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在肝细胞癌病理预后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超声造影LI-RADS 分类在肝细胞肝癌中的应用进展

肝脏局灶病变的术语、解释、技术、报告和数据收集等综合管理系统,由美国放射学会(A C R)颁布,最初是为了标准化 H C C 高危患者的 CT 和
MRI 成像报告和数据收集而创建的,随着超声造影(CEUS)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CEUS 被纳入 LI-RADS 并于 2017 年更新。本文将对 CEUS LI-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全球 癌症死亡的第三常见原因,一旦在 H C C 高危人群中发现 结节,就需要进行 CT、MRI 或 CEUS 等影像学检查 [1];但 以前只强调 H C C 的诊断,对疾病及征象的描述往往缺乏 统一的标准,影像资料解读的不一致将导致不同影像医 生之间、影像医生与临床医生之间沟通困难,甚至理解 错误;而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管理系统(Liver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LI-RADS)2011 年首次由美 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ACR)发布, 是为 H C C 风险患者提供标准化的词汇术语、技术、解释 和报告,这样就减少了病灶描述的多样化;L I - R A D S 最 初只包含 C T 和 M R I 成像,随着 C E U S 在临床实践中的广 泛应用,2016 年 CEUS 被纳入 LI-RADS 中 [2],并于 2017 年更新,超声造影 L I - R A D S 在肝癌结节的多模态监测中 是一项非常有用的方法。
2 超声造影LI-RADS v2017概述 CEUS-LI-RADS v2017 分类标准 [4]:LR-1 类:①需慎
重地将病变 / 结节分类为 LR-1 类(明确良性);②若具 有诊断意义的特征,可分为 LR-1 类,如血管瘤、局灶性 脂肪浸润、局灶性脂肪缺失及囊肿。L R -2 类:①各时相 均为等增强;②直径< 10 m m 清楚的实性结节;③任意 大小不清楚的实性结节;④既往诊断为 LR-3 类,且两年 及两年以上直径未增大;⑤需注意非明确良性(LR-1 类) 且不满足 L R -2 类上述诊断标准的病变分类为 L R -3 类或 更高。LR-3 类(中度可疑 HCC):①最大径< 10 mm 的实 性结节,动脉相高增强,无任何廓清;②最大径≥ 20 m m
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肿瘤诊察中的应用分析

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肿瘤诊察中的应用分析超声造影技术是一种基于超声波原理的影像技术,通过向体内注入超声造影剂,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散射以及声衰减等特性,对人体内部组织器官进行成像和诊断。
肝肿瘤是指在肝脏内部可能发生的各种良性和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和诊治对于患者治疗的成功率和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肿瘤诊查中的应用。
1.鉴别肝脏囊性肿瘤和实质性肿瘤:超声造影技术是一种可靠的鉴别肝脏囊性肿瘤和实质性肿瘤的方法。
囊性肿瘤的特点是在超声造影后呈现无信号区,而实质性肿瘤则呈现动脉期血管内充盈明显,该特点有助于鉴别和诊断。
2.评估肿瘤的血供情况:肝肿瘤的血供情况对于肿瘤的性质和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造影技术可以观察到肿瘤在注射超声造影剂后的血管充盈情况,从而判断肿瘤的血供情况,有助于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
3.指导肝肿瘤穿刺活检:超声造影技术可以提供实时的肿瘤位置和形态信息,对于指导肝肿瘤穿刺活检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超声引导,可以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避免重要血管和胆管的损伤,同时可以提取到具有代表性的肿瘤组织,有助于明确肿瘤的类型和病理特征。
4.监测治疗效果:超声造影技术可以用于监测肝肿瘤治疗的效果。
治疗后,可以通过观察肿瘤的血供情况变化来评价治疗的疗效,比如肿瘤血供减少或消失可以表示治疗有效。
5.评估血管侵犯和转移情况:超声造影技术可以观察到肿瘤的血管侵犯和转移情况。
通过观察肿瘤周围血管的充盈情况和异常血管的出现,可以评估肿瘤的侵犯范围和转移情况,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肿瘤诊察中应用广泛且有重要意义。
通过超声造影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肝肿瘤的早期诊断率,评估肿瘤的性质和恶性程度,指导治疗和监测疗效,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超声造影技术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超声波在穿透骨骼和肺部气体方面的限制。
