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艺术论文

合集下载

美学论文范文

美学论文范文

美学论文范文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学问,它探讨的是人类对于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

美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

在西方哲学史上,美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介绍一篇关于美学的论文范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美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论文题目美学的本质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论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美学的本质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

首先,本文对美学的概念进行了阐述,指出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学问,它探讨的是人类对于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

其次,本文分析了美学的本质,认为美学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审美经验,是人类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的过程。

最后,本文探讨了美学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指出当代艺术的审美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发人们对于美的思考和感悟,从而促进人类的审美教育和文化交流。

论文正文第一部分美学的概念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学问,它探讨的是人类对于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艺术、文学、音乐、建筑、雕塑等各种形式的艺术和文化现象。

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研究。

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美的本质、美的标准、美的价值等方面。

美学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哲学中,美学被视为一种哲学学科,它探讨的是美的本质和美的价值。

在亚里士多德的美学理论中,美被定义为一种感性的经验,是人类对于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过程。

在康德的美学理论中,美被定义为一种纯粹的感性经验,是人类对于感性世界的理解和评价。

第二部分美学的本质美学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审美经验,是人类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的过程。

美学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美学是一种感性经验美学是一种感性经验,它是人类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的过程。

美学的感性特征在于它是一种直接的、非概念化的经验,是人类对于事物的直接感受和体验。

美学的感性特征使得它具有直观性和情感性,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2. 美学是一种文化现象美学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

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

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摘要:音乐美学是一门以音乐艺术高度出发的,专研其自身规律及音乐本质的基础性理论学科,主要依托音乐艺术实践,在艺术实践中分析总结音乐美学理论。

与此同时,音乐美学对于音乐艺术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随着音乐美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扩展了音乐艺术的实践道路,在实践中产生新的思路。

关键词:音乐美学、艺术实践、指导意义音乐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实践活动,其理论体系需要不断的完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音乐是艺术实践的理论指导基础。

音乐美学的研究需要在哲学基础上,通过使用社会学及心理的研究方法,以此表达出音乐艺术实践的特殊规律。

音乐艺术实践展示了作品的风格及历史背景,也展示了演出者的光鲜的人格魅力、卓越的表演技巧及独有的演绎风格,且从中表现出了演出者的审美角度及层次,具有独特性及创造性。

因此音乐艺术实践具体表现出了演出者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激情,同时也表现出音乐美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音乐美学意义及其与音乐艺术实践之间的关系美学是产生和发展于社会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基础之上,主要专研美感、美的创造及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音乐美学的研究主要从音乐的艺术高度出发,专研其自身规律以及音乐本质的基础性理论学科。

音乐美学只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或者一个部门,其主要专研音乐的本质、现实及音乐之间的关系、音乐的特殊形式及内容、音乐的社会功能及性质、人类的感知、想象、感情及理智等心理活动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音乐美学隶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采用理论逻辑的研究方法专研音乐艺术,以研究音乐和其他艺术之间的特殊性为出发点,目的是分析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及本质。

音乐美学是一门涉及范围极广且极其复杂的学科,通过充分使用人类社会及自然科学中已取得的巨大成果综合研究音乐艺术自身规律。

从以上概述可看出,音乐艺术实践的主要研究对象即为音乐美学,在对音乐艺术实践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才可从中发掘音乐艺术自身本质及规律。

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

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

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理论和方法,它对音乐艺术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美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本质和表现方式,还可以指导艺术家创作出更具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首先,音乐美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本质。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声音的组合和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音乐美学可以对音乐的元素、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理解不同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对音乐美学的学习和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音乐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手法,进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

其次,音乐美学可以指导艺术家创作出更具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音乐创作是一个艺术家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过程,而音乐美学可以提供创作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通过学习和运用音乐美学的相关知识,艺术家可以更好地把握音乐创作的目标和方向,以及如何运用声音和结构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同时,音乐美学的研究也会对音乐的艺术传统和审美观念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激发艺术家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音乐美学的研究还可以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

音乐是一门需要专业技能和素养的艺术,音乐美学可以为音乐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法。

通过音乐美学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对音乐的独立思考和审美能力,提升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创作水平。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音乐美学的研究来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使音乐教育更加科学、全面。

综上所述,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本质和表现方式,还可以指导艺术家创作出更具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同时,音乐美学的研究也可以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音乐美学的研究和学习,并将其应用于音乐艺术实践中。

