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文

合集下载

论述中国古代史学的思维特征论文

论述中国古代史学的思维特征论文

论述中国古代史学的思维特征论文论述中国古代史学的思维特征论文中国古代史学不但留下了种类繁多、卷峡浩繁的历史文献,而且蕴含了系统而丰富的史学思想,其史学文化之发达,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

在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过程中,史学家们通过对历史研究的对象、特点、方法与目的的多重思考,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思维特征,主要包括“究天人之际”的整体思维、“通古今之变”的通变思维、“成一家之言”的创新思维、“以史为鉴”的鉴戒思维和“求真”与“求道”的二重思维。

以往学术界比较重视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个案分析,却很少进行整体研究,把握总体特征。

本文基于此,拟对中国古代史学的五个主要思维特征作出论述,以此揭示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民族特性。

一、“究天人之际”的整体思维“究天人之际”,即是探讨天人之间的关系,亦即天道对于人事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学谈论人事,总是离不开天道,而将天与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思考,体现出天人一体的整体思维特征。

从理论渊源来讲,天人一体的整体思维,最以道治天下,而三代以后则是以法把持天下。

因此,三代是治世,汉唐则是乱世。

史学家司马光就明显表现出对于三代的推崇。

司马光肯定三代为治世,认为相较于三代,汉唐政治总体上是逐渐衰落的。

如两汉“虽不能若三代之圣王,然犹尊君卑臣,“敦尚名节”;魏晋以降,社会“风俗日坏”,“不顾名节”;唐代进一步衰落,社会“不复论尊卑之序、是非之理”;到了五代,“天下荡然莫知礼义为何物矣”。

朱熹认为三代君王有圣人之心,所以社会得到大治;汉唐君臣急功好利,心术不正,如汉高祖、唐太宗等做事“都是自智谋功利中做出来,不是自圣贤门户来,不是自自家心地义理中流出”o4ic}=>>,所以社会得不到大治。

应该说,司马光、朱熹等人对于汉唐历史的评价,秉持的是一种道德评价标准,明显地打上了理学的烙印。

二、“通古今之变”的通变思维“通古今之变”的通变思维,即是肯定历史变化发展的思维。

中国古代史学研究历史,普遍重视对于历史过程的认识,注重贯通的历史意识;而在“通古今”的过程中,则重视运用历史变易的观点来进行审视,肯定历史的变易过程是一种盛衰之变。

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

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

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中国传统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从中选取有价值部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推进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会起到促进作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篇一《中国传统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摘要]中国传统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从中选取有价值部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推进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会起到促进作用。

本文从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切入,启发思想政治教育者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推进工作。

[关键词]中国传统思想;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五千年的悠长历史孕育了众多优秀的思想文化,而中国传统思想更是浓缩了几千年思想的精华,其中不乏穿越古今对今天大学生仍有教育意义的思想,如“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的思想,将中国传统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对于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为例,探讨中国传统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融合。

一、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1. 心学的主要内容王阳明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说并不足以解决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因此对其便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他看来,朱子以格天下之物而达诚自家意的目的,显然是徒劳的。

因为其格的后果只会析心与理为二,使主观之心与客观之理不能统一。

另外,王阳明认为,由于朱熹主张问学致知而不注重身心修养,遂造成其后学在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行脱离,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

这种支离割裂的学术之弊必然会给现存的社会秩序带来危害,有以学术杀天下的危险。

鉴于朱学格物致知的教训,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并据此提出知行合一的口号,决心创立良知之学,用一种注重身心修养的学说来取代朱熹沉溺词章、支离决裂的格物致知说。

他对格物的解释是,“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且知之物也。

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知者,致其物之知也。

此岂有内外彼此之分哉!”在他看来,格物没有内外彼此之分,因此格物是格心之物,是以本体之正去其心之不正。

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2)

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2)

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2)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篇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关键词:传统思想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它所体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仁…‘义‘信…‘孝”是维系我们民族的纽带。

简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论证了它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并给出了二者结合的措施和实施办法。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