在具体应用中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技术和临床实际,综合分析。
超声造影(CEUS)在肝癌非手术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超声造影(CEUS)在肝癌非手术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肝癌的非手术治疗,比如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经皮无水酒精注射(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PEI)等对中晚期肝癌患者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并延长生存期。
但是这些手段并不是根治性的方法,需要在治疗后进行准确的效果评价并指导下一步治疗。
近年来,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脏结节性疾病诊断领域及评价肝癌非手术治疗效果方面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
本文将对肝癌非手术治疗后超声造影的评价价值作一综述。
1.超声造影评价肝癌消融治疗消融治疗(包括微波消融和射频消融)实际上是在高温下使肿瘤组织坏死,从而达到限制肿瘤生长甚至根治的目的。
我们一般在治疗后4周左右用增强CT对消融的效果进行评价,并且指导下一阶段的治疗。
超声造影能有效的显示肿瘤病灶内的血流,因此,是评估肝癌消融治疗效果的可靠方法。
当治疗完全时,由于肿瘤组织已完全消失,各期内无造影剂填充,表现为“黑洞征”,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分解清楚;若治疗后仍有组织存活,则会出现对比增强区域,呈现不规则、偏心或者结节状增强[1-4]。
在消融治疗后即时行超声造影检查评估治疗效果可以尽早发现残活病灶并进行及时治疗[5]。
实际上在消融术后1小时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其结果与第2、4周的CECT检查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但是,尽管其特异度(94%)较高,因为假阴性结果,其诊断消融术后阳性病灶的灵敏度只有40%。
导致这么多假阴性结果的原因很可能是消融术后局部组织反应性充血,使消融病灶周边的血流来源难以判断[6]。
反应性充血通常表现为弥漫性和均匀性周边强化,边界均匀,呈环状,厚度不超过4-5毫米,在门脉和晚期有同样的增强。
超声造影在诊断肝细胞性肝癌中的价值

节最大径 1 ~1. I, . 00 I平均(.± . ; C 2 7 Cl 53 23ⅢlC 组1个结节 , I 结节最大径
显 著性 ( 尸>0 O ) 1。 .5( )灌注 类 型 : 表 到达 峰 值 时 间时 原发 性 肝 癌肿 瘤 结节 的 血 流 灌注 模 式 表现 为以 一 3 :1整 体 型 : 灶 区整 体 回 V 种 () 病 声 增 强 ; ) 分 型 : 部 分 病 灶 区 回 声 增 强伴 有 不 规 则 低 回 声或 (部 2 大 无 回声 区 ;3周 边 型 : 灶 周 边 郑 呈 厚 簿 不 一 的 环状 增 强 , () 病 中央 部 呈稀疏的线状或树 枝状增强 。 HCC 中2 个 结 节 (4 7 ) 组 2 6 . % 表 现 为 整 体 型 ,0 结 节 (9 4 ) 1个 2 . % 表现 为 部分 型 ,个结 节 (.% ) 2 59 表 现 为周边 型 。 组 中 1个 结节 (33 表现 为周边 型 ,个结 节( . I CC 0 8 .%) 2 1 6 7 表现为整体 型。组间 比较 , %) 2 差异有显著性 _ 787P< . ) 2 . , 00 。 4 5
脉 相 晚 期 或 门脉 相 病 灶 区 高 灌状 态 开 始 减 退 , 对 肝 实 质呈 等 回 相 声 或 低 回声 ; 迟 相 所有 病 灶 区 回声 均 低周 围肝 实 质 。 组 间肿 瘤 延 间 及下 降 斜 率 差异 均 无 始 峰 增
 ̄
20年1月至20 年6 08 0 09 月在我院进行超 声造影检查 , 并经手术
(1 或 肝穿活检 ( 例) 诊断确 诊的3 例原发性肝 癌患者 , 2 例) 1 病理 7 8 分为2 组: HCC 0 , 6 , 例 , 组3 例 男2例 女4 年龄 3 -6 岁 , 均( .±1.) 4 9 平 5 5 04岁; 2 I C 例 , 例 , 例, C 组8 男7 女l 年龄4 ~ 5 , 5 6岁 平均( .±73岁。 55 . 3 ) 共观 察分析 了造影 检查过程 中成像清楚 的肿痛结节4个 , 6 其中H c c 组 14 . m, 均(.±23 m。 .-84 平 49 .) c c 1 2 仪器 与方 法 . 应用 T s ia Api彩 色 多普 勒超 声仪 , 备 脉冲 减影 特 波成 ohb l o 具 节, 结
超声造影在肝癌诊疗中的应用护理课件

介绍一例肝癌分期评估的护理案例,通过超声造影技术,对 肿瘤进行精确分期,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根据,确保 了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肝癌治疗效果监测的护理案例
总结词
动态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详细描述
介绍一例肝癌治疗效果监测的护理案 例,通过超声造影技术,动态监测肿 瘤变化情况,及时发现治疗效果不佳 的患者,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 支持。
超声造影技术原理
