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泡压法实验报告

最大泡压法实验报告
最大泡压法实验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 XXX 学号 XXXXXXXXXXX

专业 XXXXXX 年级、班级 XXXXXXXXX

课程名称 XXXXXX 实验项目最大泡压法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实验时间 2013 年 4 月 11 日实验指导老师 XXXXXX 实验评分

合作者:XXXXXXXXXX

室温:20.0℃

福廷气压计大气压:1024.0hPa(768.07mmHg)

大气压校正值:1020.7hPa(765.56 mmHg)

一、前言

广义上,表面张力存在于任何两相界面处。对于一般溶液,表面张力是指液体限制其表面增大以及力图使它收缩的单位直线长度上所作用的力。表面张力的存在,产生了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力,从而引起了毛细现象。当往溶剂中加入某种溶质时,更会使溶剂表面张力发生变化,形成表面吸附现象。因此测定溶液表面张力,对于研究界面化学,具有重要意义。

最大泡压法测量溶液的表面张力实际上是毛细管上升法的一个逆过程。系统抽气减压,压力差在毛细管端面上产生的作用力刚大于液体表面张力时,气泡即会脱出,从而可从压力差大小计算出表面张力。通过表面张力的测量,即可了解溶液界面处的许多性质。

二、实验目的

(1)掌握最大泡压法测定表面张力的原理,了解影响表面张力测定的因素。

(2)了解弯曲液面下产生附加压力的本质,熟悉拉普拉斯方程,吉布斯吸附等温式,了解朗格缪尔单分子层吸附公式的应用。

(3)测定不同浓度正丁醇溶液的表面张力,计算饱和吸附量, 由表面张力的实验数据求正丁醇分子的截面积及吸附层的厚度。

三、实验原理

(1)表面张力的产生

在液体的内部任何分子周围的吸引力是平衡的(此处不考虑分子间斥力的影响)。但在液体表面层的分子却不相同。因为表面层的分子,一方面受到液体内层的邻近分子的吸引,另一方面受到液面外部气体分子的吸引,而且前者的作用力要比后者大。因此在液体表面层中,每个分子都受到垂直于液面并指向液体内部的不平衡力(如图所示)。

这种吸引力有使表面积最小的趋势,要使液体表面积增大就必须要反抗分子的内向力而做功以增加分子位能。所以分子在表面层比在液体内部有较大的位能,这位能就是表面自由能。

通常把增大1m 2

表面所需的最大功A 或增大1m 2

所引起的表面自由能的变化值ΔG 称为单位表面的表面能,其单位为J/m 2

。而把液体限制其表面增大以及力图使它收缩的单位直线长度上所作用的力,称为表面张力,其单位是N/m 。液体单位表面的表面能和它的表面张力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实际上,不仅在气液界面存在表面张力,在任何两相界面处都存在表面张力。表面张力的方向是与界面相切,垂直作用于某一边界,方向指向使表面积缩小的一侧。液体的表面张力与温度有关,温度愈高,表面张力愈小。到达临界温度时,液体与气体不分,表面张力趋近于零。液体的表面张力与液体的纯度有关。在纯净的液体(溶剂)中如果掺进杂质(溶质),表面张力就要发生变化,其变化的大小决定于溶质的本性和加入量的多少。

由于表面张力的存在,产生很多特殊界面现象。 (2)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力

静止液体的表面一般是一个平面,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在毛细管中),则是一个弯曲表面。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弯曲表面下的液体或气体与在平面下情况不同,前者受到附加的压力。

如果液面是水平的,则表面张力也是水平的,当平衡时,沿周界的表面张力互相抵消,此时液体表面内外压力相等,且等于表面上的外压力p o 。

如果液面是弯曲的,则沿某一周界上的表面张力不是水平的。平衡时,表面张力将产生一个合力p s ,而使弯曲液面下的液体所受实际压力与外压力p o 不同。当液面为凸形时,该合力指向液体内部,液面下的液体受到的实际压力大于外压,为p ’=p o +p s ;当液面为凹形时,合力指向液体外部,液面下的液体受到的实际压力小于外压,为p ’=p o - p s 。这一合力p S ,即为弯曲表面受到的附加压力,附加压力的方向总是指向曲率中心。

附加压力与表面张力的关系用拉普拉斯方程表示:

(3-58)

图1 液体内部和表面层分子受力情况

式中σ为表面张力,R 为弯曲表面的曲率半径。该公式是拉普拉斯方程的特殊式,适用于当弯曲表面刚好为半球形的情况。

(3)毛细现象

毛细现象则是上述弯曲液面下具有附加压力的直接结果。假设溶液在毛细管表面完全润湿,且液面为半球形,则由拉普拉斯方程p s =2σ/R 以及毛细管中升高(或降低)的液柱高度所产生的压力?p = ρgh ,通过测量液柱高度即可求出液体的表面张力。这就是毛细管上升法测定溶液表面张力的原理。此方法要求管壁能被液体完全润湿,且液面呈半球形。

(4)最大泡压法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 实际上,最大泡压法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是毛细管上升法的一个逆过程。其装置图如图2所示,将待测表面张力的液体装于表面张力仪中,使毛细管的端面与液面相切,由于毛细现 象液面即沿毛细管上升,打开抽气瓶的活塞缓缓抽气,系统减压,毛细管内液面上受到一个

比表面张力仪瓶中液面上(即系统)大的压力,当此压力差——附加压力(Δp =p 大气-p 系统) 在毛细管端面上产生的作用力稍大于毛细管口液体的表面张力时,气泡就从毛细管口脱出,此附加压力与表面张力成正比,与气泡的曲率半径成反比,其关系式为拉普拉斯公式:

R

p σ2=

? 式中,Δp 为附加压力;σ为表面张力,R 为弯曲表面的曲率半径。

如果毛细管半径很小,则形成的气泡基本上是球形的。当气泡开始形成时,表面几乎是平的,这时曲率半径最大;随着气泡的形成,曲率半径逐渐变小,直到形成半球形,这时曲率半径R 和毛细管半径r 相等,曲率半径达最小值,根据上式这时附加压力达最大值,气泡形成过程如图17-4所示。气泡进一步长大,R 变大,附加压力则变小,直到气泡逸出。根据上式,R =r 时的最大附加压力为:

最大最大最大或h g 2

r

2r r 2?=?==

?ρσσp p (3-59) 对于同一套表面张力仪,毛细管半径r ,测压液体密度、重力加速度都为定值,因此为了数据处理方便,将

上述因子放在一起,用仪器常数K 来表示,上式简化为:

图2 最大气泡法表面张力测定装置

图3 气泡长大过程

最大h ?=K σ (3-60)

式中的仪器常数K 可用已知表面张力的标准物质测得,通常用纯水来标定。 (5)溶液中的表面吸附

从热力学观点来看,液体表面缩小是一个自发过程,这是使体系总自由能减小的过程,欲使液体产生新的表面ΔA ,就需要对其做功,其大小应与ΔA 成正比。

A s W ?=' (3-61)

如果ΔA 为1m 2

,则W’=s 是在恒温恒压下形成1m 2

新表面所需的可逆功,所以s 称为比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其单位为J/m 2

。也可将s 看作是作用在界面上每单位长度边缘上的力,称为表面张力,其单位为N/m 2

。在定温下纯液体的表面张力为定值,只能依靠缩小表面积来降低自身的能量,因此通常见到的小露珠为球,此时表面积最小,能量最低。而对于溶液,既可以改变其表面张力,也可以减小其面积来降低溶液表面的能量。通常以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方法来降低溶液表面的能量。

当加入某种溶质形成溶液时,表面张力发生变化,其变化的大小决定于溶质的性质和加入量的多少。根据能量最低原理,溶质能降低溶剂的表面张力时,表面层中溶质的浓度比溶液内部大;反之,溶质使溶剂的表面张力升高时,它在表面层中的浓度比在内部的浓度低,这种表面浓度与内部浓度不同的现象叫做溶液的表面吸附。在指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溶质的吸附量与溶液的表面张力及溶液的浓度之间的关系遵守吉布斯(Gibbs)吸附方程:

T

c RT c Γ?

