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性结节病理学新分类
简述肝细胞癌的基本病理变化。

简述肝细胞癌的基本病理变化。
肝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其基本病理变化包括肿瘤细胞的增生、异型性和浸润性生长。
肝细胞癌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肿瘤细胞的增生。
肝细胞癌起源于肝细胞,肿瘤细胞在肝实质内迅速增殖,形成肿块。
肿瘤细胞的增生是由于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所致。
正常情况下,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是相互平衡的,维持着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而在肝细胞癌中,肿瘤细胞的增殖明显超过了凋亡,导致肿瘤的生长。
肝细胞癌的病理变化还包括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异型性是指肿瘤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异常,与正常肝细胞相比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在肝细胞癌中,肿瘤细胞的大小、形状和核染色质的分布都发生了改变。
肿瘤细胞的核大而深染,核质比增加,核分裂像增多,细胞核与胞浆的比例失衡。
这些异型性的改变是肝细胞癌的重要特征,也是进行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肝细胞癌的病理变化还表现为肿瘤细胞的浸润性生长。
肝细胞癌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特点,即肿瘤细胞可以穿过肝实质的边界,侵入周围组织和血管。
肝细胞癌的浸润性生长给其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是导致肝细胞癌患者预后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肿瘤细胞的浸润性生长使得肝细胞癌早期难以发现,往往到了晚期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如肝区疼痛、乏力、食欲减退等。
肝细胞癌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肿瘤细胞的增生、异型性和浸润性生长。
这些病理变化是导致肝细胞癌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进行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
对肝细胞癌的病理变化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对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肝细胞癌与肝癌的病理学差异与鉴别

肝细胞癌与肝癌的病理学差异与鉴别肝细胞癌(HCC)和肝癌是两种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但它们在病理学上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讨论肝细胞癌与肝癌的病理学差异以及鉴别诊断的方法。
1. 组织学特征:肝细胞癌主要由肝细胞恶性增生形成,通常以单个或多个肿块的形式出现。
肿瘤细胞呈现大而多形性的特点,细胞核常常呈现不同大小和形状,核分裂象也较常见。
另外,肝细胞癌细胞常具有明显的胶原纤维和胆汁管样结构的形成。
肝癌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了肝细胞癌以及其他一些少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如胆管细胞癌、肝内胆管癌等。
这些肝癌的组织学特征与肝细胞癌有所不同。
例如,胆管细胞癌主要由恶性增生的胆管细胞构成,肿瘤细胞通常排列成管状结构,核分裂象较少见。
2. 免疫组化标记:免疫组化标记是一种常用的病理学方法,可用于鉴别肝细胞癌和其他类型的肝癌。
肝细胞癌细胞通常表达肝细胞特异性标记物,如肝细胞特异性抗原(HepPar-1)和α-胚胎抗原(AFP)。
而其他类型的肝癌,如胆管细胞癌,则表达不同的标记物,如CK7和CK19。
3. 影像学表现:肝细胞癌和其他类型的肝癌在影像学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肝细胞癌通常呈现为单个或多个边界清晰的肿块,肿块内部可见均匀的强化。
而其他类型的肝癌,如胆管细胞癌,则可能呈现为多发性结节或弥漫性浸润,肿块内部的强化不均匀。
