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及其发展
深入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变化趋势

深入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变化趋势语文教材作为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主要教材,在不断发展和更新中,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
本文将从课文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结构等方面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变化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一、课文内容的变化趋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小学语文教育也呈现出新的要求。
教材的课文内容更加关注贴近现实生活、培养实用能力的特点。
过去的语文教材偏重于典籍、经典诗词等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但现在的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教材中出现了更多与现实生活相关的课文,涉及到社会、科技、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内容。
这种变化使学生更加贴近实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方法的变化趋势教学方法是语文教材变化的重要方面。
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讲授方式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现在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性。
教师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这种变化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加主动,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形式结构的变化趋势教材的形式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中,逐渐朝着多样化和综合性发展。
过去的教材形式结构单一,往往以课文阅读为主。
而现在的教材结构更加灵活多样,不仅包含课文阅读,还融入了各种综合性阅读素材。
例如,添加了新闻报道、故事阅读、实用文写作等内容,丰富了教材的形式结构,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教材的文化意识与民族特色在语文教材的变化趋势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民族特色。
教材中融入了更多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和国际文化的元素,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
同时,也引入了一些国际交流和理解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的变化趋势体现在课文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结构等多个方面。
教材内容更加关注现实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性;形式结构更加多样化和综合性;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民族特色。
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及其发展

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及其发展
中国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及其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语文教材的编写改革也在不断发展。
首先,中国语文教材的编写改革应以社会发展为基础,重视现代社会的需要,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比如,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文化素养、社会实践等内容纳入语文教材中。
其次,中国语文教材的编写改革应注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引入新的教材,注重学生的发现式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第三,中国语文教材的编写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比如,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将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内容纳入语文教材中。
最后,中国语文教材的编写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比如,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将实践能力纳入教材中,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中国语文教材的编写改革及其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不断发展中,应当注重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材的发展及新课程语文教科书建设理念

语文教材的发展及新课程语文教科书建设理念[摘要]语文教材是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课上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材料。
中国语文教材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古代、近现代、当代的演变过程。
中国语文教材的发展有四条主线:一是教材内容从单一的传统文化向目前的尊重多元文化发展;二是教材制度从古代的盲目无序向当代的制度管理发展;三是教材结构从零散知识向专题组元方向发展;四是教材服务对象从古代的少数精英朝当代的全民提高语文素养方向发展。
在新课程语丈教科书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三条理念:首先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其次是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统一;最后是开发文化力与培养学生现代化素质的统一。
