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堂笔记
大学语文复习笔记

大学语文复习笔记大学语文这门课啊,可真是让我又爱又恨。
爱它的博大精深,恨它的知识点多如牛毛。
这不,复习的时候那叫一个焦头烂额。
我还记得那是一个阳光并不怎么明媚的下午,室友们都出去逛街玩耍了,只有我一个人呆在宿舍,面对着那一堆厚厚的语文教材和笔记,心里直犯嘀咕:“这可怎么复习得完哟!”我把书和笔记一股脑儿地全摊在了桌子上,那场面,简直像个小型的书摊。
先从古代文学部分开始吧,那些个诗词歌赋,一开始看着还挺有意思,可真要记住作者、朝代、背景、艺术特色啥的,就没那么轻松了。
比如说李白的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多豪迈啊!可这赏析起来就麻烦了,得分析他的用词、意境、情感表达,还得和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作品做对比。
我一边念叨着,一边在笔记上勾勾画画,感觉自己就像个苦行僧,在知识的沙漠里艰难跋涉。
现代文学部分也不轻松,鲁迅先生的文章那是重点中的重点。
《狂人日记》里那句“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当初读的时候就觉得震撼,现在复习起来,更是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批判意义。
还有茅盾、巴金、老舍等一众大家的作品,每个人的风格都不一样,要记住可真不容易。
在复习笔记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之前上课的时候做的笔记真是五花八门。
有时候字写得龙飞凤舞,自己都快认不出来了;有时候又只记了个大概,关键的地方没写上,现在后悔得直拍大腿。
我一边整理一边吐槽自己:“你这上课都干了些啥呀,笔记都做成这样!”为了能记住那些知识点,我也是想尽了办法。
我把重点内容抄在小纸条上,贴在宿舍的墙上、镜子上,甚至是床头,想着随时能看两眼。
有一次半夜起来上厕所,迷迷糊糊中看到墙上贴的纸条,还下意识地念了几句,把自己都吓清醒了。
有一次,我实在是被那些文学理论搞得晕头转向,就决定出去透透气。
走到校园的湖边,看到一对情侣在那你侬我侬,突然就想到了古代文学里那些描写爱情的诗词,什么“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再看看眼前这对小情侣,忍不住笑了起来,心想这文学还真是无处不在啊。
大学语文复习笔记

大学语文复习笔记说起大学语文这门课,那可真是让我又爱又恨。
爱它,是因为那些优美的诗词文章总能触动我的心弦;恨它,是因为要复习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啦!还记得考试前的那段时间,整个宿舍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大家都知道,大学语文可不是随便翻翻书就能过关的。
于是,我也开启了我的疯狂复习之旅。
我先是把那厚厚的教材找了出来,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笔记,心里一阵发怵。
这哪里是书啊,简直就是一座知识的大山!没办法,硬着头皮上吧。
我从第一页开始,逐字逐句地看过去。
那些古代文学的部分,什么诗经、楚辞、汉赋,每一个都像是古老的密码,需要我用心去解读。
我一边看,一边在笔记本上重新整理重点。
比如说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就详细地写下了它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还有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写着写着,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看到了那些诗人在河边吟唱的场景。
现代文学部分也不轻松。
鲁迅、茅盾、巴金,这些大家的作品一个比一个深刻。
我读着《狂人日记》,感受着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心里那叫一个佩服。
复习到这部分的时候,我还特意去图书馆借了几本相关的评论书籍,想要更深入地理解这些作品。
记得有一次,我在图书馆的角落里看得入了迷,直到管理员来提醒我要闭馆了,我才如梦初醒。
外国文学更是让我头疼。
那些长长的外国人名,还有复杂的情节,搞得我晕头转向。
为了记住《巴黎圣母院》里的人物关系,我画了一张大大的图表,把每个人物的特点和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标得清清楚楚。
这还不够,我又把书中的经典段落抄了下来,反复诵读,试图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比如说,古代文学里很多诗人都喜欢借景抒情,看到一朵花、一片云都能写出一首诗来。
我就在想,要是我生活在古代,估计看到啥都只会说一句“哇,好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还有那些现代作家,他们的写作风格真是五花八门。
有的简洁明了,有的却晦涩难懂,感觉就像是在跟读者玩捉迷藏。
有一天晚上,宿舍已经熄灯了,我还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笔记。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

《大学语文》(专升本)重要知识点汇集第一课天之道1.老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主张2.《道德经》的地位、篇章结构。
3. 本文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4.背诵、默写全文5.主题思想6.全文论证方法:归纳推理论证第二课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学常识1.孔子的地位、思想及其主张2.《论语》的体裁、内容、作者3.本文的体裁:驳论文二、论证方法:1.全文论证方法:驳论点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演绎论证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类比论证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类比论证三、修辞手法: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双重比喻)2.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比喻)3. “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三处反诘)四、成语演化:1.既来之,则安之2.分崩离析3.祸起萧墙4.开柙出虎5.季孙之忧6.大动干戈7.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五、重点字词1.过:动词,责备2.与:语助词六、通假字1.来:通“徕”,招徕,使归顺七、特殊句式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倒装句)八、重点字词1.是:例句出处释义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判断词,是2.