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美学论文

合集下载

西方美学史论文西方文艺研究论文

西方美学史论文西方文艺研究论文

西方美学史论文西方文艺研究论文朱光潜对克罗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批判摘要: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他继承与批判克罗齐是与他内在的人生价值息息相关的,由此朱光潜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美学思想。

这对我们探讨直觉主义在文学上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朱光潜;克罗齐;美学;继承;批判克罗齐是继康德、黑格尔之后影响最大的美学家,被韦勒克称为“西方四大批评家”的第一人,曾在国际美学界形成蔚为壮观的克罗齐学派。

在中国,通过朱光潜先生的介绍、引用、发挥与克服,对中国的美学研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最初来源可以说就是克罗齐庞大的美学体系中的主要观点。

朱光潜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留学英美期间,先写成了《文艺心理学》初稿,又于1932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了《谈美》。

他自称该书是通俗叙述《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

也就是说,《谈美》反映了写作但是还未出版的《文艺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从《谈美》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初身居国外的朱光潜受到克罗齐“直觉—表现”说的明显影响,其中克罗齐用表现论重新界定文学艺术定义时的“几个重要否定”——“艺术不是哲学、科学或历史”,“艺术不是功利的活动”,“艺术不是道德活动”——是朱光潜先生建立自己美学和文学观的重要依据。

朱光潜先生的这种美学和文学观点,在当时受到了批评,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克罗齐的表现论观点的影响实在是重要因素之一,朱光潜先生是从“纯”美学的观点谈问题的。

1936年其回国后,作为教材使用并已修改公开出版的《文艺心理学》(开明书店出版)情况已有所变化。

后来他说:“……在这新添的五年中……我对于美学的意见和四年前写初稿时的相比,经过一个很重要的变迁。

从前,我受康德到克罗齐一线相传的形式派美学的束缚,以为美感经验纯粹地是形象的直觉,在聚精会神中我们观赏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不旁迁他涉,所以抽象的思考、联想、道德观念等都是美感范围以外的事。

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

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

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论语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 33]这不仅体现了孔子的音乐审美观,同时也代表了孔子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审美理想。

这种美善统一的审美理想与德国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于美与善关系的认识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康德的研究,更加深刻地理解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思想。

1 善:道德的力量孔子与康德都把善定义为一种道德的教化力量。

他们都认为,所谓善是在文艺作品中体现的伦理与道德情感的导向作用。

故此,尽善的文学作品其终极价值是一种囊括社会伦理道德及价值的人文关怀。

《论语》中虽然没有对于善的完整的定义,但是从孔子对于《韶》、《武》两种音乐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孔子眼中歌颂大舜美德的《韶》乐是尽善的,而《武》乐中表现了武王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

可见孔子赞美的是一种体现伦理道德美的文艺作品。

所以,孔子所说的善即文学作品中关乎道德伦理的内容。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于善的定义是根据理性通过单纯的概念使人满意的[2: 43].这就表明,康德也认为善所体现的是一种道德伦理上的满足。

康德所说的善的愉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道德的愉悦。

由此可知,对于善的理解孔子和康德是一样的。

这种善统指一种美好的德行,表现在人身上就是文质彬彬君子品质,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对于道德伦理的歌颂。

正因如此,孔子非常重视发挥文学作品中善的道德教化功能。

《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 183].这里的兴,即感发意志,说的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可以有一种撼动心灵,激发意志的作用;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这表明文学作品不仅是作者的创作活动还是对现实社会缩影式的展现;群,即群居相切磋,指的是文学作品可以让不同的人看到后有不同的感受,之后共同交流,从而达到对文学作品新的认识;怨,即怨刺上政,是就文学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3].可以说,兴和怨是立足于个体情感而言的,而观和群则是立足于社会作用而言的,二者的最终目标就是协调好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课题研究论文:《柳林风声》的美学分析

课题研究论文:《柳林风声》的美学分析

119392 美学论文《柳林风声》的美学分析《柳林风声》是英国杰出儿童文学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1859―1932)的经典童话故事,被誉为英国儿童文学黄金时代的压轴之作。

故事以风光秀丽的柳林和大河为背景,讲述了四只动物――老练稳重又颇具权威的獾、聪明善良又心细如尘的河鼠、机智勇敢又略显呆萌的鼹鼠以及狂妄自大又挥金如土的蟾蜍――在四季变换中跌宕起伏的生活,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格雷厄姆以经典的英国式散文体,用优美的文字,将抒情与写意结合,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祥和宁静却又生机勃勃、充满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和冒险之美的新世界。

