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分类病理学

肺癌的分类病理学
肺癌的分类病理学

肺癌的分类以及病理学

一、肺癌的临床大体分型

(一)肺癌分为周围型肺癌及中心型肺癌。

肺癌可发生于两肺的任何肺叶,但右肺多于左肺,上叶多于下叶,中叶最少,上叶前段最多。

1.中心型肺癌(20%~40%)

(1)发生于主支气管、叶支气管,即段支气管开口近肺门侧者称中心型肺癌。

(2)以鳞癌或小细胞癌多见。

(3)生长在气管或其分叉处的为气管癌;中心型肺癌早期,瘤体很小时局限于气管内者为管内型;以浸润管壁为主时称管壁浸润型;以浸润管壁外为主,并与管壁外转移淋巴结融合者称为腔外型。

(4)中心型肺癌之肿瘤发展至局部晚期时,肿瘤原发灶与其转移的肺门及(或)、淋巴结融合并将肺门血管包裹其中,形成大块,则成为肺门巨块型肺癌。

2.周围型肺癌(60%~80%)

(1)发生于段支气管开口以远的支气管或肺泡的肺癌称周围型肺癌。

(2)以腺癌或肺泡细胞癌多见。

(3)弥漫型肺癌:肺癌发生于细支气管或肺泡,常常累及双侧,亦可发生于单侧,散在的数不清的球状病灶分布于整个肺野称为弥漫型肺癌。此型应注意与粟粒性肺结核、肺平滑肌瘤病、肺淋巴管癌、肺真菌感染、肺多发小脓肿相鉴别。

(4)肺炎型肺癌:胸片及CT显示整个大叶性肺炎的浸润型改变,但发热、寒战、周围血象白血球升高的中毒症状均不严重、不典型。纤维支气管镜也可能无特殊发现,纵膈淋巴结常无明显转移,故术前诊断很为难。

术中发现叶裂完好处病灶界限清楚,叶裂发育不良处病变界限也不清

楚,应切除部分健康肺组织。病人能耐受时应考虑全肺切除术,此型称为肺炎型肺癌,病理诊断常为细支气管肺泡癌。

(5)纵膈型肺癌:病灶起源于贴近纵膈处的肺组织边缘,原发灶不太大,却与纵膈胸膜粘连并浸润纵膈胸膜,且转移至纵膈淋巴结,继而融合成

团,常引起纵膈内血管或心包或椎体受侵。一些病人以上腔静脉受压为第一临床表现,但病变并无远隔转移,手术切除后部分病人可获得长期存活,此型称为纵膈型肺癌。

(6)胸膜型肺癌:当周围型肺癌病灶起源于肺组织边缘,原发灶不大,很难确认,甚至胸片和CT仅显示为胸膜下的纤维条索增厚。有可能发生胸

水。剖胸后发现原发灶并不很大,但胸膜脏层和壁层已经布满黄豆、绿豆大的小结节,此型为胸膜型肺癌。可考虑胸膜全肺切除术,如无根治可能时,则考虑作原发灶姑息切除并尽量摘除壁层胸膜和脏层胸膜结

节,尽量保留有功能的肺组织,或行化疗及支持治疗,此型病变的病理常为低分化腺癌。

(7)肺沟瘤:为一种位于肺尖而向外发展破坏肋骨、椎骨并侵害臂丛神经的肺恶性肿瘤,也称为pancoast tumor。常见的症状是臂丛神经的炎性疼痛、臂部和手部肌肉萎缩、Horner’s综合征、胸1~2肋骨后部和下颈上胸椎骨骨质溶解破坏可引起严重的骨痛和活动功能障碍,骨质破坏严重时可引起高位截瘫,以上症状群也称pancoast 综合征。X线胸片可见肺尖部阴影,CT,最好是增强CT,可以显示肿瘤及其周围结构的关系,

协助诊断。

(二)肺癌的治疗学分类

从临床治疗角度出发,结合生物学特性可将肺癌分为两大类: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

1.小细胞肺癌主要表现为神经内分泌特性,恶性程度高,生长快,较早出现淋巴转移和血行播散,对化疗和放疗敏感;

2.大多数非小细胞肺癌缺乏神经内分泌特性,组织学上包括鳞癌、腺癌和大细胞癌三大类,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明显低于小细胞肺癌。

3.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0%~85%,小细胞肺癌占15%~20%。

(三)肺癌的组织学分类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肺癌的组织学分类进行了修订,包括侵袭前病变在内,将肺癌的组织学类型分为11类。分别是:

1.侵袭前病变

2.鳞状细胞癌

3.小细胞癌

4.腺癌

5.大细胞癌

6.腺鳞癌

7.多型

性,肉瘤样或含肉瘤成分癌 8.其他 9.类癌 10.唾液腺型癌(涎腺型肺癌)

11.未分类癌。

1.侵袭前病变(癌前病变)

(1)为发育不良的或局灶性病变,包括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鳞状细胞发育异常和原位癌(原位鳞癌),弥漫性特发性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增

生(类癌早期)

(2)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实际上是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癌前病变,与BAC类似但尚不能满足其诊断标准,发生率为5%-20%,多数病变在5mm或5mm以下,病变常多发。

(3)AAH常在病理标本中被意外发现,但影像学特征(特别是CT)与肺癌相似,因而被手术切除。

(4)在CT上,AAH的典型表现为磨玻璃样小结节影。(GGO)

2.鳞状细胞癌

(1)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属于肺、支气管的恶性上皮肿瘤,占肺癌总数的30%-40%。

(2)多原发于较大的支气管上皮(主支气管、叶或段支气管),因而中心型肺癌常见,周围型肺鳞癌只占肺鳞癌总数的10%-20%。

(3)由于它位于气道近端和支气管官腔内,因此可以在影像学发现之前使用痰细胞性检查检出。

(4)多见于老年男性烟民,发生率与吸烟指数呈正相关,男性约为女性的10-30倍。

(5)肺鳞癌切面呈灰白色,坏死处呈灰黄色,肿瘤常侵入支气管壁,造成管腔堵塞,浸润肺实质,与周围肺组织分界不清,不整齐。

(6)较大的肿瘤常有坏死脱落,形成癌性空洞,以偏心性空洞为多,边周不圆,不整。空洞性肺癌,80%以上属于鳞癌。周围型鳞癌直径大于3cm 时,几乎均发生空洞。

(7)肺鳞癌镜下基本结构特点是癌巢具有分层结构,呈基底细胞样排列,据其细胞角化程度的不同分为高分化鳞癌、中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低