疾:例句出处释义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病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厌恶、痛恨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快、急速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疾苦、痛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传》妒忌3.止:例句出处释义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停止河曲智叟笑止之曰《愚公移山》禁止、阻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只是、仅仅4.见:例句出处释义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看见曹刿请见《曹刿论战》召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拜见、偈见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被动,相当于“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xiàn,出现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见解、见识5.过:例句出处释义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走过、经过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超过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过分、过于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错误、过失(名)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责备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错(形)故尝与过宋将军《大铁椎传》拜访、访问第三课《国人之于国也》一、文学常识1.孟子的主张、地位2.《孟子》作品的作者、特点3.孟子散文的特点二、论证方法1.类比论证:五十步笑百步2.对比论证: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三、修辞手法1.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排比)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大学语文复习笔记

语文复习一、《拣麦穗》本文最初发表于1979年12月16日《光明日报》,收录于《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张洁》属于记事散文体裁。
涉及人物:一、农村姑娘——梦想的幻灭者。
二、“我”——执著的寻梦者。
三、卖糖老汉——孤苦的漂泊者。
张洁(1937-),当代作家。
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
《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
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艺术特色:首先,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刻画小女孩的心理,心态描写真切细腻,感情真挚朴实;其次,作品在艺术上以“丑”显美,将两个人物形象都描画而为“美丑联体”的意象,外面都具有“丑”的特征,通过形“丑”与神“美”的错倒、反差,达到人性“美”的讴歌;寓意的深沉含蓄也是文章的一个特色;语言自然朴素、明净清丽,也是艺术上的鲜明特色。
或参考答案二:(一、构思独特。
文章的第一部分所写拣麦穗姑娘的种种美丽幻想,对展示情节、凸显主题起着铺垫作用。
一是从内容看,第一部分对后面两部分有统领作用。
二是从情感气氛上看,前面拣麦穗姑娘的梦的纯真和丢失的困惑,正与后面那个典型故事的情调一致,从而形成了笼罩全篇的基本情感气氛。
三是铺垫部分与主体部分在内容、氛围的基本一致之中,还包含着一层不同。
二、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和心理。
三、通过简洁传神的行为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感情。
四、文章中象征手法的应用。
小火柿子象征老人对我无私的关爱永不退色,我对老人的怀念之情也不会变化;烟荷包象征了我童年梦想的失落,老人的去世也表明了作者失去了一份真爱。
)文章主题:《拣麦穗》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小女孩失落的梦与村姑们幻灭的梦的对比,还表现出作者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
大学语文笔记

大学语文笔记大学语文笔记一、语言基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
语言具有表达、交流、情感、个性特点、思维活动等多种功能。
语言是人类基本的交际工具,具有表达思想、分享知识、传递信息等重要功能。
语言的基本特征:规则性、符号性、交际性和文化性。
语言的学习:学习语音、语法、词汇、语用(语境)等方面。
语言的运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二、修辞格修辞格是修辞学中的基本术语,是指用特定的语言技巧,使文本具有特定的语言效果的方法。
修辞格在文学、广告、演讲等多个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
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反问、感叹等。
1.比喻比喻是通过两种事物的类比,以便更好地传达意思。
比喻是修辞格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它可以用非常生动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有关未知事物的信息。
常见的比喻有:1)直接比喻:直接将被描述的事物与相似的事物相比较,如"他的眼睛像夜空中的星星"。
2)间接比喻:间接地描述事物的共性,通过描述共性来指代具体事物,如"他是这个世界的花蕾"。
2.拟人拟人是指人类的活动或特征被附加在非人类对象上的一种修辞方式。
拟人可以很好地描述一个对象的特征,并把读者引入到文本的情境中。
常见的拟人有:1)动物拟人:把动物赋予人类特征,如"大象似乎在思考"。
2)物体拟人:描述生物以外的非生物的行为或状态,如"风在低声咒骂"。
3.夸张夸张是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方式,来强调某个特定的情感。
夸张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达方式,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帮助传递文本的主旨。
常见的夸张有:1)超乎寻常的夸张:描写为大于实际上的量或程度,如"他吃掉了一整只鸡"。
2)否定夸张:描绘与现实相反的情况,如"这个小孩子从不哭泣"。
4.对比对比是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事物的差异,来突出在文本中重点向读者传递意义的一种修辞方式。
