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闸管触发电路课程设计
7-7晶闸管的触发电路

• (4)单结晶体管的特点 • 1)单结晶体管发射极电压等于峰点电压时,单结
晶体管导通,导通之后,当发射极电压小于谷点 电压时,管子由导通变为截止,谷点电压在2-5v 之间。 • 2)单结晶体管的发射极与第一基极的电阻RB1是 一个阻值随发射极电流增大而减小的电阻, RB2 则是一个与发射极电流无关的电阻。 • 3)不同的晶体管有不同的UP、UV,若电源电压不 同,二者也会改变,在触发电路中常选用UV大一 些或IV大一些的单结晶体管。
单结晶体管振荡电路
• 因此,在电容器两端得到锯齿波,在输出端得 到脉冲尖顶波。
• 调整RC可以调整电容充放电速度,使输出波形 前移或移,从而控制晶闸管的触发时刻。RC乘 积较大时,后移。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
• 3、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 • 由于每半个周期内第一个脉冲将晶体管触发后,
后面的脉冲均无作用,因此只要改变每半周第一 个脉冲产生的时间即改变了控制角α的大小,在实 际中可利用改变充电电阻R的方法来实现改变控 制角从
① 截止区:当uEB1<UP时,PN结反偏,单结管截止。 ② 负阻区:当uEB1>UP,PN结正偏,iE猛增,uEB1
反而减小,呈现负阻效应。
③ 饱和区:当uEB1下降到谷点以后,iE增加,uEB1
也有所增加,但变化较小,器件进入饱和区,当
uEB1<Uv时管子重新截止。
单结晶体管的特点
• 2、单结晶体管振荡电路
E R1
当电源接通时电源通过R对C充电,E点电位逐渐升高, 当上升到up时,单结管导通,发射极电流突然增大, 电容C通过发射极、第一基极、电阻R1放电,由于R1 很小,故放电速度快,电容两端电压下降很快,uO下 降很快,当下降到单结晶体管的谷点电压,单结晶体管 截止,输出电流、电压为0。接着电源又重新开始对C 充电,重复以上过程。
基于单片机的晶闸管触发器的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晶闸管触发器的设计1 引言晶闸管也叫可控硅整流器.是目前工业应用中最为广泛的大功率变换器件。
晶闸管在烧结炉、电弧炉等整流场合主要采用移相触发控制,即通过调节晶闸管导通时刻的相位实现控制输出。
传统的晶闸管触发器采用模拟控制电路,无法克服其固有缺点。
数字式控制电路与模拟式相比,主要优点是输出波形稳定和可靠性高,但其缺点是电路比较复杂,移相触发角较大时控制精度不高。
随着单片机技术的发展,由单片机组成的控制电路的优势越明显,除具有与数字式触发电路相同的优点外,更因其移相触发角通过软件计算完成,触发电路结构简单,控制灵活,温漂影响小,控制精度可通过软件补偿,移相范围可任意调节等特点,目前已获得业界的广泛认可。
以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为例,介绍应用单片机组成晶闸管触发器硬件电路的设计,以及软件实现移相触发脉冲控制的方法。
2 单片机触发器的组成单片机控制的晶闸管触发器主要由同步信号检测、CPU硬件电路、复位电路和触发脉冲驱动电路4部分组成,如图l所示。
CPU通过检测电路获知触发信号,依据所要控制的电路要求,通过编程实现预定的程序流程,在相应时间段内通过单片机I/O端输出触发脉冲信号,复位电路可保证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
3 移相触发脉冲的控制原理相位控制要求以变流电路的自然换相点为基准,经过一定的相位延迟后,再输出触发信号使晶闸管导通。
在实际应用中,自然换相点通过同步信号给出,再按同步电压过零检测的方法在CPU中实现同步,并由CPU控制软件完成移相计算,按移相要求输出触发脉冲。
图2为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触发脉冲信号输出的时序也可由单片机根据同步信号电平确定,当单片机检测到A相同步信号时,输出脉冲时序通常采用移相触发脉冲的方法,即用一个同步电压信号和一个定时器完成触发脉冲的计算。
这在三相电路对称时是可行的。
