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病例入手详解----多系统萎缩(MSA)
多系统萎缩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患者高某,女,58岁主诉:行走不稳3年,头晕1年半,加重半年。
现病史:患者3年前无意中发现行走时双足不自主内崴而行走不稳,并行走停止困难。
1个月后出现走直线困难,但仍能自行行走。
2个月后行走不稳加重,需扶物行走,且不能自行上下楼梯,但不伴双下肢无力、感觉异常。
一年半前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平地行走时欲往后倾倒,且晨起后出现间断头晕,伴恶心,头晕与体位改变无关,持续1~2分钟自行缓解,同时伴视物旋转,但无视物成双,持续约30秒后缓解如常。
头晕起初平均每周发作一次,2个月后增加到平均每日一次。
遂就诊当地医院行头颅MRI检查未见异常,拟诊“小脑共济失调”,口服弥可保、静滴克林澳等治疗无明显效果。
9个月前患者出现说话语速减慢,且出现双手抖动,越接近目标抖动越明显。
同时出现近事健忘。
半年前头晕症状加重,呈持续性昏沉感,伴恶心,行走不稳明显加重,不能自行站立。
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门诊,门诊以“共济失调原因待查”收入神经内科。
发病来夜间多梦,梦魇,梦中喊叫,并时常出现跌床现象,小便次数增加,大便干燥。
既往史:体健。
体格检查:卧位血压120/80mmHg,立位血压95/60 mmHg。
神清,言语欠流利,高级皮层功能正常。
颅神经查体未见异常。
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齿轮样增高,四肢腱反射亢进,双侧Hoffmann征(+),Ro ss o li mo征(+),下颌反射(+)。
深浅感觉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双侧指鼻试验欠稳准,双侧轮替试验欠灵活,双侧跟膝胫试验欠稳准。
Rom ber g征欠合作。
辅助检查:头颅平扫:双侧小脑及脑干萎缩,见附图。
血常规及生化:大致正常。
腰穿:脑脊液初压130 mmH2O; 常规:未见明显异常;生化:蛋白:22mg/dl,免疫球蛋白未见异常。
考试要求:请学生汇报病例特点(15分)、定位诊断(15分)、定性诊断(10分)和鉴别诊断(10分),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原则(10分),并回答考官提问(40分)。
MSA

治疗
• MSA尚无特效疗法 • 少数患者病初用大剂量美多芭可缓解症状
Shy-Drager综合征的体位性低血压 多进盐食 氟氢可的松0.1~1mg/d 米多君(midodrine)2.5mg, 2次/d, p.o (外周交感神经a1-受体激动剂) 穿齐腰弹力内裤 睡眠取头高位
可改善
多巴胺受体缺失 小脑型--小脑\脑干萎缩
临床表现
1. 纹状体黑质变性(striatonigral degeneration, SND)
(1) 临床少见, 中年起病, 男性较多
进行性肌强直\运动迟缓\步态障碍 后期自主神经\锥体束&小脑损害 开始一侧肢体僵硬\强直&少动→ 对侧→动作缓慢\步态前冲\转变姿势 困难\上肢固定\讲话慢&语音低沉
多系统萎缩 Multiple System Atrophy
概念
多系统萎缩(MSA)
是一组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多部位 进行性萎缩的变性病&综合征
病变 主要累及 纹状体黑质系统(纹状体黑质变性) 橄榄脑桥小脑系统(橄榄脑桥小脑萎缩) 自主神经系统(Shy-Drager综合征)
概念
每种MSA综合征都有特征性临床症状 随病情发展, 临床症状可有交替重叠 最终发展为三个系统全部受损
临床表现
1. 纹状体黑质变性(striatonigral degeneration, SND)
(3) CT检查
双侧壳核低密度灶 壳核\苍白球T2低信号(铁沉着) MRI显示 早期病例可与Parkinson病区别 壳核&尾状核 18F-6-fluorodopar& 11C-nomifensin摄取↓ (Parkinson病相对正常)
多系统萎缩(多系统萎缩症)

多系统萎缩(多系统萎缩症)【病因】(一)发病原因MSA的病因不明。
目前涉及的有脂质过氧化损伤、酶代谢异常、慢病毒感染、神经元凋亡、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等,导致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多系统变性。
(二)发病机制1.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oligodendroglial cytoplasmic inclusion)是MSA的组织学特点,少突胶质细胞在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过去多认为在MSA病理改变中,神经元变性、脱失是原发性的,是病理改变的基础,而脱髓鞘是继发性的。
