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公开课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初中生物_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明导管是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通道。
描述叶片的基本结构。
解释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能力目标:通过设计、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绿色植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叶片的基本结构。
难点:解释气孔的开闭原理。
三、教学过程四、板书设计课后延伸提出课后思考题:1.为什么叶片的下表皮气孔较多?2.为什么叶片秋天会发黄?叶片落地时是正面朝上还是背面朝上?3.根吸收进来的水,绝大部分都散失掉了。
这是不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呢?有什么意义吗?课后查找资料,解决相关问题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乐于动手实践。
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数据资料、设计实验和模拟实验展示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利用多媒体动画课件辅助教学,结合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法等多种学习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课堂效果分析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重点考虑内容之一。
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兴趣的培养、情感的交流、情感的共鸣,能使学生体验到愉快、积极、振奋的情感,更主动积极地去领会知识、从事学习活动和探索生物自然的奥秘。
倡导探究式学习,尤其是实验操作,其实质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逐步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和交流能力等。
本节课主要通过倡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形式的探究式学习,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合作学习,积极主动地去进行实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紧接着在教师的帮助和引领下归纳总结出新的知识,也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有了理论知识的支持,进一步引导学生巩固练习,使所学知识真正的能够学以致用,教学效果显著,后期从作业完成的质量上来看,本节课的教学也是非常成功的。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的呢?
观察与思考:取一段带叶的芹菜茎,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放在水里
剪断。然后将靠顶端的那一段迅速放入滴有几滴红墨水
的水里,并在阳光下照射 3-4 小时。你会发现,叶脉红
了,整个叶片都有些红了,而茎的表面并没有出现红色。
水是通过什么途径运到叶片中的呢?
1 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
水,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思考问题: 如果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还能进行吗? 教师总结:1 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提高大气湿 度,增加降水,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2 稳定了水循环 3 植物的茎叶承接着雨水,能够大大减缓雨水对地 面的冲刷;落叶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收大量的雨水,也使 大量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可以说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的水库,我们应该好 好保护森林! 问: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运输到茎、叶、花等器官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称
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 教材分析
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
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教学目标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
2 稳定了水循环
3 植物的茎叶承接着雨水,能够大大减缓雨水对地
面的冲刷;落叶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收大量的雨水,也使
大量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可以说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的水库,我们应该好
好保护森林!
课例研究综
将课堂的主动权充分下放到学生的手上,提高学生
述
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更好提高效率。
们的一个难点。
初中生物_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2)通过蒸腾作用的意义进一步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3)认识气孔的结构,并了解开闭原理。
(4)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2、能力目标:能运用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等知识,解释生活中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3、情感目标: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以及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情感和意识。
【评价设计】1、借用观察气孔的实验,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过程,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交流能力。
3、通过动画演示,锻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分析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领,激趣导入请同学们先来看这样一组数据,一株玉米从长出幼苗到结实整个过程中要吸收200千克水,在玉米生长旺盛期时,一天吸收的水比我们一天喝得还要多,但作为玉米植株组成成分的水仅占到0.92%,维持生理过程的占到0.12%,其余接近99%的水去哪里了呢?设计意图:从分析资料分析导入,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研究植物蒸腾作用的兴趣。
二、探究质疑,合作双赢探究一:蒸腾作用的概念1、阅读课本49页:蒸腾作用的定义—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蒸腾作用。
2、通过关于蒸腾现象的小实验引出: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3、复习叶片结构,引出气孔,并通过小实验验证陆生植物叶片下表皮气孔多与上表皮4、通过观看动画与视频了解气孔的结构、开闭原理及作用。
5、完成“观察叶片表面的气孔”实验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首先能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第二能提高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倾听他人的想法来完善自己的答案,不明白的知识点在班级进行交流时共同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在观看课件演示时,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探究二:蒸腾作用的意义1、提出问题(1)植物体吸收的水分绝大多数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是不是浪费呢?蒸腾作用有什么特殊意义?(2)我们都知道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根部吸收的水分能够由下往上运输到叶片呢?(3)炎热的夏天,为什么植物的叶片不会被灼伤呢?设计意图: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深度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绿色植物对水的利用及生态意义,了解地球上水循环的基本过程,了解自己的水循环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了解观察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1.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绿色植物对水的利用及生态意义,地球上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水循环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实践、发现和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讲授法:通过讲解绿色植物对水的利用及生态意义,地球上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在全面了解中深入认识。
