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谥号里的明规则和潜规则

合集下载

大臣谥号大全及解释

大臣谥号大全及解释

大臣谥号大全及解释一、大臣谥号大全及解释谥号这个东西呀,可有趣啦。

它就像是给大臣们的一个特殊标签,总结他们的一生呢。

先说“文”这个谥号,这可是个相当不错的谥号哦。

一般那些有学问、善于治理国家、品德高尚的大臣可能会被谥为“文”。

比如说欧阳修,他在文学上的造诣超高,在政治上也有很多贡献,要是给他谥号,“文”就很合适。

“文”字谥号的大臣,往往在文化、教育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当时的社会。

再说说“武”。

这个谥号给那些在军事上有卓越成就的大臣。

像岳飞,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保卫国家,那是相当厉害。

被谥为“武”的大臣,他们的勇猛和军事才能是非常出众的,他们是国家的保护神,只要有他们在,敌人就不敢轻易来犯。

还有“忠”。

这个谥号表示大臣对君主、对国家忠心耿耿。

像诸葛亮,他为了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忠心天地可鉴。

得到“忠”这个谥号的大臣,他们心里想的永远是君主和国家的利益,为了这个可以奉献自己的一切。

“孝”这个谥号呢,大臣要是以孝顺闻名,对待家人,尤其是父母非常好,也可能得到这个谥号。

虽然在朝堂上大臣们忙着处理国家大事,但要是在家庭里也是个孝顺的人,这也是值得表彰的。

“正”也常常被用作谥号。

那些为人正直,在官场中刚正不阿的大臣可能被谥为“正”。

他们不与那些奸臣同流合污,坚守自己的原则,就像一棵挺拔的松树,不管风吹雨打都不动摇。

“庄”谥号的大臣呢,他们往往有着严肃庄重的态度。

在朝堂上,他们以一种威严的形象示人,处理事情也是非常认真严肃的,让人敬重。

“恭”,被谥为这个字的大臣通常是那种恭敬有礼的人。

对待君主恭敬,对待同僚也很有礼貌,他们就像一股温和的风,给朝堂带来和谐的氛围。

“敬”也是一个谥号。

大臣要是敬业,对自己的职责充满敬畏,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就可能被谥为“敬”。

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用自己的努力推动国家机器的运转。

“惠”这个谥号的大臣,往往是对百姓有恩惠的。

他们可能推行了一些利民的政策,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所以百姓也会很感激他们。

历代文臣最强谥号文正、忠献、忠武,谁才是真正排名第一的谥号

历代文臣最强谥号文正、忠献、忠武,谁才是真正排名第一的谥号

历代文臣最强谥号文正、忠献、忠武,谁才是真正排名第一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对于一个人的终极评价,有盖棺定论的意思,不仅帝王们都有,文臣武将们也有,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谥号,只有那些对于王朝做出一定贡献的人才可以获封谥号,文武文武,文臣以文字开头,武将则以武字开头,还有一些以忠为开头,搭配各种字就成为文成武将的谥号了,当然除了美谥之外,还有恶谥,赐给一些罪大恶极的人。

当然谥号众多,自然要比个高低,其中文臣中的谥号有文正、文忠、忠武、文臣、文襄、文端、忠献等等,那么这些谥号中,谁才是真正排名第一的谥号呢?宋朝之前:忠武被视为最高谥号其实早在宋朝之前,文臣们的谥号很多,大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排名第一的说法,因为每个人的谥号都比较随意,没有风一二三四等级,都是根据其功绩和能力来给予,因此没有完全排名第一的说法,而且还有单字的谥号,比如杜如晦谥号“成”、秦琼谥号“壮”、魏征谥号“文贞”、高士廉谥号“文献”、房玄龄谥号“文昭”、虞世南谥号“文懿”等等,这些都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功绩和能力其实都很重要,不过却没有以谥号进行区分等级,谥号只是代表他们的功绩。

如果说唐朝之前真正可以拿得出手的,被视为最高的谥号,那就“忠武”了,第一个获得“忠武”这个谥号的是汉朝的莎车王延,似乎并不是很有名,他是匈奴人,因为“世奉汉家,不可负也”,去世后被追谥为“忠武”。