4. 分子生物学特征: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肝细胞癌和其他类型的肝癌的鉴别提供了新的手段。
肝细胞癌通常具有多种分子异常,如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和表观遗传学改变等。
而其他类型的肝癌则可能具有不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综上所述,肝细胞癌和其他类型的肝癌在病理学上存在一些差异,包括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影像学表现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等方面。
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这些肝脏恶性肿瘤,了解这些差异非常重要。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需要综合运用病理学、免疫组化学、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手段进行鉴别诊断,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肝硬化结节的CT和MRI诊断

肝硬化结节的CT和MRI诊断陈星荣,医学博士,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华山临床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关键词:肝硬化结节影像学诊断CT MRI肝硬化结节的常用影像学诊断方法为CT和MRI,其中部分为小HCC和癌前病变,因它们可以根治,故对其误、漏诊或处理不当将对患者带来巨大不良影响。
一肝硬化结节的命名和分类在1994年世界胃肠病变学术会议提出“结节性肝细胞病灶命名法”(以下简称“命名法”)之前,各家对肝硬化结节的命名颇不一致,并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
目前大多数有关专家都采用此“命名法”,详见表1。
日本肝癌研究组1992年制订的“肝细胞结节组织学诊断标准和分类法”(简称“日本分类”)将肝细胞结节分为六类,可与“命名法”对应如下(表2)。
铁质沉着结节:在没有血色素沉着症(Hemochromatosis)和含铁血色素沉着症(Hemosiderosis)的肝硬化患者,RN和DN中可有铁质沉着,即铁质沉着RN和铁质沉着DN,总称之为铁质沉着结节(Siderotic Nodule)。
铁质沉着结节曾被称之为“铁质沉着再生结节(Sid erotic Regenerative Nodule)”,但约25 %的异形增生结节也为铁质沉着结节,故铁质沉着结节一词不应与铁质沉着RN为同义词。
二再生结节和异形增生结节的转归RN可逐步发展为HCC,即RN发展为LGDN和HGDN,再发展为带亚灶性HCC的DN(DN with Subfocus of HCC),进一步发展为小肝癌(“命名法”规定为小于2 cm,我国传统规定为小于3 cm),最终为肝癌(巨块、弥漫或大于2~3 cm结节)。
此过程也即所谓”多步(Multistep)癌形成过程”。
除多步癌形成过程外,HCC发生的另一途径为新生性(De Novo),即新生性HCC。
肝硬化和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每年有3 %~10 %发生HCC,其中大多数为多步癌形成过程而来。
肝脏组织病理学评分

肝脏组织病理学评分肝脏组织病理学评分(Liver histology scoring)是一种用于评估慢性肝病程度和预后的标准化方法。
它基于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分为不同的等级,并根据不同等级的分数给予相应的诊断及治疗建议,从而指导临床诊治工作。
肝脏组织病理学评分可以对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及其他肝脏疾病的病情进行评估。
肝脏组织病理学评分分为三个等级:肝细胞病理学损害分级、纤维化分级和肝硬化分级。
每个等级都分为多个分数,根据不同的等级和分数来评估和预测肝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1、肝细胞病理学损害分级肝细胞病理学损害分级是评估肝细胞受损及肝细胞坏死程度的指标。
根据坏死和炎症的程度,将肝大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肝细胞坏死和细胞分裂等因素分为4个分级,得分从0到4分。
1分:肝细胞的坏死小于50%,有肝小叶结构破坏。
3分:典型肝小叶结构大量破坏,呈不均一性坏死,伴有中等密度的淋巴细胞浸润。
4分:中等密度或高密度淋巴细胞浸润,并有明显的新生结缔组织增生。
