教信仰崩 溃,“上帝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被深深的悲观和失 望情绪笼罩。
三、《荒原》解读
1、结构
全诗分五章,四百余行,诗人立意借用 “寻找圣杯”的故事表现卑劣猥琐的“人间地 狱”。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贫瘠的荒原,冰 冷的岩石,灰暗的城市,阴森的监狱和行迹猥 琐的醉生梦死的人们。在这个荒唐的世界里, 没有偶像的崇拜,没有言行的准则,只有生活 的空虚和精神的绝望。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共76行。这一章表现现代 人的生活无异于出殡,而葬仪的意义又在于使死 者的灵魂得救。 “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古米的西比尔吊在一个 笼子里。孩子们在问她:西比尔,你要什么的时 候,她回答说,我要死。”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 长着丁香,把 回忆和欲望 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 催促那些迟 钝的根芽。 “去年你种在你花园里的尸首,它发芽了吗?”
5、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起于西方,以 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 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在本世纪20—30 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一个颇为壮观 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 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 代表作家:英国的乔伊斯和伍尔芙, 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纳。 意识流小说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各有侧重, 但艺术特征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说”;情节淡 化;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时空交替和心理 时间;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 变异。

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尽管这一时期产生过一些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品,如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等,但正统的现代主义文学大势 已去,开始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所取代。
后现代
01
矛盾
02
排列
04
随意性
06
虚实结合
03
不连贯性
05
比喻引申
塞缪尔·贝克特后一句话推翻前一句,全书的叙述者摇摆于不可调和的欲望之间。贝克特的小说《无法命名 者》里的结束语是个绝妙好例:“你必须讲下去。我不能讲下去,我愿意讲下去。”美国作家勒那德·米凯尔在 一篇短篇小说中讲过,“靠虚构或不靠虚构,人都没法生活。”小库特·冯尼格(Kurt Vonnegut Jr,1922- 2007)的《猫的摇篮》(Cat’s Cradle,1963)里的宗教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令人伤心的是必须粉饰 现实,同样令人伤心的是实在无法粉饰现实。”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人物在性别上往往是模棱两可的,例如布力 吉德·勃罗菲的作品《在运输中》的一个叙述者记不清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在约翰·巴思的小说《牧羊郎加尔 斯》中的主人公及其所爱者在口答“你是男人还是女人?”时一律说:“又是,又不是。”
肇始期
普鲁斯特19世纪90年代起,法国象征主义文学波及到欧美各国而蔚为一个国际性文学运动,标志着现代主义 文学作为西方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思潮而开始。这20年间出现了很多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和作品。法国的象征主义 继续发展着,产生了马拉美、瓦雷里等成就斐然的诗人;德语国家的表现主义戏剧正式登上国际舞台;爱尔兰出 现了自己的“文艺复兴运动”,其领导人物叶芝是这一时期英语作家中成就最高者。在小说创作上,波兰裔英国 作家康拉德的作品已经出现暧昧的现代主义元素,而法国的普鲁斯特则完成了鸿篇巨著《追忆逝水年华》,成为 意识流文学的先驱。

第七章 浪漫主义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七章  浪漫主义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二、柯勒律治——想象与天才
柯勒律治(1772— 1834),英国著名浪漫 主义诗人和批评家。 其文论著作主要有 《文学生涯》、《莎 士比亚评论集》等。
第二节 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
(1)论想象
①他给“想象”确定的两个 内涵是统一的精神与融合的 魔力
想象是将作家的主动性与对 象的被动性在相当的深度与 限度上加以综合的“中间力 量”。
“诗人之作诗只受到一种限制,那就是,他必须 把直接的快感授给一个人,使之获得所期望于他 的见识。”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
第二节 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
(3)论诗的语言
①力主诗歌应该运用日常乡间语言。
“我也采用了这些乡下人的语 言(当然清除了其中那些似乎 是真正的缺点,清除了一切经 常会而且必然会使人厌恶或唾 弃的因素),因为此等人时时 刻刻都接触到最精彩的语言所 从出的最精彩的事物。”
——弗·施莱格尔:《文学史讲演》
第一节 施莱格尔兄弟和海涅
(2)在文学的内容方面, 弗·施莱格尔要求文学反映 时代,艺术应该发挥认识功 能。
他所说的对时代的反映、对 生命和社会的认识,都是经 过主观化了的认识,现实仅 仅是观念的化身,观念始终 是第一位的。
第一节 施莱格尔兄弟和海涅
“浪漫主义的诗是包罗万象的 进步的诗。它的使命不仅在于 把一切独特的诗的样式重新合 并在一起,使诗同哲学和雄辩 术沟通起来,它力求而且应该 把诗和散文、天才和批评、人 为的诗和自然的诗时而掺杂起 来、时而融合起来。
——柯勒律治:《文学传记》
第二节 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
“良知是诗才的躯体,幻 想是它的衣衫,运动是它 的生命,而想象则是它的 灵魂”
——柯勒律治:《文学传记》