因为三相完全对称,各相彼此相差120°,电路每隔60°换流一次,且换流的时序事先已知。
电路电子——晶闸管的触发电路设计

脉冲前沿由V4导通时刻确定,脉冲宽度与反向充电回路时间 常数R11C3有关。 电路的触发脉冲由脉冲变压器TP二次侧输出,其一次绕组接 在V8集电极电路中。
二、同步电压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
4) 双窄脉冲形成环节 内双脉冲电路
V5、V6构成“或”门
当V5、V6都导通时,V7、V8都截止,没有脉冲输出。 只要V5、V6有一个截止,都会使V7、V8导通,有脉冲输出。
二、同步电压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
2) 锯齿波的形成和脉冲移相环节
锯齿波电压形成的方案较多,如采用自举式电路、恒流 源电路等;本电路采用恒流源电路。
图8 同步电压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
恒流源电路方案,由V1、V2、V3和C2等元件组成
V1、VS、RP2和R3为一恒流源电路
二、同步电压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
锯齿波是由开关V2管来控制的。
1. 电源接通:E通过Re对C充电, 时间常数为ReC
2. Uc增大,达到 UP ,单结晶体管 导通,C通过R1放电
3. Uc减少,达到Uv,单结晶体管截
止,uR1 下降,接近于零
4. 重复充放电过程
图5 单结晶体管自激振荡电路
Re的值不能太大或太小,满足电路振荡的Re的取值范围
一、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
图6 晶体管同步触发电路
一、 单结晶管由第一个脉 冲触发导通,后面的脉冲不 起作用。
改充电变速Re度的,大达小到,调可节改α变角电的容目
的。 削波的目的:增大移相范围,
使输出的触发脉冲的幅度基本 一样。
一、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
实际应用中,常用晶体管V2代替电位器Re,以便实现
第一个脉冲由本相触发单元的uco对应的控制角 产生。
单片机在晶闸管触发电路中设计及应用

单片机在晶闸管触发电路中设计及应用在电力拖动系统、电炉控制系统中现已大量采用可控硅(晶闸管)元件作为可调电源向电动机或电炉供电,这种由晶闸管组成的控制系统,主要是利用改变可控硅的控制角θ来调节供电电压。
1 硬件组成及原理系统硬件组成如图1,只须在8031最小系统上加一块16位的定时/计数器8253和晶振电路,另加一块带一个14位定时/计数器的可编程RAM/IO扩展器8155,即可组成单片机的系统线路。
1.1 θ角定时控制角θ是滞后自然换相点的电角度,在工频条件下,它和时间tθ有如下线性关系:其中T是工频电源周期,θ是控制角。
由上式可知,由电角度θ就知道对应的定时时间tθ,则可利用定时/计数器就能实现对θ角的定时,这种用硬件定时的方法可大大节省CPU的在线工作时间。
8031本身有两个16位的定时/计数器T0和T1,若用它们定时,选用方式1工作,就为16 位的定时/计数器方式。
因为8031单片机一个机器周期由12个振荡周期组成,工作于定时状态,计数频率为振荡频率的1/12,而工作于计数状态,计数频率为振荡频率的1/24,所以当取晶振频率为6MHz,选用方式1定时工作状态时,可得:式中,T为工频周期,T=20ms。
由于16位定时/计数器最大定时时间为65536,故最大定时角为:由此可见,用8031单片机T0、T1定时,移相范围大,而分辨率则受本机机器周期限制,再就是用于三相定时,2个定时/计数器也不够,故最后确定选用NEC8253C-2定时/计数器来实现θ角定时,8253是一个三通道的16位定时/计数器,以减1计数方式工作,三个通道刚好满足三相定时,而计数频率由外部晶振提供,不受系统频率限制,选用计数频率为4MHz,则分辨率和最大定时角分别为:由上可知,分辨率和移相范围都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1.2 同步信号输入和触发脉冲输出本系统采用三相同步电路。
