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诗歌(课堂实录)
余映潮沁园春雪课堂实录

余映潮沁园春雪课堂实录下面是由整理的余映潮沁园春雪课堂实录,希望对您有用。
余映潮沁园春雪课堂实录第一课时㈠、读得正确流畅1、师:这是一首韵律优美的诗。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研究的第一乐章诵读感悟。
(PPT)大家先把诗歌读一读,我提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畅。
生:散读师行间倾听2、师: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试一试的?生:读师:嗯,声音响亮,正确流畅。
你为我们这节课开了一个好头,谢谢!3、师:有两个字的读音我要特别提醒同学们留心一下:竞折腰,读zhé,稍逊,这个字读shāo。
同学们把它在课文中注一下。
咱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读词语4、师:大家认为朗读诗词要达到哪些要求啊?生:有感情生:读出节奏生:读准字音生:读得流畅㈡、读出音韵美1、师:刚才有同学说到节奏,的确是这样,读准了节奏和重音,我们就能将诗歌读得抑扬顿挫,感受到它的音韵美。
2、师:(PPT出示前三句)大家看词的前三句,应该在哪里停顿呢?那么重音呢?哪几字作重音处理?生:散说3、师:英雄所见略同,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师:这就读出抑扬顿挫的效果了。
4、师:目前,同学们和同桌一同读这首词,一边读一边会商,力图读准重音和节拍。
5、师:好了?我们再来一起把课文齐读一遍。
生:齐读师:这一遍读得很有韵味儿。
听了大家朗读,我感觉这首词就像一首歌一样韵律优美。
㈢、读出豪迈情。
1、师:刚才有同学一下子就提到了读诗歌要读出豪情,通过刚才的朗诵,大家觉得这首词要读出怎样的豪情啊?生:豪迈生:赞美生:气势澎湃2、师:同学们把握得很正确,墨客柳亚子读后曾经评论:(PPT)咱们一同读一遍。
生齐读:展读之余,觉得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未能抗,况余子乎?师:连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都不能与他相提并论。
同学们,他不是一个通俗的文人,而是一名叱咤风云的魁首墨客,他将自己的胸襟、情怀、斗志注入诗中,写成的诗当然是豪放激昂,大气澎湃。
(板书:红粉笔大气澎湃)3、师:同学们,目前我们也来当一回伟人,放声诵读这首词。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静夜思》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静夜思》课堂实录时间:2021年6月28日地点: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人物:班主任老师、小学一年级学生事件:授课《静夜思》授课过程:上课铃声响起,班主任老师给学生们打招呼,然后开始了今天的语文课。
班主任: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古诗《静夜思》,先请大声跟我说一遍这首诗。
全班学生一起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班主任:好了,这首诗听起来很好听,我们现在一起来学习它,看看它是怎么写的?班主任把诗在黑板上写了下来。
班主任:同学们,先读这首诗的第一句,床前明月光。
班主任让同学们一起读,然后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句想表达什么意思呢?”同学甲:夜晚床前有一轮明月。
班主任:很好,同学已经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那么这一句话是怎么写的呢?同学乙:是‘床前’写在了前面,‘明月光’写在了后面。
班主任:对,这是一种表达方式,我们称之为‘倒装句’。
诗歌常常使用这种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与平时语言不同的韵味。
班主任:接着读下一句话,疑是地上霜。
同学们出来翻译一下。
同学丙:疑似地上结了霜一样。
班主任:非常好,同学对这句话的翻译很到位。
再来看这句话是怎么写的?同学丁:‘疑是’是倒装句,这个句子和前面一句话配合起来,更加好听。
班主任:非常好,你们都理解得很好。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第三句话,举头望明月。
这个句子中有两个关键词,‘举头’和‘望’,同学们觉得这两个词为什么被用在这句话中呢?同学戊:因为明月高高挂在天上,我们只有抬头才能看到它,这个‘举头’是为了看到‘望’。
班主任:非常好,同学表述得非常清楚。
接着我们再看这句话的最后两个字‘明月’是押韵的,这也是为什么这首诗很好听的原因之一。
最后一句话,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同学己:我们一看到明月,就会想起远在家乡的亲人和家乡的风景。
班主任:非常好,同学们理解得很透彻。
这首诗在表达爱家乡的情感中,把月亮的形象作为催化剂,唤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情感。
《静夜思》(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静夜思》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夜晚独自一人时,有没有想过家乡和亲人?”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李白在月夜中的思乡之情。
-在音韵感知方面,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平仄、韵脚等,可通过拍手、敲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节奏。
-在词语理解方面,难点在于解释“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字的古义,教师可结合图片、故事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在情感体验方面,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教师可通过提问、分享等方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感悟诗人的情感。
3.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诗中描绘的景象中感受美的存在,提升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4.发展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解读诗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文朗读:正确把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流畅、有感情地朗读《静夜思》。
(2)词语解析: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理解词语在诗中的含义和作用,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2.教学难点