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国的政治、伦理、价值观念、生活习俗、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人生理想等,都处于支配地位。

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传统的思想文化已经牢牢占据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起到主导作用。

当然,如何借鉴、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资源,教导大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事,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一出现就从思想上和道德上教导人们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

道德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我国十分丰富的宝贵遗产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对道德教育理论有过丰富、生动的论述,见解深刻,其中所蕴涵的一些内容,正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因此深人学习和挖掘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对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i传统思想文化的思想教育价值传统思想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道德修养等内容,还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i.i以国家为主体,强调整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的献身精神,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成为人们所推崇的道德品质。

中国思想史论文

中国思想史论文

中国思想史论文中国思想史课程作业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怀着一颗崇敬的心,虽然精读的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不是很多,但是仅仅一两本就能给我以不小的震撼。

之前我自己看这些书的时候,对很多说法都一知半解如云里雾里,甚至还有一些理解是错误的。

这虽然也给了我一些启示,但总有隔靴搔痒之感。

这学期以来,读了常老师推荐的一些书,特别是上了常老师的中国思想史课之后,感觉自己仿佛在一片混沌之中找到了通往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方向,眼前一下子明亮起来。

在课上,老师慷慨地把自己多年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用直白的语言讲了出来,把中国儒道释三家最核心的共同根本明明白白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获益匪浅,深感荣幸之至。

我想有必要在这里表示我对老师的衷心感谢,谢谢您!对于这份作业,常老师的要求是围绕中国思想史,有感而发即可。

这是一个很宽松的主题,我想我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来好好梳理一下这学期以来我读过的关于中国思想方面的书籍,通过梳理也可以有助于我接下来的学习规划。

首先来谈谈我读完《大学》后的感受。

《大学》一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三纲领”和“八条目”。

三纲领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指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话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全书的总纲领,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精神追求。

光这句话就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比如“亲”字,程颐认为“亲”当作“新”,即革新、自新。

那么“新民”的意思便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朱熹等都同意此观点。

而王阳明认为“亲”即“仁”的意思,而“亲民”就是“安百姓”的意思。

虽只一个字的解释不同,但其中的旨意却大相径庭。

看了《传习录》之后,我比较认同王阳明的观点。

随后《大学》的作者认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只有懂得了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和要实现的目标,然后才能有确定的方向;有了确定的方向,才能做到心静不乱;心静不乱,然后才能做到神思安稳;神思安稳,然后才能认真考虑;考虑周到以后,才能有所收获。

中国思想史论文

中国思想史论文

中国思想史论文皮囊以锈但污何妨——浅谈庄子庄子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人,做过蒙地的管理漆园的小官。

生活穷困潦倒,曾向监河侯(官名)借粮度日。

他本来是宋国人,因公元前286年(楚顷襄王十三年)齐灭宋后,齐与魏、楚三分其地,蒙地属楚,故庄子为楚人。

他往来于赵、魏各国间,与楚国关系较深,和楚威王、楚顷襄王都有往来.中国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是做人的文化,在先秦哲学关心社会人生的思想主流中,庄子又被许多人视为一个重要的例外。

庄子的一生平平淡淡无拘无束,不为名利不求金钱,他的精神似乎已超出了常人。

庄子那种逍遥豁达,满不在乎的思想造就了他成为一名圣人,他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出了这点,例如在《列御寇》中,他对炫耀富贵的曹商所作的辛辣讽刺就是证明,这也说明了庄子生活即使是这样贫穷,日子是这样难熬,但并没有消蚀他的清高和孤傲,一方面表现了他对权势名利的轻蔑,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因此他对苦难世界的冷峻审视和对人生悲剧的深刻体验,给人类留下了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烙下了他深深的印章。

庄子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是无比光芒的,也是让很多人无法理解的。

庄子的思想可以跨越时空,即便是到了今天仍然可以震撼我们的心灵。

庄子的思想就像“大道”一样是没有边界的,包容着万物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伟大又不露形迹,深远却近在眼前,久远却看不到它的初始,深奥却并不显得高深,孕育着万物而不露其德,光芒照耀着历史而不显其才。

