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的成长故事(三)_

合集下载

呦呦鹿鸣,破壁出飞龙——诺贝尔奖获得者医药学家屠呦呦的故事

呦呦鹿鸣,破壁出飞龙——诺贝尔奖获得者医药学家屠呦呦的故事

呦呦鹿鸣,破壁出飞龙——诺贝尔奖获得者医药学家屠呦呦的故事作者:沈芬来源:《快乐作文(小学3、4年级)》 2020年第7期沈芬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一个书香之家。

“呦呦”源自《诗经·小雅·鹿鸣》中的一句,寄托了父母对家中唯一女孩儿的美好期待。

呦呦成长中,像一棵鹿儿喜爱的青蒿草,挺直的茎上长着许多细细密密的枝叶,每个枝叶都用大自然的养分滋养着自己。

母亲是一位大家闺秀,知书达理;父亲屠濂规是一位酷爱读书且通晓医德医术的人士。

父亲的书房小阁楼上,有许多医药藏书,中药书上画着草药的插图,这些小草使她着迷。

书房成了呦呦童年的乐园,她经常好奇地向大人问这问那。

那时人们有病多爱找开堂坐诊的中医。

医生为病人把脉、问诊、开方、抓药,病人熬药、喝药、病愈,屠呦呦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效果,对中医中药有了深刻印象。

一次,医生为治愈一个病人,反复查阅医书,病人愈后送给医生一面鲜红的锦旗,这使她没终身难忘。

也就是从这时起,屠呦呦爱上了医学,长大了也想当一名医生。

她对什么都用心,因此,用心成了她的习惯,也成为她后来探索中草药奥秘的利器。

屠呦呦读的小学、中学,都是宁波的名校。

崇德女子学校以“崇文化人,德润童心”为办学理念,效实中学是宁波百年以来的名校,校歌中“言忠信,行笃敬,破壁出飞龙”给屠呦呦的人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起点。

一次,屠呦呦因吃东西不慎患病多日,病愈后她深深感到病痛给人带来的折磨以及药物对治病的重要作用,也坚定了将来学医的志向。

中学时,屠呦呦的生物课一直保持甲等水平,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她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坚毅,门门功课学得扎实,但不死读书。

这个用心的小姑娘,1951年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期间,屠呦呦对植物化学、本草学等有着极大的兴趣,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

她默默研究几十年,经过一百九十多次反复试验,终于从草药中提取了治疗疟疾病的新药——青蒿素,挽救了地球上几百万病人的生命,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

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

名⼈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名⼈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 导语:屠呦呦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这必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峰,为⼈类⽂明和⼈民福祉作出更多更⼤的贡献。

下⾯是⼩编整理的相关的名⼈故事,欢迎查阅,供参考,谢谢。

名⼈屠呦呦的六个故事 屠呦呦的个⼈简介: 屠呦呦,1930年12⽉30⽇出⽣于浙江宁波,⼥,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研究员兼⾸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主任。

1980年被聘为硕⼠⽣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因此在2011年9⽉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2015年10⽉5⽇,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12⽉6⽇,屠呦呦参加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组织的新闻发布会。

屠呦呦是第⼀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科学家、第⼀位获得诺贝尔⽣理医学奖的华⼈科学家。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获得的最⾼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奖项。

北京时间2015年12⽉11⽇凌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12⽉25⽇,根据国际天⽂学联合会(IAU)⼩⾏星中⼼出版的第96939—97570号公报,第31230号⼩⾏星被命名为屠呦呦(Tuyouyou)星。

2016年2⽉,屠呦呦获得“感动中国2015年度⼈物”奖。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篇⼀: “梅花⾹⾃苦寒来”,学习她的“韧劲⼉”。

青蒿素的发现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其团队付出了怎样的艰⾟,世⼈难以想象。

如果没有锲⽽不舍的“韧劲⼉”,科学实验难有建树。

“千锤万凿出深⼭”,学习她的“钻劲⼉”。

第⼆次世界⼤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产⽣了抗药性,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药。

在漫长的探索中,中国政府也启动了“523项⽬”,屠呦呦开创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法。