自发现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以来,有些作者对MSA的发病机制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少突胶质细胞在发病过程中起着与神经元变性同样重要的作用,理由是银染和免疫组化显示少突胶质细胞的细胞内异常改变比神经元本身的改变更明显,更具特征。
Nakazato Yoichi等观察到的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的分布部位和密度与疾病变性的严重程度一致。
但也有作者认为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数量的多少与MSA病变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Papp等观察到少突胶质细胞密度较高的部位是在初级运动皮质、锥体和锥体外系统、皮质小脑投射纤维、脑干的自主神经网络中枢。
少突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就是维护有髓纤维髓鞘的完整性,当少突胶质细胞内结构异常时,其功能必然受到影响,这可能是导致髓鞘脱失的重要原因。
2.神经元凋亡有人认为其发病机制与神经元凋亡有关。
神经系统存在两种类型的神经元死亡:坏死和凋亡(apoptosis)。
发生凋亡时细胞膜保持着完整性,仅表现为细胞体积变小,细胞器结构和形态均存在,溶酶体成分保存,核染色质浓缩,内源性DNA内切酶激活,使DNA降解产生DNA片段和凋亡小体。
3.酶代谢异常参见橄榄脑桥小脑萎缩。
4.病理改变大体标本可见小脑、脑干和脊髓萎缩、变细;镜下上述特定部位的神经细胞变性脱失,胶质细胞增生和有髓纤维脱髓鞘。
病理改变的主要部位在脑桥桥横纤维、脑桥基底部核,延髓下橄榄核、迷走神经背核、蓝斑,小脑中、下脚,小脑齿状核及半球,中脑黑质和基底核的苍白球、尾状核、壳核,脊髓中间外侧柱细胞、前角细胞等部位的神经元丧失和胶质增生;皮质脊髓束变性、鞘脱失。
多系统萎缩(MSA)分型及检测诊断

多系统萎缩(MSA)分型及检测诊断多系统萎缩(MSA)是一组成年期起病、散发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因不明确,目前认为MSA的发病机制可能有两条途径:一是原发性少突胶质细胞病变假说,即先出现以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阳性包涵体为特征的少突胶质细胞变性,导致神经元髓鞘变性脱失,激活小胶质细胞,诱发氧化应激,进而导致神经元变性死亡;二是神经元本身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造成神经元变性死亡。
α-突触共核蛋白异常聚集的原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有关。
主要分为两种临床亚型,包括以帕金森综合征为突出表现的临床亚型称为 MSA-P 型,以小脑共济失调为突出表现者称为 MSA-C 型。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s)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目前已经明确了 36 个基因位点。
在疾病早期两者往往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特别是临床上只表现为单一系统症状时,包括共济失调,锥体束征和椎体外系征。
SCA已经列入MSA的鉴别诊断。
1、病理机制:MSA典型的神经病理学标志是以异常折叠α-突触核蛋白为主要成分的胞质包涵体,这些嗜酸性包涵体聚集主要见于少突胶质胶质细胞胞浆内,所以被称为少突胶质细胞包涵体(GCI),其他病理改变还包括基底节,脑干和小脑中选择性神经元损伤和胶质细胞增生。
SCAs神经病理学改变以小脑、脊髓和脑干变性为主,主要为小脑皮质浦肯野细胞丢失,和小脑脚及小脑白质纤维脱髓鞘,其机制与多聚谷氨酰胺选择性损害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相关。
肉眼可见小脑半球和蚓部、脑桥及下橄榄核、脊髓颈段和上胸段萎缩明显。
2、临床表现:MSA和SCAs患者临床症状相似,交替重叠,有共同的临床表现:缓慢起病,逐渐进展。
小脑性共济失调是MSA-C 亚型的首发、突出症状,也是其他 MSA 亚型常见症状之一。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步态和肢体共济失调,并有明显的构音障碍和眼球震颤等小脑性共济失调。
SCAs 首发症状是肢体共济失调、走路不稳,可突然跌倒、出现发音困难、双手笨拙和痉挛步态。
医学生毕业论文—个案分析示例

大理学院临床医学院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多系统萎缩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教授(主任)年月多系统萎缩1例姓名:班级:级临床本科班专业:临床医学学号:【关键词】:多系统萎缩;中枢神经系统;共济运动.1、病例:患者男性,54岁。
因行走不稳、吐词不清伴腰部、双下肢烧灼感3年,加重5月入院。