2、纤维化分级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重要指标,评估肝脏纤维化程度的纤维化分级指标,旨在反映肝脏组织的纤维化程度。
根据肝纤维化不同阶段、纤维索形成的数量、直径及相互间距,等因素,将纤维化分为5个不同等级。
F0:肝脏无纤维化,分数为0分。
F2:存在单一纤维形成,并且通常是多个桥接的单纤维包括所谓的裔片。
分数为2分。
F3:存有许多桥接的单纤维(分支样纤维),分数为3分。
F4:存在肝硬化或肝功能失调的再生,分数为4分。
3、肝硬化分级肝硬化是慢性肝病的终末阶段,评估肝硬化程度的肝硬化分级指标,旨在反映肝组织结构的严重程度。
根据肝组织静脉高压、副脾、壁厚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等,将肝硬化分为4个不同等级。
Stage 1(Child-Pugh A阶段):肝脏细胞功能基本正常,良好代偿,病情较轻。
分数在5~6分。
综上所述,肝脏组织病理学评分是肝病治疗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可以帮助医生明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早期干预,从而避免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的发生。
肝脏组织病理检查的结果有哪些

肝脏组织病理检查的结果有哪些
肝脏组织病理检查是一种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肝脏组织的方法,用于诊断肝脏疾病和评估病变程度。
以下是肝脏组织病理检查
可能提供的一些结果:
1. 组织结构:病理检查可以确定肝脏组织的结构和细胞排列方式。
这可以包括肝细胞的形态、大小和排列等方面的观察。
2. 炎症:炎症是一种典型的肝脏疾病表现。
病理检查可以确定
肝脏组织中是否存在炎症,并评估其程度和类型。
不同的炎症类型
可能包括慢性炎症、急性炎症、纤维化等。
3. 纤维化:肝脏病变引起的纤维化是一种常见的情况。
病理检
查可以评估肝脏纤维化的程度,帮助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速度。
4. 脂肪变性:脂肪变性是一种发生在肝细胞中的异常脂肪积累。
病理检查可以确定是否存在脂肪变性,评估其严重程度以及可能的
病因。
5. 肿瘤:肝脏肿瘤的病理检查是确定肿瘤类型、分级和临床后
续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病理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组织类型、大小、分化程度以及是否存在侵袭性生长。
6. 其他病变:除了上述常见病变外,病理检查还可以发现其他
肝脏病变,如坏死、囊肿、血管异常等。
需要注意的是,病理检查的结果需要由专业的病理学家来解读
和分析。
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评
估疾病的预后和治疗效果。
肝结节mr分类标准

肝结节mr分类标准
肝结节的MR分类标准如下:
1. 肝血管瘤:由于肝血管瘤内缺乏肝脏细胞,使用肝细胞特异的对比剂,肝血管瘤在肝胆期呈低信号。
血管瘤是常见的良性病变,T2中高信号,边缘结节状不连续的强化、对比剂滞留都是提示血管瘤的证据。
2. 局灶结节性增生(FNH):FNH为肝细胞不规则增生,可伴中心坏死,好发于年轻女性。
MR诊断FN准确率较高。
平扫很难区分含肝细胞的FNH 与正常肝组织,T1WI呈等信号,T2WI可轻度高信号。
中心的坏死T1WI 可为低信号,T2WI为中高信号。
增强后,动脉期为均匀强化,门脉期与肝实质等信号,中心坏死可见延迟强化。
FNH不出现对比剂快速流出(washout)。
3. 肝硬化:肝硬化可分为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和混合型。
再生结节的大小和脂肪变性程度不同,MRI表现也有所不同。
4. 脂肪肝:脂肪肝的MRI表现包括SE和IR的T1WI呈正常信号,STIR序列和SE的T2WI信号可稍有增高,血管结构没有明显改变。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疑问或症状,请及时前往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肝细胞异型增生结节的临床病理