超声波在人体内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组织界面时 会产生反射、折射、散射等声学效应,这些声学效 应的强度和散布特征可以反应病变的性质和形态。 通过接收和处理这些声学效应,可以获取病变部位 的超声图像,从而对病变进行视察和诊断。
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历程
早期超声造影技术
超声造影技术的未来发展
心理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超声造 影检查的目的、方法、注 意事项等,缓解患者紧张 情绪。
准备物品
准备超声造影所需的仪器 、造影剂、急救药品等, 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检查中的护理要点
协助患者体位
指点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 ,确保超声探头能够顺利 扫查肝脏。
视察患者反应
在检查过程中,密切视察 患者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 ,如出现特殊及时处理。
在治疗过程中,超声造影可以监 测肝癌的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未来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 发展,未来超声造影技术将更加 智能化,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 率。
实时动态成像
提高深声造影的实时动态成像能 力,更好地视察肝癌的血流动力 学变化。
01 02 03 04
早期的超声造影技术主要采用机械振 动的方法产生声波,这种方法产生的 声波频率较低,分辨率较差。
超声造影分析结合临床病理因素在肝癌患者预后中的作用

我 院就诊 的需手 术治疗的 H C C患者 。纳入标 准为 : 单 个病灶 患者 ; 超声结果显示病灶 动脉期 为快速 增强 , 实质期为低增 强 者 。最终 纳入 6 1例研 究对 象。其 中男 性 5 0例 , 女性 1 1例 ,
年 龄范 围为 3 7— 6 9岁 。 2 . 方法 : 所有患者在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 , 使用分析软 件 进行 时间一 强度 曲线分析 , 测定并记录到达时间 、 增 强时间 , 减 低 时间 , 曲线下 面积 等参 数。所 有 患 者 术 后 病 理 检 测 HC C 癌 组 织 VE G F 、 C D 3 4 的表 达 情 况 。 V E G F阳 性 者 免 疫 组 织 化学 染 色 呈 细胞 膜 和胞 质 着 色 , 阳性 细 胞 数 ≥3 0 % 者
作者单位 : 1 6 3 0 0 0 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 大庆龙南医院
物理诊断科
齐齐哈尔医学 院学报 2 0 1 4年第 3 5卷第 2期
J o u r n a l o f Q i q i h a r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e d i c i n e , 2 0 1 4, V o 1 . 3 5。 N o . 2
0 . 0 5 ) 。V E G F阳性表 达组 中增 强时间 、 消退时 间及 曲线 下面积与阴性表达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 P< 0 . 0 5 ) 。 超声造影时 间一 强度分析参数与肿瘤大小无关 ( P>0 . 0 5 ) , 而汇管区癌栓组超声造影增强时间与汇管区无癌
栓组间有显著性差 异 ( P< 0 . 0 5 ) 。肿瘤大小 、 V E G F阳性表 达、 ? [ 管区癌栓 与 3年复发率和生存 率有关。结 论 超声造影可帮助临床明确病变性质 , 时间一 强度量化分析结合临床病理因素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
超声造影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超声造影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许多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声学特性相似而灰阶图像无法辨别显示,多普勒受信噪比的影响不易探测到小血管和低流量的血流信号。
近些年来声学造影剂及其成像技术的研发对现代超声诊断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对肝脏超声造影方法及其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做如下综述。
1.肝脏超声造影成像原理及扫查方法肝脏超声造影源于气体对超声波具有极强的反射能力,所以微气泡成为对比超声成像的天然选择。
超声探头发射的是一组连续的超声波脉冲,造影剂微泡弹性外壳在超声波的连续推动下不断发生非线性压缩-膨胀变形,导致回波信号波形畸变产生谐波,选择性的接收谐波信号将有助于提高超声图像的信噪比,使得到的造影超声图像更为清晰。
充分理解造影剂微泡在声场中的表现形式、特点是提高和改进造影剂显像方法的基础[1]。
声压在超声仪上的机械指数(MI)越高破坏微泡的作用越强。
实时谐波成像技术是使用低功率、低MI,连续发射声波并连续接收谐波信号进行成像,能实时观察组织血流灌注,定量分析正常和异常血流动力学,易能提高造影增强效果,充分发挥了动态超声显现的优势。
实时谐波成像与气泡造影剂相比,组织缺乏非线性特性,要产生谐波信号需要较高的MI,在低MI条件下,抑制了组织产生的信号而只保留微泡所产生的谐波信号,从而产生更佳的造影效果。