文学理论复习要点整理

文学理论复习要点整理

第七章文学接受一、基本概念1.文学接受,【百度: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

文学接受是整个文学活动系统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作品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实现,对于激励作家的创作,对于推动文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读者,与其说读者是某种“人”,毋宁说读者与“作者”一样乃是人处于某种活动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特质。

只有当个体(人)投入对文学阅读活动中,并表现出能动的主体性时,文学接受中的“读者”才得以生成。

“读者”的演化——古典时代:被忽视的读者,被动式角色。

接受美学及其之后的“读者”:主动式读者角色。

当前的文化消费或文化产业理论,读者成为商品消费者或顾客。

读者的消费者角色。

读者的作用——构成文学活动的接受主体(主体特征: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3.作品空白点,填空:英迦登提出,文学作品只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图示”或“骨架”,其中留下了许多“未定点”、“空白”需要读者填补。

【自补对话:伽达默尔提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产。

召唤结构:由德国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即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

“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接受者在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由姚斯提出。

《现代主义文学》课件

《现代主义文学》课件

威廉·福克纳
要点一
总结词
南方文学与意识流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福克纳是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意识流和多角 度叙述手法闻名。通过对南方历史、文化和人物的深刻描 绘,福克纳展现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他的 代表作《喧哗与骚动》运用多角度叙述手法,展现了南方 家族的衰败和人的精神困境。
萨缪尔·贝克特
主题与风格比较
主题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个体经验、心理现实和社会疏离,而 后现代主义文学则更加关注语言游戏、文本解构和反叙 述。
风格
现代主义文学以形式创新、意识流和象征主义为特点, 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则采用碎片化、拼贴和元叙述等手法 。
叙事结构比较
现代主义文学
重视情节和故事的结构,采用非线性、多视角和断裂 的叙述方式,打破传统的故事情节和时间线。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涉及社会问题和矛 盾,通过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有助于引 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02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表现主义
总结词
强调主观感受和情感的直接表达
详细描述
表现主义文学流派强调对内在情感和主观体验的直接表达,不拘泥于传统叙事 结构和客观现实。它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来揭示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以 及对外部世界的独特感知。
总结词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
详细描述
通过描述主人公利奥波德·布卢姆在都 柏林一天的生活,展现了现代社会中 人的精神困境和迷茫。小说运用了大 量的内心独白和意识流手法,突破了 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
《追忆似水年华》
总结词
回忆录式小说的典范
详细描述
通过对主人公马塞尔·普鲁斯特一生经历的回忆,展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社会 的风貌。小说以回忆录的形式展开,通过对往事的细腻描绘,揭示了时间与记忆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新时期文学中的现代主义
1、80年代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译介情况 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名著丛书》重版,袁可 嘉编选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骆嘉珊编选的 《欧美现代派作品选》,陈焜的《西方现代派文 学研究》,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施 咸荣等翻译的《荒诞派戏剧集》,柳鸣九编选的 《萨特研究》、董衡巽编选的《海明威研究》、 李文俊编选的《福克纳评论集》、伍蠡甫等编选 的《现代西方文论选》等。
2、艺术观念
异化主题。“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现代主义 文学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异化 ,展示了人“对立性”生存处境和存在感受。 心理真实。强调表现人的内心生活,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 。人们开始把目光从客观物理世界转向主观心理世界,文 学创作应该表现内心世界的真,追求超现实的、抽象的、 形而上的真。现代主义文学对主观真实和内倾性的刻意追 求,拓展了文学表现的领域,改变了传统的艺术思维模式 。
