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地平线公开课教案优质课教学设计
流年级美术下册教案遥远的地平线

《遥远的地平线——流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平线在美术创作中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法。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3. 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地平线的基本概念:地平线是什么,地平线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
2. 地平线的表现方法:如何用线条、色彩、构图等手段表现地平线。
3. 自然景观的观察与表现:如何观察自然景观,如何用美术手段表现自然景观。
三、教学重点:1. 地平线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法。
2. 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表现方法。
四、教学难点:1. 地平线的表现方法:如何用线条、色彩、构图等手段表现地平线。
2. 自然景观的表现方法:如何用美术手段表现自然景观。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地平线的定义、作用、表现方法,以及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表现方法。
2. 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3. 教师准备一些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范画,供学生观察和参考。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范画,引导学生关注地平线,让学生对地平线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讲解:教师讲解地平线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地平线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3. 示范:教师通过示范,展示如何用线条、色彩、构图等手段表现地平线,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平线的表现方法。
4. 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自行练习表现地平线,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地平线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法。
2. 示范法:教师示范如何表现地平线。
3. 练习法:学生自行练习表现地平线。
4. 展示法:学生展示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八、教学评价:1. 对学生地平线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法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2. 对学生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表现能力进行评价。
3.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作品中的创意、技巧和表现力。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第3课《遥远的地平线》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第3课
《遥远的地平线》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同学们了解线性透视现象;
技能目标:能利用线性透视进行简单的创作;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利用线性透视进行简单的创作;
教学难点:了解线性透视形成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创作油画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线性透视吗?它的形成原理是什么?
师: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遥远的地平线》;
一、说一说:
师:课件出示课本第11页代表四种视觉的四幅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说一说,这些画分别是那种视觉现象?
不同的视觉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它们的地平
线和消失点在哪里?
生: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十分准确,说明你们刚才学习的十分认真; 师:课件出示课本第12页的几幅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仔细找一找这几幅图中的视平线在哪里?
生:认真观看后,仔细寻找;
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都找的很认真,也找的十分的准确;
三、实践展示: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观察的情景,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尝试画出校园内某处的风景,要求画出风景的地平线和消失点;
师:然后到讲台上进行展示;
生:结合课文积极创作;
师:巡视指导;
生:创作完成后,积极上台展示;
师:对学生作品做出必要的点评;。
小学美术湘美版六年级下册3.遥远的地平线省级名师授课教案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案8

小学美术湘美版六年级下册《3.遥远的地平线》省级名师授课教案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以教师节为契机,深化学生对老师的感情
知识能力目标学生以自己最熟悉的老师为对象,通过记忆画的形式完成“老师您好”的命题
教学重点学会找到熟悉人物的特点,画一张半身人物像。
教学难点能掌握某一位老师的长相特征并表现出来。
教学时间、时数 3
教具课件、任何一种作画工
教学手段、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9月10日是个什么节日吗?
2、中国有一句古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如果大家还不能太老师这里有一个小故事说给大家听。
老师讲述毛泽东与自己恩师的故事。
3、你们每个人的生命中至少有12年的时光是在学校,老师成了与你相处最多,。
《遥远的地平线》教案

《遥远的地平线》教案《遥远的地平线》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2、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具学具:范图、作业纸、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1、导入: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观察到了什么规律?生:近大远小。
2、新授:(1)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遥远的地平线》的基本规律。
(出示课题:遥远的地平线)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2)什么是透视呢?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3)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4)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学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5)教师示范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讲解临摹作画的基本过程(1)先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4)整理画面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四、作业展示五、拓展阶段:可以进行现场写生或者默写体现透视变化的作业。
流年级美术下册教案遥远的地平线