三相交流同步电源取自同步变压器的副绕组,经RC移相后使其过零点正好都对准六个自然换相点,再经三个电压比较器输出周期为 20ms的三相方波同步信号,送至单片机P1的P1.3~P1.5,由于同步信号跳变即为自然换相点,单片机检测这三位状态字,即可进行软件认相,并作出±A、±B、±C的标志,以供θ角定时和输出(触发)、控制之用。
电力电子(晶闸管整流)

一、概述二、课程设计方案本次课程设计的要紧内容是利用晶闸管整流来设计直流电机操纵系统,要紧设计内容有1、电路功能:〔1〕、用晶闸管缺角整流实现直流调压,操纵直流电动机的转速。
〔2〕、电路由主电路与操纵电路组成,主电路要紧环节:整流电路及保卫电路。
操纵电路要紧环节:触发电路、电压电流检测单元、驱动电路、检测与故障保卫电路。
〔3〕、主电路电力电子开关器件采纳晶闸管、IGBT或MOSFET。
〔4〕、系统具有完善的保卫2、系统总体方案确定3、主电路设计与分析〔1〕、确定主电路方案〔2〕、主电路元器件的计算及选型〔3〕、主电路保卫环节设计4、操纵电路设计与分析〔1〕、检测电路设计〔2〕、功能单元电路设计〔3〕、触发电路设计〔4〕、操纵电路参数确定设计要求有一下四点:1、设计思路清晰,给出整体设计框图;2、单元电路设计,给出具体设计思路和电路;3、分析所有单元电路与总电路的工作原理,并给出必要的波形分析。
4、绘制总电路图5、写出设计报告;要紧的设计条件有:1、设计依据要紧参数〔1〕、输进输出电压:〔AC〕220〔1+15%〕、〔2〕、最大输出电压、电流依据电机功率予以选择〔3〕、要求电机能实现单向无级调速〔4〕、电机型号布置任务时给定2、可提供实验与仿真条件三、系统电路设计1、主电路的设计〔1〕、主电路设计方案主电路的要紧功能是实现整流,将三相交流电变为直流电。
要紧通过整流变压器和三相桥式全控整流来实现。
整流变压器是整流设备的电源变压器。
整流设备的特点是原方输进电流,而副方通过整流原件后输出直流。
变流是整流、逆流和变频三种工作方式的总称,整流是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作为整流装置电源用的变压器称为整流变压器。
工业用的整流直流电源大局部根基上由交流电网通过整流变压器与整流设备而得到的。
整流变压器是专供整流系统的变压器。
整流变压器的功能:1.是提供整流系统适当的电压,2.是减小因整流系统造成的波形畸变对电网的污染。
课题5.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

2. 为使触发时间准确,触发脉冲的前沿要陡。(前沿时间不大于 10μs)
3.触发脉冲必须与主电路晶闸管的阳极电压同步。 4.触发脉冲要有一定的宽度,以保证晶闸管可靠地导通。(电阻负 载电路,脉冲宽度应大于20μs) 5.脉冲的相位能平稳地移动,并有足够宽的移相范围。 6. 触发电路在不输出触发脉冲时 ,电路输出的漏电压不应大于 0.25V ,以免发生误触发。
二、单结晶体管
2.单结晶体管等效电路
二、单结晶体管
3.单结晶体管符号与实物
第一基极b1 发射极e 第二基极b2
二、单结晶体管
4.单结晶体管的伏安特性
单结晶体管测试电路
单结晶体管测试等效电路
二、单结晶体管
4.单结晶体管的伏安特性
当开关S闭合,电压Ubb通过单结 晶体管等效电路中的rbl和rb2分压, 得A点电位UA,可表示为
C
U GT
相对应的门极直流电压 , 一般为1V ~ 5V
0
(b)
一、对触发电路的要求
常见的触发脉冲电压波形
正弦波
尖脉冲
方波
强触发脉冲
脉冲列
VT1
RP
R C
对于并联晶闸管的大电流变流装置及串联 晶闸管的高电压装置,应采用强触发脉冲。
VT2 RP
R C
一、对触发电路的要求
采用强触发脉冲的目的是:缩小晶闸管
注意:阳极加正向电压是指阳极电位高于阴极电位,阳极电位可
以是正也可以是负。门极正向电压是指门极电位高于阴极电位。
晶闸管关断条件:流过晶闸管的阳极电流小于维持电流。 方法:可以通过降低晶闸管阳极-阴极间电压或增大主电路中的 电阻。
新型三相半控桥晶闸管触发电路的设计

De i n o w i g r Cic i o Th e - h s e i o t o i g sg fa Ne Trg e r u tf r, r e p a e S m c n r lBrd e
W ANG Yifn , -a g HUANG i, YANG i- in Jn Ja qa g
