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电影美学鉴赏_文艺美学论文
试论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

试论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中西电影文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它们各自代表了东方和西方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不同的美学思想。
美学思想是指对美的概念、原则、规律和价值进行思考和探讨的理论体系,它是一种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的表达,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感。
通过对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进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审美价值,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体现了不同的审美追求和审美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佛家美学”以及“儒释道美学”的综合表达。
儒家美学主张“中庸之道”,追求平衡和和谐,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强调情意相通、礼义廉耻。
道家美学强调自然与天人合一,注重自然的神奇和奥秘,崇尚清静之美和无为而治的审美取向。
佛家美学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超脱,强调空灵之美和虚无之美,主张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这些审美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体系,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西方美学思想则主要包括“古希腊美学”、“文艺复兴美学”、“启蒙美学”和“浪漫主义美学”等,古希腊美学注重完美的形式和理性的审美,文艺复兴美学强调个性的发展和人文主义的价值,启蒙美学强调理性和自由的审美,浪漫主义美学强调感性和想象的审美。
这些西方美学思想影响了西方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审美传统。
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在审美追求和审美价值上呈现出一些共通之处。
在中西电影文学中,都对人性与生命、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呈现出对人性的关怀、对自然的赞美、对历史的反思与探索等共同的审美关怀。
中西电影文学都充分展现了对美的追求和表达,表现了对理想、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
不论是中国的《霸王别姬》还是西方的《罗马假日》,都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这些共通之处反映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体现了人类文化共通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念。
电影鉴赏的论文方面范文

电影鉴赏的论文方面范文浅析电影《西游·降魔篇》之美学关于美学,学界给出这样的解读:美是理念,是生活,是一种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有着紧密联系的存在。
黑格尔的《美学》中提到:艺术是美的最高和最典型的形态,美学只需研究艺术就足够了。
电影作为一门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集视觉和听觉于一体,容纳包括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等多种艺术形态,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因此,从美学角度对电影进行解读具有特别的意义。
2021年2月10日,由周星驰作为总制片人,并兼任监制、编剧、导演的3D巨制电影《西游?降魔篇》震撼上映,以215亿美元票房刷新华语片全球票房纪录,成为彼时全球最卖座的华语电影。
《西游?降魔篇》故事背景源于《西游记》,却放弃了对《西游记》中经典情节的再现,这是一部以降魔为主题,而以人间大爱奠定电影基调的讴歌人性本真的神话电影,故事架构远离生活,但周星驰却用他特有的“周氏幽默”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特别而纯粹的心灵之旅。
电影中3D技术的运用为观众营造了极其丰富的视觉效果,周星驰别具匠心的想象力使整部影片彰显无限的魅力,而他关于人性真善美的把握,更是赋予整部电影别具一格的美学意味。
一、人性的至善之美《西游?降魔篇》中的核心人物陈玄奘的原型是《西游记》中的唐三藏,电影关于这个角色的交代是唐三藏的年轻时期,是一个在师父心目中“差了一点点”的驱魔人。
陈玄奘的出场带有一丝戏谑的意味,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甚至在收服河妖的时候颇显幼稚,但一旦深究这个人物,其所承载的至善至美则喷薄而出,感人至深。
一陈玄奘的至善影片中在备受河妖侵扰的沿海渔村,人心惶惶,村民为了早日结束这种痛苦邀请了一位道士来收妖,无奈这位道士只是一位招摇撞骗之徒,一番折腾之后不但没有收服河妖反而炸死了一条生性善良的古氏鱼,但这条古氏鱼体型之大并不被渔民常见,因此渔民信以为真,对道士百般膜拜。
此时,驱魔人陈玄奘看出其中破绽,但村民并不相信他的话,并蜂拥而上对他暴打一番,但即使被打到嘴角流血,陈玄奘内心的善良还是促使他对村民发出小心河妖的提醒,无奈村民完全不相信他说的话。