(1)音韵感知:对于古诗的节奏和韵律,部分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把握,需要通过反复示范和练习来提高。
(2)词语理解:一些生僻、古今异义词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如“床”字的古今异义,需要教师详细讲解。
(3)情感体验:三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可能难以体会到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举例解释: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思乡体验,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他们能够更好地与诗歌产生共鸣。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还是有效的,他们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对诗歌产生兴趣。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导入方式,例如播放相关音乐、展示图片等,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兴趣。
幼儿园诗词教学实录

幼儿园诗词教学实录幼儿园是培养孩子们良好品德和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
在幼儿园,诗词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通过诗词教学,幼儿能够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以下是一场幼儿园诗词教学的详细实录。
时长:30分钟年龄段:3-5岁主题:春天的诗词引导:(5分钟)- 老师先通过幼儿园采购的季节图片卡片向幼儿们介绍春天。
- 老师用简单的语言介绍春天的特点,比如花开、鸟飞、草长、春雨等。
- 老师问幼儿们春天是什么样的季节,引导幼儿们描述春天的特点。
诗词欣赏:(10分钟)- 老师向幼儿们朗诵一首描写春天的诗词,如《小鸟说》。
- 老师反复朗读诗词,让幼儿们感受诗词的韵律和美感。
- 老师给予孩子们时间思考,鼓励他们参与朗诵,纠正他们的语音发音。
诗词创作:(10分钟)- 在白板上写出“春天”两个字,并与幼儿们一起读出来。
- 老师组织幼儿们进行联想,鼓励他们说出与春天相关的词语,如花、鸟、风、阳光等。
- 老师帮助幼儿们把这些词语编成句子,如“春天的花开了”、“春天的鸟飞了”,并一同朗读。
互动游戏:(5分钟)- 老师和幼儿们一起玩“春天的动作”游戏。
- 老师向幼儿们示范一种与春天相关的动作,比如模仿小鸟飞翔、摇动树枝等。
- 幼儿们跟随老师的示范一起做这些动作,并在做动作的同时朗读刚才创作的句子。
艺术创作:(10分钟)- 老师发放彩纸和颜色笔给每个幼儿。
- 老师鼓励幼儿们用彩纸和颜色笔画出他们心目中的春天场景,可以是花开的景象、鸟儿在飞翔的画面等。
- 幼儿们完成自己的作品后,老师询问他们画的是什么,引导他们用词语来描述自己的画作。
总结:(5分钟)- 老师与幼儿们一起回顾今天的课程内容,强调春天的特点和诗词的美感。
- 老师鼓励幼儿们将所学的诗词和画作带回家与家人分享。
通过这样一堂幼儿园诗词教学课程,幼儿们不仅能够了解春天的特点,还能培养他们对诗词的热爱和创作能力。
诗词教学能够激发幼儿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再别康桥》的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的课堂实录《再别康桥》的课堂实录《再别康桥》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
下面是《再别康桥》的课堂实录,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坐下。
今天上课的格局不同于往常,喜欢吗?(学生四人一组,面对面坐。
)生:喜欢。
师:这叫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
不是你们听老师讲,主要是小组之间交流学习,有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好吗?喜欢语文课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有举手的)师:这说明你们老师语文教得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别康桥》,这首诗以前知道的请举手生:(举手)师:这么多同学知道呀。
说说,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生1:有一次电视上刚好有这首诗。
师:那是在什么时候?生1:一年以前。
师:你呢?生2:我接触过几次。
师:(惊讶的)几次呀!最早呢?生2:最早是小学,是一个同学在广播站朗读了这首诗。
师:以前知道这作者是徐志摩的举手。
生3:(举手)师:请你将他的名字写一遍。
知道为什么要写一遍吗?这个“摩”字要注意是吗?生3:(板演)师:好。
记住了,徐志摩。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将诗歌朗读一遍。
生:(读)师:有不认识的字举手。
生:(没人举手)师:没有不认识的字,是吗?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遍。
生4:(举手)师:你推荐谁?生4:我推荐***师:你为什么推荐他?生4:因为他读得还可以?师:你自己读得怎么样?生4:嗯……师:那你推荐谁?生4:推荐我自己。
师:有勇气,同学们为她鼓掌。
生4:(读课文)师:好。
谢谢你。
读得不错吧?生:(全体鼓掌)师:有读错的吗?生5:第五段“满载一船星辉”,她读成了“满载一城星辉”。
师:嗯。
还有吗生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她读成“青枣”。
师:嗯。
还有一个地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们看应该读“似(shì)的”,还是“似(sì)的”?生6:是“似(shì)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诗歌》课堂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诗歌》课堂
实录
课堂概述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诗歌》课程实录。
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诗歌欣赏
老师带领学生欣赏了一首简短的儿歌诗歌,通过朗读和演唱,让学生感受到了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2. 诗歌表演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了诗歌表演。
每个小组选择了一首自己喜欢的儿歌诗歌,并进行了集体表演。
通过表演,学生表达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3. 诗歌创作
在课堂的最后,老师组织了一个小诗歌创作活动。
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写下自己心中的小诗歌。