•探究法:通过带领学生做实验、发起问卷调查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和发现。
1.4 教学内容与组织1.4.1 导入环节1.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水循环”的概念,并让学生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存在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植被,水的循环过程是什么等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渐入主题。
2.使用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4.2 学习环节1.讲述绿色植物如何对水进行利用。
2.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
3.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循环过程,并让学生观察、总结观察结果,从而深入理解水的循环过程。
4.自主体验:让学生填写问卷调查表,调查自己平常如何对待用水的问题,并总结出影响自己用水情况的因素,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学会珍惜水资源。
1.4.3 总结环节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发言,反思自己对水的认知是否有所改变,还存在哪些问题和疑问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二、教学反思本课主要通过讲解和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了绿色植物对水的利用及生态意义,地球上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通过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水的循环过程,让学生从实践中体会到水循环的重要性和生态价值。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带动学生形成珍惜水、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和行为。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说课稿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这一节位于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是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之一。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实验,介绍叶片的结构以及叶片上气孔的开闭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蒸腾作用及生物圈中水循环的过程。
最后深入探讨绿色植物是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认识森林对促进水循环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2、教材地位:本章教材共分三节,三节课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首先从多个角度阐明水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接着介绍了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本节内容则是对前两节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引导学生从理性上认识蒸腾作用的意义和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为第六章《爱护植物绿化祖国》埋下伏笔。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生物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解释气孔的开闭机制说出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和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珍惜水源的意识。
4、教学重点及难点:解释气孔的开闭机制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5、课前准备:(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2)课前调查:利用干湿计测量裸地、林地空气湿度,并进行比较(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二、说教法:根据教情和学情,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本节课通过用显微镜观察菠菜叶的横切面装片,蚕豆下表皮装片及CAI课件的使用,使得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
2、引导发现法: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现代课堂教学原则之一。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力分析 进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寻找问题答案,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不怕困难,克服恐惧心理,大胆操
作实验和进行总结交流
1、用学过知识引入,提出问题找出答案,解决根
吸收的水分是如何进行运输,并播放实验;通过观察认 教学策略选
识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通道,学会制作叶片结构的临时 择与设计
切片,了解叶片结构和水分丧失的通道
插入动画等教学手段,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视屏和 课例研究综
图片的启发写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从而实现自主, 述
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在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
握知识,尽情享受轻松愉快的学习乐趣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学设 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称
本章没有分节,但是章下游三个黑体字标题:
1、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2、植物的蒸腾作用
教材分析
3、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通过以上三个标题分别阐述植物体内的水是如何
进入植物体,进入植物体后又有什么作用,最后表明绿
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得到水循环
1、说明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途径
2、解释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的作用
4、练习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认识叶的结 教学目标
构,认同蒸腾作用
的意义
重点是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难点是制作叶片横切面的切片
学生学习能
本章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在讲授方式上要注意促
2、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水是循环的
1、先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组内逐
新疆精河县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三章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章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根—根毛二、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输导组织---导管三、蒸腾作用:叶片-----气孔四、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绿色植物一生中要吸收很多水,每天都有大量的水吸进植物体内。