患者3年前在劳动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晕、头痛、站立不稳,在当地卫生院诊治(具体不祥)后,病情时好时坏,有多次类似表现。
且患者渐出现行走不稳,双下肢活动不便、笨拙,行走时左右摇摆,经常跌倒;讲话时吐词不清,语速时快时慢,呈暴发性语言;双上肢麻木,持物不稳、笨拙;自感腰部、双下肢烧灼感,严重时需浸泡于冷水中方能缓解,四肢无汗。
大便经常干结、难解,且出现阳萎。
近5月患者上述症状明显加重,不能自理生活,不能参加劳动。
个人史、既往史、婚育史、家族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卧位血压135/80 mmHg,站立5 min血压90/60 mmHg;卧位心率86次/分,与站立位基本相同。
言语吐词不清、呈暴发样。
四肢肌力近端Ⅳ级,远端Ⅲ级,四肢肌张力呈铅管样增高。
两侧肱二头肌反射( +++ )、肱三头肌反射( +++)、膝反射(+++ )、踝反射(-)、霍夫曼征(-),右侧巴宾斯基征阳性,提睾反射双侧消失,腹壁反射双侧消失。
两侧指鼻试验、跟膝径试验、轮替试验均不稳,昂伯氏征睁闭眼均不稳,直线行走不能,蹒跚步态。
辅助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胸部X线透视、心电图均无异常。
脑干视觉及听觉诱发电位呈轻~中度异常。
MRI:小脑、脑干萎缩,桥前池、第四脑室、四叠体池增宽。
给以神经营养药物、高压氧、针灸推拿,病情无明显缓解。
2、讨论:多系统萎缩( multiple system atrophy, MSA) 又称多系统变性,是一组在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上具有很大相似性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组散发的、进行性的主要累及自主神经、锥体外系和小脑的变性疾病, 50~70 岁男性好发, 临床表现有自主神经功能衰竭、帕金森综合征和小脑性共济失调三组症状。
多系统萎缩(MSA)

2008年MSA新诊断标准已将影像学特征作为诊断可能的MSA的支持条件。 Horimoto等进一步细化十字征改变分为6期: 0期,无改变; I期, T2WI 垂直高信号开始出现; II期,清晰的T2WI垂直高信号出现; III期,T2WI 水平高信号继垂直高信号开始出现; IV期:水平高信号和垂直高信号清 晰可见; V期,脑桥腹侧水平高信号线的前方高信号或脑桥基底部萎缩。 壳核裂隙征分成4期: 0期,无改变; I期,裂隙状高信号位于一侧壳核; II期,裂隙状高信号位于双侧壳核; III期,裂隙状高信号位于双侧壳核, 信号强度相同。这些特征性T2加权高信号的机制是脑桥核和桥小脑纤 维变性,胶质细胞含水量增加,而齿状核发出构成小脑上脚的纤维和锥 体束未受损害,从而形成MRI上T2加权像上脑桥的十字形高信号。壳核 信号改变很可能由萎缩的壳核和外囊形成组织间隙导致,或者由铁沉积 和反应性小胶质细胞增生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导致。
多系统萎缩(MSA)
多系统萎缩(MSA)
多系统萎缩(MSA)是于1969年首次命名的一组原因不明的 散发性成年起病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多系统变性疾病,主要 累及锥体外系、小脑、自主神经、脑干和脊髓。
本综合征累及多系统,包括纹状体黑质系及橄榄脑桥小脑 系,脊髓自主神经中枢乃至脊髓前角、侧索及周围神经。 临床上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小脑、自主神经、锥体束等 功能障碍的不同组合。
多系统萎缩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类帕金森病表现、共济失调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为多系统萎缩各亚型的共同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一)体位性低血压:
患者感觉站立行走时头晕,平卧时症状改善,日间困倦, 尤其是餐后更为明显。有些严重患者采用蹲踞位以缓解头 晕,个别患者可出现晕厥。也有个别存在明显的体位性低 血压的患者自觉症状不明显,测量血压显示收缩压下降> 30mm Hg或舒张压下降> 15 mm姿势不稳、轴性肌张力障碍、垂直性核上性 眼肌麻痹,可见中脑被盖、小脑上脚明显萎缩,中 脑黑质因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而脱色,PSP的典 型头 MRI表现为: 中脑明显萎缩,在 T1像正中 矢状位显示中脑上缘平坦或凹陷,呈蜂鸟状。
多系统萎缩(MSA)ppt课件

案例三
患者中年女性,因头晕、共济失 调就诊。MRI检查显示小脑和脑 干萎缩,壳核裂隙征阳性。经临 床评估确诊为MSA-A型(共济
失调型)。
04
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策略
治疗原则及目标设定
早期诊断与干预
尽早识别MSA症状,采 取有效治疗措施,延缓