流年级美术下册教案遥远的地平线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地平线在自然界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术表现能力。
1.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地平线的基本概念、地平线在不间段和不同天气下的变化,以及如何用画笔表现地平线的美丽。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创作。
第二章:地平线的基本概念2.1 地平线的定义解释地平线是指地球表面上的一个虚拟线,标志着天空与大地的交界处。
2.2 地平线的作用探讨地平线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划分天空与大地、引导视线、产生美的视觉效果等。
第三章:地平线在不间段的变化3.1 早晨的地平线分析早晨地平线的特点,如阳光明媚、色彩渐变等,并展示相关作品。
3.2 下午的地平线分析下午地平线的特点,如夕阳西下、色彩浓郁等,并展示相关作品。
3.3 夜晚的地平线分析夜晚地平线的特点,如星空闪耀、月色朦胧等,并展示相关作品。
第四章:地平线在不同天气下的变化4.1 晴天下的地平线分析晴天地下平线的特点,如晴空万里、色彩明亮等,并展示相关作品。
4.2 阴天下的地平线分析阴天地下平线的特点,如多云蔽日、色彩灰暗等,并展示相关作品。
4.3 雨天下的地平线分析雨天地下平线的特点,如雨雾缭绕、色彩湿润等,并展示相关作品。
第五章:创作地平线美术作品5.1 绘画材料与技巧介绍适合表现地平线的绘画材料(如油画、水彩、素描等)及技巧。
5.2 创作示范演示如何创作地平线美术作品,包括观察、构图、上色等步骤。
5.3 学生实践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绘画材料和技巧,创作属于自己的地平线作品。
第六章:地平线在各类场景中的应用6.1 地平线在自然景观中的应用分析地平线在日出日落、草原、沙漠等自然景观中的重要作用,展示相关作品。
6.2 地平线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探讨地平线在城市建筑、道路、桥梁等景观中的运用,展示相关作品。
6.3 地平线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介绍地平线在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展示相关作品。
《遥远的地平线》名师教案

