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全集:丰乐亭记

合集下载

丰乐亭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丰乐亭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丰乐亭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1.理解《丰乐亭记》的背景和内容,了解唐代宴会文化;2.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展示唐代宴会的场景和风貌,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阅读《丰乐亭记》教师分段讲解《丰乐亭记》,重点介绍以下内容:1.宴会场合和举办背景;2.宴会的次序、菜肴和酒品;3.宴会上的音乐、舞蹈等节目;4.宴会的宗旨、意义和影响。

3. 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通过对《丰乐亭记》的阅读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1.主题明确、篇章连贯;2.描写具体、感情真挚;3.巧妙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4. 阅读苏轼的《赤壁赋》教师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赤壁赋》。

通过对比《丰乐亭记》和《赤壁赋》的异同,加深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认识。

5. 小组讨论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回答以下问题:1.《丰乐亭记》的宴会文化对现在的社会有什么启示和借鉴?2.为什么苏轼的《赤壁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6. 课堂练习设置练习环节,让学生进行如下练习:1.写一篇100字的小作文,对《丰乐亭记》或《赤壁赋》的阅读体会进行总结和评论;2.模仿《丰乐亭记》,写一篇描写自己喜欢的食物或场景的散文,突出主题和修辞手法。

7. 课堂小结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醒学生课后认真复习,以便更好地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评估1.出一道选择题,测试学生对《丰乐亭记》的理解程度;2.评价学生写的小作文和散文,查看其对散文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课件:专题三 第8课 丰乐亭记(自读课)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课件:专题三 第8课 丰乐亭记(自读课)

2.《丰乐亭记》文约而意丰,辞微而旨大。作者不同于一 般的迁客之人,自己虽然遭遇不幸,但仍把国家安危放在首位。 《丰乐亭记》虽然也有“与民共乐”的思想,但意蕴较《醉翁 亭记》更高一筹——文章隐隐透出“乐而不能忘忧”之苦心, 不仅要与民同乐,更应该居安思危。
素材挖掘
沉醉于山水,感今怀古,固然歌颂赵宋王朝的功德,赞美丰 衣足食、民享安乐的太平景象,但其中也包含了欧阳修的政治理 想和追求。欧翁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之人,自己虽然遭遇不幸,但 仍把国家安危放在首位。“乐而不能忘忧”,不仅要与民同乐, 更应该居安思危。
1.丰乐亭周围的环境怎么样? 明确: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望之令人心 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
2.第二段中作者介绍了几个历史事件?他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1)介绍了两个时代的历史事件:先叙述了五代时期的 情况,据史书记载,后周显德三年(956)二月,殿前都虞侯赵匡胤 偷袭滁州清流关,败南唐兵马 15 万人,攻占滁州城,在滁州东门 之外擒获皇甫晖、姚凤。紧接着,行文又追溯唐朝末年,天下分 裂、豪杰纷争的混乱局面。史载唐广明元年(880),王仙芝、黄巢 的农民起义军曾攻克滁州。 (2)作者在这里插入两处叙述,其目的是为了与北宋初年天下 太平的局面作对比,衬托如今生活平静富足。结合下文来看,这 是一个伏笔,为下文的议论做好准备。
2.爱③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齐舍桓不晋得文,之吝事惜》, 爱惜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爱慕,欣赏
⑤爱.而不见,搔首踯躅《诗经》
①修既.治滁之明年夏 3.既②③既言.得未斯既.泉《于进山学谷解之》间
④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
已经 既然 尽,完 不久
二、记书画器物 这类记文一般篇幅短小,其内容有两大类,一类是以书画的 内容及艺术特点为记述对象;一类是以某些物件的形状、特点和 制作工艺为记述对象。在写法上,这类文章有的偏重于记述、描 写,有的则是由记述而生发开去,借此怀人或抒发感慨,议论事 理。《木假山记》属于书画器物记。

届高中语文《丰乐亭记》课件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PPT共28页

届高中语文《丰乐亭记》课件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PPT共28页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届高中语文《丰乐亭记》课件苏教版选修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谢谢!