肝细胞异型增生结节的临床病理周炜洵;梁智勇;刘彤华【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异型增生结节的病理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收集12例肝细胞异型增生病例,总结、分析其病理改变及其临床资料.结果肝细胞异型增生多为肉眼能识辨的结节,以增生的肝细胞密度增加、核/浆比增高为特点,可伴有肝细胞排列紊乱及非配比小动脉的出现.2例病例出现早期肝细胞肝癌的表现.临床随诊7例手术切除后无再发,1例48个月后发生肝癌.结论肝细胞异型增生结节病理形态学有其特点,与肝细胞肝癌关系密切,是肝细胞肝癌的癌前病变.【期刊名称】《协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03)001【总页数】4页(P68-71)【关键词】肝疾病;异型增生;诊断【作者】周炜洵;梁智勇;刘彤华【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R446.8肝细胞肝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且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
长期以来,肝细胞肝癌的癌前病变一直不明确,因而影响了其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近年来,肝细胞肝癌的发病机制研究有了很大进展,肝细胞异型增生结节被认为是肝细胞肝癌的癌前病变,但临床和病理医师对此病变了解较少。
本研究总结本院12例肝细胞异型增生结节病例,分析其病理特点,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材料和方法材料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2年6月至2011年6月手术切除的肝脏结节状病变,复习病理切片,按照2010版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ration,WHO)肝脏异型增生结节诊断标准[1],筛选出符合肝细胞异型增生诊断病例12例,复习其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病理学特点。
方法所有切片标本于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光镜观察。
病理学—肝硬化

侧支通路:门静脉分支→脐静脉→脐旁静脉丛→
↗腹壁上静脉→ →上腔静脉 ↘腹壁下静脉→ →下腔静脉
●肝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1)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
男性:乳房发育、睾丸萎缩 女性:月经不调、不孕 蜘蛛痣:颈、面、上胸部、前臂和 手背等处皮肤小血管呈蜘蛛状扩张。 (2)出血倾向 牙龈、鼻粘膜出血、皮肤淤斑、浆 膜、粘膜出血
3.肝细胞再生: 肝细胞坏死可刺激细胞增生,形
成增生结节,后者虽可代偿受损害而 消失的肝细胞,但结节的生长又可压 迫周围的血管,特别是壁薄而无结缔 组织支持的肝静脉分支,进而加重肝 内循环障碍。
(2)病理变化 1.肉眼观:
早中期,肝体积正常稍增大,质地正 常或稍硬晚期,肝体积缩小,硬度增加, 表面和切面均呈颗粒状或小结节状,结节 大小较一致,直径多在0.1~0.5cm之间。
(二) 形态分类:小结节性、大结节性 大小结节混合性及不全 分隔性等
(三) 综合分类:门脉性、坏死后性、胆汁性 淤血性、寄生虫性、色素性
(一)门脉性肝硬变 相当于小结节性肝硬变,是最常见的一
种肝硬变,约占现有肝硬变的50%。 (1)病因及发病机理:
1.病毒性肝炎 2.慢性酒精性中毒 3.营养缺乏 4.毒物中毒 肝硬化的发生,常常不是单一因素引起, 而是各种不同病因长期作用引起肝脏损害的 结果。
(2)在肝细胞坏死和炎症的刺激下,汇 管区纤维细胞增生,形成多量的胶原纤 维,并伸入小叶 形成主动间隔 细胞性硬化。
* 在这个过程中也包括血窦周围储脂细 胞转化为纤维细胞,导致肝细胞周围纤 维化。
**肝纤维化为可复性病变,如果病因消 除,纤维化尚可被逐渐吸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不典型增生结节(DN)
旧名称
• • • • • 大再生结节 增生性结节 不典型大再生结节 再生结节 结节性增生 • • • • • • 腺瘤样增生 普通腺瘤性增生 不典型腺瘤性增生 腺瘤性再生 正常小梁肝细胞癌 肝细胞性假瘤
1.5 局灶性结节增生
• 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定义为良性表 现的肝细胞组成的结节,周围肝脏组织 正常或基本正常,病灶由较大的动脉供 血,病灶内含有较多的纤维基质,并常 形成星形瘢痕。
1.5 局灶性结节增生
• 组织学亚型
– 1.5.1 实质型:内部结构较为均一,除纤维基 质外,主要由肝细胞构成,中心区域供血动 脉较粗。 – 1.5.2 毛细管扩张型:在病灶的中心有多发扩 张的血窦腔,类似于海绵状血管瘤,病灶中 心的供血动脉多而细。
肝硬化结节。
• 当多腺泡再生结节明显大于周围的大多数肝硬化
结节时(直径至少5mm),可称为大再生结节。
1.2 多腺泡再生结节
• 旧名称
• 大再生结节Ⅰ型和Ⅱ型 • 部分性结节性转化 • 腺瘤性增生 • 腺瘤样增生 • 肝硬化性假瘤
1.3 叶性或段性增生
• 肝脏一个叶和肝叶的一部分增大; • 常合并其他肝叶的萎缩、坏死或纤维化; • 增大的肝叶或肝段的组织学往往正常或 基本正常。