大学语文听课笔记

第⼀课: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邓⼩平 1、邓⼩平,四川⼴安⼈,新时期中国改⾰开放的总设计师。
2、重点段落:第2、3段;最后4段。
3、⽂后[注释]:1、3 4、⽂后[提⽰] 5、重要词汇:仰⼈⿐息、夜郎⾃⼤、励精图治 第⼆课:发扬伟⼤的创业精神-《⼈民⽇报》社论 1、中⼼论点:第三段第⼀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创业精神的核⼼和精髓。
2、⽬标:第四段第⼆句:“我们创业的⽬标是明确的,这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个原则:第九段第⼀句:“勤俭节约、清正廉洁”,是讲创业者应有的节操。
4、重点段落:倒数第2段。
5、本⽂⽂体:这是⼀篇社论。
6、⽂章特点:本⽂观点鲜明,层次清晰,语⾔准确、简洁、明了,较多地使⽤判断句式,极少运⽤修辞⼿法,体现出“社论”这种⽂体的特点。
第三课:科学的春天-郭沫若 1、郭沫若,四川乐⼭⼈。
现当代作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
主要代表作有诗集《⼥神》,历史剧《屈原》、《蔡⽂姬》等。
2、重点段落:第3、4、6、7、10段。
段中都运⽤了哪些修辞⼿法3、⽂后[注释]:1、3、4、7、8 4、⽂后[提⽰]:全⽂的中⼼论点是:时代和科学需要巨⼈,科学需要既实事求是⼜异想天开的精神风格。
本⽂的特点是议论中灌注着诗⼀般的激情。
本⽂论证⽅法多样,主要是归纳法。
本⽂运⽤的修辞⼿法,值得注意的是⽐喻。
此外,作者也运⽤了排⽐、拟⼈等修辞法。
5、课后[思考与练习]:2、3、4题 6、重要词汇:孜孜不倦、颠沛流漓、废寝忘⾷、含⾟茹苦 第四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鲁迅 1、鲁迅,原名周树⼈,中国现代⽂学的奠基⼈,伟⼤的⽂学家、思想家、⾰命家。
鲁迅青年时代赴⽇留学,后弃医从⽂,⽴志改造国民的精神。
1930年,参加在左翼作家联盟并起重要作⽤。
⼩说集有《呐喊》、《彷徨》,散⽂集有〈野草〉、〈朝花猸拾〉,杂⽂集有〈坟〉、《且介亭杂⽂》等。
《狂⼈⽇记》、《阿Q正传》是他⼩说的代表作。
自学考试04729大学语文重点笔记

自考《大学语文》课程重点笔记第一课:《寡人之于国也》1、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孟子的文章向来十分长于说理。
这篇文章就充分体现了其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首先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以批评的态度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马上又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先使梁惠王认识自己的错误,同时又给予其希望,让梁惠王明白他的错误其实是可以改正的,只要改正了就可以解决“民不加多”的困惑。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让梁惠王认识到,只要实行王道,那么就有称王天下的可能性。
2、比喻的使用。
这篇文章中孟子用了两个比喻来增加自己的观点的说服力。
(1)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
(2)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
孟子通过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的佐证自己的论点,使单纯的说理变得妙趣横生,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
3、许多排比句的运用,也大大助长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孟子在这篇文章量的运用排比句式,或递进、或类比,使文章气势雄浑,使自己的论述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大学课程语文笔记整理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语文笔记整理的基本方法,提高笔记整理能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 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语文笔记整理的基本方法。
2. 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如何在笔记整理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心得体会。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掌握语文笔记整理的基本方法。
二、新课讲解1. 讲解语文笔记整理的基本方法:a. 概括法:提炼文章主旨、论点,归纳文章结构。
b. 列提纲法:按照文章结构,列出每个段落的主要观点。
c. 摘抄法:摘录文章中的重点语句、段落。
d. 概括与摘抄相结合法:综合运用概括法和摘抄法,整理文章。
2. 讲解笔记整理的注意事项:a. 笔记内容要简洁明了,便于复习。
b. 笔记要分门别类,便于查找。
c. 笔记要注重时效性,及时整理。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一篇课文笔记。
2.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笔记整理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笔记整理方法的掌握程度。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新课讲解1. 讲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方法:a. 做好课前预习,了解课文内容。
b. 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c. 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讲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方法:a. 多读书,拓宽知识面。
