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美学
文学的美学特征

文学的美学特征
1. 形象性:文学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使读者能够在想象中看到、听到、感受到作品中所描述的人物、场景和情感。
形象性使得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2. 情感性:文学作品往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观点,同时也能够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情感性是文学作品打动人心的重要因素。
3. 象征性: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情节和语言往往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某种更为深刻的思想或情感。
读者需要通过解读和理解这些象征来揭示作品的内涵。
4. 结构性: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形式,如诗歌的韵律、散文的起承转合等。
结构性使得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5. 创造性:文学作品是作者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它可以突破现实的限制,创造出全新的世界和人物。
创造性是文学作品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6. 历史性: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思想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读者可以了解到过去的时代和人们的生活。
7. 超验性:一些文学作品能够引导读者超越现实,思考生命、存在和宇宙等深刻的哲学问题。
超验性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精神内涵和启示意义。
这些美学特征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独特的魅力。
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文学作品可能侧重点不同,但通常都会包含以上美学特征的某些方面。
文学中的美学追求作品中的艺术形式与审美价值

文学中的美学追求作品中的艺术形式与审美价值文学中的美学追求:作品中的艺术形式与审美价值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情感和意境,以及传达作家的审美追求和价值观。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通过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的表达,使读者沉浸其中,领略作品的美学魅力。
本文将探讨文学中的美学追求,以及作品中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
一、艺术形式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艺术形式是文学作品的表现方式和结构安排,它决定了作品的形式美和艺术表达的效果。
不同的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和阅读体验。
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不同的文学形式,通过对语言、结构、形象等方面的处理,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魅力。
诗歌是一种以语言美和节奏感为主要特点的文学形式。
它通过音韵的运用、意象的构建和行文的节奏感,表达作家深刻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一种饱满而独特的审美体验。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将诗人在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感融入对月亮的描绘,通过简练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营造了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
小说是一种较为完整的叙事形式,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小说可以包含多种文学形式,如言情、推理、奇幻等,通过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的塑造,呈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意蕴。
例如《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小说,通过精细的情节安排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辱悲欢,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散文则以叙述为主,通常是作者对生活、自然、社会等的观察和感悟的记录。
散文的语言优美、自由流畅,通过描写的细腻和意境的抒发,使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内心的宁静。
例如鲁迅的散文《狂人日记》,以狂人的视角讽刺现实社会,表达了对封建道德的厌恶和对人性的探寻。
戏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形式,通过舞台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戏剧性的冲突和情感的碰撞。
戏剧不仅借助于语言的表达,还利用舞台布景、服装、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氛围,引发观众的共鸣。
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通过对主人公复仇心理的描绘和对真相的追寻,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
文学作品中的文学美学

文学作品中的文学美学文学作品一直是人类表达情感、思想和想象力的重要媒介之一。
它们不仅仅是故事的讲述,更是艺术的体现。
文学美学是研究文学作品中美的规律和原则的学科,探索了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点。
本文将从叙事方式、人物刻画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阐述文学美学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首先,叙事方式是文学作品中展现文学美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不同的作家采用不同的叙事方式来诉说故事,这也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阅读体验。
例如,线性叙事方式以时间顺序为基础,依次展开故事情节,读者可以清晰地理解事件的发生顺序,如何推进情节的发展。
而非线性叙事方式则打破了时间顺序,通过闪回、预示等手法来引起读者的兴趣与思考。
