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篇:中国古代思想史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张岂之《中国思想史》宋元编·第八章

(完整word版)张岂之《中国思想史》宋元编·第八章

第八章宋元时期思想史料介绍第一节宋元时期的经学著述宋元时期的思想家有一个普遍的现象:他们阐述自己的思想学说,往往通过注释、解说儒家经典的形式。

不仅理学家是这样,非理学的思想家也是这样。

这一时期很少有先秦诸子及汉唐思想家那样的阐述思想学说的长篇宏论,他们的思想,大都散见于对经文的注解和讲学之中。

所以.宋元思想史料最重要的就是思想家们的经学著作及解说经书的言论、书信等等。

当然,论述性的著作也未完全绝迹。

但已居于次要的地位。

除上述史料之外,学案体的学术史著作,也是研究这一时期的重要史料。

宋元时期的思想家对各种经书的重视程度也是有所侧重的。

他们往往根据自己思想体系的需要重点解说某几种经书,而对其它与其思想学说的关系不甚密切的经书则不太重视,往往只作为一般启蒙读物对待,不作精细疏解。

《周易》是宋元时代的思想家、特别是理学家最推崇的一部经书。

宋元著名的思想家,几乎无不谈《易》,这一时期的《易》学著述相当丰富。

比较有影响的有周敦颐《通书》(又称《易通》)、《太极图说》,程颐《周易程氏传》(又称《伊川易传》),司马光《温公易说》,张载《横渠易说》,游酢《易说》,朱展《汉上易传》,张浚《紫岩易传》,张拭《南轩易说》,朱熹《周易本义》、《易学启蒙》,杨简《杨氏易传》,魏了翁《周易要义》,吴澄《易纂言》等等。

下面着重介绍几种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易》学著作。

《通书》一卷,又称《易通》,北宋周敦颐著。

周敦颐还著了一部《易说》,逐句解说《周易》,现已佚。

《易通》与《易说》不同,它不是解说《周易》章句,而是借助《周易》的范畴和术语,进行发挥性的通论。

有宋端平年间(公元1234-1236年)闽川黄壮猷修补刻《诸儒鸣道》本,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刻《吉林探源书舫丛书》本,《四部备要》本。

解说《通书》的有明代曹端《通书述解》、明代舒芬的《通书绎义》。

《太极图说》一卷,北宋周敦颐著。

周敦颐对传自陈抟的《太极图》进行解说,而成此书。

中国古代思想史意义总结

中国古代思想史意义总结

中国古代思想史意义总结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它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总结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意义。

首先,中国古代思想史是了解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思想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等等。

这些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仪和道德,影响了中国古代君主制度和社会伦理观念的形成。

道家思想注重自然、无为而治,对中国古代政治和官僚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和公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研究这些思想体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运行方式和价值观念。

其次,中国古代思想史是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的重要基础。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和宇宙的思考,激发了对科学和技术的探索。

例如,道家思想的“道可道,非常道”理念,促使中国古代思想家关注自然的规律和变化,推动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医学的发展。

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理念,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水利工程的进步。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的源起和发展,有助于理解中国科学文明的特点。

第三,中国古代思想史是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学的重要参考。

中国古代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学的创作和风格。

儒家思想注重品德修养和社会关系,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道德和伦理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了中国古代绘画、诗歌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学的内涵和特点,有助于欣赏和解读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

最后,中国古代思想史是研究人类思维和文明进步的重要资源。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和思考,对人类思维和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对人类生活和宇宙的探索,揭示了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和追求。

中国古代思想史

中国古代思想史

第一讲
2、思想和思想史

②思想史--是人类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确切而言,它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 的发展史。 (a、完整的过程;b、系统的内容;)
第一讲
2、思想和思想史