病情进展。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年 龄、身体状况等因素,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家属参与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工作的方式方法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教育和心理支持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
介绍家属参与的方式方法,如参加患者教育活动、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关注患者心理变化等。
强调家属在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如提供情感支持、 协助患者进行生活调整等。同时,也要关注家属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多学科协作
神经科、康复科、心理 科等多学科团队共同参 与,提供全面治疗支持
。
改善生活质量
通过治疗减轻症状,提 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
生存期。
药物选择策略及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为主
针对MSA患者的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 碍等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注意药物副作用
长期用药需注意药物副作用,如肝肾功能损 害、药物依赖等,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饮食调整
家庭护理
建议患者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蛋白质、维 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有助于改善身体 状况。
家属应积极参与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关 爱和支持,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程度评估
01
02
03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尿失 禁、便秘等,严重影响患 者生活质量。
MSA

5
多系统萎缩(MSA)
临床表现: 三大首发主征:锥体外系症状89% 小脑症状50% 自主神经症状78%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各亚型的共同特征
6
多系统萎缩(MSA)
帕金森综合症
1.是MSA-P亚型的首发和突出症状
2.MSA的帕金森综合症的特点是主要表现为肌僵直和
运动缓慢,而震颤罕见、双侧同时受累,但可轻重不 同,以及对左旋-多巴治疗反应不佳,且易出现运动 过多等不良反应;若长期对L-dopa治疗反应良好, 应考虑为帕金森病附加自主神经功能不全症
(5) 生殖系-阳痿和射精不能
(6) 眼科-瞳孔大小不等和Horner 综合症
(7) 呼吸系-喘鸣、吸气喘鸣、呼吸暂停和呼吸
困难,严重时需气管切开
12
多系统萎缩(MSA)
其他症状
1.其他锥体外系症状:
(1)肌紧张不全:特征的表现为颈前曲痉挛,也可见
局部肢体肌紧张不全,对L-dopa有短暂的效果 (2)肌阵挛:颚阵挛和肌阵挛皆可见,手和面部刺激 敏感的肌阵挛是MSA的特征性表现。抗胆碱能药苯海 索治疗对肌阵挛有效
10
多系统萎缩(MSA)
患者多首诊心脏,呼吸和泌尿等专科
各系统常见的临床表现有:
(1) 心血管系统-体位性低血压
(2) 汗腺分泌(皮肤科)-无汗和热不能耐受
(3) 胃肠道-便秘、偶可腹泻、吞咽困难
(4) 泌尿系-尿频、尿急、尿失禁和尿储留
11
多系统萎缩(MSA)
患者多首诊心脏,呼吸和泌尿等专科
各系统常见的临床表现有:
39
多系统萎缩(MSA)
鉴别诊断: 3.遗传性共济失调:个别晚发型共济失调患
者,如家族史不明者需注意与MSA⁃C 型相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系统萎缩
本综合征累及多系统,包括纹状体黑质系及橄榄脑桥小脑系, 脊髓自主神经中枢乃至脊髓前角、侧索及周围神经。临床上表现 为帕金森综合征,小脑、自主神经、锥体束等功能障碍的不同组 合,故临床上可归纳为3个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统功能障 碍的纹状体黑质变性(SND),主要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ShyDrager综合征(SDS)和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的散发性橄榄脑桥小 脑萎缩(OPCA)。
MSA-C 患者脑干「十字征」。引自:Neurology. 2005 Jan 11;64(1):128.