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作家能够丰富作品的内涵,增强读者与作品的互动。
其次,人物刻画是文学作品中体现文学美学的重要要素。
作家通过塑造不同性格、特点和经历的人物,展示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对主角和配角的真实描述、内心独白、和他人互动等方式,作家能够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人物的形象设置不仅仅是表面形象的描绘,更是一种富有内涵的象征。
通过人物刻画,作家能够传达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引发读者对生活和人性的深思。
此外,语言运用也是文学作品中体现文学美学的重要方式。
作家通过选择恰当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来创造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例如,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能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画面感,使读者对作品产生共鸣。
而词语的选择和句式的运用则能够影响作品的节奏和韵律,给读者带来艺术上的享受。
语言作为文学作品的载体,能够表达出作家独特的情感、思想和体验,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文学美学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叙事方式、人物刻画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运用,作家能够创造出富有艺术美感的文学作品,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感受的世界。
文学美学的研究和理解不仅能够提升读者对作品的欣赏水平,也能够启迪人们的思考,拓宽人类文化的边界。
文学中的诗意与美学

文学中的诗意与美学文学作为一门艺术,旨在通过文字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和体验。
在文学作品中,诗歌元素的运用是常见且重要的手法之一,它可以赋予作品以特殊的韵律和美感,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诗意与美学效果。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中的诗意与美学,并探讨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一、诗意的表达方式诗意是文学作品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它通过独特的语言运用和意象的构建,唤起读者心灵深处的共鸣。
在文学中,诗意可以通过多种手法表达出来。
首先是押韵和节奏,诗歌中常用的韵律和韵脚,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音乐感和韵律感。
其次是比喻和象征,通过将具象和抽象事物进行比较和映射,使作品具有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
最后是唤起情感,通过对人类情感的描绘和表达,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二、美学的审美追求美学是文学作品所追求的审美效果与艺术原则。
在文学中,美学追求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是形式美学,即在作品的结构和组织中追求形式上的美感。
比如,小说的情节设置、章回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可以体现形式美学的追求。
其次是内涵美学,即在作品的主题和意义中追求内在的美感。
通过对人生、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和揭示,作品能够引发读者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并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诗意与美学的重要性诗意与美学作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对于作品的品质和独特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诗意与美学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使作品更具欣赏价值和审美魅力。
其次,诗意与美学可以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引发读者对作品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
最后,诗意与美学可以丰富作品的意义和思想深度,通过言之有物和意随文字的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具思想性和思辨性。
总结起来,文学中的诗意与美学是作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它们通过语言的运用和意象的构建,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感效果。
同时,诗意与美学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不仅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也丰富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因此,诗意与美学在文学创作和阅读过程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

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文学作品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还能够通过艺术化的方式传递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欣赏到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这些价值体现在作品的语言艺术、情感表达以及思想内涵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作品。
一、语言艺术的美学价值文学作品最为直观的美学价值来源于其独特的语言艺术。
作家通过精确地选择词语和句子的结构,使得作品具有音韵美、形象美和节奏美等多种美学特征。
诗歌作品尤其擅长运用韵律与节奏,通过韵律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使诗歌具有动人的韵律感。
散文和小说作品则更注重描述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感染力的叙事,使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栩栩如生。
语言艺术的美学价值不仅仅在于表现形式,更在于其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想象力,使得读者可以通过作品中的文字感受到情感和思想的传递。
二、情感表达的美学价值文学作品的另一个重要的美学价值在于情感表达。
作家可以通过精妙的叙述和人物塑造来表达各种情感,如爱、痛苦、欢乐和失落等。
