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欣赏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中外美术鉴赏结课论文

中外美术鉴赏结课论文

------------------------------------------------------------精品文档--------------------------------------------------------中外美术鉴赏结课论文中外美术鉴赏主要是一门对中外美术作品分析、欣赏与品鉴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史上的优秀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不仅拓宽知识面,同时获得美的欣赏,陶冶情操,涵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

以下是的中外美术鉴赏结课论文,欢迎阅读。

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在大二的尾巴抓住了艺术的犄角,还记得第一次去上《中外美术鉴赏》课程的时候,第一个女老师给我们放映了几百年来外国优秀美术作品中的人物画像,还记得其中的人物画像中的主人公大多数是女性,同时也说明了外方女性人权的发展见证了外方美术史的发展,还有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些满是创意的小视频小发明,其中趣味索然,给人印象深刻,同时也传播了艺术的趣味性,世人离不开艺术,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创造美好生活。

外方作品独赏识《日出印象》,1872年克洛德.莫奈的这幅名为《日出印象》的油画首次展出,这幅画描绘了法国勒阿佛尔港口黎明时分的情景,港口作业区的大致轮廓--起重机、吐着烟的烟囱、建筑--透过浓密的晨雾和满画面的匪夷所思的破碎笔触,观者所能辨出的就是这些。

这幅画儿当时在大多数人眼中简直是一团糟。

批评家们更是大为恼怒,他们将这幅画的作者莫奈以及与之画风相近的画家的称为“印象主义”。

指责莫乃画风太幼稚,其画作不过是小儿涂鸦而几年后艺术评论来与勒阿佛尔港日出时的情景何尝有半点相似。

已,了个180度转变,好象莫奈好得不能再好了,仿佛印象派画家不仅长与用笔而且捕捉视觉真实的技巧已臻化境,令当代画家相形见拙。

为何莫奈笔下的勒阿佛尔港先被说成一团糟,后来又被称为对港区日出情景了不起的再现?我们该如何理解此种戏剧化的转变。

中外美术欣赏结课论文

中外美术欣赏结课论文

中外美术欣赏结课论文之卡拉瓦乔《多疑的多马》赏析左磊 0801310132 卡拉瓦乔,全名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

卡拉瓦乔。

意大利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

曾师从米兰画家培德查诺学画,继承了意大利北部现实主义民俗画的传统,并受到威尼斯画派的影响。

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马耳他和西西里。

他通常被认为属于巴洛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米开朗基罗·达·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3-1610)生于卡拉瓦乔,卒于埃尔科莱港,原名米开朗基罗·梅里西,后以出生地命名。

他父亲是建筑师,他11岁移居米兰并开始习画,于1590-1592年从米兰来到罗马,后来又曾到那不那斯、西西里和马尔他岛等地。

他在罗马画了一些风俗画和静物画,对他艺术起着重要影响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作品。

他是一位革命性的画家,起初坚守写实主义。

一系列的风格画建立了他的特色,那批画中充满了穿着怪异、带着浓厚颓废色彩的年轻人。

后期,他的风格大变,高度道德意识和宗教画代替了先前的题材。

他用宗教题材作形式,内容却并非被西方艺术家所顶礼膜拜和尽情歌颂的圣母子及圣徒,而是有着深刻皱纹、穿着衣衫破烂、肮脏着脚的乡下人。

在心理的写实上,他也尝试着直接不修饰地进入圣经中所描述的景物里。

卡拉瓦乔的作品强调人体,画里的人几乎有真人大小,而且通常摆在画面的最前端,戏剧化前缩法姿态好象可以超越画面。

卡拉瓦乔艺术最大的特点是忠实地描摩自然而不管人们认为美不美,所以人们称他为“自然主义”画家,即使在表现宗教题材的绘画中,他也尽最大努力去使古老的经文中的人物看起来更加真实、更加可感可触,连他所用的明暗方法也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

他的光线并不使身体看起来优美而柔和,却是那样执拗而忠实地把整个奇异的场面突现出来。

卡拉瓦乔现实主义在艺术上有以下特点:一.以表现下层平民题材为主,在处理传统题材时,抛弃了盛期文艺复兴大师确立的理想化模式,把那些神圣的人物和场面,描绘得如同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实景。