pee t . h hs-hfs nl s ra db eP dut dut gteD ot e a dte ep ae si inl rsne T ep ae si i a i cet yt I js r jsn C vl g n nt h s— hfs a d t g e h a oa i h a h h t g
得 到 ,这虽 然 可 以起 到 有效 的 隔离 和 相位 匹 配 作 用 ,但 是 由于设 备 重 量 大 、元 件 多而 造成 可 靠 性 低、 成本 加大 。
模 拟式触发电路输出脉 冲较窄Fra bibliotek,不能满足电感性
负 载 、 电势 负 载 及 大 功 率 晶 闸 管 的要 求 [ 而且 反 1 ] , 考 虑到 晶 闸管整 流 电路 与 触发 电路 的相互 影 响圆 ,
新型三相半控桥晶闸管触发电路 的设计
王 义芳 , 黄 进 , 杨 家强 ‘
( 浙江大学, 浙江 杭州 302 ) 10 7 摘 要 : 在分析 了常用触发 电路优、 缺点的基础上, 针对三相半控整 流桥提 出了一种利用集成 电路 设计的新型可控触发 电路代替同步变压器来获得三相同步信号 . 电路 中通过对整流后的直流 电压
品 T A75及其 应 用 ,该 模 拟 集 成 触 发器 也 是 目 C 8 前 集成 触 发 器 中性 能最 优 良的触 发 器 ,其 具 有 可 靠性高 、 功耗 低 、 相范 围宽 、 积小 、 移 体 调整 方便 等
晶闸管触发电路

•1.1 单结晶体管
单结晶体管又叫双基极二极管,是具有一个PN结的三 端负阻器件。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结构简单,输出脉 冲前沿陡峭,抗干扰能力强,运行可靠,调试方便,广 泛应用与小容量晶闸管触发控制。
1.单结晶体管的结构ຫໍສະໝຸດ 等效电路在一个低掺杂的N型硅棒上利 用扩散工艺形成一个高掺杂P 区,在P区与N区接触面形成 PN 结 , 就 构 成 单 结 晶 体 管 (UJT)。其结构如图 (a)所示,
当Ueb1增大,使PN结正向电压大于开启电压时,则IE变为正向电流,从 发射极e流向基极b1,此时,空穴浓度很高的P区向电子浓度很低的硅棒的A— b1区注入非平衡少子;由于半导体材料的电阻与其载流子的浓度紧密相关, 注入的载流子使rb1减小;而且rb1的减小,使其压降减小,导致PN结正向电 压增大,IE随之增大,注入的载流子将更多,于是rb1进一步减小;当IE增大 到一定程度时,二极管的导通电压将变化不大,此时UEB1。将因rb1的减小而 减小,表现出负阻特性。
P型半导体引出的电极为发射极E; N型半导体的两端引出两个电极, 分别为基极B1和基极B2,B1和B2 之间的N型区域可以等效为一个纯 电阻,即基区电阻RBB。该电阻的 阻值随着发射极电流的变化而改 变。单结晶体管因有两个基极, 故也称为双基极晶体管。其符号 如图(b)所示。
单结晶体管的等效电路如图(c)所 示,发射极所接P区与N型硅棒 形成的PN结等效为二极管D;N
型硅棒因掺杂浓度很低而呈现高 电阻,二极管阴极与基极B2之间 的 等 效 电 阻 为 RB2 , 二 极 管 阴 极 与基极B1之间的等效电阻为RB1; RB1的阻值受E-B1间电压的控制, 所以等效为可变电阻。
2、工作原理和特性曲线
当e-b1电压Ueb1为零或(Ueb1< UA)时,二极管承受反向电压,发射极的电 流Ie为二极管的反向电流,记作IE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晶闸管集成触发电路设计
1.晶闸管对触发脉冲的要求…………………………
2 . 锯齿波移相触发电路原理………………………
3. KJ006集成触发电路……………………………
3.1 内部结构……………………………………
3.2 KJ006集成触发电路的工作原理…………
3.3 分析各管脚波……………………………
3.4 KJ006典型接线图…………………………
4. 总结:……………………………………………
4.1 接线…………………………………………
4.2 KJ006各管脚波形…………………………
4.3 触发双向晶闸管电路………………………
5.设计体会…………………………………………
6. 参考文献…………………………………………
前言
电力电子技术是20世纪后半叶诞生和发展的一门崭新的技术。
可以预见,在21世纪电力电子技术仍将以迅猛的速度发展。
