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审美和鉴赏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与文学评价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与文学评价1. 引言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递思想、情感和社会价值观。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与文学评价成为了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与文学评价进行探讨。
2.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体现在艺术方面和社会价值方面两个层面。
2.1 艺术方面的审美价值文学作品通过精心构思和形象描写,展现出艺术的魅力。
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带来审美的愉悦。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以细腻的描写和富有韵律的句子,表达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浮华,使读者感受到了艺术的独特魅力。
2.2 社会价值方面的审美价值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哲理。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读者能够深入思考和认识社会现象以及人类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钻石项链》中,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遭遇,作者探讨了社会阶层的困局、人心的追求和人生的意义,激发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3. 文学评价的标准文学评价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评判和评价的过程。
主要根据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艺术性和与现实社会的关联性来评价其质量。
3.1 表现形式的评价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包括语言和结构等方面。
对于小说和诗歌等文学作品,评价其语言的凝练性、富有感染力和形象的描写能力等,而对于戏剧作品则评价其对话的逻辑性和舞台效果等。
3.2 艺术性的评价艺术性主要评价文学作品的创意和独特性。
作品的创意和独特性体现在情节的构思和人物的刻画等方面。
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有独特而富有创造力的故事情节,以及立体而鲜活的人物形象。
3.3 与现实社会的关联性评价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也与其对现实社会的关联性息息相关。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通过反映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引发读者的共鸣,并引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注。
4. 文学评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文学评价既有客观标准,也有主观因素的影响。
客观标准是根据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来评判,而主观因素则是评价者的个人喜好和价值观的影响。
文学鉴赏与审美能力培养

文学鉴赏与审美能力培养文学鉴赏是指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审视与评价,进而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一个人对美的感知、理解和欣赏能力,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和修养。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人们往往更容易被虚假、低俗的文化内容所吸引,导致审美品味的下降。
因此,培养文学鉴赏与审美能力对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素质至关重要。
首先,文学鉴赏能够拓展我们的思维和情感世界。
文学作品是艺术与思想的结晶,通过阅读和品味,我们可以欣赏到作者的细腻情感和深刻思想,从而开阔我们的视野,促使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读完《红楼梦》,我们可以感受到曹雪芹对于生命和爱情的独特见解,从而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真谛。
通过文学鉴赏,我们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促使我们形成独立、深刻的思考方式。
其次,文学鉴赏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情感共鸣和表达能力。
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通过阅读和品味,我们可以学会感受他人的情感,并且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培养出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例如,读到一首优美的诗歌或者一篇感人的故事时,我们会因为情感的触动而产生共鸣,进而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通过文学鉴赏,我们不仅可以感受他人的情感,还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出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
另外,文学鉴赏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文学作品常常通过描写细节和构建情节来呈现作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阅读和品味,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培养出对美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力。
例如,读到一篇精彩的小说时,我们会忍不住去想象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并尝试着创造自己的故事。
通过文学鉴赏,我们可以不断开拓自己的想象力,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更好的应变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文学鉴赏还能够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常常富有感染力和美感,通过阅读和品味,我们可以学习到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学作品鉴赏从几个方面

文学作品鉴赏从几个方面文学作品鉴赏是一种深入剖析和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过程。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细致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提升我们对文学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文学作品鉴赏。
一、题材与主题文学作品的题材和主题是作品的基本元素,它们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承载着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核。
通过分析作品的题材和主题,我们可以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二、形式与结构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是作者在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时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和方式。