而在他之后得到“忠武”人,很多都是大家家喻户晓的人物,比如诸葛亮、司马师、温峤、王猛、高长恭、尉迟恭、郭子仪等等,尤其是司马师,当时司马家已经位极人臣,就差篡位了,而给自己人司马师上谥号“忠武”,也是他们肯定这个谥号是他们所认定的最高谥号了。

两宋时期:忠献是当之无愧的最高谥号有人说两宋时期,最高的谥号莫过于单字“文”了,虽然地位看上去有些超然,但实际上也超然不到哪里去,单获“文”谥号的有王安石,当然他比较特殊,其余获得“文”这个谥号的有欧阳修、杨亿、王洙等等,他们都是文学家,因此给他们单个的“文”主要体现他们在文学方面的突出,至于其他方面不太明显,因此不会在加其他字。

谥号等级---从一个人谥号,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

谥号等级---从一个人谥号,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

谥号等级---从⼀个⼈谥号,可以看出当时⼈们对他的评价宋朝和明朝的谥号的规则,有些差不多.两朝为汉族正统.清朝谥号封得太泛滥了,最⾼级别"⽂正"居然谥⼋⼈.乾隆还乱封了⼀阵明末烈⼠.宋朝的⼤体规则:⽂官杰出的⼈员,谥号⽂字开头,武官杰出的⼈员,谥号武字开头(注意是杰出的⼈员,如果不杰出,也许有谥号,但是不见得是⽂武开头了~~ 经统计,宋朝得"⽂某"谥号者140+,得"武某"谥号者20+⽂官单谥"⽂"⼀个字为最⾼.武官单谥"武"⼀个字为最⾼.两字谥号中,⽂后⾯的第⼆字,按照⾼低顺序排队,依次为正忠恭成端恪襄顺......两字谥号中,武后⾯的第⼆字,按照⾼低顺序排队,依次为另:⽂武⾂得通谥者以"忠武"最美,其次为"忠献","忠肃","忠敏"注意:本⽂中的宋朝,是除开前期得谥的,因为到宋朝中期,才开始有系统的法则⽐如:⽂官王安⽯----王⽂公----这是宋朝官员评价的最⾼级别了,⾮常稀少!范仲淹----范⽂正公----能单谥的毕竟很少.⽂正⼆字,实际上应该也能排第⼀了.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宋代以后,有⼀个很奇特的现象,⽂⼈做官后,梦寐以求的想得到⼀个谥号--⽂正。