分化鳞癌癌细胞角化和细胞间桥少见,而核分裂活跃,癌组织容易坏

死。

(8)鳞癌初期,癌细胞未穿透基底膜前属于侵袭前病变,经历鳞状细胞间病变和原位癌两个阶段。

(9)预后良好,鳞癌生长程度较缓慢,病程较长,对放射和化学疗法较敏感。

(10)通常先经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发生较晚。

(11)影像学表现常见:

a.息肉状腔内肿块和(或)支气管阻塞

b.肺门区肿块也很常见。

c.可侵犯局部组织,累及肺门淋巴结。

d.肺不张、肺实变、粘液嵌塞和支气管扩张常见,提示支气管被阻塞。

e.中央坏死和空洞较其他类型肺癌更常见。

3.腺癌

(1)多数起源于较小的支气管上皮,主要 <3cm的细支气管,80%为周围型。

(2)肿瘤切面呈灰白色,当肿物<2cm时,边缘清,无包膜,若肿物体积大则周边分界不清,肿瘤浸润肺实质,中心区常发生坏死,但极

少形成空洞。相反,中央坏死后易形成瘢痕,这是因为腺癌早期肿

瘤即侵犯小动脉,引起肿瘤自身梗塞和坏死,坏死组织被重吸收,

剩余肺实质产生萎陷,最后形成富于弹力纤维的、炭沉着的瘢痕。

也由于纤维组织的透明变,形成挛缩的瘢痕,邻近的脏层胸膜会皱缩形成胸膜凹陷征。

(3)实际上,肺鳞癌、大细胞癌和一些小细胞癌的中央区也有瘢痕形成,癌中心的瘢痕形成并不是瘢痕癌,这是二种完全不同的概念。

【瘢痕癌:是在陈旧的瘢痕组织上发生癌,最常见的是发生于陈旧性肺结核灶的基础上,以肺尖部居多,癌组织浸润透明变的纤维组织,有别于腺癌组织中的灶性瘢痕。肺瘢痕癌主要也为腺癌,少数也可以是鳞癌或未分化癌。】

(4)肿瘤细胞呈腺样分化或分泌粘液。瘤组织可呈腺泡状、乳头状、细支气管肺泡状,实性结构伴粘液形成,或上述各亚型的混合。

(5)腺癌的预后不如鳞癌好,因为病人早期常无症状,造成就诊晚。且腺癌早期就容易发生血行播散。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和肾上腺转移。

(6)肺腺癌中的早期的细支气管肺泡癌预后明显优于普通型的腺癌、鳞癌、小细胞癌、大细胞癌,但是晚期的弥漫型肺泡细胞癌预后很

差,从诊断到死亡也就1年左右。

(7)细支气管肺泡癌(BAC):是肺腺癌的特殊亚型,属于外周型肺癌。大体上可分为

单结节型:位于脏层胸膜下,胸膜可有不同程度增厚,肿物切面直径平均大于1cm,肿物无包膜,边缘不清,瘤组织呈灰白色,保持肺组织外观。中央部可伴炭尘沉着或小灶性纤维化。

多结节型:可发生于单侧或双肺。

弥漫型:癌组织侵犯整个肺叶,甚至侵及对侧肺,病变呈灰白色,酷似大叶性肺炎的灰色肝变期,但病变间可保留不规则的小块正常肺组织,总体上保留了肺组织外观。该类型会产生大量的水样痰,称为支气管粘液溢,是大量粘液产生的结果。

(8)细支气管肺泡癌有严格的诊断标准:

沿气道扩散,癌细胞呈铺砖状或鳞屑状生长,不伴有间质、血管和胸膜的浸润生长。

只要有癌组织的浸润性生长就只能诊断为混合性BAC。

不论是单结节型、多结节型或弥漫型,癌组织不浸润间质、血管和胸

膜。沿肺泡壁生长,没有间质浸润。

(9)其中,细支气管肺泡癌根据细胞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非粘液型(Clara细胞/II型肺泡上皮)、粘液型(Goblet细胞)、中间型(三

种细胞)。其中粘液型肺泡癌容易表现为散在多发结节和弥漫性浸

润肺组织。

(10)BAC以薄层细胞利用肺泡或细支气管壁作为支架蔓延生长,这种增长类型称“肿瘤匍匐生长”。而其他类型腺癌生长时常侵犯和破

坏肺实质,称为“浸润”。

(11)影像学:

a.BAC最常表现为孤立结节(60%),和腺癌的影像学表现难以

区分。孤立结节常见于非粘液性BAC。

b.由于其匍匐生长模式,平片和CT表现为边缘模糊的结节,在

HRCT上,局灶性的BAC表现为磨玻璃样结节,有时伴有部分

软组织致密影

c.含有空气支气管征或空泡征。

d.在40%的病例中,BAC呈现弥漫性或多灶性肺浸润,表现为肺

实变或多发的模糊结节,这种表现尤其见于粘液型BAC。

e.常见CT血管造影征,即在实变的肺里可见CT增强后呈高密度

血管影。

4.肺小细胞癌(SCLC)

(1)是支气管肺上皮发生的高度恶性、未分化或具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肿瘤。

(2)90%起源于肺门区支气管,10%起源于小支气管。癌组织生长快,浸润周围肺组织及淋巴结形成巨块,质软,切面灰白,中央坏死,但很少形成空洞。病灶常在支气管壁内生长或侵犯支气管壁外淋巴结,并融合

之,造成叶开口或段开口狭窄,导致远端肺组织发生阻塞性肺炎,而支

气管粘膜表面不受侵犯,所以支气管镜检查时常常看不到明确的肿瘤病

灶,只能看到开口狭窄,管壁僵硬,充血,容易出血,活检钳夹取标本

有一定难度,刷片常可找到癌细胞。

(3)组织学显示:癌细胞小、呈卵圆形或雀麦细胞形,胞浆少,细胞界限不清,无结构杂乱排列,核染色质呈微颗粒状,没有核仁或核仁不明显,

核分裂多见>80个/10HPF。

(4)以中年人居多,男多于女。

(5)SCLC生物特性是生长快、浸润性强、转移早,早期即可产生淋巴或血行转移,对放化疗均敏感,极其容易复发,早期即可发生淋巴或血行转

移,患者生存期短,大宗资料统计平均生存期为11个月,若不治疗,自然病程仅为3个月左右。

(6)复合性肺小细胞癌(CSCLC)是指小细胞肺癌合并非小细胞癌成分。其常见形式是:小细胞癌与腺癌、小细胞癌与鳞癌、小细胞癌同时伴有腺

癌和鳞癌、小细胞癌与大细胞癌(该型少见)。在肺小细胞癌组织中,

无论出现何种特征的肉瘤成分,都归属于复合性小细胞癌,参见肺癌肉

瘤。

5.大细胞癌

(1)本型属于未分化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2)好发于中老年人,约占肺癌的10%-15%

(3)多数为周围型肺癌,侵袭力强,癌细胞大,胞浆丰富,核大,核仁明显。

(4)组织学的特点是癌细胞呈弥漫分布,癌细胞粘附性差,常常因出现脑转移症状而就诊。

(5)术后5年生存率:肿瘤<3cm者,56%;肿瘤>3cm者,17%。

(6)大细胞癌有五个亚型:大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基底细胞样癌、淋巴上皮瘤样癌、透明细胞大细胞癌、大细胞癌伴横纹肌样表型,其中大细胞