探讨我国语文教材发展的历史、主线及新课程语文教科书建设的理念,有利于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掌握和探索语文教科书体系,最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材;发展;历程;主线;理念回顾我国语文教材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我国语文教材体系是从传统的教材体系中孕育、演变而来的。
如果每个中小学语文教师能了解我国语文教材发展的历史,就有利于掌握现行语文教科书体系,探索新的教科书体系,最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历程虽然我国语文学科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100年,但是,语文教材的历史却源远流长。
大体上经历了古代、近现代、当代的漫长的演变过程。
(一)古代的语文教材是以蒙学教材和文选教材作为主体教材。
西周至唐宋,语文教材基本上是内容单纯、形式单一的韵文诗集式的集中识字读本。
从《史籀篇》《急就篇》到《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无不以识字为主。
自南朝《昭明文选》问世以来,我国除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韵文诗集式的集中识字读本外,又出现了一些散文故事类和文选类等文言选编式教材,如《二十四孝》《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
古代的语文教材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先秦至汉魏六朝时期的蒙学教材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品德教育,并包含各方面的知识。
98年以后小学语文教材改革的变化

98年以后小学语文教材改革的变化小学语文教材改革的变化:第一阶段:教材走向“审定制”。
1986年4月,国家教委批准成立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教材的初审和审定工作,从此,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出版正式进入“一纲多本”、教材“审定制”时代。
根据1988年国家教委对中小学教材编写的规划,1989年开始,有“八套半”教材依据新颁布的教学大纲着手编写。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五年制、六年制两套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编写理念和体系结构等方面保持一致。
主要特点有:一是重视教材的思想性,新选了一批时代气息强、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和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实际的文章;二是实现语文基本功训练的整体优化,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基本功训练及观察、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学科综合训练的整体效益。
这两套教材是人教版第八套小学语文教材,虽然作为全国通用教材画上了句号,但仍然是实质上的全国通用教材。
第二阶段: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进素质教育。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在《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的基础上修订、改编两个学制的试用本教材。
原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体现时代精神,重视教材的思想性”,试用本在此基础上增选了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增加弹性;注意体现训练过程,继续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教材配套的品种更加齐全,实现了以教科书为基础的教材系列化。
2000年教育部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并要求各出版单位组织力量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大纲精神,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全面修订。
修订后的教材克服了教材中的繁、难、偏、旧问题,增加了富有时代气息的课文,力求贯彻深化课程改革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三阶段:人文观引领下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材。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刍议

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刍议背景语文作为中国的国粹之一,一直以来都被赋予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育也需要跟着时代的脚步向前发展。
尤其是在新技术的应用、学生的需求和现实社会的变化等方面,迫切需要对语文教材进行改革。
现状目前,我国的语文教育存在着以下问题:1.教材缺乏新颖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教材内容过于繁琐,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其内涵。
3.教材内容对题材的选择较为古板,许多介绍人物、事件的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4.教材内容没有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到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教材大部分都是字面意思的解释,没有涉及到深层次的思考,导致学生的思维水平得不到提高。
改革方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增加教材的新颖性教材的编写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采用具有时代感的教材内容,比如与音乐、电影等有关的内容,都可以作为教材内容,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精简教材内涵教材内涵应该以精简为主,去除那些冗长而毫无意义的内容,只留下最重要的信息。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吸收教材内容,而不会被过多的信息所干扰。
考虑学生的兴趣教材的内容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选取那些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同时,应该增加教材里面的细节和生动的描写,从而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
结合现实社会教材的编写应该与现实社会相结合,从生活小说、社会实践、新闻报道等多方面调取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到这些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提高思维水平教材的核心应该是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通过引入一些思维导图、思维训练和逻辑训练等教育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和分析能力。