如果没有勇于探索的“钻劲⼉”,这项科研成果很可能付诸东流。

写坚持屠呦呦素材的事例

写坚持屠呦呦素材的事例

写坚持屠呦呦素材的事例一、屠呦呦的坚持故事屠呦呦啊,那可真是个超厉害的人物。

她研究青蒿素的过程简直就是一部充满坚持的传奇。

屠呦呦在寻找抗疟新药的时候,条件那叫一个艰苦。

她要从大量的传统中草药文献中去寻找可能有用的线索。

这就像是在大海里捞针一样,可她没有丝毫退缩。

当时的科研环境也不好,设备没有现在这么先进,很多工作都得靠人工一点点去做。

她和她的团队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

失败了很多次,要是一般人可能早就放弃了。

但是屠呦呦不一样啊,她就像是一个执着的探险家,在充满迷雾的丛林里不断寻找出口。

她不断地调整提取的方法,一遍又一遍地做实验。

而且在那个年代,女性搞科研也面临着不少的压力。

但屠呦呦完全不理会这些外界的干扰,她的眼里只有青蒿素,只有找到治疗疟疾的方法。

她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不顾日夜。

她可能会因为一个实验结果不理想而发愁,但是发愁之后就又重新振作起来继续研究。

她的这种坚持最终有了回报。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她终于发现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

青蒿素的发现拯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这在全球的医疗领域都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她的坚持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科研梦想,更是为了全人类的健康。

她就像一盏明灯,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管多困难的事情都有可能成功。

她的故事也激励着我们这些大学生。

我们在学习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说解不出的数学题,写不出的论文。

但是和屠呦呦面临的困难比起来,我们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她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来,我们也应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努力拼搏。

她的坚持让我们相信,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有所收获。

她是我们的榜样,让我们看到了坚持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像她一样。

比如说参加社团活动,有时候可能会遇到成员之间的矛盾,或者活动策划遇到瓶颈。

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像屠呦呦对待青蒿素研究一样,积极地去解决问题,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把社团活动办好。

屠呦呦的故事就是这样充满力量,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做一个有坚持精神的人。

名人励志: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名人励志: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名人励志:屠呦呦的励志故事人生必然有起有伏,在低谷时,如果我们有梦想,并且勇于面对困难、励志成功,那么在未来,我们就会走得更远、攀得更高。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一篇《名人励志:屠呦呦的励志故事》,为大家增添前行的动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屠呦呦隐藏在巨大的"集体"中。

9月23日,在纽约举行的美国拉斯克医学奖的颁奖大会上,这位满头鬈发、戴着眼镜的女科学家将金色奖杯高高举起时,在地球另一侧,好奇的中国民众才第一次看到这张陌生的面孔。

当这位81岁的老人凭借40多年前的研究成果,第一次被推到幕前时,她的感言仍带着集体主义的烙印。

"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

"她说,"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一场"军民联合的大项目"】如今屠呦呦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年参与的是一场"军民大联合的项目"。

来自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投入其中,屠呦呦是其中一员。

疟疾在人类历史中是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

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目前占世界人口一半的大约33亿人处于罹患疟疾的危险之中,每年约发生2.5亿起疟疾病例和近100万例死亡。

20世纪50年代,WHO启动了一场旨在根除疟疾的计划,但进入60年代,很多地方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疾病治疗陷入困境。

1964年美国出兵越南后,越美双方都因疟疾造成严重减员,双方都开始寻求治疗疟疾的全新药物。

美方联合英、法、澳大利亚等国的研究机构研究新药,越方则寻求中国帮助。

1967年5月23日,代号为"523"的绝密项目应运而生。

1969年,当时还是中医研究院初级研究员的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研究组的组长。

"523项目"分两个组开展抗疟药开发工作:西药组和中药组。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屠呦呦的励志故事屠呦呦的3个哥哥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屠呦呦同样从小就开始接受了完整的教育。

只是,屠呦呦的学生生涯,从1946年始中断了两年多。

这一年,16岁的屠呦呦经受了一场灾难的考验——她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

此时,经历了战乱洗礼的屠家,生活已变得十分拮据。

得了肺结核,对这个小女孩的考验可想而知。

所幸的是,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屠呦呦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

这段患肺结核的经历,在屠呦呦看来,正是自己对医药学产生兴趣的起源。

“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一代药学家的原始起点,就是来自于这种“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

家庭的熏陶,也让屠呦呦对医药渐生兴趣。

父亲屠濂规是银行职员,平时则喜好读书。

家中楼顶那个摆满古籍的小阁间,既是父亲的书房,也成为屠呦呦最爱的去处。

父亲去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一旁,装模作样摆本书看。

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这让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读图岁月。

屠呦呦作为父母唯一的女儿,备受疼爱,曾让许多同学羡慕不已的是:屠呦呦喜食香螺,在繁忙的求学生活中,妈妈总会亲手做好腌香螺,捎给自己心爱的女儿。

1948年,休学两年病情好转后,18岁的屠呦呦开始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也与父亲屠濂规成为校友。