b. 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c. 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掌握写作技巧。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计划,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学习习惯和文学鉴赏能力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课堂笔记1、古代小说形成于什么时期:汉六朝时期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王维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清照《醉花阴》4、把清代文言小说推向高潮的是《聊斋志异》5、中国第一部历史小说是《三国演义》6、《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7、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8、鹿鸣出自《诗经》中的小雅9、《史记》中人物的塑造方法:互见3、先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庄4、先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孟子5、战国时期诸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是庄子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论语》7、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操苦寒行8、《咏怀诗》82首作者阮籍,阮籍开创了咏怀诗。
9、中国第一山水田园诗人渊明10、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东晋】渊明体现了平淡自然风格1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白《行路难》1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体现了白诗歌多具有的自然之美。
13、第一部纪传体《史记》14、第一部断代史《汉书》15、《论语》属于语录集16、《秋水》出自庄子《庄子. 秋水》17、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白《将进酒》18、杜甫诗歌的特点:沉郁顿挫杜甫诗称为史诗1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望岳》2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唐•杜甫《登高》21、第一部白话诗集:胡适《尝试集》。
22、*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观、清照;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轼、辛弃疾23: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22、闻一多的“三美”理论:答:主新诗应该具有“图画美”,“建筑美”和“音乐美”,表明了一种理论上的自觉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一般认为其依据是(音乐的不同)2、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3、鹿鸣篇属于诗经中的哪个部分(小雅)4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精神5、战国诸子中最有文学成就和浪漫主义精神的文学家是(庄周)6、先时代,儒家学派两位代表人物的大师是(孔丘和孟轲)7、先时代,道家学派两位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8、下列孟子书中属于语录体的是(《论语》)9、《秋水》一文出自(《庄子》)10、《学而》篇出自(《论语》)11、我国古代第一篇纪传体通史(《史记》)12、不属于司马迁著《史记》的动因的是(政府提倡)13、(鲁迅)提出了“晋风度”的。
14、不属于晋时期的作家是(禹锡)15、“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出自(操)的诗歌。
16、后人把那些“本色”、“正宗”的写儿女情长的柔情软词,称为“(婉约词)”17、以下不属于豪放词人的是(观)18、“莫道不销魂,席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出自清照诗(《醉花阴》)19、辛弃疾著名诗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的篇名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子》)20、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三国志通俗演义》)21、《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22、把清代文言小说创作推向高潮的著作是(《聊斋志异》)23、中国古代文学的压卷之作是(《红楼梦》)24、《咏怀诗》八十二首的作者是(阮籍)25、第一个大力写作田园诗,而被称为“隐逸之家”的诗人是(眺)26、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代表的诗歌风格是(平淡自然)27、被宋代大文学家轼评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盛唐大诗人是(王维)28、“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指(白)的诗歌美29、杜甫诗风的最显著特点是(沉郁顿挫)30、现实主义的杰作“三史三别”的作者诗人是(杜甫)31、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诗(望岳)32、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登高》我的那一届考的就增加了这道题,不知道你们这一次考的时候会不会有。
13、鲁迅小说的感情基调,以《呐喊》或《狂人日记》为主评论一下。
(问题大概是这样的,不太记得了)黑体的是题目。
1、《诗经》的思想容和艺术成就?《诗经》思想容广阔,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主要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
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
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二是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
这类诗也很多,有的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三是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
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也有少数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
四是颂歌。
这类诗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
有的颂帝王歌天命,为周王统治的合理性寻求神学依据。
五是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
六是周民族的史诗。
《诗经》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以下几点:一、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①反映现实的广阔性。
②反映现实的深刻性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①朴素自然的风格。