⽽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不轻易的把这个谥号给⼈的。

在历史上,能得到⽂正这个谥号的⼈,⼤多都是当时⽂⼈敬仰的对象。

司马光第⼀次提出了:“⽂正是谥之极美,⽆以复加。

”司马光认为⽂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道德的极⾄。

经过他的宣扬,⽂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极美的谥号。

皇帝不肯轻易给⼈。

韩琦----韩忠献公----这个是通谥中的第⼆位.韩琦在北宋的地位,直追范仲淹.欧阳修----欧阳⽂忠公----⽂忠排第⼆司马光----司马⽂忠公苏轼----苏⽂忠公苏辙----苏⽂定----他在政治上不怎么样.所以这个"定"排第⼏呢........曾巩----曾⽂定----同上⽂天祥死节,宋⽆谥武官⾼怀德---⾼武穆公----穆在武将中才排第三(除单谥外)岳飞----岳武穆王----后来改"忠武"----这是通谥中的最⾼级别韩世忠----韩忠武王----与岳飞⼀样张浚----张忠献公----通谥中的第⼆刘锜----刘武穆公----同样也是南宋的抗⾦将领.⾟弃疾---⾟忠敏----通谥中的第四-----⼀代⽂豪,却是武官另:秦桧----谥"丑谬----哎,这个谥号才叫⽜明朝官员没有单谥,全是两字的,单谥只给亲王.⽂官李善长因罪似乎没谥号----否则当为明百官谥号之⾸李东阳----李⽂正公----明朝谥号最⾼的⽂官----当时李公弥留之际,得之死后将有此谥,喜极⽽泣----可以看出"⽂正"的地位张居正----张⽂忠公-----后来谥号被朝廷收回于谦----于忠肃公----通谥中的第三王守仁----王⽂成伯----著名的⽂⼈阳明先⽣,做的官却是兵部主事杨⼀清----杨⽂襄公武官徐达----徐武宁王----应该是明朝谥号最⾼的武官常遇春----常忠武王----这是通谥中的最⾼级别戚继光----戚武毅公袁崇焕因罪似乎没谥号明朝武将的第⼆字的排名,例如"宁,毅",哪位朋友能帮我找找附 <谥表法>_这个在古代前期很流⾏,后期就有点乱了.....所以宋明两朝基本不怎么看重了 靖民则法⽈皇化合神者⽈皇 德象天地⽈帝德合天者⽈帝 仁义所往⽈王 ⽴志及觽⽈公 执应⼋⽅⽈侯 赏庆刑威⽈君从之成髃⽈君 扬善赋简⽈圣敬宾厚礼⽈圣 照临四⽅⽈明谮诉不⾏⽈明果虑果远⽈明 经纬天地⽈⽂道德博闻⽈⽂学勤好问⽈⽂慈惠爱民⽈⽂愍民惠礼⽈⽂赐民爵位⽈⽂ 绥柔⼠民⽈德谏争不威⽈德 刚强直理⽈武威强敌德⽈武克定祸乱⽈武刑民克服⽈武夸志多穷⽈武 安民⽴政⽈成 渊源流通⽈康温柔好乐⽈康安乐抚民⽈康合民安乐⽈康 布德执义⽈穆中情见貌⽈穆 容仪恭美⽈昭昭德有劳⽈昭圣闻周达⽈昭 治⽽⽆眚⽈平执事有制⽈平布纲治纪⽈平克定祸乱⽈平 由义⽽济⽈景耆意⼤虑⽈景布义⾏刚⽈景 清⽩守节⽈贞⼤虑克就⽈贞不隐⽆屈⽈贞 辟⼟服远⽈桓克敬动民⽈桓辟⼟兼国⽈桓 能思辩觽⽈元⾏义说民⽈元始建国都⽈元主义⾏德⽈元 圣善周闻⽈宣 兵甲亟作⽈庄叡圉克服⽈庄胜敌志强⽈庄死于原野⽈庄屡征杀伐⽈庄武⽽不遂⽈庄 柔质慈民⽈惠爱民好与⽈惠 夙夜警戒⽈敬合善典法⽈敬 刚德克就⽈肃执⼼决断⽈肃 不⽣其国⽈声 爱民好治⽈戴典礼不愆⽈戴 未家短折⽈伤 短折不成⽈殇 隐拂不成⽈隐不显⼫国⽈隐见美坚长⽈隐 官⼈应实⽈知 肆⾏劳祀⽈悼年中早夭⽈悼恐惧从处⽈悼 凶年⽆⾕⽈荒外内从乱⽈荒好乐怠政⽈荒 在国遭忧⽈愍在国逢傦⽈愍祸乱⽅作⽈愍使民悲伤⽈愍 贞⼼⼤度⽈匡 德正应和⽈莫 施勤⽆私⽈类 啬于赐与⽈爱 危⾝奉上⽈忠 克威捷⾏⽈魏克威惠礼⽈魏 教诲不倦⽈长 肇敏⾏成⽈直 好廉⾃克⽈节 好更改旧⽈易 爱民在刑⽈克 ⼀德不懈⽈简平易不訾⽈简 尊贤贵义⽈恭敬事供上⽈恭尊贤敬让⽈恭既过能改⽈恭执事坚固⽈恭爱民长弟⽈恭 执礼御宾⽈恭芘亲之阙⽈恭尊贤让善⽈恭 威仪悉备⽈钦 ⼤虑静民⽈定纯⾏不爽⽈定安民⼤虑⽈定安民法古⽈定 辟地有德⽈襄甲冑有劳⽈襄 ⼩⼼畏忌⽈僖 质渊受谏⽈厘有罚⽽还⽈厘 温柔贤善⽈懿 聪明叡哲⽈献知质有圣⽈献 五宗安之⽈孝慈惠爱亲⽈孝秉德不回⽈孝协时肇享⽈孝 执⼼克庄⽈齐资辅共就⽈齐 甄⼼动惧⽈顷敏以敬慎⽈顷 柔德安觽⽈靖恭⼰鲜⾔⽈靖宽乐令终⽈靖 威德刚武⽈圉 弥年寿考⽈胡保民耆艾⽈胡 追补前过⽈刚 猛以刚果⽈威猛以强果⽈威强义执正⽈威 治典不杀⽈ ⼤虑⾏节⽈考 治民克尽⽈使 好和不争⽈安 道德纯⼀⽈思⼤省兆民⽈思外内思索⽈思追悔前过⽈思 ⾏见中外⽈悫 状古述今⽈誉 昭功宁民⽈商 克杀秉政⽈夷安⼼好静⽈夷 执义扬善⽈怀热识折⽈怀 述义不克⽈丁 有功安民⽈烈秉德尊业⽈烈 刚克为伐⽈翼思虑深远⽈翼 外内贞复⽈⽩ 不勤成名⽈灵死⽽志成⽈灵死见神能⽈灵乱⽽不损⽈灵好祭⿁怪⽈灵极知⿁神⽈灵 杀戮⽆辜⽈厉 愎很遂过⽈刺不思忘爱⽈刺 蚤孤短折⽈哀恭仁短折⽈哀 好变动民⽈躁 不悔前过⽈戾 壅遏不通⽈幽蚤孤铺位⽈幽动祭乱常⽈幽 柔质受谏⽈慧 名实不爽⽈质 温良好乐⽈良 慈和篃服⽈顺嵯痛然⽈顺 博闻多能⽈宪 满志多穷⽈惑 思虑不爽⽈厚 好内远礼⽈炀去礼远觽⽈炀 内外宾服⽈正 彰义揜过⽈坚 华⾔⽆实⽈夸 逆天虐民⽈抗 名与实爽⽈缪 择善⽽从⽈⽐ 武⽽不遂⽈壮 好巧⾃是⽈专 和,会也。