听说电影影视美学赏析

听说电影影视美学赏析电影是一种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它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官刺激,让观众沉浸在故事情节中,体验各种情感。
电影影视美学赏析是一门研究电影艺术的学科,它涉及到电影的各个方面,包括摄影、导演、剧本、音乐、表演等等。
通过对电影的美学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艺术的魅力,欣赏电影中的细节和技巧,从而提升自己的电影审美水平。
首先,电影的摄影是电影美学赏析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摄影是电影艺术的基础,它通过镜头的运用和画面的构图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一部好的电影摄影能够通过色彩、光影和镜头语言来表达导演的意图,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
比如,在《霸王别姬》中,摄影师通过运用冷色调和大光圈镜头来展现主人公的孤独和无奈,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情感。
其次,导演是电影美学赏析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导演是电影的灵魂,他负责统筹整个电影的拍摄过程,包括演员的表演、剧情的编排、镜头的运用等等。
一位优秀的导演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和表达方式来打造出一部独具风格的电影作品。
比如,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通过非线性叙事和视觉效果的运用,创造出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梦境世界,让观众沉浸其中,体验梦境的神秘和奇妙。
此外,剧本和音乐也是电影美学赏析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剧本是电影故事的基础,它通过对人物性格和情节的塑造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沉浸在故事中。
而音乐则是电影情感的传达者,它通过旋律和节奏来烘托氛围,增强观众的情感体验。
比如,《泰坦尼克号》中的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通过悠扬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成为了影片中的一大亮点,让观众对故事中的爱情更加动容。
最后,表演是电影美学赏析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演员通过自己的表演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来诠释角色,让角色更加立体和生动。
一位优秀的演员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来打动观众,让他们对角色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
比如,《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蒂姆·罗宾斯通过精湛的表演,将主人公安迪的坚韧和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对他的命运更加关注和感动。
从美学角度分析电影的作文

从美学角度分析电影的作文
通过想象把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感受、体验是文学欣赏最主要最根本的途径和方式。
欣赏者以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作品,拥抱作品,心灵与心灵相对话,感情与感情相交流,心中没有概念的干扰,没有逻辑的介入,一切都是感性的、直觉的。
在这一过程中,欣赏者面对作品那活泼流动的生命信息,心有所感,情有所动,意有所悟,全身心处于愉快陶醉之中,这是精神的盛宴,是心灵的狂欢,这是最大的艺术享受。
文学作品中那些活的灵动的生命信息,如音韵节奏中的意味,字词的暗含意味,语气语调,情调,格调,风格,神韵等等,必须亲身感受体验才能把握。
文学欣赏,实质上欣赏的是读者自己在心里“想象”出来的形象。
别林斯基说:没有心灵的参与,而这,几乎比用脚去理解艺术更坏。
高尔基说:科学工作者研究公羊时,用不着想象着自己也是一头公羊,而文学家则不然。
因此,文学欣赏的对象,泛泛地说即文学作品,而严格说起来,则是隐藏在读者自己心理屏幕上的一种活的感性的东西。
试论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

试论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电影文学是一种整体艺术形式,融合了影像、声音、故事情节等多种元素。
中西方的电影文学在美学思想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本文将从中西方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进行论述。
中西方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强调情感的表达。
中西方的电影文学都注重通过影像和音乐等手段来表达人物的情感,使观众能够与电影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无论是中国的情感电影如《霸王别姬》、《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还是西方的情感电影如《泰坦尼克号》、《罗马假日》,都以情感为核心,通过摄影、配乐等手法将情感传递给观众。