??

??-

=d d σ

(3-62) 式中,Г为溶质在表层的吸附量;σ为表面张力;c 为吸附达到平衡时溶质在溶液中的浓度。 当T c ???

??d d σ<0时,Г>0称为正吸附;当T

c ???

??d d σ>0时,Г<0称为负吸附。吉布斯吸附等温式应用范围很广,上述形式仅适用于稀溶液。

引起溶剂表面张力显著降低的物质叫表面活性物质,被吸附的表面活性物质分子在界面层中的排列,决定于它在液层中的浓度,这可由下图看出。

图3中(1)和(2)是不饱和层中分子的排列,(3)是饱和层分子的排列。 当界面上被吸附分子的浓度增大时,它的排列方式在改变着,最后,当浓度足够大时,被吸附分子盖住了所有界面的位置,形成饱和吸附层,分子排列方式如图中(3)所示。这样的吸附层是单分子层,随着表面活

图4 被吸附分子在界

性物质的分子在界面上愈益紧密排列,则此界面的表面张力也就逐渐减小。如果在恒温下,以表面张力对浓度作图,可得到σ-c 曲线,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开始时σ随浓度增加而迅速下降,以后的变化比较缓慢。在σ-C 曲线上任选一点a 作切线,得到在该浓度点的斜率T

c ???

??d d σ,代入吉布斯吸附等温式T

c RT c Γ???

??-

=d d σ,得到该浓度时的表面超量(吸附量)

,同理,可以得到其他浓度下对应的表面吸附量,以不同的浓度对其相应的Г可作出曲线,Г =f (C )称为吸附等温线。

对于正丁醇的吸附等温线,满足随浓度增加,吸附量开始显著增加,到一定浓度时,吸附量达到饱和,因此可以从吸附等温线得到正丁醇的饱和吸附量Г∞。

也可以假定正丁醇在水溶液表面满足单分子层吸附。根据朗格谬尔(Langmuir)公式:

kC kC

ΓΓ+=∞

1

(3-63)

Г∞为饱和吸附量,即表面被吸附物铺满一层分子时的Г。

∞∞+

=+=k ΓΓc k Γkc Γc 1

1 以c /Г对c 作图,得一直线,该直线的斜率为1/Г∞。

由所求得的Г∞代入可求得被吸附分子的截面积S o = 1 / (Г∞N) ( N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若已知溶质的密度ρ,分子量M ,就可以计算出吸附层厚度d 。(3-65)

ρ

M

Γd ∞=

(3-65)

四、实验仪器与试剂

1.仪器:最大泡压法表面张力仪1套、吸耳球1个、移液管(10mL1支、1mL1支)、烧杯(若干)、50mL 容量瓶3个。

2.试剂:正丁醇(A.R.)、去离子水。

五、实验步骤

图5 表面张力和浓度关系

(1)仪器准备与检漏

将表面张力仪容器和毛细管洗净、烘干。在恒温条件下将一定量蒸馏水注入表面张力仪中,调节液面,使毛细管口恰好与液面相切。打开抽气瓶活塞,使体系内的压力降低,当U 型管测压计两端液面出现一定高度差时,关闭抽气瓶活塞,若2~3min 内,压差计的压差不变,则说明体系不漏气,可以进行实验。 (2)仪器常数的测量

打开抽气瓶活塞,调节抽气速度,使气泡由毛细管尖端成单泡逸出,且每个气泡形成的时间约为5~10s 。当气泡刚脱离管端的一瞬间,压差计显示最大压差时,记录最大压力差,连续读取三次,取其平均值。再由手册中查出实验温度时水的表面张力σ

,则仪器常数(3-66)

最大

h K ?=

σ

(3-66)

(3)表面张力随溶液浓度变化的测定

用移液管分别移取0.0500mL 、0.150mL 、0.300mL 、0.600mL 、0.900mL 、1.50mL 、2.50mL 、3.50mL 、4.50mL 正丁醇,移入9个50mL 的容量瓶,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正丁醇溶液。然后由稀到浓依次移取一定量的正丁醇溶液,按照步骤(2)所述,置于表面张力仪中测定某浓度下正丁醇溶液的表面张力。随着正丁醇浓度的增加,测得的表面张力几乎不再随浓度发生变化。

数据处理步骤

①计算仪器常数K 和不同浓度正丁醇溶液的表面张力σ,绘制σ – c 等温线。 ②根据吉布斯吸附等温式,求出Г,c/Г。

③绘制Г-c ,(c/Г)-c 等温线,求饱和吸附量Г∞,并计算正丁醇分子截面积S o 和吸附单分子层厚度d 。

六、数据处理和分析 1.仪器常数K 的计算:

用水测定仪器常数K 的数据记录如表1所示:

表1 仪器常数K 的测定与计算

查表得,20℃时,纯水的表面张力σ=72.75×10-3

N/m , 计算仪器常数K 为:

2

2

--3m /9572.0m

106.7N/m 1072.75h N K ??==

最大

Δσ 2.不同浓度正丁醇溶液的表面张力σ的测定和计算:

首先根据加入的正丁醇的量计算9组溶液正丁醇的物质的量浓度如表2所示:

表2 正丁醇物质的量浓度计算表

相应计算得的9组正丁醇溶液的表面张力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正丁醇的表面张力计算表

根据实验测定的表面张力随溶液浓度变化数据,分别使用二次、三次多项式对各个点进行拟合,最后取用了三次多项式进行拟合,作出σ-c等温线如图6所示(图中已舍去第3,6,8个点):

图6 σ-c 等温线

由图可知,得到的三次多项式拟合方程为

y=(-1×10-8

)x 3

+(2×10-5

)x 2

-0.0153x+6.5998 其中R 2

=0.9986

3.吉布斯吸附等温式的化简、Г、c/Г、正丁醇分子截面积和吸附单分子层厚度计算。 对步骤2中的三次多项式求导有

0153.0)104()103(')(

528-?+?-==--x x y dc

d T σ

∴求出Г与C/Г的表达式分别为:

RT

c c c 0153.0)104()103(2538+?-?=Γ--

0153

.0)104()103(5

28+?-?=Γ--c c RT

c 根据以上式子计算出每个点的Г与c/Г的值如表4所示:

表4 Г与c/Г的计算

根据表4的数据,绘制出Г-c等温线如图7所示:

图7 Г-c等温线

观察Г-c等温线可以看出,前4个点的时候,Г-c等温线呈平稳上升,当c>300mol/m3时,曲线趋于平稳,接下来开始缓慢下降,最后又在快速上升。根据文献结论可知,对于正丁醇的吸附曲线,满足随浓度增加,吸附量开始显著增加,到一定浓度时,吸附量达到饱和。以上的Г与c的关系只适用于稀溶液。则从本实验中可以看出,只有在c<250mol/m3时,以上的文献结论才是成立的。故对于c=546.2mol/m3以及c=980.6mol/m3时两个点,吉布斯吸附方程已经不再适用,故舍去。