诗人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概括而具体的描绘事物特征,如实反映现实生活。
②赋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
《诗经》中的大量诗篇运用了赋、比、兴手法来叙事、写景、抒情,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提高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形式特征①基本上是四言体诗歌。
一句两拍,句式整齐,显示了一种韵律美。
②多重章叠句,反复回旋,使容层层深化,感情步步加深。
③用韵自然而富有变化。
④语汇丰富,用词鲜明生动而富有形象性。
2、《史记》的文学成就?《史记》是一部史学名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基本都用这种体裁撰写。
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也很高,《史记》的写作,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所以这一部史书本身,就兼有文学的性质。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作的目标,这不仅意味着总结历史、记载史实,而且也意味着通过大量历史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
这些也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
鲁迅曾因此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
再加上作品中曲折的情节、紧的场面和气势充沛的语言,《史记》便带有一种狂飙雷电般的力量,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史记》为后代的传记文学树立了光辉典,成了后代散文家学习写作的圭臬。
它直接影响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也成为后代戏曲、小说取材的渊薮。
其中体现出的进步理想使历代文人受到了熏。
3、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区别?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
顾名思义,婉约派和豪放派显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
(1)题材的广阔和狭窄是豪放派与婉约派最显著的区别,(2)在词的形式上,婉约派与豪放派也走着两条不同的路子。
婉约派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就拿婉约派中成就最著的清照来说吧,明明面对着国破家亡、穷愁潦倒的严酷现实,却抱定“词别是一家”的艺术偏见,生怕在词作中流露出一丝半点。
而豪放派则不是为形式所羁,而是充分调动形式为表现容服务。
最突出的是轼,轼充分发挥词这种独特语言文学样式的长处,利用长短句的错落形式,造成节奏的舒卷变化,用词造句也力求铿锵响亮;从而达到了形式与容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
(3)表现手法不同,婉约派写景则铺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藻华美,抒情则委婉含蓄;而豪放派写景则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抒情则直写胸臆。
此可比较清照《声声慢》与轼《念奴娇》便知。
而豪放派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结构上跳跃动荡,纵横潇洒,造成一种开阔、健朗的艺术境界,格调显得清超豪迈,固然为婉约派所不及,但在具体形象以及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致描写和刻画上似稍逊于婉约派。
4、唐宋八大家文学主?他们古文的基本特点?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王安石、曾巩。
唐宋八大家”文开辟了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新阶段,在整个散文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具有崇高的地位,他们除了具有相似的散文主外,其优秀之作在创作上亦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倾向和特点。
他们的许多文章,有为而作,容充实,饱含着同情人民、忧念国事的情怀要求改革政治的理想,闪烁着性、现实性和作者崇高人格的光辉,同时形式谐美,风格自然流畅而富于文采,显示出思想性和艺术性和谐统一的特色,与重形式轻容,文风浮艳纤弱的骈文末流和有些古文运动先驱者质木无文的“宗经”、“明道”之文相比,可说是散文创作上的大突破,大开拓,他们提倡散文的独创性和多样性。
八大家都是“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和中坚人物”,他们有着大体一致的理论主和创作倾向。
他们都反对骈文,不满浮华的文风,提倡恢复和发展汉散文的优良传统。
他们以自己卓越的创作实践,摧毁了骈文在文坛的统治地位,为把散文从骈文中解放出来,确立散句单行、自由书写的新型散文“古文”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的散文作品就是这种古文的典,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光辉结晶。
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使古代散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因此,“唐宋八大家”在整个散文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具有崇高的地位。
其次,八大家都在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
大体上来说唐代两家之文,雄健奔放,奇崛峭厉。
宋代六家之文平易畅通,委曲迁徐。
这也是唐宋散文主要区别所在。
5、什么是晋风度?晋风度与文学的关系?晋风度,是春秋战国后第一个分裂期知识分子被迫依附某个政治集团的散漫心境;是独尊儒术后儒术又不值钱因而“援老入儒”的尴尬处境;是哲学讨论日常化的大众情境。
清谈、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于江左领袖王导、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晋风度与文学的关系:(晋风度与文学的关系可以用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来描述)(1)建安时期,体现的是对“真”的追求,抒情性强、现实感丰富,以慷慨悲哀为美,追求建功立业;(2)正始时期,抒情性强,艺术形象空前的丰富,脱离现实,文字难懂;(3)西晋末期的左思,批判、讽喻现实,体现对门阀制度的抗议;(4)东晋末期,出现了渊明及其田园诗,超凡脱俗,成为晋的最高代表。
6、白诗歌艺术特点?1、浪漫主义多写意,多想象,多夸。
2、多山水诗作,在自然美中寻求精神寄托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