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用晶闸管组成的交流电压控制电路,可以方便的调节输出电压有效值。
可用于电炉温控、灯光调节、异步电动机的启动和调速等,也可用作调节整流变压器一次侧电压,其二次侧为低压大电流或高压小电流负载常用这种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可使变压器二次侧的整流装置避免采用晶闸管,只需要二极管,而且可控级仅在一侧,从而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交流调压器与常规的交流调压变压器相比,它的体积和重量都要小得多。
交流调压器的输出仍是交流电压,它不是正弦波,其谐波分量较大,功率因数也较低
这些毕业生走进企业、公司、政府机构或研究单位之后,往往深刻地感觉到缺乏实际开发设计项目的经验,不善于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对知识的把握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
通过这种设计课程,我们一方面可以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设计方面的实践训练,另一方面,在参与一系列子项目的实践过程中,还能提高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得有关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等等众多方面的具体经验,增强对相关课程具体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培养对整体课程知识综合运用和融会贯通能力。
最后,向此次课程设计的指导老师以及在课程设计中帮助、支持我的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1. 晶闸管对触发脉冲的要求
触发电路的形式多种多样.常用的触发电路主要有阻容移相桥触发电路、单结晶体管移相触发电路、同步信号为正弦波的触发电路、同步信号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以及KC 和KJ 系列的专用集成触发电路等。
晶闸管装置种类很多,工作方式也不同,故对触发电路的要求也不同。
具体如下:
1. 触发脉冲应有足够的幅度 触发脉冲幅度太低,晶闸管因门极触发电压幅度不够而不能触发导通, 触发电压大小应根据晶闸管门极参数确定, 1000A 以下晶闸管,门极正向峰值电压在6~16V 之间,门极不触发电压小于等于4V 。
2. 触发脉冲应有足够的宽度 触发脉冲应保证晶闸管阳极电流I a
上升到大
于擎住电流I L
时才能消失,否则,晶闸管不能导通,一般晶闸管要求脉冲宽度τ
>180
,全控桥脉冲宽度为 600
<τ<1200。
电感性负载一般要求宽脉冲触发。
3. 触发脉冲应有足够的陡度
所谓陡度是指脉冲前沿的上升率,可以减小晶闸管的起始导通时间,对于晶闸管多串、多并的电路,足够的上升率可以使晶闸管可靠地导通。
4. 触发脉冲应有足够的移相范围
为保证输出电压在要求的电压范围内连续可调,触发脉冲移相范围应足大,防止输出电压升不上去或降不下来的现象发生。
5. 触发电路应能输出双窄脉冲或宽脉冲
为满足三相全控桥晶闸管的导通要求,触发电路应能输出双脉冲或宽脉冲。
6. 触发电路应有αmin
、βmin
限制
为满足反并联可逆电路的要求,防止逆变失败,触发电路应有αmin
、βmin
限制。
7.触发电路应能输出强触发脉冲
对于大功率变流设备的晶闸管多串、多并电路,为使晶闸管同时导通,触发电路应能实现强触发,脉冲前沿陡度应大于1A/us 。
2 . 锯齿波移相触发电路原理
锯齿波同步的触发电路输出可为双窄脉冲(适用于有两个晶闸管同时导通的
电路),也可为单窄脉冲。
由脉冲的形成与放大、锯齿波的形成和脉冲移相、同步环节三个基本环节组成。
此外,还有强触发、双窄脉冲形成和脉冲输出等环节。
如下图所示。
图中晶体管V 6
用来控制V 5
的工作状态形成双窄脉冲。
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I 、II 由同步检测、锯齿波形成、移相控制、脉冲形成、脉冲放大等环节组成,其原理图如图3-6所示。