取前4个点作为源数据,作出c /Г-c 等温线,如下图8所示:

图8 c /Г-c 曲线

假定正丁醇在水溶液表面满足单分子层吸附,根据朗格谬尔(Langmuir)公式,可计算得正丁醇的饱和吸附量Г∞为:

Г∞=1/(63706m 2

/mol )=1.5697×10-5

mol/m

2

∴被吸附分子的截面积

2191

23250100579.1100221.6/105697.11

N)(1m mol

m mol S ---∞?=???=Γ=

根据正丁醇密度ρ=0.8097g/mL ,摩尔质量M =74.1212g/mol ,算出吸附层的厚度d 有:

m m

g mol g m mol M

d 93

625104369.1/108097.0/1212.74/105697.1--∞?=???=Γ=

ρ

∴被吸附分子的截面积为S 0=1.0579×10-19m 2

,吸附层的厚度d=1.4369×10-9

m 。

七、实验分析和讨论

1.系统检漏过程中,U 形管测压计两端液面出现高度差,测量溶液的表面张力时也是在存在此高度差的前提下(即气密性好)测量的。请问,该高度差的大小是否影响测量结果?

答:该高度差对测量不构成影响。实验开始时检查装置是否漏气时,只要在打开抽气瓶抽气后压差计形成一定高度差,而且2-3min 内不变时,即可认为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可以进行实验。若控制

U形管两端压强相等时,U形管测压计也形成高度差,那是因为仪器本身的误差引起,因此只要在以后每次测量中把该高度差从每次测得的高度差中扣去即可。

2.毛细管尖端为何必须调节得恰与液面相切?否则对实验有何影响?

答:若毛细管尖端没有插入至恰好与液面相切,则根据连通器原理,毛细管尖端就会形成一段水柱,此时该部分水柱的压力就会叠加在大气压力之中,使实得的附加压力的值会明显偏小于正常值,使得后面测得的表面张力的值都会偏小。

3.最大气泡法测定表面张力时为什么要读最大压力差?如果气泡逸出的很快,或几个气泡一齐出,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

答:(1)因为当气泡刚开始形成时,表面几乎是平的,此时曲率半径最大。当气泡形成半球形时,这时曲率半径R和毛细管半径r相等,曲率半径达最小值,根据拉普拉斯公式,此时附加压力达到最大值,也只有此时U形管才能通过最大的高度差,表示出附加压力的真正大小。

(2)如果气泡逸出速度速度太快或几个气泡一齐出,气泡的逸出速度太快,此时气泡没有足够的时间缓慢长大,供U形管压差计表示出附加压力的大小,这样压力计的读数很难有明显而且准确的变化,此时的误差会较大。

4.本次实验选用的毛细管尖的半径大小对实验测定有何影响?若毛细管不清洁会不会影响到测定结果?

答:(1)有影响。如果毛细管尖的半径太小,则调节气泡逸出的时候,气泡很难调节至每5-10s冒出一个,冒出速度偏快。同时根据式(3-59)中可知,r偏小的时候,相应的最大压力差Δh会偏大。反过来,r偏大,此时很容易出现气泡无法逸出,同时Δh也会偏小,这些都会给后面的测定带来误差。

(2)若毛细管不干净,则里面可能残留有其他溶质,从而改变了支管试管里面溶液的表面张力,此时可能会给表面张力测定带来较大误差。同时毛细管的不清洁也会增大毛细管内壁的摩擦力,此时气泡的逸出必然会偏慢,实际测得的Δh会偏小甚至读数迟迟难变化。

5.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

答:(1)液体的表面张力与温度有关,温度愈高,表面张力愈小。当到达临界温度时,液体与气体部分,表面张力趋近于零。

(2)根据拉普拉斯公式可知,表面张力的大小间接可从附加压力的大小得出。当产生气泡时,U形管压差计的高度差越大,说明附加压力越大,表面张力越大。而体系中附加压力的大小表征就取决于系统内和大气压的差值大小。

6.对同一试样进行测定时,每次脱出一个气泡或连串两个所读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不相同。每次在5-10s脱出一个气泡时,气泡有足够的时间长大和脱落,这意味着气泡形成过

程中附加压力的的大小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在U形管压差计中表示出来,此时表示出来的Δh的大小是准确的。但当两个气泡连串逸出时,此时气泡的逸出速度太快,U形管压差计没有足够的时间表征出附加压力的大小,此时一般很难有明显读数,就算有也是不准确的。

参考文献

[1]何广平,南俊民,孙艳辉.物理化学实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等.物理化学.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吴子生等.物理化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北京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组.物理化学实验.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习起止日期:2009年4月1日————2009年9月2日 实习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制剂室 指导老师:许迎久 毕业实习科目:中药药剂 毕业实习主要内容:学会了药材前处理的方法。懂得了中药药材提取、分离、纯化、烘干所用设备的构造以及性能。熟悉掌握了关于针剂、片剂、浸出制剂、丸剂、散剂的生产工艺和所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其构造。知道了关于产品质量控制的项目和检验方法。并掌握了医院药房临时用药的配制方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散剂制备的工艺过程。 2.掌握含特殊成分散剂、共熔成分散剂的制备方法。 3.掌握散剂的质量检查方法。 4.掌握粉碎、过筛、混合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指导 散剂系指药物或与适宜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供内服或局部用。内服散剂一般溶于或分散于水或其他液体中服用,亦可直接用水送服。局部用散剂可供皮肤、口腔、咽喉、腔道等处应用;专供治疗、预防和润滑皮肤为目的的散剂亦可称撒布剂或撒粉。 操作要点: (1)称取:正确选择天平,掌握各种结聚状态的药品的称重方法。 (2)粉碎:是制备散剂和有关剂型的基本操作。要求学生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使用要求,合理地选用粉碎工具及方法。 (3)过筛:掌握基本方法,明确过筛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4)混合:混合均匀度是散剂质量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含少量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贵重药品的散剂,为保证混合均匀,应采用等量递加法(配研法)。对含有少量挥发油及共熔成分的散剂,可用处方中其他成分吸收,再与其他成分混合。 (5)质量检查:根据药典规定进行。 三、实验内容 1.痱子粉的制备(含共熔散剂的制备) [处方] 薄荷脑 0.2g 樟脑 0.2g 硼酸 5.0g 氧化锌 4.0g 滑石粉适量 制成 30g [制法] 取薄荷脑、樟脑混合研磨至共熔液化,先加少量滑石粉吸收研匀,再将硼酸、氧化锌研成细粉,加入上述混合物中研匀,最后加滑石粉至30g,过筛(100目)混匀,即得。 [附注] (1)处方中成分较多,应按处方药品顺序将药品称好。