Takao 等观察了一例诊断为 MSA-C 的 43 岁男性患者,其 T2WI 上可见脑桥「十 字征」(下图 A),同层面的组织学切片(下图 B)显示脑桥基底部神经元及髓鞘纤 维丢失,Holzer 染色提示胶质增生,主要位于:①网状结构中部(箭);②内侧丘 系和锥体束间的脑桥小脑纤维(箭头);③十字结构区的脑桥小脑纤维(虚线箭)。
病因及发病机制(一)
MSA 患者很少有家族史,全基因组单核昔酸多态性关联分 析显示, a-突触核蛋白基因(SNCA)rs11931074 rs3857059 和rs3822086 位点多态性可增加MSA 患病风险。其他候选基 因包括: tau 蛋白基因(MAPT) 、Parkin 基因等。环境因素的 作用尚不十分明确,有研究提示职业、生活习惯(如有机溶剂、 塑料单体和添加剂暴露、重金属接触、从事农业工作)可能增 加MSA 发病风险,但这些危险因素尚未完全证实。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临床诊断标准 临床特征:(1)自主神经功能衰竭和(或)排尿功能障碍;(2)帕金 森综合征;(3)小脑性共济失调;(4)皮层脊髓功能障碍。
根据成年期缓慢起病、无家族史、临床表现为逐渐进展的自主神经功 能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和小脑性共济失调等症状及体征,应考虑本病。 临床诊断可参照2008 年修订的Gilman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1)可能MSA:第1个临床特征加上其他2个特征;(2)很 可能MSA:第1个临床特征加上对多巴胺反应不佳的帕金森综合征或小脑 共济失调;(3)确定诊断MSA:神经病理检查证实。
目前,MSA 主要分为两种临床亚型,其中以帕金森综合征为突
出表现的临床亚型称为MSA-P 型,以小脑性共济失调为突出表现 者称为MSA-C 型。
病因及发病机制(一)
MSA的病因不明。目前涉及的有脂质过氧化损伤、酶代谢异常、慢病毒感染、神 经元淍亡、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等。 目前,认为MSA 的发病机制可能有两条途径:
头颅CT和MRI:可见脑干、小脑萎缩,环池及第四脑室扩大; MRI有相对特征的表现: T1像壳核、小脑、脑干萎缩,呈稍低信号; T2像壳核、小脑、脑干萎缩,呈稍高信号;
脑桥十字征:是在T2WI上脑桥十字形异常高信号影,其出现机制可能与脑桥核
及脑桥横行纤维变性,胶质增生致含水量增加,而由齿状核发出构成小脑上脚的 纤维和锥体束未损害有关。不具有特征性。
既往史:发现乙型病毒性肝炎10年余,未治疗,无结核、疟疾等传染史,否认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等慢性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输 血、献血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随当地社会进行。 个人史:生于原籍,久居当地,农民,小学学历,无疫区疫水接触史,无特殊化学、 放射性和有毒物质接触史,吸烟30年余平均每日10支,戒烟7年,饮酒40年余, 平均每日1斤白酒戒酒半年,无冶游史 婚育史:28岁结婚,配偶体健,夫麦关系和睦,育有1子、1女,均体健。 家族史:父母已故,死因不详,有2哥1姐弟1妹,均体健,否认特殊家族性遗传 疾史
多系统萎缩
多系统萎缩(MSA)是于1969年首次命名的一组成年期发病、 散发性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多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 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对左旋多巴类药物反应不良的帕金森综合 征、小脑性共济失调和锥体束征等症状。
由于在起病时累及这三个系统的先后不同,所以造成的临床表 现各不相同。但随着疾病的发展,最终出现这三个系统全部损害 的病理和临床表现。
脑桥「十字征」对应病理改变,引自:Intern Med. 2007;46(22):1883.
Horimoto 等动态观察了 42 例 MSA 患者的临床表现,并每年做 1 次头颅 MRI,连续 8 年, 把「十字征」的演变过程分为 6 期(下图):
0 期为正常; I 期为脑桥开始出现垂 直的高信号影; II 期为出现清晰的垂直 高信号影; III 期为继垂直线后开 始出现水平高信号影; IV 期为清晰的垂直线 和水平线同时出现; V 期为水平线前方的脑 桥腹侧出现高信号, 或脑桥基底部萎缩引起 的腹侧脑桥体积缩小, 并发现水平线总是无一 例外的继垂直线后出现。
PDWI 及 T2*WI 检查。
2 个 SCA34 日本家系患病成员的 影像学研究。
家系 A 中 3 位患病成 员和家系 ,B 中 1 位 患病成员的 MRI 表现。 矢状位 T1WI[A,E, B,F,D,H] 可见明 显的脑桥 [白箭头] 和 小脑萎缩 [蓝箭头],矢 状位 FLAIR[C,G] 同 样可见明显的脑桥 [白 箭头] 和小脑萎缩 [蓝 箭头];横断面 T2WI[I, M,K,L] 可见「十字 征」[蓝箭头];横断面 T2WI[J] 可见脑桥中线 线样高信号 [蓝箭头]; FLAIR[N] 上可见小脑 中脚高信号 [蓝箭头]