明朝第一个获得“文正”谥号的大臣,为什么会是他?

明朝第一个获得“文正”谥号的大臣,为什么会是他?

明朝第⼀个获得“⽂正”谥号的⼤⾂,为什么会是他?⽂/营三千⾃两宋以来,直到明清两朝,“⽂正”⼆字都是⽂⾂最⾼等级的谥号。

司马光认为:“谥之美者,极于⽂正”,⽣封公孤,死谥⽂正,是读书⼈梦寐以求的事。

也因此,帝王们都将“⽂正”看得极重,不轻易予⼈。

就拿明朝来说,明朝开国百年,竟然⽆⼀⼈得谥⽂正,直到正德年间,才有⼀⼈,获得了“⽂正”殊荣。

这⼈是谁?他⼜凭什么能成为明朝的“⽂正”第⼀⼈呢?这位⼤⾂,就是以“李公谋、刘公断,谢公犹侃侃”着称的刘李谢三⼈内阁中的“李公谋”李东阳。

他⼆⼗岁时即⾼中⼆甲第⼀,选庶吉⼠,弘治朝⼊内阁,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正德年间,⼜封少傅兼太⼦太傅,可谓平步青云。

但⼤明朝的⾼官为数也不少,李东阳有何特别之处,能脱颖⽽出,获得“⽂正”谥号呢?其实李东阳⽂名虽盛,但施政能⼒并不强,他⾃⼰亦承认:“吾于⽂翰,颇有⼀⽇之长,若经济事,须归介夫(杨廷和)。