这样,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更为全方位的提升。
结论总体来说,语文教材编写应该追求与时俱进,紧密贴合现实社会和学生的需要,同时也应该重视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新时代的语文教育需求,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掌握好语言思维的基本技能。
部编版语文教材

部编版语文教材部编版语文教材是指中国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心编写的语文教材,它是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配套教材之一。
本文将从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编写背景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是基于对中国基础教育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各地区的语文教材也需要根据时代的需求进行更新和改进。
因此,中国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心组织了一批专家对现有的语文教材进行了总结和评估,并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最终编写出了部编版语文教材。
二、教学目标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通过学习语文教材,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部编版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和创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部编版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教授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人物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材内容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了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课文。
部编版语文教材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主要的课文内容,包括了古代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
这些课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 阅读材料。
部编版语文教材还包括了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包括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文体。
通过阅读这些材料,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3. 语法知识。
部编版语文教材还注重教授基础的语法知识,包括词语的用法、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
4. 写作训练。
部编版语文教材还包括了写作训练的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一、概述“部编本”语文教材,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成果,承载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使命。
该套教材以国家教育部为主导,集结了众多语文教育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智慧与力量,经过精心策划和编制,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科学严谨的语文教材体系。
它的编写理念先进,特色鲜明,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部编本”语文教材也注重与时俱进,紧密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广阔的视野。
在使用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理解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特色,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教材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定义与背景“部编本”语文教材,即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编写的语文教材,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
这一教材的编写,旨在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更好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的目标已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部编本”语文教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语文教材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了国家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它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核心,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综合能力,同时也兼顾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一教材注重内容的时代性、思想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力求通过优质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还充分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力求在教材内容、结构、呈现方式等方面实现创新。
它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旨在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思维和人文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及其发展