美术鉴赏结课论文

美术鉴赏结课论文

商丘学院公共艺术课《美术鉴赏》分院传媒与艺术专业环境与艺术设计班级环本1301学号 ******** 姓名王洋昆授课教师得分题目:(自拟)一、内容:选择一位你喜欢的国内或国外的艺术大师,论述其艺术成就,并分析其作品。

二、要求:1、观点明确,认识到位;2、论据充足,要有适当的作品案例作分析,思路清晰;3、文章结构合理,层次明确,且不少于2000字;4、标题三号黑体,正文内容小四号宋体,正文段落1.5倍行距;5、页面设置:单面打印,上2cm,下2cm,左2.5cm,右1.5cm,装订线0.5cm,选择“不对称页边距”;6、统一打印A4纸质版上交。

保罗•高更摘要:艺术无处不在,它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是离不开艺术,在这学期艺术鉴赏课之后,我尝试着用一种欣赏艺术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受益匪浅!我个人非常崇拜保罗•高更的作品,他的作品让人感觉非常个性非常狂,我觉得一个画家就要像保罗•高更的画一样,永远拥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永远保持一种洒脱的感觉!关键词:印象派主观感受强烈、色彩郁高更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

与凡高、塞尚并称为法国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对现当代绘画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1873 年高更开始绘画,并收藏印象派画家作品。

高更早期的绘画带有实验性,也很拘谨,令人联想起在巴比松画派影响毕沙罗的作品。

1880 年代早期,高更将笔触放松、变宽,赋予画面颤动的韵律特质,色彩仍很拘谨。

他把颜色做块面处理,自由地加重色泽的明亮感:例如以鲜亮的蓝色画阴影,以红色画屋顶,而使之自背景中突出。

这是一位充满传奇性的画家,高更拥有着起伏多变的生活境遇和他同现实不可解决的矛盾,又由于受当时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使他作品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罗为难于理解。

但是,他画中那种强烈而单纯的色彩,粗犷的用笔,以及具有东方绘画风格的装饰性,与他在大溪地岛上描绘原始住民的风土人情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具有一种特殊的美感。

美学与艺术鉴赏期末论文

美学与艺术鉴赏期末论文

论中西绘画媒介异同对审美影响摘要;中西方的绘画媒介的异同导致人们对其审美观念不同,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人考虑问题以人的思想知道比较多,所以西方人在绘画媒介上追求贴近生活和大自然。

而中国画以水墨媒介,强调的是意境,是画家意识中的东西。

关键词;媒介,油画,水墨,色彩,审美。

什么是绘画媒介? “艺术媒介是构建意象物态化产品的感性形式的要素材料,已经是心灵化了的东西。

”①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绘画媒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绘画媒介是绘画作品的感性形式的要素材料,包括创作作品的材料、作品的构图、色彩与线条等形式要素的组合;二是绘画媒介是一种艺术符号,它是熔铸了画家精神与情感的艺术传达的载体,因此,对绘画媒介的选择体现了画家的特质与画风。

不同的媒介对绘画形式上所产生的审美也是不同的。

西方的绘画媒介一水彩(粉),油画颜料为主。

水彩画是以水调和了水彩颜料绘制成的画作。

水彩颜料一般都很透明,用胶水调制而成。

水彩画主要是借助水来表现色调浓淡和透明度,利用质地结实、吸水性适中的画纸和水彩颜料的掩映和渗融的作用,体现一种透明、明丽、轻盈、滋润和淋漓的艺术效果。

绘画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水彩画家有泰纳、康斯泰勃尔等,这些以水彩为媒介的绘画,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感觉世界非常的柔和,舒适,真实,生活在这然的环境下是莫大的幸福。

其实油画媒介给人的感觉也是差不多的,厚重,真实,能表现出实实在在的东西。

中国的水墨,飘逸,流畅,由画出诗,由诗而画,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以画来抒发自己心中不畅或者是仕途不顺,借画抒情,都是以意而画,由请而画。

英国美学家鲍山葵在《美学三讲》中谈到:艺术家的“受魅惑的想象就生活在他的媒介的能力里,他靠媒介来思索,来感受。

媒介是他审美想象的特殊身体,而他的审美想象则是媒介的唯一特殊灵魂。

”事实上,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他首先打交道的就是物质材料,每一种艺术都有它特殊的物质材料。