这些情感在作品中被放大和深化,读者可以通过作品中的情感共鸣来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例如,《红楼梦》中描写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深情以及林黛玉的痛苦和悲伤,使得读者可以感同身受,进一步思考生命和爱情的意义。
情感表达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广阔的意义和价值。
三、思想内涵的美学价值文学作品通过哲学、社会和人性等多个维度探索和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也是其美学价值的重要来源。
作品中的思想可以是对人类生活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或者对人性的探究等多种形式。
思想内涵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反思,帮助读者对自身和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例如,《1984》通过对权力和自由的探讨,引发了人们对政治操纵和个人自由的深刻思考。
这种思想内涵不仅拓宽了读者的视野,也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深度。
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

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文字表达并传递了丰富多样的意义和价值观。
在文学作品中,美学价值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包含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等方面。
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同时也能够提升我们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一、艺术表现形式的美学价值文学作品通过各种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艺术表现形式本身就具有美学价值。
例如,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给作品带来韵律美和音乐美,使作品更加动听和优美。
比喻、拟人等手法可以赋予文字以形象的象征意义,增强作品的意境和感染力。
此外,作品的结构、节奏、描写等方面的处理也能够给作品带来艺术的张力和节奏感。
通过欣赏和理解这些艺术表现形式,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领略作品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二、情感表达的美学价值文学作品是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价值。
这些情感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背景描写等方式得以表达。
在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深入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能够使我们更加贴近作品的内心世界,并与作品中的人物共情。
情感表达的美学价值体现在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情感共鸣,并引发我们对人生、世界的思考。
通过对作品情感的品味和理解,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感体验水平,拓宽自己的情感视野。
三、思想内涵的美学价值文学作品是思想和思想内涵的艺术化表达,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和观点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我们可以探索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作品中所包含的智慧和哲理能够启迪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引发我们对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作品中的主题和隐喻也能够给我们带来对世界的新的洞察和理解。
通过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深度,同时也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更多的指引和启示。
总之,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对于我们的个人成长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与审美价值

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与审美价值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到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考。
其中,美学与审美价值在文学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美学特点以及审美价值所在。
一、美学特点美学是研究艺术和美的学科,是人们对于审美对象的感知、体验和评价。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必然具备着独特的美学特点。
首先,文学作品在形式上追求艺术美。
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戏剧,都在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追求着艺术的完美。
例如,修辞手法的运用、章回体结构的构建以及意象的塑造等,都能够增加作品的艺术美。
其次,文学作品注重情感美。
作家通过对人物的情感刻画和事件的描写,将作品中的情感融入其中,引发读者的共鸣。
通过阅读作品,读者能够感受到其中所流露出的情感美,从而增强对作品的认同与喜爱。
最后,文学作品追求思想美。
文学不仅仅是通过艺术形式传达情感,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想的表达传递人类的智慧。
作品中的观点、思想与人物的感悟等,都反映了作家对人生、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思考与理解,使作品具备了独特的思想美。
二、审美价值所在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是其存在的意义所在。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与理解,读者能够获得审美体验,并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与启示。
首先,文学作品具有审美的享受价值。
人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美的过程。
在作品的描写、情感的流露以及语言的表达中,读者可以感受到美的魅力,体味到作品所传递的情感与意义。