一、自然美叶咏?P对《柳林风声》曾做如下评价:“尤其在描写景物方面,本书作者别具才华,造辞既新,观察又切,读者随着作者的笔,仿佛来到了一个幽静绝美的天地,心境都为之焕发不少呢。

”格雷厄姆在书中所使用的语言,既有童话故事里的浪漫与活泼,又具散文中的诗意和典雅。

整个故事一派浪漫,又不失散文的节奏明快,富有韵律。

如:“……,忽然来到一条水流丰盈的大河边,他觉得真是快乐绝顶了。

他这辈子还从来没有见过一条河哩。

这只光光滑滑、蜿蜿蜒蜒、身躯庞大的动物,不停地追逐,轻轻地欢笑。

它每抓住什么,就格格低笑,把它们扔掉时,又哈哈大笑,转过来又扑向新的玩伴……。

它浑身颤动,晶光闪闪,沸沸扬扬,吐着旋涡,冒着泡沫,喋喋不休地唠叨个没完。

”作者用“光光滑滑”、“蜿蜿蜒蜒”两个叠词,将暖春初至时积雪融化、春水丰盈的景象描画了出来;接着又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流水声比人的笑声和喋喋不休的唠叨,让人身临其境,如闻河水哗哗的流动荡漾之声。

万物复苏的春天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跃然纸上。

又如《黎明前的笛声》一章中对河湾夜晚和黎明的描写,作者用了一系列的短句“玫瑰是那么娇艳动人,柳叶是那么繁茂奔放,绣线菊是那么芳香扑鼻……,闪耀的亮光和泛着光泽的绿水倾泻而下……,微风掠过水而,撩动起白杨,摇晃着带露珠的玫瑰……”和四字成语“世外桃源、郁郁葱葱、万丈光芒……”,节奏明快,朗朗上口。

文学类论文范文

文学类论文范文

文学类论文范文【篇一】文学类论文范文:如何看待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在欧洲和美洲产生的文学思潮。

其特点是打破传统的叙述方式,摒弃现实主义思想,追求个人主义、自由性和自我表现,以及自由的形式和结构。

尤其在诗歌中,它体现了极致的独立和自我表达,为后来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然,作为文学思潮,现代主义存在着不少争议。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其语言和形式的复杂性。

与传统文学相比,现代主义作品的语言丰富、抽象、常常充满了意象和意识流。

这对于一些读者来说,不太容易理解和消化;而在形式上,现代主义文学也经常使用拆散、破碎、乱序等手法,对读者的审美和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正因为如此,现代主义文学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更为深度和多面,它在表现人性、文化和时代方面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实验性。

现代主义文学也推动了文学形式的多元化、唯美主义思想的发展,给未来的文学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启示和创造力量。

因此,个人认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思考。

尤其是当代文学,虽然已经远离了现代主义的创作语言和形式,但依旧受到了其启发和影响。

因此,对于现代主义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当代文学中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篇二】文学类论文范文:文学是否应该受到道德的约束文学作为一种形式的艺术创作,从古至今一直面临着诸多争议。

其中之一就是文学是否应该受到道德的约束,即文学是否必须符合某种伦理思想或价值观念才能被接受。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支持文学自由创作的观点,认为作家应该有自选主题的权利,更加体现他们的创造性和思想独立性,并且文学作品可以或应该超越道德和伦理的限制,反应和表现更为真实的人性和社会现实。

而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则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考虑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不仅仅满足审美的需要,更要体现积极的社会价值,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改善。

当然,这个问题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问题,它充满了复杂性。

[美学,论文,美学]美学论文:浅议“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

[美学,论文,美学]美学论文:浅议“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

美学论文:浅议“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摘要】查字典论文网为您整理了美学论文:浅议“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希望和您一起探讨!一美学与日常生活的渊源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自美学思想产生至今两千余年来,美学与生活一直有着很深的渊源。

文化研究者们认为,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口传文化时期、印刷文化时期和电子文化时期。

在不同的文化时期,审美与生活由合一到分离,最后再次走向融合。

在口传文化与手写文化前期,审美与生活曾经是混沌一体、不分彼此的。

那时审美是生活的一部分,譬如渔猎时代的弓箭既是工具也是心爱的审美艺术品(如果当时有所谓的“审美”观念的话)。

审美与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或者说当时审美还没有从生活中分娩,人的审美意识还萌动在生活实践的母胎中。

