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史(北大 汪丁丁)第5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Emotions and soul: Week 5

Wealth and utility: Week 4

Goodness and happiness:

Week 3

Daily life and economic thought: Weeks 1 and 2 ---19 papers

经济学思想史,2004年10月16日:情感与灵魂问题

苏格拉底死前的演说词“The Apology ”,最后一段:“The hour of departure has arrived, and we go our ways --I to die, and you to live. Which is better God only knows. ”倒数第四段:“Let us reflect in another way, and we shall see that there is great reason to hope that death is a good, for one of two things: --either death is a state of nothingness and utter unconsciousness, or, as men say, there is a change and migration of the soul from this world to another. ……Above all, I shall be able to continue my search into true and false knowledge; as in this world, so also in that; I shall find out who is wise, and who pretends to be wise, and is not. ”海德格尔:死,是唯一的非我莫属的体验。美国医学会:死是过程。

“……and even at this moment there are two more lives of him to start into existence. Indeed, one ought not perhaps to be very much surprised that the public does not do justice to the works of A. Smith since he did not do justice to them himself, but always considered his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a much superior work to his Wealth of Nations”——John Rae,1895.

……就在他去世的那年,他已经开始延续他的两条不同的生命了。事实上,人们或许不会很惊讶当时的公众没有公平地评价斯密的这两部作品,因为他本人从来没有公允地对待自己的这两部作品,他总是认为他的《道德情操论》远远优于他的《原富》。

这就是所谓“斯密问题”——人们认为有两个斯密,一个为“自利心”辩解,另一个为“同情心”辩解。See V. Smith.

雅理士多德说人类有三种情感:习惯、激情、潜在趋向。

习惯是历史的,激情是当下

的,趋向是未来的。

艾利亚斯:多数人是竞争

的失败者。

斯密的经济理论源自他的自然神学(对神定的和谐秩序的信仰)、仁爱(基于“自爱”)与正义(基于“同情”)的情

感理论的延伸与应用。

《柏拉图对话》的权威译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塑造了18世纪的个人主义社会科学传统。基于牛顿自然哲学的精神,个人主义社会科学家坚信实验与数学方法的普适性。

新科学的成功为简约主义方法提供了运用到社会科学领域的充足理由。在西方个人主义传统里的社会科学家和道德哲学家,以“个人”为出发点,建构一系列自明的“人性”特征及原则。而道德的和社会的秩序就从“个人”的概念中逻辑地推演出来。“偏好”是社会的初始条件,把其余的社会结构看作博弈的“均衡”格局。如果建构“植物”世界的经济学和社会理论呢?很可能以“社会”为初始条件。

例如,自然权利学说把个人看作是对生命、自由、幸福的一组不可分离的权利的载体;社会契约学说则把个人历史地或逻辑地当成先于社会而存在的契约制订者;伦理个人主义把个人视为自我封闭的世界;经济个人主义让自利的原子个人给生产和交换机制提供驱动力量。

并非所有的18世纪观念都被表达为“机械哲学”,休谟和斯密是两个重要例外。他们的道德哲学以“同情”为原则。

为解释人们对名声的热爱,休谟发现,人们容易受到他人意见的影响,因为我们对他人具有一种同情倾向,且由交往而接受他们的情感和倾向的影响。

被激情强化了的他人见解极易给我们以影响,或善或恶。

这一影响主要来自社会交往。“人心是相互之间的镜子”。

从休谟原理推演出来的关于道德和社会问题的陈述具有于他那一时代十分不同的样式。

同情的道德价值,18世纪上半叶英国道德学家已注意到。例如沙夫茨伯里(Earl of Shaftesbury,1671-1713,“Characteristicks of Men, Manners, Opinions, Times”,1711)和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 1694-1746)。后者是休谟和斯密的道德哲学老师。前者曾在洛克指导下接受教育。Shaftesbury's moral theory targets the account of selfish-based conduct as found in Hobbes and, more implicitly in Locke.

道德判断表明它是基于情感的,基于一种赞许的常识情感,而非基于一般原则的包容这一行动的理性概念。多数情形,它是一种不加反思的行动而且具有自发性,它指向具有特定内容的行动。可是在这样一些前提下,如何可能解释道德律引发的义务感和普适性呢?情感是个体的,从个体性怎样产生客观性呢?这是道德感觉学派面临的重大困难:从情感中找到道德判断的充分客观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