中西方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在表现人物性格上也有相似之处。
中西电影文学都注重在人物形象上的细腻刻画,通过细节描写、情绪表达等方式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他既是一个机智勇猛的斗士,又是一个憨厚善良的伙伴,《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奥哈拉则是一个勇敢独立的女性形象。
中西方电影文学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丰富的个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西方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审美标准上,中西方有所不同。
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审美观念有着差异,因此在电影文学中的美学表现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电影文学注重通过意境的表现来传递情感,追求内敛、含蓄的美;而西方的电影文学则更注重于故事的情节的表达,追求明快、直接的美。
在表现手法上,中西方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电影文学注重抓住时代背景、社会问题等,通过复杂的叙事结构和象征意义的图像来表达;而西方的电影文学更注重于个体的情感和故事,通过真实的人物形象来展示。
中西方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虽然有着各自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无论中西方的电影文学,都以情感为核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来吸引观众。
中西方电影文学之间的美学交流和互相吸收,将为电影文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思想火花和创作灵感。
论文:浅议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

电视电影论文浅议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所走过的审美意识是人类的本能现象之一。
早在三百多年前的18世纪,西欧就已经形成了具有学科性质的、逻辑严整的美学体系。
那时的人们,便已开始了对美学的本质、审美等有意识地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虽然在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从朝廷、政府中尚没有“美学”这一专门的研究机构,但是在民间,在艺人之中,却对美学问题有着深刻的见解并不间断地追求审美的本质。
电影自1895年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影像艺术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目光。
它在后来得到广泛传播即有力地证明了影像世界画面审美的本体魅力。
本文试图从所存在的电影现象中挖掘藏匿其中的美学思想,借以证明电影美学思想在审美意识中的同源性。
从审美源头上发现存在的意义(一)宇宙观中的美学思想差异1・“有”和“无”是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本观念。
西方人通常把“存在”作为宇宙的本体,在他们看来,认识世界就是认识客观存在。
因此,他们往往是以存在和“有”来衡量世间万物,并且把这种现象尤其是表面的、稳定的、不变的、恒常的物象作为存在的根本。
这就是“存在论”。
“存在论”理所当然地影响了西方美学史。
产生了“本体论”阶段中杰出的美学思想家一一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归纳起来就是“存在论”。
他认为:世界的本源即实体是由质料加形式所构成的,美在于事物体积的大小和秩序,“秩序和比例的明确”是美的形式特征。
确定事物是否美,必须依据量(体积大小)的原则和秩序(把事物各个不同的因素、部分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的原则。
除了本体论阶段外,认识论阶段的美学思想也可以找到“存在论”的身影。
该阶段的古典美学认为:美具有客观性,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因此美学应当以客观的美为研究对象,探索美的本质和规律。
总之西方人的这种以“存在论”来认识美的本质和审美就是来源于他们认为客观世界的宇宙观。
认为对宇宙的认识可以用一套概念系统表达出来,这套概念系统是明晰的具有一定逻辑的一致性。
电影艺术赏析方面的论文

电影艺术赏析⽅⾯的论⽂ 电影作为⼀个集⼤成的艺术门类,⾃诞⽣以来就集各家所长,不仅表现在对绘画、⾳乐、摄影等艺术表现形式的汲取,还表现在故事题材的借鉴。
下⽂是店铺为⼤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艺术赏析⽅⾯的论⽂的内容,欢迎⼤家阅读参考! 电影艺术赏析⽅⾯的论⽂篇1 浅谈电影《⾹⽔》感悟艺术美 [摘要] ⼈类对于美感的欣赏和享受来源于对各种事物接触时所产⽣的感动,是⼀种能够让⼈⼼灵愉悦和放松的精神状态。
电影《⾹⽔》运⽤时空、光影、声⾳、画⾯等元素,将嗅觉视觉化,带给观众⽆限的美的体验,通过神奇的嗅觉视觉化之旅将《⾹⽔》所要表达的⽂化内涵与艺术之美相结合,从多个⾓度展现了《⾹⽔》的艺术美,让观众获得了丰富的审美感受,更深刻体味到真善美与爱等情感体验,在欣赏、感悟电影魅⼒的同时,让观众体会到了电影背后的魅⼒,给观众带来了⼼灵上和视觉上的饕餮盛宴。
[关键词] 《⾹⽔》;艺术感悟;审美体验 ⼈类对于美感的欣赏和享受来源于对各种事物接触时所产⽣的感动,是⼀种能够让⼈⼼灵愉悦和放松的精神状态,对于美的享受和感受是⼈们从各项事物中获得的宝贵回馈。