这是一所颇为传奇的学校。

创立于1912年2月的效实中学,由中国早期物理学家何育杰以及叶秉良、陈训正、钱保杭等一批当时着名的科学家,联手宁波当地实业家李镜第共同创办。

学校以“私力之经营,施实川之教育,为民治导先路”为宗旨,创校之初就提出了“教育之事,贵有适性,与人适意志,与地适风尚,与时适际遇”的教育理念。

学校办至1917年时,就已声名鹊起。

名校上海复旦大学及圣约翰大学皆与效实中学订约,凡效实中学毕业生皆可免试,直接保送入学。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屠呦呦的励志故事屠呦呦的3个哥哥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屠呦呦同样从小就开始接受了完整的教育。

只是,屠呦呦的学生生涯,从1946年始中断了两年多。

这一年,16岁的屠呦呦经受了一场灾难的考验——她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

此时,经历了战乱洗礼的屠家,生活已变得十分拮据。

得了肺结核,对这个小女孩的考验可想而知。

所幸的是,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屠呦呦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

这段患肺结核的经历,在屠呦呦看来,正是自己对医药学产生兴趣的起源。

“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一代药学家的原始起点,就是来自于这种“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

家庭的熏陶,也让屠呦呦对医药渐生兴趣。

父亲屠濂规是银行职员,平时则喜好读书。

家中楼顶那个摆满古籍的小阁间,既是父亲的书房,也成为屠呦呦最爱的去处。

父亲去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一旁,装模作样摆本书看。

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这让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读图岁月。

屠呦呦作为父母唯一的女儿,备受疼爱,曾让许多同学羡慕不已的是:屠呦呦喜食香螺,在繁忙的求学生活中,妈妈总会亲手做好腌香螺,捎给自己心爱的女儿。

1948年,休学两年病情好转后,18岁的屠呦呦开始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也与父亲屠濂规成为校友。

这是一所颇为传奇的学校。

创立于1912年2月的效实中学,由中国早期物理学家何育杰以及叶秉良、陈训正、钱保杭等一批当时着名的科学家,联手宁波当地实业家李镜第共同创办。

学校以“私力之经营,施实川之教育,为民治导先路”为宗旨,创校之初就提出了“教育之事,贵有适性,与人适意志,与地适风尚,与时适际遇”的教育理念。

学校办至1917年时,就已声名鹊起。

2024国庆周年功勋模范人物材料事迹(通用9篇)

2024国庆周年功勋模范人物材料事迹(通用9篇)

2024国庆周年功勋模范人物材料事迹(通用9篇)2024国庆周年功勋模范人物材料事迹(精选篇1)上个世纪60年代中,三分之一的士兵染上疟疾,越南向中国求援。

‘523’项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启动的。

接受任务那年,屠呦呦39岁。

抗疟中药的研发是一个延续了半个世纪的项目,半个世纪中是数百次的实验,是数百次的失败和希望交替。

屠呦呦说,“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必须持之以恒。

”屠呦呦14岁时,哥哥在她一张照片背面写下的话让她记了一辈子:“呦妹,学问是学无止境的,所以当你局部成功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认为满足,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你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

呦呦,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

”当时美国也斥巨资进行抗疟研究,但都失败了。

有人怀疑,中国国内条件艰苦,设备陈旧,我们能出奇迹吗?屠呦呦说:“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的问题。

”无论实验效果是好是坏,“不断尝试不断提炼,是唯一的出路。

”2024国庆周年功勋模范人物材料事迹(精选篇2)“让更多的人吃饱”。

袁隆平91岁离开。

大师陨落,全世界哀悼。

他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

“国家的脊梁”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杰出贡献改变世界。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受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

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

他发明了“三系”杂交籼稻,成功开发了“两系”杂交水稻,建立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

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

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世界60%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是显著的,“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学术态度影响深远。