譬如中国古代的玉璧以及佩戴的各种美玉,既是当时的审美艺术品,同时也是祭祀用品和某种观念的象征物,具有原始宗教、伦理道德、政治活动的实用意义。

即使到了孔子那个时代,审美仍然很难同生活分得那么清,诗、乐、舞,并不是后来人们观念中的纯粹艺术。

甚至中古时期(如魏晋)的佛教和石窟壁画、雕像,很难说当初有多少人是带着审美意识把它们当作“艺术品”去塑造的。

西方亦如是,古希腊戏剧当初也是酒神节祭祀仪式的一部分。

在手写文化后期,纸张出现了,审美意识逐渐“独立”了,此时审美与生活开始疏远。

这对审美艺术的独立发展是一个重大促进,特别是印刷时代的到来,为审美的独立发展提供了可能。

此时,它以“精英化”、“贵族化”甚至“神圣化”姿态与“生活”拉开距离,审美被供奉在高高的奥林匹亚山顶上。

人们认为,正因为审美与生活不同,它才是审美艺术,而且,似乎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越远,越是高高在上,就越是好的审美艺术。

与那时的社会状况和精神理念相应,审美活动被认为是高于生活的创造。

审美艺术品被认为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产物,是超越凡俗的圣果。

审美艺术活动因为是精英者的活动,是人上人的活动,是高雅人的高雅活动,审美艺术作品也就被看作与凡俗生活不同的高雅、特殊、精贵之物。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德塞都的日常生活美学及其当代文化意义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德塞都的日常生活美学及其当代文化意义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德塞都的日常生活美学及其当代文化意义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指导教师:麦永雄20080401德塞都日常生活美学及其当代文化意义研究生姓名:余沛泓导师姓名:麦永雄学科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方向:西方文论年级:2005级摘要米歇尔·德塞都(Michel De Certeau,1925--1986)是20世纪法国重要的历史哲学家和后现代文化理论家,其日常生活实践美学具有丰赡而深刻的思想蕴含,德塞都日常生活美学的三个向度,即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抵制”的“战术”、“都市漫步”、消费观念具有进一步深入探讨与理论阐释的空间。

德塞都的日常生活美学为我们阅读和理解社会生存经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野,在当下文化研究以及各个相关领域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全文由“引言”、“正文”及“结语”组成,其中“正文”又分为三章。

引言主要是梳理和综述德塞都国内外研究现状。

进而说明本文研究题旨、框架和理论意义。

第一章日常生活实践理论:“抵制”的美学意蕴主要论述德塞都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中文化“抵制”的战术,如“假发”战术,重点分析德塞都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的核心概念“战略”与“战术”,并从东方理论视野对其美学意蕴加以阐释。

第二章空间与都市:“漫步”的当代审美体验论述德塞都日常生活实践的“都市漫步”美学,重点探讨在漫步实践中所发现的后现代地理学以及城市漫步过程中的审美生存体验,并从空间与城市漫步的关联域探讨文明冲突中的当代审美经验。

第三章转化的智慧:德塞都的“消费”观与日常生活美学阐述德塞都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中的消费理论,指出其日常生活实践的理论精髓在于“避让并不逃离”的生活美学,并将其理论置于当下理论研究的背景之下,对德塞都生活美学与福柯、法兰克福学派的关联性进行探讨,以揭示出德塞都日常生活美学研究的当下意义。

结语德塞都的日常生活美学是一种对生活的反思性研究以及对生活的主体“人”的反思,他的理论体现了一种实践逻辑,展示了生活的经验与智慧,德塞都日常生活美学的三个向度提供了一种观察社会文化的人文视角与微观研究的方法论,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

古人关于“林泉之志、烟霞之侣”的表达-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

古人关于“林泉之志、烟霞之侣”的表达-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

古人关于“林泉之志、烟霞之侣”的表达-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古人关于神合感精神境界的描写,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一种别具一格的令人为之低回和遐想的艺术特色。

而古人关于林泉之志、烟霞之侣的表达,也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令人为之心向神往的自然审美境界。

它们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一、神合感探幽(一)神合感是古代文学家的幻想中国古典文学中,常有这样的描写:心凝形释,与万物冥合、精浮神沦,忽在世表。

这种物我同一、人与宇宙默契的心理状态,就是神合感。

它只是一种主观感受,并没有客观实在与它相应,但确有这种精神境界。

对这种精神境界的描写,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一种别具一格的令人为之低回和遐想的艺术特色。

那么,神合感是什么样的主观感受呢?它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文学家的幻想。

按照心理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观点,文学家产生幻想,主要是因为文学家的愿望未满足,或者说他在现实中不是一个幸福的人。