高MI成像原理是当声压高时,气泡的扩张和收缩呈非线性,并产生发射频率的次谐波或高谐波反射,在共振频率下,声波中微气泡的直径可收缩或扩张数倍,直至气泡爆破,在气泡爆破的同时也产生包括次谐波或高谐波的宽频反射。
间歇发射谐波成像技术,或称触发成像技术是间歇地发射高MI(>0.3)声波,减少连续性气泡的破坏作用,当声波发射停止时微气泡可实时积于组织中,从而获得高浓度气泡同时爆破而发射出很强的瞬间谐波信号。
这种技术明显提高了造影剂的显像效果。
增强的间歇发射谐波显像效果要明显优于非造影增强的多普勒显像,平均增强指数为0.88(100分制)。
超声造影li-rads分类标准在肝细胞癌鉴别及诊断中的应用

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一2018年2月收治的疑似 肝细胞癌患者140例,其中男79例,女61例,年龄 31〜75岁,平均(48. 13 + 9. 90)岁;体质指数(18〜 25)kg/m2,平均(22. 73 + 1. 08) kg/m2。患者因肝区 疼痛、低热、腹胀、腹泻等症状入院就诊。所有患者均 于入院后行超声造影检查,根据LI-RADS分类标准
肝脏2020年3月第25卷第3期
・297・
•临床与基础研究•
超声造影LI-RADS分类标准在
肝细胞癌鉴别及诊断中的应用
冯俊常凤玲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与肝脏影像数据管理系统(LIRADS)分类标准在鉴别与诊断肝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2月一2018年2月收治的疑似肝细胞癌患者140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行超声造影检查,根据 LIRADS分类标准进行诊断。将超声造影L+RADS分类标准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以病检结果为金标准,计算 前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经Kappa检验分析L-RADS分类标准与病检诊断的一致性。结果超声造影检出167 个病灶,LR-1类31个、LR-2类1 9个、LR3类1 1个、LR4类38个、LR-5类28个、LR-M类40个。肝细胞癌的始增时间、 达峰时间、始消时间、持续时间分别为(14. 37 ±4 72)s、(19. 61 ±4. 48)s、(30. 1 7 土 7. 3l)s、(107. 22 + 22. 1 6)s,均短于其他 类型肝癌的(17. 1 4 土 4. 38)s、(22. 79 土 3. 42)s、(34. 52 土 6. 28) s、(121 49 土 20. 05)s(P<0. 05))病理诊断提示良性病灶 60 个,肝细胞癌灶61个,其他类型肝癌病灶46个。以病检结果为金标准,提示LI-RADS分类诊断肝细胞癌的灵敏度、特异 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 25%&6. 42%、79. 64%、67. 53%、90. 00%,与病检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 为0.584。结论 超声造影LIRADS分类标准有利于及时对肝细胞癌进行鉴别、诊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造影在肝细胞癌病理预后因素分析中的应用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细胞癌(HCC)病理预后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HCC患者114例,术前均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超声造影参数与肿瘤组织Ki-67、AFP、微血管密度(MVD)、微血管浸润(MVI)、病理组织分化程度及复发的关系。
结果:造影后肿瘤增大明显、动脉相肿瘤不均匀增强、动脉相不规则增强、门脉相低增强、门脉相消退快、门脉消退明显者Ki-67阳性表达率高(P<0.05);造影后肿瘤增大明显、动脉相不规则增强、动脉相有杂乱扭曲血管、门脉相消退快者MVI阳性发生率高(P<0.05);动脉相肿瘤不均匀增强、动脉相不规则增强、门脉相低增强、门脉相消退快、门脉消退明显者肿瘤组织分化程度低(P<0.05);动脉相肿瘤不均匀增强者,复发时间早(P<0.05);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动脉相肿瘤不均匀增强、门脉相低增强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独立相关(P<0.05),动脉相肿瘤不均匀增强与免疫组化Ki-67独立相关(P<0.05),动脉相不规则增强与MVI独立相关(P<0.05)。
结论:HCC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及参数在HCC手术切除后预后预测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能对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组织分化程度、微血管侵犯、复发时间具有预测作用。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HCC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
HCC术后复发率居高不下一直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而术后易转移及复发的HCC患者予以肝移植可获得更好的预后[1]。