通过分析作品的形式和结构,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进一步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比如,小说的叙事结构、诗歌的韵律和格律、戏剧的舞台布景和人物对话等方面都是我们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时需要注意的。
三、人物与形象文学作品的人物和形象是作者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人物和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心理活动、形象塑造手法等,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同时,人物和形象的塑造也是作品中的重要艺术手法,通过分析人物和形象的形成过程和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作品的艺术价值。
四、语言与修辞文学作品的语言和修辞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通过分析作品的语言和修辞,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进一步感受作品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比如,作品中的比喻、隐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都是我们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时需要关注的。
五、背景与社会意义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背景和人们的思想风貌。
通过分析作品的背景和社会意义,我们可以了解作品的时代特点和社会背景,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
同时,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启示也是我们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时需要关注的。
文学作品鉴赏是一项复杂而有趣的任务。
通过对作品的题材与主题、形式与结构、人物与形象、语言与修辞、背景与社会意义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文言文的文学欣赏和鉴赏技巧

文言文的文学欣赏和鉴赏技巧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和智慧。
欣赏和鉴赏文言文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文学和艺术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文学欣赏和鉴赏的角度,探讨如何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
一、文言文的特点要欣赏和鉴赏文言文,首先需要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简洁、含蓄、典雅、优美等特点。
其语法结构、词汇用法和表达方式都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文言文中的词语往往具有多义性,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同时,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夸张等,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二、文学欣赏的角度欣赏文言文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 词语欣赏文言文中往往使用典雅、富有内涵的词语,欣赏这些词语可以体会作者的文学功底和审美情趣。
例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一章,作者曹雪芹运用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一词语,形象地描绘了黛玉葬花的场景,表达了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2. 句式欣赏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具有独特的韵味,如对仗、排比、省略等。
欣赏这些句式可以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和文学造诣。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运用了对仗的句式,形成了韵律美和意境美。
3. 修辞手法欣赏文言文中广泛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欣赏这些手法可以领略作者的文学才华和审美情趣。
如《庄子·逍遥游》中的“逍遥游”一词,运用了象征手法,寓意着追求自由和超脱的人生境界。
4. 情感表达欣赏文言文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欣赏作者的情感表达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三、鉴赏技巧鉴赏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以下几点可供参考:1. 背景了解了解作品的背景信息,如作者生平、创作年代、历史背景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
例如,了解唐代杜甫的生平经历,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的诗歌作品。
我国古代文学鉴赏的审美批评标准

我国古代文学鉴赏的审美批评标准
我国古代文学鉴赏的审美批评标准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 大成:即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刻,意蕴丰厚,思想高尚,能够表达出与时代和群众息息相关的真理和思想。
例如《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便代表了清朝士族衰落的社会现实。
2. 独特:即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文艺手法,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美感。
例如唐代李白的《将进酒》就以独特的“豪迈”、“奔放”和“豁达”而成为了经典之作。
3. 准确:即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语言和描写手法要准确地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符合史实和真实性,并且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夜泊牛渚怀古》就准确地反映了唐代江南的水乡风貌。
4. 美感:即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感受,通过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形成一种美感,并且能够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
例如唐代杜甫的《登高》一诗就以巍峨的山峰、翻卷的云雾为背景,展现出了一种壮美景象。
浅谈文学审美鉴赏【论文】

浅谈文学审美鉴赏浅谈文学审美鉴赏《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说道:“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的和谐发展。
”在“7----9”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说道:“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 这充分说明,中学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文学审美鉴赏素质的培养,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三者有机融合于语文教学过程中。
所谓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认知、感悟、理解、品味和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机能的活动而形成的审美过程。
由于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具有美悦作用,所以通过文学鉴赏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对大千世界的形象认识,而且可以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同时,还可以极大的提高审美能力。