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低分化、高度恶性的神经内分泌癌,其生物学行为

介于不典型类癌和小细胞癌之间。

6.腺鳞癌

(1)由鳞癌与腺癌组成,腺癌和鳞癌各自占有不少于癌总量的10%才能诊断为腺鳞癌或鳞腺癌。

(2)好发于年长的吸烟者。

(3)发生于肺外周的常以腺癌为主,发生于近肺门者常以鳞癌为主。腺癌、鳞癌成分相等型几乎全发生在肺外周。

(4)腺鳞癌具有侵袭下,转移常见,预后差。

7.含多形性细胞癌、肉瘤或肉瘤样成分的少见低分化肺癌。

这一组是WHO1999年新分类法中将其聚集一处新增的一个组合,这一组均属低分化非小细胞癌含肉瘤或肉瘤样成分的少见的肺恶性肿瘤,其中包括肺多行细胞癌,肺梭形细胞癌,肺巨细胞癌,肺癌肉瘤,肺母细胞瘤。

1)肺多形细胞癌:

(1)属于低分化CACLC,在鳞癌、腺癌、大细胞癌、腺鳞癌中含有梭形细胞和(或)巨细胞,或者癌组织仅由梭形细胞和巨细胞组成,统称为多形

性肺癌。

(2)梭形细胞和巨细胞成分不能少于癌总量的10%,否则只能诊断为低分化鳞癌、低分化腺癌、或低分化大细胞癌。

(3)多形性肺癌有时可出现小灶性鳞癌,腺癌,则诊断为多形性肺癌伴小灶性鳞癌或(腺癌)。多形性肺癌几乎均伴有小灶性大细胞癌,故病理医

师常不给临床医师注明。

(4)多形性肺癌中出现小细胞癌成分,则应称为复合性小细胞肺癌。

(5)少皮标记物CK和EMA在癌组织中呈确定的阳性表达,而梭形细胞是否阳性,不影响多形性爱的诊断。

(6)HE切片和免疫组化没有肉瘤成分存在时,诊断为多形性癌,有肉瘤成分存在时,诊断为肺癌肉瘤。

2)肺梭形细胞癌,由单一的梭形细胞组成的癌。

3)肺巨细胞癌:巨细胞癌仅由高度多形性、多核和(或)单核的肿瘤性巨细胞,组成的大细胞癌。

8.其他

9.支气管肺类癌。

(1)来自于支气管粘膜表面的神经内分泌嗜银细胞,即Kulchtsky细胞,属于低度恶性的肺神经内分泌肿瘤。

(2)1991年Travis等提出将肺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低度恶性和高恶性二级四类,依据其恶性度由低到高名为典型类癌、不典型类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和肺小细胞癌。

(3)肺类癌是儿童肺部原发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

(4)典型类癌

a.占类癌的大多数(75%-90%),临床症状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肿瘤分泌激素的质和量。

b.典型类癌分中央型和周围型,中央型占三分之二以上。

c.低度恶性,5年生存率95%-100%,10年生存率92.4%。

(5)不典型类癌

a.属于中度恶性的肺神经内分泌肿瘤。

b.远比不典型类癌少见,占类癌总数的10%-25%。

c.也分周围型及中央型

d.不典型类癌呈浸润性生长,易侵袭血管和淋巴管,较早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近70%,5年生存率74.5%,10年生存率49.8%。

10.涎腺型癌

是来源于支气管粘膜腺体或粘膜下腺体的粘液分泌细胞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因其组织病理学特性与涎腺来源肿瘤相似,故称之为肺(支气管)涎腺型癌。比较少见,位于肺门中央区,多见于成年人,主要有下列二种亚型:

1)腺样囊性癌,又称圆柱瘤

a.是气管和支气管粘膜腺体最常见的低度恶性肿瘤。

b.与吸烟无关,临床症状主要是咳嗽、咯血和支气管阻塞症状,包括喘息和阻

塞性肺炎,部分患者出现异位激素症状。

c.肉眼下,肿物呈结节状或息肉状,可向官腔内生长导致官腔狭窄或阻塞,肿

物也可沿管壁生长,被覆的粘膜光滑呈粉红色,间或有溃疡发生,活检可确诊;

d.腺样囊性癌的预后取决于手术切除是否彻底,(镜下残端阴性),否则极易

复发。

e.由于腺样囊性癌生长缓慢,复发的征象可能会拖延至术后数年才出现,有手

术后25年才复发者。

2)粘液表皮样癌(MEC)

a.是源于支气管腺体的恶性上皮肿瘤。由鳞状细胞、黏液分泌细胞和中间细胞组成,其组织学结构与涎腺发生的同名肿瘤一直。

b.临床表现与腺样囊性癌相似,主要是咳嗽、咯血和支气管阻塞症状,包括喘息和阻塞性肺炎。

c.分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两种类型。

d.低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肿瘤呈息肉状,突向支气管官腔内,被覆的粘膜呈灶性溃疡或鳞化。肿物浸润支气管壁并沿支气管分支蔓延,穿破支气管壁后浸入肺实质形成肿块,与周围肺组织界限清楚,但无包膜。肿物远端支气管扩张伴阻塞性肺炎。

e.高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瘤体一般比低度的大,与周围肺组织界限不清楚,出血、坏死多见。

f.粘液表皮样癌(MEC)预后一般较腺样囊性癌要好,低度恶性比高度恶性更好,儿童尤其如此。

病例分析——肺癌

第三章病例分析——肺 癌 一、概论 1.概念 肺癌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起源于支气管粘膜或腺体,亦称支气管肺癌,常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和血行播散,早期常有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等呼吸道症状,病情进展速度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生物学特性有关。本病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发病高峰在60~79岁之间。 2.病因 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确。大量资料说明肺癌的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吸烟;空气污染;职业致癌因子;电离辐射;饮食与营养;遗传因素以及其他,如病毒感染、某些慢性肺部疾病与支气管肺癌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 3.分类 按解剖学部位分类 (1)中央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至主支气管的癌肿称为中央型,约占3/4,以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较多见。 (2)周围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下的癌称为周围型,约占l/4,以腺癌较为多见。

按组织学分类 按细胞分化程度、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点,目前将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后者包括鳞癌,腺癌,大细胞癌和鳞腺癌。 二、诊断要点 岁以上男性,长期重度吸烟史。 2.症状体征 ①原发肿瘤引起的症状体征 咳嗽:多为阵发性刺激性呛咳,无痰或少许泡沫痰;肺泡癌可有大量粘液痰。 咯血:以中央型多见,多为痰中带血或间断性血痰。 喘鸣、气急、胸闷、发热、厌食、乏力、体重下降等。 ②肿瘤局部扩展引起的症状体征 胸痛、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胸壁静脉曲张和上肢,颈面部水肿。 Horner综合征:肺上沟瘤(Pancoast's tumor),癌肿侵犯或压迫颈交感神经导致患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同侧额部无汗。 ③肿瘤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脑,中枢神经系统转移,骨转移。

