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7课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7 呼风唤雨的世纪(含第8课生字》教学设计

7 呼风唤雨的世纪(含第8课生字)一、教学目标1.认识“唤、技、避、撼”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雀”,会写“唤、纪”等15个字,会写“呼风唤雨、世纪”等17个词语。
2.能给问题分类,筛选出对课文理解最有帮助的问题。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过程(一)回顾方法,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学习第5课和第6课时,我们边阅读边思考,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并借助这些问题理解了课文内容。
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这些阅读方法去学习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
(二)识写字词,打好基础1.检查预习,读准字音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本课的生字词你会读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
请你先来读这组词语。
出示:依赖潜入探索奥秘船舶这里老师想提醒大家:“潜”是二声,“索”是平舌音,“赖、舶”这两个字要读准。
你都读对了吗?请你把没有读准的词圈出来,再多读两遍。
出示:描黄“潜、索、赖、舶”再来读这两个有意思的词语。
出示:呼风唤雨腾云驾雾你们都看过《西游记》,相信能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出示:原子核物质哲学这里“质”读四声。
出示:描黄“质”还有一组比较简单的词语,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吧。
出示:技术获得百亿世纪改变程度超过幻想日益联系任何创造改善最后,请你把刚才没有读准的生字词自己再读两遍吧。
出示:依赖潜入探索奥秘船舶物质原子核哲学技术获得百亿世纪改变程度超过幻想日益联系任何创造改善腾云驾雾呼风唤雨2.送词入句,理解词语我们把词语送到句子里,再来读一读。
出示:1.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3.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这里“呼风唤雨”出现了三次,你能说说“呼风唤雨”的意思吗?出示:呼风唤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的巨大力量。
带着这种气势再读一读这几句话。
3.指导书写这是本课要求认识的15个生字。
出示:唤纪技改程超亿核奥益联质哲任善在仔细观察这些字的间架结构时,我们除了要注意生字部件的比例,关注个别字的易错笔画也能帮助我们把生字写准确、美观。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7..蟋蟀的住宅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7、蟋蟀的住宅【教材简析】:《蟋蟀的住宅》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组中的一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
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
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
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
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因此,在这节课上,我尝试“自主探究,点拨启导,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材及学情分析】:现在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功底,思维也比较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索和表达,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很多学生对动物也非常感兴趣,对蟋蟀有种神秘感,而且一部分学生能够上网查找资料,有很多孩子有一定的科普读物。
这些优势资源为我们建立开放性的课堂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于是,本课就可以从四大板块来实施教学:激情导入、激发兴趣——确定主题、明确目标——合作探究、感悟积淀——拓展延伸、升华提高。
【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3)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领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2、方法与过程目标:(1)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路蟋蟀的知识。
(2) 能与其他同学商量自己遇到的问题。
(3) 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进行讨论。
3、情感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蟋蟀的住宅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认识“蔽”、“慎”等7个生字,会写“蔽、搜”等13个生字,正确理解“慎重、搜索、随遇而安”等词语的意思。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7.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教学设计学案说课【3套】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7.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教学设计2020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7.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教材简析:本文是一篇科学说明文,主要介绍了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人类的生活状况和20世纪以来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科技发展给人类的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文章采用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体现出了20世纪人类利用科技取得的非凡成就;为了增强文章语言的生动性,文章还运用设问、引用等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1.学会12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理解“呼风唤雨、发现、发明、科学技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及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3.体会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如:用词准确,结构严谨,采用多种说明方法等。
同时感受本文在文字表达上的生动性。
4.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的信念,为实现理想脚踏实地的去学习。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及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导入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9课。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
(课件示)3.指课题说一说“世纪”“呼风唤雨”的意思你怎么了解的这么详细?(引导查工具书、电脑等)为什么说二十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呢?二、整体感知,理清课文思路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本课的词语)(1)自由读,检查读。