在不同的时代,因其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可能使用完全不同的材料。

美学基础课结课论文

美学基础课结课论文

美学基础课结课论文在选这门课之前,我以为美学基础课是学习画画的,但事实却出乎我的意料。

它更是一门陶冶情操,培养心智的一门课。

为此,在美学基础课结课之际,我写下了这篇文章来谈谈我对美学基础课的认识。

国粹之风,永垂不朽,源远流长。

中国美术有着很长的历史,近年来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这些文物来自不同的年代,足以展现那个时代的风采。

它们形象饱满,气势磅礴,如陕西兵马俑;它们笔画粗糙,豪气逼人,如陕西马踏匈奴;它们构造精巧,曲线动人,如甘肃的马踏飞燕;它们风化严重,韵味犹存,如秦长城;它们婀娜多姿,炫丽多彩,如敦煌群雕。

这些雕塑品,建筑物,画作,沿承着文化,传播和记载着美。

它们真正体现着和谐之美,把阴阳调平,事物与环境相融洽。

它们体现着协调之美,把整体与局部融合,构建出型,气,态相结合的艺术品。

它们体现着和善之美,有着上善若水的情怀。

中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而这些艺术品正是历史为中国开的花。

能让我们在烦劳之际,停下冲忙的脚步,嗅一嗅淡淡的芳香。

这些艺术品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它们带来的是人们对真善美的确切体验。

而正是这分真善美的判别能力,让我们能不断修正错误,重塑人格,追求高远。

中方讲究“意”,西方侧重“形”。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中西两方的作画风格大为不同。

中国画讲究的是意象,突出的是画给人的艺术享受,和人生感悟,传送的是情感。

国画用的比较多的是毛笔勾画出线条的画法。

虽然不能很精致地完全模仿式地再现原物,但是原物的精,气,神却被这些简单而又严谨的线条牢牢地抓住了。

细柳微弯,小草低头,能画出风的和煦。

神情饱满,双脚微曲,能勾略出动物的动态美。

粗糙轮廓,简单造型,能彰显出奋勇杀敌,勇于冲锋的豪壮场面。

寥寥数笔,朴素文墨,却能如此的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这正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世界万物美的独特体现,人们想到的最好的记载当时情感的作画方式是用粗略的线条勾画出浓郁的,能重现当时情感的意象作品。

因为没有什么表达方式更能体现这种无形的美了。

浅析产品设计中的美学鉴赏论文(五篇模版)

浅析产品设计中的美学鉴赏论文(五篇模版)

浅析产品设计中的美学鉴赏论文(五篇模版)第一篇:浅析产品设计中的美学鉴赏论文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审美活动,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其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

虽然“美”并不是设计的唯一属性和最终目的,但就设计成果而言,美的因素却成为考察其优劣程度的标准之一。

“美”的设计能使产品有效地使用,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提升产品的审美体验。

就产品设计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美学鉴赏。

一、功能美——第一性设计原则产品的功能是指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特定的功效和性能,由产品这种有用性功效在使用过程中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我们称之为功能美。

我们必须强调产品设计的功能美的第一性原则,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必须满足人们某种使用功能的需求,功能美是产品最基本的属性,也是产品设计的核心。

在产品的设计与生产过程中,功效与美是联系在一起的。

产品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产品,合目的功能的有效性是判断产品价值的重要标准。

从古至今,物的功能都是设计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索尼公司的产品在当今世界已成为最优秀产品的同义词。

它“创造市场”的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八大原则的第一原则就是:“产品必须具有良好的功能性。

产品的功能必须在产品处于设计阶段时就给予充分考虑,不但要在使用上具有良好的功能,并且还要方便保养、维修、运输等。

”这些例子无不说明产品设计作为一种“为人造物”的活动,它不可能完全忽视产品的功能价值。

产品的功能之美,能给人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无论社会生活如何从物质性社会向非物质性社会转变,产品的功能永远是产品设计的核心,它体现着社会生产的目的性。

作为人们生活和文化需要的产品设计,强调产品功能价值仍然是设计的基本逻辑,它是产品的文化意味和美学价值得以生长的基点。

二、材料美——新材料与工艺的运用材料是产品的构成要素,是产品设计的物质载体。

各种材料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品格和特性,它是直接关系设计想法能否很好体现的物质载体,在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学欣赏课程论文