其次,文学作品能够扩展人们的认知和思维。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拓宽自己的眼界,了解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人们的思考方式与价值观。
同时,作品中的人性分析、社会现象观察等,也能够引发读者深入思考,激发智慧的火花。
最后,文学作品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感与共鸣。
作品中对于人类共同的情感和命运的描写,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唤起其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这种共鸣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情感的滋养与净化,从而提高心灵的境界。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1.情感表达:文学作品通常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如爱、恨、喜、怒、哀等。
作家通过语言、描写和人物形象来传递情绪,使读者能够深入体会
并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3.思想深度:文学作品往往含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通过人物对话、内
心独白和描写手法等方式,作家能够深度探讨人性、社会问题、哲学思考
等主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反思。
4.人物形象塑造: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展现不同的性格特点
和生活经历。
作家通常通过细节描写、人物对话和行为举止等手法,塑造
鲜活的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与其产生共情和共鸣。
5.故事结构:文学作品通常有一个有机的故事结构,包括起承转合、
高潮迭起和情节跌宕等元素。
良好的故事结构可以使作品具有吸引力和张力,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情感感受。
6.文字表达:文学作品通常注重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
作家通过词汇
的选择、句子的构造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式,创造出富有韵律和美感的
语言,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7.主题和意义:文学作品通常具有独特的主题和意义。
通过情节发展
和人物命运的演绎,作家能够传递出自己关于生活、人性和价值观等方面
的见解和思考,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对作品的深层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课题是《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性》,大家从这个题目看,很简单地能看出三个层面的意思,无非就是第一:什么是文学作品;第二:什么是美学;第三:怎样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美学性。
下面我将会按照顺序,来讲解今天的这么一个课题。
1:首先来说什么是文学作品。
谈文学作品,我们必须要说什么是文学?其实这个东西很难说清楚,文学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文章和博学。
“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论语》中,《论语》里有:“文学子游、子夏”,(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子游、子夏两个人知识丰富,会写文章,文学是做的动词用)这里则直接地指文章和博学。
孔子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强调所学四项技艺,包括: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文学罗列其中。
可是到从魏晋时代起,文学逐渐地将“博学”含义排除了出去,《魏书》这样说:“而羲第六,文学为优。
”在这里,文学就单那些以表达情感为主并具有文采的语言作品。
这就有点趋向于现在的文学定义了。
又到了两汉时期,文学的定义又再次被分了家,文学是指专业的学术性的文字,一般的只可以叫文章,这种分界直到唐宋时期才又渐渐被弥合。
唐宋八大家在《古文运动》中提出要“文以载道”,韩愈倡导文学应传达“古道”,他说:“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
”这是针对唐宋以前那些浮华的,讲究文字漂亮的诗赋而提出的,他们是在说文章一定要表达出思想。
这种文学思想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到清末民初的时候,我认为是遇到了一狂人,学者章太炎,这个人有点分量,有两手,做过鲁迅的老师。
蛮早的时候,我看到他关于文学的定义,把我吓了一跳,他是这么说的:“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按照他的观点,就是只要写下来的东西就是文学,这整一个唯心主义。
再稍微往后面一点,在新文化运动初期,大学者胡适先生写过那么一篇小文《什么是文学》,所谓的小文就是没引起多大影响的文章,他说文字的作用不外达意表情,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就是文学。
他说,文学有三种性:一是懂得性,就是要明白。
二是逼人性,要动人。
三是美,上面两种特点联合起来就是美。
在这里其实他就开始提到了文学与美学的关系了。
当然,什么是真正的文学,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所研究的也只是个悬儿未解的问题,这个东西很难说地清道地明。
各个时期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来看,文学就变成一种语言性艺术,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去把某些样你认为需要表达的东西展现出来。
2:下面我们接着粗略地来谈美学,美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说到美到底是什么,现在的人们还是回答不出来。
这同什么是文学一个样子,我们要是从远古时代说起,就像那说书的,惊堂木啪嗒一响,就开始:话说当年……这样细致地讲下来,几天也讲不完。
当然,我也不会那样讲,没那个知识水准。
这里就说一下现在人对美的见解,现代人往往认为,美无外乎就包括三点,也就是真、善、乐(发音le)。
一、真就是指真实,一样东西,具备了真实性,就具备了美的前奏。
比如天然的宝石,如果稍微带一点瑕疵,反而会更加具有美感,因为完全纯正的宝石基本是没有的。
二、善是指理性的道德规范在审美中的作用,因此善在美学中也被称作“合乎规范”。
也就是说这样东西很合乎规范,一个人做事很有道德感,那就是美的。
在我们古代人们把忠义孝廉,乐善好施,行侠仗义当作是善举,我们现代人更提倡团结友爱,扶老携幼,救死扶伤,见义勇为这些高尚的行为。
古代的孟子在个人的人格修养上提出了:仁,义,礼,智的道德观念,在人性上他还主张培养人的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等。