卵巢癌病理学分类精编版

卵巢癌病理组织学分类在临床上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发上皮肿瘤 生发上皮肿瘤约占卵巢肿瘤的2/3,一般来自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生发上皮是覆盖在卵巢表面的粘膜,它有多功能分化的潜能,故可形成浆液性肿瘤、粘液性肿瘤和宫内膜样肿瘤。 2、性索-间质肿瘤 性索-间质肿瘤占卵巢肿瘤的6%。大多为功能性,向卵巢型细胞分化的有颗粒细胞、卵泡膜细胞;向睾丸型细胞分化的有支持细胞、间质细胞。该类肿瘤较为复杂,各种细胞可单独组成相应的肿瘤,卵巢型或睾丸型的两种细胞可出现在同一肿瘤内,可见四种细胞类型同时在肿瘤上。 3、类固醇细胞肿瘤 类固醇细胞肿瘤也称脂质细胞瘤由类似于黄体细胞、间质细胞、肾上腺上皮质细胞的圆形或多边形细胞组成的肿瘤。由于约占40%肿瘤细胞内不含丰富的脂质,故又称类固醇细胞肿瘤。 4、生殖细胞肿瘤 生殖细胞肿瘤比较常见。一般生发上皮肿瘤多见,恶性者高达15%左右。生殖细胞肿瘤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年轻妇女较多常见见,大约60%的卵巢肿瘤为生殖细胞来源,其中1/3为恶性。 5、纤维瘤是最常见的间叶来源的肿瘤,其次是平滑肌瘤、血管瘤,比较少见的是神经源性肿瘤、脂肪瘤、淋巴管瘤、软骨瘤、骨瘤等等。 6、转移性肿瘤 卵巢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大约有10%的卵巢肿瘤是转移性的,最常见的是乳腺和生殖道或来自消化器官中的胃肠道的转移癌。较为常见的是来自消化器官(胃、肠)的癌,直接浸润、种植或经淋巴道转移到腹膜后及腰部淋巴结,再经淋巴管道转移到卵巢;其次是由子宫颈、宫体或输卵管等处的癌扩散而来,有鳞癌、腺癌或绒毛膜上皮癌等;乳腺癌也可通过血行转移到卵巢。转移癌多为实性,且多属双侧性,结构特点多与其原发癌一样。

肺癌及肝癌的分类

肺癌及肝癌的分类 一、肺腺癌分类 国际肺癌研究学会、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学会(IASLC、ATS、ERS)联合于2011年《胸部肿瘤学杂志》(J Thorac Oncol)上公布了关于肺腺癌的国际多学科分类新标准。首次提出了分别适用于手术切除标本、小活检及细胞学的分类方法;概念的更新变动较大,如不再使用细支气管肺泡癌(BAC)和混合型腺癌的名称,而代之以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 ,AIS)和微浸润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 ,MIA)的命名;对浸润性腺癌提倡全面而详细的组织学诊断模式等。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薛兴阳 由于肺癌的异质性,同一治疗手段的治疗效果往往是南辕北辙。由此,在肺癌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处理中,重要的一环是对肺癌进行分类和分期以尽量减少其异质性,从而达到治疗的归一性。从肺癌的分类历史看,其分类逐渐从粗放型向精致型演进。先是上个世纪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简单分类,之后是早期、局部晚期、晚期肺癌的分类,接下来是病理学家对各种亚型的进一步形态学分类。总体而言,这些分类基本是单学科的“自娱自乐”,并没有多学科的融汇和贯通,特别是NSCLC的病理学分类几乎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没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临床医生只要依据NSCLC这一粗放的分类就可以进行无差别的治疗了,这也是半个世纪来肺癌治疗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进入了21世纪,随着大家对新的诊断技术、新的治疗药物、特别是对肺腺癌分子生物学的深入了解,新的治疗模式不断诞生,因此对肺癌的分类需求就显得特别迫切了。于是就有了这一由多家国际著名学会联手精心而作的肺腺癌新分类。 1967年,人们把肺腺癌分为支气管源性和肺泡源性;1981年又出现了腺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BAC)、实性腺癌4种基本分类;在1995年野口(Noguchi)发现肺腺癌6种预后不同的分型后,BAC已成为肺癌研究领域的主角之一。 按照新分类标准,原位腺癌(AIS)的新概念取代了原来的单纯型BAC,以鳞屑样生长为主、浸润成分<5 mm的微浸润腺癌(MIA)取代了原来的BAC伴局灶浸润。这两类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极低,如接受手术切除,可获得接近100%的疾病特异性存活率,其中BAC-AIS 被摘掉恶性肿瘤的帽子,与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同被列入癌前病变。 新的肺腺癌分类标准首次提出了分别适用于手术切除标本、小活检及细胞学的分类方法。大约70%的肺癌是以小活检和细胞学为诊断依据的,因此新分类标准提供了较详细的针对小活检和细胞学标本的指引。 如果病理医生不能在光镜的基础上对肿瘤进行明确分类,则应该借助于免疫组化和(或)组织化学染色等来进一步分类,同时在病理报告中要注明分类是在进行免疫组化或组织化学染色的基础上得出的。应该尽可能地少用组织学类型不明确型NSCLC(NSCLC-NOS)(not otherwise specified).这一术语。 此外,新分类标准对标本也有特定要求。不应在小活检或细胞学标本中作出AIS、MIA 或大细胞癌的诊断。这是因为,此类诊断须在对肿瘤进行全面取材基础上得出。新分类还提

肺癌的病理分类

肺癌的病理分类 肺癌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根据它的很多特点都可以把它们分到各个不同的类别里,这种病主要发生在支气管粘膜上皮,肺癌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肺癌可分为不 同的类型。按组织学可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鳞状细胞癌、腺 癌、大细胞癌);按解剖学部位可分为: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而按照肿瘤的起源不同又可分为原发性肺癌和继发性肺癌。 (一)按解剖学部位分类 1、中央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上至主支气管的肺癌称为中央型肺癌,约占3/4,以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较多见。 2、周围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下的肺癌称为周围型肺癌,约占1/4,以腺癌较为多见。 (二)按组织学分类:根据各型肺癌的分化程度和形态特征,目前将肺癌分为两大类,即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后者包括鳞癌、腺癌、大细胞癌。 1、小细胞未分化癌(简称小细胞癌):这是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约占原发性肺癌的1/5。患者年龄较轻,多在40~50岁左右,有吸烟史。好发于肺门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近的大支气管,倾向于黏膜下生长,常侵犯支气管外肺实质,易与肺门、纵隔淋巴结融合成团块。癌细胞生长快,侵袭力强,远处转移早,常转移至脑、肝、骨、肾上腺等脏器。本型对放疗和化疗比较敏感。癌细胞有多种形态,如淋巴样、燕麦样、梭形等,又分燕麦细胞型、中间细胞型和复合型,免疫组化及特殊的肿瘤标志物,认为是属于神经内分泌源性肿瘤。