因此,寻求可预测HCC预后的影像学参数,以早期预测术后转移和复发,对HCC术前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研究显示,乳腺癌超声造影参数与病理预后因素密切相关[2],也有研究报道,术中超声造影肝细胞癌的血供模式与肝癌细胞的增殖活性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提示超声造影参数可能与HCC预后相关[3]。
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HCC超声造影参数与病理预后因素的相关性,以探讨其在预测HCC预后中的临床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4月-2015年6月本院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HCC的患者114例,术前均行超声造影检查,术后肿瘤标本切片均行免疫组化Ki-67、AFP、CD34标记染色。
所有患者均存在肝硬化背景,术前均未行化疗、放疗、介入等抗肿瘤治疗。
114例HCC患者中,男98例,女16例;年龄20~79岁,平均(48.65±8.36)岁;共检出137个病灶,肿瘤直径1.3~18.6 cm,平均(5.42±3.22)cm;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02例,B级12例。
1.2 超声造影采用德国西门子ANTARES凤凰彩超,采用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机械指数0.07~0.10。
超声造影剂采用声诺维(SnonoVue,意大利Bracco 公司),使用前以5 mL 0.9%氯化钠溶液稀释。
所有患者均取仰卧位,常规超声全面扫查肝脏,记录病灶部位、大小、内部回声及数目、多普勒血流信号。
对比脉冲学列造影模式下于肘前正中静脉快速团注造影剂24 mL,开启计时器录像,连续观察4 min,增强时相为:动脉期0~30 s,门脉期31~120 s,延迟期121~300 s。
当患者有多个病灶时,分析最大病灶的超声造影图像。
超声造影观察指标:(1)常规超声扫查选取能够清晰显示病灶的断面,测量肿瘤大小。
计算超声造影动脉相峰值强度图像的最大双径线之和,比较超声造影前后的变化,记录其变化值。
(2)选择注射造影剂后10~30 s的图像。
观察达到峰值强度的图像,如病灶内部存在大小不等的低增强或无增强区,则视其增强模式为不均匀增强,若病灶显示为均匀整体增强者,视为均匀增强。
(3)病灶增强形态表现为规则的类圆形,则视为其增强形态规则,其他形态视为肿瘤形态不规则。
观察肿瘤动脉相增强过程中是否可见杂乱扭曲的血管。
(4)选择注射造影剂后90~120 s的图像。
与周围肝实质作比较,记录病灶造影剂开始消退时间,观察病灶门脉相增强强度、消退程度。
1.3 术后病理术后病理标本切片均行免疫组化Ki-67、AFP、CD34标记染色,均采用通用两步法染色,试剂鼠抗人细胞Ki-67单克隆抗体、兔抗人AFP 单克隆抗体、鼠抗人CD34单克隆抗体均购自北京中山金桥生物科技公司。
(1)Ki-67、AFP表达:Ki-67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细胞核内,呈棕黄色;AFP 阳性染色的位置主要位于细胞质内,呈棕黄色。
Ki-67、AFP表达均以阳性细胞百分数>10%为阳性,≤10%为阴性。
(2)MVD计数:CD34标记染色后,40倍光镜下扫视玻片,寻找5个血管高密度区。
在400倍光镜下计数视野内被染色的血管数,取5次平均值作为MVD值。
计算114例HCC术后病理标本的MVD均数,以大于该均数的计为高MVD,反之为低MVD。
(3)MVI:观察肿瘤标本HE染色切片,以癌巢旁间质中微静脉内发现多个或者成团的癌细胞,管腔周边可见明显的内皮细胞,管腔内可能出现红细胞为MVI。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统计随访期间复发情况,以影像学检查首次发现肝内占位呈典型HCC表现或者明显肝外转移诊断为复发,以术后1年内复发为早期复发,1年后复发为晚期复发。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经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超声造影参数与预后因素关系的差异采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HCC患者超声造影检测结果的观察本组114例患者中,病灶造影后大小变化值为-0.9~13.8 cm,平均0.822 cm,以大于该均数视为造影后变化明显,共42例,小于该均数视为造影后变化不明显,共72例;动脉相呈不均匀增强72例,均匀增强42例;动脉相不规则增强44例,规则增强70例;动脉相具有杂乱扭曲血管43例,无杂乱扭曲血管的病灶71例;门脉相呈低增强76例,呈高或等增强38例;门脉相消退明显75例,轻度消退或者造影剂无消退的病灶39例。
门脉相开始消退时间为36~229 s,均值91.480 s,大于该均数视为消退快,共46例,小于该均数记录为病灶慢消退组,共68例。
2.2 HCC患者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及随访期间复发情况的观察本组114例患者中,Ki-67阳性表达75例,阴性表达39例;AFP阳性表达58例,阴性表达56例;114例患者MVD均值60.83,高MVD 71例,低MVD 73例;MVI 98例,无MVI 16例;分化程度为高分化14例,中分化92例,低分化8例;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 ~32个月,平均(19.68±7.38)个月,其中早期复发40例,晚期复发12例,未复发62例。