⼈类对美感的感受和享受有狭义和⼴义之分,狭义上,主要是审美主体对于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的具体感受,⼴义上,则是⼈类的审美意识,通过审美主体对各种美的存在的反应形成变化多样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等。
在电影《⾹⽔》中,导演汤姆·提克威就通过将嗅觉影像化和审美化的⽅式将其搬上银幕,运⽤画⾯声⾳、时空光影等视觉造型元素,给观者带来了⼀次神奇的嗅觉视觉化之旅,让⼈们深刻感受都了艺术之美。
下⾯我们对于电影《⾹⽔》所表现的艺术美略作赏析。
⼀、电影《⾹⽔》介绍 影⽚讲述了男主⼈公让-马普蒂斯特·格雷诺耶因为对于⾹⽔的迷恋⽽最终⾛向了犯罪道路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对于⼈性、道德、理想、价值观和审美倾向都进⾏了拷问,是⼀部⾮常独特的作品,它的导演汤姆·提克威尔对于影⽚所表现的内涵也给予了⾼度评价。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美学探析》范文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美学探析》篇一一、引言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种以社会价值为主导、国家情感为主线的电影类型,凭借其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从美学角度对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和特点进行深入探讨。
二、主旋律电影的美学特点1. 真实之美:主旋律电影以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历史事件、民族精神等为特点,将真实的情感和事件通过影像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真实之美。
2. 视觉之美:在画面、色彩、音乐等方面,主旋律电影也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精美的画面、绚丽的色彩以及优美的音乐,都为主旋律电影增添了丰富的美学内涵。
3. 情感之美:主旋律电影以真挚的情感触动观众,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共鸣。
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国情怀,都能在主旋律电影中寻找到共鸣的源泉。
三、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代表作分析近年来,《战狼》、《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等作品,作为主旋律电影的代表,在美学上具有鲜明的特点。
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画面、生动的情节以及深刻的主题,将国家情感、民族精神等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这些作品在视觉效果上也具有极高的水准,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感受到深刻的情感冲击。
四、主旋律电影的未来发展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观众审美需求的提高,主旋律电影在美学上也将不断创新和发展。
未来,主旋律电影将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更加真实、深刻的情感体验。
同时,主旋律电影也将更加注重视觉效果的呈现,通过更加精美的画面、更加绚丽的色彩以及更加优美的音乐,为主旋律电影增添更多的美学内涵。
五、结论主旋律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邃的内涵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从美学角度来看,主旋律电影的真实之美、视觉之美以及情感之美都为主旋律电影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未来,主旋律电影将继续在美学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观众带来更加真实、深刻的情感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初创的起始端是机械技术进步的结晶,而这种无生命的机械运动,却最终通过艺术家们艺术上的震撼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让世人惊叹的巅峰。其中的功臣,最能引起人类共鸣的不能不说是自然界变幻莫测的时空迁移。当自然首次以画面和声音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时候,全世界人惶恐,惊奇,随后便如痴如醉般疯狂的沉浸在这精妙的视听元素上,也让身心全部融入在屏幕框架内“造化”“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欣喜上。从物我两忘到物我统一,经过了人类头脑的加工和选择,促成了影像世界从宇宙物态升华到精神心象的飞跃。电影主人公的心绪,情节链条上的节奏,蒙太奇剪辑段落上的时长,都在表现的自然物象中徘徊,找寻适当整合交融的美学韵律。最终达成“人物和环境的双向渗透”,“人与自然的和谐,天道和人道的对应”(罗艺军《电影美学:1984》)。如法国导演吕克·雅克特拍摄的纪录电影《帝企鹅日记》,用人的眼光诠释南极企鹅的精神世界,在缓缓的如水如诗般的流动中我们自身化作了企鹅中的一员,与他们一起感受寒冷,体会温情,在冰冻的世界舞蹈,歌唱,迁徙,迎接新生命的轮回。把这种人类意识独有的情趣移注到被忽略的小企鹅(自然物)身上,“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3这就是移情。在移情的同时让我们历经爱,勇气,冒险的艺术境界,伴随着戏剧的起承转合,浪漫的再现了雪白的高调画面下的情感世界。好像在审视人类自己一样,超越功利,超越金钱,超越周边的世俗,又不乏亲切,因为这些低等动物的情感世界,曾几何时,我们人类的确也曾拥有。看这部完全动物做主角的片子我们哭了,哭得那么自然,因为这些生灵是鲜活的,它们在最为恶劣的环境中,创造了世界上最闪烁的光泽。人类,动物,自然,似乎通过这部影片建立了某种联系,尽管这种联系其外延是模糊的难以界定的,但是在此刻它们的和谐内涵,却早已完成了人类心中对幸福的跨越。