构成了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鉴赏不同于一般的文学艺术鉴赏,它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以美启真”,求知与求美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的知识传授不应当脱离生动形象的各种文体、形象、画面,不能抽象为几个干巴巴的“知识点”、“概念群”。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鉴赏具有直觉性的特征。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件美的事物出现在你眼前时,我们突然感到眼前一亮,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叹:“啊,真美!”这种“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美的感受,就是美感直觉性的生动具体的体现。
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与审美境界

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与审美境界一、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1.文字运用:文学作品通过独特的文字表达,描绘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表现思想感情。
2.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丰富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3.结构布局:文学作品通过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部分,呈现完整的艺术形态。
4.人物塑造: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5.环境描绘:描绘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等,营造氛围,增强作品的真实感。
6.象征手法:运用象征意义的事物,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深层寓意。
7.表现手法: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体现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二、文学作品的审美境界1.情感美: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真挚、丰富,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2.形式美: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如韵律、节奏、层次等,给人以美的享受。
3.意境美: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虚构世界,具有诗意、画意、哲理意等。
4.人性美:文学作品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展现人性的光辉和价值。
5.思想美:文学作品所传达的积极向上、富有启示性的思想观念。
6.艺术美:文学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的独特之处,如构思巧妙、语言精彩等。
7.文化美: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
三、文学作品鉴赏方法1.感受与体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
2.分析与理解:从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深入剖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3.比较与鉴别:将不同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4.评价与反思: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评价,思考作品在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意义。
5.创意与拓展: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进行文学创作或相关活动。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并阐述其艺术表现手法。
方法:首先,阅读《红楼梦》相关章节,了解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基本情况。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审美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审美能力文学鉴赏与审美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思维能力。
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审美能力。
首先,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和水平的文学作品,如经典名著、优秀文学作品等。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朗读、演讲等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作品的魅力。
其次,学生需要通过写作来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写作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加深对作品的鉴赏和理解。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写作,如读后感、小说创作等。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此外,学生还需要通过参观文学展览和文学活动来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参观文学展览和参加文学活动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创作背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学展览、参加文学讲座、文学沙龙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学生还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来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与同学、老师和家长的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倾听他人的观点和见解,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讨论会、读书会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审美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写作、参观文学展览和参加文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审美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审美的艺术性
人的一生是审美的一生,人的生活是审美的生活。
我们总倾向于用审美的眼光去认识,了解我们的生活中的事物,去发现它们的真善美。
审美活动中,人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即广义的美感,包括审美的感知、感受、趣味、理想、标准等各个方面,是审美心理活动进入思维阶段后的意识活动。
人们常通过艺术来研究人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
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自然物的色彩和形象特征如清澈、秀丽、壮观、优雅、净洁等,使人在作用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并且,人也按照加强这种感受的方向来改造和保护环境,由此形成和发展了人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与社会实践发展的水平有关,并受社会制约,但同时具有人的个性特征,审美陶冶人的情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审美意识与人类一切社会意识现象一样,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我们在研究审美意识的历史起源与发展的时候可以发现,初级形态的审美意识具有原始的物质功利的性质,是一种朴素的审美直观,它的起源与人的器官和感官的形成和发展是直接联系着的。