(2)文中有两个生字大家在书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字形结构。
(出示)师范写“幻,赖”。
三、初步感受科技的力量1.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为什么说二十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2.(1)学生汇报,相机出示: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部编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阅读(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阅读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第一课《观潮》1.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
领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交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文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作者按照()的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A.由近到远B.由远到近C.从上到下D.从下到上(2)选文读起来很有画面感,我能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来想象潮来时的画面。
①我能通过“水墙”这个词,想象到此时浪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能通过“白色战马”这个词.想象到此时浪潮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能通过“________”这个词。
想象到此时浪潮__________________。
(3)“踮着脚"说明观潮的人心情________。
由“人声鼎沸”“人群又沸腾起来”可以体会到________,这些描写间接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4)画横线的句子中,第一个分句将“浪潮”比作"________”,展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第二个分句运用了奇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钱塘江大潮________的特点。
我想用这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大潮: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诗句与选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第二课:《走月亮》2.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7课 呼风唤雨的世纪 重点习题课件

_了__人__类__的__物__质__生__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仿写句子) ___这___是__谁__的__书__呢__?__当__然__是__王__军__的__。_____________想想下面这些词在现实生活中分别指什么,连一
连。
千里眼
飞机、火箭
顺风耳 雷达、望远镜
腾云驾雾的神仙 手机、电话
实现“ 呼风唤雨”
6.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这段话连用两个_____句设,问有力地说明了_______人(谁类)利用 ______现__代__科__学__技_才术使幻想变成现实,激发了读者的阅读 兴趣。
朗读视频
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读通句子,难读 的地方多读几遍。 2.给课文标明自然段序号。 3.边读边思考,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huàn
呼唤
qián
潜入
bó
船舶
我会读
jì
huò
lài
技 术 获 得 依赖
yì
suǒ ào
百亿 探索 奥秘
zhì zhé
lán
素质 哲学 兰花
易错音
梦想“ 呼风唤雨”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1. 这个句子在文中起到了A________的 作用。
A. 点题 下
B. 承上启
2. 这句话中“呼风唤雨”的意思是( B ) A. 能够支配自然,想怎样就怎样。 B. 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再像以前
四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人教(部编版)(含解析)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同步练习一、基础达标(共8题;共59分)1.看拼音,写词语。
qí jìyī lài nóng gēng jì tuō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huàn xiǎng tàn suǒào mìchéng kòng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2.给形近字组词纪________ 唤________ 超________ 概________ 核________记________ 换________ 趋________ 溉________ 该________3.查字典填空。
(1)“幻”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
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2)“超”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
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4.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的神仙________的愿望________的成就________的奇迹、________的生活________的世纪________的发明________的环境5.读句子,选择词语填空。
发明发现①他在卧室里________了老鼠的脚印。
②中国有世界闻名的四大________。
改善改变改观③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________。
④人们治理污水,使河流水质大为________。
⑤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________我们的生活。
6.按意思写词语。
①原指神仙利用法力能使天刮风下雨,现在引申为“能够支配自然的一种巨大力量。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7课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一课时 教学课件

描写发展变化的四字词语: 日新月异 突飞猛进 瞬息万变 风 起云பைடு நூலகம் 推陈出新 继往开来 今非 昔比
描写20世纪伟大发明的句子: 20 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
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 世纪,电视、程控电话、 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 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 “地球村”。
有人想,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那该多好!这样的 玻璃其实早已问世了,它就是“吸热玻璃”。在炎热的夏天,它能阻挡强 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季,它把冷空气挡在室外,使 室内保持温暖。
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 中起来处理。尽管这位“隐身人”难以对付,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 的办法。“吃音玻璃”就是消除噪音的能手。临街的窗子上如果装上这种 玻璃,街上的声音为四十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十二分贝了。
(1)“出乎意料”是什么意思? (2)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忽如一夜 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
(3)未来,科学技术将怎样改善我 们的生活?