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及其发展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一、80年代末期大陆地区语文教材实施(一纲多本),语文教材编写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二、90年代末期的语文大讨论中社会各界对语文教材批评意见尖锐,语文教育界对批评意见响应缓慢。
三、以上海语文(H版)教材编写为实例,思考语文教材编写的经验与教训。
四、提出今后语文教材编写应注意的问题。
一、语文教材编写的简要回顾对大陆地区以往的语文教材编写的认识,大致可以分前三十年、后二十年两个阶段。
前三十年,指50年代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历史阶段。
这一阶段的语文教材,确切地说是不完善的年代的不完善的产物。
有的刚编写的语文教材还没有使用一轮,马上又变化用新编的。
60年代前期的语文教材曾经稳定使用了一段时间,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处于停止中。
这个时期的语文教材大都(寿命)不长。
除了1956年《汉语》《文学》分编教材和1963年(统编教材)有所建树,其它短暂的语文教材在语文教材编写中没有留下太大的痕迹。
后二十年,指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末期,这一阶段可以分为前十年、后十年。
前十年的标志为(一纲一本),时间从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
后十年的标志为(一纲多本),时间从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末期。
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大纲编写教材,当时大陆中小学通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所谓(一纲一本)就是源于此。
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教材编写是教育部门所属的专门的职业,编写教材人员是非常专业化的,因此,编写者也就是专家。
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期。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统编语文教材,在语文教材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开创的许多(第一)将是后来者无可突破的。
例如,使用教材的学生和教师数第一,编写人员中有许多全国著名语文专家学者,编写专家的实力与人数第一,第一次完整地出版了博大精深的全套的语文教材并长期使用。
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末期,所谓(一纲多本)的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語文教材編寫改革及其發展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汪瑩〔內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討的問題:一、80年代末期大陸地區語文教材實施「一綱多本」,語文教材編寫開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二、90年代末期的語文大討論中社會各界對語文教材批評意見尖銳,語文教育界對批評意見回應緩慢。
三、以上海語文(H版)教材編寫為實例,思考語文教材編寫的經驗與教訓。
四、提出今後語文教材編寫應注意的問題。
一、語文教材編寫的簡要回顧對大陸地區以往的語文教材編寫的認識,大致可以分前三十年、後二十年兩個階段。
前三十年,指50年代至文化大革命結束這一歷史階段。
這一階段的語文教材,確切地說是不完善的年代的不完善的產物。
有的剛編寫的語文教材還沒有使用一輪,馬上又變化用新編的。
60年代前期的語文教材曾經穩定使用了一段時間,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又處於停止中。
這個時期的語文教材大都「壽命」不長。
除了1956年《漢語》《文學》分編教材和1963年「統編教材」有所建樹,其他短暫的語文教材在語文教材編寫中沒有留下太大的痕跡。
後二十年,指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末期,這一階段可以分為前十年、後十年。
前十年的標誌為「一綱一本」,時間從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
後十年的標誌為「一綱多本」,時間從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末期。
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據教育部頒佈的大綱編寫教材,當時大陸中小學通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所謂「一綱一本」就是源於此。
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裏,語文教材編寫是教育部門所屬的專門的職業,編寫教材人員是非常專業化的,因此,編寫者也就是專家。
這一現象一直延續到80年代末期。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統編語文教材,在語文教材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它開創的許多「第一」將是後來者無可突破的。
例如,使用教材的學生和教師數第一,編寫人員中有許多全國著名語文專家學者,編寫專家的實力與人數第一,第一次完整地出版了博大精深的全套的語文教材並長期使用。
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末期,所謂「一綱多本」的時期。
教育部頒佈一套語文大綱,各地根據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同特點,編寫經濟發達地區、沿海開放地區、農村地區、通用地區不同的語文教材。
在中小學各學科中,語文教材編寫最活躍。
據不完全的統計較知名的語文教材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語文教材;上海地區語文H版、S版教材;江蘇省編語文教材;浙江省編語文教材;廣東沿海地區語文教材;四川農村地區語文教材;還有歐陽黛娜主編語文教材、張鴻苓主編語文教材、陸繼椿主編語文教材、顏振遙主編自學輔導教學語文教材、劉朏朏、高原主編作文實驗教材等。
目前,這些語文教材在大陸各地使用,使用範圍各有不同。
多套語文教材的出現,宣告了「一綱一本」一枝獨秀時代的結束,百花爭春的時代開始了。
後十年語文教材的建設,可以概括為兩個突破。
首先突破了只有專家才能編教材,教育行政部門鼓勵地方、學校和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編寫教材。
第二個突破是各套語文教材按照教育部語文大綱指導編寫,都把追求特色作為教材建設目標之一,呈現多樣化發展的趨勢。
語文教材不同類型與數量的層面可以說相當豐富,與語文教材編寫的繁榮景象相比較,語文教材編寫理論層面的建設顯得冷冷清清,總體上是教材先行,理論匱乏、滯後。
各套語文教材雖然都已經使用多年了,但是語文教材自成理論體系並且教材編寫理論先行、能自圓其說的比較少見,語文教材編寫中存在的許多困惑問題,沒有從理論層面得到解決。
二、語文大討論有關對教材編寫的意見二十世紀的最後兩年,社會各界就語文教育問題展開大討論,對語文教育的批評,語文教材是重點「轟炸」的目標之一。
應該說,全社會都來關心語文教育是件大好事。
但是可能因為廣泛參與討論,過分激動也有之。