课题
第3课遥远的地平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学生能分析简单的透视现象,在室外风景画中能用线条表现空间的纵深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了解基本的透视关系,利用透视纸画出室内景物。使学生了解与透视相关的基本概念,在室内景物画中能用线条,表现出物像的立体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学会推理性的观察方法,能忠实地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
教学重难点
绘制室内景物透视图,要求表现出视平线、消失点。
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正确表现物体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
教法学法
复习激趣、探讨交流、对比分析、演示示范、临摹创作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复习旧知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基本透视概念:地平线、消失点等。
1、比较敦煌风情线两张图片的不同,说说自己的见解。
2—3、学生自主学习,找出相应的视平线、视点、视线、心点并回答。
分小组交流,说出各自分析归纳的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完善。
1、归纳知识点。
2、观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归纳平行透视图画法步骤。
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
学生对各自的作业进
行自评,互评。
2、提供新的透视知识作为本课预备学习内容。
二、探讨交流
1、展示两张敦煌风情线的图片。比较分析两张画面不同的透视原理。
小结:透视知识中的平视主要有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2、从室外风景画(图片)平行透视的画面中找出视平线、视点、视线、心点。
3、展示两幅室内图片,分别找出视平线、消失点三、作品分析
分析教材中画家作品图例,比较床铺和远处餐桌的透视变化:
1、分别标出两者的视平线、消失点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遥远的地平线-湘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遥远的地平线-湘美版教学对象六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了解“遥远的地平线”的概念;2.能够通过绘画表达出自己对遥远的地平线的理解;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
教学内容知识点1.遥远的地平线的概念;2.色彩与线条表现。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可以通过呈现一些具有遥远地平线的画面或者照片,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从而激发学生想象空间和探险精神。
例如,在课堂上展示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小视频或者幻灯片,引导学生思考画面中的情景和色彩。
第二步:讲解1.概念介绍。
遥远的地平线,即在远处随着地球曲率而消失的地平线。
冬季,从远处看,雾霾和沙尘能将地平线上升,营造出万里无云的天空;夏季,遥远的地平线较清晰,且日出日落时可见美妙的光谱色彩交织。
2.核心表现手段。
色彩、线条。
讲解学生不仅可以用色彩表现遥远的地平线,还可以用线条表现天际线的仰角、云层的高度等。
第三步:实践通过练习锻炼学生感知和表现遥远地平线的能力,同时体验创意的乐趣:1.练习画遥远的地平线。
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下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并与学生一起分析。
然后,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想象和学习的技法,绘制出自己对遥远的地平线的理解;2.应用遥远的地平线表现绘画。
可以是一幅风景绘画或抽象绘画等,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设计自己的绘画内容。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画作评估学生对遥远的地平线的感知,以及对色彩和线条的运用。
总结本次教学通过引入、讲解、实践、评估几个步骤,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充分掌握了遥远的地平线与色彩线条表现的方法,为学生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兴趣,培养了创新思维,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观念。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3. 遥远的地平线》教学设计3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3. 遥远的地平线》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3. 遥远的地平线》是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地平线,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平线的概念、地平线的绘画技巧以及地平线在绘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地平线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平线的绘画方法,并能够运用地平线来构图和美化画面。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绘画中运用地平线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平线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平线的绘画方法,并能够运用地平线来构图和美化画面。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创作,培养自己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地平线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平线的绘画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地平线来构图和美化画面。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地平线的自然景观,培养自己的空间感知能力。
2.实践法:学生通过绘画实践,掌握地平线的绘画方法。
3.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地平线。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地平线景观图片,用于教学演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绘画工具,如画纸、画笔、颜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平线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地平线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地平线的基本概念和绘画方法。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地平线景观图片,进行绘画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远的地平线》教案
教材分析:
我们中实际生活中看到的人与物等形象,之所以会产生深浅、大小等不同感觉,是由于物体距离远近不同,方位不同,在我们的视觉中产生了不同反应。
本课主要研究这种视觉空间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学习浅显的透视知识,在绘画中初步解决空间表现问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分析简单的透视现象,在室外风景画中能用线条表现空间的纵深
感。
2、使学生了解与透视相关的基本概念,中室内景物画中能用线条表现出物像
的立体感。
3、使学生学会推理的观察方法,能忠实地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所理解的透视知识分析画面。
以及探讨表现方法时介绍物体透视缩形,逐步变化的原理。
教学难点:
作业的绘画步骤,在绘画中体现透视原理。
教学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准备:风景油画,学生作品,图片、作品欣赏、凡.高作品。
多媒体、实践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
1、图片导入,板书课题。
师:我们看了这么多图片,你们发现这些物体在画面中产生了什么变化吗?生:近处的物体大,远处的物体小。
2、教师总结:
在一张画面中,同样大小的物体,我们会发现近处的大,远处的小。
近大远小这种现象出现以后,画面就给我们一种空间感。
3、板书:近大远小;近高远矮;近宽远窄;近清楚远模糊。
(图片)
二、游戏训练
1、出示游戏规则。
游戏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依次上台按顺序添画;重复排列老师已经给出的一个图形;运用遮挡关系及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方法,使画面产生空间感。
2、学生添画游戏、互评
3、教师归纳画面表现透视的几种形式
4、教师纠正学生在绘画中出现的错误。
a.离眼睛距离最近的第一个杯子应该比第二个杯子大,而这张画把两个杯子画
得差不多大。
b.前面杯子的落脚点应该比后面杯子的落脚点要高一些。
c.小树之间的距离也产生透视现象,近的间距长,远的间距短。
三、作品赏析
1、作品欣赏。
师:刚刚每个同学都参与了我们的游戏,老师也总结了大家共同的结果,现在我们来看看别人的作品。
2、出示一幅小路的空白图,让学生谈添画内容。
师:你会选取什么物体来添画表现呢?添画要注意什么?
3、教师根据学生的提议直接示范添画,标出地平线和消失点。
(作品欣赏:小路的空白图)
四、自主表现
1、作业要求:绘制一幅风景草图,选择一颗树的形象,在画面小路上重复进
行排列组织。
2、注意:表现出地平线和消失点。
运用遮挡关系和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表
现物体之间的前后空间感。
五、评价延伸
1、作业讲评。
2、教师总结:看到同学们的作品,老师很高兴,因为从你们的作品里我能够
感受到大家对今天所学的知识都掌握了。
如果同学们感情趣的话,可以在课后欣赏作品时也用老师讲的这些知识点去解读艺术作品,相信大家会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六、板书设计
遥远的地平线
近大远小
近高远矮
近宽远窄
近清楚远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