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和挫折。

无论什么情况,他的身体里总是流淌着祖国和世界的血液,他的青春散落在田野里。

他还在孜孜不倦的攀登超级杂交稻的巅峰。

屠呦呦的故事

屠呦呦的故事

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感染疟疾 5 亿人次,每年 110 万人死于此。
在汪力成看来,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的李国桥在青蒿素的 发现以及运用上,同样居功至伟,“我们很多的后续配方,都是和他 合作的。”而这一次屠呦呦的获奖,也是同属于像李国桥这些 523 专家的荣誉,“她是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代表人物,如果这个诺奖不 看成她个人的功劳,而是看成一批科学家的功劳,那是当之无愧的。”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屠呦呦的故事
导读:本文屠呦呦的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 分享。
屠呦呦的故事(一) 屠呦呦是浙江人,她研究的青蒿素同样是浙江的企业在“发扬光 大”。 世界最大的青蒿素生产商叫华立集团,就在杭州,全球 70%的 青蒿素就来自于它。总裁汪力成是余杭人,从 2000 年开始,他就开 始在青蒿素产业领域进行并购和重组。 而转折点,就是汪力成在重庆听到的有关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的 故事。 “我们集团之前主要做仪表和电力自动化,从来没想过做医药行 业。”汪力成说,但是在重庆酉阳的那次考察,让他听到了青蒿素发 现的曲折经历。 重庆的酉阳是青蒿的主要产地之一,那里的种植户以及政府官员 们,对屠呦呦和这个领域的其他科学家们耳熟能详。 那一次的会面,当地政府请来了“523”办公室的老专家们,将 青蒿素产业化的事情论证了整整一天。 在这之前,全国有几家生产青蒿素的企业,不过企业都很小,“原 料就是原料,半成品就是半成品,没有完全产业化。” 在那天,汪力成知道了“523”成立背后的故事。
接着,就是让屠呦呦成名的青蒿素的发现了,在青蒿素发现的背 后,同样凝聚着一群科学家的心血。
对于汪力成的企业来说,生产青蒿素药品,并不是一件多赚钱的 事情,“青蒿有几百个品种,青蒿素比较高的品种,主要产地在重庆 和湖南,销售 90%卖给非洲人,买家是穷人家,不能卖得很贵,所 以利润很低。”汪力成说,即便是全球最大的青蒿素生产企业,每年 销售额也就是两三亿元,“从集团的角度看,利润贡献很低,但是哪 怕它不赚钱,我们也要做。因为这是能代表中国发明的药,也是最能 体现救死扶伤精神的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屠呦呦的成长故事(三)
名校中默默无闻的爱好生物的女生
以“忠信笃敬”为校训的效实中学,有着令人啧啧称奇的院士校友群体。

迄今为止,这里已走出了15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与天津的南开中学,北京的四中,汇文中学颇为相似。

在1955年,就有3位从效实中学走出的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纪育沣,1916年肄业于宁波效实中学旧制第三届;实验胚胎学家童第周,1922年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旧制第九届;土壤农业化学家李庆逵,1930年肄业于宁波效实中学高中部。

1980年,又有5位曾经的效实学子——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土壤化学家朱祖祥、遗传育种学家鲍文奎、核物理学家戴传曾、医学家陈中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5年,则有5位当年的效实学子,包括材料科学家徐祖耀、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家陈敬熊、核技术应用专家毛用泽、无机化工专家周光耀、核武器工程专家胡思得,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年,又有两位效实校友——电子信息系统工程专家童志鹏、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陈肇元,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15位“产”自效实的院士,也成为宁波作为“院士之乡”的最好注脚。

虽身在名校,高中阶段的屠呦呦,整体课业成绩并不算拔尖。

当年,这位在效实中学的学号为A342的女生,高中学籍册和成绩单中清晰地列着——语文平均成绩71.25分;英语平均成绩71.5分;数学平均成绩70分;生物平均成绩80.5分;化学平均成绩67.5分。

生物成绩能如此突出,也源于屠呦呦对生物课的偏爱。

每次生物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屠呦呦都听得津津有味。

有一次,老师开玩笑似地说:“如果其他同学都能像屠呦呦一样勤学好问,认真听讲,我即使再辛苦也开心!”
屠呦呦自己说,“那时的我很文静、很低调”。

同学陈效中回忆:“她很普通,衣服穿得也很朴素,不是特别引人注目,属于默默无闻型的。


效实中学对于屠呦呦,除了学习,还有另一层渊源——她正是在这里和比她小一岁的李廷钊成为同班同学。

当时在班中交流甚少的二人,未曾想到,多年之后会成为夫妻。

1950年3月,屠呦呦转学进入宁波中学读高三,这是她在宁波求学生涯的最后一年。

屠呦呦就读于宁波中学时的班主任徐季子老师,曾给这名当时并不起眼的女学生写下鼓励的评语:“不要只贪念生活的宁静,应该有面对暴风雨的勇气。


值得关注的是,宁波中学与屠呦呦同期的1951届高中毕业生,同样人才辈出,包括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中科院院士石钟慈、著名学者兼出版家傅璇琮等人。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