高中语文-3.1《丰乐亭记》-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3.1《丰乐亭记》-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可编辑ppt
7
丰乐亭
欧阳修
可编辑ppt
清浦中学穆贝制作 8
《丰乐亭 记》,欧阳修 撰,苏轼书, 无年月,刻石 在安徽全椒县。 苏书《丰乐亭 记》与《醉翁 亭记》的风格 相近。
此碑是苏轼晚年书法力作之一。前人
称“体度庄安,气象雍俗”,确为恰当,
字体楷中稍见行意,有“笔圆而韵胜”的
特点。明人王世贞评论他“自颜真卿、徐
浩,结体虽小散缓而遒伟俊迈”,在此碑
中可以得到印证可编。辑ppt
9
介绍历史背景导入课文:
庆历五年(1045)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 淹、韩琦、富弼相继罢去,他们推行的“新政” 因侵害官僚利益,遭到守旧势力阻挠破坏,一 年多即告失败。欧阳修时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 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极力为四人辩 诬,于是触怒了新政的反对派,被贬知滁州。 在当地作者没有走向颓废,而是奋发有为,使 当地的生产得到了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受 到他们的爱戴。在那里,欧阳修又先后写下了 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 记》,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愤郁和不平, 间接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清泉,滃然而仰出。盛大,向上喷涌。我上下左
俯仰左右,顾②而 右观看,非常高兴。于是凿
乐之。于是疏泉凿 开岩石,疏通泉流,开辟出
石,辟地以为亭, 一片地方建筑亭子,与滁州
而与滁人往游其间。的人们前往游乐。
可编辑ppt
12
第一节介绍了自己在滁州勤于政务和丰乐亭的环境。
“明年”“始”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我们学 习过的《岳阳楼记》的开头有什么相似之处?
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
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 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 欧阳修也。

丰乐亭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丰乐亭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丰乐亭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前言《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是一本经典的文学读物,是学习唐宋文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本教案以《丰乐亭记》为例,介绍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教学流程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丰乐亭记》的背景、文学特点和意义。

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使学生:1.了解《丰乐亭记》的背景、作者、内容和意义;2.理解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和风格;3.掌握文学批判的方法和手段;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丰乐亭记》的结构和主题;2.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现手法;3.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1.研究《丰乐亭记》的文学特色和意义;2.探讨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手段;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1.教师介绍《丰乐亭记》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给学生看一段视频,介绍一下唐宋文学的特点;3.学生阅读《丰乐亭记》的课文,理解文本的主体结构和语言特点。

第二步:分析文本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丰乐亭记》的主题和表现手法;2.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研究文本的语言和结构,分析文本中的意象和象征;3.组织学生撰写读后感或小论文,分析文本中的文学特点和意义。

第三步:展示作品1.学生展示自己的读后感或小论文,交流个人观点和见解;2.教师针对不同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作品的优缺点和改进之处;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步:总结评价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堂课的教学收获和体会;2.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水平;3.教师评价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表现,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丰乐亭记》的背景、作者、内容和意义,还提高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学生还了解了文学批判的方法和手段,探讨了唐宋文学的特点和意义,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创作能力的全面提高。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全集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全集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全集进学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4.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教学方法:自学与讨论一、文章简析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

《旧唐书·韩愈传》:"(愈)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

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进",即长进、进步。

"学",包括"业"与"行"。

"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

"解",辩解,论析。

"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

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

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

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二、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第一部分(第1段):写先生训示。

1、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行成于思毁于随治具毕张占小善率以录庸扬有司2、翻译句子行成于思毁于随盖有幸而获选,熟云多而不扬3、分析课文作者先提出一个观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8课杂记学案苏教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8课杂记学案苏教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第8课丰乐亭记专题导航专题解说杂记类散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形成较晚,内容也颇为驳杂。

记人记物,记亭台名胜,记游山玩水等等,皆属于“记”的范围。

同学们在初中学习过的《醉翁亭记》就是这类文体。

明代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中称“大致‘记’者,盖所以备不忘”,比力准确地指出了杂记的功能。

因为所记事物具体可感,此类文章中便多有记叙周详、描写细致的佳作。

总体来说,宋人杂记无论在结构还是立意上都更趋成熟完善,成就要高于唐人。

而且宋人善于从所记事物中抽绎出社会人生的大道理,言近旨远,多有寄托。

这一特点在本专题选录的文章中非常显著。

学法指导 1.了解古代论文文体——杂记,了解杂记的内容、特点及源流,分明该文体的特征。

2.掌握本专题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熟悉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训练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感触感染杂记中精彩的记叙描写,学习古人善于从记事中抽绎出人生哲理的写法。

4.学习本专题时,要尽量结合注释提高本身阅读理解的能力,注意加强诵读。

庆历五年(1045)春,欧阳修上书为杜衍、范仲淹等辩诬,触怒了保守派,降职滁州。

作者到任后的第二年就作了《丰乐亭记》。

丰乐亭建于庆历六年(1046),当年五谷丰登,万民欢乐、故而命名丰乐亭。

全文围绕一“乐”字而写,其主题却是歌颂北宋初期奉行的休养生息政策。

文章在记叙中插入议论,回顾战争年代,对照当前的和平景象,从而要求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激发起感恩报德的思想,最后归结到亭子命名的原因。

