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对比
中印经济发展方式对比 哪种模式造就强国?

中印经济发展方式对比——哪种模式造就强国?引言中国和印度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一直以来都备受世界关注。
这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却采取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本文将对中印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对比,并分析哪种模式更有可能造就强国。
1. 中印经济发展背景中国和印度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两国的经济发展背景存在一些差异。
1.1 中国经济发展背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发展成就。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如市场化改革、开放政策和产业升级等。
这些措施使中国成功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
1.2 印度经济发展背景印度经济改革开始较晚,但在过去几十年里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
印度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如减税、放宽外资限制和推动数字化转型等。
这些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并使印度成为全球服务业的重要中心。
2. 中印经济发展模式的对比中国和印度采取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面将对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2.1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出口导向和制造业为主导,这使中国能够迅速崛起为全球经济大国。
中国政府通过鼓励外国投资、提供优惠政策和打造完善的基础设施等方式,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跨国企业。
此外,中国政府还推动了农村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促进了消费升级,推动了内需的增长。
2.2 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不同,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注重服务业的发展。
印度政府推动了数字化转型、外资开放和鼓励创新等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并促进了印度科技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此外,印度政府还推动了农村和农业的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3. 哪种模式造就强国?无论是中国的制造业模式还是印度的服务业模式,都为两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两种模式进行对比。
3.1 经济增长中国的制造业模式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大国,为国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中印传统医学现代发展对比

中印两国出版了多本关于传统医学的学术期刊, 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的 平台。
学术访问
中印两国传统医学专家互访,深入到对方国家实 地考察和学习,进一步推动了两国传统医学的交 流与合作。
中印传统医学的合作项目
联合研究
中印两国传统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联合研究,共同探索传统医学的理论、方法和治疗手段,并分享研究成果。
印度油疗法
印度油疗法是印度传统医学中使用植物油进 行按摩治疗的方法,通过按摩刺激身体各个 部位,以达到舒缓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 的目的。
04
CATALOGUE
中印传统医学的现代研究与发展趋势
中印传统医学的科研进展
中医科研进展
中医在临床疗效、药理研究、针灸、推拿等 领域取得了许多成果。例如,中药新药研发 、针灸治疗某些疾病的疗效已经得到证实, 如针灸治疗抑郁症等。同时,中医也在基因 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 为传统医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互派专家
中印两国互派传统医学专家到对方国家进行讲学、指导研究和临床实践,进一步推动了两国传统医学的交流与合作。
交换生项目
中印两国高校开展传统医学交换生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和分享经验的平台。
中印传统医学的互相学习与借鉴
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
中印两国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比较研究可以 互相学习和借鉴,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各自的理论体系。
中印传统医学现代 发展对比
contents
目录
• 中印传统医学概述 • 中印传统医学的发展现状 • 中印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 • 中印传统医学的现代研究与发展趋势 • 中印传统医学的挑战与机遇 • 中印传统医学的交流与合作
中印比较 (1)资料