”⽽当时的另⼀⼤⾂王琼,更是在⾃⼰的笔记中嘲讽李东阳对于当时的胡虏外患束⼿⽆策。

更何况,在正德初年,太监刘瑾刚刚得势时,众⼤⾂⼀起上疏请求诛杀刘瑾,其他⼤⾂都群情激昂,只有李东阳⼀⼈态度暧昧,这次⾏动也最终失败。

刘瑾⽤事期间,李东阳也落了个“依附阉党”的⼤污点,为了明哲保⾝,他竟然在草拟的圣旨中夸刘瑾“刚明正直,为国除弊”。

这样的⼈,怎么能配得上“⽂正”⼆字?也正因为此,当时有⼈就作了⾸打油诗嘲讽他道:“⽂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正却难当。

⼤风吹倒梧桐树,⾃有旁⼈论短长。

”其实细细想来,李东阳能获得⽂正谥号的缘由,其实颇为复杂。

⾸先应该考虑的,就是这个谥号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脱不开的关系。

(《甲申⼗同年图》中的李东阳形象)之前说了,在刘瑾初得势的时候,百官曾有⼀次诛杀刘瑾的计划,失败之后,这些官员⾃然贬的贬、⾛的⾛,朝中⽼⾂⼏乎凋零殆尽。

待刘瑾被千⼑万剐,官场⼜是⼀次洗牌,在这个经历了两次换⾎的正德朝局,李东阳已是个少见的“不倒翁”。

权阉刚刚垮台,在这个朝政混乱、动荡不安的时期,必须使得局势能够迅速安定下来,因此,内阁的稳定就成了重中之重,⽽内阁⾸辅兼三朝⽼⾂李东阳正是内阁的主⼼⾻。

常用谥号含义

常用谥号含义

常用谥号含义
常用谥号是指中国历史上皇帝给予其臣子的荣誉称号,它们含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文学意义。

常用谥号有:
1. 玄德:指“显贤”、“高贵”,强调该人物的正直正义和勇敢无畏的精神。

2. 文昭:指“仁慈”、“公正”,强调该人物的品德修养和好文章的能力。

3. 忠武:指“忠诚”、“勇武”,强调该人物的忠诚与军事能力。

4. 正则:指“正义”、“刚毅”,强调该人物的正义正直和刚强不屈的精神。

5. 仁宗:指“仁慈”、“智慧”,强调该人物的仁慈大度和智慧精明。

6. 文宗:指“文明”、“智慧”,强调该人物的文明礼仪和智慧才华。

7. 孝悌:指“孝顺”、“节操”,强调该人物的孝顺敬老和节操品德。

8. 正礼:指“端庄”、“尊贵”,强调该人物的端庄典雅和尊贵高贵。

谥号』文正:中国古代大臣为何都想得到“文正”谥号?

谥号』文正:中国古代大臣为何都想得到“文正”谥号?

谥号』文正:中国古代大臣为何都想得到“文正”谥号?上图是刘伯温的墓碑,其中的“文成”就是他的谥号古代的统治阶级最看重什么?生前享受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死后青史留名,千古歌颂。

在世时他们权势滔天,过得自然逍遥无比,而死后朝廷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还会给予哀荣,这哀荣便是今天给您介绍的“谥号”。

最早的谥号就是为了表彰周公和姜太公这两位功勋彪炳的大臣谥号最早可追溯到西周,由于周公旦和太公望对周王室有大功(周公辅佐成王,奠定王朝基础;姜太公在牧野大败纣王军队,开创王朝篇章),所以周天子在他们死后给予谥号作为褒奖,这就是谥号的起源。

“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睳谥法。

谥者,行之夡;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

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名谓号谥。

”《逸周书》《逸周书·谥法解》中对谥号也解释的很清楚,就是古代立有大功的臣子死后赐给他们“善号”来表彰功绩。

早期皇帝和大臣都用谥号,后来皇帝采用庙号,谥号就逐渐成为大臣的死后荣誉。

谥号用字极为考究简短,可谓是汉字注解的精华,毕竟一个字或数个字就浓缩概括了死者的一生,每一个字都意义深远。

而且大臣们也把这谥号当成终极荣誉。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大臣们对谥号如此追捧?首先谥号稀有,谥号一般来说分为私谥和公谥,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或士大夫死后,他的同僚、门生们私人拟定的谥号;而公谥则是朝廷颁发,皇帝认证,以后要载入史籍,从重要性来说就天差地别。