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作品。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和韵律。
2.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诗歌表演和创作活动,让他们能够自信地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通过诗歌创作活动,让他们能够自主地创作出自己独特的小诗歌。
教学评价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良好的研究态度。
他们通过欣赏、表演和创作,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诗歌的内涵和魅力。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听取同学的反馈,可以得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参考资料
1.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诗歌》教材
2. 课堂实录记录。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诗歌就像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古诗的世界,领略三首古诗的独特魅力。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二、学习《静夜思》师:首先,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请大家先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师:哪位同学愿意来为大家朗读一下?生 1:(朗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读得很不错,声音响亮,字音也很准确。
那大家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生 2:诗人在晚上看到床前的月光,以为是地上的霜。
师:很好,那诗人为什么会把月光误以为是霜呢?生 3:可能是因为月光很白很亮,就像霜一样。
师:说得有道理。
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生 4:诗人抬头看着明月,就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非常准确!在这首诗中,“思”字是整首诗的灵魂,它深刻地传达了诗人在异乡漂泊时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师: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种思念之情,一起再朗读一遍这首诗。
(学生齐读)三、学习《春晓》师:接下来,我们学习另一首古诗——孟浩然的《春晓》。
师:大家先听老师朗读一遍。
(老师朗读)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然后思考一下,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学生朗读并思考)生 5:这首诗写的是春天。
师:从哪里能看出来呢?生6:诗里有“春眠不觉晓”,还有“花落知多少”,春天睡觉很舒服,而且花会掉落。
师:回答得很棒!那“夜来风雨声”这句又说明了什么呢?生 7:说明晚上下了雨。
师:对,那诗人听到风雨声,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生 8:可能会担心花朵被风雨打落太多。
师:嗯,有道理。
那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呢?生 9:既有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又有对落花的惋惜。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到位。
那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朗读一遍这首诗。
(学生齐读)四、学习《咏柳》师:最后,我们来学习贺知章的《咏柳》。
走进诗歌(课堂实录)

读者在欣赏诗歌时,通过对意象的感知和语言的理解,能够感受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这种感 受是一种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交融,能够让读者深入体验诗歌的情感世界。
意象与意境在诗歌中的作用
意象的作用
意象是诗歌表达情感和主题的重要手段。通过描绘具体的形象和画面,意象能 够引发读者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和深刻。
意境的作用
意境是诗歌整体氛围和情感的体现。通过营造独特的意境,诗歌能够传达出诗 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意境的深远和广阔 能够让诗歌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05
诗歌中的情感与思想
情感在诗歌中的表现
浓烈的情感抒发
诗歌是情感的载体,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内心的 喜怒哀乐,抒发浓烈的情感。
停顿与重音
通过合理的停顿和重音安 排,突出诗歌的节奏感和 韵律美。
欣赏诗歌的方法
品味语言
欣赏诗歌中精炼、生动、 形象的语言,体会诗人的 匠心独运。
感受意境
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 歌所创造的意境,领略诗 人的审美情趣。
理解主题
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思 考诗人对社会、人生、自 然的独特见解。
经典诗歌欣赏
细腻的情感描绘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往往细腻入微,通过对景物、 人物的描绘来传达诗人的情感。
情感的变化与转折
诗歌中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随着诗歌的 展开发生变化和转折,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思想在诗歌中的体现
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诗歌往往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和问题,表达诗人的社会 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诗歌创作技巧
意象运用
结构安排
通过生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情感 和观念,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诗歌(课堂实录)
(课前:多媒体投影屏幕上呈现“走进诗歌”的教学课题,自动播放以八首唐诗为主题的书法、山水画结合的画面。
明确教学内容,渲染教学环境。
)一、 谈诗
师:我们现在就走进——
生(齐):诗歌。
师:首先想请各位说说,诗歌像什么?