滴定分析基本操作实验报告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报告 时间: 组别:第组指导教师:组长:组员: 一、实验目的:用已知浓度溶液(标准溶液)【本实验盐酸为标准溶液】测定未知溶液(待测溶液)浓度【本实验氢氧化钠为待测溶液】 二、实验原理:c(标)×V(标) = c(待)×V(待)【假设反应计量数之比为1:1】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 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0.1000mol/L盐酸(标准液)、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待测液)、酚酞(变色范围8~10)、甲基橙(3.1~4.4) 四、实验步骤 (一)滴定前的准备阶段 1、检漏: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 2、洗涤:先用蒸馏水洗涤滴定管,再用待装液润洗2~3次 3、量取:用碱式滴定管量出一定体积的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注入锥形瓶中,并往 锥形瓶中滴加几滴酚酞,现象为。用酸式滴定管量取标准液盐酸,使液面恰好在01 (二)滴定阶段 1、把锥形瓶放在酸式滴定管的下面,将滴定管中溶液逐滴滴入锥形瓶中,滴定时,右手不断旋摇锥形瓶,左手控制滴定管活塞,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直到滴入一滴盐酸后溶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此时,氢氧化钠恰好完全被盐酸中和,达到滴定终点。记录滴定后液面刻度V2。 2、把锥形瓶内的溶液倒入废液缸,用蒸馏水把锥形瓶洗干净,将上述操作重复2~3次。(三)数据处理 注意:取两次测定数值的平均值,计算待测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四)误差分析 1、来自滴定管产生的误差: ①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②滴定管未用待测液润洗 ③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无气泡 ④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无气泡,滴定后有气泡 ⑤盛待测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无气泡 2、来自锥形瓶中产生的误差 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后又用待测液润洗 3、读数带来的误差 如:标准液读数时①先俯视后仰视②先仰视后俯视

实验七-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溶液表面张力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表面张力的原理与技术。 2.通过对不同浓度乙醇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加深对表面张力、表面自由能、表面张力与吸附量关系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1、在一定温度下纯液体的表面张力为定值,当加入溶质形成溶液时,表面张力发生变化,其变化的大小决定于溶质的性质与加入量的多少。根据能量最低原理,溶质能降低溶剂的表面张力时,表面层溶质的浓度比溶液内部大;反之,溶质使溶剂的表面张力升高时,它在表面层中的浓度比在内部的浓度低,这种表面浓度与内部浓度不同的现象叫做溶液的表面吸附。在指定的温度与压力下,溶质的吸附量与溶液的表面张力及溶液的浓度之间的关系遵循吉布斯吸附等温式: Γ = –(c/RT)*(dγ/dc)① 式中,Г为溶液在表层的吸附量;γ为表面张力;c为吸附达到平衡时溶液在介质中的浓度。 根据朗格谬尔(Langmuir)公式: Γ =Γ∞Kc/(1+Kc)② Γ∞为饱与吸附量,即表面被吸附物铺满一层分子时的Γ∞ c/Γ =(1+Kc)/(Γ∞K)= c/Γ∞+1/Γ∞K ③ 以c/Г对c作图,则图中该直线斜率为1/Г∞。 由所得的Г∞代入A m=1/Г∞L可求被吸附分子的截面积(L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2、本实验用气泡最大压力法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其仪器装置如图1所示: 图1、最大气泡压力法测量表面张力的装置示意图 1、恒温套管; 2、毛细管(r在0.15~0.2mm); 3、U型压力计(内装水); 4、分液漏斗; 5、吸滤瓶; 6、连接橡皮管。

将待测表面张力的液体装于表面张力仪中,使毛细管的端面与液面相切,液面即沿毛细管上升,打开抽气瓶的活塞缓缓抽气,毛细管内的液面上受到一个比A瓶中液面上大的压力,当此压力差——附加压力(△P=P大气–P系统)在毛细管端面上产生的作用力稍大于毛细管液体的表面张力时,气泡就从毛细管口脱出,此附加压力与表面张力成正比,与气泡的曲率半径成反比,其关系式为: ΔP=2γ/R ④ 式中,ΔP为附加压力;γ为表面张力;R为气泡的曲率半径。 如果毛细管半径很小,则形成的气泡基本上是球形的。当气泡开始形成时,表面几乎是平的,这时曲率半径最大;随着气泡的形成,曲率半径逐渐变小,直到形成半球形,这时的曲率半径R与毛细管的半径r相等,曲率半径最小值,根据上式这时附加压力达最大值。气泡进一步长大,R变大,附加压力则变小,直到气泡逸出。 根据上式,R=r时的最大附加压力为: ΔP最大= 2γ/r ⑤ 实际测量时,使毛细管端刚与液面接触,则可忽略气泡鼓起所需克服的静压力,这样就可以直接用上式进行计算。 当将其它参数合并为常数K时,则上式变为: γ=KΔP最大⑥ 式中仪器常数K可用已知表面张力的标准物质测得。 三、仪器药品 1、仪器:最大泡压法表面张力仪1套,洗耳球1个,移液管(50ml与10ml)各一支,烧杯(500mL)。 2、药品:正丁醇(分析纯),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 1、仪器的准备与检漏 将表面张力仪容器与毛细管先用洗液洗净,再顺次用自来水与蒸馏水漂洗,烘干后按图5-9接好,检查是否漏气。 2、仪器常数的测定 调节液面与毛细管相切,并调节分液漏斗,使气泡由毛细管尖端成单泡逸出,且速度控制在每分钟形成气泡5~10个(数显微压差测量仪为5~10s),当气泡刚脱离管端的一瞬间,压力计中液位差达到最大值,当显示的最大值比较稳定时,记下数据,重复调节2次并记下相应的数值。再由手册查出实验温度时水的表面张力,求得仪器常数K。 3、表面张力随溶液浓度变化的测定

实验报告总结报告的优秀范文

实验报告总结报告的优秀范文 总结报告是会议领导同志对会议召开的情况和会议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的陈述性文件。写总结报告时应注意明确目的,突出重点,切不可面面俱到;要鼓舞人心,富有号召力。小编精选了一些关于总结报告的优秀范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实验报告总结(一): 学校实验室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场地,是根据实验教学大纲中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实验能力和开展科技活动的场所,并对开展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拥有各类实验室且实验仪器基本配套齐全的学校来讲,管理是关键,因为只有管理跟上去了,才能更合理、有效地使用好各类仪器设备。对此,作为一所中学的实验室人员,我们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实验人员是科学管理实验室的基本队伍,在整个实验室的管理和运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好的实验员,可以改变整个实验室的面貌,推动实验教学的发展;而一个差的实验员,可导致整个实验室变成脏、乱、差的劣境,从而使实验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因此,我们每一个实验员,一方面在平时加强政治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使大家在平凡的点滴工作中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热爱本职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还不断去兄弟学校和单位进行学习交流,参加实验设备和成果展览。这不仅使我们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实验仪器发展的新情况,更看到了兄弟单位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借鉴和改进。

同时学校还鼓励我们总结自己的经验,撰写论文,或进行业余进修,以增强我们在各方面的修养。由于平时有着严格的要求和业务考核,现有的每一位理、化、生实验员都能很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做到实验室整洁有序,实验准备快捷无误,从而保证了各项教学实验的顺利完成。 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学校根据上级的规定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比较健全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室管理守则》、《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工作人员职责》、《实验室安全防护制度》等,进而做到使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除此以外,我们还对危险品的使用实行了领用登记手续,从而保证了对危险品的安全管理。由于各位实验员的同心协力,齐抓共管,保证了各项制度的顺利贯彻和实验室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科学管理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的规范管理是合理使用仪器的保证,为此我们做了以下的工作: 首先,我们根据建帐要求,设立了总帐、分类明细帐、低值易耗帐,并建立了橱卡,注明仪器的编号、名称、数量。平时对购进或调拨来的仪器设备物品都按统一编号顺序进行登记入帐,且对消耗掉的物品及时记入各分类记录薄上。每学期末都进行一次帐、物、卡核实,并把报废报损的仪器遣报损单,经领导批审后销帐,ZUI后把核查的数目转入总帐、分类帐上,这样就能做到巾长物卡三统一了。