美学欣赏课程论文

美学欣赏课程论文浅谈造型艺术中的荒诞美院系: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学号:080304203姓名:顾松林浅谈造型艺术中的荒诞美摘要:何谓“造型艺术”,造型艺术是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

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荒诞美”已成为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

荒诞美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其主要特点是反常悖理或价值虚无。

它以极端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西方文明和人类命运的担忧,并力图促使人们深思如何走出荒诞生活的怪圈。

关键字:造型艺术审美荒诞荒诞美荒诞是20世纪工商与科技文明同现代派艺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个新的美学范畴。

其基本特点是将非理性的和无意识看作生活的本质。

它作为审美范畴的确立,经历了由艺术表现手法到文艺思潮流派,然后上升为审美范畴的过程。

荒诞美是人类对艺术形成的一种情感体验,一个新的审美形态, 它使没有意义的生活和人的存在从否定方面得以呈现,是美学范畴中“成功的表现”,也是任何现实主义所不能做到的。

荒诞引发了人们对生存状态的惊异和震撼, 但又不得不生活于由艺术所反映出来的这种现实生活的荒诞之中,这既表现了人们的无可奈何, 又激发了他们对工业文明和传统理性的反叛和深思。

从造型艺术的角度分析荒诞美,必须先看它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因为文学艺术最集中,犀利地体现了时代的荒诞意识。

20世纪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弗兰兹·卡夫卡由于所在时代的影响,因此他的作品大都采用荒诞的表现手法。

卡夫卡在小说中多次触及法律问题,然而他笔下的法律却不是公正的,而是异常荒谬的。

《诉讼》中的约瑟夫·K 莫名其妙地被捕,秘密审讯后,被“像条狗一样地杀死”。

《在流放地》中的士兵在不知道被判决、根本没有可能为自己辩护的情况下被残忍地处死。

同世纪的爱尔兰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要复杂一些。

它作为荒诞派戏剧经典,颇具象征意味。

主人公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岗是两个流浪汉,在茫然地等待“戈多”,他们在漫长的等待中做着无聊的事情。

美术鉴赏结课论文

美术鉴赏结课论文

结课论文商丘学院公共艺术课《美术鉴赏》分院土木工程学院专业土木工程班级学号姓名授课教师得分艺术家诞生的要素谨以此文向大师毕加索致敬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家。

法国共产党党员。

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被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世的作品门类丰丰富多不胜数,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作品,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梵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

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

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

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

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带来的创作上的恣意挥洒以及自己独有的表达方式。

不朽的艺术作品是伟大的人物创造的。

自由是大师诞生的土壤,现实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批判是艺术家最有力的武器。

1907年,即将进入而立之年的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

他没有固定的套路,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而又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

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

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

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欣赏结课论文
姓名:
学号:
系别:
授课老师:
浅谈《红高粱》的美学
XXX (XXXXXXXXX)一、什么是美
美是冉冉升起的朝阳;是深情的落日;是含苞待放的春花;是含蓄沉思的秋果;是母亲摇篮里孩子睡梦中浮上嘴角浅浅的微笑;是流淌在祖国大地上的永不止息的长河的波涛;是香山秋日燃烧的红叶;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冷凝下来的荷的清香……你可以列举出成千上万种美的事物,却很难回答什么才是美,美到底是什么呢?这是困扰了哲人们千百年来的问题,并没有确切的定义。

我们每个人都有对美的不同理解,或错或对。

下面依据电影《红高粱》谈谈我对美的看法,这只代表我个人的一些观点,若有不正确的,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二、《红高粱》的简介
九儿19岁时,不得不嫁在十八里坡开烧酒作坊的五十多岁的李大头。

按乡规,新娘子要被颠轿的方法折腾一番,但不管轿夫怎样折腾,九儿始终不吭声。

九儿到了十八里坡后,与余占熬发生了感情。

不久,李大头死了,众伙计不想再干了,九儿劝住了众伙计,又撑起了烧酒作坊。

土匪秃三炮劫走了九儿,罗汉大叔和伙计们凑钱又将九儿赎了回来。

但余占熬看到九儿头发凌乱,非常生气,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九儿,余占熬才罢休。