经济
印度在独立后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并与
1991年7月开始实行全面经济改革,放松对 工业、外贸和金融部门的管制。目前,印 度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重要出 口国。 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08 至2009财年经济增幅从此前高于9%的增速 下滑到6.7%。2010至2011财年国内生产总 值同比增长8.5%。
印度总理
曼莫汉•辛格
曼莫汉辛格生于1932 年。印度大学毕业后,先 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 大学深造,于1962年获得 博士学位,曾任旁遮普大 学经济学教授。1971年至 1976年,出任印度外贸部 经济顾问。1991年6月至 1996年5月,担任拉奥政 府财政部长期间,进行了 前所未有的经济改革,打 破了束缚印度经济增长的 种种枷锁,使印度经济步 入高速发展的轨道,他本 人也被誉为“印度经济改 革之父”。
39
1653 22
2
电影艺术
宝莱坞的制片厂外景宝莱坞(Bollywood)
是对位于印度孟买电影基地的印地语电影 产业别称。宝莱坞时常被误解为所有的印 度电影,而实际上,它只代表部分印度电 影产业。宝莱坞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 基地之一,拥有数十亿观众。 出品代表作:《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 《三傻大闹宝莱坞》
文化
种姓制度:印度婆罗门教主张种姓制度,将人分 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各种姓之间不能通婚,身份、职业世袭,其影响 至今。 宗教:信仰印度教的人数为总人口的80.5%,穆 斯林占13.4%,基督教2.3%,锡克教占1.9%,其 它教派占1.8%,情况不明的为0.1%. 哲学思想:更多的印度人认为,几千年来,印度 一直在调和种种分歧和差异,并将它们融会在一 个统一体之中。印度有一种其他国家所没有的精 髓,它会告诉你在林林总总的生命背后,有种叫 做“统一体”的精神现实。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与启示-最新资料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与启示文献标识码:A随着印度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南亚的这个大国与中国相提并论,“龙象之争”的说法甚嚣尘上。
中印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两个国家,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11.9%,印度为8.7%,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
两国自实施改革政策以来,由于选择的发展道路不同,发展成果和潜力也有不少差异。
一、中印经济发展模式比较中国和印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目前看来都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各自都避开了劣势,发挥了优势,在现有条件下都是较好选择。
我们仅从经济结构、环境因素和教育水平几个方面对中印经济进行具体比较。
(一)经济结构基础的对比中印两国当前的经济结构基础截然不同。
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印度则直接跳过了工业化过程,着眼于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产业结构的特点仍然是第二产业占居首位。
而印度产业结构的最大特征是服务业比率高,其中的软件研发部门更是一枝独秀、突飞猛进。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两国产业结构的差别。
中国的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高达51%,和印度的第三产业占本国经济比重相当。
中国的经济规模及出口市场分别是印度的3倍及8倍,投资及出口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而另一方面,印度已发展起一个世界级的服务业,以优秀的语言人才、良好的技术基础设施及廉价的劳动力吸引跨国公司在其设立后台服务。
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3%来自于投资,40%来自于消费。
而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仅有27%来自于投资,却有逾60%来自于消费。
从表2可以看出国内内需对印度经济增长的贡献。
在利用外资方面,印度远不如中国。
2007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总量达到747 68亿美元,稳居发展中国家FDI流入量之首。
相较于中国,印度吸引FDI的流入量不是很多,2007年FDI流入量为191.56亿美元,比中国FDI流入量的1/3还要少。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制造业驱动,伴随着国内高储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境外直接投资和外贸扩张,是一种兼顾内需和外向的发展模式。
我国与印度资源环境的比较

我国能源与印度能源比较(一)、印度资源的概况1、水资源概况印度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8 694 亿m3 ; 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1 220 亿m3, 约占水资源总量的60. 0%, 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为6 900 亿m3 , 约占36. 9%; 可更新的地下水资源量为4 320 亿m3 , 约占23. 1% 。
印度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印度拥有世界越1/10的可耕地,面积约1.6亿平方米,农业灌溉是用水大户,灌溉用水主要靠恒河。
印度地下水平均开发利用水平位53.2%,其中哈里亚纳邦84%,大约80%的农村生活用水和50%的城市用水依赖地下水。
(1)、水资源短缺2009年印度人口约11.66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而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603立方米,切主要分布在人口较少的北部喜马拉雅山地区,如果不包含布拉马普特河水资源,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101立方米。
由于水族时空分布不均、人口快速增长和水污染加剧,导致水资源供需不协调。
目前许多地区水资源不能满足需水要求,尤其是印度半岛内陆地区。
印度为满足国家和粮食安全,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加剧了水资源短缺。
如克拉拉邦西高止山流域,森林砍伐和毁林造田导致大规模的水土流失和河流淤积,使7条原先永久性河流近10年变为季节性河流,改邦其他5条河流也在步入后尘。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对水资源需求越来越大,造成水资源压力很大,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印度将面临更加严重的水资源短缺。
(2)、水污染由于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导致印度几乎所有的河流都受到污染。
恒河是印度最大的流域,养育着去昂近40%的人口。
由于人口增长和工业生产活动,恒河面临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影响沿岸亿万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物多样性。
即使印度政府采取了“恒河行动计划”控制河流污染和改善水质,但实际仅处理了约35%的污染负荷,收效不大。
(3)、地下水超采印度超过2000万的农民依赖地下水灌溉种植农作物,在过去20年中,新增的灌溉面积84%依靠地下水进行灌溉。
中印比较