弗洛伊德又把幻想说成是文学家潜意识中受压抑的望的曲射,一种心理上的升华。

他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白日梦,他们创造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来满足自己潜意识中得不到满足的望。

这种观点无视社会对人的影响,但包含了若干合理因素,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幻想的实质,幻想与现实的关系,以及文学家之所以会产生幻想的原因。

我们别看许多神合感的描写潇洒而浪漫,似乎文学家热情奔放、精神愉快,有优哉游哉、飘飘仙之概。

其实,他们中有些人的内心是很痛苦的,受着压抑, 望得不到满足,就只能利用文学创作做白日梦了。

于是,白日梦中出现了奇特的神合感,一种不折不扣的幻想,这使得神合感具有变相满足的补偿功能。

那么,中国古代文学家有什么痛苦和内心望呢?从中国历史上看,凡是像魏晋时代那样、现实纷乱的社会,总有一些文学家如嵇康那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现实生活使他们意志消沉,成为退居山林的墨客骚人。

那些寄情于自然的诗文看起来超脱,骨子里却潜伏着无穷痛苦。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散文一)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散文一)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内容摘要: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艺术特色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1、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饱含着作家的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程式:其一,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注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其二,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

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红楼梦》之“泼辣姐”—王熙凤
班级:A09计算机学号:090604134 姓名:吴伟云“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呵呵,读者问她是谁呢?没错,她就是我们“恨她,骂她,不见她又想她”的凤姐——王熙凤。

在红楼的众人物中,吾不爱黛玉的娇柔善感之姿;不爱宝钗亲切大方之态;不爱史湘云活泼天真之浪漫;不爱秦可卿温柔和平之乖巧;独爱凤姐的泼辣跋扈:喜欢她的处世圆滑、八面玲珑;喜欢她的精明干练、处事得体;喜欢她的敢爱敢恨、敢于担当;最最让我喜欢的是她那“泼皮破落户儿”的泼辣个性。

凤姐的泼辣个性表现之一——拉风的穿着打扮。

记得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第一次出场就是与众不同,来了个“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她的打扮亦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蛎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横比目玫瑰佩;。

,虽然这样的穿着有点过于珠光宝气,但好在凤姐是个货真价实的美女,这样的穿着在她身上也不会显得俗气。

纵观红楼中众姐妹或素雅或得体或清纯的扮相,凤姐的打扮是够嚣张够华丽的,但介于凤姐在贾府的地位,她有资格嚣张得这么有品位!
“泼皮落破户儿”的泼辣性格表现之二——语言上的泼辣,王熙凤口头上的得理不饶人是在书中很显著的一点。

她喝令下人总让一些下人听得毛骨悚然:她喝令平儿:“叫两个二门上的小厮来,拿绳子
鞭子,把那眼睛里没主子的小蹄子打烂了!”把小丫头吓得魂飞魄散。

她还经常把“仔细你的皮!”挂嘴边,她侄儿贾蓉向她借一架屏风,她说:“若碰一点儿,你可仔细你的皮!”。

王熙凤的语言好像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想法,或许这会让人有点无法接受,但在我认为这也是她的可爱之处:她没有那么多的拐弯抹角,说话直来直往的,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的语言让人又爱又恨,这也让《红楼梦》多了一种活泼欢快的气氛,使她的人物更鲜活。

“凤辣子”的泼辣性格表现之三——爱动手打人。

“凤辣子”经常在下人做错事的时候采取的是“动武”的手段:“回头向头上拔下一根簪子来,向那丫头嘴上乱戳”,在院门口又有一个丫头,“也扬手一下打的那丫头一个趔趄”。

虽然我不欣赏她这样泼辣的作风,但就性格而言,在贾府那个伪善的社会里,人人都暗藏机关,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虽然是心里想着争权夺利,互相暗算,却时刻不忘在表面装着慈善面孔,标榜着菩萨心肠。

只有王熙凤随时出手打人,不顾伪善的面目,真正的做到了做自己的也就只有她而已。

王熙凤为什么能够在贾府如此的泼辣跋扈呢?因为她有这个资本!她不仅有很好的家庭背景,作为她本人,由于她得处事能力得到了包括老祖宗贾母的认可并喜爱,以至于她实际是贾府中的管家的地位。

与大观园中那些被压迫的柔弱女性相比,我最爱王熙凤。

她才是生活的强者,是一个争取独立自主人格的不同凡响的女人,是那个腐朽没落的大家族中唯一敢于与男权抗争的女权主义者,是我们新一代女性的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