美学与艺术的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美学与艺术的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美学与艺术的论文艺术理论论文论文关键词:美学艺术审美意识形态论文摘要:“美学”这一学科的基础问题永远是关于它自身的问题,即这样三个相互关联着的问题:什么是美学,什么是艺术,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问题因其基础而一直深深困扰着当代美学界。

本文呼应着宗白华先生八十年前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而重提这个问题,并给出了自己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新的回答。

本文重点论述了:美学、艺术与现代性问题,艺术品成立的三个基础性条件,以及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美学学科的问题。

一、什么是美学?从美学到艺术学,横跨了两百多年,这门学科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一门纯哲学变成了一门经验科学,研究的旨趣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流派、观点和著作。

这些著作涉及到了美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

概括起来,美学研究的主题大致上包括:1. 美是什么的问题。

从苏格拉底、柏拉图提出这个问题以来,它一直是哲学家们关注的中心问题。

尽管现代美学普遍地将这个问题视为没有答案的问题,但“美”仍然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主要价值。

因而美是什么的问题决非无意义的问题,它仍然是美学保持自身和向前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因。

但是,“美是什么”的本质定义的困难早在苏格拉底那时就已经被认识到了,在当代分析美学中被最终定论为一个错误的问题形式。

但是,在当代的现象学——解释学美学那里,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人们可以不再试图给出一个本质的美的定义,但可以从经验水平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把美(优美)规定为和谐、对称、均衡、小巧、柔和、波浪线等,也可以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给出一种解答,如“美是道德的象征”(康德),“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海德格尔)。

2. 美感和审美经验问题。

美感问题可以看成美是什么问题的另一种形式。

美学诞生时的本义就是研究作为一种认识形式的审美感性的,所以美感问题是美学的基本问题。

当代美学又重新回到对这个基础问题的关注,尤其是今日的美学生物主义、身体美学和物质美学。

美学论文《论艺术美》

美学论文《论艺术美》

论艺术美艺术美就是人类审美的主要对象,就是美的高级形态,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就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与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就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

它的本质与社会美、自然美一样,也就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对艺术定义的理解,可以体现在对艺术品的把握上。

艺术品可以通过与非艺术品的区别来定位,而一些艺术定义的成果可以帮助区别艺术品与非艺术品。

真正的艺术品,首先必得当得人们在“艺术品”的本义上直接的指称。

进而言之,对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首先必须分清本义上的“艺术品”与其她意义上的“艺术品”;其次必须在本义上比较不同物品,把握被人称为“艺术品”的事物与其她事物的区别。

“艺术品应就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制品”:(一)艺术品应就是人工制品艺术品从根本上就是人的实践性产品,艺术品就是一种人生现象、社会现象。

艺术品必须经过人的行为才得以成立、得以认定,这一特性,证明了艺术家与艺术家实践的必然性,艺术必须包含人与实践,艺术品的意义与人的实践有关。

(二)艺术品应就是精神性的人工产品在艺术的诸多定义中,无论就是“游戏说”,还就是“表现说”、“符号说”等,无不认识到艺术品在一定的形式上承载的意义就是对应于人类的精神活动与精神需要的。

此处,精神性不就是指艺术品纯粹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意识里而不需要任何物质的东西,而就是指艺术品的各种质素必须就是精神性的或就是可以转化为精神性的,它们不就是赤裸裸的、有限性的肉体欲望与功利性。

(三)艺术品应就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人的精神至少可以区分为感性与知性。

一就是具体的,一就是抽象的;一就是遵从感性运作规律的,一就是遵从以形式逻辑为主的知性思维规律的;一就是获得以意象为主要内容的结果的,一就是获得抽象的规律等成果的。

值得注意的就是,“感性”就是精神性的,它不同于有限的、功利的欲望。

在探讨了艺术品的定位之后,还需要分析作为艺术存在流程第二个环节的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

美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

美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

美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美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关键词:美学,整理,论文范文美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简介:优选范文一:论文题目:分析美学在国内的传播与研究摘要:作为一种以概念分析为研究方法的美学形态,分析美学曾经占据国外美学界主流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但由于各种原因,一开始并未受到国内美学界的青睐。

历史地看,分析美学在国内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分析哲学的引进、批判性地关注译介、选择性地认识评析、多美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内容:优选范文一:论文题目:分析美学在国内的传播与研究摘要:作为一种以概念分析为研究方法的美学形态,分析美学曾经占据国外美学界主流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但由于各种原因,一开始并未受到国内美学界的青睐。