我院2017.1-2019.1共有101例,诊断为多系统萎缩
61.55±9.5岁
患者,男,63岁,主诉“间断头晕、 四肢乏力6月余,加重1月”查体:高 级神经功能正常。一字步不稳,共济 不稳。 检验:未见明显异常 检查:残余尿量156ml
患者,男,75岁,主诉“不能行 走伴大小便障碍1月余”查体: 神志清,精神差。一字步不稳, 共济失调。检验:中度贫血,检 查:残余尿量205ml
查体
体格检查:神志清,精神差,左侧共济失调。左侧肌力4级,肌 张力可。MMSE:23分 MoCA:19分。闭目难立阴性。余无特殊。 三维血压阳性。 辅助检查:生化检查:无明显异常。脑脊液压力、检验正常。
2019.3
2019.3
临床诊断:多系统萎缩(MSA)
治疗经过: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病史及影像(小脑、脑桥萎缩, 典型脑桥"+"字症),直立性低血压,诊断明确,给与营养神经 (鼠神经生长因子等),改善循环等药物对症治疗,患者症状明 显好转。
2012 年, Kasahara 等发现, 3T MRI 上质子密 度加权像(PDWI) 较 T2WI 能更加 清晰的显示「十 字征」。
2015 年, Deguchi 等的研 究表明,梯度回 波序列(T2*WI) 比 T2WI 在发现 MSA「十字征」 上更为敏感。因 此,临床上怀疑
MSA 而普通 MRI 正常的患者,必 要时可进一步行
血液生化检查 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测定、24h尿儿茶酚胺含量测
定均明显降低。
实验室检查
EMG:肛门和尿道括约肌肌电图异常率为82%-93%,可出现纤颤电位。肛门括 约肌肌电图往往出现失神经改变,此项检查正常有助于排除MSA 。
脑电图检查 背景多为慢波节律。 神经心理检查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抑郁和焦虑因子分增高。 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直立实验 分别测量平卧位和直立位的血压和心率,站立3 分钟内血
压较平卧时下降≥30/15mmHg, 且心率无明显变化者为阳性(体 位性低血压) 。
膀胱功能评价 有助于早期发现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尿动力学:
早期出现异常:实验可发现逼尿肌反射兴奋性升高,尿道括约肌功 能减退,疾病后期出现残余尿增加。膀胱B超有助于膀胱排空障碍 的诊断。
「十字征」的演变过程,引自:J Neurol. 2002 Jul;249(7):847-54.
「十字征」的出现与脑桥小脑萎缩程度密切相关, 「十字征」越后期对应的脑桥面积越小。
女性,72 岁,诊断为 MSA-C。a,c 为最初的 MRI;b, d 为 1 年后复查的 MRI。a-b:T2-WI;c-d:T2*WI。 T2*WI 相比 T2WI 在不同时期能更清晰的显示「十字征」
一是原发性少突胶质细胞病变假说,即先出现以a-突触核蛋白(a-synuclein)
阳性包涵体为特征的少突胶质细胞变性,导致神经元髓鞘变性脱失,激活小胶质 细胞,诱发氧化应激,进而导致神经元变性死亡;
二是神经元本身a-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造成神经元变性死亡。a-突触共核
蛋白异常聚集的原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有关。 病因学研究目前已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期望有所突破。
特点为:
(1)隐性起病,缓慢进展,逐渐加重;
(2)由单一系统向多系统发展,各组症状可先后出现, 由互相重叠和组合。SND和OPCA较易演变为MSA。
(3)临床表现与病理学所见相分离。病理所见病变累 及范围往往较临床所见为广,这种分离现象除复杂的代 偿机制外,还可能与临床检查粗疏或临床表现滞后于病 理损害有关。
病因及发病机制(二)
临床表现
MSA发病年龄,50 ~60 岁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54.2 岁(31 ~ 78 岁),男性发病率稍高,缓慢起病,逐渐进展。其中90%在 40~64岁,明显早于特发性帕金森病,病程3~9年。
临床有三大主征,即小脑症状、锥体外系症状、自主神经症状。 其中89%出现帕金森综合征;78%出现自主神经功能衰竭;50% 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最常见的组合为帕金森综合征并自主神经 功能衰竭或小脑性共济失调并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此外,相当部 分可有锥体束征、脑干损害(眼外肌瘫痪)、认知功能障碍等。
病因及发病机制(二)
MSA 的病理学标志是在神经胶质细胞胞质内发现嗜酸性包
涵体。其核心成分为a-突触核蛋白(a-synuclein)
其他特征性病理学:神经元丢失和胶质细胞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