2、鳞状上皮细胞癌(简称鳞癌):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原发性肺癌的40%~50%,多见于老年男性,与吸烟关系非常密切。以中央型肺癌多见,并有向管腔内生长的倾向,常早期引起支气管狭窄,导致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癌组织易变性、坏死,形成空洞或癌性肺脓肿。鳞癌生长缓慢,转移晚,手术切除的机会相对多,5年生存率较好,但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不如小细胞未分化癌敏感。 鳞癌细胞大,呈多形性,有角化倾向,细胞间桥多见,常呈鳞状上皮样排列。电镜见癌细胞间有桥粒连接,张力微丝附着。有时偶见鳞癌和腺癌混合存在称混合型肺癌(鳞腺癌),也有其他混合型。 3、腺癌:女性多见,与吸烟关系不大,多生长在肺边缘小支气管的黏液腺,因此,在周围型肺癌中以腺癌为最常见。腺癌约占原发性肺癌的25%。腺癌倾向于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外生长,但也可沿肺泡壁蔓延,常在肺边缘部形成直径2~4cm的肿块。腺癌富含血管,故局部浸润和血行转移较鳞癌早。易转移至肝、脑和骨,更易累及胸膜而引起胸腔积液。 典型的腺癌细胞,呈腺体样或乳头状结构,细胞大小比较一致,圆形或椭圆形,胞质丰富,常含有黏液、核大、染色深、常有核仁、核膜比较清楚。 细支气管肺泡癌属腺癌的一个亚型,占肺癌的2%~5%,发病年龄较轻,与吸烟关系不大,大体形态可分为单个结节型、多发结节型和弥漫型,单个结节型中部分病灶生长极缓慢,弥漫型可侵及一侧肺或双侧肺野。典型的癌细胞多为分化好的柱状细胞,沿支气管和肺泡

对我院235例青年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对我院235例青年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1-04-14T13:47:02.6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期作者:任家胜尹艳华 [导读] 目的总结青年肺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点以及误诊原因。 任家胜尹艳华(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病理科 252000)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01-0053-02 【摘要】目的总结青年肺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点以及误诊原因,探讨诊断问题,提高人们对肺癌发病及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2001年6月至2009年12月经病理学证实的40岁以下肺癌患者235例,男性135例,女性100例,男女之比为1.35:1.平均年龄 (35.46±4,72)岁.235例患者中有吸烟史110例,均为男性,将有关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青年人肺癌男女比例为1.35:1腺癌比例最高,占54.1%TNM分期以Ⅲb、Ⅳ期居多男、女患者比较,除吸烟者均为男性外,其他临床和病理学类型均无差异。结论肺癌男性多于女性,青年人肺癌以腺癌为主,误诊率高;重视青年患者的肺部表现,及时施行必要的检查.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肺癌临床病理分析病理特点 235 cases of young people in our hospital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lung cancer Ren Jiasheng.Yin Yanhua Department of Pathology,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iaocheng City(Liaocheng 25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Summary of young lung cancer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misdiagnosis, diagnosis of problems and improve people's understanding and diagnosis of lung cancer.Method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rom June 2001 to 2009 period of 12 to 40 years of age pathology confirmed 235 cases of lung cancer patients, male 135 cases, 100 cases of female, male to female ratio was 1.35:1. The average age (35.46 ± 4,72 years) .235 patients with smoking history of 110 patients, all male, the relevant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Young male to female ratio was 1.35:1 adenocarcinoma of lung cancer the highest proportion, accounting for 54.1% TNM stage to Ⅲ b, Ⅳ of the majority of men and women were compared, with the exception of smokers were male, the other was no difference in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types .Conclusion Lung men than women, young people with adenocarcinoma lung cancer, misdiagnosed; attention of young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manifestations, and timely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cessary checks. Contribute to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Prolong survival time and improve patient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lung cancer Clinicopathologic analysis Pathological features 肺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增加,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唯一可行的是应该大力宣传,早期发现,早期明确诊断与治疗。本文将对我院近8年间确诊的235例青年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01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40岁以下的肺癌患者235例,男性135例,女性100例,男女之比为1.35:1。平均年龄(35.46±4,72)岁。235例患者中有吸烟史110例,均为男性。 1.2 临床表现患者首发症状以咳嗽、咳痰、胸闷、气喘为主,其次为咯血、胸痛、发热、声音嘶哑、头痛、腰痛、乏力、其他转移性肺癌及其健康查体发现肺部肿物[1]。 1.3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本组235例中,94例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表现为腔内新生物型48例,管壁增殖型19例,间接征象即管外压迫型15例,正常12例。 1.4 肺癌X线征象团块影,肺不张,肺门块影,胸水影,淡片影,纵隔淋巴结肿大,其他。 1.5 病理标本处理方法所有病理标本经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 1.6 临床分期和病理学检查按照国际标准,235例中,期20例,ⅲ期28例,ⅲ期85例,ⅳ期102例.腺癌127例(54%),鳞癌43例,腺鳞癌30例,小细胞癌12例,上皮样癌8例,黏液表皮样癌7例,大细胞癌,乳头状癌,恶性血管外皮瘤及未定型各2例。 1.7 确诊方法经纤维支气管镜证实为肺癌70例,手术证实62例,胸腔积液检查32例,淋巴结穿刺28例,痰脱落细胞检查25例,经皮肺穿刺7例,其他方式证实11例[2]。 1.8 误诊疾病本组235例中146例误诊,误诊率占6 2.1%,其中误诊为肺结核48例,占32.9%;肺炎4例,占27.4%;心包积液22例,占15.1%;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癫痫,心律失常,支气管扩张症,骶尾部肿瘤和软组织损伤者各6例[3]。 1.9 远处转移 87例有远处转移,以骨骼系统最多见,其次为肺内和脑, 有两个或以上脏器转移者14例,这说明青年人肺癌以腺癌为主,易于早期发生远处转移。故早期行骨扫描对肺癌分期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2 结论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增加,已跃居恶性肿瘤的首位而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疾病之一[4]。肺癌分为下列主要几种类型:(一)鳞状上皮细胞癌简称鳞癌。在各种类型的肺癌中鳞癌最为常见,约占50%。患者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男性占多数,且有长期大量吸烟病史。鳞癌大多起源于较大的支气管,常为中央型肺癌。鳞癌的分化程度高低不一,但一般生长较为缓慢[5]。(二)未分化小细胞癌细胞形态类似燕麦穗粒,因而又称为燕麦细胞癌。未分化小细胞癌在各种类型的肺癌中约占20%。发病年龄较轻,多见于男性,多数病人有吸烟史。(三)腺癌腺癌大多起源于较小的支气管粘膜分泌粘液的上皮细胞,因此大多数腺癌位于肺的周围部分,呈球形肿块,靠近胸膜。女性病人较为多见,发病年龄亦较小。在各类肺癌中约占20%。(四)细支气管肺泡癌它是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病率较低。在各类肺癌中约占3%,女性较多见。癌肿常位于肺野周围部分,分化程度好,生长缓慢,此型肺癌与肺部炎症引致的疤痕病变可能有密切关系,细支气管肺泡癌起源于末梢细支气管和肺泡的上皮组织。(五)未分化大细胞癌此型肺癌不多见,约半数起源于较大支气管,癌肿体积较大。镜检癌细胞大,大小不一致,呈多边形、圆形或梭形。胞浆丰富,胞核大,常见分裂相,不具有腺癌或鳞癌细胞的特征。癌细胞排列不规则,呈片状或条索状。恶性度高,经淋巴道或血道转移发生较早,有时在发现脑转移后才被发现预后差。(六)支气管腺瘤支气管腺瘤是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下粘液腺及腺管上皮细胞的一组原发性肺、支气管肿瘤。发病率较低,仅占2%左右。我国肺癌流行的主要表现为城市高于农村,男性多于女性。已知在肺癌的病理分型中,以肺腺癌和肺鳞癌为主,两者约共占肺癌总数的72.41%。特点:①青年人肺癌误诊率高; ②青年女性发病率相对高于老年女性; ③病理类型以腺癌较多见,其次是鳞癌及小细胞肺