而且私谥不为官方所承认,所以古代提谥号均以公谥为准。

但公谥不好拿,只有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的人才有资格获得。

在汉朝和晋初,只有侯以上的爵位才资格获得谥号,这也是李广虽然战功卓著,但依旧没有谥号的原因。

唐朝时期三品官以上才能定谥号,明清时期将标准提升到了一品,除非你官至宰辅,这谥号的事儿就不用想了。

所以谥号也代表着咖位和朝廷地位,这也就难怪官员们对此眼热羡慕不已了。

谥号为“文正”的有哪些人?为什么“文正”这么牛?

谥号为“文正”的有哪些人?为什么“文正”这么牛?

谥号为“文正”的有哪些人?为什么“文正”这么牛?有哪些人题主自己一查就出来。

我来说它为什么这么牛好了。

在真正的历史上,谥号的高低是因为被谥人的功过评价而变化的,而不是被谥者的功过完全由谥号来决定。

谥号和被谥者的关系,某种意义上,就如同母校和毕业生的关系——大家当然都想挤进名校;如果不十分了解一个人,听说他出身名校,多少都会高看一眼;同样的,名校入学的选拔标准也会更为严格。

但名校为什么会成为名校呢?还是因为校友牛逼啊!“文正”就是一所名校。

很多答主都提到了,他在明清以前,并没有那么超然的地位。

大约徘徊在top10那个圈子左右——但自称top10的学校实在是太多了,除了“文正”及其前身“文贞”,还有文字头的文忠、文献、文惠;武字头的武惠、武穆;忠字头的忠定、忠敏等;甚至杂牌军元献、贞惠、宣靖等。

哪个就一定比哪个高吗?谁也不服谁的。

以答主比较熟地北宋为例,配享太庙的顶级名臣里,石熙载谥元懿,曾公亮谥宣靖,就一定比文字头差吗?不一定。

文字头顶多就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扶持”,但你也拦不住人家地方高校也能出名人啊。

北宋的top1是谁呢?好多人提到过了,支持率最高的是“忠献”。

优秀校友开国元勋赵普同学、三朝首相拥立首功韩琦同学。

……问题是晚节不保。

因为该校的“著名校友”还包括秦侩(后来被开除校籍了)、史弥远等。

这就很尴尬了。

尽管开除校籍了,但大家都知道秦侩曾经是你家的学生啊。

于是南宋以后,“忠献”一蹶不振,再也没人愿意用这个谥号了(史弥远谥忠献,据说本来就有用秦侩的谥号恶心他的意思……)顶级名校出缺,“文正”才慢慢抬头,一步一步变成top1,top2的名校(武将部分这里不讨论)。

这里面包括著名校友司马光同学不遗余力的推崇——“谥之美者,极于文正”。

名人效应,如同广告一般一炮打响。

更重要的,当然还是历代的学生争气啊!以答主自己的私心,其中最优秀者,还是首推范文正。

明代李东阳得谥文正,时人认为名不副实,嘲讽道:“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

清朝谥号中的三个“最高级”:文正、文忠与文襄之比较

清朝谥号中的三个“最高级”:文正、文忠与文襄之比较

清朝谥号中的三个“最高级”:文正、文忠与文襄之比较清朝在“文”字开头的谥号中,可以说以文正、文忠和文襄三个级别最高,名臣数量也最多。

其中,“文正”级别和标准可谓最高,但获谥大臣中滥竽充数者亦有之;获谥“文忠”者皆为名臣,含金量最高;而“文襄”到了晚清时要求被提高,难度可谓最大。

一、“文正”:级别标准最高“文正”的级别和标准可谓最高,“惟`文正'二字不敢拟,悉出特恩。

”有清一代共有8人获得此谥号。

清代谥号“文正”的8位大臣其中,名臣有汤斌(理学名臣)、刘统勋(治世能臣)、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但也有如曹振镛(私德尚可,但政绩平平)和4位以帝师身份受谥的大臣(嘉庆帝师朱珪、咸丰帝师杜受田、同治帝师李鸿藻、光绪帝师孙家鼐),他们其实与“文正”的标准相差有些大,有“名不副实”之嫌。