表现主义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而后蔓延到欧美 各国,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主义流派。代 表作家有卡夫卡(奥地利)、斯特林堡(瑞典)、 奥尼尔(美国)等。 未来主义是20世纪初从意大利流行至欧美各国的 现代主义流派。其基本特征是否定传统文化,歌 颂机械文明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 量美”,主张自由的进行艺术创造,具有明显的 文化虚无主义特征,代表作家是马里奈蒂(意大 利)。
论争的意义:
传播了现代主义艺术理论,对传统文艺观念 的冲击; 改变了现实主义一枝独秀,促进了文学的多 元化; 艺术表现上的突破和创新,促进了审美的多 样性,也体现出对秩序反抗的精神维度; 加快了当代文学的世界化进程。
2、中国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文 学 黄子平的《关于“伪现代派”及其批评》 (《北京文学》88年2期),季红真的《中 国近年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文 艺报》88.1.2、1.9)、邹平的《中国存在 现代主义文学土壤吗?》(《文汇报》 88.4.8)
否定派:理由的《<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质 疑》、李准的《现代化与现代派有着必然的 联系吗?》、雷达的《坚持文学发展的正确 道路》等文中坚持苏联日丹诺夫认为现代主 义文学是现代资产阶级堕落的、“衰颓与腐 朽”的文艺,思想体系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 态,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艺术观赏有着 本质的区别,认为现代派不合中国的国情。
2、朦胧诗中的现代主义
意象新异,主题晦涩,形式创新,语言悖论。徐敬亚称为 “文学的叛乱”。 “太阳已像拳师一样逾墙而走/留下少年/面对着忧郁的向 日葵 (多多《夏》) 有这样玩野的浪花/就有这样彪悍的蝴蝶 (舒婷(帆))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北岛 《我不相信》)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 一代人》)
超现实主义是一次和二次世界大战间由法国 流行到欧美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企图将文 学创作从理性的藩篱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 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过程,表现更高更真 实的现实,即“超现实”。表现超理性、超 现实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主张用纯粹 精神的自动反应进行文学创作,超现实主义 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80年代的思想解放,改变了人们对西方文学理 论的态度。 新启蒙时代的又一次西学东渐;中国文学开始再次 接续西方文学;方法年、观念年对文学的冲击;现 代主义作为一种反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去政治化的 资源被文学界所采用。 戴厚英在《人啊,人!》后记中对中国现代派的呼 唤。通过现代艺术手法,反映非人时代。 冯骥才“中国文学需要‘现代派’!”的呼吁。
深度模式。现代主义文学不注重对社会生活的表象 作直观的再现,往往用非纪实性、时空颠倒与变形 、结构错乱等手段,构建一个象征隐喻性的神话式 的艺术世界,以揭示生活中更深刻、更广泛的意蕴 。 化丑为美。现代主义文学提倡“反向诗学”,更多 的是表现人性恶的因素,表现人对丑恶的抗争,意 在“发掘恶中之美”。
形式主义。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 信奉艺术本体论,认为艺术的形式即内容, 追求“艺术的非人格化”,对艺术的形式 和技巧进行大胆革新与创造,标新立异, 表现出反传统特征。追求“有意味的形 式”。拓展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但也造成 了理解上的困难。
3、发展演化
象征主义19世纪中叶产生于法国,先驱诗 人是波德莱尔,后经韩波、魏尔伦、马拉 美的继承和发展,20世纪初走出法国,在 欧美广泛流行,在20世纪20-40年代形成 具有国际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流派。
二、中国现代文学中现代主义的内涵与流变
现代主义文学引入中国,主要是作为创作方法的引入,在 30年代才逐渐汇成一股创作潮流。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潮流,实现了中国现代文学与 世界文学的交汇,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了世界化的进程。 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坛的出现,也显示了中国现代文学对西 方文学接受过程中的驳杂和局促。20、30年代,现代主 义走马灯式的在中国文坛亮相,但它常常是依附于现实主 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而存在的。如象征诗派、现代诗派 、新感觉派、九叶诗人的创作等。
3、中国社会的转型,文学的现代主义追求, 也是中国新时期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社会转型为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部分西 方现代主义文学生长的社会、文化和哲学基 础。
四、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主要表现