中印比较近年来,随着中国,印度两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逐渐吸引了世界各地媒体和学者的目光,关于两者之间的比较也是呼之欲出。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而且在人口结构,土地面积,经济发展速度方面都极为相似,因此也就有了两者比较的基础。
下面我就这一问题稍加分析,以便于分清时下中印两国的形势,以及找出中国存在的优势,以便于中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人口面积方面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口13亿多,而印度则有11亿多;中国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而印度大约有300万平方公里。
因此,中印两国都有比较好的人口优势,但未来的几十年后,中国可能步入老龄化社会,相反印度更显得要年轻一些。
二.经济方面1.经济总量从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国与印度的gdp都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同时也可以知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比印度要快,而且差距逐渐拉大。
最近中国的gdp 总量水平已经居世界第二,这是印度目前所无法达到的。
2.经济结构(单位%)中国与印度都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产业经济体系,但经济结构不同,因此两国经济发展有不同特点。
由图中可以看出,1970年这一期间印度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比重太小,第三产业比重两国接近。
1980年我国第一、二产业比例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太小,印度第一产业比例太大,第二产业比例过小,第三产业比重比我国大,但比世界水平低,所以两国产业结构都存在不合理之处,都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1990-2000年期间中国从各产业发展速度看我国要快于印度,这是我国的比较优势。
中印差距的形成原因:(一)投资环境:中国的改革开放比印度要早12年,思想也比印度更加解放。
印度的民族主义情绪强烈,文化传统相当保守、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外开放。
而且基础设施差、中央和地方政令不能统一、劳工法过严、罢工多、某些企业信用差等,这都影响了印度的投资。
(二)中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三)政局:中国政局保持了长期稳定,而印度政府更迭频繁,有反政府武装;地方权力较大,中央与地方不够协调,对印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中印经济形势比较分析

中印对比看改革开放的影响中国和印度同为四大文明古国,在当代世界也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巧的是地理上相邻,人口也相近,近代也同曾面临殖民主义的威胁又同为金砖国家.印度和中国人口加起来占全世界40%左右,所以印度和中国的崛起不仅代表着各自国家的崛起,也不仅代表亚洲的崛起,更是对解决贫困人口有着重要的世界意义.另外论了解程度的话,我们对日本、韩国、越南、朝鲜的了解比对印度的了解多,也许是因为同为或者说同曾为汉字文化圈的原因吧。
我们和印度在近代历史上命运如此相似,也许是出于曾经上的领土纠纷,又或许是国情有些相似且地理相邻的缘故两个国家都在互相比较,既然我们在讨论一件事物是时候,就有必要去了解它,去了解这个陌生的邻居1947年印度独立,1949年新中国诞生,经济起点也相近。
印度从英国殖民体系中独立出来,继承英国遗留的工业体系和制度,中国这一边1945结束抗日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内战,百废待兴。
不光我们在发展,世界也在发展,印度也是如此,而2017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GDP总量约为印度的5倍,而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其实除了总所周知的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外,印度1991年也实行了一次某种意义上的改革开放。
图1:2017年全球GDP前20强(来自世界经济信息网)1.印度的改革开放两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得不面对自己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印度国内100多个民族,各种语言林立,也不像中国一样有主体民族和统一的文字,不同的邦的官方语言也不尽相同,联邦制度,且各邦的权利过高,宗教矛盾突出。
而且种姓制度的余毒的影响残留至今,即便印度政府也想要淡化种性观念。
这是内部矛盾,而印度雄踞南亚次大陆,地理位置优于我国,不过也有印巴分治带来的边境冲突,和与中国的边界纠纷。
而在教育方面,1949年前后两国文盲率大致相当。
印度从独立到1986年为止,文盲率仍高达%63。
77,但辍学率也高达31%,毋庸置疑贫穷是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
中印两国比较资料