部分报告法实验报告

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1引言 过去的再现法实验是在被试识记完项目后,要求他尽量多地再现全部项目(全部报告法),以此确定其保存量,但此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极为短暂的记忆(毫秒级)。部分报告法的特点在于:它不要求被试再现全部项目,而只要求再现指定的一部分,再根据这一部分的结果估算保存的总量。 在Sperling的实验中,他比较了部分报告法和全部报告法,结果表明全部报告法一般只能记住4-5个,而部分报告法则可多达8-9个。 Sperling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即在呈现识记材料之后过一段时间再让被试部分报告。结果发现,当延迟0.5s时,部分报告法所得结果与全部报告法接近;当延迟1s时,两者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2 方法 2.1 被试 本实验的被试为某大学本科学生一名,20岁,男生,矫正视力正常。 编号:201104021219 性别:男年龄:20 姓名:刘一玉学历:出生日期: 1992-10-20 所属:职业:测试日期:2013-06-14 11:16:40 2.2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实验仪器:计算机, 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 实验材料:三行英文字母,每行4个(12个字母之间没有重复)

2.3 程序 屏幕上出现三行英文字母,每行4个(12个字母之间没有重复),呈现时间为75ms。实验为组间设计。 字母呈现完之后,在屏幕左边会出现一个箭头,指向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的位置,即表示要被试回忆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箭头的颜色分别是红、黄、绿)。让被试立即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两次实验之间间隔约十秒钟,共做30次实验,实验中间阶段,被试适当休息。 3 结果 总量: 4.10 上: 1.10 中: 1.50 下: 1.50 4 讨论 瞬时记忆又称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用来说明人的感觉作用和记忆形成的术语。刺激物体的信息接触到人的感觉器管,使得到暂时的存贮,这种存贮形式便叫做感觉登记。 上中下三行的保存量不存在显着差异。对于实验方法,认为部分报告法可以将材料纵向呈列,随机让被试报告一列的字母。原因是大多数人习惯于横向阅读,而横向阅读可能出现被试根本来不及看注意以外的那两行字母,并且被试可能在实验中转移了注意。因此可能导致被试在报告第一行的结果时较差。 按照Spering的理论,被试能够识记所有刺激,实验结果也表明上中下三行的保存量是没有显着差异的。 5 结论

最大泡压法测表面张力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σ c

-5.0x10-6 0.0 5.0x10-6 1.0x10-5 1.5x10-5 2.0x10-5 2.5x10-5 3.0x10-5 3.5x10-5 4.0x10-5 Γ c 取前面较稀溶液的5个点

根据假定正丁醇在水溶液表面满足单分子层吸附,根据朗格谬尔(Langmuir)公式,可计算得 正丁醇的饱和吸附量Г∞为: Г∞=1/(102463.37m2/mol )=9.76×10^-6 mol/m 2 ∴被吸附分子的截面积 1.70×10^-19 . 根据正丁醇密度ρ=0.8097g/mL ,摩尔质量M=74.1212g/mol ,算出吸附层的厚度d 有: ×10^-10 8.93 15002000250030003500c /Γ L inear Fit of Sheet4 c/Γ c /Γ

若取前面六个点 根据假定正丁醇在水溶液表面满足单分子层吸附,根据朗格谬尔(Langmuir)公式,可计算得 0.00 0.05 0.10 0.15 0.20 0.250.300.35 1000 200030004000 50006000700080009000 c /ΓL inear Fit of Sheet4 c/Γ c /Γ

正丁醇的饱和吸附量Г∞为: Г∞=1/(206729.84m2/mol)=4.84×10^-6 mol/m 2 ∴被吸附分子的截面积 3.43×10^-19 . 根据正丁醇密度ρ=0.8097g/mL,摩尔质量M=74.1212g/mol,算出吸附层的厚度d有:4.43×10^-10

山东建筑大学系统工程系统动力学实验报告层次分析法

系统工程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层次分析法应用实验班级: 学号: 姓名: 日期: 日

一、实验目的 熟悉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步骤,掌握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的计算过程。在EXCEL软件中,应用层次分析法解决实际中遇到的系统评价问题。 二、实验任务 交通工具的选择是多目标决策问题,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所有的运算过程需要在EXCEL软件中完成。 三、实验原理 1.层次分析法简介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 AHP)是美国运筹学家 T. L. Saaty 教授于上世纪 70 年代初期提出的系统评价方法,这种方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是对难于完全定量的复杂系统作出决策的模型和方法。 AHP法首先把问题层次化,按问题性质和总目标将此问题分解成不同的层次,构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将每一层次的各要素相对于其上一层次某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得到其相对重要程度的比较尺度,建立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相对应的特征向量,得到各层要素对上层某要素的重要性次序,建立相对权重向量。最后自上而下地用上一层次各要素的组合权重为权数,对本层次各要素的相对权重向量进行加权求和,得出各层次要素关于系统总体目标的组合权重,从而根据最终权重的大小进行方案排序,为选择最佳方案提供依据。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 (1)分析思路清楚,可将系统分析人员的思维过程系统化、数学化和模型化; (2)分析时需要的定量数据不多,但要求对问题所包含的因素及其关系具体而明确;(3)这种方法适用于多准则、多目标的复杂问题的决策分析,广泛用于地区经济发展方案比较、科学技术成果评比、资源规划和分析以及企业人员素质测评。 2.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 第一步:明确问题,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弄清问题的范围,了解问题所包含的因素,确定出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和隶属关系,并且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科学实验报告

暑假科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 1:家庭自制汽水 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3:鸡蛋壳与酸的反应 4:书包的基本要素 5:将白花“变”红花 6:铜丝灭火 7:书写无字天书 8:自制热气球 9:塑料瓶底1号-7号的意思 10:可乐瓶水是否会流出实验

1.家庭自制汽水 实验 名称 家庭自制汽水 实验材料半瓶果汁,半瓶矿泉水,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柠檬酸,砂糖,矿泉水瓶,塞子 实验过程1:在矿泉水瓶内加入矿泉水和果汁,进行搅拌 2:加入砂糖和一小包小苏打,进行搅拌 3:加入一小包柠檬酸,马上塞上塞子,防止汽水冲出4:2分钟后,就可以饮用了 实验 结果 瓶内出现气泡,瓶壁上有气泡附着,打开瓶盖后就有气泡冲出。 实验感想:平时生活中经常喝的饮料居然可以自己制作出来,并且口感很好,心里很兴奋,也可以试着做做其他口味,品尝品尝。