肺癌的分类及病理学(课件)

肺癌的分类及病理学 肺癌的分类以及病理学 一、肺癌的临床大体分型 (一)肺癌分为周围型肺癌及中心型肺癌。 肺癌可发生于两肺的任何肺叶,但右肺多于左肺,上叶多于下叶,中叶最少,上叶前段最多。 1.中心型肺癌(20%~40%) (1)发生于主支气管、叶支气管,即段支气管开口近肺门侧者称中心型肺癌。 (2)以鳞癌或小细胞癌多见。 (3)生长在气管或其分叉处的为气管癌;中心型肺癌早期,瘤体很小时局限于气管内者为管内型; 以浸润管壁为主时称管壁浸润型;以浸润管 壁外为主,并与管壁外转移淋巴结融合者称 为腔外型。 (4)中心型肺癌之肿瘤发展至局部晚期时,肿瘤原发灶与其转移的肺门及(或)、淋巴结融合并 将肺门血管包裹其中,形成大块,则成为肺 门巨块型肺癌。 2.周围型肺癌(60%~80%) (1)发生于段支气管开口以远的支气管或肺泡的肺癌称周围型肺癌。

(2)以腺癌或肺泡细胞癌多见. (3)弥漫型肺癌:肺癌发生于细支气管或肺泡,常常累及双侧,亦可发生于单侧,散在的数不 清的球状病灶分布于整个肺野称为弥漫型肺 癌。此型应注意与粟粒性肺结核、肺平滑肌 瘤病、肺淋巴管癌、肺真菌感染、肺多发小 脓肿相鉴别。 (4)肺炎型肺癌:胸片及CT显示整个大叶性肺炎的浸润型改变,但发热、寒战、周围血象白 血球升高的中毒症状均不严重、不典型.纤维 支气管镜也可能无特殊发现,纵膈淋巴结常无 明显转移,故术前诊断很为难。术中发现叶 裂完好处病灶界限清楚,叶裂发育不良处病变 界限也不清楚,应切除部分健康肺组织。病人 能耐受时应考虑全肺切除术,此型称为肺炎型 肺癌,病理诊断常为细支气管肺泡癌.......感谢聆 听 (5)纵膈型肺癌:病灶起源于贴近纵膈处的肺组织边缘,原发灶不太大,却与纵膈胸膜粘连并 浸润纵膈胸膜,且转移至纵膈淋巴结,继而融 合成团,常引起纵膈内血管或心包或椎体受 侵.一些病人以上腔静脉受压为第一临床表现,但病变并无远隔转移,手术切除后部分病人 可获得长期存活,此型称为纵膈型肺癌。...... 感谢聆听 (6)胸膜型肺癌:当周围型肺癌病灶起源于肺组织边缘,原发灶不大,很难确认,甚至胸片和

医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病理学的观察方法-病理学

病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知识-病理学绪论。 病理学的观察方法: 近年来,随着学科的发展,病理学的研究手段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经典的形态观察,而采用了许多新方法、新技术,从而使研究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但形态学方法(包括改进了的形态学方法)仍不失为基本的研究方法。兹将常用的方法简述如下: 1、大体观察:运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量尺、和磅秤等工具对大体标本及其病变性状(外形、大小、重量、色泽、质地、表面及切面形态、病变特征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检测。 2、组织和细胞学观察:将病变组织制成切片,经不同的方法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通过分析和综合病变特点,可作出疾病的病理诊断。 3、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通过应用某些能与组织细胞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的染色试剂,显示病变组织细胞的化学成分的改变,从而加深对形态结构改变的认识和代谢改变的了解,特别是对一些代谢性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免疫组织化学观察:除了可用于病因学诊断和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外,更多的是用于肿瘤病理诊断。 5、超微结构观察:利用电镜观察亚细胞结构或大分子水平的变化来了解组织和细胞最细微的病变,并可与机能和代谢的变化联系起来,加深对疾病基本病变、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了解。 除上述常用方法外,近数十年来陆续建立的还有放射自显影技术、显微分光技术、形态测量(图像分析)技术、分析电镜技术、流式细胞仪(FCM)技术、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以及分子原位杂交技术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技术,从而使常规的病理形态学观察,发展到将形态结构改变与组织、细胞的的化学变化结合志来进行研究,而且将历来的定性的研究发展到对病理改变进行形态的和化学成分的定量研究,从而获得了大量的更多更新的新信息,大大加深了疾病研究的深度。这是以往的研究所难以实现的。 呼伦贝尔人事信息考试网:https://www.360docs.net/doc/a9213525.html,

肺癌地分类及其病理学

肺癌的分类以及病理学 一、肺癌的临床大体分型 (一)肺癌分为周围型肺癌及中心型肺癌。 肺癌可发生于两肺的任何肺叶,但右肺多于左肺,上叶多于下叶,中叶最少,上叶前段最多。 1.中心型肺癌(20%~40%) (1)发生于主支气管、叶支气管,即段支气管开口近肺门侧者称中心型肺癌。 (2)以鳞癌或小细胞癌多见。 (3)生长在气管或其分叉处的为气管癌;中心型肺癌早期,瘤体很小时局限于气管内者为管内型;以浸润管壁为主时称管壁浸润型;以浸润管壁外 为主,并与管壁外转移淋巴结融合者称为腔外型。 (4)中心型肺癌之肿瘤发展至局部晚期时,肿瘤原发灶与其转移的肺门及(或)、淋巴结融合并将肺门血管包裹其中,形成大块,则成为肺门巨 块型肺癌。 2.周围型肺癌(60%~80%) (1)发生于段支气管开口以远的支气管或肺泡的肺癌称周围型肺癌。 (2)以腺癌或肺泡细胞癌多见。 (3)弥漫型肺癌:肺癌发生于细支气管或肺泡,常常累及双侧,亦可发生于单侧,散在的数不清的球状病灶分布于整个肺野称为弥漫型肺癌。此型 应注意与粟粒性肺结核、肺平滑肌瘤病、肺淋巴管癌、肺真菌感染、肺 多发小脓肿相鉴别。 (4)肺炎型肺癌:胸片及CT显示整个大叶性肺炎的浸润型改变,但发热、寒战、周围血象白血球升高的中毒症状均不严重、不典型。纤维支气管 镜也可能无特殊发现,纵膈淋巴结常无明显转移,故术前诊断很为难。 术中发现叶裂完好处病灶界限清楚,叶裂发育不良处病变界限也不清楚,应切除部分健康肺组织。病人能耐受时应考虑全肺切除术,此型称为肺 炎型肺癌,病理诊断常为细支气管肺泡癌。