如一株玉米一天可以吸收几千克水,比你一天喝的水都多许多。
我们又知道,水进入植物体后,是通过茎中的导管运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
那么,这些水是存留在了植物体内,还是又离开了植物体?讲授新课第一部分:探究叶片的基本结构1、用干燥塑料袋罩住盆栽花卉的一枝,在基部将袋口扎住,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
仔细观察袋内有什么现象?这些水珠是哪里来的?学生思考后回答。
2、组织同学分组合作,根据课本P113的方法步骤,练习徒手切片,制作菠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
3、师巡回指导,对临时装片效果不好的组,发放永久装片,让学生进行观察。
4、学生对比课本图3-23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5、请各组同学选派代表发言,讲述本组实验情况:徒手切片是否成功?自己是怎样做的?制作切片时应注意些什么?怎样做才更容易成功?对其他同学的做法有何意见?都看到了叶片的哪些结构?教师对于发言的同学及时地给与提示、鼓励,最终,大家共同总结出叶片的基本结构:表皮、叶肉、叶脉。
刚才我们已经熟悉了叶片的结构,如果把叶片的结构看成我们的教室,用砖头砌成的墙壁相当于表皮,墙壁外用一层透明的薄膜包起来,防止墙壁被淋湿,则薄膜相当于角质层;门窗相当于气孔;教室内的课桌相当于叶肉,里面有很多叶绿体。
学生将采集的叶对光观察,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生:透明的“筋络”)如果把一片叶比做一把伞,叶脉相当于伞的伞骨,里面还有一些管道呢!同学们,你们能总结出它们各部分的功能吗?学生交流后表达。
现在我们了解了叶片的基本结构,那么水分到底是从叶片中的什么结构中跑掉的呢?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的兴趣。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要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保护和利用水资源的习惯。
二、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塑料瓶、空花盆、土壤、浇水器2.实验材料:自来水、苦菜种子3.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投影仪、实物图片或视频素材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入生态系统和水循环的概念,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如何形成,以及水循环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2.理论讲解(20分钟)介绍生物圈中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流动,并解释这些过程对生物圈的重要性。
同时,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植物对土壤保水能力的影响。
3.实验设计(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每组学生设计一个小型实验,通过观察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4.实验操作(40分钟)每组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操作,记录实验过程中发现的现象和结果。
5.结果展示和讨论(15分钟)每组学生向全班展示实验结果,讨论不同实验结果的原因,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解释。
6.总结与归纳(15分钟)通过讨论整理出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并总结出水循环的要素和重要性。
7.实物展示(10分钟)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和了解植物对土壤保水的作用,加深理解。
8.拓展延伸(20分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素材或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法,并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四、教学评价:1.实验设计环节的评价:根据学生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创新性进行评估。
2.实验结果展示和讨论环节的评价:根据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和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进行评估。
3.课堂讨论和总结归纳环节的评价: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进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设计◆模式介绍本章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在讲授方式上教师要注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帮助他们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学方法多样,如学生小组讨论以活动帮助学生去体验,避免单纯讲授和死记硬背。
植物体是通过导管来运输水分的,为了增加学生对导管的感性认识,教材安排了“观察与思考”栏目,通过观察茎的横切面与纵切面,了解导管的组成、特点以及在茎中的分布,并验证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明确水分在植物体内是通过由导管构成的网络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的。
内容的安排,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模式就应该是探究模式了。
以自主探究为主,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让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教材分析通过第二章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水是植物体的组成成分,植物的各种生命活动如光合作用等都需要水的参与,但这部分水与植物吸收的水分相比,差距很大,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都到哪里去了呢?有什么作用呢?教材首先在“想一想,议一议”中以一株玉米为例,提出了相关的问题。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是通过根来完成的,这在第二章已有介绍,因此,“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的侧重点放在了运输上。
植物体是通过导管来运输水分的,为了增加学生对导管的感性认识,教材安排了“观察与思考”栏目,通过观察茎的横切面与纵切面,了解导管的组成,特点以及在茎中的分布,并验证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明确水分在植物体内是通过由导管构成的网络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的。
教材在介绍茎的结构时,只是突出了与水分运输相关的导管,与之无关的其他结构都没有涉及。
关于植物的蒸腾作用,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已学习过,这里仅通过帮助学生回忆的方式直接给出概念。
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进行的,要进一步了解蒸腾作用,就必须知道叶片的结构,因此教材编排了“观察叶片的结构”的实验。
基于本章的落脚点是使学生认识绿色植物与水循环的关系,因此,在观察叶片的结构时,侧重点也是与之相关的表皮,特别是表皮的气孔。
可以说,观祭叶片的结构是服务于更好地认识气孔这一与蒸腾作用相关的结构的。
当然,这一实验的安排也是为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徒手切片以及使用显微镜观察创造条件。
保卫细胞开启与关闭的原理比较难理解,教材正文中没有做出要求,只是介绍气孔开闭与植物生命活动特别是蒸腾作用的关系。
蒸腾作用的意义不只是生物圈的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植物体自身的生命活动也是不可或缺的,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
要知道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首先需要了解水循环的过程,教材通过图示的方式作了简介。
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植物在提高大气湿度保持水土以及促进水循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同时,教材还在旁栏思考题中安排了一个热带雨林蒸腾量占降雨量多少的简单计算,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森林的蒸腾作用在水循环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最后,教材落点于“我们应该好好保护森林”,以提升学生保护森林的情感和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学会做生物实验的一般方法,养成科学的态度。