其次,电影艺术创作的整体观念要求我们重视审美感念中的观照和虚静。
世界各国各地,各年龄,各层级的人在看完《辛德勒的名单》后,激动的流下热泪,优秀的影片和欣赏主体的情感介入会让不应忘却的历史重新浮现,也会让时空的阻隔不再成为世界人民情感共通的障碍。影片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它把过去的战争具象,如同战乱的阴影对生命的威胁,死亡的迫近对尊严的蔑视,恐慌的情绪对爱情的木然,世道的残酷对人性的锤炼,这一切的知性感悟都与辛德勒——这一具体可触人的心态历程关联起来,牢牢地吸引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在观影的同时自觉自愿、并满怀虔诚地走进虚静的心里状态,进而进一步对影片加以观照和触悟。其实眼前晃动的屏幕,出现的物象既是创作主体情绪语词化的宣泄,又是审美主体不经意的表露经过加工后的影像结论。它需要双方的沟通和互动,更强调审美主体的悟性与观照。“观照不只是用眼,更是用心;不仅是对于对象的映入,而且是以特有的角度将其的造成以此一对象为原型的审美意向;不仅是以对象物为观赏的对象,而且是与对象物彼此投入,形成物我两忘的关系。”4主体与对象的双向交流首先需要观赏者心性的沉炼,思想的一致,进入完全安宁,淡泊,即虚静的观赏状态,这其中不乏等待、容纳的哲学思辨意味。等其所能预见、抑或个别空间限制下无法想象的时刻,容其所能承受、抑或某段时间内无法忍耐的现象。“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审美主体为此摒弃物态世界的享受,尽快地进入与艺术共融的理想欣赏状态。如此,电影中的善恶美恶,与人类内心深处无欲无虑的澄清心思相契合,这时的主体人便可以“独上高楼”,轻易地与编创人员一起“望尽天涯路”。回旋
悟觉
主体的电影艺术创作需要客体的生活原形,而生活的真切反过来又带给艺术家们直觉的提升。悟觉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神遇”,“是一种心物感应的悟觉思维到典型状态,是主客体之间意义的双向渗透所产生的深层次心理反映。神来之时,喻象叠出。”1其实这是一种返朴归真的感知,也是一种力求获取本真意象的手段。正如同司空图在《诗品·雄浑》中提出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所展现的意境一样,无论是电影艺术的创造者,还是欣赏者,都希望从创作品中得到这股构成天,地,人运转变通的核心力量,按照蒲震元教授的翻译,我们把这它称作道家的灵魂——“道”。有了这个“道”,我们可以在眼前变幻莫测的视听元素中随时把握其间本质的因素和意义,而且这种把握不会有“丝毫的勉强”,“它的呈现”也将“无穷无尽”。2陈凯歌的一部《霸王别姬》,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维限,在把万众眼光拓宽到美轮美奂影像框架中的同时,更是引导受众浸入了导演所营造的意识之巅。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与主人公嬉笑怒骂,历经变迁,丝毫未察觉身边时间轴的转动。聪明的导演在艺术世界的白纸上洋洋洒洒的把时间,生命,情爱等不可名状的复杂流态具体化,瞬间凝滞,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被感染,在关闭放映框的同时还恋恋不舍,直到咀嚼数日后才逐渐发觉其味道,虽然不可言明,但却回味无穷。电影的独特美学价值就在于它在不经意间传递出万物万象的内核,个体的理解方式不同,造就了电影内核的多重性,这种多方位,多视角的表意功能让电影不再被排斥在主流艺术之外,它及时的融入了主流的意识形态,时刻期待营造出与观赏者的“神遇”,在相遇的时候迸发出作者艺术思维认同或异化的火花,促使新的艺术感悟再次进入主导的影像世界,从而开启新一轮的创作循环。而这种创作的循环对于传者与受者本身的情感要求近乎苛刻,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完成对电影表面活动影像背后神秘世界的探求和体悟。
试论电影美学鉴赏_文艺美学论文
文艺美学论文
摘要:电影自1895年经卢米埃尔兄弟之手问世以来,就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目光。它的广泛传播有力的证明了影像世界的本体魅力。与此同时,它生生不熄的游动,让电影——这一第七艺术形式发挥出了人类在影像存在之前未曾感悟到的,自身无尽的超然之意。它不仅如诗般超越事物的外在迹象的韵味,更是汇聚了天人合一的内视之美。本文将试图从悟觉与回旋,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论证电影美学上的新理念,还将试图把现象学的某些理论与美学相结合,共同完成对电影美的探讨。
关键词:悟觉回旋生命党派运动
100多年的轮回让电影自诞生起,就在真实和虚幻之间通过音视频的结合转换,吸引了无数研究学者的注意。这种玄妙的影像在人类的超验意念和现实情感间游走飘浮,联结起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框架和精神束链,让观赏者在电影这个大的架构之下同时得到满足的审美愉悦感,形成了美学上所谓的“影像观”。在人们视野这一有限的活动范围内,给予观众最具象的抽象美意味,让人们最大限度的看到了心中隐匿的“我”和眼前真实的“我”的异构。至此,电影通过人类共存体的桥梁作用,完成并逐渐完成着它在各个学科间游动的复杂过程,并试图建立起一种与各学科具体可言的关联。但电影似乎天生就与美学的渊源极其深厚,即便用纯粹客观的角度来鉴赏电影,我们都不得不提到美学的相关内涵。尤其是电影中渗透的人类对艺术品悟觉的欣赏能力,以及电影内蕴中的回旋意味,都值得我们好好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