(5)纵膈型肺癌:病灶起源于贴近纵膈处的肺组织边缘,原发灶不太大,却与纵膈胸膜粘连并浸润纵膈胸膜,且转移至纵膈淋巴结,继而融合成团,常引起纵膈内血管或心包或椎体受侵。一些病人以上腔静脉受压为第一 临床表现,但病变并无远隔转移,手术切除后部分病人可获得长期存活,此型称为纵膈型肺癌。 (6)胸膜型肺癌:当周围型肺癌病灶起源于肺组织边缘,原发灶不大,很难确认,甚至胸片和CT仅显示为胸膜下的纤维条索增厚。有可能发生胸 水。剖胸后发现原发灶并不很大,但胸膜脏层和壁层已经布满黄豆、绿 豆大的小结节,此型为胸膜型肺癌。可考虑胸膜全肺切除术,如无根治 可能时,则考虑作原发灶姑息切除并尽量摘除壁层胸膜和脏层胸膜结节,尽量保留有功能的肺组织,或行化疗及支持治疗,此型病变的病理常为 低分化腺癌。 (7)肺沟瘤:为一种位于肺尖而向外发展破坏肋骨、椎骨并侵害臂丛神经的肺恶性肿瘤,也称为pancoast tumor。常见的症状是臂丛神经的炎性疼 痛、臂部和手部肌肉萎缩、Horner’s综合征、胸1~2肋骨后部和下颈上 胸椎骨骨质溶解破坏可引起严重的骨痛和活动功能障碍,骨质破坏严重 时可引起高位截瘫,以上症状群也称pancoast 综合征。X线胸片可见肺 尖部阴影,CT,最好是增强CT,可以显示肿瘤及其周围结构的关系, 协助诊断。 (二)肺癌的治疗学分类 从临床治疗角度出发,结合生物学特性可将肺癌分为两大类:小细胞肺癌和非 小细胞肺癌。 1.小细胞肺癌主要表现为神经内分泌特性,恶性程度高,生长快,较早出现淋 巴转移和血行播散,对化疗和放疗敏感; 2.大多数非小细胞肺癌缺乏神经内分泌特性,组织学上包括鳞癌、腺癌和大细 胞癌三大类,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明显低于小细胞肺癌。 3.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0%~85%,小细胞肺癌占15%~20%。 (三)肺癌的组织学分类

病理学详细总结

病理学详细总结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广州中医药大学病理教研室 绪论 一、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是医学科学实践的基础。 主要任务: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发展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改变与疾病的转归,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地位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 三、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总论(普通病理学,基本病理过程)研究和阐述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共性的病变基础 各论(器官病理学,系统病理学)研究和阐述各系统器官不同疾病的特殊规律 病理解剖学—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改变 病理生理学—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改变 四、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体病理学研究

1、尸体解剖 2、活体组织检查(活检) 3、细胞学检查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 1、动物实验 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五、病理学的观察方法 (一)大体观察 (二)光学显微镜观察 (三)组织(细胞)化学观察 (四)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五)电子显微镜观察 (六)图像分析技术 流式细胞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学好病理要做到“六联”、“一动” 六联: *理论和实验*形态和机能*局部和整体 *总论和各论*大体和镜观*病理和临床 一动:动态的观点 ?病理学本科阶段学习和考试方法 ?病理典型病变图片 ?大体标本—般观察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一章疾病概论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一、健康(health)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的状态。 稳态(homeostasis) 机体在神经、体液等机制的作用下,通过自我调节各器官功能代谢活动和内部结构,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和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并保持躯体、精神和对社会的良好状态。 二、疾病(disease)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表现为组织和细胞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 病理过程和病理状态

病理学归纳

II正文 绪论 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教学目的: 认识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和损伤性变化是疾病发生的基础性病理变化;掌握适应、变性和坏死的各种形态学特点。 二、教学要求: ⒈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熟悉萎缩、肥大、化生的形态特征。 ⒉掌握常见变性的概念、好发部位、形态特征。 ⒊掌握坏死的基本病变、类型及其形态特征。掌握细胞调亡的概念及形态特点;熟悉调亡与坏死的区别。 ⒋熟悉各种变性、坏死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 ⒌了解细胞损伤的原因及机理。 ⒍了解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转移性钙化)。 三、教学内容: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肥大的概念,增生的概念,萎缩的概念及类型,化生的概念。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性的概念、形态变化及发生机理,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转移性钙化),坏死的概念、类型、各型的病变特点及结局,机化的概念。细胞调亡的概念及形态特点。细胞损伤的原因及机理。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一、教学目的: 认识和掌握再生修复的概念,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的方式,肉芽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 二、教学要求: ⒈掌握再生修复的概念,各种组织的再生潜能及再生的方式。 ⒉掌握纤维性修复的概念,肉芽组织、疤痕组织的形态特点及其功能。 ⒊熟悉各种组织(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的再生 过程。 ⒋了解影响再生的因素。 三、教学内容: 修复与再生的概念,组织的再生潜能。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各种组织(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的再生过程。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疤痕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及其功能。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影响再生的因素。

病理学笔记大全

绪论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病理学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是研究和阐明存在于各种疾病的共同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等发生、发展规律,属普通病理学(general pathology),包括组织的损伤和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等章节。各论是研究和阐明各系统(器官)的每种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及病变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属系统病理学(systemic pathology),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及传染病等。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病理学需以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为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理论。因此,病理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 1、尸体剖验(autopsy):简称尸检,即对死亡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2、活体组织检查(biopsy):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细针吸取、搔刮和摘取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活检是目前研究和诊断疾病广为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细胞学检查(cytology):是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观察。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 1、动物实验: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可以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的模型,并通过疾病复制过程可以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病理改变及疾病的转归。 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以研究在各种病因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四、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1、大体观察:运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量尺、和磅秤等工具对大体标本及其病变性状(外形、大小、重量、色泽、质地、表面及切面形态、病变特征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检测。 2、组织和细胞学观察:将病变组织制成切片,经不同的方法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通过分析和综合病变特点,可作出疾病的病理诊断。 3、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通过应用某些能与组织细胞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的染色试剂,显示病变组织细胞的化学成分的改变,从而加深对形态结构改变的认识和代谢改变的了解,特别是对一些代谢性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免疫组织化学观察(immunohistochemistry):除了可用于病因学诊断和免疫性疾病的诊

考研病理学笔记

绪论 病理学(pathology)就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得医学基础学科,揭示疾病得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与转归。 一、病理学得内容与任务 病理学教学内容分为总论与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就是研究与阐明存在于各种疾病得共同得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等发生、发展规律,属普通病理学(general pathology),包括组织得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与肿瘤等章节。各论就是研究与阐明各系统(器官)得每种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及病变发生、发展得特殊规律,属系统病理学(systemic pathology),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与乳腺疾病及传染病等。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得地位 病理学需以基础医学中得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与免疫学等为学习得基础,同时又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得必要理论。因此,病理学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得桥梁作用。 三、病理学得研究方法 (一)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 1、尸体剖验(autopsy):简称尸检,即对死亡者得遗体进行病理剖验,就是病理学得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2、活体组织检查(biopsy):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细针吸取、搔刮与摘取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活检就是目前研究与诊断疾病广为采用得方法,特别就是对肿瘤良、恶性得诊断上具有十分重要得意义。 3、细胞学检查(cytology):就是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得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观察。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 1、动物实验:运用动物实验得方法,可以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得模型,并通过疾病复制过程可以研究疾病得病因学、发病学、病理改变及疾病得转归。 2、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得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以研究在各种病因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得发生与发展。 四、病理学观察方法与新技术得应用 1、大体观察:运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量尺、与磅秤等工具对大体标本及其病变性状(外形、大小、重量、色泽、质地、表面及切面形态、病变特征等)进行细致得观察与检测。 2、组织与细胞学观察:将病变组织制成切片,经不同得方法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通过分析与综合病变特点,可作出疾病得病理诊断。 3、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观察:通过应用某些能与组织细胞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得染色试剂,显示病变组织细胞得化学成分得改变,从而加深对形态结构改变得认识与代谢改变得了解,