金华市2003年学术会议
肝细胞性结节的病理学新分 型及其CT/MRI诊断进展
杨正汉
卫生部北京医院放射科 北京大学 第五临床医学院
背景
• 在肝脏原发性实性局灶病变中,肝细胞 性结节位居第一,约占所有肝脏原发实 性局灶病灶的75%以上。
背景
• 近二十年来,肝脏疾病研究的发展非常迅速。
• 肝病研究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专业名词。
1.5 局灶性结节增生
• 临床亚型
– 孤立性FNH,常为实质型 – 多发性 FNH 综合症,是指 FNH至少 2 病灶,同时合 并有下列病变中的至少一项
• • • •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动脉结构缺损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脑膜瘤或星形细胞瘤
• 多发性FNH综合症的FNH可以是实质型或毛细 管扩张型,也可同一病例有两种类型的病灶。
2、不典型增生或肿瘤性结节
• 结节中的肝细胞呈现克隆生长
2.1 肝细胞腺瘤
• 发生于正常或基本正常肝脏的由肝细胞组成的 良性肿瘤。
• 肝细胞腺瘤常单发,部分病例可多发甚至形成
所谓的肝细胞腺瘤病。 • 以往的名称如良性肝细胞瘤等不宜继续使用
2.2 不典型增生灶
• 不典型增生是指肝细胞群体表现出异常生长的 组织学特性,而这种生长是由假定存在或确定 存在的细胞遗传特性改变引起的。 • 不典型增生灶是指直径小于1mm的不典型增生 的一簇肝细胞,这种不典型增生未达到恶性肿 瘤的组织学标准。 • 以往的腺瘤性再生和腺瘤样增生等名称不再继 续使用
• 旧名称
• • • • • • • 粟粒性肝细胞腺瘤病 结节性转化 微结节转化 大结节转化 多发结节性增生 非肝硬化结节 多发肝细胞腺瘤病
1.2 多腺泡再生结节
• 定义:含有2个或2个以上门脉束的再生结节。 • 常合并有肝硬化或门静脉、肝静脉及血窦异常。
• 多腺泡再生结节周围绕以纤维间隔时,则相当于
实质增大,边界清楚。
• 多细胞增生的结果
1.1 单腺泡再生结节
• 定义:是指仅含有1个以下门脉束的再生结节。 • 常多发,累及肝脏大部(弥漫性结节增生,DNH) • 亚型
– 1.1.1 结节性再生性增生(NRH):无明显纤维间隔 – 1.1.2 伴有纤维间隔或发生于肝硬化的DNH
1.1 单腺泡再生结节
表1、肝细胞性结节的分类(1995年世界胃肠病学会颁布)
2 不典型增生性病变或肿瘤性病变
•2.1 肝细胞腺瘤 •2.2 不典型增生灶 •2.3 不典型增生结节 •2.3.1 不典型增生结节,低级 •2.3.2 不典型增生结节,高级 2.4 肝细胞癌
1、再生性结节
• 由坏死、循环改变及其他刺激引起的局部肝
1.4 肝硬化结节
• 定义:由肝细胞组成的再生结节大部分或 整个被纤维性间隔所包绕。
• 亚型:
– 1.4.1 单腺泡肝硬化结节(含1个以下门脉束)
– 1.4.2 多腺泡肝硬化结节(含2个以上门脉束)
1.4 肝硬化结节
• 以往所称的小结节及大结节仍可使用, 但这主要是依据结节的大小划分(以直 径3mm为界) • 与单腺泡肝硬化结节及多腺泡肝硬化结 节的亚型并不等同,后两者是依据门脉 束数目进行分类的。
第一部分
肝细胞性结节的新命名及其旧名称
肝细胞性结节
(1995年世界胃肠病学会颁布)
• 肝细胞结节分类标准:
– 细胞学改变 – 结节组织学结构 – 周围肝脏组织的改变(有无肝细胞坏死、纤 维化等)
• 两大类:
– 肝细胞再生性结节 – 肝细胞不典型增生或肿瘤性增生结节
表1、肝细胞性结节的分类(1995年世界胃肠病学会颁布)
1 再生性病变
1.1 单腺泡再生结节
1.1.1 无纤维间隔的弥漫性结节增生(结节性再生性增生) 1.1.2 有纤维间隔或发生于肝硬化的弥漫性结节增生
1.2 多腺泡增生结节 1.3 叶性或段性增生 1.4 肝硬化结节
1.4.1 单腺泡肝硬化结节 1.4.2 多腺泡肝硬化结节
1.5 局灶性结节增生
1.5.1 局灶性结节增生,实质型 1.5.2 局灶性结节增生,毛细管扩张型
• 这些名称很多也比较混乱。
背景
• 为了标准化肝细胞性结节的命名,并便于国际
交流,1994年世界胃肠病学会组织专家成立一
个国际工作小组,对肝细胞性结节的命名制定 了新的标准,并于1995年颁布。
背景
• 该命名标准仅仅限于肝细胞源性结节或 肿块,不包括间叶组织肿瘤和肝母细胞 瘤。目前国际影像学界都普遍采用了这 一新的命名标准。 • 国内在这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2.3 不典型增生结节 (dysplastic nodule,DN)
• 直径大于1mm的不典型增生的肝细胞结节,其 不典型增生未达到恶性肿瘤的组织学标准。 • DN大多发生于肝硬化, • 亚型
– 2.3.1 不典型增生结节低级 – 2.3.2 不典型增生结节高级
• 低级 DN 的细胞和结构异形性比较轻微,而高 级 DN 的细胞和结构异形性至少为中度,但不 足以诊断为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