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名 称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材 料 两根不同长度的蜡烛,一个水瓶,一根木条,白瓷板 实验方法1.用白瓷板压在火焰上 2.先将蜡烛熄灭,再把火柴点燃 3.将一根蜡烛点燃,再用水瓶盖上,观察产生的现象 4.将两根不同长短的蜡烛点燃,再用水瓶盖上,观察产生的现象 实验结果1.白瓷板上会出现一层黑色固体 2.蜡烛熄灭后,火柴可以点燃 3.水瓶盖上后,蜡烛会熄灭 4.长的蜡烛先熄灭,短的蜡烛后熄灭 实验感想:蜡烛是生活中常用的照明工具,一旦与氧气隔绝,蜡烛就不会燃烧,蜡烛的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3.鸡蛋壳与酸的反应 实验名 称 鸡蛋壳与酸的反应 实验材 料 洗净的鸡蛋壳,白醋 实验方法1.将碎鸡蛋壳洗净,放在一个玻璃杯内 2.准备白醋 3.将鸡蛋壳和白醋放在一起,观察产生的现象 实验结果鸡蛋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说明鸡蛋壳中的碳酸钙和白醋中的醋酸产生反应,出现大量气泡 实验感想:平常最不起眼的鸡蛋壳都有如此的科学秘密,实在是太奇妙了。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报告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 一.所用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和锥形瓶 (1)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的构造,对比不同点及其原因; (2)对比滴定管和量筒刻度的不同。 二.实验操作: (1)查:检查是否漏水和堵塞。 (2)洗:洗净后用指定的酸和碱液润洗。(锥形瓶只用蒸馏水洗净即可) (3)盛、调:用烧杯沿漏斗注入滴定管中,放出液体,赶气泡、调起点。 (4)取:将一定体积未知浓度的酸溶液放入锥形瓶中,滴入几滴酚酞。 (5)滴定:操作要点及滴定终点的观察。 左手控制滴定管的活塞或挤压玻璃小球,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 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指示剂变色,半分钟内不褪色) (6)记和算:数据的记录和处理求出酸的浓度。计算时可用公式: c(H+)=[c(OH-)×V(碱)]÷V(酸)求。 [原理:c(H+)×V(酸)= c[(OH-)×V(碱)] 指示剂的选择: 酸碱中和滴定是通过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 指示剂的选择要求:变色要明显、灵敏,且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要尽可能在滴定过程中的pH值突变实范围内。 选择指示剂时,一般要求变色明显,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与恰好中和时的pH要吻合。 ①在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中,不用石蕊作指示剂,主要原因是:石蕊的“红色→紫色”、“紫色→蓝色”的颜色变化不够明显,不利于及时、准确地作出酸碱是否恰好完全中和的判断。 ②强碱滴定强酸:可选择酚酞作指示剂,颜色由无色到浅红色(PH≈8) (酚酞:无色—————浅红色————红色 PH 0-----------(8-10)--------14) ③强酸滴定强碱:可选择甲基橙,颜色由黄色到橙色(PH≈4.4) (甲基橙:红色———橙色—————黄色 PH 0-----(3.1-4.4)-----------14)

大数据实验报告

学生实验报告册 (理工类) 课程名称:大型数据库技术专业班级: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学生学号:学生姓名: 所属院部:计算机工程学院指导教师:陈爱萍

2014——20 15学年第2 学期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实验报告书写要求 实验报告原则上要求学生手写,要求书写工整。若因课程特点需打印的,要遵照以下字体、字号、间距等的具体要求。纸张一律采用A4的纸张。 实验报告书写说明 实验报告中一至四项内容为必填项,包括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仪器和设备;实验内容与过程;实验结果与分析。各院部可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验具体要求增加项目。 填写注意事项 (1)细致观察,及时、准确、如实记录。 (2)准确说明,层次清晰。 (3)尽量采用专用术语来说明事物。 (4)外文、符号、公式要准确,应使用统一规定的名词和符号。 (5)应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书写,严禁抄袭、复印,一经发现,以零分论处。 实验报告批改说明 实验报告的批改要及时、认真、仔细,一律用红色笔批改。实验报告的批改成绩采用百分制,具体评分标准由各院部自行制定。 实验报告装订要求 实验批改完毕后,任课老师将每门课程的每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报告以自然班为单位、按学号升序排列,装订成册,并附上一份该门课程的实验大纲。

实验项目名称:Oracle数据库安装与配置实验学时: 1 同组学生姓名:实验地点:1316 实验日期:2015/3/27 实验成绩: 批改教师:陈爱萍批改时间:

实验1:Oracle数据库安装与配置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Oracle数据库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2)了解如何检查安装后的数据库服务器产品,验证安装是否成功。 (3)掌握Oracle数据库服务器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4)完成Oracle 11g数据库客户端网路服务名的配置。 (5)检查安装后的数据库服务器产品可用性。 (6)解决Oracle数据库服务器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实验设备、环境 设备:奔腾Ⅳ或奔腾Ⅳ以上计算机 环境:WINDOWS 7、ORACLE 11g中文版 三、实验步骤 (1)从Oracle官方网站下载与操作系统匹配的Oracle 11g数据库服务器和客户机安装程序。 (2)解压Oracle 11g数据库服务器安装程序,进行数据库服务器软件的安装。

实验报告模板

正文 实验报告要求与排版字号: 1.实验报告按实验项目填写,每个学生做完实验必须填写 2.实验报告可参照如下内容格式写作: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设备、结果预测、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分析、结论。 3.实验报告排版打印统一用A4(21 X 29.7cm)格式。 4.标题用小二号黑体加粗,正文用四号宋体。行距为固定值20磅。 5.页面上边距2.54cm,下边距2.54 cm,左边距3cm,右边距2.2mm; 6.实验报告页码从正文页面起计算。页码字号,选用小四号粗黑体并居中。 异方差性 一、实验目的掌握异方差模型的检验方法与处理方法. 二、实验要求 应用老师提供的《各章数据汇总》中的第五章表5.4的数据做异方差模型的图形法检验、Goldfeld-Quanadt检验与White检验,使用WLS法对异方差进行修正; 三、实验原理 异方差性检验:图形法检验、Goldfeld-Quanadt检验、White检验与加权最小二乘法; 四、预备知识 Goldfeld-Quanadt检验、White检验、加权最小二乘法。 五、实验步骤

1、建立Workfile和对象,录入收入额X和储蓄额Y如下图示 2、参数估计 按住ctrl键,同时选中序列X和序列Y,点右键,在所出现的右键菜单中,选择open\as Group弹出一对话框,点击其上的“确定”,可生成并打开一个群对象。在群对象窗口工具栏中点击view\Graph\Scatter\Simple Scatter, 可得X与Y的简单散点图(如下图),可以看出X与Y是带有截距的近似线性关系。

点击主界面菜单Quick\Estimate Equation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y c x ,点确定即可得到回归结果(如图)。 估计结果为: (2.3.1) 22291.5462)0.644239)(-1.930646)(8.339811)0.785438,0.774145,69.55245,19 ( ( t R R F df =====

酸碱滴定实验报告

氢氧化钠溶液的标定及盐酸溶液对 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定 一.实验目的:1.培养同学们“通过实验手段用已知测未知”的实验思想。 2.学习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酸碱滴定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3.实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二.实验仪器及药品: 仪器:滴定台一台,25mL酸(碱)滴定管各一支,10mL移液管一支,250mL 锥形瓶两个。 药品:0.1mol/L NaOH溶液,0.1mol/L盐酸,0.05mol/L草酸(二水草酸),酚酞试剂,甲基橙试剂。 三.实验原理:中和滴定是酸与碱相互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通过实验手 段,用已知测未知。即用已知浓度的酸(碱)溶液完全中和未知浓度的碱(酸)溶液,测定出二者的体积,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中二者的化学计量数,求出未知溶液的浓度。酸碱滴定通常用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做标准溶液,但是,由于浓盐酸易挥发,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故不能直接配制成准确浓度的溶液,一般先配制成近似浓度溶液,再用基准物标定。本实验用草酸(二水草酸)作基准物。 ⑴氢氧化钠溶液标定:H2C2O4+2NaOH=Na2C2O4+2H2O 反应达到终点时,溶液呈弱碱性,用酚酞作指示剂。(平行滴定两次) ⑵盐酸溶液标定:HCl+NaOH=NaCl+H2O 反应达到终点时,溶液呈弱酸性,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平行滴定两次)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仪器检漏:对酸(碱)滴定管进行检漏 2.仪器洗涤:按要求洗涤滴定管及锥形瓶,并对滴定管进行润洗 3.用移液管向两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0.00mL草酸(二水草酸),再分别滴入两滴酚酞.向碱式滴定管中加入药品至零刻线以上,排尽气泡,调整液面至零刻线,记录读数。 4.用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草酸(二水草酸)溶液,沿同一个方向按圆周摇动锥形瓶,待溶液由无色变成粉红色,保持30秒不褪色,即可认为达到终点,记录读数。 5.用移液管分别向清洗过的两个锥形瓶中加入10.00 mL氢氧化钠溶液,再分别滴入两滴甲基橙。向酸式滴定管中加入盐酸溶液至零刻线以上2—3cm,排尽气泡,调整液面至零刻线,记录读数。 6.用盐酸溶液滴定氢氧化钠溶液,待锥形瓶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并