庄子真正的达到了庄子认为时间、长短、高低、大小、阔狭、终始、曲直、是非、贵贱、荣辱、美丑、多寡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秋水》深刻并彻底地阐述他对事物的无穷相对性认识。

太多太多的人都认为庄子是“游世思想”。

这已观点对于庄子来说是不平的,但对于所持这一观点的人来说却是荒谬的!游世思想的内涵相当复杂。

庄子一方面是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态度,继承了隐者传统的心情灰暗的主题叙述,就是以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来保护一种弱意义的生存欲求。

中国古代历史论文(2)

中国古代历史论文(2)

中国古代历史论文(2)中国古代历史论文篇二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内容提要: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

它发端于商周时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突出体现了这一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原始民主制色彩。

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民本思想虽然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态实际是对民本思想的无情嘲弄。

统治阶级虽然认识到自己和民众是舟和水的关系,希望民众能够安居乐业,实现“本固邦宁”的政治目标,但这种愿望在以阶级剥削为前提的封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冲击下根本无法实现,民本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也就逐渐演变为一句“口惠而实不至”的政治空话。

民本思想虽然在封建社会没有实现的条件,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哺育了一大批关心民众疾苦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近代中国,它被进步人士注入新的理论内容,与西方“民主”相嫁接,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

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社会主义中国将真正焕发出新的光辉。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

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早期国家形成的肇始,它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

近代以来,民本思想从封建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官方意识形态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赋予民本思想以全新的理论内容。

今天,梳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衍变的历史脉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

尽管学者迄今对“民”早先的身份地位尚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民”在先秦时代是城邦国家的被统治阶级,也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者。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见于传世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说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有些哲学思想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精华的部分;有些哲学思想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谈中国哲学研究方法摘要:自“中国哲学”创建以来,方法论的探讨就是该学科研究中的永恒话题。

建构中国哲学自己的方法论必须容纳历史文本研究法、内史与外史结合法、学科交叉研究法、“非同质化”研究法、“返本开新”研究法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哲学;方法论;刍议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哲学大致经历了三种方法论的转型。

第一,胡适、冯友兰在上个世纪早期提出了“以西解中”的方法。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借鉴实证主义的方法,对先秦中国哲学史料加以考证、裁剪、分析,将中国哲学的主题结构规定为宇宙论、知识论、人生哲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

冯友兰在30年代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说:“今欲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

”第二,50至80年代,阶级分析的方法成为大陆中国哲学研究的最为主要的方法。

任继愈说:“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在研究哲学史的时候要坚持阶级分析。

”张岱年也说:“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必须运用阶级分析方法。

”第三,港台的“融会中西”的方法。

上世纪50年代以后,港台一批学者为开出中国文化的新面貌,主张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基础上,融会西方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论文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论文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摘要:关键词: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影响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开端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可以说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吧,一直延伸到清朝的中后期,也就是1840年。

在这几千年的光景中中国的思想文化都处在不断发展中,有高峰有低谷,也有各种思潮此起彼伏,思想文化的不断发展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那么今天我就来谈一谈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以及它对中国的影响。

如果把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比作为一条河,那么炎帝黄帝的时代就是这条河的源头。

皇帝和炎帝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先民,可以说这里就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起源,因此中国人都喜欢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在炎帝和皇帝时期我们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以后中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思想文化基础。

在这个时期,皇帝和炎帝在农业、医学、天文地理、文化艺术、手工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步。

这些重大的进步促使早期的中国由采猎文明向农业文明的过渡,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

在炎帝和皇帝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中,他们是遵循了一定的原则的,那就是和谐的意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另一方面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我想和谐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直接源泉和重要组成部分。

《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这句话也说明了早在炎帝和皇帝时期就确立了选贤任能的原则,并且也对人的基本品质做出标准,告诉我们要博爱。