最早大約是97年的冬季,有人開始著文批評語文教材,語文教育界最初的反映是「圈外熱,圈內冷」,社會上的紛紛揚揚的批評議論很久了,語文界才開始有所反應,總體上對批評意見的回應緩慢。
而後,學者專家、教師才開始參加討論,開始認真思考語文教育與教材存在的問題。
在語文大討論中,關於語文教材編寫的意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一)語文教材內容跟不上時代社會進步,缺乏時代氣息。
「語文教材內容還不能突出地反映現代社會對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要求」(洪宗禮)教材內容陳舊,「反映新時代的內容少」(楊再隋),選文大多是20年代、30年代或者50年代、60年代的事情,小學生缺乏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知識,難以理解。
選文陳舊,課文《獵戶》寫打豹英雄,有違野生動物保護法。
「文選體系的語文課本著重選取歷史上素有定評的名家名篇,因而同現代社會生活之間存在著較大的『時差』。
現代社會生活中充滿活力的語言現象及富有時代色彩的語文範例很難及時在課本中得到反映,這就使課本難以擺脫滯後於現代社會生活的被動狀態」(林澤龍)現在農村普遍是家庭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經濟完全是新型的,農民也是新一代的了,但是課文卻只有「分馬」舊式的農業和農民形象。
(二)語文教材內容偏深、偏難,學習要求偏高。
「偏深、偏難,主要是教材脫離學生的知識、經驗實際。
教材選編了一些小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如教材中有不少專用名詞,有的是艱深難懂的科學術語。
」(楊再隋)教材分量重,實現五天工作制但教材分量不減。
也有意見認為,學生學習負擔重主要是考試壓力和大量機械性的訓練,教材內容原本不重,不宜減。
對語文教材要不要出現語法、修辭,有贊成有反對,比較同一的意見是不要出現太多的研究性術語,應該讓學生學一點語法、修辭知識,但不要太多。
(三)語文教材結構缺乏科學性。
主幹不明,課文之間缺乏緊密的內在聯繫,組合可這可那(林澤龍)。
「教材體系編排還不盡適合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教材的設計也還不適應學生快速高效地學習祖國母語的需要。
」(洪宗禮)幾套教材結構大同小異,都存在結構的問題。
語文教材的循序漸進的「序」是什麼?學生語文能力訓練的序列如何安排?語文教材枝蔓太多,語文的「綜合性決定了語文教材內容的複雜性從而導致語文學科任務的多重性」(楊再隋)。
語文教材缺乏科學性還表現在訓練序列不明,「教材體系缺乏明確的訓練目標、周密的訓練計劃、系統的訓練內容和科學的訓練方法,使語文教學產生了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結果花費課時較多,課業負擔較重,所學內容較少,語文程度較低。
」(周正逵)(四)小學語文教材成人化傾向。
教材內容缺乏兒童情趣,教材形式也不夠生動活潑(楊再隋)。
語文課文內容與兒童生活經驗脫離,要麼是高大的英雄形象,要麼是苦難悲慘的早逝兒,對兒童情感道德教育顯得空洞、乏味。
有些知識束縛學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成人化、偉人化、男性化傾向。
(趙永嵩)(五)語文教材的基本特徵近百年無變化。
幾十年以來語文教材,表面上看是在不斷變化,但是不管是不同時期不同教材,「三個基本特徵始終沒有多大變化:一、文選系統──以選文為主要內容;二、文體序列──以常用文體讀寫知識迴圈為主線;三、講讀中心──以講讀教學為基本方法。
」(周正逵)對是否還要稱呼教學語文教材特有的三大文體──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兩種意見針鋒相對,有主張堅決要三種文體,沒有了這語文怎麼教,也有反對三種文體,它本來只存在於語文教學領域,是不必要的語文知識,應該消亡。
折衷的看法是既無法取消文體,也不必在語文教材中過分強調文體。
(六)語文教材中的練習題。
對語文教材中思考與練習批評意見最為激烈,認為有的提問近乎荒唐,練習題導致學生照抄教學參考書。
思考與練習代表了編寫者的意圖,教學參考書是根據教材編寫的,但是實際的教學中,教學參考書領導語文教材,教學參考書領導考試。
激烈的反對意見主張語文教材不要練習題,語文課本就是只要文選。
也有主張溫和的改良,語文教材還是要有練習題,但是練習題的數量要少,質量要高,要能給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留有一定的「空間」。
對語文教材的批評意見還可以舉出一些,但主要有上述的六個方面。
語文教育界對社會的批評總體上持平和的態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60年代初的語文討論出現了一套新的語文教材,期望這次世紀之交的語文大討論催生出許多新的語文教材。
三、上海語文(H版)教材編寫的經驗與教訓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上海第一期課程教材改革中,出現了兩套語文教材,一套以華東師範大學與徐匯區教育局聯合編寫的,簡稱H版,一套以上海師範大學與閘北區教育局、金山石化企業聯合編寫的,簡稱S版。
筆者參加了語文H版教材編寫組的工作,願將個人的編寫工作的感受與大家分享,需要說明本文不是對語文H版教材的全面評議,只是就語文教材編寫而談。
(一)建立一支教授與中小學語文教師相結合的編寫隊伍。
上海一期課程教材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是大學與中小學教育工作者的合作研究。
大學教師的知識理論修養與中小學教師的教育實踐經驗融合,互相促進,結果「雙贏」。
首先,這是一種雙方平等的合作研究的夥伴關係。
他們各有長短。
大學教師沒有理由自視其高,儘管富有專門的知識學問,但是如何將其進入中小學課堂、教材和學生的頭腦,這中間的距離很難一下子拉近,而且並不是所有的大學教師都能做到縮短與中小學的距離。
中小學教師在課堂裏駕輕就熟,容易養成習慣「埋頭拉車,不抬頭看路」,無暇或者沒有想到看看學生課堂以外的世界。
這些偏頗需要經過努力才可以克服,而且平等合作研究有利於克服。
其次,大學教師與中小學教師的夥伴關係建立在長期合作的基礎上。
長期的合作工作有利於發揮出各自的優勢,並把優勢融合為整體的優勢。
語文H版教材編寫組有大學教授,有中學特級教師、中小學高級教師,人員知識結構與年齡結構比較合理,主要編寫人員基本穩定,儘管分別隸屬於不同的學校,長期合作工作十餘年,志同道合。
這是教材編寫成功主要原因之一。
(二)新教材編寫與試用、教材修改同步進行。
各地方編寫新教材有很高的熱情,但是僅有熱情不等於教材編寫成功,地方編寫人員中缺乏專門的系統知識,缺乏應有的編輯技術,新教材的缺漏往往「防不勝防」,這一點是各地教材與人教社教材的最大差距。
為完善新教材,教材編寫與試用、修改教材同步。
一方面,是上海第一期課程教材建設要求新教材儘早進課堂讓學生使用,加快教育改革的進程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新編教材通過教學實踐找到問題,不斷改進教材的需要。
當時,教材編寫組經常與新教材試點學校聯繫,定期聽取意見,聘請中小學任課教師擔任聯絡員,及時把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反饋教材編寫組,及時修改。
這對教材編寫組來說,不是簡單的「亡羊補牢」之術,而是真心誠意地聽取廣大教師意見改進編寫工作。
(三)語文教材編寫要有特色。
人教社語文教材博大精深,知識的準確性、豐富性很強,因此地方編寫語文教材一定要有特色。
什麼是特色?特色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上海語文H版教材獨樹一幟「以訓練閱讀能力為主線」,作為編寫策略還提出選文要新,要有亮點,注釋要簡明,練習是微型教案,要可操作,可供訓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