中印两国比较资料收集整理人:张子竹200925035 信管二班总述:本文收集了中国、印度两国一些基本的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主要就中印经济差异的一个典型事实——外资的流入做了深入的比对分析。
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存在差别的原因是基于总体引资环境、经济发展战略侧重点等差异,且中印利用外资对经济产生了不同重要的影响。
一、两国概况中国:(来自百度百科)中国是亚洲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辛的寻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之路,于1949年独立,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其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现耕地面积9497公顷。
中国现有人口13.70536875亿(2010年),人口密度138人/平方公里(2009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GDP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印度:(来自百度百科)印度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最悠久的文明国之一。
古印度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印度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发源地。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
19世纪末期开始,印度人民开展了不屈不挠的独立运动,于1947年独立。
印度是一个资本主义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实权由总理掌握。
印度政府宣称的领土面积为328万7800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其中平原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二,山地只占四分之一,高原占三分之一,而且山地、高原的大部分海拔不超过100米。
低矮平缓的地形配以热带季风气候以及适宜农业生产的冲击土和热带黑土等肥沃的土壤,使得在印度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
印度现有人口12.0310亿(新华网2011年数据),人口密度406人/平方公里(2009年),其中约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更注重工程技术教育, 所以印度的科技人才多, 而且素质高。 其次, 印度很注重英语教学, 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了完全的双语教学。印
度许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学历是外国承认的, 而且由于这些学生的业务水 平和英语水平都是比较高, 所以在国外很抢手, 国际组织和国际知名企业雇 佣了不少印度人。
谢谢
制作:叶峻宇
资料:胡松、刘贤 涛、黄建华、刘孟函
10000 5000 0
2800 移动电话
7800
1300 230
1600
个人电脑
interne用户
中国 印度
1700 0
宽带用户
章三
PART A
中印军事
章 四 印度教育 PART A
两国教育 现状
中国教育的现状 1、从“精英教育”走向了 “大众化”教育 2、教育的均衡发展
印度的教育现状 1、一直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 心 23界、、十极分高重的视 文工 盲程 率技 ,术 完教 全育 活在另一个世
中印政治、经济、文化大比拼
目录
CONTENTS
1 中印政治差异 2 中印经济差异 3 中印军事对比 4 中印教育对比
章 一 社会等级制度
PART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章二
PART A
30000
中印经济对比
2003年中印消费领域对比
27000
25000
20000
15000
根据“华尔街日报”提供的资料,印度的
人均GDP仅是中国一半强一些,但是,印 度软件设计师的平均工资达到11000美 元,中国则为9000美元,反比印度低一 截。
印度近年来经济能持续增长与其近十年来软件技术迅猛 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软件出口更是执世界之牛耳, 带动了印 度经济的腾飞。有关资料显示, 印度软件业的专业技术人 员目前已达到了34 万人, 其软件科技人才还以每年6万人 的速度急剧增长。
但是这个增长速度的背后同时也反映出了印度教育的问
题: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这一直是个错误,但不可否
认的, 这却成就了我们的优势。” 印度政府知道, 要短期之内翻转印度, 从贫变富, 由文盲变 文明, 是不可能的。因此印度政府的科技教育政策, 是大 力扶持“产业导向”的信息科技学院。
就高等教育而言, 尽管中国以前也是奉行“精英教育”路线, 可随着经济 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发展已走入“大众化”阶段。相较而言, 印度到现在 还在奉行“精英教育”理念, 试图走一条通过培养一小部分精英来带动全 国发展道路, 忽视了贫困地区人口的教育问题, 因此在印度高等教育并没 有大众化。