孔子也在《论语》中提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尽善尽美是古代人们的审美标准。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辈们都希望我们做事要尽量地做地尽善尽美,同样是去做,把它做到大家都满意了,有什么不好呢?三、乐一看就知道是内心快乐,因为美好的东西肯定会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看到美好的东西,我们身心愉悦,所以会显得很快乐。
这就比方说吃饭了,以前看书看到说周公这个人勤俭的人,喜欢吃糟糠之食,我想古代人肯定不喜欢吃,为什么呢?其实肯定是不怎么好吃的,因为以现代人的甚或条件来说没有必要那样做了,吃了不舒服肯定不舒服,你说是吃糟糠舒服还是吃烤鸭舒服?我记得我最早接触到美学这个概念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学到了一篇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写的《咬文嚼字》,让你怎么在文字上推敲,觉得对我们作用很大,一下子我就把他名字给记住了,一直记到现在。
后来就接触一些他的东西,他在《论美》这本书里说到了:把这种生命流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他是在说,文字当中要融以生命,要让它活起来,就是美丽的,文字就是好文字。
他是在把美寓以文字之中。
后来也开始接触到一些美学方面的知识。
知道中国的审美主义发生于20世纪初期,重要代表人物有王国维和蔡元培,这两个都是很有名气的人,王国维最著名的美学著作是〈人间词话〉,王国维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意志论哲学,认为审美是对人的****的解脱。
他以这种观点来阐释《红楼梦》,认为该书的意义在于揭示人生之痛苦,对****之解脱。
后期的王国维又受到尼采的影响,认为生活之欲不能自我否定,而只能通过“蕴籍之道”得以张扬、升华,这就是审美的途径。
我个人觉得,1927年6月2日,他在北京颐和园跳水自尽,多少与他这种美学观点有关系。
蔡元培其人也大有来头,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教育部长。
蔡元培的审美主义与他受到西方现代哲学的影响有关,他同样是受到了叔本华的影响,而叔本华则认为意志是人的无休止的****,是盲目的、非理性的,它只会给人带来痛苦。
蔡元培接受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否定宗教,以审美取代之。
因为作家席勒是审美主义的鼻祖,所以蔡元培也深受他的影响。
后来还知道一些别的著名的美学家,比如蔡仪,王朝闻,宗白华,这里特别要说的宗白华先生,他是我们苏州常熟人,所以也是苏州名人中的一份子,他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也是一手发掘培养郭沫若的恩师。
3:刚才只是简单地说一下美学,下面来讲这个课题里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怎样来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美学性。
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美学性,我觉得只要恪守美学的三个标准就可以了,这里来举一些例子说明下。
比如说很熟悉的唐诗: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什么用“绿”呢?可以用别的啊,比如说:过、吹、到啊这写都可以,那为什么不用,很明显,没有“绿”用地传神,一下子就把春天这个形象给树立起来了,那么这个诗句一下子就美了。
这样的用法,古代诗词还有不少,比如说杜甫的《水槛遣心》里的句子,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两句诗就是写活了,你看,这十个字没有一个是虚设的,首先从美学上真的意面上讲,就符合了“真”这一点,因为雨小,所以鱼儿才可能冒头,从水面上钻出来,也是因为有微风,燕子才可能斜,如果是大风,我估计飞行是有困难的。
这两个句子就是写地很有意境了。
“出”写出了鱼的欢喜,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异常生动。
诗人用词精微至此,让我们叹服。
大家肯定听过一个典故,叫“贾岛推敲”,讲的是他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两句中敲字的用法,贾岛是个善于推敲的人,比如他的另两句诗“流星透梳木,走月逆行云”,一个“透”字,一个逆字,用地太有创意,尤其是那个逆字,一用就立刻体现了月和云的相对移动性,我想他应该也是推敲良久所得,经典之极。
鲁迅是我认为用词用地很有艺术的人,他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我想与他文字本身的艺术性是分不开的。
随便举几个例子来说说,我们学过的作品《为了忘却的纪念》,这名字就起得很有特色,很吸引人,现在的读者一般口味很挑剔,先看书名,名字吸引人才看下去,名字不吸引人甩到一边。
《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个名字就很吸引人,一个好名字,好的序对一本书来说很重要了,结果那篇文章尽管是篇有些伤感的文字,可是经鲁迅之手,写地也很有些俏皮,有意思。
鲁迅写地有意思的文字很多,写孔乙己,写阿Q都很有特色。
《孔乙己》里举几个例子,孔乙己进店喝酒,要柜台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这里是用的“排”字,这个词用地多好啊,说明他那次是为了让大家开眼,摆阔气了,从这就可以看出,他以前没如此阔气过,从他的动作就反映出他的生活状况。
美学中的真被体现了出来。
所以说那一帮喝酒的主顾们不相信他,说他一定是偷了别人东西了。
你看,衔接地多好,就这一个字,反映了很多的东西。
《阿Q正传》里我觉得用地最好的就是阿Q的那一声“嚓”,阿Q的那一声“嚓”是不朽的经典,阿Q得罪了不少人,阿Q是很会搞小动作的,他某一次看到王胡抓虱子,便暗地里和他比赛,可是他没有王胡捉地多,咬起来也不响,于是就出言不逊了,骂王胡是“毛虫”,结果被王胡扔出去六尺远。
以后他就记着这么一磋事了,他就想着报复。
有一次阿Q从城里回到乡里,炫耀在城里的见识,说杀“革命党”好看,光说不行,还要比划,阿Q忽然扬起右手朝着伸长脖子听地入神的王胡的脖子根直劈下去没,嘴巴里还念到“嚓”这一个字就用地太形象了,从此王胡被吓坏了,王胡瘟头瘟脑了很许多日,也不敢靠近阿Q的身边了。
熟知中国文化的人都知道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我们也学过这个文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不仅是千古第一行书的书法范本,而且它也是一篇优美的文章。
王羲之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作品?是因为这篇作品是王羲之在好友聚会的现场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临时创作的,所描写的东西也正是场所周围的景色,临时书写出来的作品能写成那样,充分体现了作者所具有的高级的精神境界,和他所具有的高雅的生活情趣。
通过《兰亭集序》的创作过程的启示,我们可以说,美就是高雅的情趣,这种美是可以容于作品中的,如果一部作品中体现了美,那这部作品绝对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从上面所讲的东西中我们应该能够看出,美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所以很多美学家同时又是作家,比如说朱光潜老先生就是这样,现在颇为有名的散文大家余秋雨也是个美学家,他们因为也研究美,所以在文章中展现美,把握地很好,无疑,他们是很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