历史地看,分析美学在国内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分析哲学的引进、批判性地关注译介、选择性地认识评析、多方面地展开研究四个阶段。

在此期间,国内分析美学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学术成果,但相较于分析美学在国外的状况来说,国内分析美学研究仍处于探索成长之中。

从美学多样性的角度来说,关注和研究分析美学对于本土美学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而重新梳理和反思国内分析美学的研究现状,有利于更加清晰地认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推动国内分析美学研究今后的发展。

关键词:分析哲学;分析美学;美学史;美学译介;本土转化;20世纪以来,伴随着学界对国外美学思想和方法的引进与接受,分析美学逐渐在国内得到传播和研究。

尤其是21世纪近十年,分析美学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与分析美学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日渐增多。

然而,同国外的分析美学研究相比,国内的分析美学研究显然还存在深入发掘的空间。

因此,对于今后国内分析美学研究而言,回顾分析美学的引进和接受过程,梳理分析美学研究现状并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一、国内分析美学研究总体概观回顾国内分析美学研究的发展,可以按照学界对分析美学不同的重视程度,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20世纪初至1949年的分析哲学引进阶段、1950年至1978年的批判性地关注译介阶段、1979年至20世纪末的选择性地认识评析阶段、21世纪初至今的多方面地展开研究阶段(1) .(一) 20世纪初至1949年:分析哲学的引进从来源上说,分析哲学是分析美学生发的理论基础,因而,考察国内分析美学研究的发展,应当从对分析哲学的引进和介绍开始谈起,而这一阶段,尤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早期分析哲学的引进和接受,为分析美学在国内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背景。

关于美学的论文

关于美学的论文

关于美学的论⽂美学是研究⼈与世界审美关系的⼀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的⼀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是⼈类的⼀种精神⽂化活动。

当代,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简称之为论⽂。

关于美学的论⽂1 ⼴告在今天商业社会也可以成为艺术品。

虽然对“⼴告艺术”还存有很多争议,其商业属性和功利性使“艺术”这⼀概念的纯粹性⼤打折扣,但⽆法否认现今的⼴告作品已经越来越多地包含了艺术和审美的成份。

从古到今,并没有所谓纯粹的艺术品,艺术总与⼀定时代社会的实⽤性结合在⼀起的,总与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相关联。

因此,我们把⼴告从经济、市场、信息等学科中独⽴和分化出来加以⽂化和审美的审视是可⾏的,现代⼴告逐渐确⽴了⾃⾝的⽂化形象和美学地位。

当⼴告在品牌的周围不断的附加越来越多的概念与故事时,其⽂化上的艺术与审美便成为了可能,并且由此产⽣出⼴告的独特品牌的价值。

今天被称为数字时代,许多品牌营销⼈员满脑⼦关注的焦点是媒体采购成本的降低,炒作创意上的短线的传播策略。

⽽且⼏乎所有的⼴告企业都已开始请求综效、企业再造、节省成本、以及策略规划等等。

他们往往忽略:品牌塑造中⼴告作品⾥究竟是哪些东西可以提供给消费者,哪些东西才能让消费者感到满意,哪些事物才能吸引消费者的光临。

由于科技与信息的发达,商品的差异性⽆法加⼤,对⼤部分消费者⽽⾔,其基本需求各品牌都能获得满⾜。

因此唯⼀能够产⽣差异性的就是创造难忘的感知经验,⽽美学就是创造品牌⼴告难忘的感知经验的有效武器。

其实美学并⽆任何奥秘可⾔,它早已存在于商品品牌性格于消费者⽣命之中。

在此差异化与区隔化渐渐泯灭的年代,美学使得以创造差异的有效武器。

⼀、⼴告美学的发展历程 作为理论形态的⼴告美学,是近些年才崛起的边缘性科学。

从属于实⽤美学的范畴,是实⽤美学中的技术美学在⼴告领域的延伸和发展。

这种美学是将美学的理论与⽅法,运⽤于⼴告学,并吸收⼀些相关学科的成果⽽发展起来的。

关于美学原理的论文

关于美学原理的论文

关于美学原理的论文
美学原理是关于人类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的理论体系。

它涉及了艺术、设计、文学等各个领域,并且对人类的美感和美学观念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美学原理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理解人类审美体验的本质。