二、“文忠”:含金量最高“文忠”的级别仅次于文正,清代共有10人获此谥号。

清代获谥“文忠”的10位大臣相比获谥“文正”的8位大臣,这10位获谥“文忠”的大臣含金量高了许多,除了非翰林出身的周天爵最后特谥“文忠”外(平定太平天国中年仅八十仍冲锋在前,最后病死军中),其他诸臣皆有功于社稷,都可谓实至名归。

三、“文襄”:晚清时期要求最高“文襄”主要是赐给文能安邦武能开疆的大臣,共有14人得此谥号。

清代获谥“文襄”的14位大臣清朝前中期得谥“文襄”的名臣有图海(平定吴三桂)、福康安(一生征战南北)、兆惠(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于敏中(状元宰相)等,而晚清就只有左宗棠(收复新疆)和张之洞(特谥)二人获此谥号。

咸丰帝时对获谥“文襄”的要求有所提高:“文武大臣或阵亡、或军营积劳病故而武功未全者,均不得拟用'襄’字。

”正是咸丰对“襄”字的特殊规定,晚清得谥“文襄”者仅二人,而张之洞的“文襄”还是“特谥”。

附:古代文臣武将的谥号等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正”谥号里的明规则和潜规则
作者:板桥霜
来源:《领导文萃》2018年第07期
“文正”,自宋朝开始,是文官最梦寐以求的两个字。

从宋到清,得过“文正”谥号的官员不足40人,如范仲淹、司马光、苏轼、耶律楚材、方孝孺这样的,自然是实至名归。

但里面也有汤斌、李鸿藻、孙家鼐这等不太知名或因帝师身份进入文正圈子的,似乎应了《满城尽带黄金甲》里面的那句台词: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你不能抢。

博弈之后的安慰奖
“生晋太傅,死谥文正”是自古流传的话,这也几乎是古代文官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了。

按理说,太师高于太傅,但一般活人很难弄得到太师封号,追授死人的时候多,所以是“生”晋太傅。

而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文正的评选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最早还并非皇帝一人说了算。

按程序,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考功上行状,太常博士作谥议,有名实不符者,给事中得驳奏再议,最后由宰执同意,报呈皇帝批准。

应该是很严肃的事情。

且程序复杂。

1052年,宋仁宗的老师夏竦去世,仁宗亲自赐谥“文正”,明显是因为师生情谊想开后门,激起了朝野一片反对之声。

这时候,司马光站了出来。

“夏竦得‘文正’之号,不知以何谥待天下之正人良士?”要知道,此时宋朝仅有王旦、王曾和范仲淹三人得到过“文正”之谥。

最后仁宗皇帝实在没办法,给了夏竦个“文庄”才算平息了朝议。

有意思的是,司马光与王安石,一个谥号“文正”,一个谥号“文”,一字之差,却藏着多少风波故事。

有人认为,朝廷在这里只说王安石的道德文章,避免对政治做出评价。

越到后来,“文正”越成为一颗安抚有功之臣、平衡朝臣关系的糖果。

明武宗时,大学士李东阳就得过安慰奖。

大学士杨一清回忆,李东阳行将就木前,一直为谥号担忧,自己向老李表示,朝廷会给他“文正”的谥号。

这时奇迹发生了,垂死的李东阳竟在床上向杨一清磕起头来。

因为刘瑾乱政时,李东阳一味妥协退让,饱受后人嘲弄:“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

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

”后人笔记中也说“长沙李文正,林下每谈及正德初年,未尝不恸哭”。

“平生不见陈近南,纵使英雄也枉然。

”金庸小说《鹿鼎记》里的陈近南的原型陈永华死后,也获得了郑克塽老爸郑经发出的一枚“文正”赠谥。

追谥——帝王的终极杀招
不过随着皇权的集中,后来的“文正”都是在基本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皇帝爱谁谁。