(投影呈现:“诗歌像什么?”)
生1:诗歌像音乐。
特别是古典诗词,就像一支支动听的古曲,旋律优美。
师:确实,古代的不少诗作都是可以来吟唱的,比如说乐府诗。
那么新诗呢?
生1:好象直接作歌词不多了。
不过诗歌也自己的节奏,这和音乐上的节奏还是一致的。
(教师板书:“音乐”。
)
生2:诗歌像火山。
我读过郭沫若的诗《地球,我的母亲》,充满热情。
师:激情,强烈的抒情。
是不是?
(教师板书:“抒情”)
生3:有的诗歌好象不抒情的。
师:哦?举例说说。
生3:比如柳宗元写的《江雪》,就像一幅画,一个老渔翁在寒冷的江面,“独钓寒江雪”。
生4:错。
那也是抒情。
那老渔翁就是作者本人的形象,独钓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但是还不屈不挠。
师:好。
“诗言志”,就是说,诗是用来表达个人感情的。
感情可以激越、豪放,也可以低回、幽怨。
不过刚才黄华同学说的诗歌像画,倒告诉我们诗歌应该注意形象的塑造,这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教师板书:“形象”。
)
生5:我觉得诗歌虽然有形象,但是有的诗还是读不懂。
所以,我说诗歌像被乌云遮住的月亮。
师:为什么会读不懂呢,大家再说说看。
生6:有的诗人思想深刻,恐怕我们没有那种经历,所以不大理解他的诗。
生7:诗一般都比较短,但是内容,不,是内涵丰富。
师:也就是说,语言很简约、概括。
生7:是的。
跟小说比,它的语言是够吝啬的了。
(教师板书:“概括”)
师:大家说的很好。
诗歌的特点也就是:内容的抒情性,材料的形象性,语言的概括性,节奏的音乐性。
生8:我还想说。
诗歌像垃圾。
(满座皆惊)
师:说说你的理由吧。
生8:现在,很多文学刊物上都没了诗歌。
卖的好的杂志基本上都是小说、散文之类。
我还听说,诗人的生活很穷,贫困潦倒。
诗歌卖不出好价钱,不是像垃圾一样吗?
师:你说到这样的现实也一直让我内心沉重而且痛苦。
在我的眼中,“诗歌像春花,她为我们展现了人间最美好的生活,诗歌像秋月,她为我们倾唱出人们最细微的心曲;诗歌的一半像海水,她蕴积深厚而又波澜壮阔;诗歌的一半像火焰,她真挚勃发而又明亮昂扬;诗歌也像一只嘶哑的鸟,深情的赞美这丰饶的土地;诗歌更像一个前行的人,怀揣使命走向明天。
”
(投影呈现:有关花、月、海水、火焰、鸟、脚印等图片)
但是,在功利文学的逼迫下,在世俗风气的排挤下,本应属于青年的诗歌开始呻吟,开始流泪。
作为有高尚操守与抱负的我们,应该去热爱诗歌,拯救诗歌,因为诗与人类、岁月以及光荣同在。
(投影呈现:热情与火焰属于诗,青春与生命属于诗,歌声与呻吟同样属于诗:诗与人类、岁月以及光荣同在。
)
生:(一齐鼓掌)。
二、写诗
师: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艺术的各个门类之间是相通的,因为她们的内核都是情感。
(投影呈现:艺术的各个门类之间是相通的,因为她们的内核都是情感。
)
我一直在这样想,近乎执着一念的地步了。
作为艺术大家庭中一名重要的成员——文学,她的各个样式(小说、散文、诗歌、剧本)之间当然也是相通的了。
因此我们今天就来做一次尝试。
需要明确的任务是:能开发非诗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用诗歌的形式进行传达和创造。
这话说的有点玄,它的意思其实就是,要你把一篇不是诗歌的文章改写成一首诗,可以创造性的发挥,但是原作中的情感(感情和感想)不能变味。
知道了吗?
生(齐):知道。
师:好象我们大家现在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在你们写之前,总希望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今天还要不要啊?
生(齐):要。
师:其实,我自己也感觉写得不好,以前呢,没有外人,关上大门,都自己人,今天来了不少别的学校的老师,还有很多研究语文学习的专家,我还真有点怕别人取笑的。
生9:不要紧的,学习嘛。
师:好,那我就豁出去了。
反正“贻笑大方”的一个积极启示就是可以请教大方之家的指点。
前几天,我从网上找来一篇散文,题目叫《顺其自然》,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读,大家认真听,把握其情感内涵,然后你就可以对我改写的诗说三道四了。
师:请我们班级朗诵比较好的汪晓雨同学到讲台上朗读。
(投影呈现:《顺其自然》全文。
音乐按钮:“高山流水”)
师(问汪晓雨):要不要配乐朗读?