余占熬在刚酿好的高粱酒里撒了一泡尿,没想到高粱酒的味道格外好,九儿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

九儿的儿子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沙口,烧杀抢掠。

九儿搬出被日本鬼子杀害的罗汉大叔当年酿的十八里红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

九儿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余占熬他们,却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给打死。

愤怒的余占熬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

尘埃过后,余占熬拉着儿子的手,挣扎地来到九儿的尸体旁。

日食,九儿的儿子放声唱起了童谣:“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三、《红高粱》中的一些美学欣赏
《红高粱》强烈表现了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当然是从现实中来的,是现实的
产物,也曲折间接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从当时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人物形象及对心理的描写,可以看出导演表现出的美,如一望无垠的高粱地、娶亲路上的肆虐的风沙、酿酒时的狂放、炸掉日本军车的悲壮,还有就是最后红色画面的渲染等等。

从影片中我们就会感受到影片的前半部“爱情结合”与后半部的“抗日战争”是一个有机整体,有着呼应和联系的,是一以贯之的系统的组成部分。

从前半部,我们看到了,余占鳖和九儿等人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生命力的高扬,他们活得畅快,顺着合理的自然的人性、人情,反抗不合理的买卖婚姻、抢劫、强奸。

他们的精神昂扬,向上、向前,毫无掩饰伪作的矫倩;他们豪放快活地颠轿,造酒、唱歌、饮酒。

他们放开嗓门抒发情怀,鼓舞妹妹大胆地往前走,莫回头。

他们欢畅地饮酒,唱出自己的豪迈英勇的心声:“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见了皇帝不磕头”。

后半部,他们在异族侵略、蹂躏、践踏、摧毁我们民族生存自由的暴行面前,正是发扬了“见了皇帝不磕头”的精神,在更高的音符上唱出了生命自由解放的不屈之歌,正是前半部生命力量的升华和高扬,完全是前后贯串的有机整体的表现。

这种生命自由的情绪和精神,高扬到了顶峰,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使人感到这种张扬值得钦佩、羡慕、歌颂、甚至效法的那种敢爱、敢恨、敢生、敢死的生命自由的精神。

张艺谋说,他的意图是想让你突然发现另一个世界,另一种活法,看到“理想化了的爷爷奶奶们”在高粱地里光光彩彩地活了一场。

而我们这些孙子辈的,要是越活越萎缩,就只有当孙子的份了。

“中国人原来皮肤就黄,伙食一般,遇事又爱琢磨,人们骂你时可以装着听不见,或者说,越挨骂越觉得光荣。

人家夸你时,又琢磨是不是损我呢,反觉得耻辱。

张艺谋有意让极为冷静的画外音与银幕上的激情形成对比,它代表着现代人的反思,想对现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起一点潜移默化的作用。

他说“从这个角度来说,《红高粱》的意思可能是超前的,不是倒退返祖,而是向往未来的。

”从背景音乐来看那是种悲壮的美;从人物命运上说是种人性的美;那种场面的画面美及给人无穷的震撼。

影片的画外音,是一个孙子在叙说久远以前爷爷奶奶辈的传说,增加了神秘的传奇色彩,增加了观众审美的心理距离。

使观众更能自由地欣赏,而摆脱急功近利的物质功利态度。

然而,实质上它又不遥远,它处处能让观众在有审美距
离的自由观看下进入体验、移情、共鸣的审美境界,宽畅地获得很多有现实意义的启示和联想。

这是狭隘功利主义,公式化、概念化地配合政治任务的影视片所无法达到的审美效应。

《红高粱》另外在影视美学上也有重大意义,它是新时期中国电影,在电影语言现代化进程中,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之后出现的一部作品。

它给第五代导演的探索画了个惊叹号,成为一个阶段性的标志。

它在西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金熊奖,证明了中国电影能够与世界电影对话,开始走向世界。

当然了,由于自身所学的美学方面的知识还仅是冰山一角,所以还有许多需要补充的地方。

注释:
文中引用张艺谋的话出自,张艺谋《红高粱》导演阐述
参考文献:
【1】、白扬子的《美学鉴赏》
【2】、王世德的从《红高粱》看影视美学观念的新开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