首先,美学原理被认为是对审美价值的评判标准。

它通过研究人类对艺术和美学作品的反应和喜好,从而揭示出一些客观的基本原则。

例如,对称性、平衡性和谐度等美学原则,这些原则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创作和设计中。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艺术家和设计师能够创造出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作品。

其次,美学原理还有助于理解美的本质。

美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因为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喜好都不尽相同。

然而,通过研究和分析人类的审美反应,美学原理能够找到一些普遍存在的美的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是某种形状、颜色、模式或情感的表达。

通过理解这些普遍存在的美学原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对美的偏好和认知过程。

此外,美学原理还能够指导艺术和设计的创作过程。

当艺术家和设计师了解了美学原理后,他们能够根据这些原理制定创作策略,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创作中。

这样,他们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或用户的审美需求,创造出具有美感和吸引力的作品。

综上所述,美学原理是研究人类审美体验的重要理论基础。

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对美的评判标准,而且还深化了对美的理解。

此外,美学原理还能够指导艺术和设计的创作过程。

因此,研究和应用美学原理对于探索和发展人类审美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与艺术文化》期末论文题目:诗歌作品的审美分析——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姓名:叶炜杰学号:201230740224学院:信息学院班级: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班摘要:唐代的诗歌绚烂璀璨,《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张若虚的诗人借对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五种良辰美景的描绘,尽情赞美了大自然,构成了境界非凡的奇丽景色。

“‘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

诗真绝诗,才真绝才也”。

“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全诗以“月”为主体,14个“月”字统摄全诗。

在结构上月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夜空、原野、花林、飞霜、扁舟子、恩妇、高楼、镜台、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画面及场景,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关键词:诗歌;月;花;江;诗人;相得益彰一、该诗在创作上有三个重要特点: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江花月夜》以春江潮水和月夜做为开始,作者就“江”、“月”即景抒情。

将“春江花月夜”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继而又引出对花林美妙景色的描绘:“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犹如一股清爽之风扑面而来,刹那间便感觉到那种清爽美的存在。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在这种淡静如水的环境中,灵魂仿佛被净化,使人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圣洁心情。

2、含蓄表述,意蕴悠长。

“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

面对象征着团圆的明月。

诗的后半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子和思妇的离恨闺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种过渡非常的自然,没有丝毫的牵强附会之状,情和景高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这种意蕴是非常深远的。

浓浓的离别相思之情在澄澈空明的孤月中,化为淡淡的哀愁。

这种离愁别绪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感情色彩,营造了梦幻般的意境。

然后,作者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春江花月夜》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它并没有直接书写游子思妇的感情,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景色表述,而后很自然的过渡到的。

以景喻人,以景衬托自己的心情。

把自己的那一份悠长的相思之情寄托于明月和春潮。

3、语言清晰,结构严谨。

《春江花月夜》全诗语言清晰,对仗工整,韵律婉转,浓淡相宜。

共三十六句,四句换一韵,共换九韵。

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有强烈的节奏感;又由于顶针句式的灵活使用,使语言清新流畅,琅琅上口。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二、该诗的艺术价值1、对唐朝后期作家的影响《春江花月夜》对民族审美积淀的形成,对后世的诗歌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古来写月亮的诗歌中,《春江花月夜》当属第一。

曹公的那句“何处秋窗无雨声”与“何处春江无月明?”如出一辙。

从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能窥见“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影子。

历史上咏月名句更是数不胜数,例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青天来月有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张孝祥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等。

虽然都是旷世杰作,但都不如《春江花月夜》那样浑然天成。

2、对其它姊妹艺术的影响唐诗《春江花月夜》对音乐,舞蹈等相邻艺术也有其深远影响,有著名的舞蹈《春江花月夜》、还有一首著名的民族器乐曲的名字也叫作《春江花月夜》。

据说此曲用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唐诗《春江花月夜》命名,是因为作者受到张若虚所作《春江花月夜》开头的一段诗句的启发,乐曲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花影层叠的迷人景色。

尽赞大自然的绮丽美色,尽情赞赏了江南水乡的风姿意态。

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转贴于 233网乐曲《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古典音乐中的杰作,她表现了祖国山川的秀丽隽永和优美宁静,她用中国特有的音乐旋律来表达了中国人的情感,她也是一首世界名曲,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点,也是西方文化中所不具备的。