③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 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 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 高级形式。 (意识与存在的关系简释)
第一讲
二、原始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变化
1、原始宗教及宗教思想产生的主客观因素。 2、原始宗教崇拜形式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3、神——人——英雄——区别差异——观念的 变异。 4、观念变异实现的形式及其扩展方式。 5、变易互动中逐渐形成的相关思想观念。
第一讲
1、原始宗教及宗教思想产生的主客观因素
①、原始宗教一般指原始社会的宗教,是具有 精确意义的宗教的最初形态。 ②、形成时间:一般认为距今约3-1万年。 ③、内容特征:对超自然体的信仰和崇拜。 ④、主客因素:人--自然(自然及其现象为 客观存在;人欲生存→认识 →利用→控制 →自由--然而难以如愿--转而乞祈。 ⑤、形式:巫术(制服)→宗教(祈敬)。
第二讲
4、原始自然宗教发展变化的历程及实质
实质: 原始自然宗教逐渐成为人为宗教, 并且成为巩固王朝政权的工具。 (如:君权神授)
第二讲
5、宗教祭祀等级的形成
伴随宗教祭祀等级的渐次形成,逐渐形成 并且向一元神过渡。 (人--等级;神--等级;人--等级) (神--君--人)
第二讲
二、殷商的思想发展及变化
第一讲
第一讲:序言、原始思想观念的形成及变化
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对象、方法 原始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变化 思考题 参考书目 网络资源链接
一.

中国古代思想史总结

中国古代思想史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思想史总结篇一:中国古代思想史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学是显学。

春秋末期,儒学出现,但其不合时代的要求,所以不受重视;后来,孟子荀子经过补充,使其符合要求。

但是,当时法家的思想更合时代,所以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没有法二是秦时,213bc,为维护郡县制,实施焚书坑儒,儒学打击不小。

三是汉时,初期用黄老无为的思想,140bc,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董仲舒对答了三次,使儒学成为正统。

(注:1,董仲舒采阴阳五行家等学说补充了儒学;2,董仲舒的观点: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3,汉政府实际是外儒内法)四是汉以后到隋五是宋时,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吸收了世界观等(:中国古代思想史总结),存天理,灭人欲。

客观唯心思想六是明时,心学。

主张心即理,即是理学,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

主观唯心思想七是清时,批判继承儒学,有顾炎武等代表人物八是近代(1840至1919),或支持或批判,但实事证明,全盘西化论与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新文化九是当代(1949至现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思想道德建设日益完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人们心中正逐渐形成并完善。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一、知识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两汉时期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与佛教、道教的渗透与融合,宋明时期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并得到发展;明清之际,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使传统文化思想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永恒的生命力;20世纪初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儒家思想遭到猛烈抨击,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两千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儒家思想的创始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历史复习纲要中国古代思想史

历史复习纲要中国古代思想史

历史复习纲要:中国古代思想史1、两条线索:一是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二是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里了应有的贡献2、掌握理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①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②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乐崩坏。

士人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③在文化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

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一)儒家:1.孔子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克己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以礼治国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评价:①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②教育方面的成就③保留中国古代文化和典籍方面的贡献2.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民本思想)哲学思想——“性善说”,实行仁政回复和扩充人的善行道德人格——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养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

3.荀子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性恶论”(但教育、礼乐规范人的行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君舟民水”(民本思想)评价:①基本继承儒家思想,但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二)道家:1.老子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思想史简要(唐以后)

中国古代思想史简要(唐以后)

文化思想史一、唐宋以来学术思想之发展1,唐:《五经正义》、《五经定本》、私家注疏。

古文运动2,程朱理学: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

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

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

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故如对宋明理学的概念不做特别规定的话,在通常的意义上便是指程朱一派的理学。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

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

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

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

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3,王阳明: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学习,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

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最重要的大师。

王守仁在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朱熹那种超感性的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创立了王学,或称阳明心学。

王学的内在结构是由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构成的。

在这一结构中,王守仁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心(良知)就构成了王学的基石。

在王守仁看来,心是无所不包的。

中国古代思想史

中国古代思想史

1、神话和传说形式保留下来的社会思想具有什么特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①非常粗浅、简单而不发达。

②各不相关、没有系统。

③在全部古神话中,可分为人对自然和人对社会两类、而属于人和社会的一类为数甚少,绝大多数是反映人和自然斗争的情况的。

④只是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隐隐约约的反映出一些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和社会进化的思想,没有抽象的社会思想。

⑤不能忽略其保留下的社会思想,应重视其对后来的思想家的思想形成的启迪作用。

2、如何评价夏商时期“德”的社会整合功能?关于人的个人修养,强调一个“德”字,就是说,人们做事与人于己都要过得去,无愧于心。

德有善有恶,善德即可作为福,恶德可作为灾,福或灾是对德的报应,也就是“得”。

人们要完成德的修养,必需用礼作为规范。

商代礼主要是孝。

商代“德-礼-孝”的思想体系,目的在于以此作为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整合社会秩序,维护奴婢主的统治。