图3-6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I 原理图
由V3、VD1、VD2、C1等元件组成同步检测环节,其作用是利用同步电压U T
来控制锯齿波产生的时刻及锯齿波的宽度。
由V1、V2等元件组成的恒流源电路,当V3截止时,恒流源对C2充电形成锯齿波;当V3导通时,电容C2通过R3、V3放电;调节电位器RP1可以调节恒流源的电流大小,改变对电容的充电时间,从而改变了锯齿波的斜率;控制电压U ct 、偏移电压U b 和锯齿波电压在V5基极综合叠加,从而构成移相控制环节,RP2、RP3分别调节控制电压U ct 和偏移电压U b
的大小;V6、V7构成脉冲形成放大环节,C5为强触发电容用于改善脉冲的前沿,由脉冲变压器输出触发脉冲。
3. KJ006集成触发电路
3.1 内部结构
3.2 KJ006集成触发电路的工作原理
KJ006 引脚图 KJ006 是由同步检波、锯齿波形成电路、电流综合比较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和失交保护电路等部分组成。
外电路接线如图所示。
锯齿波斜率决定于 R7、RPl 和 Cl 的数值,
对不同的电网电压,KJ006 电路同步限流电阻 R,的选择按下式计算
KJ006可控硅移相集成触发电路主要适用于直接由交流电供电的双向可控硅或反向。
KJ006可控硅移相触发电路适用于单相、三相全控桥式供电装置中,作可控硅的双路脉冲移相触发。
KJ006器件输出两路相差180度的移相脉冲,可以方
便地构成全控桥式触发器线路。
该电路具有输出负载能力大、移相性能好、正负半周脉冲相位均衡性好、移相范围宽、对同步电压要求低,有脉冲列调制输出端等功能与特点。
一、电路工作原理:
该电路由同步检测电路、锯齿波形成电路、偏形电压、移相电压及锯齿波电压综合比较放大电路和功率放大电路四部分组成。
电原理见下图:锯齿波的斜率决定于外接电阻R6、RW1,流出的充电电流和积分电容C1的数值。
对不同的移相控制电压VY,只有改变权电阻R1、R2的比例,调节相应的偏移电压VP。
同时调整锯齿波斜率电位器RW1,可以使不同的移相控制电压获得整个移相范围。
触发电路为正极性型,即移相电压增加,导通角增大。
R7和C2形成微分电路,改变R7和C2的值,可获得不同的脉宽输出。
KJ006的同步电压为任意值。
3.3 分析各管脚波
3.3 KJ006典型接线图
交流供电时的接线图
直流供电时的接线图
直流供电的扩展电流电路如图所示:
4. 总结
4.1 接线
晶闸管触发电路(正面)
晶闸管触发电路(反面)
4.2 KJ006各管脚波形
P4脚
P10管脚
P3管脚
4.3 触发双向晶闸管电路
4.4实验现象
直流侧加+15V直流电,交流侧加+30V交流电压(经变压器220V降压至30V),输出侧二极管两端接霓虹灯泡,开始灯不亮,调节电位器改变晶闸管触发角从而改变锯齿波与基准线交点来改变输出电压大小,当电压达到30V左右时霓虹灯被点亮,随着电位器的调节霓虹灯逐渐变亮。
5.设计体会
通过这次设计,虽不敢说受益匪浅,但对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三个人一组很快读懂了电路图并熟悉其原理,这为后来焊接硬件电路打下了基础。
有不懂的地方和其他组一起讨论交流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硬件电路并测出正确波形,这本课程设计可能有地方与其他相同,其实有些图啊之类的借鉴了.做课程设计无非就是把书本里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罢了,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可以说是对综合知识的融合贯通,可能我还有好多地方不懂,不过同过这种做课程设计的方式还不错,我们可以自己尝式为自己定设计任务,多想想,就多查查啊,东西就渐渐学到了.总之体会到好处,做完了还感觉不错,更加认识了解了晶闸管触发电路。
6. 参考文献
1.《电力电子技术》王兆安
2.《电力电子技术问答》颜世钢,张承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