2.3 超声造影参数与病理组织学之间的关系造影后肿瘤增大明显、动脉相肿瘤不均匀增强、动脉相不规则增强、门脉相低增强、门脉相消退快、门脉消退明显者Ki-67阳性表达率高(P<0.05);造影后肿瘤增大明显、动脉相不规则增强、动脉相有杂乱扭曲血管、门脉相消退快者MVI阳性发生率高(P<0.05);动脉相肿瘤不均匀增强、动脉相不规则增强、门脉相低增强、门脉相消退快、门脉消退明显者肿瘤组织分化程度低(P<0.05);动脉相肿瘤不均匀增强者,复发时间早(P<0.05);上述超声造影参数与免疫组化AFP和MVD无明显相关(P>0.05)。
见表1。
2.4 Logistic 回归分析的结果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动脉相肿瘤不均匀增强、门脉相低增强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独立相关(P<0.05),动脉相肿瘤不均匀增强与免疫组化Ki-67独立相关(P<0.05),动脉相不规则增强与MVI独立相关(P<0.05)。
见表2。
3 讨论肝细胞癌(HCC)是全球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仅次于胃癌和肺癌,目前也是导致肝硬化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近年来,HCC的诊断和靶向治疗均已取得较满意度治疗效果,但术后复发率仍较高。
已有较多研究表明,对于术后易发生转移和复发的HCC患者,予以肝移植术治疗可取得更好的预后[1,4-6]。
因此,评价HCC患者预后是重要的临床问题,但目前临床大多由术后病理组织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对HCC预后进行评估,故寻找快捷、简单、无创的术前评估指标,以对HCC预后进行预测,对HCC外科切除方式的选择和肝移植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结果中显示,造影后肿瘤增大明显、动脉相肿瘤不均匀增强、动脉相不规则增强、门脉相低增强、门脉相消退快、门脉消退明显者Ki-67阳性表达率高,而Logistic回归结果显动脉相肿瘤不均匀增强与免疫组化Ki-67独立相关,提示动脉相病灶内部呈不均匀增强可预测Ki-67过度表达。
分析其原因为,Ki-67阳性表达水平可反映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程度,其阳性率越高,则表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程度越高,术后易复发,且与患者死亡率相关[7-9]。
而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程度越高,肿瘤细胞生长越快,则易导致组织细胞出血、坏死,故超声造影表现出动脉相病灶内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无增强区或者低增强区[10-11]。
AFP 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指标,其阳性表达情况与癌灶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2-13],本研究并未见HCC超声造影参数与AFP阳性表达相关。
研究证实,癌灶的生长及转移有赖于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而MVD是反映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程度的标志,故其在肿瘤的转移和复发的预测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14-16],但本研究并未见HCC超声造影参数与MVD相关。
MVI是恶性实体肿瘤侵袭性的标记,是恶性肿瘤患者重要的预后因素[17-20]。
但由于其诊断来源于术后肿瘤标本组织,术前影像学检测尚不能诊断MVI,故其不能用于术前评估。
本研究结果显示造影后肿瘤增大明显、动脉相不规则增强、动脉相有杂乱扭曲血管、门脉相消退快者MVI阳性发生率高,而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动脉相不规则增强与MVI独立相关,提示HCC病灶动脉相不规则增强可能对微血管侵犯具有预测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动脉相肿瘤不均匀增强、动脉相不规则增强、门脉相低增强、门脉相消退快、门脉消退明显者肿瘤组织分化程度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动脉相肿瘤不均匀增强、门脉相低增强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独立相关,表明HCC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及参数可预测HCC分化程度。
同时,分析超声造影参数与复发频率中也发现仅动脉相肿瘤不均匀增强这一参数与术后早期复发有关。
综上所述,HCC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及参数在HCC手术切除后预后预测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能对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组织分化程度、微血管侵犯、复发时间具有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