3、宗法制 试评西周宗法制的社会学意义?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天子以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其他诸子转为诸侯;诸侯也是嫡长子继承制,其别子另封;别子也是嫡长子继承制。

以此类推,这种社会组织系统称为宗法制。

社会学意义:1周代的宗法制反映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社会权力继替标准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把阶级等级、名分观念看的比血缘观念更重要。

2宗法制建立说明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已意识到要对生活实行有效控制,必须有一套社会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必须“名分”分明。

3在整个人类历史来看,社会继替的原则是由身份到契约或能力的发展过程。

周代宗确立了以身份为继替标准的原则,并由此形成一个社会控制的组织体系。

周代的宗法思想标志着古代中国社会组织思想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4、如何理解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对后代的影响是什么?㈠①敬天思想:西周统治者灭商之后,继承了商代的神权社会思想,周公旦称受命于天,所以要敬天,就是因为他认为周代的统治权是由天赋予的。

中国古代思想史

中国古代思想史

中国古代思想史●主干知识整合“百家争鸣”1.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2.出现原因(1)各个诸侯国在混战的局面下要求政治改革,以便在相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各种理论的指导。

(2)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使各个学派得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

(3)封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4)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天文学、数学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3.基本认识百家争鸣,实际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被打破,需要思想理论的重新认识,百家争鸣就是思想领域对种种历史、现实问题斗争的反映。

这一潮流的出现,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d.意义:(1)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诸子百家思想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e.思考讨论4.法家主张“法治”,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依法治国”有何区别和借鉴意义?提示:法家主张的“法治”思想,实际上是封建信条,服从于君主专制的需要,是控制人民的工具;而当今倡导的“依法治国”,维护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保证的是基本民主权利,实现的是人民的基本权利。

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一方面在健全法制,另一方面需加大执法力度,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正实现依法治国背景(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儒家
1. 百家争鸣时期: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
(1)孔子
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他主张“仁者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

孔子主张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

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这种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孟子
政治思想:把孔子的“仁”发展成为“仁政”,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进一步发扬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伦理观:性本善。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荀子
政治思想:主张施政以“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同时也要重视“法治”。

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伦理观:性本恶,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2. 汉朝
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
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思想。

加强君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3. 宋朝和明朝
宋朝和明朝,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发展为理学。

(1)宋朝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发扬了程颐和程颢的思想,进一步完善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核心内容: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2)明朝
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王阳明主要观点: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宣扬“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

4. 明末清初
李贽: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

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二.道家
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
1.老子
哲学思想: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包含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政治理想:“无为而治”。

代表作:《道德经》
2.庄子
庄子的思想是以老子为学说为基础而发展的。

庄子认为,水行要乘船,陆行要乘车,治理国家也一样,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三. 墨家
代表人物是墨子,主张“兼爱”,消除亲属,贵贱的分别,同等的去爱;“尚贤”,尊重有才德的人;“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四. 法家
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

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
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法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法家代表作品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五.兵家
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其代表作是《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一部军事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名言就出自这本书。

战国时期,孙武的后代孙膑继承发扬了他的军事思想。

他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主张“事备而后动”,写成了《孙膑兵法》。

六.阴阳家
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备注: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其中有法、道、墨、儒、阴阳、名、杂、农、小说、纵横家十家发展成了流派。

而小说家被认为不入流,所以就有了“九流十家”之说。

巩固练习:
1.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

下列观点不属于先秦儒家代表人物观点的是:
A. 仁者爱人
B. 五德终始
C. 化性起伪
D. 尽心知天
2.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文化轨迹,以下关于孔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著作《论语》,记录孔子本人及弟子言行
B. 孔子在教育学上的贡献是打破公学,创办私学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孔子一跃成为当时名家
D. 孔子核心思想是“仁政”,提出“民贵君轻”观点
3.下列关于老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道德经是其主要作品
B. 主张“无为而治”
C. 被道教尊称为道祖
D. 接受并发展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4.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提出了各种治国的主张,下列观点属于法家政治思想的是:
A.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 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为勇者尽之于军
C.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D.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5.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与下列哪一观点属于同一学派?
A.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B.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C.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参考答案:
B、B、D、B、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