汪晓雨:不要了。
(开始朗读,读完学生鼓掌。
)
师:读得跟以前一样好。
下面,我来读读我写的诗吧。
题目是《禅意》。
(教师朗读。
投影呈现:《禅意》全文。
)禅 意 一定有座很高很高的山
才能接纳如此丰富的思想
纤尘不染,喧杂不闻
僧在山上,云在山上一定有间很破很破的庙
才能成为出家之后永远的家
茅檐不扫,青苔自生
风在院中,声在钟中一定有丛很绿很绿的草
才能标示出禅机的意义
随时随地,随性随喜
无即是有,实就是虚还有什么呢
还有什么
一朵淡蓝的雏菊
总有一天出现在我的梦里(读完,学生再次鼓掌。
部分听课老师也鼓掌)
师:谢谢大家。
你们觉得我写的怎么样,是不是符合要求?或者你们还有那些想问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生11:老师抓住了《顺其自然》这篇文章的主题,也有你自己的感悟。
语言很美,节奏感强。
生12:写得真有禅意。
特别是结尾,惹人遐想。
生13:“僧在山上,云在山上”这句不太好。
应该改为“庙在山上,僧在云上”。
生14:“风在院中,声在钟中”,那个“钟中”读起来不顺。
生15:不同意改“僧在山上,云在山上”这句。
老师想说的禅,就是让和尚立足于现实,这样的超越才是更现实也是更伟大的境界。
“钟中”是要改的。
改“钟里”吧。
生16:改“钟里”也不好,第一段末尾,老师特意用了两个“上”进行关联,第二段末尾用两个“中”呼应这种结构,结构上更严密一些了。
师:但读起来确实比较拗口啊。
生16:那改为“声在心中”吧。
(不少学生点头表示同意。
)
生17:我想问老师,结尾两句并不是原来文章里的情感,反而好象是你本人的情感,表明你对禅意的态度,这样写是不是篡改了原作的感情呢?
师:问得好。
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我们要求基于原作的情感,但是决不只局限于这种凝固的情感,总是需要写出个人的认识的。
文章中一旦没有了“我”的影子,是相当可怕的一件事。
师:好了,下面就看你们的了。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你们今天可以就课本中的任意一篇课文为原材料,把它改写成诗。
给你们的写作时间是10分钟。
现在开始。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交流,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三、评诗
师:大家刚才都做了一回诗人,现在你们要转换一个角色:做一回诗评家。
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确定交流的中心负责人,就本组的诗歌进行讨论,选出优秀的作品。
(小组交流)
师:请小组负责人到实物投影仪边来,展示你们组的优秀作品,并精要的点评。
生18:我们组的许程媛写的《寒夜》,取材小说《祝福》。
(朗读)寒夜破竹竿敲击着青石板
被新年的礼花淹没
路,已到尽头
倒下,期待还是幻灭罪恶的黑手
总在午夜出现
并且 打扮成喜庆的模样雪花落尽
明天已经开始
这首诗抓住了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实质进行构思,结尾的对比,表达出了作者的对幸福的珍视的感情。
生19:我们组的周达文写的《美丽的童话》很好,是根据《边城》来写的,不过是一首爱情诗哦。
(读)美丽的童话青山孕育 绿水播种
一段缠绵的心事
在月光和歌声里发芽
淳朴的人性 动人的爱情
在湘西的河流旁
在封闭的社会里
越是纯洁越是美丽是童话也是现实
醉人的对歌
醉人的夜
青春的心啊
随着的河水的旋律
悄然跳动这首诗抓住了课文里景物特点,有了这样的细节,抒情也格外自然。
师:的确写得不错。
刚才大家写诗的时候,我注意到还有一些格律诗写得不错。
(下课铃响)
因为时间关系,不能再一一让大家欣赏了,课后我们将作进一步的整理,出一期小报。
我想:通过这次练习,大家对诗歌想必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
读诗就是沟通情感,写诗就是重塑情感,热爱诗歌就是热爱生命!
(投影呈现:“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
读诗就是沟通情感,写诗就是重塑情感,热爱诗歌就是热爱生命!”)
最后,我建议大家鼓掌一次,一是为了我们班级诞生了一批新兴诗人,二是为了感谢听课老师莅临指导。
(学生鼓掌)
谢谢!下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