病理学经典完整总结

病理学笔记(经典完整版) 绪论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病理学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是研究和阐明存在于各种疾病的共同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等发生、发展规律,属普通病理学(general pathology),包括组织的损伤和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等章节。各论是研究和阐明各系统(器官)的每种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及病变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属系统病理学(systemic pathology),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及传染病等。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病理学需以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为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理论。因此,病理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 1、尸体剖验(autopsy):简称尸检,即对死亡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2、活体组织检查(biopsy):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细针吸取、搔刮和摘取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活检是目前研究和诊断疾病广为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细胞学检查(cytology):是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观察。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 1、动物实验: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可以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的模型,并通过疾病复制过程可以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病理改变及疾病的转归。 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以研究在各种病因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四、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1、大体观察:运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量尺、和磅秤等工具对大体标本及其病变性状(外形、大小、重量、色泽、质地、表面及切面形态、病变特征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检测。 2、组织和细胞学观察:将病变组织制成切片,经不同的方法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通过分析和综合病变特点,可作出疾病的病理诊断。 3、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通过应用某些能与组织细胞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的染色试剂,显示病变组织细胞的化学成分的改变,从而加深对形态结构改变的认识和代谢改变的了解,特别是对一些代谢性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免疫组织化学观察(immunohistochemistry):除了可用于病因学诊断和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外,更多的是用于肿瘤病理诊断。 5、超微结构观察:利用电镜观察亚细胞结构或大分子水平的变化来了解组织和细胞最细微的病变,并可与机能和代谢的变化联系起来,加深对疾病基本病变、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了解。 6、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不仅可作为诊断恶性肿瘤的参考指标,还可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行为;亦可用于对不同功能的淋巴细胞进行精确的亚群分析,对临床免疫学检测起到重要作用。 7、图像分析技术(image analysis):主要应用于核形态参数的测定,用以区别肿瘤的良恶性、区别癌前病变和癌、肿瘤的组织病理分级和判断预后等。 8、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应用于遗传性疾病的研究和病原体的检测及肿瘤的病因学、发病学、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到了基因分子水平。 五、病理学的发展史 1、器官病理学(organ pathology) 2、细胞病理学(cellular pathology) 3、超微结构病理学(ultrastructural pathology) 4、免疫病理学(immunopathology)、分子病理学(molecular pathology)、遗传病理学(genetic pathology)、定量病理学(quantitative pathology)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第一节适应 细胞和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一、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 1、生理性萎缩:人体许多组织、器官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地发生生理性萎缩。 2、病理性萎缩: (1)营养不良性萎缩:可分为局部营养不良性萎缩和全身性营养不良萎缩,后者如:饥饿和恶性肿瘤的恶病质。 (2)压迫性萎缩:如:肾盂积水引起的肾萎缩。 (3)废用性萎缩:即长期工作负荷减少所引起的萎缩。 (4)神经性萎缩:如:神经损伤所致的肌肉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如:垂体肿瘤所引起的肾上腺萎缩。 二、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 1、代偿性肥大:细胞肥大多具有功能代偿的意义。

2020年病理学试卷A及答案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考试试题卷 课程名称:《病理学》临床医学试卷类型: A卷 学年度第学期考试方式:笔试系别:医学系班级: 学号:姓名: ........................................................... ...... .................................................................. 注意事项:1、答案一律做在答题卷上。 2、请写上系别、班级、学号和姓名。 —、A1型(每题1分,共50分) 1.下述哪种情况属于生理性萎缩( ) A.垂体坏死引起的乳腺退缩 B.高血压病引起的肾硬化 C.小儿麻痹引起的下肢萎缩 D.青春期胸腺萎缩 E.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萎缩 2.下述哪种情况不属于萎缩的器官( ) A.高血压病的肾 B.肾切除术后,保留的对侧肾 C.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肾D.肾盂积水的肾 E.动脉粥样硬化的肾 3.下列哪种病变属于不可复性损伤( ) A.脂肪变性 B.细胞水肿 C.气球样变性 D.废用性萎缩 E.细胞坏死4.不属于坏死标志的是( ) A.核碎裂 B.组织结构崩解 C.核固缩 D.核内出现包涵体 E.核溶解 5.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时,最主要的侧支循环是下述哪个静脉( ) A.脐旁静脉 B.腹壁下静脉 C.胃冠状静脉 D.食管静脉 E.上述均不是 6. 下述关于梗死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双重血液循环的器官不易发生梗死 B.全身血液循环状态对梗死的形成无影响 C.动脉痉挛促进梗死的形成 D.有效的侧支循环的建立可防止梗死的发生 E.梗死多由动脉阻塞引起 7.重度烧伤引起的血管变化是( ) A.速发短暂反应 B.速发持续反应 C.迟发持续反应 D.细动脉短暂收缩 E.静脉持续淤血 8.急性炎症反应中,最先渗出的是( ) A.纤维蛋白 B.球蛋白 C.白蛋白 D.淋巴细胞 E.单核细胞 9.急性炎症时,组织肿胀的主要原因是( ) A.纤维组织增生 B.肉芽组织增生 C.充血及血液成分渗出 D.实质细胞增生 E.实质细胞变质 10. 葡萄球菌感染的炎症灶内主要的炎症细胞是( ) A.中性粒细胞 B.淋巴细胞 C.嗜酸粒细胞 D.浆细胞 E.单核细胞 11. 不符合败血症的描述是( )

病理学总结大全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类型 1.萎缩:是已发育的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 生理性 病理性:营养不良性、压迫性、失用性、去神经性、内分泌性 萎缩细胞胞质内出现脂褐素颗粒,是老化的标志 2.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生理性、病理性) 3.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常导致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生理性、病理性)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1鳞状上皮化生○2肠上皮化生 (二)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 ○1细胞膜的破坏 ○2活性氧类物质的损伤 ○3细胞质内高游离钙的损伤 ○4缺血缺氧 ○5化学性损伤 ○6遗传变异 (三)可逆性损伤(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 细胞可逆性损伤: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1.细胞水肿(最常见):水变性,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细胞内Na+和水积聚 肉眼——受累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颜色变淡 2.脂肪变(最常见):中性脂肪(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脂肪肝发生机制:○1肝细胞浆内脂肪酸增多 ○2甘油三酯合成过多 ○3脂蛋白、载脂蛋白减少→脂肪输出受阻 3.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 ○1细胞内玻璃样变 ○2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3细动脉壁玻璃样变(高血压患者的基本病变) 4.淀粉样变 5.粘液样变 6.病理性色素沉着 7.病理性钙化 (四)不可逆性损伤 1.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1坏死的基本病变:细胞核的变化时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