炎黄时代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各项事业的起步阶段,在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成就促进了后世的经济发展;而公天下和选贤任能的政治思想促进了后世了政治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和谐思想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夏商周时期,源头活水已经汇聚成小溪,并不断走向壮大。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文化成果就是文字的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由甲骨文到金文,是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文字的成熟使得生活中的各项事业都得以记录下来,为后世的研究和考古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道教的重生思想
摘要:道家哲学以重生为特色,重生观念是道教思想的重要内容。

元代道教的重生思想,既有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有对他人生命的尊重;既有对人类生命的关爱,也有对动植物等生命体的爱护,较前世道教的重生思想要丰富的多。

关键词:元代道教重生
老子思想中国的“道”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之道,老子对“道”的崇拜实际上是一种生命崇拜(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道教是热爱生命的宗教,我们从道教经典中可以找到很多有关重生的论述。

《太平经》云:“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又云:“要当重生,生为第一”。

《道藏》第一部经典《度人经》提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思想。

这些重生贵生的思想,是道教与其他宗教相比最有特色之处,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生命、人生的态度,也促进了道教对所有生命体价值的认知。

一、对自身生命的注重
道教自创立以来,就十分强调个人现实人生的重要性,其独特的养生术、修仙术都是围绕着个体生命的健康长寿、不死成仙而展开的。

早期道教借用神仙家、道家和医家的养生修炼方法,形成了一套众术合修的修道方法,诸如行气、辟谷、胎气等,不一而足。

《仙鉴》计述的众多仙真,大多长于养生,精通各种各样的延年保命之术。

其中,外丹服食也好,内丹修炼也罢,都是为了自身肉体的延续或精神的永恒,都能体现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力图把人生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可贵思想和探索精神。

道教“调和四气凭烧炼,修炼千方只要安”(《太华希夷志》卷上。

《道藏第
五册》),直言千般调气修炼道术,唯一的目的就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道教的种种道术是建立在重视个体生命的基础上的。

《睡歌》是陈抟答太宗问养生之道时作,此歌一气呵成,音韵铿锵,节奏明朗,在陈抟眼里,历代帝王将相纷争时的智慧谋略、刀光剑影,只不过是两三个君子“争些小闲气”,不足称道。

此歌虽然隐含着悲观厌世的情绪,也有淡化社会治安问题的倾向,但其中显示出的道教中人的独立人格,以及尊重个体生命价值,视现实生命高于一切的独特思想,还是十分难得的。

二、对他人、乃至整个人类生命的尊重
道教的特点是“身国同治”,既要求超世的长生不老,有要求现世的治国安民;前者体现为道教对个人生命价值的尊重,后者彰显道教对群体生命意义的关注。

因此,道教重视个体生命价值的同时,也非常尊重他人的生命价值。

广义地讲,苦己利人、救贫济困等善举本质上都体现着道教对他人生命的尊重;狭义而言,对生命的尊重当指重视他人的生命,价值,反对伤害他人。

像佛教一样,道教将“不杀生”作为五戒之首,此处的“不杀生”应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不杀”,就是说修道者本人不能侵害他人生命,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一是“止杀”,就是说抱道之士要努力规劝杀生者或者直接解救别人于被杀戮之中。

元代道教的不杀生思想兼有这两层含义,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

一是生命最重,不可轻杀的思想。

唐代道士杨泰明为汾阳王郭子仪幕客,每劝子仪曰:“军政虽曰尚严,然人命至重,不可轻杀”。

历史上,军队首领动辄杀戮部下的情况并不少见,杨泰明能适时提醒郭子仪不可轻杀,体现着道教中人对他人生命的尊重。

“以故子仪掌兵二十余年,不妄诛戮军士,爱之如如父兄,皆泰明之力也”(《仙鉴》卷三八,《杨泰明》)。

此说或许有夸大之处,但作为幕僚
的杨泰明向郭子仪进言,当有一定效果,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止杀”。