2.通过解读实验数据的尝试,学会数据的解读、坐标图形的识别甚至自己制作坐标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植物体内含有水分的实验,养成尊重事实、尊重自然、尊重科学的真情实感。
2.通过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依赖于环境,进而认识到我们美丽的地球大家园必须依靠包括自己在内的全人类来共同呵护和建设,才会更美丽。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教学难点】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的教学。
2.解读实验数据的教学。
◆教学准备学生: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2.课前调查:四人小组合作,利用干湿计测量裸地、林地的空气湿度,并进行比较。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4.准备几种叶肉分化程度不同的植物叶片。
教师:1.根据课本准备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的材料用具,不同之处:准备两种菠菜叶片,新鲜的叶片(一般气孔张开)和稍微有些萎蔫的叶片(一般气孔关闭)。
2.准备进一步探究的第二个实验。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教师】[引言]请课外兴趣小组展示课前实验的装置。
【教师】[设疑]塑料袋内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观察,发现植物散失水分与叶有关。
【设计意图】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设疑]植物叶片有没有能够散失水分的结构?【学生】探究,叶片表面存在散失气体的结构。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探究实验方法。
【教师】[设疑]叶片有什么样的结构呢?【学生】练习徒手切片。
【设计意图】尝试徒手切片。
【教师】[演示和讲解]制作叶片横切面临时切片的方法和步骤。
播放视频资源《制作并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
【学生】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和永久切片,参照教材叶片的结构示意图,总结叶片的结构。
【设计意图】巩固临时切片的制作方法。
认识叶片的结构。
【教师】[设疑]叶片横切面上,下边缘的细胞有什么特点?【学生】以龙葵叶为材料观察表皮细胞和气孔。
【教师】播放视频资源《制作并观察叶片下表皮临时装片》。
【学生】观看视频,认识气孔。
【设计意图】认识气孔的结构。
【教师】[设疑]气孔是怎样工作的呢?【学生】结合阅读教材,认同气孔的开闭受保卫细胞的控制。
【学生】阅读,分析。
【教师】用气球演示保卫细胞形状的变化。
【学生】讨论,发表增加的观点和质疑。
【教师】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学生】绘制保卫细胞和表皮细胞图。
【教师】请同学们画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一对保卫细胞及周围的几个表皮细胞图。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生物图的绘制要求。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描述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过程。
【学生】解释气孔开闭的机制,说出水分散失的过程【设计意图】归纳总结,建构概念,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师】[提问]什么是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是通过什么结构进行的?播放视频资源《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学生】观看视频,结合旧知识,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教师】植物由根吸收的水分是通过哪一个器官运输到叶,然后通过气孔散失的呢?【学生】展示课前活动材料:将天竺葵茎的下端插人装有稀释红墨水的瓶中,放在明亮处几小时。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引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资源《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或《茎的输导功能》。
[讲述]从茎的横切面和纵切面上看到,茎中有一条条被染红的线,其实是由管状细胞连接形成的导管。
在植物的根,茎和叶中都有导管,水分就是沿着导管从根到茎,最后运输到叶,大部分由气孔散失了。
【学生】观察茎的横、纵切面,找到被染色的部分。
总结:蒸腾作用使水分大量散失。
【设计意图】认同植物的茎中有导管,是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通道。
【教师】[提问]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需要消耗200 kg以上的水。
这些水分的散失对植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学生】分析资料,总结:水分散失会吸收热量,能给植物的叶片降温。
同时也能促进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的运输。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展示课前测量的不同环境湿度的结果。
【学生】交流课前分组测量结果,总结。
【教师】[提问]绿色植物的作用究竟有多大?【设计意图】使学生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意识。
【教师】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由茎运输到叶,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有重要作用,我们应该保护绿色植物。
【学生】讨论总结:人类过度开发森林,造成水土流失,是引发洪水的重要原因。
我们要积极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人类要爱护环境,保护森林。
【教师】小结课堂内容,加强分析知识难点,强调知识重点。
完善板书内容;【学生】整理课堂笔记;消化课堂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提升对知识点的巩固,升华情感。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课件,使同学整体感知自然界中水的来源及去向,即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使学生对水在生物圈中的循环流动,有一个动态的感性认识。
再通过科学家测定各种植物中含水量的实验数据,分析出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在此基础上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水是怎样影响植物的分布的。
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运用回忆当植物缺水时对植物造成的危害对比,分析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小组讨论分析水在植物生活中的重要性。
展示有关的图片资料,说明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会影响植物的分布。
在本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数据资料从而得出结论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补充水在植物体内的重要生理作用。
1、水是原生质的主要成分。
原生质的含水量一般在80%-90%,这些水使原生质呈溶胶状态,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旺盛地进行,例如根尖、茎尖就是这样。
如果含水量减少,原生质会由溶胶状态变成了凝胶状态,生命活动就大大减少,例如休眠的种子就是这样。
如果细胞失水过多,就可能引起原生质破坏而导致细胞死亡。
2、水是新陈代谢过程的反应物。
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过程中,都必须有水分子参与。
3、水是植物对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一般来说,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固定态的无机盐和有机物,这些物质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水中的植物吸收。
同样,各种物质在植物体内运输也必须溶解于水中才能进行。
4、水能保持植物体的形态。
细胞含有大量水分,能够维持细胞的紧张度(即膨胀),使植物体的枝叶挺立、便于充分接受光照和交换气体、同时也使花朵开放、有利于传粉。
5、水能维持植物体的正常体温。
水具有很高的汽化热和比热;又有较高的导热性,因此水在植物体内的不断流动和叶面蒸腾、能够顺利地散发叶片所吸收的热量,保证植物体即使在炎夏强烈的光照下,也不致被阳光灼伤。
从上面的简要叙述可以知道,植物体内的水分状况涉及许多重要的植物生理活动。
同时,水又是植物体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
水是生命发生的环境,也是生命发展的条件。
植物的水分代谢一旦失去平衡,就会打乱植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严重时能使植物体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