最大泡压法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78704

南昌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李江生 学号:5802216018 专业班级:安工161 实验日期:2018-3-27 实验二 最大泡压法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最大泡压法测定表面张力的原理及操作; 2、了解表面张力、表面功、表面吉布斯函数、表面吸附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3、测定不同浓度正丁醇溶液的表面张力。 二、实验原理 液体表面层中的分子与体相中的分子所处的力场不同,内部分子所受合力为零,而表面层中的分子,所受到的作用力指向液体内部,这种作用力使表面层中的分子有离开液面进入内部的趋势,即液体表面有自动缩小的倾向。这种使液面收缩的单位长度上的力即为表面张力(γ,单位N·m -1)。液体的表面张力是液体的重要性质之一,与液体的温度、压力和组成均有关系。从热力学角度看,液体表面层中的分子比内部分子具有更高的平均位能,即表面吉布斯自由能(表面吉布斯函数)。通常把增加单位面积表面所引起系统的吉布斯函数的改变量称为单位表面吉布斯函数(单位为J·m -2)。它等于恒温恒压下增加单位面积表面,系统从外界得到的可逆非体积功,即单位表面功(单位为J·m -2)。表面张力与单位表面吉布斯函数、单位表面功虽为不同的物理量,但其量值与量纲均相同: s ` r ,S dA δW )δA δG ( γ= =P T 恒温恒压下,系统表面吉布斯函数减小的过程为自发过程。与纯液体依靠缩小表面积来低表面吉布斯函数不同,溶液除了缩小表面积,还可以通过改变表面层中溶质的浓度来降低表面吉布斯函数。 一定温度下,将溶质加入到纯液体中,会出现溶液表面层中溶质浓度与溶液本体浓度不同的现象,称为表面吸附。若溶质加入后溶液表面张力下降,则溶质将自动富集于表面层,这种情况称为正吸附;反之则为负吸附;单位面积表面层中溶质物质的量与溶液本体中等量溶剂所含溶质物质的量的差值,称为溶质的表面过剩3(也称为表面吸附量)。一定的温度、压力下,溶质的表面过剩与溶液表面张力、浓度之间的关系满足吉布斯吸附等温式: B B B dc d γ RT c -Γ?=

层次分析法(20210228082427)

湖南科技学院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 问题描述:某企业由于生产效益好,年底取得一笔利润,领导决定拿出一部分资金分别用于: (1)为企业员工发年终奖金。(2)扩建集体福利设施;(3)引进高薪技术人才和设备;为了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制定分配方案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质量,改善企业员工的生活条件。 当然上述三个方面都要考虑到,但困难在于,年终奖发多少?扩建集体福利设施支出多 少?拿多少资金用于引进高薪技术人才和设备。 试建立层次分析法模型,提出一个较好的资金分配方案。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法,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 T. L. Satty于1973年提出的,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AHP 吸收利用行为科学的特点,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在目标(因素)结构复杂而且缺乏必要的数据情况下,采用此方法较为实用,是系统科学中常用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从处理问题的类型看,主要是决策、评价、分析、预测等。 AHP g求的递阶层次结构一般由以下三个层次组成: * 目标层(最高层):指问题的预定目标; * 准则层(中间层):指影响目标实现的准则; * 方案层(最低层):指促使目标实现的措施; 合理分配

模型的假设: (1) 假设这笔资金不会因为发生紧急情况 而被调用。 (2) 假设这笔资金都以供选择方案的形式用于企业的发展。 目标层为乙准则层为C,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改善职工生活条件分别用 C1、C2、C3来表示,措施层为P ,发奖金、扩建福利事业、引进新设备分别用 P1、P2、P3来 表示。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分别如下: 合理分配利润 求解过程: 1.构造判断矩阵Z-C 判断矩阵表示在层次结构模型中,针对上一层次某元素来说,本层次有关元素之间相对重要 性的比较。如果A 层因素中Ak 与下一层次C 中的G ,C 2厂,C n 相关,则判断矩阵可用表示为: 缶 C 12 Gn C 21 C 22 C 2n C n2 Gn J q >0,q "/C jjg i,j “,2…n ); C j 表示对Ak 而言,C i 对C j 相对重要性的数值表 示。此时称A 为正互反矩阵。当判断矩阵中元素满足 C ij = Ck C kj (i,j,k 二1,2, ,, ,n )时, 则称判断具有一致性 由于指标的确定和分值的给定带有主观臆断性,为减小主观因素的影响,我们采用 T ?L ? Satty 提出的“ 1~9比率标度法”表进行定量评价,其标度含义如表 2所示: 目标层z : 准则层C : 调动积极性cl 提高企业质量C2 改善生活条件c3 方案层p : 发奖金pl 扩建福利设施p2 引进人才和设备p3 其中,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教科版)1.体验静电现象(P2)实验目的: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 实验原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实验器材: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 、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1操作步骤:生。 、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2生。实验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实验名称2 ;不一样的电荷实验目的: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实验器材:气球、羊毛制品、木尺 1 将两个充气气球挨着悬挂在约米长的木尺,用羊毛制品分别摩擦步骤: 两个气球相互接触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实验名称:小灯泡的构造实验目的了解小灯泡的构造是怎样的实验器材小灯泡实验步骤展示小灯泡,让学生看清灯泡的构成实验结论小灯泡是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构成的 4 让小灯泡发光(P5)实验目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实验原理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实验器材:导线 1 根、电池 1 节、小电珠 1 个。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2观察现象。 、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3观察现象。 、整理器材。4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P7)连接带灯座的电路5 实验目的:连接带灯座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实验原理根。1 实验材料:小灯

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个、导线 2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1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6 连接串联电路p8实验目的:会使用串联方法连接电路实验原理;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2 个、导线 4 根。操作步骤: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座上。 2、用导线把电池、灯泡、逐个串接法连起来。使2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3、拆分器材 4、整理器材。实验结论: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7 连接并联电路p8实验目的:会使用并联方式连

滴定分析法实验报告

滴定分析法实验报告 滴定分析基本操作及酸碱浓度的比较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就不写出来了大家肯定都有 一实验原理 1.酸碱指示剂有其变色范围(pH),甲基橙的变色范围是3.1-4.4,0-3.1为红色, 3.1- 4.4为橙色,4.4-14为黄色。酚酞的变色范围是8.2-10.0,0-8.2为无色,8.2-10.0为浅红色,10.0-14为红色 2.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在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会发生突变,可以通过溶液的颜色变化判断滴定终点,之后测定出消耗的酸或者碱的体积,就可以利用公式: VB*cB*νA=VA*cA*νB