她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难得的佳作。

张若虚仅凭这首《春江花月夜》便足以千秋扬名。

历代文人都给这首诗以高度的评价:清末王凯运评此诗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较为公允地指出了它的源流、地位和影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近代文人闻一多先生则评价这首诗: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孤篇压全唐。

赞扬张若虚的贡献是“无从估计的”。

三、个人观点诗人在开篇中写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几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每次读到此处,我眼前仿佛一副美丽的画卷猛然打开,扑面映入眼帘。

明月下,春江万里,潮水滟滟,不禁让人思绪飘飞,浮想联翩。

好一副春江夜景。

作者接着写到:“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闭上眼睛,我仿佛看到江水正趁着月色轻轻地绕过花香满地的春之原野,那一抹浓浓的月色流淌在花树上,像是给大地撒上了一层飘逸而洁白的小雪。

我不禁疑问,诗人应该是一个丹青妙手吧,要么他轻轻挥洒一笔,便能渲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呢?还不仅如此,这个绘画的高手还巧妙而细微地观察了月光:月光仿佛将世间万物的颜色已经抹去,只留给大千世界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多么细腻而温润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在这样的境界里,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辽阔幽静而又恬美。

上面的这五句,好似一副画卷,由远及近,慢慢展现在我们眼前。

同时,由大及小,从春江到孤月,诗歌充分体现出了博大、宁静、浩瀚而又深邃的宇宙空间。

诗人接着写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诗人心中,江月虽然恒存,却永远没有生命,永远如一,而且如此单调没有变化,它们只不过是单调的重复罢了;人生虽然短暂如白驹过隙,但人类却有无限的生命力,延续的人类代代绵延、繁衍无尽的;作为个体而言,人生的悲喜丰富而生动。

正如沈从文所说,“对于一切自然景物,到我单独默会它们本身的存在和宇宙的微妙关系时,也无一不感觉到生命的庄严”(《水云》)。

在感受到永恒与短暂,无限与有限的冲突和矛盾后,诗人把深情的目光投向可恋慕的人生,而这人生的精华就是“情”。

又道:“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诗人紧紧扣住“春江明月”四个字,由江月意境生发出的种种诗情。

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一句可以感受到游子对思妇的怜爱和不能陪伴的歉疚,而“卷不去”、“拂还来”、“愿逐月华流照君”又细腻地刻划出思妇的痴与怨。

月色可恼,却又痴想着能像月光一样跨越时空与游子常伴,这种深情是多么感人,多么投入,多么执着!相比之下,宇宙自然的永恒与无限是虚无和冷漠的,而充满喜悦与烦恼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丰富的。

由情和爱及烦与恼交织而成了多彩的人生,虽然渺小,但情感却是真实可感的,这就是人们对生存价值的肯定,是乐观、向上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在令人徘徊的月光下,我们能感觉到时光在渐渐流逝而去,春光将要过去,但是回家的日子依旧是遥遥无期。

冷冷的毫无情感的月亮又要西边落入海面了,在明月下赏月的人们,能有几个人可以回到温暖的家中呢?家,难道也是诗人用来与自然相抗衡的力量所在吗?是的,一定是的,要么一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让我们不禁想到作者所持的态度是肯定的。

同时也让我们想到,生命虽然是短暂的、是渺小的,却是如此美好而丰富的,这令我在回味中有深深的感动。

结论我认为《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能以孤篇压倒全唐,很大部分的原因在于它所蕴涵的宇宙意识和哲理意味。

一首没有上升到哲理高度的诗是平庸无奇的,一首只有哲理语言的诗是空洞乏味的。

《春江花月夜》便是一首将抒情思想与哲学意识完美结合的诗。

这与唐朝的时代气息有关,但更与诗人本身的性格密切相关。

唐朝承袭了前面所有朝代的艺术高度,春秋战国的百家思想到魏晋的精雕细刻无一不对唐朝文人的思想和文字产生巨大影响。

但是唐朝的文人还是特殊而开阔的,唐朝开明宽松的政治气氛浪漫而理想化的政治态度都为唐朝文人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于是唐朝才会出现这么多对生命的高歌对宇宙的探索。

参考文献[1] 吴晨晖.浅析《春江花月夜》[J].时代文学. 2008.[2] 张斌.中国古典舞《春江花月夜》的审美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3] 隋慧娟.《唐诗宋词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4] 徐中玉. 大学语文[M]. 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 王爱玲.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J].高等函授学报. 2000(3).[6] 宋安,余迅.《春江花月夜》的整体解读.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20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