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也是名臣了,去世后,徽宗前往祭奠,夫人郭氏哭拜,乞三事,第一个就是于谥中带一正字。

但徽宗不敢答应,说要经过一些程序讨论。

最后,赵挺之得到的谥号是“清宪”,连“文”字都没有给他。

徽宗在这里看似公正,但转身就把蔡京之弟蔡卞给了个“文正”。

晚清张之洞自恃功冠群僚,当他得知曾国藩死后获谥“文正”大感不平,愤愤然道:“如涤生(曾国藩字涤生)者,也能谥‘文正’,那我又该得谥如何?”可他哪料得到自己身后,仅得谥“文襄”,远比不上曾国藩的“文正”,而且比李鸿章的“文忠”还低了一点。

清朝一共有八个“文正”,其中朱珪、杜受田、李鸿藻、孙家鼐皆以帝师获谥,而曹振镛、王文韶更是被公认为信奉“多磕头少说话”的庸才,居然也能入围,让“文正”二字愈发掉价,更显帝王的随心随欲。

不过,这仍算不上终极杀招,最厉害的应该是追谥。

如清朝第一个获得“文正”谥号的汤斌,就是在死后快50年了,才由乾隆帝想起来追认的。

当时“文字狱”酷烈,乾隆以汤斌为对象,意思再明白不过,就是只有归随我大清的文人,其文才“正”。

用邹容的说法,汤斌虽属“人中虽贤”者,不过是“驯静奴隶”也。

方孝孺是明建文帝老师,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灭“十族”。

朱棣之后的明仁宗朱高炽很敬佩方孝孺,但也只能做到把建文朝众臣的家属释放还乡。

直到南明弘光帝时期,才追谥方孝孺为“文正”。

这里面也有极强的政治目的,当时南明建都南京,仅有半壁江山,追谥方孝孺也能笼络南方的民心。

条条框框外的变通和贿赂
用今人观念,像于谦这样的功臣,哪怕英宗皇帝不待见他,但后世追赐个“文正”是没问题的吧?如海瑞这样的清官,是不是也该来一发“文正”?就还偏偏不行!
在明朝,规定文官如果是进士、并且曾经在翰林院供职,死后才能赐谥以“文”字开头。

海瑞只是举人出身,死后最高也只能谥以“忠”字开头的“忠介”;于谦没有进过翰林院,死后谥号是“忠愍”,后世皇帝想追封,也做不到。

包拯一生清正廉洁,死后得谥“孝肃”,但老百姓觉得太低了,就把“文正”以民间的形式加封其身。

《三侠五义》中就虚构了个宁老先生,给包拯起了个“文正”的字。

在文官系统,“文正”是最高荣誉。

在武将那边,“忠武”则是顶尖谥号了。

尉迟恭、郭子仪、韩世忠、岳飞、常遇春莫不如是。

有意思的是,岳飞平反那会儿,大臣最初为岳飞拟定的谥号是“忠愍”,和当年的寇准一样。

但是“愍”的含义是“使民悲伤”,宋孝宗认为这是在骂宋高宗,亲自干预谥号为“武穆”,这个谥号是一种明显贬低,因为“武穆”在武将谥号里仅排名第三。

宋宁宗时,韩琦后人曾孙韩侂胄竭力争取,将岳飞的謚号改为“忠武”。

自然是想借岳飞这面大旗进行政治动员,完成恢复中原的梦想。

毕竟,“临危奉上曰忠”,国家发生大变故时大臣才有机会得到一个“忠×”的谥号,太平时节基本拿不到。

而淮军名将、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死后,朝廷有关人物曾暗示他的家人,拟定刘的谥号为“庄肃”,但其家人不解官场风情,没有好好“表示”,结果“庄肃”变成了“壮肃”。

一字之差,意味迥然,这个生前得意于从武职成功转型到文职的“抚台大人”,还是被打入了“四肢发达”者的另册。

(摘自《廉政瞭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