第一,审美意识既不是由什么神的力量,也不是由内在感官或生物本能产生的,而是由人的社会实践一一物质生产劳动产生的。
第二,审美意识虽有生理和心理前提,但不再具冇自然属性,而只有社会属性。
完
全由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所产生所制约。
只有从一定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出发,才能说明“一定社会的人(即一定的社会、一定的民族、一定的阶级)正是有着这些而非其他的审美趣味和“概念” 。
审美意识的发展演变也离不开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动因;
第三,来自社会实践的审美主体自身感受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完备是审美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 “不仅是五官的感觉,而且所谓的精神感觉、实
践的感觉(意志、爱等等)一一总之,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一一都是由于相应的对
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
第四,我们现在指称的审美意识属完备形态,既是观念体系,也是社会情感,无论在以往的任何发展时代,都有不可否吋代性、阶级性、民族性。
了解了审美意识的来源,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文学审美。
我们该怎样来欣赏别人的
文学作品?是以一种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一视同仁的态度, 还是以一种满腹狐疑、浅尝辄止、心神不宁的情绪? 每个人对于事物的评价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正如“美”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向来有着不同的标准, 而社会的一贯的责任也仅仅是划分美丑, 而不是区别它们的程度.文学作品也是这样, 我们常常可以区分什么是好的文学作品,什么又是不好的文学作品,然而一说到它们的好坏程度则就因人而异了。
一般而言, 某个群体来衡量它们好坏程度的标准都是以这个群体中的某些佼佼者的审美观来作为评判标准的。
然而, 真正的“美”是运动的、上升的、充满了变化的,是的,如果“美”有了一个标准, 那么它就一定不能称之为“美” 了
文学的审美鉴赏是指收信人对审美文化进行鉴别和赏析,从而与发信人实现审美沟通的过程,是审美主体将审美文本的意义具体化的过程。
人类的审美活动的产生是当物质的实践活动进行到一定的阶段时,随着人类精神心理的复杂丰富而产生了多种精神需求时,人类萌生了一种审美的需求,于是在这种审美需求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等审美意识系统,而这种审美意识走向自觉时。
在文学鉴赏时我们要从中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文学作品大致分为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 下面主要分析一下小说的鉴赏。
小说有三要素, 生动的人物形象, 完整的故事情节, 事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这三要素中,生动的人物形象不能少,因为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通过对事物进行多种描写来达到作者想要达到的目。
所谓真实是不能超过现实去创作的,比如要塑造一个物, 而这只是一般老百姓而且没有文化, 可你在进行语言描写时他却说出了很震惊的话那就失真。
有些事你在描写时不能超过时代的局限, 假如你现在写汽车能够在天飞, 除非是科幻小说,不然也是失真,因为现在还没有那种科技平。
《红楼梦》, 《西游记》,《三国演义》的功之一就在于他们对物的描写。
《红楼梦》里那么多人,他们的外貌,心理,语言,动作,没有一个雷同,那琏二奶奶,贾宝玉, 林黛玉,薛宝钗等等哪一个不是形象逼真.《西游记》虽然许多幻想的成分, 但是每个物都具有鲜明的形象。
《水浒传》单那一百零八位英雄豪杰就个个跃然纸上, 栩栩如生。
当读者读着这些物的时候就有如亲见, 如闻其声的感觉, 好像这些物就在我们的面前。
通过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的描写,将这些物展现在我们面前, 虽然历经几百年甚至千年的历史长河, 但古时候人物的言谈举止还是在我们面前活生生的再现出来了。
其实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事物描写是很用的。
无论外小说还是中小说, 在我们看完小说后并非那件事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而是某个人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因为这些事都是做出来为塑造人物形象的。
沙翁笔下的哈姆莱特, 巴黎圣院中的伽西莫多, 安徒生童话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莫泊桑《羊脂球》中那个女人以及那一群逃难的贵族们等等, 正因为有作家对人物的出色描写才有那些正面人物留给读者不可磨灭的印象。
除了人物,再来谈谈情节的欣赏。
一篇小说, 一定要具备故事情节的完整, 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小说还有序幕和尾声。
这完整的故事节是小说三要素中的第二要素, 因为小说以塑造物形象为中心, 作者会对人物进行多方面的描写, 比如心理, 动作, 语言, 外貌等,通过这些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这些描写就得有一个好的平台。
在小说里,作者一般都不说谁好谁坏,作者的憎恶喜好都在他对人物的描写里。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有过说贾政是伪君子, 是封建社会的卫道士吗?有过说贾雨村是骗子, 是政客是流氓吗?没有这样的褒义词或贬义词, 这都是读者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时用的形容词. 所以人物同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 不可分割。
一篇好的小说,在创作过程中, 作者还会给情节设置悬念来引发读者兴趣,让读者产生一个又一的疑问, 这样小说就达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
小说的故事节一般都不是平铺直叙,提倡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 这样你的小说就会引人入胜了。
所以一篇作品是作者在简单故事情节基础的加工, 一篇文学作品有很多是作者的虚构,作者的想象越丰富,小说就越精彩, 读者的就越多。
好的小说将读者引进自己的故事里, 同小说人物一起或喜或悲。
判断一篇好作品的主要标准就是看看你的小说同读者的共鸣有多少, 能同多少读者产生共鸣原则上来说作品产生共鸣的越多越好, 说明你的小说反映了大多数的心愿或者共识。
当然有的作品因为不能让读者领悟, 或者没有能同这社会的需求相吻合, 这类作品一般是超前的, 那就只有少数能看懂, 没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与鉴赏能力的是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看不到实质,就如同《西厢记》曾经被列为禁书, 因为那时的婚姻形式为父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是犯大忌的,可是现在青年们看了觉得甚好, 因为这正应了青年一代的感情需求与婚姻形式的需求。
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环境欣赏。
坏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是小说中物活动的场所, 每一个故事都发生在一定的场所, 可以说没有场景就没有故事,好的环境描写可以烘托氛围, 可以从中读出人物的或喜或悲,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爱恨情仇, 还可以
领悟当时社会的经济与百姓的生活状况。
小说作者要选择同人物相吻合的场所, 倘若同人物的身份地位不相符, 那这样的小说也算得是败笔了。
文学审美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我们要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文学的艺术感染力,去感悟从作品中得到的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