以“乐”开篇,以“乐”结终,“乐”贯穿始终,景宜人,感情人,理启人,《醉翁亭记》让人跟着醉,《丰乐亭记》让人跟着“乐”,真不愧为传世的姊妹篇。

薛时雨与欧阳修1.醉翁亭坐一知己薛时雨(1818-1885),字慰农,又字澍生,号桑根白叟,安徽全椒人。

清咸丰进士,做过嘉兴、嘉善知县和杭州知府。

十分热爱家乡,年轻时经常到琅琊山赏景作诗,写下了许多楹联诗词,尤其是对琅琊山的醉翁亭情有独钟。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课件专题三丰乐亭记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课件专题三丰乐亭记

刻画冬日的寒冷和清寂,如“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大雪压青松,青松挺 且直”等,展现冬日的静谧和坚韧。
空间转换中的视角变化
远观
通过远观来描绘景物的全貌和气 势,如“远望群山连绵”、“极 目远眺,天地一色”等,展现壮
阔的自然景象。
近看
通过近看来刻画景物的细节和特 点,如“近看湖水清澈见底”、 “细赏花木繁茂多姿”等,呈现
03 景物描写与意境 营造
四季变换中的景物描绘
春天
夏天
描写春天的生机勃勃,如“春风又绿江南 岸”、“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展现春天 的温暖和绿意。
表现夏日的热烈和繁茂,如“夏木阴阴正 可人”、“绿树阴浓夏日长”等,呈现夏 日的盛景和活力。
秋天
冬天
描绘秋天的萧瑟和寂寥,如“秋风扫落叶 纷纷”、“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抒 发秋天的悲凉和感慨。
亭子建于山腰之上,周围环境优美,山 水相依,景色宜人。
丰乐亭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 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和观赏 。同时,它也是欧阳修留给后人的文化 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02 文章结构与写作 特点
文章整体结构梳理
01
02
03
引言
简要介绍丰乐亭的地理位 置和建亭的缘起。
细节描写
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丰乐 亭及其周围的景色和人文 气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 境。
语言风格及艺术特色
语言简练明快
文章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能 够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意境深远
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描绘 ,营造出一种深远而优美的意境, 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情感真挚
文章情感真挚而动人,表达了作者 对丰乐亭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然的敬 畏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乐亭记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两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4、鉴赏文章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涉笔成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两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介绍历史背景导入课文:
庆历五年(1045)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相继罢去,他们推行的“新
政”因侵害官僚利益,遭到守旧势力阻挠破坏,一年多即告失败。

欧阳修时任河北都转运
按察使,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极力为四人辩诬,于是触怒了新政的反对派,被
贬知滁州。

在当地作者没有走向颓废,而是奋发有为,使当地的生产得到了发展,老百姓
安居乐业,受到他们的爱戴。

在那里,欧阳修又先后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
记》和《丰乐亭记》,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愤郁和不平,间接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一、分析课文:
1、第一节介绍了自己在滁州勤于政务和丰乐亭的环境。

讨论:“明年”“始”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我们学习过的《岳阳楼记》的开头有什么
相似之处?
作者初到滁州,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公务,待到第二年,丰收在望,才喘了一口气,句
中“明年”“始”足以显现欧阳公之勤于政务。

虽然有清泉只在“州南百步之近”,泉水是那
样的甘甜可口,他也无暇顾及享受。

同时,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里恐怕也包含了苦尽甘来的
意味吧。

和《岳阳楼记》中的“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相似。

讨论:丰乐亭周围的环境怎么样?
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望之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

讨论:作者疏导泉水和百姓一起去赏泉体现了什么思想?有什么作用?和他的《醉翁亭记》
有相同之处吗?都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也是下文生发议论的基础。

2、第二段在这一节中作者介绍了几个历史事件?他的目的是什么?介绍历史事情在文章的
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1)介绍了两个时代的历史事件:先叙述了五代时期的情况,据史书记载,后周显德
三年(956)二月,殿前都虞候赵匡胤袭滁州清流关,败南唐兵马15万人,攻占滁州城,在滁
州东门之外擒获皇甫晖、姚凤。

紧接着,行文又追溯唐朝末年,天下分裂、豪杰纷争的
混乱局面。

史载唐广明元年(880),王仙芝、黄巢的农民起义军曾攻克滁州。

(2)作者在这里插入两处叙述,其目的是为了与北宋初年天下太平的局面作对比,衬托如

生活平静富足。

结合下文来看,这是一个伏笔,为下文的议论作好准备。

3、第三段介绍了滁州现今的情况。

由于滁州处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来此的“舟车商贾、四方宾客”极少;当地百姓满足于
目前的生活状态,“乐生送死”。

让作者感慨的是,到如今那些经历或了解战争的“故老皆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