1、伤痕反思文学中的现代主义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春之声》《夜的眼》《风 筝飘带》《活动变人形》等。借意识流程展现几 十年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生的起伏沉落,揭示人 心的内伤。 宗璞的《我是谁》,借荒诞梦境,揭示文革浩劫 给韦弥的精神创伤,展示了文革将人变为非人的 残酷,是中国现代极左政治中人的“变形记”。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的 时代精神的文学再现和艺术表述。西方社会开出的“恶之花”。 20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价 值观念,人的异化倾向、战争、灾难等因素,加速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 文化的毁灭。 欧美社会的现实矛盾使现代西方人动摇了传统的真善美的观念,动摇了 宗教信仰,对人类的本性产生怀疑,对未来命运与前途深感悲观与焦虑 。导致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流行。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现代非理性 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现代主义也是西方文学自身演变发展的结果。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基本上倾向于表现一种超现实的真实。
第七章 新时期现代主义 文学理论
一、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概述
一、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概述 1、产生背景 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 20 ,它同时涉及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艺术领域,是20世纪一种很 20 有影响的文艺思潮。 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 实主义、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等。
五、新时期关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论争 1、中国是否需要现代主义文学
80年代初围绕如何评价现代主义、现代化与现代派的关系、社会主义 文艺方向等问题展开的学术论争。 肯定派:戴厚英—“现代派艺术的兴起,也有它的必然性,它既是现 代派作家对现实主义的否定,也是现实主义艺术自己对自己的否定。 ”坚持以现代主义“反抗”“否定”现实主义。王蒙、李陀、宗璞、 张洁等表示声援。 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外国文学研究》82年1期),认为社会 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必将出现现代派的文学艺术。 四只风筝的争论:81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 探》;《上海文学》82年8期发表冯骥才(《中国文学需要“现代派 ”!》)、李陀(“现代小说”不等于“现代派”)、刘心武(《需 要冷静的思考》)的三封通信。认为现代派是“历史的反映和产物” ,“是文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是不可遏止的现代文学潮流”。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20、30年代流行于英、法、 美等国的现代主义流派。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 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真实,特别是人的意识流程, 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 存在主义文学20世纪产生于法国,50年代后盛行 于西方文坛。强调表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 注,肯定人的存在先于本质,揭示世界的荒谬性 和人生的痛苦,主张人的自由选择,注重介入生 活,贴近生活,作品富有真实感,强调戏剧冲突, 结尾往往意味深远。
新潮诗
1986年安徽《诗歌报》与《深圳青年报》 联合推出“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 展”,标志中国新时期诗歌多元化群落的 形成。也被称为“美丽的混乱”。 如非非主义、莽汉主义、整体主义、新传 统主义、新感觉派、客观主义、莫名其妙 派、撒娇派等。以标新立异、任性骄纵、 嘲笑时代、调侃他人的反文化、反崇高、 反传统著称。声称要彻底埋葬朦胧诗
4、新潮小说
刘索拉、徐星、马原、莫言等借鉴西方现 代主义创作的现代主义性质的小说。 马原的《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 无主题变奏》,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 ,陈村的《少男少女,一共七个》,残雪 的《苍老的浮云》,洪峰的《奔丧》等。
5、现代主义戏剧探索
如高行健的《车站》、《绝对信号》、《 野人》,马中骏、秦培春的《红房间·白房 间·黑房间》,刘树刚的《十五桩离婚案的 调查剖析》《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 王培公的《WM(我们)》,朱小平等的《桑 树坪纪事》,锦云的《狗儿爷涅槃》等。
3、王富仁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论》(上下)(《天 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4、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