求出碱和酸的浓度之比(ν代表化学计量数,对于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 3.滴定分析法是将滴定剂(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滴加到含有被测组分的溶液中,直到达到滴定终点,然后根据滴定剂的浓度和消耗的体积计算被测组分含量的一种方法 4,。标准溶液的配置方法一般有两种:直接配制法和间接配制法,本实验是用间接配制法,以酚酞或甲基橙为指示剂来确定滴定终点 二实验步骤 1. 实验试剂 浓度为cNaOH=1mol/LNaOH溶液(要求不含碳酸根离子) 浓度为cHCl=1mol/LHCl溶液 0.1%酚酞指示剂 0.1%甲基橙指示剂

2. 实验仪器的准备 (1)酸式、碱式滴定管各一支,洗涤至内壁不挂水珠。然后涂油,试漏, 最后用5-10ml去离子水润洗三次备用 (2)锥形瓶三个,称量瓶两个,细口试剂瓶两个,用自来水洗至不挂水珠, 再用少量去离子水润洗三次,备用。称量瓶洗净后倒扣在干净的表面皿或滤纸上,令其自然干燥,以备下次实验用 3. 酸碱溶液浓度的比较 (1)用量筒分别量取40ml浓度为cNaOH=1mol/LNaOH溶液和浓度为 cHCl=1mol/LHCl溶液,分别倒入两个试剂瓶中,再用量筒分别量取

最大气泡压力法

溶液表面张力及吸附分子横截面积的测定 实验目的 1. 学习用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σ。 2.了解用吉布斯方程在溶液表面吸附中的实验应用。 3.了解溶液表面吸附分子的横截面积的测量方法 。 实验原理 1. 溶液表面的过剩物质的量Γ 表面张力σ(或比表面Gibbs 函数)是表面化学热力学的重要性质之一。纯溶剂中溶入溶质形成溶液后,溶液的表面张力不同于纯溶剂。按照溶液表面张力随溶质浓度的变化规律可把溶质分为三种情况。溶液的表面张力随溶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溶液的表面张力随溶质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溶液的表面张力最初随溶质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减小,当达到某一临界浓度时,溶液的表面张力不再随溶质浓度的增加而变化,见图3-30。定量地描 本实验研究正吸附的情况。只要获得了溶 液表面张力随溶质浓度的变化曲线,就可用微 分法得到某一浓度下的(d σ/d c )T ,,然后依据方程(3-63)得到表面过剩物质的量Γ。 2。饱和表面过剩物质的量与吸附分子的横截面积 对于正吸附的情况,溶质分子在溶液表面过剩物质的量Γ取决于溶质在溶液本体的浓度。在本体浓度较小时,Γ随c 的增加而增大,当溶液表面已经盖满一层溶质分子时,Γ达到最大,用符号Γ∞表示。称为饱和表面过剩物质的量。 若以1/Γ 对π(称为表面压力)作图则得图3-31;π的定义如式(3-64): π=σ0 -σ (3-64) 述这一规律的方程是Gibbs 等温吸附方程 () c RT c ΓT d d σ-= (3-63) 式(3-63)中,Γ被Gibbs 称为表面过剩物质的 量,单位为mol·m -2。对某些溶液系统(如电解质溶液系统)式中的浓度c 有时要用活度a 代换。由图3-30,对曲线A ,(d σ/d c )T >0,Γ<0,这种情况称为负吸附。对曲线B 和C ,(d σ/d c )T <0,Γ>0,这种情况称为正吸附。 由图3-31看出,当π较大时(即浓度c 较小时) 1/Γ趋向于一个定值,此定值即1/Γ∞。由此可求得Γ∞。然后由式(3-65)计算吸附分子的 横截面积A c 。 L ΓA ∞=1C (3-65) 式(3-65)中L 为Avogadro 常量。 图3-30溶液的表面张力随溶质浓度的变化 浓度c σ 1/Γ1/Γ∞ 图3-31 1/Γ ~π关系曲线

3层结构实验报告

专业技能训练报告 学院:计算机学院 课程名称:网络应用开发专业技能训练 专业班级: 学生:学号: 学生:学号: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黄涛 完成时间:2015年6月27日

目录 1网络应用开发实验 (3) 1.1问题描述 (3) 1.2需求分析 (3) 1.3概要设计 (4) 1.4流程图 (4) 1.5详细设计 (5) 1.6调试分析 (20) 1.7运行结果及分析 (20) 《网络应用开发》评分表 (22)

1网络应用开发实验 1.1问题描述 一个数据库中,有两个数据表。其中custom,department表如下结构。 Custom与department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设计一个基于Web的应用程序,采用3层结构的方式实现对custom,department 表中的记录进行:插入、修改、删除、查询的操作。 使用语言:C#语言 编译环境:visual studio 2013 1.2需求分析

使用三层架构来开发系统和,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可以很容易的用新的实现来替换原有层次的实现;可以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有利于标准化;利于各层逻辑的复用;结构更加的明确;在后期维护的时候,极降低了维护成本和维护时间。 1.3概要设计 三层架构(3-tier architecture)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Presentation 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 我们先设计一个model,用于传递和记录相应表的一行数据值,简化传参的过程。然后设计数据访问层(DAL),用于对数据表的数据处理;同时设计一个相应的SQLhelper 类,用于对数据库的操作(增加、删除、修改、查询)进行封装。接着再设计业务逻辑层(BLL),用于操作数据访问层,解决具体业务问题,最后设计表现层,可用web页面或者winform页面,主要对用户的请求接受,以及数据的返回,为客户端提供应用程序的访问 1.4流程图

实验报告(三)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教育软件工程 实验项目软件测试 专业班级 09教育技术学2班姓名陈佳荣学号 2009914228 指导教师李新晖成绩日期2011/11/28 一、实验要求 1、功能说明:在某网站申请免费信箱时,要求用户必须输入用户名、密码及确认密码,对每一项输入条件的要求如下:用户名要求4~16位之间,使用英文字母、数字、“-”、“_”,并且首字符必须为字母或数字;密码要求为6~16位之间,只能使用英文字母、数字以及“-”、“_”,并且区分大小写。 2、设计能够完成上述功能要求的程序(程序语言自定)。 3、采用黑盒法对上述程序进行确认测试和有效性测试,选择好测试用例,并确认测试的结果。 二、实验原理 本次实验的原理是采用黑盒法对一个在网站上申请免费邮箱的软件进行测试,检测软件存在的漏洞和错误,以帮助进一步完善软件的功能。 三、实验步骤 首先,设计一个软件,其功能包括在指定的要求中输入正确的账号和密码,具体要求如:用户名要求4~16位之间,使用英文字母、数字、“-”、“_”,并且首字符必须为字母或数字;密码要求为6~16位之间,只能使用英文字母、数字以及“-”、“_”,并且区分大小写。 软件的源代码: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name(16) As String Dim password(16) As String Dim n As String Dim j As Integer Dim r As Integer Dim m As Integer n = Text1.Text i = Val(Len(n)) If (i >= 4 And i <= 16) Then r = 1 a = Val(Asc(Mid$(n, 1, 1))) If ((a >= 48 And a <= 57) Or (a >= 65 And a <= 90) Or (a >= 97 And a <= 122)) Then For j = 0 To i - 1 a = Val(Asc(Mid$(n, j + 1, 1))) If (a = 45 Or a = 95 Or (a >= 48 And a <= 57) Or (a >= 65 And a <= 90) Or (a >= 97 And a <= 122)) The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