(4)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课文为什么还要写20世纪以前人们 的生活情景?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 树梨花开”出自哪里?
……
(1)文中第二自然段为什么写两个设问句,作用 是什么?
呼风唤雨的世纪
(2)“呼风唤雨”在古代和现代意思一样吗? 分别是什么意思?
“呼风唤雨”在古代是形容神仙借助法力,支 配自然。“呼风唤雨”在现代社会是指借助科 学技术来实现发展。
一个世纪有多少年?
一百年 “呼风唤雨的世纪” 是指哪个世纪?
20世纪
听范读,勾 画出本课的 生字新词。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20世纪是个神奇的世纪,人类在这100年间发明出了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
人们真的能像神仙一样呼风唤雨、神通广大吗?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世纪,去看个究竟。
(出示课件3)2.同学考虑: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讲的?3.交流感受:你觉得20世纪是个怎样的世纪?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出示课件4)三、学习生字。
1.出示会认字:(出示课件5)唤技获赖潜亿索奥舶质哲兰形近字识字:唤—换亿--忆素—索质象形识字:获:甲骨文写作“隻”:(隹,鸟雀)(又,抓持),像猎人手持一只鸟,表示猎获鸟雀。
兰:隶书将篆文“艸”简化成“艹”。
俗体楷书组词识字:赖皮质量哲学2.出示会写字:(出示课件6)唤纪技改程超亿核奥益联质哲任善易错字:“技”是“扌”,不要写成“木”。
3.词语理解。
(出示课件7)呼风唤雨: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
有时也比喻进行煽动性的活动。
依赖:.依靠某种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
腾云驾雾:.传说中指利用法术乘云雾飞行。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环境来感染学生。
】【设计意图: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分析】《呼风唤雨的世纪》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课文中的一篇文章。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作者介绍】1.作者介绍:路甬祥: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流体传动及控制学家。
1964至1979年浙江大学助教、讲师。
在机械工程特别是流体传动与控制、高等工程教育等领域做出过重要贡献,曾在欧、美和中国等国获得20项专利,在国内外发表过250多篇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教育论文及二本科学著作。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科学改变人类生活2000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一书,这本书由路甬祥主编,书中介绍了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大家所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说说有关“住宅”的话题。(板书:住宅)
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指名学生)
说得真棒,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一个善于仔细观察的孩子。现在有一位朋友想和大家比一比住宅。是谁呢?
(板书:蟋蟀)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自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生字和词语。
2.本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画出不理解的生词,讨论词义。
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的词义就讲哪个词,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①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②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2.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
①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蟋蟀建房的过程?说说每个层次的意思。
②找出描写蟋蟀建房的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③作者能够把蟋蟀建房的过程写得如此生动具体,说明了什么?(说明:蟋蟀──认真工作、坚持不懈、辛勤劳动;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研究。)
3.找出文中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蟋蟀比作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
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蟋蟀。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
师:“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
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书:蟋蟀的住宅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4.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有关段落。
每组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①选择住址方面: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板书:选址)
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
二、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1.生自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要求:读课文的同时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
2.随机检查自学情况。
3.解决问题。
①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课时
(这样写把本来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引起阅读的兴趣。)
4.齐读课文,整体梳理课文内容。
三、归纳总结,掌握方法
四、作业设计
1.抄写文中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以《我的住宅》为题,用第一人称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
②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词语。(提示采用拟人的手法)
③住宅的特点有哪些,找出有关段落和词语。(板书:特点)
师小结,生齐读5.6两个自然段,感受一下蟋蟀住宅的特点。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蟋蟀的住宅有这么多的特点,现在就请大家用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注意我们刚才找的一些词语,如:倾斜的隧道、有多深、多宽、出口、平台等等,看谁画得最漂亮。画完以后,把自己当成小蟋蟀,向同桌或朋友夸夸你的住宅。
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你们认识王老师的住宅 Nhomakorabea?(不认识)
师:(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