正如陈垣先生所说:“王立者武人,幼闻重阳之风,老而忏悔,投伐学道,此全真消除杀道之教也”(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科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二是从“抵死求生、人之常情”的思想出发,避免杀戮。

元代道教史籍对全真道士“止杀”言行的记述很多,直接反映了道教重视他人生命的思想。

明昌初年(1190),山东饥荒,即墨人高翔啸聚劫掠,诏命孟志源父讨之。

孟志源乃曰:“食者民之天,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抵死求生,小人之常情,讨而诛之,恶在其为民父母也?”"遂宣布主上之德,赈以仓廪,不戮一人,寇为之平"。

此处孟氏父子以其言行制止了一场无情的杀戮,阐释了生命最贵的思想。

三是借助“天道好生”之说,宣扬重生止杀思想。

丘处机在讲道时,曾经多次规劝成吉思汗少杀戮,“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丘处机还向成吉思汗宣讲“天道好生”思想。

“上猎东山”,“马碚失御”,“遂罢猎”。

丘处机闻之,谏曰:“天道好生,今圣寿已高,宜少出猎”。

上曰:“朕以深省”,“神仙之言在我忠焉,自是乃简出”。

此处,丘处机的“天道好生”思想一览无遗,其借天意劝谏成吉思汗少狩猎,深居简出,仅是浅层目的,更深的意蕴是劝其少征伐、少杀戮。

丘处机等全真道士的止杀言行得到了时人的一致称赞。

当代学者陈垣先生亦云:“全真之教,本以不杀不争为尚,王立之投戈,犹是个人感悟,李志远之立观,已化导一方矣,丘处机之止杀,岂非泽及天下乎!”
三、对动物等生命体的爱护和尊重
道教的重生思想不仅体现于人与人之间,还表现在对动物等生命的爱护上。

爱护动物的先决条件是对其施以仁慈之心,不杀害动物,与之和谐相处。

元代道教史籍中的许多仙真,用自己的言行阐述了这些思想。

一是尊重动植物生命个体的思想。

道教认为,动物与人类同为母体所生,应当得到尊重。

所谓“猪羊犬豕、羽毛鳞介、湿化卵胎,皆受父母生成,因差一念,见出万形”。

即是说动物和人都受之于父母,从生命体的角度讲,只有形体差异,没有本质的不同。

因此,动物应该像人类一样得到同等的尊重和爱护。

元代,在道教及民间,爱护动物的思想还是深入人心的。

二是伤害生物,将遭恶报的思想。

道教认为人和包括动物在内的自然万物有种因果报应关系,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存在于动物之间。

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峡境妖蝗,帝君通过调查发现蝗灾之诱因:“郡民多于溪涧或于山泽摝取蚌口,渔猎鱼鳖,甚至断剥蛙鳖,供应主需,枉杀螺蟹,以给口类”。

作者借帝君之口批评人们的错误做法:“百千之命,不供一饱;亿万之灵,始克一食”;最后得出结论:“此盖物命相偿之报,而人未知也”。

当时道教中人商不可能从生态平衡的高度以严密的逻辑科学地说明问题,只能以物命偿报来解释。

但也部分地抓住了“峡境妖蝗”问题之症结所在:人类过分的捕捞是蝗虫的直接起因。

实际上,作者向人们发出这样的拷问:天灾何尝不是源于人祸?
三是善待动物,救物放生,可以祸福延寿的思想。

在宣扬恶有恶报的同时,元代道教还以大量的言行来阐述善待动物,获得善报的观念。

元代道教多数仙真对动物的尊重、救护皆源于自发,并无求得回报之图谋,但每个善待生命的人,或由此升仙,或遇困难时得到动物们的护佑,都有良好的结局,实际上宣扬了这样一个命题:人堆动物的尊重换来动物对人的友好与保护。

那些从未能善待动物者,只要改悔,仍可将功补过。

在现在这个高度重视生命、崇拜生命的社会里,重谈道教的重生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

生命,它珍贵,没有任何东西能与之相比,它对每一个人都是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